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1. 古镇始于东汉

赊店镇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现辖区内发现的谭岗、潘庄、茅草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说明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赊店镇周时为申伯国,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属韩,秦时属南阳郡,三国时属荆州,隋时复属南阳郡,唐时属唐州,五代十国时属泌州。北宋时属京西南路唐州(今唐河县)。元时属河南省南阳府。明代仍属南阳府,山西、山东和湖北等地移民先后来此,人口渐多,商业日渐繁荣,开始时立有十家较为有名的客店和店铺,为此商人们就习惯地称之谓“十家店”。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开始逐步扩建。

“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赊店古镇由来已久。始于东汉,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由汉南阳人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赊酒起兵而得名,民间俗称赊店。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赊店古镇千年传,三河四水围中间。七十二街有规划,三十六行行占先”,较形象地概括了赊店镇的历史、地理与商业发展状况。

1.2. 兴于明代

明代仍属南阳府,明初大移民,赊店镇及其周边之南阳、唐河、方城均为重点移民区,迁移而来的山西人历有经商之习,得此地利,渐次聚居,开埠立市,开始时立有十家较为有名的客店和店铺。并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开始逐步扩建。

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相谐,成就了赊店商业重镇之地位。

赊店赵河南岸白衣观音阁之石碣碑文载:“山西平阳府安邑县人段国祯,室人练氏,见在南阳府东本镇居住,既合社人等,起建白衣观音宝阁,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五月二十八日起工修建。由此可知,山西人至此经商至少起于四百余年前之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其镇已具相当规模。1.3. 盛与清朝

清时仍属南阳府,古镇的商业兴盛期当属明万历年间至清末民初,300余年长盛不衰,尢属清乾、嘉年间达到鼎盛。因潘河、赵河在此交汇,赊店赵河南码头的日渐繁荣,看准商机的各地商人在此愈聚愈多,南来的商船日日爆满,从而多转向赵河北岸停泊,日渐形成了赵河北岸码头,并逐渐形成新的街市,由此形成了老街、关帝庙街、石门街、启文街四条街巷形成的商业街区。

康熙年间形成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水旱码头,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改“兴隆店”为“兴隆集”。

雍正年间,兴隆集逐渐向赵河北岸扩大发展,成为一条横跨赵河南北两岸的兴隆街。当时商界根据传说刘秀曾在此赊旗访将的故事,众议以“赊旗”为镇名。

乾隆嘉庆时设置巡检司、设营汛,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赊旗镇人烟繁密,有街七十二,清代商业繁盛,南船北马,幅辏于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招致十多个省的精明商贾来此投资经商,镇内人口达十三万之多,镇内七十二道街分行划市。与丝绸之路相媲美之万里茶路——由福建武夷山到江西河口上船,经汉口,至赊店转陆路,过山西、张家口、内蒙,至中俄口岸恰克图,赊店镇是其重要的水陆中转站。各省商人所建的同乡会馆就达10余座之多,其中尤以最早寓居此地的山陕商贾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最为雄伟壮观,至今保存尚好。此外大小庙宇30余座,整日香火旺盛。此时赊旗已是唐河上游的重要商品物资集散地,为南北九省的商业交流城镇和交通要道。

1.4. 清末古镇萧条时期

咸丰七年(公元1857提),捻军为筹军资攻陷赊店,火烧山陕会馆春秋楼,赊店商业遭到重创。但旋即于咸丰八年,由全镇商民集资建起了环城16里、高达3丈有余的砖砌城墙,形成皇家建制的九门九寨之城;同年,河南巡抚奉旨在赊店镇设立署理南阳、桐柏、唐河、方城、泌阳五县的厘金(税金)总局。

光绪二十年(公元1 894年)后,因河道淤塞,水流量减少,影响了货船通航。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京汉铁路通车,南北货源改道而行,商业逐渐萧条。

清光绪末年,平汉铁路通车,交通要道东移,水运渐次萧条,赊店镇贸易中心地位失去。

1.5. 建国前后古镇行政变迁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土匪抢劫,赊店沦为满是尘土的小市镇。

抗日战争时期,赊旗镇屡遭敌机轰炸,陆路交通时断时续,兵灾匪患层出不尽。商店倒闭,商人外迁,镇内居民不足万人。

1947年11月13日,中原野战军陈赓兵团一举解放赊旗镇,豫南巨镇由此而获新生。

1965年11月社旗县建立,将原镇名改“赊”为“社”,以取社会主义旗帜之意。

1975年更名为城关镇。

1981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社旗镇。

1989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

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6. 古镇特色

赊店镇是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清之际,赊旗店假水运经汉水直达长江之利,渐次吸引各地客商纷纷来此开店经商,发展到清代康、乾年间达到鼎盛,后历经数帝而不衰,中州四大古镇之一。

1.6.1.鼎盛时期古镇发展概述

清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春秋楼碑记》云:“地濒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南阳府志》载:“赊旗镇人烟繁密,有街七十二,清代商业繁盛,南船北马,幅辏于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招致十多个省的精明商贾来此投资经商。据历史资料记载,发展至颠峰时期,镇内人口达十三万之多。城东南设多处码头,船只来往,千帆竞扬,桅杆如林,卸货分类,再由马帮、驼队转发各地,通霄达旦,熙攘鼎沸。镇内七十二道街分行划市,如山货街专营山货,铜器街专营铜器,犹如现在的专业市场,行业特色十分明显。所营商品尤以药材、白酒、茶叶、木材、布匹、粮食、食盐为大宗。据传,单药材月销售量达5万余公斤;白酒月征税达三十课(其它相邻县份仅三课)。

1.6.

