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史复习-教学课件.doc

医学史复习-教学课件.doc

医学史复习-教学课件.doc
医学史复习-教学课件.doc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一、思考题:

1.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

2.《千金方》作为晋唐四部综合性医著之一有何特色?

3.宋金元时期针灸学有什么突出的成就?

4 ?试述明清的本草学成就。

5.简述金元四大家各自的特色。

6.简述温病四大家在温病学发展上的主要贡献。

7.中西汇通四大家的著作和主张是什么?

8 ?简述古代针灸学发展史。

9.简述古代方药学发展史。

10.清代医家陈修园著有《医史三字经》,内容为:“医之始,本画國。灵枢作, 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著,金匮藏, 垂方法,立津梁……。”请根据您所学的中国医学史知识,试冋答:

(1)文屮加框的文字分别代表一位古代医家,请写出这些医家的全称或正式名

字,并作简介。

(2)请列岀文中提及的古代中医著作,名称不全者补充完整。并简介其内容和成

就。

二、复习资料:

1. 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最初系由中化裁而来。(6)

2. 可谓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即源于此。眨石来自东方。灸:从火,

与火有关,从來。(8)

3. 灸法治疗的最基本原理是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9)

4. 我国发现的对疾病记载的最早文字是。(17)

5.甲骨文对疾病的记载,是划分的。

6. 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可能是《h (19)

7. 首次提出太过的情志活动会损害健康地记载是《》。(22)

9.现存文献中,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是《》,且开始出现固定病名。(22)

8. 阴阳学说源于《》,五行学说起源于《》

10. 在先秦文献屮,收录药物最多的书籍是《》(22)

11.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是《》(23)

12. 《》尊遭为“”。(23)

13. 首先出现“卫生”二字的书籍是《》。(25)

14. 据《》载,已建立起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26)

16.被称为《灵枢?经脉》祖本的是马王堆帛书《

15. 现存文献屮,最早提出“六气致病”说的医家是的。(28)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马王堆帛画《 》。(32)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

》和《

》两部分。(34)

现存文献中,真正系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的首推《 》。(36)

中医学最显著的特点是 和

。(39)

》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39)

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的是《 》。(64)

首次记载用烙法断脐预防小儿脐风的著作是《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是《 k (65)

《 》首次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65) 《 》创用了竹片甲板的骨伤外固定法。(65)

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

关节脱位。(66)

被称为屮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的著作是《 世界医学史上,对天花病得最早认识见于《

》。(67)

世界医学史上,对沙虱病的最早认识见于《 》。(67) 《

》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贴在被咬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67)

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的是《

被后人尊为“药王”。(68)

现存文献中,首先提出“独取寸口”脉诊法的著作是《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40)

《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编成为现今流行的《

》和《

在我国医学史上,被认为止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的著作是《 被誉为“方书Z 祖”的是《 我国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庚学家是 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是

(40)

》。(43) 》。(44)

》。(44) o (46)

的“ ”。(46) 在我国医学史上,最早应用中药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医家是 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注木是《 注释《素问》影响较人的是 的《 》。(51) 第_个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搜集整理和重新编次的庚家是

》。(51) 0 (48)

的 在

我国医学史上,首开按治法分类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先河的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

》。(53)

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证治津梁”的著作是《 》。(56)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是

的《

》。(58)

创用药物主治功效分类法,在书中设有“诸病通用药”的著作是《 我国现存第一部药物炮制学专著是《 制药化学的先声是中国 。(61) 我国现存最早、并以原木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专著是《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是 我国现存第一本妇产科专著是《 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60)

》。

□ (52) o (52)

》。(60)

(62) □ (63)

》。(64)

》。(64)

》。(64)

》。(65)

》。(67) 》。(68)

《》最早记述了“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69)《》首次记载了观察小便以鉴别诊断黄疸病之轻重进退。(69)现存最早的藏医著作是《

《 》的完成,标志着藏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70)

后世泛称医生为“大夫”“郎中”者,源于

。(76)

有计划地対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的机构是“

(79)

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是《 》。(81)

能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的著作是《 》。(82)

《 》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疗的专书。(83) 《

》创制了 33种脉彖图,以图示脉。(84)

我国现存第 喑0舌诊专著是《

》。(85)

闻名中外的我国宋代针灸“铜人”是由 所研制的。(85) 针灸取穴之“同身寸”法,《 》始载此法,《

》始用此称。(86)

集宋以前灸法Z 大成的著作是《 》。(86)

