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劝学公开课教案1

劝学公开课教案1

劝学公开课教案1
劝学公开课教案1

《劝学》教案

主备人郭庆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

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

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

“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

“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

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

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研习课文

1、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4、这篇文言文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辨析字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

金就砺.(lì)则利参省

..(c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

..(xū)(yú)跂.(qì)彰.(zhāng)

舆.(yú)马生.(xìng )非异跬.(kuǐ)步

骐骥

..(qí)(jì)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

朽木不折.(zhé)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5、研习第一、二段:展开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两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二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重要字词

取之于蓝:提取/蓝草

木直中绳:合乎其曲中规:合乎

: 省察,反省对于,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但是/比

:对于,

2,通假字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

3,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使…弯曲

4,古今异义(古/今)

1、劝学:勉励/规劝、劝戒

2、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

3、金就砺则利:金属做成的刀剑/金子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

5,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课堂练习: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然后由学生评议教师再点拨翻译要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一)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冷冻

明确:蓝————青水————冰

胜于寒于

輮绳砺

直木————轮木————直金————利

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

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设问引出本段结构: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四、布置作业

整理知识点疏通全文背诵前两节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一二三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三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重要字词

须臾之所学:片刻博见:广

闻者彰:清楚假舆马者:借助,凭借

致千里:到达绝江河:横渡

(2)词类活用

1、非利足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

2、非能水也:名词做动词,游泳

3、登高而招:形作名高处

(3)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4)练:指名学生上台翻译句子3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二、研习第四段:学--议--评--练

步骤:齐读第四段后,由学生自主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本段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适当引导。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相关文言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教师作补充归纳,扩展延伸。同时利用练习巩固提升。

第四段文言知识点归纳:

(1)实词

神明自得:人的智慧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小步为“跬”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

(2)虚词

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3)词类活用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2、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4)古今异义(古/今)

1、用心一也:因为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2、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3、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5)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式

练:翻译句子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

心专一。

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第四课时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一点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为什么?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文言知识归结

1.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并且“而”是高考必考的12个文言虚词中的重点,《劝学》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一、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二、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四、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五、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善假于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五百字。

板书设计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第五课时

完成教学案的讲评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进行了组内公开课,课堂上环节设置较为紧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师

生互动自我感觉不错,讲课一直围绕ppt讲解,板书较少,有些忘记写了,自我

反思以后应在板书上多下功夫,勤练粉笔字的书写,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语文

老师,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是必不可少的。

最新劝学优秀教案(3课时)

《劝学》教案 高一第二周共三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的运用。 2、全文的背诵,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学习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研习一、二段 一、课前三分钟 由一名学生讲一首诗词或一则哲理故事等。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毕淑敏说: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 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如果我们也想获得教养,那就要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两千多年前的荀子也早在《劝学》里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2、介绍荀子即《荀子》 学生看课下注释,投影补充。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认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

3、解题 学生查字典明确《劝学》的“劝”的意思。应是“劝勉”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自主研读课文 阅读要求: (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借助字典及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考论证方法。 (3)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1、自主学习检测 (1)学生上黑板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虽有.(yòu )槁.(g?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参省 ..(cān)(xǐng)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 ..(xū)(yú)跂.(qì)舆.(yú)马 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 ..(qí)(jì) 驽.马(nú)锲.(qiè)而不舍朽木不折.(zhé) 镂.(lòu )螯.(áo )蛇鳝.(shàn) (2)找出通假字(学生在作业本上写,投影学生的作业并纠正)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研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质疑自主学习时的疑惑,学生查字典解答疑惑,对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在引导理解。 (2)提问学生翻译本段,指导学生翻译方法技巧,并强调本段的重点实、虚词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而行无过.矣 ...己则知明 (3)提问:“学不可以已”一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面的论述。 (4)要求学生指出本段论述的事物。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劝学》导教案设计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参看勾画注释及《赢在45分钟》了解荀子; 2、掌握积累“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4、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重点】: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预习提纲】 1、参考《赢在45分钟》,了解作者及题解;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勾画批注,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查阅课文注释,口头梳理语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预设】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其曲中.( )规槁暴.( ) 輮.( )使之然也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跂.( )而望舟楫.( ) 蛟.( )龙跬.( )步 骐骥 ..( )( ) 驽. ( ) 马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埃.( )土 2、翻译下列语句: (1)、劝学(2)、学不可以已(3)、冰,水为之 (4)、木直中绳(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吾尝跂而望矣(8)、假舟楫者(9)、而绝江河 (10)圣心备焉(11)故不积跬步 3、作者、背景 (1)、荀子: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学习和提高。 (2)、解题:《赢在45分钟》《劝学》(1)“问题导引”1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勉

《劝学》教案

9.劝学 荀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9课《劝学》。 二、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理解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同时注意一些重点词语,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 持”“专一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1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五、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六、教法选择: 诵读-体会 七、学法指导:读思结合,感悟作品。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

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 òu(4)zhòng(5)yòu 通“又”;pù(6)zhì 通“智”(7)xìng 通“性” 4.指名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劝学》优质教案教学内容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优质课《劝学》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了文意。 1.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 读课文,根据标题,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 已”。已, 停止. (2) 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点名让学生读第2 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 段。 3. 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 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劝学教案-(1)

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 4.教师提问重点实词、虚词,几个重、难点的语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比喻论证 善于积累正反对比 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二.教学过程 一)、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劝学》优秀教案

滕州二中高一语文闫丽华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师:这写诗句都是劝勉鼓励人们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PPT显示,学生朗读,标记重点):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荀子》共32篇,内容异常丰富。他一生“序列着述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他的文章,善于分析问题,论题鲜明,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笔力浑厚,音节整齐,语言质朴、精炼。 三、解题。 《劝学》的“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或教师范读,正音字(PPT) 中zhōng 輮róu 砺lì参cān省xíng 有yòu 知zhì暴pù生xìng 跂qì臾yú螯áo 2、学生齐读,识记。 五、再读文本,质疑问难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小组成果展示:(展台展示)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劝学》教案方案 一、教案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案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案创意 文言文教案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案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优质课《劝学》 教案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了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点名让学生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劝学》公开课教案

《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王世燕开课班级:高一(12)班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 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二)第2段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学生自读,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教师请学生来回答(展示PPT表格) 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 1、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加工冷冻 明确:蓝————青水————冰 胜于寒于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习,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习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中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 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 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中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 12 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 3 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 、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0

《劝学》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②有:通“又”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②省:省察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⑤过:过错(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冷冻 明确:蓝————青水————冰 胜于寒于 輮绳砺 直木————轮木————直金————利

高中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高中必修3《劝学》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 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 劝学中“劝”为何意? (2) 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 青青于蓝 冰寒于水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课文的教学设计

《劝学》课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 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 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 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 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 》,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 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 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让我们很容易想
1/7

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 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 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 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 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 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 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 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 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 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 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 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 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 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 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 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 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 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 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 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 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 的人会听得清楚)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 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 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 好似信手拈来的, 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 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 我们思考:
2/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