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面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面门

怎样才能学得好

怎样学习才能学得好,是我们每一位新学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转业军人学历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要求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学员们参考。

首先,要制定好个人学习计划。转业军人学历教育采用免试入学的教育模式。入学时,每位同学的专业背景、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以及年龄、职业和工作等方面都不相同,学习的起点和主客观因素都不一样。入学后,每位学员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好个人学习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学习。

其次,认真学习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通过考核。转业军人学历教育通常一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为11门,约占最低毕业总学分的85%;选修课程约占最低毕业总学分的15%。每门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一并合成,形成性考核成绩占20%,期末考核成绩占80%。考试合成成绩在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不合格者可参加该门课程的下次考试(其中若形成性考核成绩合格,可保留使用)。

再次,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按规定,记分作业成绩为形成性考核成绩,客观存在是能否参加期末考试的前提,并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成绩及相应的学分。作业的内容都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布置的,一般都是学员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对于掌握教课书上的知识点、掌握一般应用方法,提高学习成绩都将有很大帮助。

第四,参加集中实践环节。一般要参加2周以上时间的社会实践,并在6周内完成毕业作业或毕业设计(论文)。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论文,最后通过论文答辩。

就学好某一门课程来说,一般要注意完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自学好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最基本的学习媒体,又是联系其他媒体和学习资源的纽带。许多文字教材会在前言部分提出学习建议,告诉你如何使用本教材学习,这个建议应该是对你用好该文字教材的最具体的指导。

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主教材和辅导教材,主教材系统地讲授知识,辅导教材则帮助你对主教材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示和解答重点、难点,讲思路和方法,提供习题和参考答案等。

自学文字教材时,建议你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的学习要求,以阅读主教材为主,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特别是教学大纲中指出的教学重点,同时要积极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再通过辅导教材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上好面授辅导课

要上好面授辅导课。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预习好相应的学习单元,带着疑难问题和渴求的心情听辅导课,这样才能达到收益最大。

在上课过程中,听是第一位的,要在努力听懂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做好笔记。应该集中精力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努力判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哪些值得记录,并摘其要点,作简洁记录。万一有时来不及完整地记录,可以先记下标题,并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便课后找同学的笔记补齐。

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是老师讲课的重点,也是学员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每位学员都要努力弄懂弄通。

当你听不懂,无法跟上教师讲授的进度时,不要惊慌,应该坚持记好笔记,并在课后尽快地寻求辅导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

在听课的过程中和讲课快结束时,教师通常会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此时,你应该把自己想问的问题赶快提出来,尤其是你在自学和听课的过程中没有理解的问题。

三、做好听课笔记

听课时,一方面要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特别是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在书上做出明显的标记;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笔记。有一本好的听课笔记,对自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做笔记时要使用自己熟悉的速记方法提高记笔记的效率,而不至于影响听课,力求准确,避免记错,如有必要,要求教师重复或讲得慢一点。

课后你应该尽可能快地整理好听课笔记。在整理笔记时要检查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完整准确。对有缺失和有疑点的地方,应该及时找教师或同学核对补充。认真阅读听课笔记,用颜色笔标出重点和重要的概念、结论等。回忆辅导课中教师所讲的内容,找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忽视的问题和理解有偏差的问题,并把它们在笔记本上相应的地方记录下来。带着问题温习教材上相应的内容,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和提炼。把新的学习心得和对教材内容的重新评价,和你的自学笔记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并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整合后的内容记录到听课笔记预留的空白处,同时注意与笔记中的相应内容在位置上或逻辑上的对应。

四、按时独立完成平时作业

学习辅导书上都有综合练习题,老师会根据课程进度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的内容一般都是学员们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平时作业特别是记分作业,每位学员都要按时独立完成。对于平时作业要计划好时间,尽早动手。在学习时间表中应安排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趁着记忆犹新,应立即开始回答与本单元相关的作业题。如果有困难,重温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所遇困难产生的原因。确认你的困难,寻求帮助。有时你可能会碰到不知如何下手的题目,如果你认真重温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后仍不能回答问题,你就有必要确定你的困难所在,提交学习小组讨论或向教师寻求帮助。要仔细阅读教师批改的作业和评语。也许教师会指出你对有关内容的误解,或对你下一步的学习提出建议或忠告,你也许会觉得有必要向教师寻求进一步的帮助。