《 》提出奇经八脉的督、任一?脉应与十一?经脉并称为十四经脉。(86) 《 》始治疗肺廃病的专著。(87) 《 》标志着外、伤科的确立。(87)

》最早载述了 “内消”与“托里”的治法。(87)

最早记载“癌”字的著作是《

》。(87)

现存文献屮,最早记载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脱位的著作是《 》。(88)

创制手术缝合针一一“曲针”的医家是 o (88) 现存文献中,针对界常胎位的转胎手法,最早记载于《 》。(88)

《 》记载了小儿虎口二?关指纹验察法。(89) 《

》是一部对中外均有重要影响的法医学专著。(90) 时期,制定“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的医家是 。(92) 《

》侣导“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说。(92)

《本草纲目》编撰是以《 》为蓝本。(106)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的药

物自然属性分类法)。(106) 《 》较早地明确指出吸烟的危害.(107) 《

》是我国占代最人的一部方书。(110)

《温疫论》创立了 “ ”学说。(113)

叶桂创立了温病 。(114) 吴彌创立了温病

。(115)

是我国医史上第一位对湿热病进行专篇论说的医家。(115) 我国最迟在

就发明了

以防治天花。(117)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内科专著是《

》。(118)

提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的医家是 。(119) 《

》记载了不少中医外科史上的最早术式,如气管吻合术、耳廓外伤

整形术等。(120)

最早记述粉瘤、发瘤、失荣的著作是《

》。(121)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是《 我国最早的国家药局方是《

(80)

》。(80)

》,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明确指出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为疡科四绝症。(121)

《》是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著。(121)

100. 世界医学史上,应用治疗梅毒的最早记载是《

》。(122)

101. 麻疹病名最早见于《》。(123)

102. 《》记载眼科内容丰富,故又有“”之称。(123)

103.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口齿科专书。(123)

104. 《灵枢》最早的注本是明朝的《》。(125)

105. 经过对尸体的反复观察,著书纠正前人关于人体脏腑记载错误的医家是。

(127)

106. 编写中医诊断“十问歌”的医家是。(128)

107. 被清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教科书的医著是《》。(129)

108. 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是北京的“一体堂宅仁医会”。(129)

109. 现今所能看到最早写道“辨证施治”术语的文献是《》。(130)

110. 现今所能看到较早写道“辨证论治”术语的文献是《》。(130)

111. 最早的中医杂志是《》。(130)

112. 最早建议传教士医生到中国的是英国的外科医生郭雷枢。(139)

113. 郭雷枢在屮国的澳门开办了第一个教会医院。(139)

114 .第一个把医疗作为对屮国传教手段的教会团体,是基督教美国公理会国外布道会总部。(139) 115. 被称为“以一把手术刀打开了中国大门”的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医生彼德?伯驾。

116. 美国传教士医生在广州建立的“”成为在华历史最久的医院。(139)

117. 伦敦教会在北京建立的“”成为北京最大的教会医院。(139)

11&第一所教会医学校,即博济医学校,选址广州。(140)

119. 第一个得到清政府承认的最大的教会医学院是。(140) 120. 近代最早去西方学医者是广东香山人。(140)

121. 第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医学生是浙江宁波人° (141)

122. 最早明确提出“屮西汇通” Z说的医家是。(145)

123. 屮医科学化思潮的代表医家有:施今墨、陆渊雷、张赞臣、谭次仲等。

124. 蔡陆仙编纂的《中国医药汇海》是一部资料最丰富的集注本。(159)

125. 金元四大家:。

126. 温病四大家:。

127. 中西汇通四大家:。

医学史复习资料思考题答案

1. 《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中医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念最为突出。《内经》关于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屮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它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2. 该书详尽地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法、治法、食养、导引等多方面的内容。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

(2)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3)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

(4)强调综合治疗;

(5)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

(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3. (1)王惟一研制了闻名世界内外的“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脸穴针灸图经》。使教学形象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理论水平,中国针灸史上里程碑;

(2)宋?王执屮著《针灸资生经》。①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②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③对前人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3)元?滑寿撰《十四经发挥》。把任、督二脉提升到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倡导循经取穴;

(4)元?窦默著《标幽赋》,通俗易懂,便于习诵,成为针灸学的纲领。

4. 明、清时期的本草学著述,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多,其中乂以个人编著者占绝大多数;二是内容丰富,编写的侧重面多种多样。(1)李吋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A.总结了16实际以前我国的药物学B.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和一些反科学的见解C.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一一多级分类法,从无机到有机、从低到高D.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E.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F.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G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

(2)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载药900多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