2.古镇特色

赊店商业历史之辉煌还表现在:镇区规模之大、汇集商贾之众、经营产品之多、厘金局规格之高、镖局声望之响和筹资额度之巨。

1.镇区规模之大。

赊店镇开埠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9),历经百余年持续发展,至清乾嘉年间(1736—1820年)达到鼎盛。其时,镇中心城区面积即达1.95平方公里,包括附属城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之多。仅中心城区内,纵横密布72条商业街,36条胡同,一街两厢商铺林立,全国南九北七16个省的商贾聚居此地,人口达13万之众,仅各省商人所建的同乡会馆就达10余座之多。为祈愿神灵保佑财源广进,全镇建有大小庙宇20余座,整日香火旺盛,庙会不断。

到了咸丰年间,为反抗清政府的残酷压迫,南方太平天国、北方捻军相继起义,相应也引起了不少大杆和股匪的猖獗。而赊旗镇当年富名在外,又未设城池,曾多次受到起义军和大杆土匪的攻陷。咸丰七年(1875年),捻军攻陷赊旗镇,焚烧山陕会馆春秋楼,使全镇商业受到较大损失。为保护全镇安全,镇内各商号纷纷自愿集资,修建安全寨,咸丰八年(1858年),寨垣竣工,砖砌城碟,高10米,底宽10米,顶宽3米,周长6.5公里,四方开9门设9关,城楼高耸,防卫森严,当时的南阳知府顾嘉衡亲为九座城门题楣匾与楹联。镇内官设南裕分司、厘金局和武衙门,常驻骑步兵,统辖镇周数十里乡镇,成为名震中州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兴盛的庙市文化和商业集贸使赊旗店名扬四海。这里整天千帆竞扬,马帮铃响,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民间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金汉口,银赊店”、“天下店,数赊店”的传诵。

2. 汇集商贾之众

当时全国有南七北六13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各地客商为进一步加强同乡联谊,发展贸易,占领市场,长期经营,站稳脚跟,相继合资成立了许多同乡会,其中山陕商贾较为众多,便成立

了“鼎元社”,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率先兴建“山陕同乡会”,兴建起巍峨壮观的山陕会馆,引得各地商人为树立本籍的商业形象,相互攀比,纷纷兴建会馆。很快,湖北、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安徽、直隶等省商贾也相继兴建了内外大王庙(湖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柴王庙(直隶会馆)、九龙庙(湖南会馆)等多处会馆,一时,诸如关帝庙、火神庙、天爷庙、祖师庙、三皇庙、马王庙、老庙(戏剧行业会馆)、土地庙、龙王庙等30余座庙宇、会馆、楼阁相继落成。各庙宇庙会兴盛、香火绵绵不断,天天人山人海,生意越来越兴旺,集市店铺也逐步形成了72条街。城南城东设两处码头,货堆如山,四方陆路人车如流,潘赵两河船似游龙。21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1000余家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铺面相联。如山货街专营山货;骡马店街为骡马驮运客商宿店;瓷器街经营各种瓷器,兼营百货、布匹;铜器街则专营铜器;兴隆街为粮行,还有一条街专业经营小食品麻花,民间就称之为“麻花街”。犹如现在的专业市场,行业特色十分明显。据立于乾隆四十七年的《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当时仅为创建春秋楼捐银的山、陕商号就有424家。可见,当时的赊旗镇汇集商贾之众。

3. 经营产品之多

当时,赊旗镇达到鼎盛时期,东南自江淮而来的船队似游龙接连不断,西北从高原陆路而来的马帮、驼队、车辆连如流水,川流不息,满载往返。镇内商业昌盛,市场繁荣。于是,赊旗镇成为中原土特产品“三粉”、棉花、粮、油、烟、酒、漆、纸和皮革及江淮沿海的盐、茶、糖、药材、丝绸、瓷器和化妆颜料等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形成无日不集,繁华巨镇,赫赫商埠。镇内八大粮行日交易小麦、高粱、玉米、绿豆20余万斤,仅“通盛行”每天都上大车400辆,小车20多辆,驴马40多头,挑担1000多人;花布行50多家,每天可成交棉花10余万斤,土布7000余匹;木材行日成交木材1000余立方,竹杆5万余斤;9家染房,最大一家日染青兰布300来匹。赊店酒享誉已久,最盛的有“永禄美”、“永隆统”、“玉泉”、“光辉”、“永乐”、“正兴隆”等30余家酒馆;当时赊店酒已行销冀、秦、鄂、桂、粤等10数个省,南阳府征收赊旗镇酒课30课,而邻近各县仅3课,高于各县十倍。镇内酒楼满布,现“赊店酒厂”的前身就是“永禄美”酒社;其它如“三眼洞”“酱菜行”“延寿堂”“广和堂”等药行比比皆是;现“赊店药厂”的前身就是“华茸堂”药行;镇内13家粉行,1000多家商号货堆如山,日进斗金,人喧马嘶,“十里有声”。

赊店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明末清初,山西茶商驰名中外,由国内南部数省运转俄罗斯、外蒙的茶叶几乎由晋商垄断。据《茶叶杂咏》一书记述:“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西客也,山西商人也。”这里“江西转运河南,运销关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江西省铅山县)水运至河南赊店,再由此陆路运往关外。当时山西茶商还大量采买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湖北蒲圻等地茶叶,形成批量后,大都由水路运抵汉口,由汉水至襄阳,转泗水(今唐河)北上达赊店,再由赊店改陆路,用马匹、驼队驮运北上,过平顶山、洛阳,渡黄河,入太行,穿过晋城、长治,出祁县,再经太原、大同分别到张家口或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换乘骆驼,穿越戈壁大漠和外蒙直至俄蒙边界的“买卖城”恰克图或库伦,与俄蒙商人进行面对面地贸易,由此形成了中外商品贸易史上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著名“茶叶之路”。在历史上这条茶叶之路中,赊店是最重要而又非常关键的中转站。号称山西“外贸世家”、在恰克图开设“四大玉”的榆次常氏家族,与俄蒙贸易的茶叶就是经赊店运往恰克图的,常氏家族享誉中外的玉字号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均在赊店设有分号。据中华民国十二年《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分别捐银50两。同时,捐银的还有盒茶社4500两,蒲茶社260两,兴隆茂茶店50两等等。由此可见,赊店经营茶叶客商之多,数量之大,财力之强,在贯通南北、购销中外的“茶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