五、搞好平时复习

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为了使你的学习能够有效,你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复习时不一定要花很多的时间,关键在于多次反复,直到牢记为止。你可以在每天睡觉前花10到20分钟,将前一天和前几天的学习内容回忆一遍;在每个周末花20到40分钟,将本周和上一周的学习内容回忆一遍;如果有遗忘的地方,就翻开教材浏览一遍。利用这种方法,反复几次后,你学过的内容就会在你的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考试前再复习就会轻松得多。

六、搞好考前复习

考前复习是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它不能代替平时踏实、努力的学习,而是要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补充。以下建议对你也许会有帮助。

1.制定一个清晰的复习计划。复习要抓住重点,把每门课程重点部分分成几个复习单元,列出每个单元的复习目标,努力获得对整个课程的整体概念,并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画出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图表。

2.使用模拟试卷进行模拟考试。在规定的考试时间里模拟考试过程,注意考试中的自我心理调节,熟悉考试题型,仔细审题,精确理解题意,总结、改进应试方法。

3.确信你真正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你所理解的知识。你应该不用太费劲就能够有效地完成书上的习题和模拟试卷的题目。

4.如果在掌握本课程的整个内容方面有困难,先集中精力在较小数量的题目上。对那些在以往作业和模拟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目给予优先。

5.使用熟悉的课本和笔记本来查遗补漏。你的查遗补漏计划要给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的关注,尤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和新出现的。

6.复习你的笔记、作业本,把你不理解和做不了的问题列出来,去找辅导教师帮助你解决。

7.努力学习,聪明地学习,但不要负担过重。确信你得到了足够的放松、锻炼和睡眠。你可以把复习期间的一天分成5到6个大约90分钟,中间穿插休息、呼吸新鲜空气、吃饭等。每天8到9个小时的复习是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好避免冲刺到考试,否则会令你头昏脑胀,反而影响你的考试成绩。

七、作好准备在考试中发挥真实水平

考试前要作好准备,带上你在考试中需要用到的物品,在考试中冷静应考,发挥真实水平。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信你已经了解考试的有关事项和要求。检查考试时间安排表,确信你参加考试的科目没有时间上的冲突。如有冲突,及时向教师反映,以求考前妥善解决或得到留考安排。

2.列一个清单,把你需要带到考场的东西一一列出。可能包括:准考证、身份证、钢笔、墨水、铅笔、橡皮、尺子、画图工具、计算器、手表等。如果是开卷考试,你还应该把教材、笔记本等列入清单。带有索引的手写笔记本可能是相当有用的。

3.提前到达考场,做几次深呼吸,消除紧张,尽可能以平和的心态投入考试。

4.拿到试卷后,首先从容地将姓名、考号等到卷头内容填写清楚,不要因急着抢时间而出现错误,影响你的成绩登录。

5.用2到3分钟迅速浏览一遍所有试题,估计一下各个题目的难易程度,在题目之间大体分配一下答题时间,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你最有把握的题目开始答题。

6.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给出了什么信息,弄清你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对似曾相识的题目,切忌想当然,一定要审题清楚再答。

7.细心解题,力求一遍成功,也不要图快。保持卷面清晰、整洁,以免判卷人无法看清楚而影响你的得分。要按照解题的顺序在草稿纸上列出要点或演算过程,这样对于你仔细审题和交卷前的检查也会有帮助。

8.验证答案一般集中在最后一起进行。但是如果你对刚得出的答案没把握,不妨立即检查,或在草鞋稿纸上做标记,以提醒自己重点检查。

9.每题必答。不要碰到一点困难就立即跳过,既然答题顺序和时间都已经大致有安排,就应该按计划进行。如果有的难题一时不知如何下手,也不必纠缠,先完成别的题目,稍后再回头完成它。即使有的难题你无法完成,也尽可能把你的解题思路和能做的步骤写出来,或许你还能够得到该题的部分分数。

