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_于国鹏

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_于国鹏

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_于国鹏
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_于国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Vol.31No.7Jul.2011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

[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基金(09YJ02)(Foundation from Xinhua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09YJ02)。[作者简介]于国鹏(1984—),男,硕士生;电子信箱:yuguopeng22@gmail.com 。[通信作者]陈建华,电子信箱:hikaru_csa@hotmail.com 。

[文章编号]1674-

8115(2011)07-0957-05·论著·

MLPA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于国鹏1

,齐

隽1

,龙

飞2,黄驿晨1,钱小强1

,陶

炯2,陈建华

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上海200092;2.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细胞遗传室,上海200092)[摘要]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 )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 )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MLPA 对20例ADPKD 患者的PKD1基因和PKD2基因进行检测。MLPA 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扩增或疑似扩增者采用RT-PCR 检测验证;MLPA 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缺失或疑似缺失者采用PCR 检测验证,存在扩增产物者进行测序验证。结果MLPA 检测显示: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缺失(PKD1Exon40),5例单一外显子疑似缺失(PKD1Exon1、PKD1Exon25、PKD2Exon8、PKD2Exon8、PKD1Exon25),3例单一外显子疑似扩增(PKD1Exon6、PKD1Exon7、PKD1Exon7)。经RT-PCR 检测验证,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扩增(PKD1Exon6);经PCR 检测与测序验证,

1例患者单一外显子错义突变(PKD1Exon40),1例单一外显子缺失(PKD2Exon8)。结论MLPA 为ADPKD 的基因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突变;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11.07.019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志码]A

Application of MLPA in gene diagnosis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YU Guo-peng 1,QI Jun 1,LONG Fei 2,HUANG Yi-chen 1,QIAN Xiao-qiang 1,TAO Jiong 2,CHEN Jian-hua 1

(1.Department of Urology,Xinhua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092,China;2.Cytogenetics Laboratory,Shanghai Institute for Pediatric Research,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in the

gene diagnosis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Methods

MLPA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PKD1gene and PKD2gene in 20patients with ADPKD.Verification with RT-PCR was performed for those with single exon duplication or suspected duplication detected by MLPA.Those with single exon deletion or suspected deletion detected by MLPA were verified with PCR,and sequencing analysis was conducted in those with amplification products.

Results

One

patient with single exon deletion (PKD1Exon40),5patients with single exon suspected deletion (PKD1Exon1,PKD1Exon25,PKD2Exon8,PKD2Exon8and PKD1Exon25)and 3patients with single exon suspected duplication (PKD1Exon6,PKD1Exon7and PKD1Exon7)were detected by MLPA.One patient with single exon duplication (PKD1Exon6)was verified by RT-PCR,and one patient with single exon missense mutation (PKD1Exon40)and one patient with single exon deletion (PKD2Exon8)were verified by PCR and sequencing analysis.Conclusion

MLPA may serve as a new

method for gene diagnosis of ADPKD.

[Key words]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gene mutation;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是常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1/1000 1/400,多发生于成人,60岁时50%的患者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约占

晚期肾病的10%[1]

。除肾脏外,

ADPKD 还可累及肝、

脑组织、结缔组织和胃肠系统等全身多个器官。ADPKD 的致病基因有PKD1、PKD2和PKD3,前两者均已成功定位和克隆,

PKD3报道较少[2]

。ADPKD

病情较严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对患者的

诊断和对携带者的筛查尤为重要。

·

759·

基因和PKD2基因均有多种突变类型,本研究应用MLPA技术筛查ADPKD患者,对可能存在缺失和重复突变的患者作出诊断。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就诊的ADPKD 患者20例,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5 70岁,均经B超或CT检查确诊为ADPKD。以该院同期接受健康体检者3名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均为男性,年龄28 58岁。所有研究对象对相关研究知情同意。1.2方法

1.2.1DNA提取每位ADPKD患者和正常对照采集外周血2mL,3.2%枸橼酸钠抗凝,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抽提全基因组DNA样本,经0.7%琼脂糖电泳检验浓度和完整性,并将质量浓度控制于40 60ng/μL,置-20?冰箱保存待用。

1.2.2MLPA MLPA检测试剂盒SALSA MLPA KIT P351-B1/P352-B1PKD1-PKD2购自荷兰MRC-Holland,探针分为SALSA P351-B1和P352-B1两组,其中37对探针对应PKD1基因46个外显子的37个外显子,15对探针对应PKD2基因全部15个外显子,并设有探针对样本浓度和MLPA反应中的变性、连接等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MLPA反应置于PCR仪进行。

①DNA变性和SALSA MLPA探针杂交。反应体系:取DNA工作液5μL(20 50ng/μL),PCR仪中98?加热8min,开盖前冷却至25?,分别加入1.5μL P351-B1/P352-B1探针混合物以及1.5μL MLPA Buffer,振荡混匀,95?孵育1min,60?杂交16 18h。②连接反应。反应体系:温度降至54?,加入32μL Ligase-65混合液(包括3μL Ligase-65 Buffer A,3μL Ligase-65Buffer B,25μL ddH

2

O,1μL Ligase-65),54?孵育20min,98?加热5min,4?保存。③PCR反应。反应体系(25μL):新管中混合1.2.3毛细管电泳检测采用3730DNA分析仪(ABI,美国)对PCR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经Gene-Mapper软件分析PCR产物片段长度与峰值。

1.3MLPA结果分析及验证

1.3.1结果分析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MRC-Holland公司Coffalyser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PKD1和PKD2基因外显子拷贝数计算分析。如外显子拷贝数正常,则结果显示为0.7 1.3;如缺失1个或多个外显子,结果显示为0 0.3;如外显子出现重复,则结果显示为1.7 2.3;如结果显示为0.4 0.7,定为疑似缺失;结果显示为1.3 1.5,定为疑似扩增。1.3.2RT-PCR检测验证MLPA检测结果显示为单一外显子扩增的样本,针对该外显子设计引物,采用RT-PCR进行结果验证,并与正常对照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中3例患者(1例PKD1Exon6,2例PKD1 Exon7)的MLPA检测结果为单一外显子疑似扩增,对其设计引物检验,以β-actin基因为内部参照基因,RT-PCR引物序列见表1[4,5]。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采用ABI7500PCR仪进行RT-PCR。

表1RT-PCR检测外显子及引物序列

Tab1Exons and primer sequences for RT-PCR

外显子引物序列(5'→3')

PKD1Exon6GCAGAGCCTGGTACCCCCGT(上游)

ACCTCCTTCCTCCTGAGACT(下游)PKD1Exon7AAAGGGGGACAGTGATGGG(上游)

AGGTTGTAGAACGTGGGGG(下游)β-actin AGCGAGCATCCCCCAAAGTT(上游)

GGGCACGAAGGCTCATCATT(下游)

1.3.3PCR检测与测序验证MLPA检测结果显示为单一外显子缺失或疑似缺失的样本,针对相应的MLPA连接位点设计引物,采用PCR检测进行验证;若存在扩增产物,则进行测序验证,PCR引物序列见表2[4,5]。PCR产物测序由ABI3730基因分析仪完成。