4. 厘金局规格之高

咸丰三年(1853),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军,先在扬州仙女镇(今江都市)等地设卡筹款,以济军饷,对过卡货物值百抽一,谓之厘金,起初仅就米征收,后由军饷所迫,所有过往货物都要捐税,故又称百货厘金。咸丰四年(1854),清政府为增加收入、巩固统治,把临时的“厘金”改为正式制度,皇帝发令各地成立厘金公局。赊店当时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冲,为此亦是全国最早推行厘金制的地方之一。

正是因为赊店商业的繁华,地理位置之重要而成为清政府抽取厘金的重要基地。为此,当时的南阳、唐河、泌阳、方城、桐柏五县的厘金总局即设于赊旗店,称为“南裕分司”,也称“南唐泌方百货厘金局”,直属河南省巡抚(清代专管一省的民政、军政的常设长官)所管,厘金总局的官员为三品道台衔,南阳府则指派赊店镇镇衙协助厘金局“理事”。辖区内的方城、独树、泌阳、唐河、桐柏、源潭、苍台等地各设分局,郭滩、祁仪、大河屯、湖阳镇、上屯、白秋、桥头、平氏等地各设分卡。

在清代,河南的行政区划为九州、八府、103县、军事上另设两镇,卫辉为北镇,南阳为南镇。行政上县以上为州,州以上为府,府以上设道,知署官员为道台,为三品,知府为四品,知州为五品,知县多为七品。当时信阳设道,为信阳道。南阳为府,知府仅为四品,而赊店厘金总局的官员却为三品道台衔,高于南阳知府,足见清王朝对赊店厘金局的重视及其地位之重要。当时仅为南阳县辖内的赊店镇却设有三品道台衔之厘金局衙门,亦足见赊店当时地位之显赫和厘金局权力之大,高过了南阳知府的职权,实为朝廷直属之“特区”。

据光绪年间的《南阳县志》记载,赊旗店“乾隆、嘉庆中置巡检司,设营汛”、“咸丰兴榷关,其市岁税常巨万”,“咸丰九年,赊旗镇委官苛税,商民怒毁厘局,逐委员而置市,知县曹敬生革职。(清光绪年间《南阳县志》)”。因厘局委员苛征厘税,全镇商民积怨日深,进而造成怒毁厘局,逐委员而罢官的重大事件,知县曹敬生因此而被革职。据立于民国期间的《重兴山陕会馆碑记》记载:“以上共收厘金银七万二千八百五十八两”,而此次重兴山陕会馆所收之布施银仅为一万四千九百三十两。由此可知,在上交朝廷的厘金之外,镇内商户为重建山陕会馆还上交公义厘金七万余两,远远高于布施银两之数额。到了民国年间,赊店厘金局改称“南泌方统税征收局”,山西望族宋万青曾任“南泌方统税征收局”局长,并主持了山陕同乡会后期的整治及重建山陕会馆帐目之整理公示工作(见立于民国十二年之《重兴山陕会馆碑记》)。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改征统税和营业税,赊店厘金局走完了它近80年的历程。

5. 镖局声望之响

明清时代,由于商业的发展,社会的动乱,为保证商路的安全,以武装押运现银和贵重货物为主要业务的镖局应运而生。当时在全国各重要商埠所设之大大小小的镖局不可胜数,其中较为出名的镖局有30家,而最著名的通行全国的有十大镖局。作为全国十大镖局之一的赊店“广盛镖局”是其中成立年代较早的几大镖局之一,而且是华中地区唯一的大镖局,堪称为“华中第一镖局”。戴二闾,字义熊,乳名二驴,出生于山西祁县小韩村。其父戴龙邦为心意拳北派之祖。其家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而何以起此乳名?皆因其父戴龙邦以为戴家虽然盛名在外,但风险迭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便以山西地方风俗,越以贱物为名,便越能长久平安之意。二驴功成名就之后,人们认为如此称呼太过不雅,便谐音改驴为闾,以表敬意。戴二闾从小功力过人,跟随父亲戴龙邦学习心意拳,父传子学,毫无保留,因此将戴家拳、械全部学到手后,日夜操练,其中有五行拳、十大行、七小行,七炮七膀、戴家三拳,以及六合刀、枪、棍、四把、闸势等短小套路。戴家拳的基本功叫“蹲猴猴”,二闾为此蹲了三年,所以与人交手时,一发动就能把人打出二丈以外。

戴二闾20岁时,随叔父戴麟邦来到中州赊店经营车马店,因与当地武术名家交手失利,为此又归家学艺三年,方于清嘉庆六年(1802年)再次来到赊店,创立了广盛镖局,镖局内的镖师有其兄戴大闾、侄戴良栋及任志等。镖局设于山陕会馆前瓷器街路西,一进三的大院落,其间设有门房,接客厅,库房、镖头、镖师居室、练武场等,门前高悬“广盛镖局”的镖旗,赊店当地人俗称为“镖局院”。其镖主要走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走镖时镖车上插绣有镖局名称的镖旗,趟子手还要一路“喊镖”,一为显示镖局的名声,二为知会沿路江湖之人不要再动邪念,也表示对江湖朋友的礼让。因当时河北沧州为武术之乡,各地镖局为表示对沧州武界的尊重,一进入沧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镖”。一次广盛镖局镖走山东,路过沧州,一位新来的趟子手不懂规矩,冒然喊了镖。沧州武界尹玉文三武师拦路兴师问罪。戴二闾一再表示歉意,可三武师为维护沧州武界尊严,一定要与之交手。戴二闾无奈,只好与他们动手过招,结果三武师均败于他的手下。自此“戴家拳”更是名声大震,广盛镖局更是誉满天下。

清道光三年(1824年),山西平遥商人首创“日升昌”、“蔚盛长”等票号。商业重镇赊店随即相继开设了“蔚盛长”等七、八家票号分号。票号开出的银票可汇兑全国各地,解决了商人异地贸易携带现银不安全的顾虑,镖局业务随之锐减,为此,广盛镖局于1830年歇业,载二闾回乡开办三星镖局。戴二闾的侄子戴广兴留在赊店改营过载行,并被推任为赊店第一任寨主。现东万成街悦来客栈即为其家原有房产,当地街坊称其为“戴家院”。

