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第七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七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七章练习题
教育学第七章练习题

第7章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3.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4.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5.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6.(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7.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8.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9.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10.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

A.教师

B.学生

C.班级

D.课程

11.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12.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13.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14。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5.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16.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7.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8.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程类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19.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20.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23.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24.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5.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26.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综合课程和单一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28.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29.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0.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3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

计划、教学大纲

32.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

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33.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C.教学目的

D.教学目标

34.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

文件,被称为( )。

A.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3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

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6.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

A.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C.教育目的

D.教育政策

37.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

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

展性

3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

D.教

科书

39.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

A.课程目标

B.课程实施

C.教学任务

D.课

程评价

40.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

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

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41.教材的主体部分是( )。

A.讲授题纲和讲义

B.教科书和参考书

C.教科

书和讲义 D.讲义和参考书

42.关于新课程的理念说法不科学的一项是( )。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

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3.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44.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45.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4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4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8.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

A.教学计划要-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49.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50.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整体性原则

B.迁移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

D.合理性原则

51.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是________。

2.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_______。

3.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叫________。

4.课程目标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________、对学科的研究。

5.在泰勒“课程原理”的四个阶段中________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6.杜威的学生________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7.根据课程任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________型课程。

8.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____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1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________。

11.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________课程。

12.________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3.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________和成果评价。

14.________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5.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________性和发展性。

16.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层次,课程类型分为________、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17.拓展课常常以________的形式出现。

18.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____的形式出现。

19.课程文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________。

20.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________等。

21.教科书是________的具体化。

2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教学大纲、教科书。

23.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________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构成。

24.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式有________式和螺旋式。

25.我国小学课程设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________为最终目的。

26.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________三方面的影响。

27.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________。

28.评价________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29.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________模式。

30.________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1.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________为依据。

32.________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33.小学教育是________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

3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________、基础性。

35.教学计划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

36.安排课程表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________。

3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________模式、CIPP评价模式。

38.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属于课程评价的________。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2.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3.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5.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6.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7.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是什么?

8.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是什么?

9.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10.教师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教科书?

11.简述当代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2.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3.课程计划对教师有何指导意义?

14.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15.如何正确实施课程评价?

16.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四、论述题。

1.论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论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作用。

3.试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4.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这个学校的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B

6.D

7.D

8.B

9.D10.D11.C12.A13.A14.D 15.A16.A17.A18.B19.D20.A21.D22.C23.C24.C25.C26.D27. A28.C29.A30.B31.A32.B33.B34.A35.A36.B37.C38.C39.B40 .D41.C42.A43.C44.A45.A46.C47.C48.A49.D50.D51.A

二、填空题

1.课程

2.课程的改革

3.课程理论

4.对社会的研究

5.确定课程目标

6.克伯屈

7.研究

8.基础

9.知识性10.儿童11.潜在(隐性)12.教科书13.过程评价14.课程计划15.基础16.国家课程17.选修课18.特色课19.教科书20.周学时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2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23.本文部分24.直线式25.培养目标26.基础因素27.基础性28.教学活动29.目的游离评价30.课程评价31.科学的分类32.课33.基础34.普遍性35.课程的设置36.生理适宜原则37.目的游离评价38.目的游离评价

三、简答题

1.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对其含义应做如下理解:首先,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再次,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他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其中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目标的确定须以广泛的教育哲学为指导原则,主张通过三个来源来确定,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2)选择学习经验:所选经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获得各种知识的原理、原则、实验、事实等;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社会态度和兴趣。(3)组织学习经验:学习经验的组织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断重复练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后一经验须在前一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和深化;注意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与所学内容的统一和连贯。(4)评价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包括教育方案实施前、后的两次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恰如其分的解释。

4.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种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元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5.(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

6.制订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将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在课程领域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学校课程毕竟是要传递通过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的支柱。由于不同的学科专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要领、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7.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意义:(1)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或教育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2)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8.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普及性。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生,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2)基础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应注意不断地把新知识变成基础性知识。(3)发展性。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9.教科书不同于一般书籍,其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3)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针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

10.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关系,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使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4)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