No.7于国鹏,等: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表2PCR检测外显子及引物序列

Tab2Exons and primer sequences for PCR

样本编号外显子引物序列(5'→3')

D10PKD1Exon40TCCTGTTGGGTTTTGATGAG(上游)

CGGCACTCCTGGAGAACTACT(下游)D14PKD1Exon1CCTGAGCTGCGGCCTCCG(上游)

CAGTTGACGCGGCAGGCG(下游)

TGCGAGCCCCCCTGCCTC(上游)

AACGCGCCCACGCCCGCCCGTCC(下游)D26PKD2Exon8GCATGATGTTTTCAAGGTTCA(上游)

J1-3PKD2Exon8CATTGTCTTCTTTGCATGGG(下游)

D24PKD1Exon25-26TGAGACTGCGACATCCAACCT(上游)

J2-2PKD1Exon25-26AACCAGCACAGCCAGTGAGA(下游)

注:D14样本PKD1Exon1PCR引物序列设计为两段。

2结果

2.1MLPA检测结果

MLPA检测发现:20例ADPKD患者中,1例单一外显子缺失(PKD1Exon40),5例单一外显子疑似缺失(PKD1Exon1、PKD1Exon25、PKD2Exon8、PKD2 Exon8、PKD1Exon25),3例单一外显子疑似扩增(PKD1Exon6、PKD1Exon7、PKD1Exon7),余为阴性。2.2单一外显子缺失及疑似缺失的验证

1例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缺失(PKD1Exon40)的患者样本,PCR检测结果存在产物,与MLPA检测结果不符;对其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显示:该患者PKD1Exon40发生错义突变,导致对应的氨基酸由苏氨酸>天冬酰胺(ACC>AAC)(图1)。

1例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疑似缺失(PKD2Exon8)的患者样本,PCR检测结果无产物,与MLPA检测结果相符,证实其确为外显子缺失。另4例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疑似缺失(PKD1Exon1、PKD1Exon25、PKD2Exon8、PKD1 Exon25)的患者样本,PCR检测结果存在产物,与MLPA检测结果不符;对其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均显示正常,表明该4例MLPA检测结果为假疑似阳性。

2.3单一外显子疑似扩增的验证

1例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疑似扩增(PKD1Exon6)的患者样本,RT-PCR检测显示其PKD1Exon6拷贝数为正常对照的3.839倍,与MLPA 检测结果相符,证实其确为外显子扩增。另2例MLPA检测结果显示单一外显子疑似扩增(PKD1 Exon7、PKD1Exon7)的患者样本,RT-PCR检测显示其PKD1Exon7拷贝数分别为正常对照的1.231倍和1.383倍,RT-PCR检测结果并不支持PKD1Exon7扩增

图11例患者PKD1Exon40发生错义突变

Fig1Missense mutation at PKD1Exon40of one case

3讨论

传统的ADPKD诊断主要根据家族史和临床表现,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等。但是仅在ADPKD患者发病时才能依靠传统的诊断方法作出诊断,而此时大部分患者已进入疾病发展期,已没有较好的办法延缓疾病恶化。ADPKD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患者诊断和携带者筛查尤为重要。虽然近几年有关ADPKD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对ADPKD仍然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PKD1和PKD2为ADPKD的主要致病基因。PKD1有一个异常的基因组结构,包含在内含子21上2500bp的多聚嘧啶序列,被认为与高自发性基因组突变事件有关。此外,在基因组97% 99%的等位点上,绝大多数基因都会复制3 6倍[6,7]。根据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HGMD Professional2010.4total)统计:PKD1共453个突变,小缺失103个、严重缺失23个,缺失突变占总突变的27.81%,尚未发现重复突变;PKD2共115个突变,小缺失38个、严重缺失1个,缺失突变占总突变的33.91%,尚未发现重复突变。Schouten等[3]在多重扩增探针杂交技术的基础上改进并设计了MLPA,其为利用可与样本DNA正确杂交并被连接酶连接的探针进行扩增和定量分析的技术。作为新一代的基因检测技术,MLPA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已逐步成为目前较高效准确进行基因扩增或缺失的诊断方法。但是,MLPA在ADPKD患者基因诊断上的应用报道较少。2007—2008年,Kozlowski 等[8]为明确PKD1基因上的基因组突变,首次尝试通

·

959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Vol.31

过自行设计的MLPA分析PKD1基因的基因组缺失。他们在PKD1及其拷贝区之间的突变位点设计了一种MLPA,其主要位于MLPA探针位点的连接区。13个探针覆盖了PKD1的第2个到第46个外显子,平均间隔为2500bp。对27例独立PKD患者的分析显示:没有与PKD1相关的基因组缺失的证据。他们对15个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样本分析显示:在多聚嘧啶茎附近没有突变点聚集的证据。但其并未报道与PKD2相关的MLPA的诊断研究。此后,与ADPKD有关的MLPA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与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细胞遗传室合作,采用荷兰MRC-Holland公司可同时检测PKD1和PKD2基因缺失或重复突变的试剂盒,在国内首次尝试通过MLPA联合其他基因诊断方法对PKD1/PKD2致病基因进行诊断,逐步建立一种新的PKD1/PKD2致病基因诊断体系。

MLPA PKD1/PKD2试剂盒里探针数量较多,每对探针对样本DNA的浓度、纯度及外部环境敏感性不同,每对引物杂交稳定性及扩增效率也各不相同,因此MLPA检测数据通过分析后得到的结果仍可能存在误差。当MLPA结果中多个探针显示同一样本的PKD1/PKD2基因外显子有连续缺失或扩增,则该样本结果因不同探针的互相印证而可信。当MLPA 结果为PKD1/PKD2基因外显子单一缺失、扩增或可疑,则需要使用其他技术手段进行结果验证。MLPA 单一探针扩增的结果,可能是该位点本身拷贝数增加,也可能是实验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造成。为了验证单一探针扩增的原因,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RT-PCR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拷贝数检测技术,可用于MLPA单一探针扩增结果的验证。MLPA单一探针缺失和疑似缺失的结果,可能是该位点的确存在缺失,也可能是该位点处发生突变或存在多态性,造成探针杂交不稳定,影响后续连接和PCR的效率,使荧光产物量下降而致。如果该位点本身没有异常,则可能是探针荧光淬灭,扩增效率不高以及分析计算等造成样本整体荧光值低,数据波动,置信区间变大。因此,需要重新设计引物对这些位点进行再次验证。

本研究中,1例患者的MLPA检测数据经软件分析发现PKD1Exon40的拷贝数为0.23,即外显子缺失。为验证此单一外显子缺失,对整个外显子进行了PCR检测,获得产物并测序后发现了一个错义突变,该突变位于PKD1Exon40C11541A,导致第3777位密码子由ACC>AAC,对应的氨基酸由苏氨酸>天冬酰胺,这一变化有可能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并影响多囊蛋白1的功能。经检索该处突变在既往文献中未见报道,为一处新突变。

