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专业)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兼容、理论与政策兼纳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科(专业)(世界上只有中国单列其为独立学科),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本专业是部委级重点学科、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985工程”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包括博士后)教学培养层次和系列的学科。

1984年我校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中领先,拥有首批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培养目标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系统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较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作。

三、授予学位:法学硕士

四、研究方向

1、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时重视研究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特别是当代的民族问题,揭示民族发展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也研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进民族理论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研究。有成熟的、具有特色的优秀教材和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以及大量的资料。本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产生的一般学说,不同类型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向,民族发展与阶级、国家、社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民族消亡的条件、过程、途径等问题;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存在的范围,民族问题的特点、内容、性质和发展规律,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民族纲领的原则、内容及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政策等。

本研究方向的宗旨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党和国家制定、充实和完善民族政策服务,为不断解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民族问题服务。

2、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本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制定的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识别、社会改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政策,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政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法令);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作用、民族工作实践对检验和完善民族理

论政策的反馈作用、民族工作发展历程及民族工作经验等。通过对这些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经验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将其理论化、系统化,进而更自觉地指导民族工作。

本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长期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已有较成熟的完整的教材和成套的、系统的资料以及大量的研究成果。突出的特点是着力与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提高民族理论政策水平,着重培养民族工作实际技能。现实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强。因此,本研究方向直接为党和国家制定、充实和完善民族政策服务,为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服务。

3、民族关系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研究民族关系的内涵、表现形式、核心问题、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调控机制等理论问题,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研究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内容、性质、作用,从历史的纵深上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全局的高度上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不同特点。

本研究方向是本学科长期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研究课题,有较成熟的完整的教材和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基本内容有历代王朝存在的民族问题、统治民族的民族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内,统治民族对被统治民族的管理制度及具体政策的内容、性质和作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内容、性质、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及发展趋势等。研究内容以现实中国民族关系为主,同时兼顾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和评估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的得失。这些研究将对党和国家制定和完善民族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以及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国家的稳定持续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本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包括各国的民族构成及来源、民族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传统等;研究世界各国的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特别是当今国际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趋势,以及各国解决本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和措施;研究第三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研究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当今,民族问题已成为世界热点,广泛影响着世界局势及有关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社会发展。研究世界民族问题是研究国家民族问题的必然扩展和深入。这一研究方向的设立和确定,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研究方向近年已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编写出几套成熟的教材和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并集中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力量。

本研究方向的宗旨在于从世界角度研究探索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规律,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正确、全面地认识和不断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工作及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服务。

五、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为三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

1、采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写作、教学实习和社会调查。注意培养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2、课堂学习要在导师指导下,强调研究生自学,注重课堂教学、讨论、辅导、答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研究生参加本学科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参加本学科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和论文写作;参加本专业教研室有关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导师鼓励指导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并帮助修改、推荐、发表论文。

七、论文撰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八、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按年度招生需要提出必修门数和学分要求,也可根据形势发展和特定需要做些具体课程的必要调整。

九、必读书目

教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七章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与关心;了解中国的民族干部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政策; 2、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发展。 教学安排:2—4 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设计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主张,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之中,同本民族群众有密切联系,了解和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 2、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解放、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并担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感,善于理解并愿意积极反映本民族人民中的问题、意愿和要求。 60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1、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2、少数民族干部是组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带头人; 3、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带头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 (三)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坚强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胜利的关键; 2、做好民族工作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中心环节; 3、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4、是将来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水族的邓恩铭,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女)、刘清杨(女),白族的张伯简,蒙古族的李裕智、多松年,侗族的龙大道,壮族的韦拔群、陈洪淘等;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大批藏族、彝族、苗族和羌族的少数民族干部; 3、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满族、蒙古族的关向应、陈翰章、乌兰夫、嘠达梅林等;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罗炳辉、张冲、果 基小叶丹、周保中、格达活佛等;中南地区壮族、黎族中的黄治峰、谢扶民、王国兴等;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回族中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林、马本 斋等。 61 4、建国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