6. 筹资额度之巨

赊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的繁华,造就了“天下第一店”,富裕了当时秦晋乃至全国各地在赊店的商人;也正是秦晋乃至全国各地在赊店的商人,使赊店的经贸繁荣起来。在这一点上,社旗山陕会馆无疑就是最好的例证,它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记载着古镇昔日辉煌的历史,又装点着古镇今朝瑰丽的身影,是赊店辉煌的历史见证。我们且不说其建筑规模、建筑艺术“辉煌壮丽,天下第一”,也不说其建筑过程达136年之久,但就其在建筑过程中,筹资额度之巨来说,就令人十分匝舌。商户之众多、捐资额度之巨大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以及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民间,至今还有“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插到天里头”的传说。春秋楼为山陕会馆主院最后一进建筑,其内供奉关羽夜读《春秋》神像,因之而名。春秋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下建重层台基,台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块交错铺砌,前面分设左、中、右三踏道,阶周设雕花石栏板及蟠龙望柱。台基上建楼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高十丈十尺,三重檐琉璃歇山顶,每层均设外悬之回廊供游人登临远眺。楼之各部雕饰、彩绘均极华丽,堪称巧夺天工,神州一绝。春秋楼前原建有拜殿,两侧为刀楼与印楼,并建有东、西廊房,加之前部之悬鉴楼等建筑,可谓是完整的三重进院落。据馆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其楼乃山陕商贾募资创立今会馆时首建,是时为建此楼,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首事诸君……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寻访名匠,集工锤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材具,然后辇山而石,剧地而陶,巍然落成……”为建春秋楼全镇424家山、陕籍商户捐资白银即达8078两4钱4分,尚不包括抽取的大额公议厘金之投入;铸造一对铁旗杆就花费白银3000两;据馆内有关资料记载,第一期建筑总计花费白银707844两,第三期建筑兴建大拜殿及附属建筑花费白银 87788两;而当时的3两白银即可供8口之家一年的口粮。这样巨额的捐资亦可见赊店当时生意之兴盛,商家所聚敛的财富之巨大。

1.7. 文物调查与保护情况

1.文物调查

1963年6月20日山陕会馆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地上、地下和流散文物751处(件),古文化遗址6处,古代建筑3处,古代石刻258通(块),古代墓葬62处,馆藏文物737件。

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山陕会馆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7月赊店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2000年9月火神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社旗镇恢复赊店古镇原名。

2006年5月经历百年沧桑的古街道瓷器街以及街道上现存的古建筑同彰新寨会议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文物保护工程

1990年始国家对山陕会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勘察、测绘、修缮。

2005年县里向省里申请对瓷器街范围内古迹进行修缮。

2005年底陆续开始投资修复福建会馆、广胜镖局、蔚盛长票号、厘金局,修建永庆街木牌楼,恢复修建古城门、石碑坊各1座,实施了山陕会馆及周边街区改造等工程。

2008年开始对整个瓷器街的建筑进行修缮。

3.文物保护单位简况

建国前,赊店镇无文物管理机构。

建国后,文物工作由文化馆负责。

1985年县多建立文物管理委员会。

2003年6月文物局成立。

2003年6月旅游局成立,当时是文化局的副科级单位。

2008年3月文物局与旅游局合并成为文物旅游局。

4.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在2003年社旗县政府委托杭州师范学院环境艺术研究所和南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联合编制了《社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由于当时赊店镇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版保护规划定位还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尽管如此2003年版保护规划在赊店历史文化及文物遗存的调研上还是十分全面的。随着2008年4月22日《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原保护规划的设计理念不能满足当前赊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并于2012年社旗县人民政府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重新编制了《社旗县赊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中国铁路局历史沿革(DOC)

中国铁路局历史沿革 【北洋官铁路局】1891年6月,清政府成立北洋官铁路局,开始修建山海关站舍和机车房,这是中国官办的第一条铁路。 【东清铁道管理局】1903年7月,东清铁道南部支路(长大铁路)建成通车,铁路由沙皇俄国投资修建并控制。当时为宽轨1.524米。同时在哈尔滨成立东清铁道管理局。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6年11月,日俄战争后,东清铁道南部支路管理权转归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社在东京成立。1906年11月11日,将宽轨(1.524米)改为窄轨(1.067米)。1907年3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社迁至大连。1907年7月1日,日本将南満铁路由窄轨改为标准轨(1.435m) 【津浦铁路总公所】1908年1月,石海寰被清朝政府任命为津浦铁路督办大臣,在北京设津浦铁路总公所。 【津浦铁路北段总局】1908年2月,在天津设津浦铁路北段总局。设文案、翻译、材料、核算、收支、工程司等六个处。1908年年6月,津浦北段开工。1912年(民国元年)11月全线竣工通车。干线全长1013公里,支线96.26公里。 【津浦铁路南段总局】1908年7月,在浦口设津浦铁路南段总局。设文案、翻译、材料、核算、收支、工程司等六个处。1909年年1月,