10.交卷前最好留出一定的时间检查试卷。首先要检查卷头,确保没有错误。

检查答案时,一般要优先检查分值高的或你最有怀疑的试题。书写清晰、结构明了的草稿纸是最有效的检查线索。

11.即使你很有把握,也不要提前交卷。如果还剩下时间,放松几分钟,再检查一遍答案。你可能会发现某些没有被发现的错误,或对某些答案有新的想法。

12.要提醒你的是,监考人不光是监督考试,他们也提供帮助。如果你对试卷不清楚或认为有错误,或者你感到不舒服,或者只是需要一杯水,不要顾忌,请他们帮助你。

在考试后应把已经考完的科目抛到脑后,无论考得好坏,不要去想它,集中全部精力准备下一科目的考试。

八、认真完成集中实践环节

集中实践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各教学点应按照省电大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或要求组织实施和考核。根据专业性质不同,一般采取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形式开展。

通过集中实践环节,你可以把几年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去,找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的结合点,为你以后在工作中能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你应该认真做好集中实践环节。要完成好集中实践环节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集中实践环节的内容、形式、操作和考核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

2.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好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对于实现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利的。在确定选题时,你需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接受教师的指导,并充分听取同学以及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意见。

3.选题确定后,你可以列出工作提纲,明确工作目标和步骤,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样,你就能比较从容地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地调整工作计划和策略。

4.拟订一个时间计划表,并严格按照时间表行事,掌握你的进度,保证你的工作按时完成。

写成报告或论文,并向同学和教师展示你的成果。这是集中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便于教师评定你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你的展示和教师、同学的评判,了解你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也是同学们互相交流提高的一种形式。毕业答辩就是展示你的成果的一种好的形式,你可以把你的报告或论文,通过Word或Powerpoint文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 1.无名氏:《黄帝内经》 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 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 2.张机:《伤寒杂病论》 3.华佗:《中藏经》 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 1.王叔和:《脉经》 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葛洪:《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 1.雷敩:《雷公炮灸论》 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 1.苏静:《新修本草》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银海精微》 3.孟诜:《食疗本草》 4.陈藏器:《本草拾遗》 5.王焘:《外台秘要》 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玄珠密语》

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8.昝殷:《经效产宝》 9.无名氏:《颅囟经》 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 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4.韩祗和:《伤寒微旨》 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 《脚气治法总要》 《旅舍备要方》 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1.太医院:《圣济总录》 12.寇宗奭:《本草衍义》 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普济本事方》 14.刘昉:《幼幼新书》 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郭雍:《伤寒补亡论》 17.张杲:《医说》 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精要》 21.施发:《察病指南》 22.宋慈:《洗冤录》 23.严用和:《济生方》 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 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 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 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内经 繁体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力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xx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 1.xx: 《黄帝内经》 2.xx人: 《xx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 1.xx: 《神农本草经》 2.xx: 《伤寒杂病论》 3.xx:

《中藏经》 xx(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xx: 《脉经》 2.xx: 《针灸甲乙经》 3.xx: 《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 《xx炮灸论》 2.xx: 《xx鬼遗方》 3.xx: 《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xx: 《诸病源候论》 2.xx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

1.xx: 《新修本草》 2.xx: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xx精微》 3.孟诜: 《食疗本草》 4.xx藏器: 《本草拾遗》 5.xx: 《外台秘要》 6.xx: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xx密语》 7.xx道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xxxx: 《经效产宝》 9.xx: 《颅囟经》