(3)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植物名称与实物进行了考证,使名与实一致;所绘植物形态图比较精细真实;所载植物较《本草纲目》增加500余种。学术影响较大,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此书。

5. 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一一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派的创始人。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提侣“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Z为“寒凉派”。

(2)张从正一一金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反对囿于“局方”, 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攻下派”。

(3)李杲一一金代著名医学家。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创内伤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一一元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倡导“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证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6. 温病四大家

(1)叶天士,著《温热论》A.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B.提出温病发展四个阶段C.叙述温病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2)薛雪,著《温热条辨》,是治疗温热病的专门文献。认为湿热病变中心在脾胃,湿邪内蕴,复感外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热病。分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三个类型,并对湿热化营入血、湿浊蒙蔽心包提出具体诊治方药。

(3)吴踞,著《温病条辨》,A.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说明温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 B.提出九种温病,使温病学说的范围得以确定C.总结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危重阶段的药物使用。

(4)王士雄,著《温热经纬》、《霍乱论》,A.集温病名家著述Z大成,推广普及了温病学说B.重视对伏气温病的辨治C.蚕矢汤为治疗霍乱名方。

7. 中西医汇通四大家

(1)唐宗海,著《屮两汇通医经精义》,在医学界首先明确提出“屮西汇通” 口号,认为屮

西医原理相通。《血证论》则体现他的临床经验。

(2)朱沛文,著《华洋藏象约纂》,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主张中西汇通“通其可通,存其互异”。

(3)惮铁樵,著《群经见智录》,主张维护中医学说体系,认识到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提出发展屮医,并吸收他国新文明,是屮西汇通理论家。

(4)张锡纯,著《医学衷屮参西录》,屮西医理互相印证,治病中西药并用,是中西汇通的临床家。&古代针灸学发展史

10 (1)岐,岐伯,黄帝臣。黄,黄帝,名轩辕,为华族祖先。传说其曾与臣子岐伯等讨论医学,始有医药。《黄帝内经》乃托名之作,书中以黄帝与岐伯问答形式论述写成,故后世以“岐黄”或“岐黄Z术”称谓屮医学。南阳,张仲景,名机,南郡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人), 东汉著名医学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成《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2) a.《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b. 倔经』对脉学有详悉而精当的论述。突岀成就:脉学一一提岀“独取寸口”、奇经八脉、三焦、命门的论述等均为后世医家所承袭。

c. /伤寒杂痞紗主要成就

①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外感病)据六经传变形式说明外感热病复杂病理变化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内科病为主兼及外、妇等科)

②对方剂学作出贡献

载方269首,收药物214种,有“方书之祖”之称,创造多种剂型,运用八种治疗方法。

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均重视对其研究,至今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4、导引:

由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

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2、针灸:包括针、灸两部分。

针:起源于(距今一万年)

古以石为针(全元起注《素问》“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石,(

)。眨,以石刺病(破开脓肿和排脓放血、针刺治疗工具),眨石来自

灸:从“火”,与火有关。从来。灸,灼也。即以“火”()治病。

h神农:

2、黄帝:

K对疾病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疾病的国家

(1)、甲骨文对疾病的记载,据划分

(2)、出现固定病名(《山海经》)

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很大的几种哲学思想:;(《》)、(《》);天人相应

2、_ “”——中医最早病因学说

(既重视因素,也重视因素)

3、《》:最早旁涉药物。《》:涉猎药物最多,堪称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

4、酒具有兴奋、麻醉、杀菌及溶媒作用。故后世(《 3、汤液的制作

俗称汤药,中药的主要剂型之一。相传由

的病情,选择多种药物配成复方煎煮成汤液,应用于临床。

第四节

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仁医学分科

(2): (8): (8): (4)

2、 医事制度

(1) ,

等职。

⑵医生考核俸禄制度

分为 次,按级别享受其相应的待遇。“

(3)

3、 重要意义

专职医生的出现与医事制度的建立,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医学已达较高水平,已摆脱原始束 缚。医疗列入国家朝政管理,利于医学的发展。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十一种

脉灸经一《 》、《 》甲乙本 《 h 现存10000余字,医方283个。所治以外科病比重最大、突出,如痔疮手

》)尊称酒为

创制。 已懂得根据不同

术疗法。 O

,分

,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建立的

,设

《 》: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二、武威汉简《

余首、列药物近

—— 奠定

—— 奠定 》

---- 确立

标志 早期的

医学理论著作

保存医方 》《

基础 基础 原则 初步形成 第二节

一、《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

成书 , ,

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包括 偏重于

,灵枢乃

,偏重于

《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

(1)

