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及理论解释研究综述

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及理论解释研究综述

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及理论解释研究综述
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及理论解释研究综述

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及理论解释研究综述

马枭,常云博,李昆,李多,陈蕾

内容提要: 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发现对市场有效性学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存在具有普遍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对其研究已经成为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第一部分从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出发,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探讨动量与反转效应的理论解释,从理性框架下传统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奈特不确定性下的三个视角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对日后相关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动量效应反转效应行为金融奈特不确定性

动量效应是由Jegadeesh和Titman(1993)提出的,是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续原来的运动方向的趋势,即过去一段时间收益率较高的股票在未来获得的收益率仍会高于过去收益率较低的股票。基于股票动量效应,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过去收益率高的股票、卖出过去收益率低的股票获利,这种利用股价动量效应构造的投资策略称为动量投资策略。反转效应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要回复到正常水平,而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动量与反转效应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市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已经成为金融研究的热点。

一、动量与反转效应的存在性问题研究

1、国外动量与反转策略的存在性研究

DeBond和Thaler(1985 1987)首先发现长期的收益反转,过去3到5年表现差(好)的股票,在将来3到5年表现较好(差),从而采用反转交易策略会获得超额收益,他们发现在美国资本市场利用长期发转策略通过等额购买过去2-5年中平均收益率最低10%的股票,并等额卖空同期平均收益率最高10%的股票,这个零成本的策略每年大概可以获得8%的超额收益。Lehmann(1990年)发现了短期的收益反转,然而,短期反转策略基于短期价格变动,交易费高,可能反映的只是短期的价格压力或是市场缺乏流动性而不是过度反应。Jegadeesh 和 Titman (1993,2001)则发现在3到12个月这一期间,股票收益率在中期存在惯性,买进中期的表现好的股票组合,卖出中期表现差的股票组合,能够获得一个显著的超额收益。George 和 Hwang(2004)研究发现52周的股票最高价策略能够解释动量策略收益的主要部分,得出的结论是,短期与长期反转是独立的现象,从而否定了由于市场对信息反应过度而

导致反转效应。而动量与反转效应不止在美国,在其他国家也有出现,例如,Richards(1997年)使用16国的股指发现在6月期限最强,年收益达3.4%,期限超过一年后,差股组合开始超过优股组合,年收益达5.8%;之后的研究例如:Ahmet和Nusret、Chang、Hamed和Ting、Rouwenhort、Hameed和Yuanto、Schiereck分别发现在美国之外的其他七个工业化国家,日本,马来西亚,欧盟12国,德国存在中期动量效应、短期和长期反转效应。

2、中国的动量与反转性策略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惯性与反转效应的研究比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其存在性上面。实证检验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例如:王永宏、赵学军(2001年)从1993年前上市的A股中分别取出最差的和最优的股票三组分别为5个、10个、20个,使用1993年至2000年得收益数据分析,发现显著的收益反转,然而却没有发现惯性收益,并认为惯性收益不显著是中国股市波动较大的原因。Kang、Liu、Ni(2002年)对中国A股1993年至1994年两年间上市的48-268支股票的1993年至2000年周收益率进行中短期分析(一周到六个月),发现了显著的短期反转和中期惯性。张人骥、朱平芳和王怀芳(1998) 应用修正后的DeBondt与Thaler的方法,并没有检验到反转效应的存在。虽然以上研究的样本、数据期间不尽相同,但一致结论是中国股市中期动量效应不明显,短期与长期反转效应明显。

二、动量与反转效应的理论解释

由于股票收益的可预测性不能被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完全解释,如何解释动量和反转效应成为金融学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总的来说,金融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向寻求突破:一是基于理性框架下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来探讨,二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三是基于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探讨。

1、传统金融理论的解释

Jegadeesh and Titman(1993)认为动量策略获得的超额收益可能是因为风险数值随时间改变导致风险溢酬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动量投资策略的获利其实是承担更大的风险所致,它只不过是随时间变化的风险的理性补偿。

Fama and French(1996)发现,他们的三因素模型不能包含惯性效应。Brennan, Chordia and Subrahmanyam(1998)检验了股票收益同证券风险和其他非风险因素(包括账面市值比率、企业规模、股价、股息收益率和迟滞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使用Fama 和French 的三因素模型后,规模和账面市值比率效应被削弱,但动量效应和交易量效应仍然存在。另外,无论是否进行风险调整,价格惯性效应都明显存在。

Fama(1998)认为,预期收益的不同模型会产生不同的长期异常现象估计值,有些异常现象可能是由坏模型问题产生的。Fama和French认为动量效应不是市场无效的证据,而是β值没有包含所有风险,只要在因子模型中加入新风险因子,超额收益或许就会消失。但对因子模型中应当加入哪些风险因子,未能达成共识。另外,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们还试图在原有理性定价范式下,寻找能够解释动量异象的新的风险因子或是考虑时变的资产定价模型。

