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专题一怎样做历史选择题?

“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

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三、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何处容易设置陷阱:

(1)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完整阅读

例1、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2)设问为否定式:标记设问关键词

(3)相似题:见到似曾做过的题不要兴奋浮躁,应该一喜即冷静,审题看条件及要求,选项认真判断。

(4)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

四、各种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例题1】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产品 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解题思路】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形态。它既使外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又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闭关政策也会使英国工业品很难占领中国市场,显然A、D两项根源于B项,这又是一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B。【例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斗争的一面,根本原因是两党()A、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在中国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

C、推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D、对日本侵略的认识程度不同

【解题思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立是因为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主要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共两党间的矛盾消除。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论述:一个阶级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观点,国共两党分属不同阶级,因而必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这也就是国共两党在“团结”抗日的同时会伴随着不断“斗争”的原因。故答案为A。【例3】('04·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

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

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

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故答案为B

【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例题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实力雄厚

B、清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

C、英军炮利船坚

D、清军武器低劣

【解题思路】依内因是主要原因的原理,先排除A、C。D项讲述的是鸦片战争时中国战败的军事方面的原因,B项讲的是清朝深层面的经济、政治方面的战败原因,显然答案应选B。

【例题5】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C、光绪帝大力支持

D、康、梁等人的宣传和发动

【解题思路】“最主要的原因”等同于“根本原因”。“维新变法运动”是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按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以推断答案应为A。

【例题6】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广西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B、清朝封建统治腐朽

C、列强侵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农民阶级具有强列的革命性

【解题思路】A项是自然因素,不能成为主要原因。再按内因、外因的原理,答案应选B。【例题7】(2001年-广东河南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是因为

A.议会权力加强

B.法律取得至高地位

C.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D.内阁制度形成

【解题思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是英国君主立宪出现的主要标志。《权利法案》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就是为取消贵族特权和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证,从而使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得以巩固。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体现了英国君主立宪的特点,但仔细分析,A、C、D相对B项而言,处于从属地位。因为如果没有法律至高地位的确立,“人治”仍然大于“法治”,那么,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就是一句空话,议会的权力加强就会失去保障,内阁制也就不可能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

3、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例题8】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直接因素是()

A、自然经济的解体早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传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C、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大门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题思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的外商企业里。因而C项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例题9】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英美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解题思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由于战线太多等原因,侵华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来军事打击国民党为主转为军事上重点打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而对国民党施行以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在1939年的国民党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由抗战初期的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因而答案应为C。

4、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俄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例题10】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

A、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B、政府大力扶持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解题思路】此题错选为B、D项的可能性不大,实践中不少同学由于做题肓目求速度而易错为C。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因在欧洲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这也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得到短暂“春天”的重要原因,但这属客观原因。答案应为A项。

5、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例11】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

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

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解题思路】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答案应为D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

有两种理解: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

6、“主要目的”“根本目的”:“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例题12】(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主要目的。在四个被选项中,除D项外都是宋太祖建立禁军的目的。哪一个目的更为主要一些呢?这就要分析A、B、C三个史实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即哪一个更有利于巩固宋太祖的统治。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的地位就会失去保障,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陈桥兵变”。如果这样,消灭其它割据政权和防御辽兵进攻对宋太祖来说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故而正确答案为A项。

【例题13】(2000·全国卷)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解题思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即按照实际情况降低工农业指标,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建立国民经济新的平衡。而工农业指标过高正是“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这一方针有助于克服严重的自然灾难、有助于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但起着主导作用的目的则是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故答案为D项。

【例题14】(2000·广东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

C.巩固统一局面

D.搜括各地财富【解题思路】本题的四个被选项都可以说是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但哪一个目的是根本的呢?这要看哪一个目的是隋炀帝所代表的地主阶级政权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方面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大运河开凿时,正是我国长期分裂局面刚结束不久,巩固统一的局面理应成为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而大运河的开凿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加强了南北的交流,巩固了全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