O

⑵ 。 ⑶ 。 ⑷ 。 ,又 两部分,素问乃

。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

⑸ 。

《内经》全血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中医学有两个最 显著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两者在《内经》中均有充分反映,尤以整体观

撰而成。难, 之意,共问 难。对

就: 、

为后世医家所承袭。

3、《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

本。 内容成就:

(1)

O

⑵ ⑶ ⑷

有详悉而精当的论述。突出成

、 、 的论述等均

。原著于 已佚,现流传本子为后世辑佚

4、《伤寒杂病论》: 1、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南郡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著名医学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 成《伤寒杂病论》,确立

,被后世尊称为“ ”。

2、《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

(D

O

伤 《

( )

寒 以

复杂病理变化

杂 《

(

为主,兼及

等科)

⑵对方剂学作出贡献。 载方 首,收药物 种,“

”,创造多种剂型,运用

治疗方法

⑶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均重视对其研究,至今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念最为突出。《内经》关于 学说, 学

说,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

的学说, 学说, 学说,

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

9

9

2、倔经丿继《内经》之后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成书于,全书以

》:?,现存最早的《素问》注本。

①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加强原书系统性

②尊重所据古传本经文,绝不妄改

③释文多据《说文》《尔雅》等,并汇通医理阐发

?,影响最大的《素问》注本。

①对原书次序大加调整。

②补亡续断

③注释发挥

二、 脉学的总结

? 撰《

》,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成就: 1、 确立“

",提出两手

三部脉位对应所属脏腑的脉学理论。

2、 归纳脉象24种,规范脉象名称,记述脉象形态。

3、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把脉与证统一起来。

三、 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专著。成就:

K 对疾病的记述广泛而详确。 2、 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 3、 对症候的描述细致而准确。

一、 《 》:?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载药844种, 包括、 、 三部分。

二、 《 九梁?陶弘景著。①载药730品种;②按

分为七类,又据临

证选药需要,按主治功效分类药物即“

”。

三、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后世制药业皆尊称雷公为炮制学始祖。

四、

制药化学的先声。源于 ,兴盛于 。许多医药学家对炼丹术很有研究,如葛洪、陶

弘景、孙思邈等,并炼出一些新的药物,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针灸 仁 《

》,?

著,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成就:仃)、系统整理人体脸穴,共厘定穴位 个。

(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⑶、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⑷、总结了针灸临床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 2、 :晋?岭南名医,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 三、 妇产科:《 四、 儿科:《 h ? 著,现存最早妇产科专著 h 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五、外科:《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六、骨伤科:《

》: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① 系统记述骨折治疗常规,提出骨折复位固定的“动静结合”原则。 ② 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

③ 收载药方40余首,奠定后世伤科用药基础。 第四节 综合性医著

一、《 》(《 》)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晋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博物学家。著《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岭南度过,故为岭南著名医家。)

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记载对“ "和“

”的治疗是世界最早)

"防治疾病。如对 的治疗

便、廉、验。

唐?孙思邈著。又名孙真人,京兆华原人,唐著名医学家。 成就:⑴、重视 ,详论

。 ⑵、集

之大成。

晋?葛洪著。 》、《 成就:①对

②“

③治法简、 二、《千金方》

⑷、强调综合治疗,主张 并用。

(5)、对药物深入研究,被后世尊称为“

”。

⑹、倡导养生,强身长寿。创造

三、《

唐朝? 著。陕西眉县人,执掌弘文馆二十年,广泛阅读医学文献资料。成就:(Dx 整理 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⑵、收集整理推广大量民间单方、验方。⑶、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 发展。

则本集》、《论述本集》、《秘诀本集》、《后续本集》。 唐

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

对古医籍的研究——《 》,金?

门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

的专著。(今北方称医生为“ ”,南方称医生为“

”,因为

L

—、方书:

3、《

》一一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辺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世界最早的

国家药局方之一。所收多为常用有效方剂,如霍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 二、药物学的发展: 仁《

》——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 2、《

》一一宋

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上

下流传五百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

4、《 》——金

著。对

和 ,有重要发展。

5、《

撰。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疗法的专著。

第四节 临症各科的突出成就

1、

病因病机学

》 ——宋?

