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更新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更新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更新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更新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更新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时间:2009-05-07 来源:城市规划网作者:林家彬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旧城内危旧房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受到破坏、未能体现以人为本、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尖锐、高强度开发妨碍城市功能的布局优化。本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接近6亿,平均每年城市人口增加1400万左右。同时,城市建设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98—2006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41.12万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达到9.16万亿元。“到处都象大工地”就是人们对此的切身体会。

我国又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都拥有极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又经历了一段人为抑制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停顿不前的时期,使得许多城市的老城区都存在大量需要改造或拆除的危旧房以及私搭乱建房。这些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使得在发达国家中都非易事的城市更新问题,在我国以更加集中和放大的形式显现出来。本文将对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受到破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慕尼黑、纽约等,都曾走过一段大规模整容式的“城市更新”之路。其主要手法是,在城市中心大量拆除被战争毁坏或者并未毁坏的老建筑,代之以一幢幢摩天大楼。但是不久人们就发现改造后的城市空间变得缺乏历史感和人性的环境,城市变的索然无味。有学者批评指出,大规模改建摧毁了有特色、有活力的建筑物以及城市文化、资源和财产,也有人将当时的“城市更新”喻为

战后对城市的“第二次破坏”。在这种批评和反思的影响之下,大规模改建式的城市更新很快销声匿迹。

但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西方国家在历史上曾经走过的弯路不仅没有得到避免,反而甚至以更加放大的形式重现。在城镇拆迁达到高峰的2003年,一年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41.3%[1]。在大拆大建的过程之中,历史性建筑大量受到损毁,其中不乏具有较高历史文物价值、多位文物和建筑史专家联名呼吁保存的历史性建筑。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大拆大建之后,少了最能代表自己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多了“千城一面”、各地风格雷同的新街区,城市的历史文化血脉被割断,城市的个性也极大丧失。这种现象在知识界引起了广泛的担忧,以至于连英国《金融时报》都于2007年6月20日刊发了题为“推土机推走中国文化遗产?”的评论性文章。

2、未能体现以人为本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旧城改造工作基本采取的是由政府制定规划、由开发商实际运作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基本没有资金投入,主要依靠开发商的商业开发来实现资金平衡。有时政府甚至还希望从中获取一定的收入。这种做法的结果,导致危旧房改造为开发商所主导,项目能否有利可图成为实施的首要标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则成为次要的目标。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那些位于繁华地段、人口和建筑密度较低的旧城区由于开发前景被看好而往往被抢先改造,而那些地处僻街背巷、住房困难户和危房户最为集中的迫切需要改造的地段却无人问津。

3、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尖锐

在旧城内危旧房改造中,存在的主要利益主体包括:居民、政府、开发商、热心古城保护的团体和个人(以下简称保护人士)。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往往形成比较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在这之中,由于政府的定位不够清晰,使得开发商与居民、开发商与保护人士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对话和协调机制,有时矛盾甚至会激化,达到影响社会稳定的地步。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因拆迁而引发的上访一直在上访事件总量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4、高强度开发妨碍城市功能的布局优化

由于危改项目“原汤化原食”就地实现资金平衡的需要,加上旧城改造的拆迁费用和安置补偿费逐年提高,开发商为了实现项目开发的经济利润,必然导致在旧城内进行高强度、高容积率的地产开发。其结果,大型写字楼、宾馆和商业设施进一步向旧城内集中,使旧城承担了过多的交通、商业和居住功能。这样的功能集中与旧城的历史风貌保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也给城市的功能布局优化制造了严重的障碍。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职责定位不当

不论是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还是人类共同文化遗存的保护,都不是仅靠市场机制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是,我国许多城市的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了事实上的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局面。在商业利益的导向之下,开发利润的最大化成为首要的追求目标,城市风貌和文化古迹的保护以及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等公共利益目标都要为其让路。这是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机制性根源。

2、旧城改造工作的统筹层次过低

迄今为止,不少大城市的旧城改造工作采取的是以市辖区为单位、区政府直接负责的模式。这种做法虽然有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调动区级政府积极性的好处,但由于统筹层次过低,总体上来看弊大于利。以区为单位的“各自为战”,使得各区只能在辖区范围内解决拆迁安置、开发资金筹集等问题,回旋余地过小而解决难度增大,客观上迫使旧城区的拆迁改造成为高强度的开发行为,使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危旧房改造难以两全。