【例题15】(2000·上海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解题思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显然,史实A、D不是其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史实C项并存于苏俄的其它经济政策中,主要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特点。通过比较,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2、组合型选择题

(1)特点:①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

②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③④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解法:①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②“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③“尾端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后的一件史实。④“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⑤“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

3、否定型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4、材料型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

(1)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2)解法:①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②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③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④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图表型选择题解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总之,要将教材、图片、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典型题型1】(04上海历史)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解题技巧】此题由材料中的话语内容可分析出,材料强调的是“煤和铁”对德意志统一的历史作用。联系课本可知,德国工业革命是德意志统一的内在推动力,再根据材料的意思,就可选出正确答案是B。

【典型题例2】(05全国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B.孟浩然C.杜甫 D.杜牧

【解题技巧】此文字型材料选择题的题干在情景上有所变化,采用了一首词,但其实考察的仍是基本史实。我们只要把词中年号“开元”、“天宝”搞清,注意前后两诗内容的对比,就可以作答。答案是C。

【典型题例】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表:

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整产业结构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解题技巧】首先要读懂表格,通过表格的数字,理解题干所问的“这种变化”是指什么变化。很明显,表格的数字反映出来的是三个国家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然后探究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课本所学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经这一分析,最后可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典型题例】(2005北京卷)观察图4、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 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 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解题技巧】A解题关键是从题目提供的两副图片汲取有用信息。图4的《农政全书》引入了作者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图5反映了利玛窦来华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只有A符合史实。

5、概念阐释型

(1)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2)解法: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6、比较异同型

(1)特点: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 承了┄”、“发展了┄”等。有些选择题要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所给选项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有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但作出正确

判断需要以比较为基础。

(2)解题方法:

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2】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答案C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例3】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③都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这两次会议都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因此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有关决议,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但八大上没有提出改革开放。答案A 【点拨】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它们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

【例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答案D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7、程度型选择题

(1)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

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2)解法:(1)明确确定最佳选项的基本依据是:

就历史原因而言,所选的选项应对历史事件的产生有决定性作用,其他选项或由这一选项而存在,或只是对事件发展起到加速、延缓的作用;

就历史内容而,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或表述更全面、更确切,或对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有决定性作用;

就历史影响而言,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是主要影响,或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他影响或从属于主要影响,或处于相对次要的层面。

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1】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增加了鲁国的国力,有利于大统一

C.开中国税制改革之先河 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例2】秦朝统一最长远的历史意义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B.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例3】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戊戌变法是

A.先进中国人希图追赶历史发展步伐的又一次探索

B.民族资产阶级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首次偿试

C.康、梁维新派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路的实践活动

D.符合中国国情的救亡图存运动

8、分析评价型选择题

(1)特点: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2)解法: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五、选择题备考建议:

●1、不要纠缠太偏太怪的题目

●2、放稳心态,坚持背书,回归课本。(时间表、知识点对比表)

●3、错题集(小心陷阱)

●4、在以后的练习中继续强化标注设问关键词和寻找有效信息

●5、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史观进行分析

(一)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模拟演题

1.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两国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不同

B.两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C.两国改革力量和封建势力力量对比不同

D.两次改革发生的时代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同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虽有严重弊端,但也有客观的积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始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

D.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

3.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够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B.封建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

C.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西方国家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大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

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缺乏彻底的革命纲领

5."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6.之所以说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它

A.按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减少了盲目性

B.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

C.减少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消除了竞争

7.19世纪中期,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号疯狂进行商品输出,其原因在于

A.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最先进

8. 唐朝实行的“纳绢代役”和宋朝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B.都表现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C.都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劳动时间

D.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9.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A. 孔子是“至圣先师”

B.“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

C. 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

D. 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10.近代史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家学说表现出了极为矛盾的观点和态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的政治需求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D.统治阶级对儒家学说态度的变化