( )著,进一步阐述“

”。(三因:

内、夕卜、不内外因)

2、

诊断学

《 》——宋 撰, 以脉诊为主,创制

种脉象图.切于实用.为现存较早的诊

断学专著。 《

》——元杜本撰,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舌诊专著。各种舌象绘

成36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3、 针灸学

研制并著

,中国针灸史上里程碑。

》——宋

著,明确提出u

”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

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对前人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 要影响。

4、

Afi

》——元 撰,创制药方首,治 专书。

5、

外伤科 《

》——陈自明著,标志外、伤科的确立。

》——宋东轩居士增注,最早记载"癌"字。(又名《外科痈疽方》)

《世医得效方》一一元危亦林撰,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6、

妇产科

四、《

》:西藏

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包括四部分:《总

标志;

《》一一宋撰,转胎手法是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宋著,成就最大。妇科分调经、从疾、求嗣三门;产科分胎

教、候胎、妊娠、难产、产后五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妇产科专著。

7、儿科

《》一一宋?钱乙著,系统论述小儿(生理上“五脏六腑,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创制儿科专用方剂(如、等)《》一一宋?著,岭南医家,记载察验法,至今仍被儿科临

床沿用

8、法医学

《》一一宋?著,法医学专著。自13-19世纪末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

的法典和依据。

第五节金元医家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一一金代著名医学家(又称 , 创始人),

著《》、《》,

倡导“",强调u",

临证善用,故后世称之为“”

张从正一一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

倡导“",反对,

临证善用,故世称之为“

李杲一一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

著《》、《》,

主张“”,

治疗上善用,故后世称之为

朱震亨一一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

著《》、《》,

倡导u”,主张u

临证善用,故后世称之为“

第一节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一、药物学

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⑴、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斬州人岀身医学世家,曾任太医院院判。34岁开始研究本草学,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完成《本草纲目》(1593年刊行)。是书总结了16 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成就。

⑵、《本草纲目》成就:

①. 。

②. 。

③. 。

④.

⑤.

⑥.

⑦.

O

2、《

So 载药

3、

著的《

二、方剂学 》——清?

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

多种,其中

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

》比较早提出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

仁《 》一一明?朱桶等编撰。载方61739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不仅在中 医方剂史上有重要价值,还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

》、《 》等经典著作中已有温病病名、证候的记述;

"的特点。

脱离伤寒学说体系: 时期温病治疗上有新的见解, ,

(刘完素);明初 指出“

独立的温病学体系形成:明末? 著《

》,创立

学说,对温病病因的

伟大见,温病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疫病由

引起,而

是 东西,是可以

的),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形成:

二、温病四大家

1、

叶天士一 —著《

》。

成就:⑴

O

(2)

O

(3)

O

2、

薛雪一 -著《

》,是治疗湿热(温)病的专门文献。

认为

3、

吴塘—— -字鞠通, 著《 》

① 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说明温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 ② 提出九种温病,使温病学说的范围得以确定;

③ 总结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危重阶段的药物使用。

4、

王士雄一一,著《 》、《 》,

(D ;

(2)

(3)

o

人痘接种术

最迟在世纪或更早发明的一种预防天花方法,有 和 温补派:

薛已——明代,著《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著,提倡温补脾肾

学说。 一明代,著《

》,学术上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温补肾阴肾阳,创

立许多补肾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

赵献可一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作 用。 《

》一明? 著,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一清?

著,通过实地考察绘制脏腑图,纠正中医对脏腑形态认识错误。

温病学说

K 温病学发展史: 萌芽时期:

》、《 又提出u

治疗上强调补气活血逐瘀治法,创立补阳还五汤等名方。

1?《

》——明?陈实功著,详述

被认为是中医外科“

”。

2. 《

》——清?王维得(字洪绪),把

,创制“

"治疗阴疽,被称为“

”。

3. 《 》一一清■高秉钧著。主要根据自己外科临床经验写成,常从内科角度论述

和治疗外科病症(虽曰外科,实从内治),被称为u ”。

4. 《 》——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麻风病专书。

5. 《

》一一明?陈司成撰,较早的梅毒病专书。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 的药品

治疗梅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

治疗梅毒的记载。

三、妇产科

中医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此时形成。

》一清?郑梅涧著,喉科名著。

全书》。

丛书:也叫丛刊,由若干本内容不同的医书汇编成套,如清?吴谦等编著《

》、《徐

灵胎医书八种》等。 《

》一清?最早的中医杂志。1792年刊岀第一卷,至1801年共出门卷。。 —明?朝鲜医家,著《 》

—清?日本医家,著《

陈《 》

一、

西方医学在我国传播的形式

(1) 建立诊所和医院:广州博济医院(在华历时最久) (2) 开办医学校和吸引留学生:黄宽 金韵梅 (3) 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一、 中西汇通四大家

K 唐宗海

著《 》,

,认为

》则体现他的临床经验。

2、 朱沛文

著《 》,认为

主张

"

3、 焊铁樵

著《 》,主张 ,

1.《

2.《

五、 眼科

1.《

六、 喉科

》_明? 》_清. 》—明?