3、研究基础不足,缺乏必要的技术规范

城市更新问题,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由于我国处在空前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问题的集

中显现更加增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包括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产业发展的规律、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的规律、大城市内部空间区域的划分与功能定位、城市历史建筑的有机更新与合理利用的方式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的研究积累。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大师吴良镛先生曾经指出[2]:“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能有效地预测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所以总是被动挨打”。

由于研究基础的薄弱,导致了相关技术规范制定工作的滞后。迄今为止,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城市政府都还没有制定诸如《旧城区城市设计指南》、《旧城区危旧房修缮技术规范》之类的技术规范,也没有对特殊地区的建筑形式、建筑高度、檐口高度、退线距离、外装修材料和色彩等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其结果,使得旧城内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处于无矩可循的境地。

4、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的管辖范围,房屋管理、文物、规划、危改办等行政部门均在其中负有相应的职责。但是,没有一个机构能够统筹研究和解决危旧房改造与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中的相关问题。各部门各自根据自己的管辖范围和工作需要制定政策和规章,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有时政策之间相互矛盾。在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之下,难以形成统一和有效的旧城保护控制体系,很多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客观上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5、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旧城内的危旧房改造工作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主体:希望改善居住条件、获得尽可能多的拆迁补偿的居民;希望改善地区整体环境、繁荣本地经济、提高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实际上政府的不同部门也有不同的目标追求);希望实现开发利益最大化的开发商;希望更多和更完整地保护古都风貌和历史文化街区及建筑的保护人士;等等。这些主体之间由于利益诉求不同甚至对立,因此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利益冲突得到妥善协调,旧城内的危旧房改造工作才能顺利推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沟通和对话渠道并不顺畅,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未能建立。其结果,是矛盾的激化屡见不鲜:居民方面的漫天要价和开发商方面的

暴力拆迁时有发生;保护人士多方呼吁但经常是投诉无门,只好更多地借助媒体的力量;与此同时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却被突击拆除。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使旧城内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很难推进,即使强行推进也留下很多遗憾和后遗症。

三、若干改进建议

在梳理问题、分析原因、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当前的城市更新工作提出如下的改进建议。

1、坚持政府主导、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城市更新工作的总体目标应当是,在尽可能完整地保持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对已不能适应居住要求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从而改善旧城内居民的居住条件。无论是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还是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都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单靠市场的力量将会导致投入的不足和目标的扭曲。因此,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针对迄今为止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反思,这一原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渠道。这既是体现政府履行其责任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政府主导、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的重要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财政资金也在旧城的保护与更新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作为依据。如果缺乏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甚至寄希望于借助商业开发利益的“资金自我平衡”,则难免出现政府主导被开发商主导所取代、公共利益让位于商业利益的局面。应在城市政府的财政预算中为旧城内的危旧房改造安排专门的支出科目。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对象的保护工作,可以申请中央财政的专项补贴。

第二,将旧城内危旧房改造纳入法治的轨道。旧城内的危旧房改造工作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各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尖锐、不同主体的谈判能力相差悬殊,如果没有良好的法治作为保障,极易出现政府部门被强势利益主体所俘获、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因此,需要大力加强与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相关的法制建设。要制定专门法规,明确保护对象区域的范

围、保护标准、保护资金来源以及政策激励措施等,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旧城内危旧房改造设计指南”和“旧城内危旧房改造修缮技术规范”等技术规范,提高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提高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在社会学含义上,公众参与指的是具有共同利益、兴趣的社会群体对政府的涉及公共利益事务的决策的介入、或者提出意见与建议的活动,也指相关利益群体影响和共同管理与他们相关的发展活动和资源的过程。由此可见,要在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中坚持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便是题中的应有之义。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意味着不仅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必须通过让公众充分发表意见来深入了解公众的需求,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同时,这也是争取公众的支持、增加合作、避免冲突的有效途径。而且,这对于促进公众对政府的监督、避免腐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化政府对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的统筹与协调能力

迄今为止的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所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统筹层次低、协调能力弱。统筹层次低,表现在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是以区为单位进行,由区政府直接负责,结果是拆迁补偿、改造资金的筹集等事宜均在各区范围内“各自为战”,导致改造工作成为高强度的开发行为。协调能力弱,表现在规划、房屋管理、土地、文物、危改办等行政部门各管一摊,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导致政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的改进建议。