本研究中,1例患者的MLPA检测数据经软件分析发现PKD2Exon8的拷贝数为0.59,即外显子疑似缺失。PCR检测结果无产物,与MLPA检测结果相符,验证其确为外显子缺失。缺失突变的结果通常能使多肽链翻译错误,丧失原有生理功能,不能组成所需蛋白质,从而可能导致ADPKD的发生。

本研究中,另1例患者的MLPA数据经软件分析发现PKD1Exon6的拷贝数为1.45,即外显子疑似扩增。RT-PCR检测显示其PKD1Exon6拷贝数为正常对照的3.839倍,与MLPA检测结果相符,该患者PKD1Exon6确为外显子扩增。经检索该处扩增在既往文献中未见报道。该扩增可能造成蛋白质构象及功能的具体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ADPKD PKD1/PKD2基因组结构庞大且复杂多变,针对PKD1/PKD2致病基因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诊断的要求。传统的基因诊断利用STR多态性连锁分析,可以在同一家系中筛选出ADPKD患者,这也是目前临床上ADPKD基因诊断较为常用的方法[9]。但是该方法必须建立在对一整套家系样本全部分析基础上,操作较为繁琐,耗时耗力。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是一种新的杂合双链突变检测技术。张树忠等[10]应用DHPLC 检测汉族人Ⅰ型多囊肾致病基因突变,认为DHPLC 快速、简便、突变检出率高,也可以作为有效筛查汉族人ADPKD PKD1突变位点的途径。Li等[11]运用DHPLC联合基因测序对一个中国ADPKD家系进行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突变,即在PKD1Exon15上有一个插入突变c.3623-3624insGTGT,在受累的所有9个家系成员均发现该基因突变,而在家系中不受累的直系亲属和100个无关对照者均未发现这一变化,因此推测这4个碱基的插入可能是该家系ADPKD患者的致病性基因突变。但DHPLC只用于初步检测突变,引物数量不多且有其局限性。如果对PKD1和PKD2的所有外显子都设计引物则又变得较为繁琐。MLPA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MLPA

·

069

·

No.7于国鹏,等:MLPA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PKD1/PKD2试剂盒里有多达52对探针,可较为全面地检测PKD1/PKD2基因的外显子,且另外带有质量控制探针,确保了结果的可靠性。MLPA采用先探针杂交,再用通用引物扩增的方式,能反映探针连接位点及周边序列的突变及多态性。Coffalyser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时,会尽量避免由于样本浓度、探针的杂交和扩增效率等带来的偏差。当然,本研究中也发现了MLPA的一些局限性,如MLPA对实验中的温度、离子浓度、样本质量要求较高,且MLPA只能检出探针杂交部位的突变等。本研究对MLPA检测结果显示为单一外显子缺失、扩增或结果疑似的样本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1处新突变,可见对MLPA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的重要性。

在ADPKD的基因诊断中,MLPA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操作简便,只需两次反应便可检测所有的位点。通过PCR检测与测序、RT-PCR检测进一步验证,使得PKD1/PKD2的基因诊断更为精密、准确。MLPA为ADPKD的基因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梅长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1-4.

[2]Ong AC,Harris PC.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ADPKD:the poly-cystin complex gets complex[J].Kidney Int,2005,67(4):1234-

1247.[3]Schouten JP,McElgunn CJ,Waaijer R,et al.Relative quantifica-tion of40nucleic acid sequences by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J].Nucleic Acids Res,2002,30(12):e57.[4]Peters DJ,Ariyurek Y,van Dijk M,et al.Mutation detection for exons2to10of th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1(PKD1)-gene by

DGGE[J].Eur J Hum Genet,2001,9(12):957-960.

[5]Inoue S,Inoue K,Utsunomiya M,et al.Mutation analysis in PKD1 of Japanese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J].Hum Mutat,2002,19(6):622-628.

[6][No authors listed].Th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1gene encodes a 14kb transcript and lies within a duplicated region on chromosome

16.The European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Consortium[J].Cell,1994,77(6):881-894.

[7]Bogdanova N,Markoff A,Gerke V,et al.Homologues to the first gen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re pseudo-genes[J].Genomics,2001,74(3):333-341.

[8]Kozlowski P,Bissler J,Pei Y,et al.Analysis of PKD1for genomic deletion by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ssay:absence of hot

spots[J].Genomics,2008,91(2):203-208.

[9]张维莉,易建中,梅长林.遗传标记RFLP、STR、SNP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基因连锁分析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

大学学报,2002,23(8):908-910.

[10]张树忠,张宇红,张殿勇,等.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汉族人Ⅰ型多囊肾致病基因突变[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23(3):283-288.

[11]Li J,Yu C,Tao Y,et al.Putative mutation of PKD1gene responsi-bl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in a Chinese

family[J].Int J Urol,2011,18(3):240-242.