中国医学史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医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2.传说中中国医药最早创始者不是下列哪一位:雷公 3.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意义:D. 避免近亲婚配,利于优生 4.“六气致病说”载于:《左传》 5.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 6.中医外伤科始于何时代独立设科:周代 7.五行的记载始于:《尚书》 8.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见于:甲骨文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疾医 10.相传创制汤液的是:伊尹 11.下面的中药理论哪项不是在《神农本草经》上首先提出:引经报使 12.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13.最早的医史专篇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4.《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说明脏腑联系 15.我国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是:汉代的上、中、下“三品”分类 16.医学上创制“五禽之戏”,开创我国保健体操先河的医生是:华佗 17.“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8.最早记载水银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是:《五十二病方》 19.《内经》最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整体观念 20.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建在:秦代 21.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黄帝内经》 22.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淳于意 23.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的原因是:因古代以植物药为主 24.《难经》候脉之三部是指:寸部、关部、尺部 25.属于《神农本草经》在药物学上的重大发现是:海藻疗瘿 26.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五十二病方》 27.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说的著作是:《金匮要略》 28.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29.医学上首先使用麻沸散进行手术的医生是:华佗 30.《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不是一时一人之手笔,而是经历秦汉时期,最后加工而成。 31.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32.我国第一部药典是唐代的:《新修本草》 33.我国现存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卫生与食物疗法的专书是:《饮膳正要》 34.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35.《雷公炮炙论》的成书时间是:南北朝 36.我国医学教育最早兴起于:南北朝 37.中医临证医学在什么时代出现了专科化发展特点:由晋至唐 38.“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的论点出自:孙思邈 39.下列哪部著作记载了肠吻合手术:《诸病源候论》 40.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王叔和 41.《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素问训解》 42.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成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是:《针灸甲乙经》 43.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南北朝 44.针灸史上第一位女灸家是:鲍姑 45.下列哪些不属于《脉经》中所描述的24脉:长脉 46.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颅囟经》 47.下列哪部本草著作最早采用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本草经集注》 48.《脉经》的作者是:王叔和 49.《千金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50.中医史上在什么时代记载了最早的免疫实践:晋代 51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声音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声音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四 声音门 黄帝素问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注搏坚而长者,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宣明五气篇 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 【注足少阴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邪搏于阴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喑。】 奇病论 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注十月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

大奇论 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注脉络阻则音不出,脉络疏通,其音自复。故脉不至而喑者,不须治之,其病自已。此系经脉所阻之病,与邪搏于阴而为喑之不同也。】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注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濇,是血气虚于内矣。大则为虚,是血气虚于外矣。盖荣卫血气,皆从内鬲而外达于形身,荣卫不足则鬲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矣。鬲,偏枯也。夫荣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如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阴阳血气虽顺而喑者,当至三岁之久而后能复也。若年不满二十者,脏腑正盛,血气方殷,而反有此败证,比及三年,五脏六腑之气渐至消灭而死矣。】 腹中论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注诸阳之气上升,而腹气又厥逆于上,是有余于上,反灸之,则阳热之气,乃入于阴而为喑矣。砭之则阳气外泄而虚,虚则狂矣。须厥逆之气与血相并,而后治之。】 脉解篇

中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学文献检索工具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收载医史人物、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词条38505条。 ?例:鬼目、鸣天鼓、本草、本经等。 ?鬼目:药名。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本经:《神农本草经》。 ?鸣天鼓:自我按摩的方法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八版)《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一部:中药 ?第二部:西药 ?第三部:生物制品 ?例:冬虫夏草的性状、牛黄的含量测定、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测定 破伤风抗病素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中药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上下两册、附编一册 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每药注有顺序号、异名、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临床报道等19项,是一部实用的专业工具书。 《中药大辞典》附编 ?中文名称索引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 ?化学成分中英文名称对照 ?化学成分索引 ?药理作用索引 ?疾病防治索引 ?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 ?古今度量衡对照 《中药大辞典》举例 利用《中药大辞典》检索中药“大黄素”的英文名称,;“大黄”《药录》称为、《千金方》称为;现代临床报道,该药可用于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嚢炎等,资料来源是。 方剂与中成药检索《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新编中成药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 ?是一部集古今方剂之大成的大型方剂工具书。 ?该辞典共分为11册出版,前10册为正编,每册均有本册的“方名目录”,按笔画编 排,并有序号,第11册为附编。

中医经典著作语句检索《黄帝内经词典》、《中医经典索引》 《中医经典索引》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5部中医典籍的综合索引。 ?著录格式:书名、篇序、页码/行(条号) ?素四十223/5 ?表示该文句出自《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底本第223页第5行。 古汉语字词和百科词语检索《辞源》、《辞海》 《辞源》与《辞海》的区别 类书的检索 ?1检索课题 ?定义 ?常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类案》等 ?小结 课题检索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 案等内容。 ?查找历代医著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论述和临床应用”资料。 ?查找“蒲公英”明代以前的有关资料 ?查找明代以前治疗“脚气病”的验方及有关论述 ?查找历代名医治疗“月经病”的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陈梦雷等编,八个部分,12分册。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抽印本,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主要内容 1.医经注释:对《素问》、《灵枢》、《难经》3部医经的注释。 2.脉法、外诊法:汇集有关望、闻、问、切等中医的诊断方法。 3.脏腑身形:系统论述了中医脏腑、经络、运气及身形学说。 4.诸疾:内科疾病。 5.外科:外科疾病。 6.妇科:妇科疾病。 7.儿科:小儿疾病。 8.总论、医术名流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1册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案 ?分析:查历代医著对某种疾病的资料,可利用类书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