津浦南段开工。1912年(民国元年)11月全线竣工通车。干线全长1013公里,支线96.26公里。 【沪宁铁路管理局】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因沪宁铁路通车,沪宁铁路管理局成立,并直属北洋政府交通部管理。 【津浦铁路总局】1912年(民国元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旋迁往北京,津浦铁路南北总局改归北京政府交通部管辖。1912年12月,南北两段机构合并,于天津设津浦铁路总局,浦口设分局。总局设总办、会办各一人,分局设会办一人,分别主持全面工作。 【陇海铁路总公所】1912年(民国元年)9月,北京政府与比利时电车铁路公司签订《陇秦豫海借款合同》,确定从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分别向东西展筑。1912年11月,于北京设陇海铁路总公所。1913年2月,在郑州、徐州分设西段、东段工程局,分别由比利时和荷兰的的工程技术人员主持设计和施工。1925年7月工程修至江苏大浦,荷兰公司已无力筹措资金,1926年(民国15年)11月,西段工程展筑至灵宝,因军阀混战工程亦告停顿。1928年(民国17年)1月,南京政府交通部于郑州设立陇海铁路督办公署,1928年6月,撤消了陇海铁路总公所。 【津浦铁路管理局】1913年11月,部令改津浦铁路总局为交通部直辖津浦铁路管理局。设总务、帐务、车务、工务、机务、港务、电务、库务、地务、医务、警务处及济南、浦口办事处,全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陈茂同 我国古代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便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并逐渐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阶级社会中,各级官吏,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管理和压迫人民的,各类职官机构,都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奴隶社会中,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全国的土地、奴隶及平民都属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把一部分土地、奴隶及平民分给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是受封区的统治者,但须服从王命,对王承担徭赋义务。在诸侯封地内,也建立一套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的政权机构和官吏,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政权。诸侯又把土地、奴隶及平民分封给奴隶主贵族卿、大夫。卿、大夫是其封地内的统治者。有的卿、大夫担任着王国或诸侯国的重要官职,辅佐王和诸侯进行统治。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公司历史沿革 股改 培训材料

公司历史沿革股改培训材料 第一部分公司历史沿革专题 一、公司设立 (一)股东资格的要求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都可以设立公司,成为公司股东。不能够成为公司股东的主体主要有: 1、自然人作为股东应当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权利义务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和履行。法律、法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成为股东(如公务员、现役军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等)。 2、各级党政机关(含政法机关)、军队、武警部队及农村承包户、个体工商户、分公司等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不能成为公司股东。 3、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不得成为股东。 (二)出资问题 1、出资方式:(1)货币(2)非货币财产: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3)股权 2、注意事项: (1)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采用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全体发起认购的股本总额,出资时间、期限都可由公司章程约定。 (2)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发 股份不得少于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应当经验资机构验资。起人认购的 (3)用以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对该出资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依法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4)用以出资的股权应为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的股权且该股权权属清楚、权 1 能完整、依法可以转让(未设立质权、所在公司章程、法律法规未限制转让)。 (5)股东或者发起人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6)股东或者发起人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出资。 (三)公司章程 1、有限公司章程由股东共同制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由发起人制定。 2、公司章程一经生效,即发生法律约束力。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照本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具有约束力。 3、公司章程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必备条款) (1)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注册资本、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 (2)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应当载明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经营范围、公司设立方式、公司股份总数、每股金额和注册资本、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法定代表人、监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公司利润分配办法、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办法、股东大会会议认 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基本情况与历史沿革 芒山镇位于豫、皖、苏鲁交界的永城市北部32公里处。北枕陇海、东靠京沪、西邻京九铁路,东距历史重镇徐州70公里,西距文化名城商丘90公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镇境,芒商、芒徐、永砀、芒淮公路在镇区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镇域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芒砀群山占14平方公里,王引河、碱河、红河纵穿其间,土境肥沃、水源充足,资源富绕。境内中部有芒砀山、保安山、夫子山、铁角山、黄土山、僖山、磨山等十多个山头,主峰海拔156.8米,群峦绵亘,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区历史久远,文物古迹遍布,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芒山镇辖26个行政村,5.4万人,5.1万亩耕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幅射商丘、周口等数十县市的石料建材基地,国营、民营、集个体企业达数百家。近十年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石雕、旅游商贸果林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GDP值达到2.9亿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健康发展。镇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中心建成区2.5平方公里,含环山7个行政村,2.1万人口,形成五横四纵9条宽畅街道和长达10余公里景区通道的建设格局,文物保护有章可循,镇区、景区绿化工作按规划实施。 芒山镇历史久远。夏属豫州,商近芒邑(今陈集南),西周至春秋战国时地属宋国,战国时为砀邑。《史记。春申君列传》载:“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1010页)其中的砀即今芒山。秦时砀郡、砀县均设治于此。西汉、东汉为砀县,属豫州刺史部梁国。三国魏时因之。西晋时,砀县并入下邑县(今砀山县),仍属梁国。东晋时,先后地属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南朝宋国属豫州梁郡,北朝东魏时属徐州砀郡(今砀山县)辖区。北齐时在保安山南置安阳县,砀县并入,属彭城郡。隋代,芒砀山以北地属梁郡砀山县。唐称保安镇。五代、北宋因之,属亳州永城县。金兴定五年(公元

国际单位制的沿革历史

国际单位制的沿革历史 物理量间通过物理定律和有关的定义彼此建立联系,人们往往取其中一些做为基本物理量,以它们的单位做为基本单位,这就是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加强,但各国之间的计量单位和单位制并不统一,这给国际间的交往要求造成很多不便,贻误了许多重要工作。 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要求国际计量委员会在科技领域开展国际征询,并对上述情况进行研究。1954年,在多方研究的基础上,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实用单位制扩大为六个基本单位,即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其中开尔文是绝对温度的单位,坎德拉是发光强度的单位。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上述六个基本单位为基础的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以SI(法文Le system International el’Unites的缩写)表示。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增补了一个基本量和单位,这就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国际单位制在规定基本单位的同时还规定了一系列配套

的导出单位和通用的词冠,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科学的单位制。国际单位比其它单位制有许多优点:一是通用性,适用于任何一个科学技术部门,也适用于商品流通领域和社会日常生活;二是科学性和简明性,构成原则科学明了,单位间换算简便;三是准确性,每个单位都有严格的定义和精确的基准。 基本单位的规定 米(m),等于氪86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 千克(Kg),等于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铱千克国际原器的质量。 秒(s),等于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安培(A),在圆截面很小的两根平行的无限长直导体中通以强度相同稳恒电流,如果两导体相距1米,且处于真空中时,在每米长度上所受到的作用力为2ⅹ10-7牛顿,则此稳恒电流的强度为1安培。 开尔文(k),水的三相点温度为273.16K,开尔文一度等于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T= t + 273.15。 坎德拉(cd),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