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5)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6)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11.小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课程中学校可以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1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包括几个部分:(1)教学科目的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2)学科顺序。要按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3)课时分配。应据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13.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一是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教学和其他活动的要求;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四是综观学校教育、教学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

14.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体现基础性,又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精简内容,又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15.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正确实施课程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课程评价对象应多元化。课程编制(内容的选择、组织、实施等)、学生、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都应该是评价对象。(2)课程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应以教师为主,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包括课程专家、学生、行政人员、家长等。(3)课程评价标准应多元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由于各地各校的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制订评价标准应该注意既把握整体水平,又必须能体现各自的进步。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心等很多方面,在评价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任何两个学生之间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确立评价目标和标准时应适当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别,才是公正的评价。

(4)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应多元化。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的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自评与他评的结合。

16.(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四、论述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优化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

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1)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的作用在于: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②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③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④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的作用在于: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作用。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③有利于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④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整个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3.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的关系如下: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区别。①基础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②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例如,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教育与拓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文化素养课程和艺术团队活动,注重加强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环境保护课程等,都属于拓展型课程。③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的联系。

①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课程的要求最基本,适应范围大,并可以作为生长点,在此基础上拓展。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从而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通过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教师的教学。③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基础型课程层次较低,但要求很严,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层次较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这两种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进基础课程的教与学。④从课程目标来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正是三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1)这个学校的活动所体现的教育思想。这个学校的活动体现出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①活动课程的基本观点:主张课程的内容

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杜威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特别强调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等对儿童发展的意义。②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③对活动课程的评价:活动课程强调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但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现代生产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情况,更明显地暴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

(2)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芝加哥试验以及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上,可以借鉴其有利方面来改善我国的课程结构,为课程改革注入新的理念。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③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应当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不能走极端,要在尊重学生缀验、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 第七章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本章摘要: 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标志。教育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一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体系。

一、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有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四是能够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并能清楚表达出来。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它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如学习教育哲学就需要思维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基础。提高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 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特点。实践性知识的积累需要教师有反思型思维和教学能力的具备。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二、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由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所构成。当某种能力以一种固化的形式存在下来的时候,我们就认为教师具备了某种技能。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由一般教学能力和具体学科教学能力构成。 ⑴.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指各种各样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能力,主要有: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学诸能力中最高级的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的能力等。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能力。这种能力现在已成为教育技术的关注对象,具体体现为教学分析技术。 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从手段看,表现为: 第一,言语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连贯性等;

教育学 第七章

第七章小学德育 第一节小学德育概述 一,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定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活动。 (二)德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 (二)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促使健康成长。 (三)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障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定义: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1,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三)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思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8--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 " 期末考试学前教育学试卷 一、填空题 (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 。 2.从狭义上来说,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效益,而从广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效益是 指---- 。 3.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称 为------ 。 4.早上从儿童入园到第一次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开始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活动 是------ 。 5.根据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教案活动可以分为---- 和表现性教案活动两大类。 6.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区和------ 。 7.幼儿园与家庭的书面联系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是----- 。 8.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各育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正确实施各育,防止重此轻彼,坚持教育质量观。 9.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一------ 。 10.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 ---- 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1.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 ( ) 。 A.家长会 B .家长咨询 C.父母育儿橱窗 D.家长开放日 2.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 A.在小班进行 B .在中班进行 C.在大班进行 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 A.欧文 B .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4.学前教育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因为其( ) A.过度教育 B ?质量下降 C.功能异化 D.社会不重视 5.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 ( ) 。 A.目光直视 B ?敢于批评 C.语调语速要适当 D.语气要一直不变 6.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 ( ) 。 A.保育和教育 B ?体育和智育 C.德育和智育 D.保育、教育幼儿及家长服务 三、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最近发展区 2.幼儿园生活活动 3.反思日记 4.主观能动性 四、简答题 (每小题 5 分。共 20分) 1.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 2.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3.简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4.简述幼儿园工作的任务。 五、论述题 ( 每小题 13 分,共 26 分 ) 1.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2.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六、案例题(共 16分) 菜例: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 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 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 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 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