1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曾一度出现“西学东渐”的良好开端,与其相关的因素有 ①明末清初统治者接纳西学②西方传教士来华③蒸汽轮船的发明创造了交通条件④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形成了一个整体,其原因不包括

A.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

B.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开放性

C.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

D.交通、通讯工具的不断革新

13.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力支援

B.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C.中国地大物博、人众兵多

D.美国在日本投掷了原子弹

14.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再一次使民主政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主要是因为

A.美帝国主义的极力阻挠和破坏

B.国民政府坚持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

C.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D.中共不愿放弃解放区的政权与军队

1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视野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要求追求个性解放

C.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哥白尼的“日心说”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主要是因为它

A.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

B.敢于处死反对人民的封建君主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D.改变了英国的社会性质

17.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两者的相同目的是

A.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18.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所雇佣劳动力的来源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加充足,这主要是由于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B.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进

C.国外移民不断涌入

D.人口增殖速度加快

19.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东部沿海,其重要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强侵略促进了当地自然经济的瓦解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外资企业的刺激

D.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东南地主,瓦解当地自然经济

20.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孙中山

A.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B.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潮在实践中屡遭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

B.人民群众尚未觉醒

C.复古主义思潮盛行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2.20世纪30年代,各国为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寻求出路,其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具积极影响的是

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D.迫使政府调整政策,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23.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造成美国政策变化的原因是

A.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B.恢复日本的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的工具

C.帮助日本发展生产,供应朝鲜战争所需的军事物资

D.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

24.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讨论结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25、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从统计数字来看,四个年份的粮食产量与往年相比增幅较大:1951,1959,1963,1981。尽管粮食产量的数字不断攀升,但粮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下列关于这四个年份增幅较大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1951年,主要是因为农业集体化政策。

B、在1959年,主要是因为大跃进、浮夸风等。

C、在1963年,主要是因为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左倾错误。

D、在1981年,主要是因为中国实行农村体制改革。

(二)材料型选择题

模拟演练:

1.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是

A.墨子B.孟子C.商鞅 D.荀子

2.西汉前期,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下列各项对这一主张的评议,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B.当前阶级矛盾已空前尖锐

C.主张强化文化专制主义 D.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

3.“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D.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的第一件东西

4.1900年11月7日《中外日报》载:武昌织布“因经费支绌,工作久停,现向某国借得洋款若干,足资周转。”这一消息说明了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上依赖帝国主义

B.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向帝国主义妥协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帝国主义压迫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5.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这第五次反“围剿”

6.《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态势采取的方法为

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7.新中国建立以来,结婚三大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这不能反映出

时代结婚三大件

20世纪六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20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

21世纪的今天房子、珠宝、汽车。

A.中国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B.中国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中国民生状况的改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8.阅读“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②世界贸易总额在持续增长③各国的关税壁垒森严④经济全球化正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它信息传媒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0. 右边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该图最有可能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结构?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1.

下列关于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直线上升

B、1957——196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随之出现城市化的跃进式发展。

C、1960——1972年中国经济持续走低,随之出现了逆城市化进程。

D、1972——2000年城市化稳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12.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忠勇正义B.奸诈狡猾C.凶猛残暴D.刚直果敢

13.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14.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总人口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升到72%,造成这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B.美国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D.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响

15.美国雀巢公司创办于1905年,现在它在全球有500多家工厂,产品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据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就有3900杯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雀巢公司经营有方 B.交通便利运输快捷

C.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雀巢产品味道纯正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的类型 历史选择题的类型有:表述型、否定型、因果型、比较型、组合型、排序型、材料型。对选择题的解答既要了解题型,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二、各种选择题型的解题技巧 1.表述型选择题: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肯定型选择题。特征是: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实际及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 【解题技巧】:每一道选择题题干中都会有时间、地点、主语、关键词、限定项等,考生做题时一定先找出时空的限制项,其次抓住题干中的主语和关键词,最后看限定项的容,若能准确找准这三个条件,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2.否定型选择题:又叫逆向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这种题型的提示词有“错误”、“不正确”、“没