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沿革

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沿革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我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就曾莅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胡锦涛、江泽民同志亲自接见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给全校师生以极大鼓舞和鞭策。在一个多世纪的征途上,学校始终以教育兴国为己任,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特别是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名叫杨杏佛的,早年参加革命,牺牲后,鲁迅特地写诗悼念他。竺可桢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创立了'物候学'。还有一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修建的。" 今天,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有72个重点本科专业,134个硕士点,8个一级、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23个院系,以及2个一级、10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列全国榜首,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均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当时全国16所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之一;2007年,学校又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先后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50余个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是"中法4+4"合作院校之一。百年老校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的新局面。 在前进的征途上,学校始终拥有一支博学多闻、敬业爱校、秉承学校优良传统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3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另外还聘请了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兼职教授;教授、副教授1000余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第三届长江学者成就奖特等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 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英才辈出,桃李满园。在他们中间,有43位两院院

中国城市管理历史沿革

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了以“政府—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尽管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但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社区”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单位”制的弊端,但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因此难以改变公民原子化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这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单位制;政府—社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申和强调了要建立这一社会管理格局。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完善,为推进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本文试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梳理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演进过程,从而深化对我党提出的这一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 一、“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社会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效法苏联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社会组织则基本上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有一些相同的设想。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1]。毛泽东也提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2] 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一套以“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道居委会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当然,政府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无疑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当时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单位,没有单位隶属关系的只是少数人,街居体系只是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各种单位尽管因专业性质不同而区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但都必须隶属于一定的上级部门或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组织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个下属“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既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政府过程的“末梢”。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会计学专业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之一,我校前身为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一把钥匙。该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有着与会计学专业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基础会计》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也是本学院会计学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的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设历程,是我校会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1、1986年~1992年:教学内容以簿记核算原理的基本内容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名为“会计学原理”,并以现代会计应涵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调整和改造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会计学“三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 2、1993年~1999年:为充分体现该课程在所有专业课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将该课程的名称由“会计学原理”更名为“会计学基础”,并在我国会计改革风暴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调整和改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会计学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000年~至今:在全面建设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围绕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在全面调整二十一世纪会计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从构成课程建设诸要素入手,实现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目标,使该课程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讲述会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具体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二是讲述会计信息是如何通过传统的簿记系统生成的,具体包括账户与复试记账的应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三是讲述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具体包括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编制原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内容。具体分为以下11章内容: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三章? 复式记账 第四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 第五章? 会计凭证 第六章? 账簿 第七章? 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八章? 帐户分类 第九章? 财产清查 第十章? 会计报表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

中国一个大城市的殡葬沿革史

xx殡葬业简史 xx前后的传统殡葬业 上海旧时专门从事殡葬的行业叫“红白杠”。它代为丧家结素彩,挂白球,布置灵堂,提供炊具、餐具、席面桌凳用具,主持葬祭仪式,接待宾客等等。红白杠是个松散的组织,平时杠员散居各处,遇有红白事,由杠头召集,事毕即散。 红白杠往往和贳器店相配合。贳器店专为婚姻殡葬提供搭棚、扎彩、挂堂幔、张挽幛、出租茶担、圆桌、餐具等。 贳器店在上海有较广泛的分布,如新星合记贳器公司、振昌公司、史宝泰、仁松记等,比较集中的在永寿路,那里可称得上贳器店一条街。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开埠后的百年间,80%以上是外乡人。以宁波籍人为例,到清朝末年已有40余万人旅沪。在家 1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地人离乡背井来上海,立足谋生、身陷困境谁来帮;客死他乡谁来为制施恤掩葬,于是出现了以籍贯为经络,按行业而集结的会馆公所。 早期的会馆公所,多为同邑旅沪人故后,停柩或掩埋无力回乡棺木之场所。如较早的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关山东公所,就是合关东、山东两帮,集资置田以为葬埋公地。又如,嘉庆二年,旅沪甬人发起“一文愿捐”,每日人输一钱,经历年积累,在上海北门外25保4图购地30余亩,建房寄柩,并以余地为义冢,嘉庆八年,又建筑了殡馆、祠堂和墓地,取名“四明公所”。 开埠前上海的会馆公所,为数不过20个,开埠后,曾发展到140余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十六铺大小东门和老城内外、洋行街、咸瓜弄、棋盘街、董家渡、斜桥以及城隍庙一带。比较知名的有三山会馆、商船会馆、徽宁会馆、钱业会馆、浙绍会馆、青蓝布业公所、宁波同乡会等。 2丙舍和寄柩所均系暂停棺柩的场所。上海最早出现的丙舍是在1798年,是年,四明公所在上海北门外置地30余亩建厂寄柩,

福建师范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福建师范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福建师范大学简单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简称:福师大,地址:福州市闽侯大学城(旗山校区);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8号(仓山校区),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为1907年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建国以后,由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研究院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福建师范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福建师范大学现设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传播学院;社会历史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旅游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筹);信息技术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留学预科学院;研究生院(筹);网络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闽南科技学院;协和学院等院。 本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fujian/yangb/fjsfdx.html 全市各服务点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整理上传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 警察及其职务最早可追朔到距今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就曾出现过具有类似现代警察性质的职业。朝廷分别设置了司民(主管人口户籍)、司稽(主管防盗)和司寇(主管监狱、刑罚及监察事务)等职,行使治安管理职能。但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 二、近代中国警察的前身 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察制度的引进,首推清末的改良派湖南巡抚陈宝箴、黄遵宪等人参照西方及日本的警察机关,在湖南建立的“保卫局”,这是中国现代警察的雏形,并第一个提出了警政理论——“警视之职,以备不虞,以检非为。总局以外,分区置署。大凡户数二万以上。设一分署。六十户巡以一人。司者持棒巡行,计科受代。皆有手札,录报于局长。余考其职,盖兼周官司救、司市、司暴……修闾氏数官之职。后世惟北魏时设候官,名曰白鹭,略类此官。西法之至善者也。” 三、民国时期的警察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在这段时间,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得到了发展,不但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严密,而且逐步完善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还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但国民党统治时期,警察制度的建设是畸形的。全国警察总署是一个庞大的警察机构,但没有