著,把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诸病分列纲目。 著,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

著,记载眼科病症108证,有《眼科大全》之称。

》一明?

,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

1?

—明?编注《

》——《灵枢》的最早全注本。

全书:从

到 及

都齐全的,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景岳

,,是家

4、张锡纯

著《》,,,是家。

》,现存第一部外治法专叠

学校(地址:现广东省中医院

_

,3月17 0,爆发中医近代史上最大抗争风潮:帖行 公推医药代表前往南

京国民政府请愿,月

日定为国医至

.国民政府为了缓和矛盾,于

1931

设立中央国医馆。

吴尚先:近代,著《

1924年 创办

《废止旧医案》: 省132个团体

云集上海, (中医团体斗争纪念日)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至主要内容

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A、远古到春秋; 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 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 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 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 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 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 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 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 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 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 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得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得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得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得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得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得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得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与: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得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得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得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与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就是统一得 B、人与社会就是统一得 C人体自身就是统一得 D人得身心就是统一得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与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与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得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与合理论 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得药性理论 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

医学史至主要内容

医学史至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A、远古到春秋; 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 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 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 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着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 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 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 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 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 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 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 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 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 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医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从十几年的学习中,我们或多多少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中国的在医学上也有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有关中医学的有关书籍,只是在周围的人的话语中和老师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提到历史人物故事中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医中的伟人和他们的事迹。但是来到大学,在半个月前我真正以一门课的形式接触了中医,说句实话我对这门课的兴趣并不是很浓,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收获的,我在的短暂学习与初次的接触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中医故事和中医的发展史,还有知道了一些在中国中医史上做出贡献的伟人,也体会到了中医的精深,而我对中医的了解的太少。但是就半个月学习中我也有很大的感触的。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从历史上的那些医学界的伟人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人不管你的医术如何,只要有一颗救死扶伤、为百姓服务的心,又好的医德,那么你也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名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医。或许觉得这一切都遥不可及,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保持一份对工作热情、对病人耐心、对自己有信心的心,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别人所敬仰、被别人所感激。会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骄傲。一颗热情的心让我们快乐的生活,

我们要让自己快乐的生活也要让自己周围的人快乐的生活,学习中国医学史后我知道不管以后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社会中我们不要麻木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作为一名未来大学生,中国医学史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既不需要我们帮病人看脉象、分析病情,也不需要我们知道什么阴阳五行讲究,更不需要对于中国医学史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也不会有病人会问我们这些、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帮病人打针,量体温,或其他护理工作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康复。如果这样看来,中国医学史我们了解与否也没太大的关系。说句实话其实这样说也没什么错的,了解了也只是增加了个人的知识视野。但是记得老师曾在课堂上这样问我们:“等到你们以后实习或者是在正式工作的一段时间里,你们也许会用一颗热情的耐心的心去服务照顾每一位病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护理工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你们还会这样么,敢保证自己不会变得很世故,会嫌贫爱富,会吗?”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在第一时间给予老师肯定的回答。是的我会我会一直那样,我坚信自己不管时间怎样的变迁,但是我不会变。后来仔细的回想起来,我们真的能做到那样吗?我真的能做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3发展医学教育。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附重点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 导论 一、中国医学史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 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 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至今仍有其优越性 无毒副作用 无抗药性 强调辩证综合治疗 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法 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 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 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 《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早期的三部1932年英文版)、代表作《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 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 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 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 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