第一,提高统筹层次。将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由区政府变为市政府,由市政府统一在全市范围内制定规划、制定标准、承担支出责任、安排拆迁安置、进行工程招标。区级以下政府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承担实施层面的具体事务。

第二,强化协调能力。鉴于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必要强化危改办的职能,使其成为直接对市政府负责、具有强力协调能力的办事机构。规划、房管、土地、文物等部门都要派员加入危改办,使大部分操作层面的问题在危改办内部就能得到协调。对

于仍然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的问题,可建立“旧城危旧房改造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副市长牵头召集,使其成为制度性的协调机制。

3、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由于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比较尖锐,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前面已经提到的强化公众参与,实际上也是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这里进一步提出以下的两项建议。

一是建立审议会和听证会制度。审议会制度是在日本被广泛实践的一种决策咨询和利益协调机制。其成员由专家学者和各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一般被定位于某项事务的最高决策咨询机构。借鉴这一模式,可以成立“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审议会”,成员由有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居民代表、保护组织代表、开发商代表等组成,作为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的最高决策咨询机构,审议会所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行政部门一般应予采纳。审议会的审议过程原则上对媒体公开,以保证其公开透明性,避免被特定利益群体操纵。听证会制度则为不同利益群体表达其利益诉求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对于政府部门的决策可以起到重要参考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公众对政府决策意图的理解,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因此,对于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重大决策,在其最终决定之前都应举行听证会进行听证。

二是建立申诉受理与裁决机制。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涉及民众切身利益而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的领域,一般需要通过建立申诉受理与裁决机制来作为最后的协调与救济手段。而旧城内危旧房改造正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可以考虑采用以下的做法:若当事人对行政部门的决定不服时,首先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由作出决定的行政部门的上级部门给出复议意见,复议意见同时应向社会公布;若当事人对复议意见仍不服时,可向设在市人民法院的专门法庭申请裁决。该专门法庭可尝试引入陪审员制度。专门法庭的裁决为最终裁决,有关当事各方均须遵照执行。

4、创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的制度环境

政府必须在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事必躬亲、包办一切。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制定政策、标准和规划,以及筹资等方面。而具体的实施层面,则应当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以达到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弥补政府能力不足的目的。对于国际上已有成功尝试的公私合资专业化投资公司、区划奖励制度、开发权转移制度等相关制度创新,应积极加以研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相应的适应性改进,并尝试运用于我国的旧城内危旧房改造工作之中。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作业3

本次分析共有三部分内容,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 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农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齐的别墅农村或少数几个有质量的示范村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农村”的正确理解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必将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相当脆弱的,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也已经浪费不起时间、花费不起代价来瞎折腾了。改革需要冒险,需要超常规,但并非是急躁冒进。我们必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而非一个短期目标,是一场革命而非一场运动。 农村税费改革本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政策,是为农民谋求福利的,必然会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可是当上级政策对自己不利时,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下级政府,就会违背上级的政策精神,使政策名存实亡,目标落空,从而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长此下去,这种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政府在政治上会失去信任,导致政治体系中公信力的丧失,政府在以后的改革中将会不得不求助于强制性措施来继续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效果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性缺陷还表现在其缺乏相关的配套性改革,农村税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如建立包括金融、

价格、收入、就业、教育、保险、保障等体制在内的公正的城乡宏观政策环境、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以现代科技和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等。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述方面的问题,没有相关的配套改革,对税费改革所产生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解决,只能是出现问题之后,再去寻找解决方法,这样的制度设计明显滞后,缺乏系统性,事实上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这样势必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 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税费体制规范,农民负担减轻,农民对税费改革的关注会越来越少,将转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上来。在缺乏相关政策制度配合协调的条件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政度上也策执行力度有可能不断地降低,执行的效果也会下降。 二:社会保障 现阶段,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以占国家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为受众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出现;有的只是以极少部分人为保障对象的五保护制度,以及应对某些农村地区突发性事件的防灾救险。 农村的防灾救险在大部分地区也还没有形成一套确定的制度体系。若是遇到旱、涝、地震等其他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政府会临时地进行相应的政策性号召,并拨发一定数额的款项,组织、派出相关的救援人员支援灾区,但是由于救灾款项的筹集、发放要经过若干环节,最终能否及时到达灾民手中、灾民能获得多少分额还不能确定。因此,农村的防灾救险现在大都只是消极被动地救治,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 批:赵旭莲编号:9G9030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过程 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 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课本P41页内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内容: 城市化的影响结果 地形进行改造,趋向_____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 流等 气候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____效 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 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