(卷212-213)肉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十二 肉门 黄帝素问 六节脏象论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注足太阴独受水谷之浊,为转输之官,肠胃主受传水谷,三焦主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腑,故皆为仓廪之本。脾藏荣,故为荣之居。器者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气。脾能运化糟粕,转味而入养五脏,输出腐秽于二阴,故名之曰器也。四白,唇之四际白肉也。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黄者土之色也。脾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此节指脾而言,以肠、胃、三焦、膀胱、并受传水谷之精粗,故总为仓廪之本。受浊者为阴,故曰至阴之类。】 五脏生成篇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注脾主中央土,乃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开窍于口,故荣在唇。脾主土而受制于肝木,是肝乃脾脏生成之主也。】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此五味之所伤也。 【注多食酸,是木味太过而伤脾,则肉胝(月刍)而唇掀揭矣。五味所以养五脏者也,脏有偏胜,则所不胜之脏受伤,此又承制之不可太过也。】 平人气象论

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注土脏之元真,濡于脾而主藏肌肉之气。】 脏气法时论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注脾主肌肉,主通会元真之气,脾气伤,故身重而肌肉善痿。痿者,肌肉委弃不仁也。足太阴经脉,循胫膝,邪在经络,故足不收。气伤,故善瘈而痛。此言经病而及于气也。】 宣明五气篇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注脾主肌肉,甘为土味,脾病而多食之,则反伤脾气也。】 阴病发于肉。 【注脾为阴中之至阴,在体为肉,是以太阴之病而发于所主之肌肉。】脾主肉,久坐伤肉。 【注五脏元真之气,通会于肌肉腠理,脾气通于五脏,故所主在肉。脾喜运动,故久坐伤肉。】 血气形志篇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注过于安乐,则神机不转,气血羁留,故病生于肉,宜治以针石,引而通之。】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注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

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病理产物之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之一。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水湿痰饮虽然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但四者同源异流,在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就其停留的部位而言,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另外,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所谓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所谓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水湿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凡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及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水湿痰饮的初始病因。上述因素或直接影响津液代谢,或使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湿痰饮内生。例如外感六淫,或火热煎熬,或寒邪凝滞,如《医碥》所说:“痰本吾身之津液,……苟失其清肃而过热,则津液受火煎熬,转为稠浊;或失于温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斯痰成矣。”或湿浊留聚,如《症因脉治》所说:“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或燥伤津液,如《症因脉治》说:“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邪作矣。”或因气滞、气虚,气不行津而津液不布,如朱丹溪所谓:“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或诸种因素综合作用,而致水湿痰饮内生,如《医学入门》所说:“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若外邪犯肺,气失宣降,津液不布,凝聚而生外感之痰饮;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或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故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如《景岳全书》所说:“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中医亦称“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主水之脏,主管水液代谢的全过程。若肾开阖不利,水液排泄失司,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煎熬津液而成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39卷曰:“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非肾水上泛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也。”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利而为痰。《圣济总录》说:“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此外,肝气郁