Corad和Kaul(1998)提出了以风险偏差为基础的解释。动量利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股票收益率时间序列自相关产生;另一部分由构成组合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横截面方差产生。动量效应的盈利可以通过随机生成的无时间序列相关的数据产生,并非来源于第一部分。Moskowitz和Grinblatt(1999)证明在无条件期望回报中,由横截面变动产生的动量利润很小。Grundy and Martin (2001)证明即使减去持有期股票的均值回报之后,风险调整后的动量利润仍然超过每月1.3%,而且非常稳定。另外,Jegadeesh and Titman(2001)指出,Conrad and Kaul(1998)采用样本均值方差代替真实期望回报的方差会高估后者,因为前者还包括非期望回报的方差部分。在消除这种偏差后的检验中,没有证据表明动量利润可以归

因于期望回报的横截面变动。这一证据明确地否认了 Conrad and Kaul(1998)的假说。Robert Novy-Marx(2009)发现动量效应盈利主要来源于12-7月的赢家-输家策略,而不是6-2月的赢家-输家策略。综上所述,动量效应不能被其组合中股票收益率时间序列自相关和平均收益率横截面方差解释。动量效应是一种不能用基于风险的传统资产定价理论来解释的价格运动现象。

2、动量反转效应的非理性解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在非理性的框架下对动量利润的来源进行解释。行为金融学理论(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是动量利润来源非理性解释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对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心理因素的作用,认为投资者解读信息方式的内在偏差或信息缓慢扩散可能导致股价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从而产生惯性效应。

行为金融理论主要通过构建行为模型对投资者行为给出解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BSV模型

BSV模型由Barberis,Shleiferand,Vishny(1998)提出,V模型将TverskyandKahneman (1974)提出的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Bias)和Edwards(1968)提出的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smBias)同投资者对有关收益的信息反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解释市场中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现象。

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Bias)是指投资者基于近期数据与某种模式的相似性来预测股市,过分重视近期数据,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性不够重视,从而错误地对价格变化进行外推,导致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而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smBias)是指,与理性预期相比,投资者是过度保守的,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具有保守性偏差的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很慢,错误的认为公司盈利的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他们依然会相信之前的预期。因此他们只会部分的修正对股票的估值,从而导致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投资者在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之间的状态转移遵循贝叶斯法则。

模型中包括一个投资者和一种资产。这个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并且可以代表市场上的所有投资者。资产价格等于该投资者预期的未来公司盈利现金流的贴现值,假设贴现率已知,则资产价格取决于预期的盈利。假设公司盈利服从随机游走规律(random walk),但是模型中的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认为世界在两种决定盈利的“状态”或者说“机制”间来回转换。可以用两种模型来描述这两种产生盈利的机制。

在投资者的脑子里存在两种模型:运用模型I来预测公司盈利的投资者对零散的公司盈利信息反应甚微,表现出保守性。相反,运用模型II来预测公司盈利的投资者则将公司过去的业绩表现外推到更远的将来,表现出一种表征性启发式的思维方式。投资者通常认为模型I即围绕平均值上下波动的状态要比模型II即趋势性变动的状态出现的机会要多。

模型I、模型II的转换概率和状态转换过程的转换概率在投资者心中是固定的。为了对证券价值进行估价,投资者需要预测公司的未来盈利。为此,投资者要用他观察到的盈利流来更新他原来对公司盈利产生模型的想法。一旦这样做了后,投资者就会运用状态转换模型来预测未来的盈利。尽管他用于预测盈利的模型是错的,投资者还是会按照贝叶斯法则来更新他的模型。比如,如果他观察到连续两个相同方向的盈利冲击时,他会进一步相信趋势变化模型II在发挥作用,如果这一期的盈利冲击与上一期的盈利冲击相反时,他会更加相

信是均值回归的模型I 在发挥作用。

以下是正式的模型。

模型I 中盈利预期的转换矩阵:

模型II 中盈利预期的转换矩阵

模型I 和模型II 之间的转换矩阵

投资者每期都会观察公司的盈利数据,然后运用这些数据猜测目前是哪个模型决定着公司的盈利变化。由模型I 产生t y 的概率记为t q ,经过推导可以得到资产价格的决定公式:

进一步推导,可得出在以下条件下存在着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

(2)DHS 模型

由Daniel ,Hirsheifer 和Subramanyam (1998)提出的DHS 模型,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其二是有偏自我评价(Biased SelfAttribution )或归因偏差。

在DHS 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过高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的投资者。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当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到来后,反应过度的价格趋于反转。

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信心增加;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为不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信心并未等量减少。归因偏差一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另一方面助长过度自信。

(3)HS模型

由Hong and Stein(1999)提出的HS模型,假定市场由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组成:消息观测者(News-watcher)和惯性交易者(Momentum-trader)。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都只能处理所有公开信息的一个子集。消息观测者基于他们观测到的未来基本情况的信号做出预测。局限性在于他们不能根据当前和过去价格的信息进行预测。惯性交易者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根据过去价格变化做出预测,但预测是过去价格的简单函数。