市 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 土地利用 就业方式 聚落景观 人类活动 文化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 含义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 区或_____迁移 表现 结果市___衰落 本质城市化进程从___发展到____的新阶段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公共政策概论调查报告

公共政策概论调查报告 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一、公共选择理论与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 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 二、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理论之源的,因为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论,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这些特点把财政学与经济学中的其他分支区别开来。经济学理论大都集中研究非政府的决策人(如消费者、生产者)的活动,财政学则把公共经济引入解释私人经济活动的分析体系。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

支出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 三、对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评价 主流经济学的所谓制度心理个体主义,是包括以下几个命题的分析方法:一是只有个体才能有目标和利益,因此,任何制度分析除了个体之外不可能找到其他科学的解释基础;二是社会整体是个体行动的结果,所以社会整体必须归结到个体行为上才能形成一致性的理论;三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是由个体主观效用最大化构成的,个体行为的性质是由认知结构决定的,因此,对制度等整体范畴的认识必须从个体心理出发。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体现在它们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看法以及对政府和政治的见解上。在公共选择理论家看来,个人只是社会秩序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政府只是个人相互作用的制度复合体,个人通过制度复合体做出集体决策,来实现他们相互期望的集体目标,同时也通过制度复合体开展与私人活动相对立的集体活动。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把社会存在看作是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应当根据个人来解释社会和政治,而不是根据社会来解释个人。布坎南曾经把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看作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对政治程序的解释,只是一种逻辑推理,与主流经济学一样,在分析框架方面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

公共政策调查报告 为了摸清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把握他们的心态和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意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权益部于1999年4月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烟台五城市及外来务工青年输出大省湖南进行了专题调查。 (经网上搜索来的资料) 通过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政策实践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到带着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促进公共政策实践水平的提高。所以,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和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1. 案例本身就包含着理论材料,涵盖理论观点。案例提供了观察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的机会。 2. 对案例的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同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本任务或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和生存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 : 1、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广州、深圳等地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以来经过铁路南下的民工总量已超过14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左。在这些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 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29.8%,三年以上的占17.0%,二年以上的占19.0%。当问及“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乡”时,选择“目前还没想回乡”的达 45.6%,“永远不回乡的”占2.1%,表示“说不清”的占23.2%。三项之和为70.9%。

2、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找工作比过去难了。一是外来务工青年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滞贸群体人数增多了。以广州为例,1998年外来务工青年约100多万,已经就业的有70多万,还有20多万人暂时不能就业。比1997年上升了16.6%。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极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率较高。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3月至1999年3月的一年中,有26.1%的外来务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2次以上的达12.8%。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处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39.5%。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39.5%,其他依次为深圳(31%)、北京(28.5%)、上海(26%)、烟台(14%)。从年龄分组数据看,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各工青年以14-18岁最多,达到39.4%;其次为25-28岁(28.2%)、19-24岁(27%)、29.35岁(24.6%)。这表明,外来务工青年进城以后,经常处在一种职业流动的状态中。 3、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1000名外来务工青年中,无任何经济收入的占5.9%,去年个人月平均收入在399下的占20.8%,400元至799元的占43.9%,800元至999元的占14.5%,1000元至1999元的占12.4%,2000元以上的占2.3%。 虽然多数外来务工青年有数量不等的经济收入,但是却很不稳定。在回答“您今年以来是否有经济收入”时,选择“有时有,有时没有,很不稳定”的外来务工青年达25.1%回答没有收入的达7.9%,两者之和为33%。占外来务工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一。 4、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当问及“进城打工以后。您是否受到过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时。回答“经常受到”的占3.8%。“偶尔受到”的占51.7%,而回答“从未感到”的仅占28.5%。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批:赵旭莲编号:9G9030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课本P41页内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内容: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结果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二、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着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_。 (6)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导思合作互助探究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的意识和能力 1.【探究材料】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材料二我国正逐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底,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公共政策过程读书报告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读书报告