[收稿日期]2011-02-20[本文编辑]刘晓华

·

169

·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又称为成人型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全身性疾病,主要影响肾脏,但也可能会影响其他器官,如肝脏、胰腺、脑动脉血管等。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大约有一半将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通常发生在40-60岁之间[1]。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在全球范围都有发生,发病率大约为1/400人-1/1000人[2][3]。 现在认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两个基因缺陷有关。85%的患者是由位于16号染色体的基因 PKD1(TRPP1)发生突变所致,15%的患者是由PKD2(TRPP2)突变所致[1]。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需要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进行辨别。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也导致肾脏和肝脏的囊肿,但通常只发生在童年,发病率约为1/20000人[4],病因和预后都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不同。 目录 [隐藏] 1 病理生理学 2 诊断 3 治疗 4 预后 5 参考资料 6 外部链接 病理生理学 [编辑]近期应用实验模式生物如线虫(秀丽隐杆线虫)和家鼠的纤毛和鞭毛进行基本细胞 生物学研究使人类发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的原因变得清楚。生化学家James Calvet写到:“这些发现证明了遗传学和动物模型的能力和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些遗传学研究的指引,有谁会想到一条小小的纤毛会成为研究多囊肾病的基础?”[5] 纤毛在肾脏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纤毛结构功能异常直接导致肾囊肿性疾病的发生。所有的纤毛和鞭毛的装配和维持都需要依赖鞭毛内运输这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来完成。鞭毛内运输是蛋白质插入纤毛和鞭毛膜特定位点必不可少的一项细胞功能。这些插入的膜蛋白可以启动环境反馈和细胞内信号转导通道。它们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纤毛中发挥特殊作用,通过上述鞭毛内运输机制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纤毛,被认为是正常肾细胞的发育和发挥功能的关键。纤毛上皮细胞排列于尿收集管的内腔,感觉尿流率的变化。纤毛感受尿流率的功能异常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产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特征性的多囊肿。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可能由于环境信号的转导蛋白或感受蛋白发生突变所致,也有可能是鞭毛内运输失败的结果[6]。 细胞膜上PKD1和PKD2蛋白的示意图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PKD1和PKD2编码肾管道细胞非运动纤毛上的膜蛋白。其中PKD2编码的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是一个钙激活型细胞内钙释放通道,可以使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而PKD1编码的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被认为是和PC-2有关,可以调节PC-2钙通道的活性。钙离子是一个重要的细胞信号,可以引发复杂的生化途径,导致细胞休眠和分化。PC-1或者PC-2失去活性,在肾管道细胞纤毛上的装配或者定位失败,对纤毛细胞钙信号的监管放松,都可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的发生。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DPKU)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00—1:1000,是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肾病,居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病因的第4位。引起ADPKU的突变基因有PKD1、PKD2和PKD3。PKD1是最常见的致病基因。ADPKU具有显性延迟性发病的特点,平均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此时大多已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因此,有必要对ADPKU家系进行产前诊断。该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肾脏形成多个液性囊泡,囊肿进行性增大,造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最终引起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除了肾脏病变外,还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如肝囊肿、高血压、颅内动脉瘤、心瓣膜畸形等。 多囊肾病治疗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尚无特效药,只是一些对症治疗和透析治疗。女性较男性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比例为高[(1.2-1.3)/1]。 临床表现 1.肾脏表现 (1)肾囊肿:多囊肾肾功能异常表现包括高血压,肾痛,肾功能不全等,这些表现与肾囊肿的进展直接关系。 (2)肾功能异常:较早发生尿浓缩能力和氨排泄减少,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这些异常较轻,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不大。 (3)高血压等 产前基因诊断 两个基因已知与多囊肾相关:PKD1,占大约85%的患者;PKD2,占大约15%的患者。 一.突变扫描 PKD1:序列分折/突变扫描:阳性率约88%。 PKD2:序列分折/突变扫描:阳性率约88%。 二.连锁分析 在人口较多的家系进行症状前检测可运用PKD1和PKD2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三.缺失/重复分析 适用于PKD2基因内或全基因缺失临床检测,检测频率估计不到1%。 产前诊断技术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检测已发展可以筛查PKD1和PKD2重排。开发的PKD1位点特异性探针可以分析鉴别PKD1假基因。 遗传咨询 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对多囊肾家庭调查表明,只有4%一8%的家庭成员将终止多囊肾胎儿的妊娠。 一.先证者的父母 1.大多数患者的父亲患有多囊肾。 2.从头突变的发生率显著,约有10%的家庭发生。 3.对于从头突变先证者的父母需进行影像筛查并评估建议,特别是在PKD2的情况下。 二.先证者的家系成员 1.先证者的家系成员的患病风险取决于父母的遗传状况。 2.如父母患病,子女的风险是5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 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学特点,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两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常见。ADPK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为具有家族聚集性,男女均可发病,两性受累机会相等,连续几代均可出现患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成人型多囊肾,是常见的多囊肾病。由于对本病的认识日益深入,预后明显改善。ARPK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几乎都无同样病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又称婴儿型多囊肾,为多囊肾中少见类型。常于出生后不久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时代甚至成人。 囊肿上皮细胞经培养后显示了与ADPKD不相同的性质:ADPKD囊液中有内毒素或Gram阴性细菌,而ARPKD囊液中则无。 正确的遗传学诊断运用重组DNA技术已发现约85%的APD-KD家族中,被称为PKD1的基因突变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P)上,它具有两个特异性标志:α球蛋白复合体及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基因.大多数其余的家族发现在4号染色体(PKD2)上有基因缺陷,但也有少数家族不与如何基因座相关. 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多囊肾的病人,ARPKD罕见,一般出世不久后死亡只有极少数较轻类型,可存活至儿童或成人,故这里指的手术者多为ADPKD。ADPKD多表现为肾实质弥漫性进行性囊肿形成,可同时伴有肝囊肿、肺囊肿、胰腺囊肿、肺囊肿,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需作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抽吸减压后,囊肿仍会增多,故对多囊肾并没太大价值。 单纯肾囊肿发展慢,不一定损害肾脏,且发现时多数患者年龄已较大,近年来在治疗方面趋于保守。一般以定期复查,门诊随诊为主。只有囊肿大于4cm时,才采取穿刺加硬化剂治疗。另外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有部分获得性肾囊肿以单个或多个肾囊肿为表现。单一肾囊肿的唯一危害就是可能发展成恶性囊肿,如肾囊肿短时间内长大明显,抽吸不仅为了减压,也是为了排除肿瘤可能。 多囊肾的定义是什么 多囊肾系累及双侧肾脏的先天性疾病。其肾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有的相互间可沟通,使肾脏体积增大并压迫肾实质,使其萎缩造成功能损害,直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多囊肾分为两型:婴儿型为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其它先天畸形,多于数月内死亡;成人型为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中年发病,常伴有肝、脾、胰、卵巢、骨等器官的多囊性病变及颅内动脉瘤。 临床上多数病人可有家族史、男多于女,表现各异。常见的表现有: (1)腰腹部疼痛:为多数病人的首发症状,呈持续性或阵发性不等,劳累后加重。 (2)血尿:常为首发症状,约半数人出现,为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 (3)腹部肿物:多在双侧上腹部摸到,肿块大小不一。 (4)可以有高血压伴头晕、头痛。 (5)肾功能不全:肾功能检查明显异常,尿比重低而固定。 (6)约1/4病人有肾绞痛表现及尿频、尿急等不适。 X线平片、B超、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上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外科手术治疗仅限于顽固性疼痛、肾动脉受压、肾盂输尿管梗阻及结石、积脓等并发症时的治疗。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研究进展 摘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是一种发病率高、预后差的疾病,它在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有很多进展。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瞬时受体势;Max作用因子1;雷帕霉素靶蛋白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是导致肾衰竭的重要疾病。现在已经发现3个基因(PKD1、PKD2、PKD3)与此病有关,其中PKD1定位于染色体16p13.3,其突变而导致ADPKD约占85%,PKD2定位于染色体4q21-23,其突变约占15%。PKD3突变仅在几个家族中发现,目前尚未定位[1]。ADPKD病变以双肾多发性进行性充液囊泡为主要特征。囊泡损伤肾组织,引起肾功能改变,出现血尿、蛋白尿等临床症状,最终导致肾衰竭。ADPKD除累及肾脏外,还可引起肝脏囊肿、胰腺囊肿、心脏瓣膜病、结肠憩室和颅内动脉瘤等肾外病变[2],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故揭示其发病机理,研究新的治疗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以综述。 1 ADPKD的发病机制 1. 1 多囊蛋白PC PKD1基因的蛋白产物被称为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又叫做TRPP1,多囊蛋白-1是一种跨膜蛋白,分布广泛,可以与多种蛋白(如PC2)、糖、脂类结合并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功能。PC1还与Wnt信号途径、JAK-STAT途径、转录因子AP-1和G蛋白偶联等信号途径有关。PKD2基因的蛋白产物被称为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又叫做TRPP2,是TRP家族的一员,为非选择性钙离子通道。它不同于PKD1,在人类基因组中是单拷贝,并不含多嘧啶区,但它的第一个外显子富含GC,从而使得此处易于突变[3]。瞬时受体势(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虽然最初发现于感受器,主要参与神经传导,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人们发现该通道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瞬时受体势C,即TRPC,为传统型,被认为是最可能的钙库操纵性钙通道和受体操纵性钙通道的分子基础[4]。PKD2蛋白当被G偶联蛋白或钙库耗竭激活时,与TRPC1蛋白连接形成蛋白复合物并引起钙离子动态平衡失调,引起胞浆及内质网内钙水平降低,发生生物学作用。 1. 2 Mxi1 Max作用因子1(MAX-interacting protein 1,Mxi1)是抑癌基因Mxi1编码的蛋白。Mxi1可以竞争性的使Max与Myc结合,抑制Myc的负调节作用,也就起到了抑癌的作用。Max是Myc-associated factor X,作用是调控myc信号通路。故以往的研究多在肿瘤方面,近年来发现Mxi1与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作用。Mxi1(又称为mad2、mxd2)为Mad 转录家族的成员之一,Mxil 基因敲除小鼠,PKD1、PKD2表达上调[5]。肾脏出现了ADPKD特征性病理改变[6] 。在发生多囊肾的Mxi1 基因敲除小鼠肾组中,Mxi1 失活可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都在这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最常 用的检查方法都在这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的检查方法 遗传筛查、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般都有哪些检查方法 一、检查 一、系谱分析是遗传病诊断的基础系谱是用以表明某种疾病在患者家族各成员中发病情况的图解。临床遗传工作者不仅要绘制系谱,熟悉系谱中常用的符号,而且还应掌握根据系谱特点来判断其遗传方式的基本技能。一个完整、清楚的系谱不仅有利于确定患者所患疾病是否为遗传病,而且还可以依次判断此病属于哪种遗传方式,区分某些表型相似的遗传病,以及同一种遗传病的不同类型。此外,还可以为此家庭保留一份遗传病的宝贵资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尽可能地从患者及其家属中获得完整、详细、准确、可靠的资料,以便所绘系谱能准确反映出家系的发病特点。所以做好家系中系谱分析是诊断遗传病的基础。 二、染色体检查(核型分析)的适应症核型分析是确定染色体病的重要方法。目前采用的染色体显带技术不仅能准确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单体型、三体型和多体型)综合症,而且通过显带,特别是高分辨显带技术,可以对各种结构异常,包括微畸变综合症作出准确诊断。 进行染色体检查时必须掌握适应症,才能达到较高的检出率。一般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进行染色体检查: 1.有明显的生长、发育异常和多发畸形、智力低下、皮肤纹理异常者; 2.可疑为先天愚型的个体及其双亲; 3.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者; 4.家庭中有多个相似的多发畸形的个体; 5.原发性闭经和不孕的女性; 6.男性不育、无精子症的个体; 7.有反复流产、死胎史的夫妇。 三、性染色质检查的意义具有两条X染色体的正常女性,在间期细胞(如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绒毛细胞、羊水脱落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参加日常的代谢活动;另一条X染色体失活,浓缩形成一个直径为l mm的小体,即称性染色质或称X染色质。将这些间质细胞制片染色后,即可在许多间期核中看到这种浓染的X染色质。如果一位只有一条x染色体的性畸形患者,如Turner综合症(45x)患者,则问期核中没有x染色质。而x三体女患者(47XXX)则有两个x染色质,正常男性(46XY)只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也没有X染色质,但外表男性的先天性睾