(4)BHS模型

由Barberis,Huang and Santos(2001)提出的BHS模型。BHS模型假设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不仅存在直觉偏差(Heuristic Bias),而且存在框架依赖偏差(Frame Dependence Bias)。它从传统的基于消费的模型出发,结合了行为心理学关于框架依赖的研究成果——Kahneman and Tversky(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以及Thaler and Johnson (1990)提出的前期结果影响(Influence of Prior Outcomes)理论。

前景理论指投资者的效应不仅决定于财富水平,而且决定于财富变化,财富损失给投资者带来的痛苦比等量财富盈利给投资者带来的幸福大的多。前期结果影响是指投资的前期结果对风险选择具有的影响。投资者从损失或盈利中获得的效用依赖于前期结果。这个模型非常贴切地解释了反应过度、反应不足及“股权之迷”。

(5)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

该模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环境下的行为特性的理论。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分为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

非序列型模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对于动量现象,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是由反应不足造成,另一种认为是由反应过度造成。

Barberis, Shleifer and Vishny(1998), Nagel(2002)认为惯性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造成的,如果投资者是反应不足的,那么前期的高收益表明市场中产生了一个正的随机冲击,在后续期内,资产的价格要向理性价格回归,价格会有一个补涨的过程,导致了后续期内的持续高收益。导致投资者反应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保守性偏差、公司层面上的信息逐渐扩散效应和领导滞后效应。

而Lee and Swaminathan(2000)通过研究动量策略的长期表现(3-5年)发现,至少有一部分的惯性收益来源于延迟的过度反应(Delayed Overreaction),因为惯性收益在长期会发生反转。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之所以会对信息反应过度,其原因是投资者的行为中存在着某些固有的偏差,主要有代表性偏差、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归因偏差、正反馈效应。

3、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股市动量效应

行为金融与传统金融理论都对动量现象进行了解释,但一直存在争论,并且这两种解释思路都存在缺陷,也不能合理地解释中国大陆股市的动量现象。国内外有些学者开始从奈特不确定性角度来研究动量现象,它可以合理地解释中国股市的动量效应。

行为金融模型主要从认识性偏差(或噪声)或信息不完全的角度对动量效应等异常现象进行了解释。但问题是既然这些直觉性决策容易导致认知偏差,投资者为什么仍然采取直觉性决策模式呢?行为金融没有给出“理性”决策者产生上述决策行为模式的原因。实际上,投资者面临的是奈特不确定性的环境,表现为事实上的“有限理性”。从决策行为可以看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学习与记忆自适应性:倾向于本能的自我安全感(自我控制、认知失调)以及通过直觉性决策方式进行决策,即原则理性。在原则理性的视角下,如果决策者处于一个复杂的、奈特不确定性的世界,采用直觉性决策是合乎他们的理性的。行为金融没有对“噪声”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如果噪声是与投资价值无关的信息,作为理性投资者为什么不能过滤噪声?行为金融学也重点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信息优势或劣势的投资者的行为对证券价格的影响。有人认为,对于公开市场上的大量、普遍交易的股票来说,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不存在使股票价格产生大波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人认为,“噪声”是与股票价值相关的信息,但由于投资者在面临奈特不确定性时的“原则理性”,决策者只能凭直觉利用这些信息。

奈特(Knight,1921)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确定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就是常说的“风险”(risk);另一种是没有确定概率分布的不确定性,其主观概率是不确定的,称为奈特不确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或模糊(ambiguity)。如果抛硬币的话,你会知道风险有多大,如果赌正面,赢的概率是50%。奈特认为,当你完全不知道各种可能性状态以及各种状态的概率时,就存在奈特不确定性。

奈特不确定性是如何产生的呢?现代自然科学证明,由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机制(或正反馈机制或复杂性机制)造成了系统的进化,从而形成了奈特不确定性。(1)如果系统是一个简单的系统,那么这个随机过程就是遍历的,可以通过频数试验等方式得到这个过程的概率分布。自然界大多数随机事件都属于这种过程,这种过程就是一般不确定性———风险。(2)但如果系统是进化的,过程就是非遍历的,即使具备了历史的和当前的所有信息(完全信息),也无法获得某种未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分布,因为它不是过去过程的简单重复,永远有新的状态被创造出来,我们不能预知这个状态,更不可能获得这种状态的概率分布。

经济社会中的大多数系统都属于这种过程,这种不确定性就是奈特不确定性。行为金融解释说明,投资者也不可能准确地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的概率分布,原因就是投资者面临奈特不确定性。他们认为,市场上的投资者不能用一个“代表性投资者”来代替,这些投资者是不同质的,他们对未来现金流量具有不同的先验信念。当这些异质投资者出现市场传染现象时,就造成了动量效应。

Ford、Keisey 和Pang(2006)则从微观金融角度研究了动量(反向)效应产生的机制。当市场上出现模糊(ambiguity)信号、不能确定股票的基本价值(面临奈特不确定性)时,如果做市商与投资者都表现出乐观情绪(悲观情绪),股市就会出现动量现象。