公共政策过程指从公共问题产生到政府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经历的程序或阶段。公共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中结与周期这五个阶段。 一、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从狭义的理解来看,政策制定是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也可理解为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过程。 政策制定的过程大致可概括为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这三个阶段。议程设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两种类型,大多介绍讨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中最重要的环节,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解决方案的阶段。政策方案的规划必须遵守信息完备原则、系统协调原则、科学预测原则、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和稳定可调原则这六条重要原则。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最后一个必要环节。从狭义的角度可理解为被选择出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获得合法性被批准实施的过程。 二、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公共政策执行的途径主要有“自上而下”途径、“自下而上”途径、“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和工具选择途径。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主要可分为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这四类。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合法、公正原则,权变原则、系统原则、时效原则。 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来研究,最终形成了六种主要的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分别为过程模型、互动理论模型、循环模型、博弈模型、系统模型和综合模型。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和政策外的因素。 三、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政策制定的依据。政策评估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事前、执行和事后评估。 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正规的、科学的政策评估,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政策评估模式一般分为8种类型: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的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政策失败的原因包括政策投入不够、目标团体不配合、政策本身的问题、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和外在因素的干扰这五个方面。

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复习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鲁峰 (襄樊市第八中学4410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调查能说出襄樊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2、培养学生合作调查环境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调查,认识市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 3、通过学习,认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1、主要活动方式 实地调查、拍摄照片、查阅资料、绘制图画、撰写报告、课堂汇报讨论。 2、活动后延伸 引导学生将环境保护从观念走向实践,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 (复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多媒体展现复习题) 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不尽合理的。 请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碱化、沙漠化范围扩大) 2、为什么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 浪费水现象严重) 3、森林资源大量破坏会造成什么恶果?(森林可调节温度、湿度、蒸 发、雨量,森林资源大量破坏会使地球上大自然的调节器失去调节作用,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4、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什么问题?(浪费矿产资源,破坏环境)

从以上问题,同学们不难看出,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行为会产生许多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会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所以人类有必要保护好自己生存的环境。 引入新课: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城市是人类进行创造的舞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城市规模的无限度扩大,工业进一步集中和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录像中烟囱林立,排放着浓浓的黑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烟雾,汽车拖着长长的“黑尾巴”行驶在光秃秃的公路上,河塘里泛着黑水,小区里、路边堆着各种垃圾,行人纷纷掩鼻而行) 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遍地等)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污染环境,我们襄樊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正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城市化进程很快,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在上一周,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对全市特别是我们学校附近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各种污染的危害(选择常见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污染的知识,查询各种污染的危害,结合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每个小组有两个同学上讲台进行汇报,一个口头表达,另一个展示照片、图片)。 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将调查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水污染调查 我们小组进行的是水污染调查(展示水体污染的图片和照片)。 水是生命的源泉。树木花草、蔬菜瓜果,缺水就会干枯死亡,飞禽走兽、家禽牲畜,没有水就无法生存。人体重量的60%是水,鱼体内80%是水。没有水,一切生命都会终止。但是,人所需的淡水、净水正在不断减少,至今,世界上有70%的河流受到污染,很多的陆地淡水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影响,都不能被人类所利用了。 水体污染对人类、生物会产生重大影响。请看这两幅漫画。这张讲的是由于水体污染,鱼类无法再在水中生存,它们要跑到钓鱼人的水桶中去换口气。这张画清楚地显示污染的水导致鱼儿也被污染,吃了鱼的人得病了…… 为了能清楚地了解襄樊水体污染的情况,我们小组在3月18日对樊城小清河进行了观察调查。一眼看去,这一段河流的河面上漂浮着粪便、腐烂菜叶、废弃塑料袋等垃圾,河水是暗黑色的,还闪闪发光,显然是有着油污。仔细寻找污染源,发现河流污染是由于船上渔民、河边居民、在菜场里卖

公共政策学实习报告

公共政策学实习报告 一、 1 绪论 1.1 任务与目的 课程实习是大学教育一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两年半以来,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淮工大学生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在实习期间,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深受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照顾和关怀,认真负责,做好各项工作,完成任务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公务人员。 1.2 实习安排 1.2.1 总体实习安排 实习单位是学校老师联系的,我们都绝对无条件地听从带队老师的安排。老师们帮我们联系了几个单位,如计生委、市国土××局、工商行政管理分局、××局、××局、劳动局、城管