中国古代医书

中国古代医书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针灸学: 1、《黄帝八十一难经》(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战国?) 3、《黄帝明堂灸经》(唐?) 4、《灸膏肓俞穴法》(北宋医学家庄绰。) 《针灸资生经》(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 《备急灸法》(南宋针灸学家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金代针灸学家何若愚) 《针经指南》(金元时期针灸家窦默) 《针灸四书》(元代针灸家窦桂芳) 《针经摘英集》(元代医家杜思敬)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王国瑞) 《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元·忽公泰) 5、《针灸大全》(明代针灸学家徐凤) 《奇经八脉考》(明·李时珍) 《针灸聚英》(明代针灸医家高武)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171-171)腋门腋门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七十一 ☆腋門 ●黃帝素問 ○氣府論 足少陽脈氣所發,腋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註腋下,謂淵腋、輒筋、天池。脅下至胠,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共九穴。曰八間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八肋骨也。】 手太陽脈氣所發,曲腋上骨穴各一。 【註謂臑俞二穴,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至真要大論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運火炎烈,民病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 【註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然本於在下之寒水。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於中,故曰運火炎烈。夫寒臨於上,如陽能勝之,即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如胷腹滿手熱肘攣腋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神門,心之俞穴,在手掌後銳骨端動脈應手。所謂候脈之動氣,則知其五臟之存亡矣。】 ●靈樞經 ○本輸篇 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從肺系,橫出腋下。 【註胷旁肋下謂之腋。】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胷中,其支者,循胷中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是動則病手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 【註厥陰是動則病心中熱,臂肘攣急,腋腫,經氣之病於外也。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蓋甚則從外而內,其有餘於內也。】膽足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 ○經別篇 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繫小腸也。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其支者,從腋後

中医试题

中医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B)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B)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C)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D)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E)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C)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C)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D)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B)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B)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D)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xx 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 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 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 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 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 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 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 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 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 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 部) 1.xx: 《黄帝内经》 2.xx 人: 《xx 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 部) 1.xx: 《神农本草经》 2.xx: 《伤寒杂病论》 3.xx: 《中藏经》

XX (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xx: 《脉经》 2.XX: 《针灸甲乙经》 3.XX: 《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 年)(著作3 部)1.雷敩: 《XX 炮灸论》 2.XX: 《XX鬼遗方》 3.XX: 《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 部)1.XX: 《诸病源候论》 2. xx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 部)1.xx:

《新修本草》 2.xx: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xx 精微》 3.孟诜: 《食疗本草》 4.xx 藏器: 《本草拾遗》 5.xx: 《外台秘要》 6.xx:《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xx 密语》7.xx 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8.xxxx: 《经效产宝》 9.xx: 颅囟经》 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 部) 1.和凝: 《疑狱集》 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 部)

最新卷518-519艺文

卷518-519艺文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十八 艺文 扁鹊仓公传赞【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复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汉书艺文志序【汉?斑固】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又【汉?斑固】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 劝医论【梁?简文帝】

劝医曰: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虽修短有分,夭寿悬天,然而寒暑反常,嗜欲乖节,故疟寒痟暑,致毙不同;伐性烂肠,摧年匪一。拯斯之要,实在良方。故只域医王明于释典,如大师乃以医王为号,以如来能烦恼病,只能治四大乖为故。亦有骚人之咏彭城,秦国之称和缓,季梁之遇卢氏,虢子之值越人。爰至久视飞仙,长生妙道,犹变六一于金液,改三七于银丸。蓄玉匣之秘,研紫书之奥。桃胶何是,北斗靡遁其形。金浆非远,明珠还耻其价。能使业门之下,鼓响独传;雍祀之傍,萧声犹在。周礼疾医掌万民之疾,凡民之有病者,分而治之。岁终则各书其所治,而入于医师,知其愈与不愈,以为后之法戒也。至如研精元理,考核儒宗,尽日清谈,终夜讲习。始学则负墟尚谀,积功则为师乃着。日就月将,方称硕学;专经之后,犹须剧谈。网罗愈广,钩深理见;厌饫不寤,惟日不足。又若为诗,则多须见意,或古或今,或雅或俗,皆须寓目,详其去取,然后丽辞方吐,逸韵乃生。岂有秉笔不讯而能善诗,塞兑不谈而能善易?扬子云言:读赋千首,则能为赋。况医之为道,九部之诊甚精,百药之品难究。察色辨声,其功甚秘;秋辛夏苦,几微难识。而比之术者,未尝稽合,曾无讨论,多以少壮之时,涉猎方疏,略知甘草为甜,桂心为辣,便是宴驭自足;经方眠弃,同庚(岂戈)之读《庄子》,异孔丘之好《周易》。然而疾者求我,又不能尽意攻治,假使不能为地,自可即为己益。所以然者,若无隔贵贱,精加消息,以前验后,自可解之。日知所亡,坐成妙术,而又告以不能也。治疾者众,必以孟浪酬塞,悞人者多,爱人者鲜。是则日处百方,月为千轴,未尝不轻其药性,任其死生,浮华之功,于何而得?及其爱深亲属,情切支肌,患起膏肓,疴兴府俞,虽欲尽其治功,思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417-418)小儿风寒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七 小儿风寒门 千金方【唐?孙思邈】 伤寒 论曰:小儿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伤寒也。大人解脱之,久伤于寒冷,则不论耳。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时行疾疫之年,小儿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 小儿直诀【宋?钱乙】 伤风兼变证治 伤风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用大青膏发散之。若饮冷不止而善食者,用大黄丸微下之。余不可下。 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当以益黄散温脾胃,以大青膏散风邪。 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亦用益黄散、大青膏;未瘥,用调中丸。有下证用大黄丸,后服温惊丸。 伤风腹胀,或作喘,脾脏虚也,当先发散仍补脾。 伤风兼肝则发搐烦闷,兼心则惊不安,兼肺则喘嗽便气,兼脾则困睡,兼肾则目畏明,各随补其母。 伤风多睡能食,引饮吐泻,大便色黄,此胃虚热也,当先用白朮散以生津,后用大青膏以发散。 伤风吐沫,泻色青白,闷乱不渴,哽气出气,睡而露睛,先用益黄散,后用大青膏。 伤风或凉或热,多睡气粗,大便黄白,呕乳不消,不时咳嗽,先用大青膏,