奈特不确定性视角下的动量效应机制理论认为,投资者不能确定股票未来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异质投资者的市场传染或者情绪的悲观(乐观)造成了动量效应。这些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股市的动量现象。行为金融认为,决策者对股票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是确定的,不存在所谓“奈特不确定性”,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犯了认识偏差错误,从而造成了动量效应。这两种解释的最大分歧在于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近年来,西方学者开始从奈特不确定性“厌恶”的角度来研究动量策略的“利润”的来源。Andrew和Hodrick(2006)、Zhang(2006)等发现动量策略的超额利润以及收益率横断面差异与奈特不确定性有正相关关系。

三、前景与展望

股票市场中的收益反转与收益惯性效应是近二十年来证券市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异常

现象之一,引起了无数研究者的兴趣。与经典金融理论一脉相承的理性风险补偿理论采用定

量化的分析方法、理论模型的严密逻辑推导,使得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这一理

论没有得到鲁棒性检验的支持。这些利润来源的观点都被后来的文献否定。人们逐步认识到

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不能完全解释动量投资策略获利的原因。因此,人们开始尝试从非

理性的角度来解释动量利润的来源。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和完善,行为金融理论逐步在非

理性解释理论中占据领导地位,成为对动量利润来源解释的另一个主流方向。随着中国股票

市场的发展与日趋成熟.市场数据日益丰富与完善,应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理论解释的基

础上,根据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阶段和特征.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理论。

参考文献:

[1]Fama Eugene F.,French Kenneth R.. Multifactor explanations of asset pricing anomalies. Journal of Finance, 1996, 51(1): 55-84

[2]Barberis, Nicholas, Andrei Shieifer,and Robert Vishny, 1998, 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49,No.3(September):307-343.

[3]Fama Eugene F..Market efficiency,long-term returns,and behavioral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49(3): 283-306

[4]Jegadeesh N., Titman S.. Returns to 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 Implications for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Journal of Finance, 1993, 48: 65-91 [5]Conrad Jennifer, Kaul Gautam. An Anatomy of Trading Strategi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8, 11(3): 489-520

[6]Chordia Tarun, Shivakumar Lakshmanan.Momentum, Business Cycle, and Time-varying Expecte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2): 985-1019

[7]Moskowitz Tobias J., Grinblatt Mark. Do industries explain momentum?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4): 1249-1290

[8]Grundy Bruce D., Martin J. Spence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risks and the source of the rewards to momentum investing.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1, 14(1): 29-78

[9]Jegadeesh N., Titman S.. Profitability of Momentum Strategies: 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6(2): 699-720

[10]Brennan Michael J., Chordia Tarun, Subrahmanyam Avanidhar. Alternative factor specifications,security characteristics,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49(3): 345-373

[11] Robert Novy-Marx, Is momentum really momentum,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

[12]Kent Daniel,David Hirshleifer,and Avanidher Subrahmanyam.Investor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Market Under- and Overreac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VOL. LIII, NO. 6: 1839-1885

[13]Harrison Hong and Jeremy C.Stein.A Unified Theory of Underreaction,Momentum Trading, and Overreactionin Asset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VOL.LIV, NO. 6: 2143-2184

[14]Nicholas Barberis,Ming Huang and Tano Santo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Vol.CXVI,NO.1

[15] 张人骥,朱平方,王怀芳.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1998,(5):58-64.

[16] 赵宇龙.会计盈余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J].经济研究,1998,(7):41-49.

[17]沈艺峰,吴世农.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J].经济研究,1999,(2):21-26.

[18]王永宏,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56-61.

[19]何德旭,王秩强,王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预警制度进行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0-36.

[20]肖军,徐信忠.中国股市价值反转投资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3):55-6.

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在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 2、潜在人力资源:指处在储备状态.正在培养成长逐步具备劳动能力的.或虽具在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动员投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人口总和。 3、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它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劳动的积极性上.它们往往可以用健康卫生指标、教育状况、劳动者的技术等级状况、劳动态度指标来衡量。 4、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配置、使用等诸环节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战略为导向.通过动态协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确保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并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第二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开发: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 2、组织开发:指通过组织这个中介对组织中的成员进行开发的一种形式与活动。 3、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章、名词解释 1、潜能是人的潜在能力指一个人身上现在没有表现出来、将来可能会有的潜在力量。 2、职业计划是指个体确立职业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 3、自我实现人:人的需要有很多种,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许多层次,从最基本的需要出发,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复杂人假设: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 第四章、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HRP),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分析、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力资源计划。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指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未来所需员工数量和种类的估量和计