局等等。各单位分配的人数不等,是事先就已经安排好的,这次不是我们自己选单位再协调,而是老师按学号依次排下来的。 1.2.2 本人实习的安排 听从带队老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安排,我被分在连云港市国土××局执法监察处,而和我同组的董晓凤同学则分在市××局办公室。我所在部门共有三个人:闫振标处长,左晓梅主任,王其谦主任,我很有幸地与这些重要级领导成为同事。实习一个星期结束之后,我大体了解执法监察处是个什么样的部门。执法监察处对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拟定执法监督和违法案件查处的规定;监督检查土地规划、农地转用、土地和矿产资源资产处置及土地使用权交易等行为;依法组织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承担行政案件应诉工作。 2 实习生活 实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每天都有一些挑战,但也是枯燥乏味的,每天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 2.1 实习内容 2.1.1 具体工作 (1)法律法规。实习的第一天我就只是看看一些他们自己精选的法律条文,从中我学到了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基本农田的一些知识点,因为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比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批:旭莲编号:9G9030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课本P41页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容: 城市化的影响结果 地形进行改造,趋向_____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 流等 气候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____效 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 到郊区,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到城 市 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 土地利用 就业方式 聚落景观 人类活动 文化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 含义由于“城市病”的困扰,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 或_____迁移 表现 结果市___衰落 本质城市化进程从___发展到____的新阶段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_。 (6)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导思合作互助探究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的意识和能力1.【探究材料】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径决途问题及其解6.5 城市化过程中的 泳杨立德清三中313201邮编 】标学【教目 一、知识目标 的原因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1.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问题 。2.学生认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 .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2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1 立正确的城市观、人口观、环境观。2.通过学习,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建 策.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意识;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3和法规。】重点【教学 问题,尤其是城市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 】难学点【教 的主要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具学【教工多媒体课 件。. 】过程【教学 【导入】,北京将,2008 向我们走来京申奥成功23 日,北.伴随着时间的脚步2001 年7 月年,北京城市环:到2008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请看屏幕.绿色奥运行动目标,污染物排 放总量持续削减,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市区环境质境质量将进一步改善家标准,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社会、经济、环境健康协调量按功能区划达到国?在城,北京目前的生态环