高中常见遗传病总结

常见遗传病总结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软骨发育不全上臂、大腿短小畸形,腹部隆起;臀部后凸;身材矮小致病基因导致长骨两端软骨细胞形成出现障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白化病患者皮肤、毛发、虹膜中缺乏黑色素,怕光,视力较差缺乏酪氨酸的正常基因,无法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先天性聋哑听不到声音,不能学说话,成为哑巴缺乏听觉正常的基因,听觉发育障碍 苯丙酮尿症智力低下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正常基因,苯丙氨酸不能转化成酪氨酸而不能变成苯丙酮酸,中枢神经受损 X染色体显性遗传 抗维生素D佝偻病X型腿(O型),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致病基因使钙磷吸收不良没,导致骨骼发育障碍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红绿色盲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缺乏正常基因,不能合成正常视蛋白引起色盲

血友病受伤后流血不止缺乏凝血因子合成基因,导致凝血障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肌无力或萎缩,行走困难正常基因缺乏,进行性肌肉发育障碍 染色体数目异常 常染色体21三体综合症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面容特殊,眼间距宽,口常开,舌伸出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 性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XO)身材矮小,肘外翻,颈部皮肤松弛,外观女性无生育能力少一X染色体 XYY个体男性,身材高大,具有反社会行为多一Y染色体 八、人类几种遗传病及显隐性关系: 类别名称 单基因遗传病 常染色体遗传 隐性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显性多指、并指、短指、软骨发育不全 性(X)染色体遗传 隐性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显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常染色体病数目改变21三体综合症(先天愚型)结构改变猫叫综合症 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 1、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 常染色体显性:软骨发育不全、多指、并指、短指。 伴X隐性遗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 伴X显性遗传:果蝇红眼、抗VD性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伴Y遗传:鸭蹼病、人类印第安毛耳、外耳廓多毛症。 遗传病的判断是中学生物学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遗传病的判断方法和对常见遗传病进行归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手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并汇总K12网的部分内容,作如下说明: 一、遗传病的判断方法: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正常的夫妇生出患病的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说明:如果子代是儿子患病,只能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该致病基因究竟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推理。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对患病的夫妇生出正常的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说明:如果子代是儿子正常,只能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该致病基因究竟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推理。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 2002C 12)。 ?综述与讲座?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刘 征,丁克家 (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多囊肾疾病;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 R 69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266X (2006)212009020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 PKD ),又称成人型多囊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到60岁时大约有50%的患者出现终末期肾衰竭。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存在遗传异质性。目前已知的引起该病的突变基因可能有3个,分别为PKD 1基因、 PKD 2基因、PKD 3基因。其中85%患者由PKD 1基因突变引 起[1],约15%患者由PKD 2基因突变引起。PKD 3基因由于少见,研究不多,故至今尚未定位克隆。 1 PKD 1基因 PKD 1基因定位在第16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3亚带(16p 1313),总跨度约53kb ,由46个外显子组成,其转录的mRNA 长度1411kb ,编码的多囊蛋白产物称为PC 1。PKD 1 基因的近端区域(16p 1311)含有三个同源基因位点(H G 2A 、 H G 2B 和H G 2C ),与PKD 1基因同源性极高。PKD 1基因的35 ~46外显子为单拷贝区,1~34外显子由于存在同源基因出现3次核苷酸重复,这给基因测序和突变检测带来了极大困难。为此,不同实验室采用了多种不同方法,包括蛋白截断实验(PT T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 GGE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 )、高压液相色谱法(DH PL C )及直接测序法。每种方法 各有利弊,PT T 无法检测没有造成蛋白异常终止的错义突变;D GGE 由于需要在电泳前在产物两次加上一对GC “夹子”,增加了操作难度;SSCP 虽然简便,但存在5%~30%的漏检率;DH PL C 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直接测序虽然检出率较高,但花费较大。 目前为止,共发现突变288个,其中77个错义突变 (2617%)、68个无义突变(2316%)、86个缺失突变(2919%)、29个插入突变(1010%)、25个剪接突变(817%)、3个复合突 变(1%)。PKD 1基因没有明显的突变热点,单拷贝区89个,多拷贝区199个,虽然多拷贝区突变数是单拷贝区的2倍,但由于其长度是单拷贝区的4倍,因此其突变发生率仍较单拷贝区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单拷贝区检测的研究开展较多的原因,有70%以上的文献单独或同时检测单拷贝区。在46个外显子中,第3、9、14、30、33外显子从未检测到突变,其原因不明。同时,在PKD 1基因上存在一定突变温区,其中外显子 15上检测到59个突变,占总突变数的2015%;外显子23发 现20个突变,占总突变数的619%;外显子44~46共发现39个突变,占突变总数1315%。大部分突变都只在单一家系内发现,但有31个突变在不同家系出现,其中Q 4041X (12259C 2T )在7篇不同国家的文献中被发现,其原因可能是 该序列为GCCTA GGCCCA ,由于存在非完全匹配的重复序列GCCTA 和GCCCA ,易导致滑脱错配引起突变。而 Q 4010X (12239C 2T )被发现5次[1~5],Q 4124X (12508C 2T )出 现4次[2,4,6,7]。以上3个多次出现的突变均出现在外显子44~45。 2 PKD 2基因 PKD 2基因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到2区3 带(4q 22223),长度68kb ,由15个外显子组成,转录的mRNA 长度514kb ,编码的多囊蛋白产物称为PC 2。虽然其外显子1的GC 含量很丰富,给扩增带来一定困难,但由于没有同源序列且长度较短,因此很多研究已经对其全长进行了检测,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与异源双链分析。目前为止,已发现突变72个,其中3个错义突变(411%)、 24个无义突变(3313%)、24个缺失突变(3313%)、10个插入 突变(1319%)、9个剪接突变(1215%)、2个复合突变 (218%)。PKD 2基因也没有突变热点。所有研究中未发现外 显子3、9、15突变,而外显子4、5、6区域虽然只占全长的 2412%,却分布了4013%的突变(29 72),具体原因不明。同 样,大部分突变都只在单一家系内发现,只有R 417X 、R 464X 、 Y 762X 、R 845X 、1335in s 4、1443delT 、2152del A 、I V S 5+1G 2A , 分别在不同文献或不同家系重复出现。 3 基因突变与表现型联系 研究发现,PKD 2基因突变所致疾病的严重程度较PKD 1轻,出现症状的年龄要比PKD 1型晚10~20a ,平均在65~ 70岁发病。