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系”、“不属于”等词语。这种题型是对学生基本功扎实程度的考查,对一般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心细,逆向选择就可以。 【解题技巧】:遇到这种类型选择题时,学生在审题时首先将不正确三个字用笔划出来,提醒自己这道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在找答案时一定格外小心;其次,在选择做题的方法时,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来作答。基础知识好的学生可采用直选法,建议一般学生采用排除法较好。 3.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学生分析原因问题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技巧】:因果型选择题要求学生要分清原因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等,考生应学会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用迁移的知识,判断出正确答案。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考生一定要积累一些经验,例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定是因,不能选择外因;根本原因如果是政治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经济上,如果是经济问题,落脚点一定放在政治上等。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教案(20200625040643)

高三地理试卷讲评教学设计 杨建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对一轮复习中的遗知识点进行补充巩固。通过分析失分原因,讲解典型题,总结方法。以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要求为指导,培养学生的 各种地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试卷中的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做题 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对遗漏知识点的巩固。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试卷的评讲,首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尤其是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地理解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2、学生明确解题思路,选择适当方法。 整体设计::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这张试卷的特点,我准备从学生错率较高的题目、教会学生如 何进行自查纠错,特别是如何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解答主观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互相帮助,解决 问题。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即“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及3S 技术、气候、日出时间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城市功能区、等高线应用、人 整体的 口、非洲自然人文环境和我国都江堰等知识考查,知识面广,还考查了地理学科 认识 应该具备的能力。 2、成绩情况:班级平均分是 52 」、选择题 1、选择题做题情况展示: 选择题最高分40 最低分12 20分以上有41人其余20分以下其中11题得分 率最低 选择题得分率低是很多同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选择题得 根据大 纲有针 对性的 学习, 明确学 习目标 是学生 明确出 错的原 因,并 提出解 决的方 法 培养学 生的解 题技巧 和解题 的方 法,形 成程序

2020高考历史 解题技巧01 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 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A 一、题型特点 根据材料观点得出正确结论或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二、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说明了……

体现了…… ……表明了 ……反映了等 隐性设问由此可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强调的是 据此,可判定……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由材料可知……等等 三、解题策略 类型考虑因素 题干材料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这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题干材料为某一历史人物的观点该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该人物的阶级属性;该历 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该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古文等注意出处;判断朝代;确定所述模块(必修模块)题干材料为某项制度、政策、措施、规定等判断时间及国家地区;分析实施的主体及对象;实施 的背景及影响学科&网 二、因果型选择题 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 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科@网 (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本典例为以果求因); (2)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3)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 (4)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史观型选择题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 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高中历史讲评课教案 莱西二中高一历史组 教师寄语: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讲评目的: 1.认真分析错题原因,查缺补漏 2.抓住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讲评过程: (一)整体情况 试卷总评: 本试卷涉及必修一的内容,难易适中,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 1.试题情况统计: 2,题型分析 3.答题情况统计

(二)错因归类 1.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查找病因。 (1)因审题不清造成的错误是:选择题 (2)因知识遗忘而造成错误的是:选择题 (3)答题思路不正确的是:材料分析题。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试分析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3.黑板展示: 小组合作探讨中共性错误,由学生提出,并在黑板展示其出错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类归因分析,明确答案。 4典型错题分析: 特别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 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结论, 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查缺补漏,为二次过关做准备 6.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跟踪题目,学生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规律,做二次过关试题 (三)自我纠正,反思小结,整理错题本 (四)课堂小结: 作为我们升入高中以来历史学科第一次过关测试,同学们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考试时纪律良好,答题时字迹工整,回答也比较到位,成绩相当不错。但是,通过测试,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不少同学审题不清,粗心大意,丢题落题,特别表现在选择题上;其次呢,就是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熟练,很多记忆性的简单题目不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高中历史讲评课教案 莱西二中高一历史组 教师寄语: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讲评目的: 1.认真分析错题原因,查缺补漏 2.抓住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讲评过程: (一)整体情况 试卷总评: 本试卷涉及必修一的内容,难易适中,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 1.试题情况统计: 2,题型分析