境怎么样呢.发展实际上这也是全世界所有中国人的目标.那么请看材料.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呢?年奥运会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但北京目前的生态环【展示】材料:北京申办2008境现状不容乐观,离绿色奥运的标准有较大距离:年北京的汉白,近301.地表水有机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污染加剧。大气环境质量差目的扬尘污染等环境污染玉雕像溶蚀严重,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不断开工的建设项依然严重拆迁和建设。目前,2008 年奥运会,北京城市大规模2.为了迎接 度递增。施工工地产20-30%的速1000 多个施工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每年以全市有近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健康。生的噪音严重影响了于,填埋垃圾对的垃圾得到了技术处理,而填埋占了其中的70%北京目前有3.81%生有毒气体危害人染,产边环境等有很大影响,焚烧垃圾造成了大气污土壤、地下水和周体健康。 -这些污染的来源和从材料可知北京在城市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哪些方面?问题一:其 中)(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危害是什么?请各小组分析讨论并回答。它的来源和危害你们小组觉得在材料当中北京的环境污染指什么?第一小组【提问】1.,呢?第二小组呢?2..),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其他小组有要补充的3.吗? ( 学生回答时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看一下.材料中的环境污染指的是【讲解】好我们一起植物.它的危害是人体健康和动污染的来源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和噪声污染水体.我们可以看一幅漫画的繁殖.解释一下这幅漫画的含义?【提问】哪位同学能【学生】回答.,人吃了之工业废水中含镉这种重金属,用这样的水灌溉农作物【讲解】大概意思是对的..后,生病了和取暖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大气污染.它的来源有家庭炉灶【师】我们再来学习的烟气、)它的危害是产生酸雨、,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还有北方特有的沙尘暴.内容并展示沙尘暴、.空气污浊,危害人们健康(边讲边填写表格相应光化学烟雾,使城市)光化学烟雾、酸雨图片源是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讲解】好我们一起再看一下.、社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而噪声污染的来源是.和环境危害是人体健康.费 等. ) 边讲边填写表格相应内容它的危害是防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会活动.? 请各小组分析讨论对于以上出现的环境污染北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承转】问题二:..建议.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并提出一些合理性的么建议?,你们小组对于北京的环境污染有什【提问】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呢??第三小组呢?第四小组呢)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第五小组呢? ( 学生回答时,同学们看,是关于北京市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讲解】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资料:一下的措施:北京市治理环境污染。多天然气长管输线、推广使用天然气、电1、低硫优质煤等清洁燃料建设第二条陕京源。使用太阳能等天然能18的地方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部采用无铅汽油,为2、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净化装置,机动车尾气达标率为90%万辆机动车加装三元城市绿化覆盖率。3、防止市区扬尘,提高。、进行合理规划,将四环路以内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停产或搬迁4、加强污水治理。5。6、提高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一次性塑料回收率下取得的成绩:【师】我们再来看一年在治理环境污染中所取得的成绩:2004下降,市区全年空气污染指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1、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所,四级以上天数大大减少。48.4%,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占93.7%座。917座水库中水质达标的2、水质有了较明显提高,监测的达标,夜间超标仍较明显。3、噪声方面,白天基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1.4%,危险物处理率达到98.5%4、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一次性塑料回收率64%理率达到81.5%可能还存在一了环境污染外,【过渡】我想对于北京这么大的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除同学们考虑一下.还存在些其他的问题.哪些问题呢?教师加以引 导)(学生回答时, 【学生】回答.大;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度高,流动人口多,就业困难;工业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 公共政策分析报告 2015年,10家印刷公司产出利润增长较快,主营业务高度集中,各公司经营情况差异明显。部分印刷公司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 整体情况:全年实现营收269.17亿元 2015年,10家印刷公司产出利润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9.17亿元,较2014年度增加16.53亿元,增长6.54%;净利润26.33亿元,较2014年度增加3.96亿元,增长17.70%。各公司经营差异化明显,康得新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取得了40%以上的增长,其净利润占10家印刷公司净利润总和的.53.51%;珠海中富、陕西金叶、鸿博股份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下滑,净利润下滑比例在50%以上。珠海中富所在饮料包装市场需求不振,竞争激烈,公司营业收入下滑20.92%,净利润大幅下滑257.14%,全年亏损6636万元,成为报告期唯一亏损的印刷公司。 分业务经营情况:技术创新成赢利关键 主业高度集中,各公司差异明显。 印刷公司主业高度集中于各自印刷包装细分业务及相关衍生业务,主业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60%以上。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各公司大多采取收缩战略,营业收入呈现向各自主业集中的趋势,7家公司主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

印刷公司各自细分业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跨越出版物印刷、饮料、橡胶和塑料制品、高分子材料、烟标、彩票、电子发票等多个业务领域,经营环境差异性大。各公司主业营业收入变化差异明显,毛利率基本稳定,波动在5个百分点以内。 以技术创新驱动公司发展。 报告期内,部分印刷公司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 康得新前期技术研发投入获得回报,光学膜项目全面投产,光学膜业务营业收入大幅增长65.85%,占主营业务收入77.85%,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公司报告期内研发投入超过4亿元,大幅增长58.9%,在高分子材料、碳材料、柔性材料以及裸眼3D、大屏触控、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全息显示等新兴显示技术领域均已领先全球。 劲嘉股份报告期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新申请专利150项,新获得专利授权135项。通过发挥在新产品开发及设计方面的优势,公司克服国家卷烟行业结构升级、同行业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报告期包装印刷业务营业收入增长超20%,毛利率水平超过40%,拉动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增长17.09%,净利润增长24.10%。 东港股份持续推进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当期对智能卡、射频识别(RIFD)电子标签、电子发票、彩票销售系统等多个项目进行了技术研发,研发投入合计7437万元,增长20.77%,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5.92%,推动公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印刷业务毛利率水平维持在40%的高位。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实现了13.05%和27.81%的增长。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数量 B.城市的数量 C.城市的用地规模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2.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 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 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D.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 读1990~2008年湖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湖南省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 C.2008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D.全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平稳 4.导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如图所示的因素主要是( ) A.没有特大城市,缺乏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B.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C.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D.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闭塞

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5.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读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回答第6题。 6.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 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 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 读我国2007年31个省(市、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收入图,回答7~8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