而且,有些PKD 2型患者终生不发病,因此部分研 究认为其发病率可能要高于现在的估计[8]。Ro ssetti 等[9]对 80个家族的324例多囊肾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进入肾功能 衰竭期的年龄与性别无关,与突变位点有关而与突变类型无关,研究发现致病突变在5′端的患者症状要比在3′端重,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3、56岁(P =01025), 9山东医药2006年第46卷第21期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怎么根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怎么根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的并发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病征。 1、软骨发育不全其主要特征为四肢短小畸形,可能系遗传性侏儒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因长骨骺端软骨细胞形成障碍,影响骨的长度,但骨的宽度仍然增长,而导致四肢短小,侏儒体型。出生时即呈现四肢短而粗,躯干相对较长;手指短而粗,各指长度相仿,两手下垂不过髋关节;儿童期或成年后头部明显过大,前额突出,马鞍鼻,颏部大而前突。此外,尚有腰椎前凸或驼背,两下肢内弯,步态摇摆,X线检查长骨变短,弯曲,两端膨大,头颅和前盆均具特征。患者智力及生殖功能正常。女性患者妊娠后,因骨盆狭窄需剖宫分娩。本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子代中有半数发病机会,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基因突变所致。有人认为此基因突变与父龄过高有关。若患者为纯合子,则有双倍的基因效应,常可致死。超声和X线检查可做产前诊断。微信:39健康百科(微信号:jibingbaike39),可了解该疾病更多治疗方法,发病原因,护理知识。 二、蜘蛛脚样指综合征 其特征为肢体过长,眼病和心血管异常。因长骨过度生长而呈身材细长体型,上下段比例失常,四肢长,尤其指、趾细长;肋骨异常呈漏斗胸;肌肉发育差,皮下脂肪少,关节松弛;晶状体异位或重度近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瘤。主动脉瘤破裂是早亡的主要原因,妊娠增加主动脉破裂的危险,尤其在分娩前后,虽无主动脉瘤,但妊娠后亦应作为高危妊娠监护。本征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有时轻症者表现不典型而又无其他重症亲属可见时,则轻度患者无法确诊,咨询中发生困难。 3、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本病为神经外胚层的病变,皮肤上有黄棕色的色素斑为典型的特殊体征,呈卵圆形或环状不一,直径为1~5cm;还常伴有皮肤神经纤维瘤,呈多发性,较小,质柔软,稀疏分布,大的神经纤维瘤常在外周神经或神经根上,可导致脊柱畸形。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瘤最常累及听神经,若有弥漫性病变则伴有轻度智力障碍。本病有伴发恶性肿瘤的危险,神经纤维瘤或其他部位均可并发恶性肿瘤,其几率为10%~20%。尚有脊柱侧凸、轻度智力障碍、癫痫、神经根压迫、胫骨假关节和嗜铬细胞瘤等。 三、遗传性舞蹈病 本病为大脑中基底核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和不自主的舞蹈动作。起病隐匿,仅是正常的面部动作和手势增加,以后呈现舞蹈样的不随意运动,舞蹈样动作缓慢,两次动作的间歇期较长。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虽能发现基底核的萎缩变化,但达不到早期诊断的要求。本病发病年龄在40 岁左右,少数可在儿童后期发病,早期即有智力减退,呈进行性痴呆,大多于10年后恶化。本病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遗传咨询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患者大多于婚配且生育后发病,而其子女中虽有一半机会再患此病,但无法预测亦无法早期诊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治疗方法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治疗方法及营养保健 字数:2542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5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型多囊肾囊液成份组成及更合理的治疗方法及保健营养。方法:对104例多囊肾进行506个囊肿抽吸后硬化,对囊液成份进行分析。优先治疗的顺序是:合并感染的囊肿→压迫肾门的囊肿→压迫段动脉的囊肿→合并出血的囊肿→向肾外凸出压迫腹膜的囊肿→容积最大的囊肿。少吃蛋白,多吃维生素及矿物质.少量饮水,适当运动。结果:成人型多囊肾若不合并出血和感染,其囊液成份和血清相似。仅有背部不适的患者,抽吸后症状缓解,氮质血症期患者对肾门处囊肿抽吸后Ccr 64.3%进入代偿期,血肌酐69%进入代偿期,压迫段动脉供血的囊肿治疗后93%的患者血压下降。合并感染的囊肿,抽吸后患者体温下降,全身使用抗菌素后,血象回复正常。同时对囊液成份进行了分析并和尿液进行了鉴别。结论:没有合并感染和出血多囊肾的囊液和血清相似,含有微量元素、糖、蛋白等,和尿液有明显区别。这是鉴别肾小盏局限性扩张和囊肿的主要区别。多囊肾的治疗方法,传统的表面切去多囊肾囊壁的顶部减压以及按照大小进行治疗的方法值得商榷,按照囊肿位置,囊肿的性质,以及囊肿所起副作用的优先顺序更为合理。保健营养比不合理的治疗更重要. 【关键词】多囊肾;保健营养;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13-0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的囊肿极多,无论是手术还是穿刺引流并硬化治疗均不能根除,因为多囊肾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肾小管与集合管间联接不良,分泌的尿液排出受阻,肾小管形成潴留性囊肿[1]。囊肿对肾实质和段动脉及其分支以及回流系统的压迫,进一步加快了肾功能的损害[2]。成人型多囊肾手术切去囊表面的囊壁顶部,减轻囊肿对肾实质的压迫,是早期治疗多囊肾的主要方法,中晚期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肾移植[3]。囊液成分的定性是适应症的重要指标,穿刺合理位置上及特殊性质囊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本院自1992年至2004年,共治疗多囊肾104例,在延缓病程进展方面有进一步的体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病人,穿刺了506个关键部位的囊肿并对囊液进行分析,其中,男62例,女42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56.54岁。其中,肾功能在正常范围,仅有腰、背部不适者38例,此38例为肾功能代偿期,我们的标准是,内生肌酐清除率Ccr>50%,血肌酐141-177μmol/L,血压在正常范围。氮质血症期42例,我们的诊断标准是:Ccr25-50%间,血肌酐185-442μmol/L (2-5mg/dl),多尿,或有较度贫血。其中,12人血压较度增高,8人较度发热,体温在38.5℃以下;背部不适34人。尿毒症早期患者24例,Ccr10-25%,血肌酐442-708μmol/L(5-8mg/dl),14例患者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8例较明显的贫血,临床上无明显的水、盐代谢紊乱,16例血压明显升高,主要以舒张压升高更为明显,在100-120mmHg,104例中,6例外科手术治疗状况无改善而硬化治疗。 1.2 方法我们治疗方法主要以患者的主要症状作治疗的重要参考,先抽出关键部位的囊液,做生化成份分析,再进行选择性治疗。例如患者主要以背部不适为主,而血压、Ccr、血肌酐正常者,我们以缓解压迫腹膜及周围组织为主,主要治疗囊肿体积较大者,向肾外明显凸出者,若主要以血压高为主诉就诊,我们首先作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压迫段动脉(SRA)的肾囊肿,哪个压迫严重就优先治疗,由于多囊肾的囊肿极多,不可能一次全治愈,所以我们优先治疗压迫段动脉的囊肿。如果患者以发热症状为主诉,我们优先治疗的囊肿是合并感染者,透声差的囊肿。如果合并血尿,我们优先治疗的囊肿是合并出血者,若为尿毒症氮质血症期患者,我们优先治疗的对象就是压迫肾门处的囊肿,总之,一句话,囊肿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位置及性质,性质指的是否合并感染和出血。由于该病为慢性病,不能治愈,因此营养保健非常重要.仅中国大陆就有130万该病患者,这类人群的营养保健就显得非常重要. 具体方法是,患者先作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多囊肾的轮廊、形态、包膜、血管走行状况,特别是压迫段动脉使动脉弯曲度最大,流速最高的囊肿,体积最大,向肾轮廊外凸出的囊肿,在肾门中心的囊肿,透声差的囊肿,壁厚毛糙的囊肿。操作时最主要避开肾动脉及集合系统,根据患者病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靶目标。由于呼吸造成的肾位置移动,穿刺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比弊气更重要,因为弊气时并不知内脏的位置,更容易穿错位置。 当针进入要穿刺的囊肿,将囊液抽吸后,注入所抽出囊液量的1/4量的无水乙醇并不是合理的选择,根据作者经验,注入所抽出单个囊肿的5/6量后,全部抽出,不将无水乙醇留于囊内,效果更好。营养的原则是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少吃蛋白和脂肪.适当的糖类.保健的原则是适当的光照和运动.