解释名词概念

(一)、解释名词概念(每题3分,共24分)1.基因座:基因处在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称基因座。2.测交: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称测交。3.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抗原决定簇。4.冈崎片段: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先合成许多片段,即冈崎片段。 5.密码子:在mRNA中,每3个相互邻接的核苷酸,其特定排列顺序,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可被体现为某种氨基酸或合成的终止信号者称为密码子,统称遗传密码。 6.转座:转座因子改变自身位置的行为,叫作转座。 7.近交:近亲繁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成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8.同义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碱基替换没有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包括(DNA )和(RNA)两种,其中前者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形式,大量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也少量存在于个别细胞器中,如动物的(线粒体)。2.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分别为: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独立分配)定律,以及摩尔根的(连锁与互换)定律。3.根据免疫能力的来源,免疫可分为(天然)/(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或特异性)免疫;根据介导免疫应答的成分不同,获得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染色体数量具有物种特异性,如人的染色体有(23)对,猪的染色体有(19)对,鸡的染色体有(39)对。5.人的基因组大小约为(3.2×109)个碱基,鸡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1×109)个碱基。(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答案:(1)每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数量不同,分别为2和4;(2)染色体变化不一样,有丝分裂后染色体数量不变,减数分裂后减半;(3)分裂过程不同,减数分裂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源染色体分离,后一阶段出现染色单体分离,而有丝分裂仅相当于减数分裂的后一阶段;(4)发生分裂的细胞不同,有丝分裂出现于所有细胞,而减数分裂仅