教育学第七章练习题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教育学第七章习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一做法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修养法 5.学校实现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 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 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7.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源泉是() A.班主任工作 B.学校教育 C.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 D.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 A.共产主义接班人 B.社会主义建设者 C.好公民 D.好儿童 9德育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10.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向积极因素转化,教育者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 A.自我领悟能力 B.思考能力 C.思维能力 D.自我教育能力 11.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要素是() A.知 B.情 C.意 D.行 1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施加影响,促使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C.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家长的道德水平与学生道德需求之间的矛盾 13.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学生对善恶美丑有了分别,说明学生具有了()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体现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定向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一贯性原则

2017年电大教育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2017年电大教育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20世纪在科学主义的推动下,教育学开始走向自然科学导向下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发展方向。√ 2.工业社会教育模式的最大优点是高效率。√ 3.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印刷术。X 4.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5. 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 6. 正规教育相当于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 7.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错误在于抹杀了教育的有意识性。√ 8.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和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是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9. 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是非正规教育。√ 10.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11. 教育手段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X 12.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13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非正规教育。x 14. 工业社会教育模式的弊端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 15.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X 二、选择题 1. 确立了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的是(培根)。 2. 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这是(正规教育)。 3.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4.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出自(《论语》)。 6. 教育的主体活动是(培养人)。 7. 学校最早产生于(东方) 8.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生物起源论)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9. 生物起源论的代表著作是(《动物界的教育》)。 10. 根据教育活动的存在形式,教育分为(实体教育和虚拟教育)。 11.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12.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13. 学校创立于(奴隶社会)。 14. 有固定的校舍,有稳定的教育周期,有统一的学制和人才培养目标,有固定的教师和学生。这是(正规教育)。 三.多选 1.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是(平等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教育手段原始 )。 2.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教育和公共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的法制化与民主化)。

《教育学基础》第七、八章

《教育学基础》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填空题: 1.清末著名改良主义教育家提出趣味教学思想,主张“乐知”,推行自主、自动、自治、自立的教学方法。 2.著名教育家认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3. 教学理论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4. 学习理论是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 5. 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古代教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6.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和捷克教育家。 7. 是科学化教学理论的标志,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最初尝试的典范。 8.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著名五段教学法,即、、、、。 9.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10.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教学目的观是。 11. 在他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中,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反对 体罚等。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ABCD ) A教育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策略、教学媒体D教学评价 2.教学设计常用的模式有(ABC ) A系统分析模式B目标模式C过程模式D效果果模式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的人是( D )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卢梭 D 亚里士多德 4.关于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之间的关系,北美的观点是( B ) A大教学小课程B大课程小教学 C 胎连式关系D二者等同 5.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C ) A华生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6.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B ) A 奥苏贝尔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7.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D ) A华生B布鲁纳C斯金纳 D 罗杰斯 8.下列属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有(ABD ) A抛锚式教学B支架式教学C探源式教学 D 随机进入式教学 9.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 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内容和时间设计C教学措施设计D 教学评价设计 10. 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ABC ) A系统分析模式B目标模式C过程模式D评价模式 三、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后说明理由。) 1. 教育工作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

教育学第七章

2009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识的(A )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 A.觉知性 B.能动性 C.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2.(B )是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A.前意识 B.潜意识 C.下意识 D.焦点意识 3. 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更容易引起(C)。A.有意注意B.注意转移 C.无意注意D.注意分配 4.(C)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的状态。 A.催眠 B.白日梦 C.冥想 D.睡眠 5.绝大多数的梦都会发生在(D)阶段,波消失。 A.入睡期 B.潜渡睡眠期 C.中度睡眠期 D.快速眼动睡眠期 6.(B )是常说的摇头丸,既是兴奋剂也是轻微的致幻剂。 A.可卡因 B.MADA C.咖啡因 D.苯丙胺类7.意识的(C )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和认识事务的本质规律。 A.目的性 B.社会历史性 C.能动性 D. 觉知性 8.认知资源理论是由(D )提出的。