常染色体显性成人多囊肾病两家系PKD1、PKD2基因的突变鉴定

常染色体显性成人多囊肾病两家系PKD1、PKD2基因的突变鉴定 余朝文杨元张思仲 目的 鉴定两个常染色体显性成人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突变。方法 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家系成员及无亲缘关系的100名健康对照个体的外周血白细胞DNA,PCR扩增先证者致病基因PKD1、PKD2的所有外显子序列及其侧翼内含子剪切区域,直接测序确定DNA序列的变异。通过家系和正常对照的比较分析,对检测到的变异是否与疾病相关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在两个家系中共检测到5个序列变异:PKD1:c.2469G>A,PKD1:c.5014_5015 delAG,PKD1:c.10529C>T,PKD2:c.568G>A和PKD2:c.2020-1_2020 delAG。其中PKD1:c.2469G>A和PKD2:c.2020-1_2020 delAG为新发现的变异。此外,检测到的移码突变和剪切突变未见于家系中健康成员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结论 PKD1:c.5014_5015 delAG和PKD2:c.2020-1_2020 delAG分别为家系A和B的致病突变,且PKD2:c.2020-1_2020 delAG为先证者新发生的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成人多囊肾病;PKD1基因;PKD2基因;新生突变 Identification of mutations in PKD1 and PKD2 genes in two Chinese families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YU Chao-wen1YANG Yuan1ZHANG Si-zhong1,21 Department of Medical Genet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R. China ; 2 Division of Human Morbid Genomic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therapy, Chengdu, Sichuan,610041 P.R. China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responsible mutation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in two Chinese families. Methods Total genomic DNA of all available family members and 100 unrelated healthy controls was extrac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using a standard phenol-chloroform procedure. All exons with intronic flanking sequences of the PKD1 and PKD2 genes in the probands were amplified by PCR.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directly by DNA sequencing. To evaluate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variations, family and control based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Results Five sequence variant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two families including PKD1 :c. 2469G>A, PKD1 :c. 5014_5015delAG,PKD1 :c. 10529C>T, PKD2 :c. 568G>A and PKD2 :c. 2020-1_2020delAG. Among them, PKD1 :c.2469G> A and PKD2 : c. 2020-1 _ 2020 delAG were novel mutations. Furthermore, the frameshift and splicing site mutations detected in the affected individuals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ir unaffected relatives and 100 unrelated normal controls. Conclusion PKD1 :c. 5014_5015delAG and PKD2 :c. 2020-1_2020delAG are the responsible mutations of family A and B, respectively, and PKD2 :c. 2020-1_2020delAG is a de novo mutation.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KD1 gene; PKD2 gene; de novo mutation 10. 3760/cma. j. issn. 1003-9406.2011.05.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960) 作者单位:610041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遗传研究室 (余朝文、杨元、张思仲),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人类疾病基因组学 研究室(张思仲) 万方数据