后服益黄散,慎不可下! 伤风误用下药而作渴饮水者,此胃亡津液而虚热也,多用白朮散,热渴自止。 【注 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剂,必外邪蕴结于肺,而肺气未亏损者,方可用之。大黄丸乃疏利之剂,其食痰积滞于胃,而胃气尚充实者,乃可施之。况前证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又当临证制宜,必以固脾胃为主。若兼肢冷自利,腹胀喘嗽者,脾肺虚寒也,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桔梗。若兼惊悸痰甚,饮食少思,属心脾脏虚也,四君子加芎、归、酸枣仁。若兼肢体倦怠,喘嗽哽气,脾肺气虚也,六君子、当归、桔梗。若兼目畏明,白睛多,肾气虚也,六味丸加五味、鹿茸;如未应,更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干山药,以补肾母。若多睡能乳,饮水吐泻,大便色黄,脾气虚而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升补元气。若吐沫泻青,睡而露睛,脾虚木所乘也,六君子加升麻、柴胡,调补脾气。若乍凉乍热,喘嗽气粗,大便黄白,呕乳不消,脾肺气虚而有邪也,先用惺惺散,后用四君子汤。若误用下药再作渴者,脾胃之气伤也,用白朮散,或六君子、补中益气二汤补之。大凡前证若病邪急,而元气无亏者,先用原方,或用轻清表散之剂;若元气不足者,当如前法固其元气,则外邪自退;若因病久或因服克伐之药而未愈,或更加变证者,但调补脾胃,诸证自愈。其小儿伤风发热,鼻塞或痰壅发搐,多因乳母鼻吹顖门,但服惺惺膏,或用葱头三五茎,细切擂烂,以纸寸余,摊葱在上,两掌合葱,待温贴于顖门,其邪即解。乃去其葱,却用绢段寸余,涂以面糊,仍贴顖门,永无伤风之患。】 婴童百问【明?鲁伯嗣】 伤寒正受伤寒夹惊 小儿伤寒,初得浑身发热无汗,多啼哭,看眼急有如惊风,但用发散退热,莫令发渴;如渴便欲饮水不歇,当发散,羌活散、三黄散、柴胡散、抱龙丸;或虚烦,可用竹叶汤。如嫩小儿当服洗心散、薄荷散、红绵散,四肢发汗,自然精神喜悦。感伤寒之重者,当依仲景之法治之。又有伤寒夹惊,先要发散,其热乃退。化痰截惊,乳下婴儿抱龙丸,羌活散加荆芥、防风,三黄散,微利痰热;次

中医养生格言、谚语集锦

中医养生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王文禄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万全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张湛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张湛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张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明张景岳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