A.谢夫林 B.布鲁德本特 C.特瑞斯曼 D.卡尼曼 9.在睡眠的(C )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主要以△波为主。 A. 入睡期 B.潜渡睡眠期 C.深度睡眠期 D.中度睡眠期 10.注意有两个特点他们是指向性和(A)。 A.集中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具体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识的特征有(ABDE )。 A.觉知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目的性 E.社会历 史性 2.意识的水平有(ABDE )。 A.焦点意识 B.下意识 C.无意识 D.潜意识 E.前意识 3.下面属于无意识状态的是(ACD )。 A.催眠 B.睡眠 C.白日梦 D.冥想 E.幻觉4.注意的品质有(ABCD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E.无意注意 5.注意的功能有(ABD )。 A.调节和监督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 能 E.启动功能 6.白日梦的内容一般分为(ABC)类型。 A.愉快型 B.焦虑型 C.痛苦型 D.消极型 E.积极型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练习题

第七章教学<上.>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D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D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B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知识 D、理解教材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3、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科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4、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C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C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018年电大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近代学校系统,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杜威。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教育(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三、选择题 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D)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C)。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3、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A四书B五经C六艺D八股文 4、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之后。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三次工业革命D第四次工业革命 5、"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A夸美纽斯 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 6、"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A中庸B大学C论语来 源:考试大D学记 7、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的著作是()A、中庸B、礼记C、论语D、 学记 8、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 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A、孔子B、孟 子C、荀子D朱熹 9、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的人是()。A、 孔予B、孟子C、荀子D、朱熹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 1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 说"的教育思想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 C卢梭D赫尔巴特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 的教育文献是()。A、中庸B、大学C、盂 子D、学记 1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 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大、《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大、《教 育学》 14、重视启发教学,提出"助产术"的人是 ()。A、亚里斯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 图D、昆体良 15、第一个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 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 C杜威D赫尔巴特 16、强调儿童中心主义观点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1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编写《教 育学》的是教育家()A夸美纽斯B、杜威 C凯洛夫来源:考试大D、赫尔巴特 1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的标志是()。A《大 教学论》B《爱弥尔》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19、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 重视()。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 读写算的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 20、在我国第一个已经实施的近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 学制D、子癸丑学制 四、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答: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 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 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 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 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 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 于国际交流。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 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 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 人和著作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 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 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填空题 1、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生产力。 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再 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人力资本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 茨。 5、教育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 6、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 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 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 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 化。 8、学校文化主要可分为物质文化、学校组 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 9、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 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 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 样性、互补性。 二、名词解释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 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 式。 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 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 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 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 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 属于人的一部分。 三、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生 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现代教育学名词解释

