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说课稿:2.《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基于这一点,我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关于写延安的诗文,读一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教学手段: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2回延安优秀教案

2回延安优秀教案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yì)县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

2回延安

2、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 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 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导学案)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yì)县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 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 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贺敬之 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 首诗。 读准字音 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 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六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4、三、说教学目标: 5、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兵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环节四: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 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2回延安 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案

2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 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 黍.类()油膜.() 整体感知: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的? 6.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修辞手法: 7.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 9.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 12.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学习小结: 1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4.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精选版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六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4、三、说教学目标: 5、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兵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回延安 优秀教案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ù)糜子(méi) 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 (二)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二)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语文教师六年的阅读训练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

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兵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环节四: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 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环节五:分部分学习诗歌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关于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一句插图致乘客见,将延安的风貌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

《氓》说课稿

《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实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理解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水平和一定的审美水平、探究水平,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水平: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升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准确的爱情观; 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使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能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升效率。 三、说学情

2.回延安

课题:2. 回延安 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2.解析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⑴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⑵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⑶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解析 ⑴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⑵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文,学生能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时要注意讲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生动形象的朗读,学生能理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完整版)《回延安》说课稿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 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 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 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 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2回延安

回延安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自主预习: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词语积累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 整体感知: 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一、研读文本 1.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3.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5.第二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6.第三部分是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回延安说课稿修订稿

回延安说课稿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4语《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小村镇尼安小学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说学生: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比较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相对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比较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基本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 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划分诗歌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诵读中抑扬顿挫的感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延安精神,体会作者想要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介绍背景,听《回延安》诵读歌词,思考歌词从哪些方面写了延安。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听课文朗读,划分诗歌节奏 环节三: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环节四: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2回延安

《回延安》赏析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桃花源记》说课获奖作品

《桃花源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学情、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评价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情分析 从初一到开始,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初一进校列出初中三年的阅读清单,当然也包括名著,学生每天必须要有至少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天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日记、每节课课前的读书汇报,通过整整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认为我们不能局限于以教材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来教语文,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自觉性很强,《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易懂,疏通文意绝非是难事,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较快的理解,熟读成诵。。 二、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居单元之首。诗人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一一个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没有城市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成诵,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备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一课时定为“以读促教,以引促学“,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知识与能力: (1)、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教师点拨重点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氓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目《〈诗经〉四首》的第一课──《氓》(卫风)。 《诗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而它质朴的面貌,古雅的气质,厚重的底蕴并不为学生们所熟悉,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让现代心灵去触摸一下久远的过去,找到一些心灵的共鸣,以增进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面貌和特征的了解。并借此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本单元精选了先秦汉魏晋的几首诗歌,《氓》为《诗经》篇目之首,作为叙事诗,情节颇有波澜,作为篇首诗,艺术特征鲜明。这第一首诗的学习正可以为本单元整体学习奠定根基,引领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依据课标要求,课文特点,学情需要,我把教学目标安排为以下几点:(幻灯片)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得到坚贞自尊的高尚的情操的陶冶。 ㈦教具:多媒体 ㈧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㈠课前提问 由于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诗经》——《硕鼠》,所以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自己回顾整理有关《诗经》的常识。尤其是教材上的“相关链接”可以很好的辅助学 赏诗文”做了伏笔。 ㈡导入新课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是《卫风》情诗中的名品,它是一首抒情色彩浓烈的叙事诗。因为本科教学重在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有句话叫“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有句话叫“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本来嘛,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用《乡村爱情》里王木生的一句话叫“不简单哪,不简单”!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段两千多年前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四首之《氓》。(板书标题) 这段导语从学生角度出发,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容易让学生克服以为《诗经》作品枯燥的偏见,引发学生的兴趣。 ㈢鉴赏诗文 这样引领学生带着对故事的好奇,对诗歌的兴趣,开始这节课。本诗的文言词汇在初读中会给学生理解内容带来障碍,直接理解诗歌内容还有难度。根据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认知规律;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我在第三环节鉴赏诗文共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自读。 自读包括两方面:一是读书下注释,自己完成字音、通假字、个别字词用法的学习;二是练习诵读诗歌。“课标”十分强调阅读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环节更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自读中我设计了“三读”: 一读是让学生拿起笔,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用笔在书上画难认的字、标注音、画注释。学生如有字词质疑,老师给以解答。 学生读完,总结重要词汇(幻灯片) 二读是学生小声地朗读,读诗如饮酒,酒饮到量就会醉,诗读到位才会懂。 三读是学生大声齐读。学生自己可以总结出四言诗的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