0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历程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本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民族工作、民族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民族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创阶段(1848年以前) 《犹太人问题》(1843):第一次阐明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把民族问题的解决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1844):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提出了许多认识和对待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阐述了民族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指出了民族产生的时间和过程;经济基础对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1848):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阶段(1848年-19世纪70年代)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揭示了民族消亡的历史规律和民族消亡的先决条件。 19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论波兰》(1847年11月)、《论波兰问题》(1848年2月)、《法国的革命及反革命》(1851年8月),《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流亡者文献》(1874年5月):1、进一步阐明乐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2、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局限性和反动性;3、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关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阶段(19世纪80-90年代)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1892~1893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94年):以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对民族起源和形成问题作了更科学的阐述。 第二节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列宁、斯大林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 (一)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坚持各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先进还是落后,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这个问题是民族政策的核心;民族团结,即加强团结、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制定其它民族政策的总原则,因此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全国各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重要政治制度和一项基本法律。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个不容”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肯定了我国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这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族政策,是国家一贯坚持的无产阶级民族政策。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即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种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这是直接关系到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民族政策。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政策。 7、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坚持唯物、辩证、发展地看待民族现象。(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2、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是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 3、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教育概论考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 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p(1~2) (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P(2~3)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观点探析(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论文 学院:新疆大学法学院 姓名:马斌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关于马克思本人民族理论的几点探析 马斌 【摘要】:马克思的民族理论从解释民族本身含义开始,到总结民族压迫、民族剥削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同社会的彻底革命相结合的道路。但是当今很多学者不是从马克思的原著出发,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或者时代的需要任意解读马克思的民族思想,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民族理论; 前言 探究马克思本人的民族理论源于我对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最近对民族问题比较有兴趣,就找些书籍来了解、学习,但越看越不舒服,因为我把很多权威人士的关于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解读拿来读,却发现在马克思的原文中根本读不出他们所说的含义,因此我就系统的把所有能找到马克思的关于民族理论的文章全部找出来,细心研读,得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马克思作为一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卓越而杰出贡献的思想家,他运用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创造性的提出很多富有创新思想的理论。但是运用马克思自己的哲学理论解释: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马克思的民族理论的创立必将也会符合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而不可能跨越时代背景,本着这样一种态度,我想象着当今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由多少是真正的马克思本人的观点,有多少是验证了克罗齐的那句经典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学者自己的视角和需要去解释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而事实上已经忘记了马克思,背叛了马克思。 第一部分 马克思从青年开始写了大量的文章,如何去判断马克思当时的民族观,不能靠主观臆断,而要看马克思遗留的著作去寻找马克思的思想。能被当今学者所见到的第一篇关于马克思具体阐述民族问题的文章是1842年在克罗茨赫写的《论犹太人问题》(只所以是说这是第一篇,在于或许还有很多文章没有问世,或者遗失),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系统的批判了德国“青年黑格尔派”领袖之一—布鲁诺.鲍威尔在民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神学观点。鲍威尔认为,犹太人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从犹太教中解放出来,只有消灭了宗教,只有政教分离,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对这样的观点嗤之以鼻,在这篇批判鲍威尔的文章中指出:“我们不像鲍威尔那样向犹太人说,你们不先从犹太教彻底解放出来,就不能在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系统梳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对于今天正确认识和看待民族问题,处理相关具体事务有着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考察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这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长期以来人们了解和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族就会自行消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首先是阶级消亡,尔后是国家消亡,尔后是民族消亡。 民族一经出现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到民族的消亡。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民族从产生到消亡,这是人类历史两个并行的过程。当然,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要经历和走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有的民族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人封建社会,甚至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民族同化于另一个民族或分化发展为几个民族的现象;也有几个民族结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差别,是民族发展总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民族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二、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从而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全面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之间的差别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并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时期,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的时期。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更加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各民族共同发展,以便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各民族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了,要实现民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一章).doc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充题 Pl)l.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尺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尺族利尺族问题发展的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乂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最一般规律)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D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來,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尺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尺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利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l.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A)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尺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尺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尺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尺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l.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尺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尺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尺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D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总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尺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尺族理论(ABCD)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4586930.html,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作者:穆蕊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02期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理论诞生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宣言》当中第一次阐述了其理论体系,并由此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国家发展的序幕。自马克思理论出现至今,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并且我国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会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打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才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规律 马克思思想在诞生之前,由于人们受到君主制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制约,导致各国均未对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化的阐述,而马克思却提出各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取决于每一个民族之间生产力和内部交流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解释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改变对区域内民族发展的影响作用。人类祖先逐渐对自然环境进行征服,如我国最早的部落、氏族等群居体系,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村庄等大型民族混居体系,并引导了各部落间的联盟行为。联盟在产生后,各部落之间开展文化和经济交流,促进、加速了新民族的形成,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将部落和联盟视为民族形成的基础。共同的生存地域也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并使民族内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民族发展的趋势 各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均具有明显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民族的消亡也必然是其发展中的最终结局,也是民族发展的最终选择。随着地区民族生产力的逐渐加强,其消亡也成为了客观事实。在历史发展当中,各民族间的经济程度、文化习惯以及政治政策等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的独立和隔绝性所导致的,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劳动力的差异。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使民族得到了有效增强,但其所具有的剥削特性使其始终无法实现多民族的完全融合。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国家内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彻底实现各民族间的平等,为民族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但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各民族间的生产力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该阶段下我国各民族仍无法达到完全融合,需要我国共产党进一步努力。 (三)民族平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生来平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当中各国民族应均处在平等状态当中,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将这一思想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原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选读