塞曼效应

1-3 塞曼效应 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塞曼效应的重要意义和原理;学习调节光路,学习使用高分辨气压扫描式法布里- 珀罗标准具(F-P)和光谱测量技术;观测和研究Hg 放电灯的546.1nm 光谱线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塞曼分裂现象和谱线的超精细结构;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原子能级结构,获得有关分裂能级的参量。 教学内容: 1.计算Hg 灯546.1nm 光谱线在磁场作用下分裂的各子谱线的条数、偏振方向、波数变化,和相对强度,作出能级分裂图和光谱分裂示意图。 2.调节光路的准直和共轴,调节F-P 标准具的平行度;观察F-P 标准具产生的等倾干涉圆 环随F-P 内空气折射率的变化;通过气压扫描,用光电倍增管扫描测量546.1nm 光谱 线的强度随气压的变化,要求达到高分辨率,观测到超精细结构。 3.加垂直观测方向的磁场,观察F-P 后干涉圆环的分裂、分裂环的相对强度和偏振状态;用气压扫描测量546.1nm 谱线分裂出的9 条光谱,测量不同偏振状态下的光谱。4.分析塞曼分裂谱,计算各分裂子谱线的波数差和相对强度,并与理论值作比较,求荷质比;从塞曼分裂谱中分析得到原子能级的J 量子数和g 因子。 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有的问题可用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的可放在实验室说明牌上作提示,有的可在实验过程中予以引导,有的可安排为报告中要回答的问题,有的可作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可有不同的要求。) 塞曼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原子在外磁场下的能级分裂由哪些因素决定?根据你的理 论计算,在1T 磁场的作用下,Hg546.1nm光谱线分裂成几条谱线?分裂谱线的偏振态为什么不同?分裂谱线的相对强度是多少?分裂谱线的波数差为多少cm-1? 本实验通过什么方法分辨测量这么窄的光谱分裂?F-P 的自由光谱范围如何定义,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用气压扫描式F-P 标准具实现高分辨光谱测量的实验条件有哪些(光路,平行度,准直,光电倍增管前加小孔光阑… )?随着F-P 内气压即空气折射率的变化,为什么可以观测到分 裂谱线重复出现?如何把实验测量结果中光强随气压的变化,标定转化为,光强随谱线波数的变化?此种标定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何尽量减少相邻谱线的互相影响?如果谱线的裂距和强度与理论计算有偏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实验装置说明: 1.光源及磁场:Hg 灯与电源(注意Hg 灯上高压的安全),电磁铁与电源(注意电磁铁发热效应,Hg 灯为何需置于磁场中心?) 2.光谱测量:透镜、偏振片和干涉滤光片(各起什么作用?);气压扫描式F-P 标准具、成像透镜和带小孔光阑的光电倍增管(各起什么作用,如何调节,观察到的光学 现象?) 3.控制和数据采集:气压扫描控制器(注意在升压状态下测量), 光电倍增管电源系统(注意屏蔽背景光后加高压使用),计算机数据采集(实验测量的是什么物理量?) 实验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1.Hg 灯置于电磁铁中央,在垂直磁场方向观测光谱(平行磁场方向的塞曼分裂光谱会有什么不同?测量方案上有何不同?) 2.调节整体光路,使Hg 灯像、等倾干涉圆环的中心、以及观测点的中心达到准直、共心、共轴。(为什么有这些要求?如何逐步调节并判断?)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资源:是指资财或财富的来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来源。目前,世界上的资源可分为四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 2.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连个方面。 3.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实施的管理。它是指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开发和使用的过程。 4.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特定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等各种类型的组织。 5.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开发、控制与调整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即通过规划、招聘、甄选、培训、考核、报酬等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织目标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管理。 6.人力资源战略:是指组织中一切与人有关问题的方向性的谋划,它是一种旨在充分合理的运用企业各种人力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以符合企业的战略需求,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人力资源使用模式核活动的综合。 7.人才租赁:是指人才租赁公司通过合同的形式吸收、储备人才,然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租赁合同。一般来说,人才租赁公司对员工的招聘、测评、培训、工资、福利、保险、休假等人事劳动关系负责,用人单位只负责使用人才。 第二章工作分析 8.职业生涯:指的是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过或将要经历的曾拥有过的 职位、担任过的职务和所从事过的职 业的系列的总和。对员工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的设计与管理的活动,目的就 是按照员工的兴趣爱好和技能特长等 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上的机会和条 件,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力。 9.职级:是指同一职系中繁简难易 程度、责任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十分 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10.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繁简 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大小及任职条件 十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 11.访谈法:是通过分析人员与任职 人员面对面的谈话来收集工作细心的 方法,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 也可以采用集体访谈的形式。 12.职位分析问卷法:是围绕任职者 进行信息收集,以对任职者从事工作 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 的方法。 13.工作说明书:主要是指对某一职 位或岗位工作职责的说明,同时也包 括职位信息、工作关系、工作环境条 件等方面的内容。 14.工作规范:是指为了完成某向特 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 力以及其他的一些个性特征的目录清 单。 15.工作设计:是指对一项具体的工 作进行细微的调整,其目的就在于是 工作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或者适应 员工兴趣偏好的要求。 16.工作丰富化:是指对工作内容和 责任层次的根本的改变,旨在向员工 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17.工作扩大化:也称横向工作扩 展,就是通过增加员工的工作数量, 丰富工作内容,从而使得工作本身变 得多样化。 第三章人力资源规划 18.回归预测法:是一种定量预测技 术,这种方法通过建立人力资源需求 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根 据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推测人力资 源需求量的变化。 19.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对一个 组织的信息流进行收集、储存、分 析和控制的综合性方法。高度完善 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几乎能使用 于所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0.弹性人力资源规划:所谓弹性 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基于组织的核 心竞争能力,重新评估并规划组织 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一般性的人 力资源组合,目标就是在保证组织 核心竞争优势需要的条件下,满足 因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临 时性人力资源需求。 21.人力资源规划:狭义上是指根 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的 发展变化,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组织 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并 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以 保证组织在适当的时候获得适当 数量、质量和种类的人员补充,满 足组织和个人的需求。广义上是指 根据变化的环境对组织的人力资 源需求进行分析,并为满足遮羞需 求而设计必要的活动。 22.人力分配规划:是依据各级组 织机构、岗位职务的专业分工来配 置所需的人员,包括工人共重分 配、管理人员职务调配及工作调动 等内容。 23.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层次 和组织层次,个人层次的职业生涯 规划就是个人为自己设计的成长、 发展和不断追求满意的规划;组织 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为 了不断增强其成员的满意感并使 其与组织的发展和需求相一致,制 定有关协调组成成员个人的成长 发展与组织的需求发展相结合的 计划。 24.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人力 资源主管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发 展规划和工作任务,在综合考虑了 各种因素的影响后,对组织未来的 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时间进行估 计的活动。 25.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 于20十级50年代发明的,又叫专 家评估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技术。 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 家们、特别是人事专家对组织未来 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分析和评估,通 过多次重复,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26.经验判断法:是一种主管预测 的方法,即主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 验,根据组织过去几年的人力资源 需求状况和自己认为将来可能发 生变化的因素,来对组织的人员需 求进行估计和预测。 27.马尔可夫法:是通过预测组织 内部人员转移来预测内部人员供 给的方法,它根据组织以往各类人 员之间流动比率的概率来推断未 来各类人员数量的分布。 28.散点分析法:是借助于散点 图,即把组织经济活动中的某种变 量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 表示出来,如果二者之间存在相关 关系,则可根据未来组织业务活动 量的估计值预测相关的人员需求 量。 第四章人员的招募、甄选与 录用 29.招募筛选金字塔:通过招聘, 应征人数变得越来越少,就像金字 塔一样。即说为招聘筛选金字塔。 30.遮蔽广告:在招聘广告中不出 现企业的名称的广告,叫遮蔽广 告。 31.猎头公司:猎头公司也称高级 管理人员代理招聘机构,即常被企 业利用来搜寻高层管理人员和高 级技术人员的中介机构。 32.测试甄选:测试主要能预测申 请人的能力特征及在今后特定领 域的工作表现,以帮助企业选择对 职位要求特别适宜的人员。它主要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人们对深度学习模型的真正运行机制还远远没有完全了解,如何提高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近来的一篇论文讨论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7月17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Zachary C. Lipton在ACM Queue上发表了题为《The Mythos of Model Interpretability》的文章,讨论了监督式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Lipton在文中试图明确“可解释性”的定义,并对“可解释性”进行分类,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线性模型的可解释性并不一定高于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 以下是新智元对论文内容的简编。 监督式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卓越的预测能力。不过,机器学习模型不仅应该可用,而且应该是可解释的,但“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任务定义似乎不够明确。学术文献中提出了为模型寻求可解释性的许多动机,并提供了无数的技术来提供可解释的模型。尽管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但许多作者宣称他们的模型在公理上是可解释的,然而对此却缺乏进一步的论证。问题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技术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本文旨在完善关于可解释性的表述。首先,文章回顾了以前论文中解决可解释性的目标,发现这些目标多种多样,偶尔还有相互矛盾。接着讨论了研究可解释性的模型属性和技术思路,以及模型对人而言的识别透明度,并引入了“事后可解释性”的概念作为对比。文章讨论了关于模型可解释性概念的不同观点的可行性和合理之处,对“线性模型可解释,深度神经网络不可解释”这一常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在过去的20年中,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自动决策。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用输入数据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然后由算法预测相应的输出。例如,给定一组关于金融交易的属性信息,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长期的投资回报。给定来自CT扫描的图像,算法可以该图像的扫描对象罹患癌性肿瘤的概率。