3.答题情况统计 (二)错因归类 1.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查找病因。 (1)因审题不清造成的错误是:选择题 (2)因知识遗忘而造成错误的是:选择题 (3)答题思路不正确的是:材料分析题。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试分析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3.黑板展示: 小组合作探讨中共性错误,由学生提出,并在黑板展示其出错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类归因分析,明确答案。 4典型错题分析: 特别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 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结论, 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查缺补漏,为二次过关做准备 6.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跟踪题目,学生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规律,做二次过关试题 (三)自我纠正,反思小结,整理错题本

(四)课堂小结: 作为我们升入高中以来历史学科第一次过关测试,同学们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考试时纪律良好,答题时字迹工整,回答也比较到位,成绩相当不错。但是,通过测试,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不少同学审题不清,粗心大意,丢题落题,特别表现在选择题上;其次呢,就是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熟练,很多记忆性的简单题目不会做;第三,大部分同学对做题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多,不会做试卷。希望通过这次的测试及讲评,同学们可以查缺补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学习跟答题的方法,争取下次测试我们大家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五)作业布置:

反映 说明 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反映说明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推理型选择题指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的、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这类题型具有较强的考查功能,近年来出现频繁,值得探讨。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该题型略作初浅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推理型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举例分析如下: 一、充分条件型 该类型提问项一般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支(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 【例一】(2006年天津文综卷)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简析:题支A:大前提:治理最好意味着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是“治理最好的国家”。 结论: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大前提:欧洲属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结论:伏尔泰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国家优越。 依据前提,题支A与结论不符合,所以不能入选。 题支B:大前提: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这句话是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 小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认”。 结论:所以,伏尔泰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 依据前提无法推出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如果要结论正确,那么它的充分条件至少有两个: 1、欧洲启蒙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 2、伏尔泰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题支C:大前提:没有侮辱理性是推崇理性的最低要求。 小前提:启蒙思想推崇理性。 结论:所以,没有侮辱理性是启蒙思想最低要求 大前提: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 小前提:没有侮辱理性是启蒙思想最低要求 结论:伏尔泰认为中国人对代理性的态度与启蒙思想最低要求一致。 依据前提,无法推出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假定论题正确,其充分条件至少要包括: 1、启蒙思想推崇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儒学主要内容是推崇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三权分立、君主

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课题:九年级 7、8、9 班历史学科试卷讲评学案主备人:王兴华 学习目标: 掌握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做题技巧,训练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培养 学生正确的考试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学习流程 一、自主改错: 要求:针对自己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缺陷造成的,还是能力不 足造成的,还是不良习惯造成的,还是心理素质造成的。用不同颜色的笔将错题彻底改正,能自己改的自己改,自己不能改的在小组内部寻找帮助,改错后仍然感到困惑的题目要特别标识,以便集体展示时寻求解决。力争在5分钟之内将所有错题改正并理解记住。出错较少的同学改完错后则重点研究一下与所考题目相 关的其他知识点,试着自己出题考考自己,过一会儿也可以拿出来考考组内其他 同学。 二、错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给材料选择题、归纳型、比较型选择题材料 3.对于材料题分析思考问题角度不全,步骤不清晰。表述不完善,最后的表达式写法混乱。 4.审题不细心,书写有时出错。 三、分组研究、准备 要求:进行小组分工,然后分组进行课堂研究并做好展示准备。 需展示的题目:选择题11、12、13、18、19 材料题29、31 提醒:一定要研究说出解答该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答该题目的关键、技巧, 说出该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规范要求,并要联系由该题目所想到的其他相关知识。四、交流、展示 要求:1、现在我们一起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体交流,看看哪一个 小组的成果让大家受益最大 2、提醒大家要注意倾听,找准机会可以质疑、补充 (一)1、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出错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1.《辛丑条约》的内容维新变法的历史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3.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师生共同归纳做题思路: (二)选择题的答题思路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丘吉尔)等。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 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中考历史九类选择题答题技巧