试析马恩有关党性与民族性的观点 与列宁在此方面思想的对比研究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党性与民族性方面的论述,基本是站在全人类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主题的角度出发,是以宏观的和整体的观点来认识此问题。强调各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要突出党性中的的国际主义,反对各自的民族主义倾向。无产阶级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并非仅仅属于某个民族。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性民族性 之所以将党性与民族性放在一起来探讨,个人认为其宗旨是要让广大党员群众明晰“党”与“民族”的关系。因为广大党员是有民族属性的,怎样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组成并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至关重要。 一、党性与民族性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党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党性”这个概念。直到列宁时期才开始提及。收集各方资料,笔者认为一下定义比较科学和准确。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党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是千百万共产党员为了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英勇奋斗,忘我牺牲,开拓进取实践的升华。 上述定义深刻的揭示了“党性”的内涵,突出强调党的固有本性即是党性。同时强调“千百万共产党员”和“实践的升华”,这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和特征。 (二)关于民族性 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过“民族性”的概念来谈及相关问题。在收集到对“民族性”概念定义的材料中,认为下述定义比较符合本文要做的关于本文主题的论述。 某一个体所确定个人身份的方式以及某一具有共同起源的人群所形成的社会阶层类型。 上述定义突出强调的是“确定个人身份”和“起源的人群”,相对于“党性”而言有明显的身份的认定和区分。 二、马恩关于党性与民族性的观点 (一)马恩关于党性的观点 马克思,格斯的时代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党性”的概念。但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只有“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才能使得“每个国家的工人运动的成功只能靠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来保证”。文章中工人阶级的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对民族分裂问题在新疆地区的表现方面以及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民族分裂问题的意义提出了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答。接着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宣传的原因和目前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最后说明了我们大学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关键字:民族、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教育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特别是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区,要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力争使各民族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使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理论和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在维护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对民族概念的界定到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从对民族特点、差异的辨析,到对解决民族问题的举措;从各民族地位的确立,到民族的团结统一、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 论体系。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斯大林所提出的民族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几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1[①]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各民族都是由不同的阶级构成的,这就是民族的阶级性。不讲民族的阶级性,则一叶而障目,看不到民族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阶级剥削压迫与民族压迫之间的关系时,就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从属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要服从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从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思想。因此,‘民族问题’在各个不同时期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且有各种不同的色彩”2[②]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 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答案解析

一、多项选择题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C.宗教的传承和发展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11.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 ABCDE )。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12.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 ABCDE )。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13.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 ACDE )。 A.维护法律尊严 B.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14.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5.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E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

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 比较 王希恩 【作者简介】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都和民族问题有关,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多元文化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些主张相近或相同,但本质上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多元文化主义提倡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讲发展、讲进化;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和“差别”,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论者。在民族政策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行有着很大的被动性,出现的时间要晚,内容上较简单,社会的认同度也不高。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西方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十分火爆,我国国内讨论也已很多。关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者见仁见智,但本文同意这样一种解说:“多元文化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观。多元文化主义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其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历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关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强调历史经验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多民族的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结果。再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教育理念。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传统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必须得到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