2017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2223《光子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一课三练

第二节光子 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lo能量子 (1)_________________ 定义: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叫做_______ ? ⑵能量子大小为hv,其中、,是谐振子的振动频率,h称为 ____ 常量。h = (3)能量的量子化 在微观世界中微观粒子的能量是_________ 的,或者说微观粒子的能量是______ 的。这种现象叫能量的量子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而是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一个 光子的能量为_______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3.要使物体内部的电子脱离离子的束缚而逸出表面,必须要对内部电子做一 定的功,这个功称为_______ o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 的能量是hv,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______ ,剩下的表现为逸出的光

电子的___________ ,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 4o康普顿效应 (1)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波长会______ ,这种现象称 为康普顿效应。 (2)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 ______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还具有_______ , 两种效应深入地揭示了光的_______ 性的一面. (3)光子的动量p= ___________ 、在康普顿效应中,由于入射光子与物体中电子的碰撞,光子的动量_____ ,因此波长______ ?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能量子 lo已知某种单色光的波长为I在真空中光速为c,普朗克常量为h,则电磁波辐射的能量子£的值为() Ao h错误!B、错误! C、错误! D.以上均不正确 2?神光"II”装置是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利用它可获得能量为2 400J、波长X.为0、35 pm的紫外激光,已知普朗克常量h=6、63X10-34J-S,则该紫外激光所含光子数为() A.2、1X1021个Bo 4、2X1021个

名词解释习题

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口语报告法(大声想):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4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8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日节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

“解释性翻译”概念内涵丰富,只重语言转换,而轻文化传播,亦或只顾文化传播而忽视客观语言内容,都会顾此失彼,有失偏颇,达不到解释性翻译的效果。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翻译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原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可以通过适当地添加删改 而在源语使用者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由于 文化不同造成的鸿沟。但解释性翻译又不同于注释性翻译。解 释性翻译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是一种隐性填补 的方法;而注释性翻译则采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加注的形式。解 释性翻译分为解释性增补法、解释性替代法等。解释性翻译在 西方学者中大为推广。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 解释的过程;奈达(Eugene Nida)也认为,翻译就是解释意义; 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更是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 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 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交际都 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而一切翻译又以其是否解释出源语表 达目的为翻译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6]。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 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解释就是翻 译)。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 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 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 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 翻译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 途径。 二、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例子:He flung himself down at little Osborn’s feet and loved him Even before they were acquainted,he had admired Osborn in secret .Now he was his dog,his man Friday(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5) 译文:都宾拜倒在小奥斯本面前,死心塌地爱他。他没有认识奥斯本之前,已经 暗暗佩服他。如今便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杨必译《名利场》) 此例中星期五此人是一个暗喻,但一般中国对此都不是很清楚。于是译者就做了这样的注释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概念和议题解释对探究的重要性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 (《信報通識》於2015年9月30日刊載本文) 概念和議題解釋對探究的重要性 上文談到為獨立專題探究訂題目時有什麼要留意,今次集中談談B、C兩部分,即「相關概念和知識」與「深入解釋議題」的要求。我們先談談概念對整個議題探究的重要性,再解說同學在B、C部分應做什麼。 議題探究的重點在於對議題本質的理解,例如上文提及的舊區建築物應保留或拆卸重建的議題,其爭議的本質可能是文化承傳、發展與保育,與社會資源運用的恰當性等概念層面的核心課題。能掌握和恰當運用概念,有助我們理解議題爭議或討論點的本質。在獨立專題探究方面,我們需要的不是概念詞的一般性詞語解釋,而是概念在探究的作用和意義。現在讓我們戴上「概念眼鏡」,看它如何在探究發揮功效。 一、發現議題爭議的本質。例如「保留」香港舊建築物是否等同「保育」?「保育」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文化承傳和加強社會歸屬感?當我們在A部分定出探究的焦點和焦點問題時,實際上還未完全肯定這些焦點問題的恰當性。「概念眼鏡」有助進一步檢視焦點問題能否帶領我們作聚焦的探究。 二、多角度和批判性分析。在探討是否保留舊建築物時,爭議點可能包括物業的擁有權、誰的責任、用誰的錢來保育和維修等。「概念眼鏡」讓我們看到保障私有產權、社會公帑的運用、文化承傳中市民和政府的角色,與保育成本和社會效益等不同方面的探討,有助找出不同探究角度作有條理的分析。 三、收集相關資料。「概念眼鏡」幫助我們看到探究角度,我們便知道應找尋什麼類別和多少資料來進行探究。例如文化承傳的效果難以量化,我們可能需找尋質性的資料,例如專家、政府、相關委員會或團體的觀點、市民大眾的看法,和其他地區的相關經驗等。 同學須在B部分指出相關的重要概念,並解釋這些概念與探究題目的關係,和對探究起什麼作用,而非單純作概念詞的詞語解釋。此外,視乎題目需要,同學也須指出與題目相關的基本知識和事實資料,例如重要詞彙、簡單的時序或相關研究結果等,但不宜長篇大論。概念讓我們理解所探究的議題的本質,並知道應從什麼角度和找尋什麼資料,所以同學也須在這部分說明資料搜集的方法和原因。