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前21世纪) 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卫生保健 居处: 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 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 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 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 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 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 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 食同源”的说法。 2、针灸:包括针、灸两部分。 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 古以石为针(全元起注《素问》“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石,砭石(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砭,以石刺病(破开脓肿和排脓放血—针刺治疗工具),砭石来自东方(山东)灸:从“火”,与火有关。从北方来。灸,灼也。即以“火”(温热)治病。 3、外治法:古人通过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逐渐发现一些于骨伤外 科及内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 第四节传说中的医学人物 1、神农:名炎帝,上古三皇之一。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发现草药,以治民 病,为药学之始祖。 2、黄帝:名轩辕,为华族祖先。传说其其与臣子岐伯等讨论医学,始有医药。《黄帝内经》乃托名之作,书中以黄帝与岐伯问答形式论述写成,故后世以“岐黄”或“岐黄之术”称谓 中医学。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医药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 2、名词解释:(1)神农(2)黄帝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最早的病因学说) 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成书——战国至秦汉 ?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 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集汉以前药物学大成,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官至长沙,张长沙。医圣:明代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流传:《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 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 《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和成就: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全书收方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整部《伤寒杂病论》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265~960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注释《素问》,亡佚。 7.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太素》)——现存最早注本,凡30卷,现26卷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宋金元时期 1、校正医书局:宋政府设置,是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专门机构。 2、《本草图经》:宋政府编纂,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物图谱。 3、《证类本草》:唐慎微,是自成书至《本草纲目》撰成近500年间一直作为本草学的范本。 4、《济生方》:严用和,提出补脾不如补肾之说。 5、《注解伤寒论》:金代成无己,采取以经解论的方法。 6、《三因方》:南宋医家陈言,在张仲景三因致病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复杂的病因明确的分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7、《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科专著。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明确按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排列穴位。 9、《洗冤集录》:宋代宋慈,对各种器械性死因的鉴别,是后世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10、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金代,其突出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治疗善用寒凉之剂,但并非一味寒凉,仍注重辨证论治。 张元素:金代,重视脏腑辨证,倡立了药物归经说。 张从正:金代,提倡攻邪论,攻邪方法主要是汗吐下三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李东垣:金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即脾胃论,善于温补脾胃,代表作《脾胃论》。朱震亨:元代,相火论是其学说主要内容,善用滋阴降火之法,但注重辨证论治。明代医学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奉命集体编著,成为明代惟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该书工笔彩绘药图,十分精美。 2、《本草纲目》:李时珍撰写,是明代最富盛名的综合性本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物著作。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将药物以自然属性归纳,对药物进行详细叙述,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肯定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被东方视为药物学宝典。

中国医学史重点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 阴阳——起于《周易》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病因学医和“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 《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 成书:战国—秦汉《素问》《灵枢》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 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素问》 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 唐王冰《注黄帝素问》(《次注》)--影响较大 魏晋王叔和首次对《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编次 《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确立寸口脉法归纳二十四种脉象 《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隋巢元方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 漆疮,与体质有关 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 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新修本草》 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炼丹著作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系统整理人体腧穴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穴49个 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唐《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含伤科)、咒禁科

中国医学史重点

绪论 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周代至三国 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 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 ③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④“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 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 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 ⑦《黄帝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 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 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2.晋代至唐代 ①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 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 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 的记载 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 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 修本草》 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障 3.宋代至元代 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 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 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 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 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 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 一、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 名者居多。 二、《周礼·天官》中有对科传染病的记载:“春有痟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 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三、《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其中, “五毒”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关系。阴阳的记载源 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

中国医学史总结(前半篇)

火的发明和意义火的使用,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支配一种自然力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使原始人不惧黑夜,征服严寒和抵御野兽侵袭,扩大生活领域;彻底改变了原始人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火的使用和发明,为热熨、灸法、汤药等治疗方法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黄帝姓公孙,一姓姬,名轩辕.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以之托名. 神农一说即炎帝,姓姜,名魁.农业和中药的发明者,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明制作耒耜,教民农耕.遍尝百草,发现药物,教民治病.东汉时期我国第一部 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以之托名. 伏羲《史记》称伏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王.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砭石我国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砭石治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砭石的种类很多,可用于熨法(球形、扁圆形)、按摩(卵圆形、扁圆形)、穿刺或切割(刀形、剑形、锥形、镰形).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剂的发明和意义《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汤液是中医主要剂型之一.汤液的发明与使用,既可将生药变为熟药(减低毒副作用、便于服用),又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药物品种增多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多种药物配制成复方,标志着方剂的产生,为临证用药经验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提供条件.汤液创制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早的医事制度1.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4科,这是医学史上的最早医学分科.2.“医师掌医之政令”,医师之下设士、府、史、徒,分理医疗、医疗事务、文书医案、役使等职,形成基本完善的医政组织结构.3.医师主管各科疾病的医疗事务,“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根据医士的医疗效果进行考核,并据此制定级别和俸禄.4.有关负责卫生保健的官职,责任范围涉及王室人员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医和的六气致病说医和是春秋时期秦国医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六气致病说”成为后世病因学说的萌芽.《五十二病方》该书分为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该书记述的药物,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次之,矿物药居末.记载方剂大多是由2味药以上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真实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 《治百病方》武威汉简又称《治百病方》,较详细记载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用药方法多种多样.针灸记载三里、肺俞、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法、禁忌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医药的真实情况.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重视综合治疗,有“六不治”的行医之道.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是对扁鹊注重实际、反对迷信的最好概括.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东汉杰出的医家.华佗医术以外科著称,用麻沸散应对针药不能奏效的病人,是中医外科鼻祖.他治疗内科疾病,强调辨证论治. 淳于意,姓淳于,名意,西汉时期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医家.又称仓公.淳于意的“诊籍”包括病人的姓名、贯里、职业、症状、诊断、病理分析与治疗预后等内容,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共162篇.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素问》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灵枢》着重介绍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两者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三因制宜等辨证论治原理,体现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念.《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内经》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创立脏腑经络学说,后世称该书为“医家之宗”.《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以问答释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全书以基础理论为主,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注.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该书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提出“左肾右命门说”和“无形三集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学作出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独创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作了系统阐述,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我国临床医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六经辩证的原则治疗外感热病,用脏腑辩证的原则治疗内伤杂病.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反映我国东汉以前药物的经验与成就.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开创以分类法研究本草之先河,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方法,概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1.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2.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3.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4.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