中考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最佳选择题 此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准确理解能力。其特点是选项和题干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在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他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符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答案。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能”“最符合”“最准确”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难度较大的试题。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所给的材料和最××)的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的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进行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特别注意:谨防以偏概全,一点概面,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三年来我省的中考题: 例1(2012·陕西)13.隋朝就其历史地位而言,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 B.开凿了大运河 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 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 (2013·陕西)13.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社会条件。”以下最符合该论断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闭关锁国政策 例2 (2014年) 16.对下面一组图片所拟定的主题最准确 ...的是 30年代的日本毒计中国军队 1945年日本 取得台儿庄大捷向中国政府投降

A.多行不义必自毙 B.蓄谋已久的日本侵华 C.国共应合作抗日 D.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例3(2015年)17. 【】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于法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二、因果选择题 此类试题旨在考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或结果等。 考察角度有两方面: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的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近三年来我省的中考题: (2012·陕西)17.《共产党宣言》之所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由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 B.确立了无产阶级必须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 C.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张 D.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014年)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带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1.最佳型(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

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3.否定型(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答题方法:《历史选择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历史答题方法: 【《历史选择题特点及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一、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 (1)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2)解法: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3)例题: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答案】C 二、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 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3)例题:某校几位八年级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A.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答案】D 三、排序型选择题。 (1)特点:即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2)解法: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例题:口号与主张蕴涵着时代的特征。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共和③抗日救亡④民主、科学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②③【答案】A 四、比较型选择题。 (1)特点: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 (2)解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3)例题: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梳理 选择题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点,是当前高考不可或缺的重要题型。在高考历史中,选择题的分值比重占到全卷总分近半(如2010以后广东卷选择题占总分48%)。从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选择题解答的准确性,决定了整份试卷的总成绩,选择题的位置一般处在试卷的前半部分,选择题解答是否顺利且时间耗费多寡,直接影响了考生解答后续题目情绪与考试总体时间分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题的成败直接关系历史考试的成败。 可见,提高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对提高整个试卷的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考历史来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除了平时多练以外,还必须分析、把握其题型的特点,研究其内在规律,做到胸有成竹。 虽然选择题数量较多且考查非常灵活,但选择题有其特点和规律可循。下面结合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对历史高考选择题的题型进行总结归类,并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梳理,基本囊括了选择题的所有类型,希望能对学生备考有益。 1.表述型 表述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容易设计且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按照题中提供的选项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此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识能力。按照题干的表述类型可分为三种。 (1)表现型关键词有“表现在”,“体现”; (2)评价型关键词有“表明”、反映了; (3)概念型关键词有“标志是”“内容是”“性(本)质是”“特点有”。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法,即辨析比较选项的词语含义与句意,辨析其与题意的合适程度。 例1.1:(2010江苏1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解析】:本题所给材料完整。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英国就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权利中心在议会,议会至上,即议会权高于王权。以上是本题目考查的基本史实。所以按照时间推断在1701年时英国已经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只有最后一个适合。 【答案】:D 此类选择题题目所给的四个备选项一般会采用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因果倒置等方式呈现,只要仔细分辨不难作答。 2.因果型 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描述和解释能力。因果型选择题常用标志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背景是”等,其考查原因时原因又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客观原因等多种。大多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也可以是一因多果等。 这种题型多变且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解答此类型题要把题干与题肢结合起来分析,题干为果,题肢就因该为因,反之亦然。时间久远的一般为因,出现时间于今较近的一般为果。 例2.1:(2010天津4)“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解析】:17到18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为思想领域发展提供了根据和方法,理性学说成为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理性学说是对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所宣传的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本题考查的是“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一论断的原因,所以,不难选出答案。