能能教育教育学知识普及---简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发展的因素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 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6、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7、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教育学第七章测试题1标准试卷 沈兰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由于幼儿没有学习系统学科知识的任务,所以学习内容没有任何( )223 A.系统性 B.强制性 C.科学性 D.知识性 2、、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223 A.教学活动主要是幼儿坐着听喝看 B.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 C.是教师和幼儿的双边活动过程 D.使用的教具多多益善 3、幼儿园教学活动是通过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的( )来学习的过程223 A.练习 B.感知和体验 C.认知 D.操作 4、下列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223 A.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对幼儿没有任何强制性 B.幼儿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和经验为主的 C.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创造和体验的过程 D.幼儿园教学活动具有游戏不能取代的作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5、幼儿园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环境,人际关系,获得基本经验,这主要体现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哪种特点( )224 A.生活性 B.游戏性 C.情境性 D.活动性 6、 幼儿园以( )为基本活动。224 A.日常生活活动 B.教学活动 C. 游戏 D. 劳动 7、【2015高考】教师利用每天吃点心的环节引导幼儿感知“1和 许多”、“大和小”,认识各种食物和水果。这主要体现了教学活动的( )225 A.生活性 B.参与性 C.游戏性 D.活动性 8、一般来讲,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却在比赛中注意到“在不同材质路面上玩具车的车速有变化”,说明幼儿园教学活动具有( )的特点225 A.生活化和启蒙性 B.活动性和参与性 C.思想性和教育性 D.游戏化和情境性 9、教师通过和幼儿一起去市场欣赏并购买苹果、梨、香蕉、葡萄,和他们一起清洗并品尝这些水果的味道,和他们一起尝试用各种方式挤榨出果汁等方式让幼儿认识水果。这反映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哪一特点( )226 A.生活性与启蒙性 B.活动性与参与性 C.游戏性与情境性 D.科学性和发展性 10、幼儿园教师在引导中班孩子学唱歌曲《小树叶》时,通常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和体验歌曲情感。这反映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哪一特点( )226 A.生活性与启蒙性 B.活动性与参与性 C.游戏性与情境性 D.科学性和发展性 11、著名的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将幼儿园教学活动比做教师和儿童在进行( )游戏。227 A.足球 B.篮球 C.排球 D.乒乓球 12、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 )228 A.客体 B.主体 C.中心 D.重点 13、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是学习的主体。228 A.教师 B.幼儿 C.教学活动的内容 D.教学活动的方法 14、( )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完成教育目标的中介231 A.教学方法 B.教师的“教” C.教育环境 D.教育活动的内容 15、( )是组织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32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活动原则 16、教师这样来解释雨的形成:云彩在天上挤呀挤呀,挤在一起遇到冷空气,就变成雨降落下来了,教师遵循了( )233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B.积极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7、某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将水蒸气说成“白烟”,违背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 )原则232 A.科学性原则 B.思想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8、教师在组织幼儿练习平衡木的活动中,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运用激励和表扬的方法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和意志力,即在教学活动中坚持( )233 A.思想性原则 B.积极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19、“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说明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坚持( )234 A.科学性原则 B.活动性原则 C.积极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0、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 )为追求的目的235 A.促进幼儿发展 B.使幼儿获得知识 C.培养幼儿能力 D.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2017高考】在幼儿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利用实物或教具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丰富其感性经验,使他们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这主要体现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 )236 A.科学性原则 B.思想性原则 C.游戏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1、下列直观手段,属于实物直观的是( )。236 A.图书 B.幻灯 C.标本 D.电视 22、下列直观手段,属于模具直观的是( )。236 A.实验 B.图书 C.标本 D.唱片 23、下列直观手段,属于电化教具直观的是( )。236 A.模型 B.沙盘 C.玩具 D.多媒体课件 24、( )是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促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的重要因素238 A.教学原则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内容 25、下列教学方法不属于活动法的是( )238 A.游戏法 B.实验法 C.操作练习法 D.谈话法 26、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不包括( )238 密 封 区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第七章教学理论测试题

第七章教学理论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是(B ) A 布鲁纳 B 布鲁姆 C 赞可夫 D 夸美纽斯 2 首先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思想的教育家是(C )。 A 布鲁纳 B 杜威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 3.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B )。 A .上课B.教学C.智育D.考试 4.学校工作应以(D)为主。 A.上课B.后勤工作C.行政工作D.教学工作E.提高升学率 5.苏联著名教育家( D )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A、凯洛夫 B、维果斯基 C、斯宾塞 D、赞科夫 6.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A )在1980年提出的。 A.巴班斯基B.赞科夫C.维果斯基D.戈里 7.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这是( B )。 A.最优化原则B.反馈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 8.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教学要求是( B )的核心内容。 A、教育性原则 B、学生主动性原则 C、最优化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下列直观手段中,( D )直观程度最高。 A.语言直观B.多媒体教学C.模象D.实物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出自( A )。 A.学记B.大学C.孟子D.礼记 11.教学的基本因素包括( C )。 A.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B.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 C.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D.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 12.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 A )。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分组教学制 二、辨析题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3、教学就是教育。×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 三、名词解释 1教学2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4教学原则5教学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 1、简述布鲁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的主要内容?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 (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 (2); (3)。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2);(3);(4)。 8.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智力是: 10智力主要包括:、、、、等,其中是核心。

(完整版)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不凌节而施 ◆长善而救其失 ◆禁于未发 ◆教学相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 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 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 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早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 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教育性的教学”原则。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 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 任何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 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31)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 第二章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化的“物化” 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 1)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 2)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 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