中国医学史部分论述题

中国医学史部分论述题 1、《脉经》的主要成就? 魏晋时期,王叔和对脉学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总结,撰成《脉经》一书,奠定了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该书的主要成就有:(1)确立“寸口脉诊法”。王叔和在分析研究古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等诊脉部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寸口脉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即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胆;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等。因此解决了脉诊与脏腑相应定位的关键问题,从而推进了独取寸口脉诊法在临床的实际应用。(2)归纳二十四种脉象。魏晋以前的医书中,脉名繁多,脉象种类尚未统一,含义亦模糊不清。据有人统计,《脉经》之前医书所记载的脉象名称约80种之多。王叔和为了统一其标准,把前代医书论及的易于混淆或类似的脉象,删而并之,规范了24种脉象名称。王氏还对这些脉象逐一描述其指感形象,且对一些相似的脉象进行鉴别,以方便临床掌握和运用,使脉名和脉象特点达到了统一和标准化。(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王叔和的《脉经》并非孤立论脉,或单凭脉象断病,而是在阐述脉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将脉、证、治结合起来。书中对不同脉象的主病和治疗作了大量的论述,不少内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王叔和还对危重病证出现的“怪脉”或“败脉”作了描述,病危脉象,有异于常见脉,临床较难辨识,王氏则用“屋漏”、“雀啄”、“釜中汤沸”等形象比喻,使医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脉经》也存在一些糟粕性的内容,我们在学习中应注意分析批判。《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它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使脉学理论与诊脉方法系统化和规范化,对魏晋以后中医的脉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宋代临床医学各科的发展情况怎样? 宋代内科杂病的理论及实践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如太医局专辟“风科”,《圣济总录》有十八卷专论“诸风”,并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治疗“风病”体系,张锐的《鸡峰普济方》把水肿分为多种类型,施以不同治疗方法,把水肿病的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董汲的《脚气治法总要》专论脚气病,对脚气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均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出现了许多以内科为主的医学著作。宋代的外科学,在病理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鉴别症状与判断预后上,提出了“五善七恶”的诊断方法;在治疗上,创造了“内消”、“托里”的内治法,为外科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并出现了《集验背疽方》、《外科精要》等许多有价值的外科专著。 中医妇产科发展到宋代,已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出现了许多以妇产科擅长的医家和妇产科专门著作。扬子建的《十产论》对各种难产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助产方法和救护措施;虞流编著的《备产济用方》中“神效催生丹”一方,使用了含有“脑下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全兔脑,是我国脏器疗法的又一大发现。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一书,集妇科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其中有些治疗原则和有效方剂,至今仍被人们所遵循。另外《产育宝庆集》、《卫生家宝产科备要》等妇产科著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宋代儿科的发展也卓有成效,以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其代表。该书全面总结了儿科的成就,在小儿生理、病理、诊法、治疗等各个方面都有详备的论述,并制定了许多名方,该书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另外,刘昉的《幼幼新书》中,记有虎口三关指纹的观察方法。在董汲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中,已能进一步区别天花、麻疹、水痘几种发疹性传染病的不同。《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中指出小儿脐风与大人破伤风为同种疾病,并主张用“烙脐饼子”烧烙断脐以防脐风。此外,还载有骈指截除、缺唇修补等小儿外科手术。 宋代针灸学也有较大的发展。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统一了历代纷乱的俞穴,并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