医学谚语

医学谚语 * 笑口常开,祛病消灾。 *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 自古一笑解千愁。 * 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 若要身体好,不能吃太饱。 * 吃饭吃个七成饱,包你无病活到老。 * 人老多吃粥,多福又多寿。 * 宁肯在锅里存放,不要把肚皮吃胀。 *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 边吃饭边生气,等于花钱买拉稀。 * 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 早晚动一动,包你少生病。 * 少吃油,少吃肉,多吃蔬菜瓜果豆。 * 不太甜,不太咸,清清淡淡保平安。 *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 * 粗茶淡饭少生病,青菜豆腐保平安。 * 病人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 管不住你的嘴,管不住你的腿,灾神紧紧跟,病魔使劲追。

国内 古代医家名言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医工论》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清】徐廷祚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张仲景 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 ——爱默生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人,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淮南子》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次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里,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 ——清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卷151-152)鼻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一 鼻门【鼻衄详载血门,此不复入】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注西方金位,白者金色。肺属金脏,鼻者肺之窍也。】 春善病鼽衄。 【注所谓善病者,言五脏之经俞在外,风伤肌腠,则易入于经也。鼽衄,头面之经证也。春气在头,故善病鼽衄也。】 又曰: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注按蹺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之气,是以病鼽衄也。】 阴阳应象大论 肺主鼻。 【注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肺主开窍在鼻。】 五脏别论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注心肺居上为阳,肺乃心之盖而主气,开窍于鼻,故病则鼻不利也。】 热论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注阳明之气主肌肉。身热者,病阳明之气也。病虽在气,而阳明之脉侠鼻络目而属胃,故有目疼鼻干之形证。胃不和,故不得卧也。】 刺热篇 脾热病者鼻先赤。 【注土位中央,故鼻先赤。】 缪刺篇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邪客之,则令人鼽衄。】 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注胆气上升,则热随入脑。侠鼻两旁曰頞。辛頞者,鼻頞辛酸也。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盖脑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脑者阴也,故脑渗则为涕。杨元如曰:肾主藏精而居下,脑为精髓之海而居上,胆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气相通,故胆邪移入于脑也。热气上升,迫于络脉,则为衄。】 气交变大论 岁木不及,复则咳而鼽。 【注肺开窍于鼻,故咳而鼽。鼽者,鼻流清涕也。复为母郁而子复也。】岁金不及,民病鼽嚏。 【注鼽嚏,肺病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txt和英俊的男人握握手,和深刻的男人谈谈心,和成功的男人多交流,和普通的男人过日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十五 小儿唇口齿舌喉病门 千金方【唐?孙思邈】 鹅口 凡小儿初出腹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中亦有之。此由儿在胞胎中受谷气盛故也,或妊娠时嗜糯米使之然。治之之法,以发缠着头,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脱去;如不脱,可煮栗荴汁令浓,以绵缠着头拭之。若春夏无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重舌 小儿初出腹有连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连其舌下后,令儿言语不发不转也。可以爪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血出不止,可烧发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重腭重龂 小儿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气收敛成肉,则口舌喉颊里清净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芦箨盛水状者,若悬痈有胀起者,可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许大,以针刺决之,令气泄,去青黄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消尽。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着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着颊里及上腭如此者名重腭,有着齿龂上者名重龂,皆刺去血汁也。刺后用盐洗拭,急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掺刷。 齿病论 凡齿龂宣露,多是疳(上匿下虫)及月蚀,以角蒿灰夜敷龂间使满,勿食油,不过二三日瘥。食油及干枣即发。所以患齿者,忌油干枣及桂心。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印牢密。凡人齿龂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齿根露也。为此盐汤揩齿叩齿法,无不愈也,神良。凡人好患齿病,多由月蚀夜食饮之所致也,识者深宜慎之。所以日月蚀未平时,特忌饮食。小儿亦然。 小儿直诀【宋?钱乙】 弄舌 弄舌者,脾脏微热,令舌络牵紧,时时舒热,当少用泻黄散。或饮水者脾胃虚而津液少也,兼面黄肌瘦五心烦热者疳瘦也,用胡黄连丸。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注按小儿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属心脾亏损,用温脾散补之。舌舒长而收缓舌吐舌,乃心脾积热,少用泻黄散主之。兼口舌生疮,作渴饮冷,属胃经实热,用泻黄散。作渴畏冷,属胃经虚热,用四君子汤。食少作渴,或大便不实,脾胃虚弱也,用七味白朮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