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9数学自测试题1

09数学自测试题1

09数学自测试题1
09数学自测试题1

学科自测试题

小学数学

学校姓名成绩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数学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使学生掌握恰当的。

2.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3.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和。

4.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其中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另一类是描述的行为动词,包括“、、”等术语。

5.数学课程内容要反映、,要符合。

6.数学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7.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和。

8.教学活动是师生、、的过程。

9.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和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0.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题2分,共12分)。

1.在核心概念中,“数感”的内涵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同。()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图形的认识”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生活到数学、从直观到抽象,从整体到局部的特点,且三维、二维、一维图形交替出现,目标要求逐渐提高。()

3.认真听讲与积极思考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都应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5.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这个例子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被放在了第一学段。()

6.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三、选择题(答案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每题3分,共12分)

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包括()。

A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B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C激励学生学习 D改进教师教学

2.“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

A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

B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

C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D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3.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上变化较大的或内容有较大修改的课程内容是()

A数与代数 B图形与几何 C统计与概率 D综合与实践

4.情感态度目标包括()

A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B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C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D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E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8分)

1.行为动词“了解”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与之表述同等水平要求程度的术语是什么?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活动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什么?这样修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单叙述。

3.符号意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课标实验稿相比,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修改?

4.“数学中的四基”指什么?“双基”呢?为什么要从“双基”发展为“四基”?

5.数学课程总目标的四个方面具有怎样的关系?

6.数学课程总目标中围绕关键词——“问题”,表述“增强能力”的目标有两组,其中以前说的较少一组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来?其具体内涵又是什么?

7.数学的“基本思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其为“基本思想”?

五、案例分析(每题6分,共12分)

1.图形分类

如图所示,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1)这一活动应该哪一学段的内容?(2)属于哪一领域?(3)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4)在此活动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可以分为几步(注意:要对每一步做简要说明)?

2.在教学平方厘米、平方米的时候,有这样的两个设计。设计1:用铁丝做成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请几个学生站进去,看看最多能容纳多少学生。设计2:告诉学生,1平方米就是边长是1的正方形,展示出: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1)这两个设计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2)如果您做这一部分的教学,准备如何做?

六、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 (1)什么是运算能力?(2)运算能力的培养、发展要经历怎样的过程?(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举例说明如何培养。

2.(1)在统计教学中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有哪些?(2)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激发学生兴趣,数学思考,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方法;

2.数量关系,空间形式;

3.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4.过程目标,经历、体验、探索;

5.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

6.文化,数学素养;

7.启发式,因材施教;

8.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9.学习内容,方式;10.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二、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三、选择题

1.ABCD;

2.ABCD;

3.CD;

4.ABCDE。

四、简答题

1.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

2.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原因是:把单纯对于数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升到数学教育理念的改变,这也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3.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变化之处:由“符号感”变为“符合意识”。变化的原因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符号对于学习者来说主要的还不是潜意识、直觉或感觉,而是一种主动的使用符号的心理倾向。所以用“意识”更准确些。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原因是:第一,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上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中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因为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新增加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三,因为仅有“双基”还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双基”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但创新性人才不能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所以新增加了两条。

5.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6.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原因是: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却更加重要,因为这是对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所谓“发现问题”,是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学思维,从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的一些现象中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联系,或者找到数量或者空间方面的某些矛盾,并把这些联系或者矛盾提炼出来。所谓“提出问题”,是在已经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找到的联系或者矛盾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集中地以“问题”的形态表述出来。

7.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思想”的前面加了“基本”二字,一方面强调其重要,另一方面也希望控制其数量——基本思想不要太多了。说“强调其重要”,是因为“数学思想”可以有许多,并且是具有层次的,而“数学的基本思想”则是其中带有基本重要性的一些思想,处于较高的层次;其他的数学思想都可以由这些“数学的基本思想”演变出来,派生出来,发展出来,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

五、案例分析

1.(1)第一学段;(2)综合与实践;(3)参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例20的说明;(4)参考《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240页案例2,注意要有四个步骤,具体略。

2.(1)要点:第一个设计注重形成1平方米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第二个设计学生感知的只是数字,是数量关系,没有形成空间观念。(2)参考《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具体略。

六、论述题

1.(1)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2)由具体到抽象;由法则到算理;由常量到变量;由单向思维到逆向、多向思维。(3)参考参考《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具体略。

2.(1)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做什么;收集和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开展一些实践活动。(2)参考《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第222页至224页,具体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