管理学习题及答案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章现代管理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差别计件工资制 2 霍桑实验 3 非正式组织 二判断题 1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赫兹伯格。() 决策理论学派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建立某些问题的数学模型及精致的计算上。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三单选题 1作为总经理,你如何处理公司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 A 在全公司大会上严厉批评,要求不得继续活动 B 听之任之 C 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其发展 D 加以引导使之活动与公司目标一致 2“一件预计可能会出错的事情,往往一定会出错。一件事情出错,其他事情也跟着出错。这样的话揭示了()。 A 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一定要有果断且富有信心,否则就很难实现 B 制定计划应树立起权变的意识,问题出现时应立即制定出相应的应变计划 C 应变计划的制定是计划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应在计划过程中及早予以考虑,不能等到出现

问题时再仓促应对 D 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得到正确的结论 3泰罗对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 A 创建管理理论 B 进行了动作研究 C 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发展成一门系统化的科学学科 D 使美国的工厂生产效率大幅度上升 4 甲、乙、丙三人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企业,主要开展装饰装修设计业务,但由于业务限制至今没有招聘员工。请问下述对该公司的判断哪一个正确?() A 目前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B 是一个正式组织,但公司内不会有非正式组织 C 是一个正式组织,同时公司内也可能有非正式组织 D 是一个正式组织,同时公司内肯定有非正式组织 5 按照法约尔的观点,企业的基本活动有几项?( A3 项B4 项C5 项D6 项 6 强调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教育会使人学会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的是下面位管理学家中的哪一位?() A 韦伯 B 法约尔 C 吉尔布雷斯 D 德鲁克 7马克斯?韦伯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A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B 提出了集权与分权的概念 C 提出了工资定额与标准化 D 提出了社会协作系统 8 通过霍桑实验,梅奥阐述了以下哪种学派的观点?( A 行为科学学派 B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C 人际关系学说 D 系统管理学派 9 以下关于霍桑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美国著名教授霍桑做的一次试验 B 美国著名教授在霍桑实验室做的一次试验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80119

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 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主观因素: 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 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只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 态度:十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倾向性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 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失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事业生涯的阶段性:是指事业生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任务,个人也具有不同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关注的焦点是事业阶段的变更是通过角色转换和地位过度而实现的。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登记职位的升降,当特定的组织中人的事业生涯,绝大多数是沿着一定等级制度变动的,一般来说,这就是职工得到一系列的提升和发展。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被捕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向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当发生相核心方向工作变动时,职工对组织情况了解得就会更多,担负的责任也会更大,并且经常有机会参加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沿着核心方向发展变动与沿着纵向发展变动时相关的。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权变领导理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 Fred Luthans. 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 Path Out Of the Jungle [J]. Business Horizons, Jun 1973, 16(3):67-73. M. Bennett. Testing Management Theories Culturall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7, (62):578~581 Paul R. Lawrence & Jay W. Lorsch.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67, Jun, 1-47. 常改. 浅谈:领导理论的发展[J]. 改革与开放,2009,05:127. 陈寒松,张文玺. 权变管理在管理理论中的地位及演进[J]. 山东社会科学,2010,09:105-108. 陈亮,王保平. 试论四维度领导行为权变理论模型的建立——以过渡型社会为背景[J]. 生产力研究,2006,06:237-239. 郭宇立. 领导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09:47-48. 胡剑影,蒋勤峰,赵兰琪. 国外领导理论研究评述[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93-96. 姜凌燕. 领导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J]. 领导科学,2009,26:22-24. 李随成,樊相宇.领导理论的新进展[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1998,02:60-63. 潘旭明. 领导理论的演进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4:49-55. 苏若葵.关于权变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理论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市场,2008,39:104-105. 孙利虎.从近代西方领导理论视角剖析领导行为[J].生产力研究,2012,11:166-168. 唐宗清. 权变领导论的基本思想、主要模式及对校长工作的启示[J]. 教育评论,2001,06:46-48. 王沛. 当代领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述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86-92. 许欢,彭忠益. 试论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演进[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5:87-90. 阎德民,王西昆. 权变领导理论评介[J]. 领导科学,1988,06:19-21. 郑晓明.领导权变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1990,01:19-24. 周世建.论菲德勒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J].理论学刊,1989,05:27-32. 朱昌远.权变领导论[J].领导科学,1988,03:28-30.

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应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观察法:有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心理学家们在进行观察时,有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控制观察法:有时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得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 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你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第二章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白日梦状态:白日梦是指包含很低水平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 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过去一般认为睡眠的时候意识是停止活动的,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