2020高考历史解题实用技巧 01 选择题解题技巧-

2020高考历史解题实用技巧 一、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 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答案】A 一、题型特点 根据材料观点得出正确结论或与材料内容相符的选项。 二、设问方式

显性设问说明了…… 体现了…… ……表明了 ……反映了等 隐性设问由此可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强调的是 据此,可判定…… 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由材料可知……等等 三、解题策略 类型考虑因素 题干材料为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时间因素;地域因素;这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影响题干材料为某一历史人物的观点该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该人物的阶级属性;该历 史人物的重要事迹;该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 题干材料为古文等注意出处;判断朝代;确定所述模块(必修模块)题干材料为某项制度、政策、措施、规定等判断时间及国家地区;分析实施的主体及对象;实施 的背景及影响学科&网 二、因果型选择题 学者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写道:“唐代以后,特别是宋代市民生活的繁 荣,使一向带有神秘色彩的岁时节日逐渐世俗化,民间节日向着民众休息和娱乐的方向发展。”导致宋代节日世俗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繁荣的市民生活 B.宋词的推波助澜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宽松的文化氛围 【答案】C 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科@网 (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本典例为以果求因); (2)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 (3)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 (4)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史观型选择题 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 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晴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

完整word版,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公开课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目标: 探究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三审;三辨;六定位 导入: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常用技术 1.常见类型:概念类组合类排序类比较类否定类因果类 推理类最佳类材料类 2、备选项常用的干扰方式:张冠李戴添枝加叶偷梁换柱 因果倒置主次颠倒以偏概全答非所问 一、做好历史选择题的基础 1、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1)微观上:熟知历史史实的六要素(时、地、人、因、过、果) (2)宏观上:熟知教材的三级或四级结构(章、节、目、点) 2、清晰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 3、娴熟的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方法 选择题的构成:1、题干部分2、备选项部分 1. 三审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的范围 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 三审:求答词——明确考查的意图 【三审题干例1】(2008年广东卷)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B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三审题干例2】(2008年江苏卷)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2. 三辨备选项——确定最后答案 一辨: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 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三辨选项例1】(2007年广东卷)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丁纪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重点】:纠正错题、分析错因、寻找思路、总结方法 【教学难点】:寻找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具】:《期中试卷讲评》(自制课件)、学生样卷 【教学过程】: 一、试卷总评 本次考试由邹城市教研室统一命题,各校统一阅卷。本试卷涉及必修一、二共18个专题的内容。 30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型试题。总体来看,难度适中,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高考文综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但对普通班同学来讲,难度偏大,及格就是好成绩。 二、成绩分析 做卷较好者(班级光荣榜): 赵芮、丁宝丽、张明旺、王子坤、张林林、李芸、王美月、曹敏、张雅琳设计意图:树立榜样,鼓舞士气,激发学习斗志。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1、选择题错的较多的题目:5、7、10、13、14、16、20、2 2、25、27、29 2、选择题失分原因: (1)、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能把握材料主题。(如16、26、29) (2)、欠缺解题方法,排除不掉干扰项,选不出最佳答案。(如10、13、18) (3)、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结合。(如5、7、9、14、30) 3、选择题方法探究 探究一:如何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题? 两种材料形式 (一)文字型材料如:7、10、13、14 (二)图片型材料如: 5 7、公元6-7世纪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 得了重大发展,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走上坦途;世袭制被彻底废除 B、罗马开始颁行第一部成文法;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C、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郡国并行制度尚存 D、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 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 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 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 可能性小;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 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注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三、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