文化宣传机构,仅设了对内的教育部门,而且片面地发展和强化警察执行社会镇压的职能。 四、抗战时期解放区的警察 1937年初,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当时,敌特活动十分猖獗,土匪地痞也经常出没。为保证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关的安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1937年,我党在延安正式成立公安局,称为延安市公安局。1938年5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市警察队,隶属市公安局。从1938年至1947年,延安市警察队与正规部队密切协作,共建钢铁长城,赢来了边区人民长达10年的幸福安宁,保证了边区军民整风学习及大生产运动的正常进行,并维护了工、农、商、贸各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建国初期的警察 新中国成立后,警察被正式命名为“人民警察”。这是世界上首个在警察名称前附带“人民”二字的警察队伍。1949年10月25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了人民公安管理体制。1949年11月1日,公安部正式成立。解放后的第一任公安部长是罗瑞卿大将。这支队伍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创造了中外治安史上的“黄金时代”——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五;彻底消灭了吸毒、贩毒和娼妓。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警察的发展 7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公安工作任务空前艰巨,既要拨乱反正,又要整顿整个社会的治安秩序。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公安机关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严打”,这场斗争的实际效果,已经远远超出社会治安的范围,它对于党风、社会风气的转变,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新重点(特色)专业定位、历史沿革、特色优势、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及举措材料

重点(特色)专业材料(应用化学)---专业定位、历史沿革、特色优势、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及举措材料 ***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同年9月开始招生。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学校的首批升本专业,它是在****专业办学**年基础上,设立并逐渐成长起来的。 化工与能源产业、***等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与**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这些行业仍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仅受调查的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每年就有1000多个。 应用化学专业旨是培养在化学与应用领域间具有桥梁作用的专门人才, 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又熟悉化学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能够在化工、材料、能源、环保、教育等领域中,解决比较复杂的具体化学问题,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型人才。 一、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一)专业定位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中学化学、化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历史沿革

应用化学专业是在****年原********专业基础上经过**年的*级特色专业建设,于****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年9月开始招生,是****建设的首批本科专业。 (三)专业特色 (1)办学模式产学研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优势 (1)教学科研团队材料科学研发团队;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团队。(2)教学实验平台设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色谱、光谱等应用化学实验工作平台。实验室使用面积约****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余万元。 (3)科研平台成立了******研究院、********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 (4)教学实践基地********研究所、********公司、********等,能有效地开展教学、生产和社会服务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基地。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主要举措 (1)改革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创新性地提出了化学科学为基础、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人才品德、

三代人的变迁史

三代人的变迁史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浙江东南沿海依山傍海的一座城市叫温岭市。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她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这座城市的变迁也牵连着我们家族的变化,由我们三代人的变迁史来看改革开放。 关键词:家庭、改革开放、历史、变迁 四十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平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开始了气势恢宏的伟大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的奋斗历程。中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① 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岭,改革开放以来,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全省三个城市化重点培育城市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岭特色的发展路子,形成了机制灵活、市场活跃、民资丰厚等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②。温岭得风气之先,兼山海之利,艰苦创业,勇于超越,创造了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创业长卷。我的爷爷和母亲还有我作为温岭这座海滨城市自改革以来变迁的见证者,以亲身经历来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家族的影响及变迁。 在爷爷这一代的老年人中,是见证了中国命运的转折的一代人,他们经历过 ① 引用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0.01 ② 引用自《温岭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第2页叶学政 2007年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院) 长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简单介绍 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BUPT)位于北京市西土城路10号。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被誉为"信息通信的黄埔军校"。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是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为基础组建的,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北京邮电学院"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原隶属邮电部,2000年全国院校调整后,直属教育部管理。 北京邮电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北京邮电大学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软件学院;国

际学院;民族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等院。详细专业请登录官方网站或百度百科查询。 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院)长:方滨兴。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0013 北京邮电大学历任校(院)长: 钟夫翔(1955年至1956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孟贵民(1957年至1981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叶培大(1981年至1985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胡健栋(1985年至1989年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朱祥华(1989年至1998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1998年至2007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2007年至今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本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beijing/yangb/bjyddx.html 由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41543980.html,整理上传