辨别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 实验

辨别常染色体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实验 一、【目的】 1、熟练掌握果蝇的杂交实验以及实验中的各项操作技术。 2、会辨别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遗传。 二、【原理】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常染色体遗传特点——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即一般每种性状的表现型在雌雄性别都有。例如在子一代中有长翅雄果蝇、长翅雌果蝇、残翅雄果蝇、残翅雌果蝇。或者说发病率在男女中相等性染色体遗传特点——性状遗传与性别有关,即有种表现型只在雌性或者是雄性中。例如在子一代中有长翅雄果蝇、长翅雌果蝇、残翅雄果蝇。残翅果蝇只在雄性中有。或者说发病率在男女中不相等 判断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的方法: 准确判断方法——即首先在判断显隐性的基础上,根据显性遗传看男患者的母亲女儿,隐性遗传看女患者的父亲儿子,只要有一个不患病,就不是性染色体遗传估计的方法——根据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遗传特点判断 重点注意一种杂交结果 若后代中雄性全是一种表现型,雌性全是另一种表现型,该性状的遗传就是X染色体遗传如YXA×XaXa 后代就是雄性全是隐性性状,雌性全是显性性状 设计方案鉴别是常还是性染色体遗传 1、知道显隐性 (1)选择一对显雄隐雌杂交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显雄×隐雌可能为AA×aa或者Aa×aa,则后代可能全为显性或者雌雄中显隐性均有若为X染色体遗传,则显雄×隐雌为YXA×XaXa,则后代雄性全为隐性性状,雌性全为显性性状。 (2)选择多对显雄×杂合雌性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可能为AA×Aa或者Aa×Aa,则后代可能后代可能全为显性或者雌雄中显隐性均有若为X染色体遗传,则为YXA×XAXa,则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一半为显性,一半为隐性。 (3)选择多对杂合雄性×杂合雌性 2、不知道显隐性——正交和反交 三、【材料】 黑腹果蝇品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种类有哪些【母婴健康常识】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种类有哪些 文章导读 \n 在常见的遗传病类型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最常见的病症类型,那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种类有哪些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进行介绍。 \n \n (一)家族性高脂 蛋白血症 \n 高脂蛋白血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患者多为遗传的。高脂蛋白血 症在生物化学上可分5型,其中Ⅱ型及Ⅲ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最密切。 高脂蛋白血症Ⅱ型患者的生化特点是血浆中β脂蛋白大量增加,胆固醇和磷脂也增加, 甘油三脂正常或微增。这些胆固醇和脂质在动脉管内沉着,内膜呈现局限性增厚,形成斑块,然后发生崩溃,形成溃疡和软化,分解出一种黄色粥样物质,故称“粥样硬化”。此后 有纤维组织增生,并可有钙质沉着,或发生局部血栓形成,内膜凹凸不平,管腔狭窄,使 管壁硬化。若硬化发生于大动脉,不会影响血液供应,若发生于中型动脉(如冠状动脉、 脑动脉、肾动脉等),则引起相应脏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梗阻。所以高脂蛋白血症Ⅱ型 的最危险并发症是早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并发心绞痛与心肌梗塞。此病常并发黄 色瘤,尤其常见的是睑黄斑瘤,致病基因定位于19p13.2~p13.1。 \n (二)马尔芬氏综合 征 \n 此病也叫蜘蛛指症。致病基因携带者可在儿童少年期发病,也可在青春期或成年的早、晚期发病。患者一般身材较高,四肢细长,脊柱后侧凸,关节松弛,胸部凹陷或突起,两臂伸开长度大于身高,脚、手大,指(趾)细长,头长,眶上蜷明显;肌肉系统发育较差, 皮脂少;眼部有晶体上颞部半脱位,虹膜震颤,近视,自发性视网膜剥离;患者60%~80% 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二尖瓣机能障碍、主动脉瘤、肺动脉中层变性伴发破裂,房室间隔 缺损等。美国著名女排选手海曼,身高1.96m,四肢修长,近视。在比赛中因血管瘤破裂 而死亡,最后专家确诊为马尔芬氏综合征。 \n (三)威尔逊氏综合征 \n 致病基因携带者在10岁之前一切发育正常,往往在10~20岁之间突然发作,出现脑中心退化,肝细胞被纤维组织代替造成肝硬化,角膜中间出现色环,眼球震颤,肌张力亢进,尿中含大量末端 双羧氨基酸的肽和氨基酸残基等。它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患者体内铜代谢障碍所致。 \n (四)亨丁顿氏舞蹈病 \n 此病是一种完全符合孟德尔氏遗传的显性遗传病。患者20岁前很 少发病,20岁后发病率逐渐增高。发病时,最初表现为情绪波动,随后出现舞蹈性动作,癫痫发作,体力和智力不断减退,进行性痴呆。常于症状出现后的4~20年间死亡。此 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只要双亲之一是患者,他们的子女中至少会有1/2的发病机率。\n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谱.doc

130022吉林省电力医院外科? ? 摘要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结肠癌中表达的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28例结肠癌组织和6例正常结肠组织中MCM2的表达情况。结果:MCM2在正常结肠组织中不表达,结肠癌中MCM2的表达随肿瘤病理级别的增加而增加。MCM2的标记指数在生存时间≥2年组和生存时间 0.05)。结论:MCM2在结肠癌中能更好地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对预后判断更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结肠癌 MCM2 免疫组织化学? 资料与方法? 2003~2007年手术切除的28例结肠癌标本,男21例,女7例;年龄45~68岁,平均54.6岁。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根 据2000年WHO 结肠肿瘤分类标准,对所有肿瘤进行组织学分类和分级: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7例,Ⅳ级6例。6例作为对照的正常结肠组织,肠镜取自吉林省电力医院消化内科疑似结肠炎患者。所有标本供体未经过放化疗。? 试剂、方法及对照:全部标本经10%中性甲醛固定,普通石蜡包埋, 4μm 连续切片,并行常规HE 染色经病理科专 家阅片复诊。浓缩型鼠抗人MCM2 单克隆抗体,SABC试剂盒,DAB 显色剂。实验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阳性判断:MCM2阳性细胞为细胞核呈棕黄色。用显微目镜网格,在高倍视野下每例任取10个不重复视野,计数视野网格内细胞总数及阳性细胞数,按公式求出每例的MCM2阳性标记指数(LI)。LI=阳性细胞总数/细胞总数×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One-Way ANOVA分析以及Spearman相关分析,在SPSS10.0软件上进行分析。? 结果? MCM2在正常脑组织和脑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6例正常结肠组织未见MCM2表达。结肠癌中MCM2的表达随肿瘤病理级别的增加而增加,MCM2 的标记指数在Ⅰ~Ⅳ级依次为:(3.27±1.84)%、(8.95±2.91)%、(15.36 ±4.24)%、 (20.47±4.47)%(P

常见遗传病列表

遗传病遗传方式 多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并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蜘蛛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短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缺指(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颅骨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下颌-面骨发育异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颅锁骨发育不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软骨发育不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多发性骨骺发育不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成骨不全Ⅱ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石骨症严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X连锁隐性遗传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先天性肌强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支气管软化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气管-支气管巨大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不动纤毛综合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肺泡性蛋白沉着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肺囊性纤维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弯刀综合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气发性气胸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多发性家族**肉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遗传性慢性再发性胰腺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心脏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法洛四连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颅骨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先天性肺动脉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二尖瓣脱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心-手综合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高脂蛋白血症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