工商总局历史沿革

工商总局历史沿革 1954年11月—1970年6月 机构名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 设置时间:1954年 依据: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 说明: 1、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负责掌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第八办公室,负责掌管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工作 2、1959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体会议第九十次会议,决定调整国务院办公机构。鉴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国务院决定撤销第八办公室,将其掌管的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工作,改由国务院财贸办公室掌管。 3、1970年6月,中央批准将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并入商业部 1978年9月—1982年8月 机构名称: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设置时间:1978年 依据:《关于成立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通知》 主要职能: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国家计划,保护正当的经营活动,打击资本主义势力,防止资本主义倾向的发展。 说明: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直属国务院,由国务院财贸小组代管。 1982年8月—1988年4月 机构名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设置时间:1982年 依据:《关于批准国务院直属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决议》(1982) 主要职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令,研究拟定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对工商企业实行经济监督,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生产,活跃流通,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 说明:1982年,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改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988年4月—1993年3月 机构名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设置时间:1988年 依据:《国务院确定行政机构设置》(1988) 主要职能:是国务院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也是行政执法机关,其主要职能为: 1、依法确定各类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合法地位。 2、监督管理或参与监督管理市场上的各种经济活动,检查处理经济违法违章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1993年3月—1998年3月 机构名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设置时间:1993年 依据: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国务院机构设置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沿革史中国历代职官 中国官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发展。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这是一个事实,官僚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也占据着社会最多的荣耀。国家出现以后,作为统治阶级要建立政府来管理这个国家。政府实际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了国家而产生,而存在的。为了治理国家和管理政府事务,在人类历史上,无论什么类型的政府,都需要建立起一套管理国家事务的职业官吏,官吏是政府的代表,政府则是国家的权威性代表形式。 中国的君主制政府与职官之发展,经历奴隶制政府和封建制政府 前后两个历史阶段,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 夏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从而产生了国家机构与职官,氏族首 领的职能被国家官吏所取代,并赋以新的形式与国家强力统治内 容。到商代,国家机构与职官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社会发展与国 家统治的需要,增加了一些新的机构和职官。至周,国家机构与职 官设置已基本规范。但就夏商周三代而言,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比 较简单、凌乱,缺乏系统性,分职设官随意性较大,一职一官,许多机构与职官界限不清,往往一个职官就是一个机构,职官分工既不明确也不固定。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适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在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上有了很大突破。在用人制度上,更是出现了飞跃,传统的世袭管制被打破,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利,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 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 官制度因而发生变化。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了 以皇帝为核心,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新型 封建官制。这种新型管制既有流过管制的 综合借鉴,又有秦始皇本人的发明独创。 秦官制在中国官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就整个封建社会官制而言,都是秦官制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由于秦王朝的速亡,只建立起了国家机构,官职设置体系,而官吏管理制度缺乏系统的规章。汉代继承巩固了秦官制,为其二千余年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一套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在官吏任用上以汉武帝最为开放,独具特色。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打破商人不得做官禁令,重用商人为官,实行以商沿商的皇帝。开放的用人思想造就了一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史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这时的国都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却得到空前的发展。商业活动在国都城市里的巨大活力,冲淡了王权的力量,尤以东京和临安最为显著,形成中世纪世界壮丽无比的大都会市场。此间,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都无一例外地继承发展了由孔子总结的夏商周文化的传统精华。 自唐后期五代起,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所在。南方由于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作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且容易闹分裂的南方地区。 (4)元统一中国后,北京终于上升为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 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接洽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 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为了连接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特别是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关切的大问题。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也为我国运河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南北经济文化重心及南北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轴心带。特别是明朝将南京也定为都城或陪都,体现了这一时期都城地理格局的总特点。 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则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政府迁都北京,也与民族斗争的背景分不开。 三、中国古代六大古都及其当时的名称 六大古都当时的名称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历史沿革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历史沿革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的前身是1947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建的内蒙古林矿总局,1948年11月改称为自治区林务总局。 1950年2月28日,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决定筹备开发大兴安岭林区。自治区政府责成林务总局负责大兴安岭林区的全面行政事业工作,开发林区,支援新中国建设。 1952年5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51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其中明确林务局改称为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机构性质为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部的直属部门。核定人员编制为110人。 1954年国务院批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计划,并将大兴安岭内蒙古林管局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林业部领导。 195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呼伦贝尔盟公署合署,林管局局长兼任呼伦贝尔盟盟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在《关于森工下放和森工营林合并问题的通知》〔(58)蒙林逸字第1号〕中,明确了林管局的管理区域界限、机构编制和森林经营保护、防火等事业职能。 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编制委员会转给你厅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324人行政编制的函》(58)编字第0046号,核定林管局行政编制324人。 1965年国家林业部《下达各林业管理局编制人数》(65)林政干昭字第202号核定内蒙古林管局人员编制307人。 1979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恢复自治区原有行政区划(中发〔1979〕42号),林管局改为中央林业部直属单位,仍然具有林业行政事业和社会事业管理职能。 1980年国务院决定林管局下放归属自治区管理,更名为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管理局。 1983年内党办发(1983)179号《关于牙克石林管局机构设置的批复》又重新核定了林管局机关内设机构,设党委和群团职能部门7个,行政职能部门26个。 1987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名称,其领导体制是自治区的派出机构,林管局机关为事业单位,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付50万防火事业费。同时,对森调规划、勘查设计、林业党干校、林业基础科研、航空护林等事业单位给予定额行政事业拨款。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中国官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发展。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这是一个事实,官僚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也占据着社会最多的荣耀。国家出现以后,作为统治阶级要建立政府来管理这个国家。政府实际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了国家而产生,而存在的。为了治理国家和管理政府事务,在人类历史上,无论什么类型的政府,都需要建立起一套管理国家事务的职业官吏,官吏是政府的代表,政府则是国家的权威性代表形式。 中国的君主制政府与职官之发展,经历奴隶制政府和封建制政府前后两个历史阶段,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 夏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从而产生了国家机构与职官,氏族首领的职能被国家官吏所取代,并赋以新的形式与国家强力统治内容。到商代,国家机构与职官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社会发展与国家统治的需要,增加了一些新的机构和职官。至周,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已基本规范。但就夏商周三代而言,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比较简单、凌乱,缺乏系统性,分职设官随意性较大,一职一官,许多机构与职官界限不清,往往一个职官就是一个机构,职官分工既不明确也不固定。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适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在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上有了很大突破。在用人制度上,更是出现了飞跃,传统的世袭管制被打破,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利,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因而发生变化。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了以皇帝为核心,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新型封建官制。这种新型管制既有流过管制的综合借鉴,又有秦始皇本人的发明独创。秦官制在中国官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就整个封建社会官制而言,都是秦官制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由于秦王朝的速亡,只建立起了国家机构,官职设置体系,而官吏管理制度缺乏系统的规章。汉代继承巩固了秦官制,为其二千余年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一套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在官吏任用上以汉武帝最为开放,独具特色。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打破商人不得做官禁令,重用商人为官,实行以商沿商的皇帝。开放的用人思想造就了一个人才荟萃的时代。汉武帝还将朝廷中枢官员做了调整,把秦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改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将御史大夫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汉武帝为了便于处理政务,常通过内廷机构—尚书台发布政令,到了东汉,尚书台成为主要政务机构,而三公权利大大消弱,成为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曹操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的官职。曹丕称帝后,认为东汉尚书台权利太大,便另设中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政令,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尚书台自此成为执行机构,其事务日益繁忙,开始分曹治事,设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工作。到了晋代,门阀氏族统治进一步加强,吏治也就更加腐败,晋代又将侍中改为门下省,至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国家机构重要部门。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政务,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隋唐三省六部的确立,是秦汉以后封建国家中央官制变化的结果。其组织教完整,分工教明确。从隋唐至明清,六部基本相沿未改。但是原来分立的三省到唐太宗以后却逐渐起了变化,由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以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但不久,左右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至高宗时,则用其他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