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委婉修辞二三言

委婉修辞二三言

委婉修辞二三言
委婉修辞二三言

学习委婉修辞之后感

王穆秋

通过本学期对修辞学这门课程的深入学习,以及之前对修辞的一些了解,加上最近阅读的关于委婉修辞的几篇文章,我收获甚多。下面我将针对委婉修辞谈一谈我的学习成果和理解。

言语交际中有时需要直言不讳,有时则需要委婉含蓄。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汉语委婉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以及国人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了解和研究委婉语的产生根源、语用功能及社会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们在思维模式、伦理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习惯,有助于减少交际失误,更有效地促进人们的交流。

一、委婉修辞的定义

委婉语是古汉语中的常用修辞手法,又名婉曲、曲折、婉言、婉转等。汉语《辞海》对“婉转”如此定义: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不直说本意而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婉转”定义为“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屈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叫婉转辞。”[1]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对“婉曲”也做过明确的描述: “婉曲,指的是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转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2]我们从语言和言语的角度入手,综合前人对于委婉语的阐释将其定义如下:委婉语即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制约或作用下,为适应社会文化传统规范、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的心理需要,表达者不直言其事或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语言手段或言语手段来替代或转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二、委婉表达的文化根源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文化的一切内容[3]。

委婉修辞的使用可以追溯至孔子的《春秋笔法》 , 其根本特点是隐晦含蓄,

意在言外。委婉语的普遍运用与社会文化制度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审美心理、文化品格等。[4]

汉语委婉语产生的文化根源主要有:

(1)源自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在华夏文明的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们难以理解和掌控自然,相信一切自然现象均受不同的自然之神支配,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基于这种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于是人们就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神力的崇拜和畏惧。鬼神名称成为人类最早的禁忌语,避讳现象由此而生,而指代鬼神的词语就是最早的委婉语[5]。为了求福避祸,人们开始迷信宗教,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并给各类鬼神冠以美称。

(2) 源自对封建礼教的崇奉。中国古代奉行严格的封建

等级制度,强调“尊卑贵贱”、“上而有序”、“为尊者讳”等礼

教规范,因此,中国的古人避讳很多,帝王之家的避讳更是多

如牛毛,皇帝的名讳年号普通百姓都要避讳。

(3) 源自儒家中庸思想。中国人有含蓄的审美心理,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认为,中国人一般文质彬彬,以含而不露为美[6]。中国人之所以有含蓄的文化心态,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密切有关。中庸和谐,是汉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主流社会意识。儒家的经典文献《中庸》将“中和”思想视为人的本体观念[7]。顺应汉民族这种中庸和谐的观念而产生的委婉语十分丰富,用以避讳那些不便直言、粗俗不雅的说法。如人们常用“红灯区”这一模糊词语泛指“一切娱乐场所的汇集地”; 用“洗手间、卫生间、更衣室”等隐晦的表达来替代“厕所”; 用“耳背、耳朵不好使”代替“耳聋”等。“由于崇尚含蓄、深沉是汉民族人共同的心理结构特点, 因而在汉民族人的言语作品中便处处留下了委婉含蓄的语言烙印。” [8]

三、委婉修辞的表现形态和表达效应

汉语委婉修辞的表现形态常见主要有用典、折绕、讳饰、藏词、析字、双关、讽喻、起兴8种情况。这8种表现形态有一个共同的表达效应, 即委婉曲折、含蓄深沉。下面我们简单来见之。

(1)用典的伏采潜发。以用典的手法将交际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表现出来, 使受交际者通过对其所用历史典故的咀嚼、消化进而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这

种修辞手法表面是“不著一字” , 实则“伏采潜发” , 表达效果很明显[9]。如唐代著名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段云: 所赖君子见机, 达人知命。老当益壮, 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东隅已逝, 桑愉未晚。这里, 王勃用了4 个典故既向受交际者传达了自己的心声, 又保持了自古文人那种特有的矜持, 同时还向受交际者借机显露了不凡的才华, 真可谓是“伏采潜发”、“尽得风流”。

(2)折绕的余味曲包。折绕的手法是将本该一两句话即可说明白、清楚的, 却为着委婉的目的,故意绕着弯子, 迂回曲折地说将出来, 使人思而得之, 大有余味曲包的妙趣。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探。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作者以“折绕”的手法将对山河破碎、国人颠沛流离的绝望痛苦之情借写景而托出,更加增强了艺术效果。

(3)讳饰的秀外实中。讳饰的表达法在汉语中也是很习见的语言现象。中国人由于种种心理缘故, 往往对某些事物与概念有忌讳。因此在言语交际中, 交际者为了顾及受交际者的感情或心理感受, 往往会换一种说法, 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得委婉些, 使受交际者可以接受。现代汉语中诸如“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仙逝”、“登仙”等等的说法, 等都是以讳饰手法对“死”的委婉表达。

(4)藏词的珠玉潜水。藏词的表达法亦有一种委婉其辞的语言效果, 犹如珠玉潜水, 使人觅而得之,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启颜录·卢思道》有段记载云; 隋卢思道尝共寿阳皮知礼作诗, 已成而思道未就, 礼曰: “卢之诗何太春日? ”因为“春日”是由《诗经·七月》的“春日迟迟”藏词而来, 虽然庚知礼用“春日迟迟”句目的是要取“迟迟”来讽嘲卢思道诗思太慢, 但字面上却不让“迟迟”二字露面[10]。这样, 庚知礼既达到了讥笑卢思道的目的, 又不致于太露骨。

(5)析字的含蓄蕴藉。析字表达法也有很强的委婉效应, 它能在很大程度上使交际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思想感情显得含蓄蕴藉。如《后汉书·五行志》记有后汉时代的一则民谣, 云: 千里草, 何青青;十日卜, 不得生。这里, “千里草” , 是由“董”析字而来; “十日卜”是由“卓”析字而来。这四句民谣的真实含义是“董卓逆贼活不长久了。”委婉地抒发了广大民众对董卓暴行的谴

责。这种谴责既有效地抒发了广大民众的愤恨之情, 又不致于被董卓抓住把柄而招致杀身之祸。

(6)双关的秘响旁通。双关表达法也是汉语中营构委婉效应的有效手段。由于它具有表层与深层两重意义, 另有一种秘响旁通的语言效果。如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著名的诗作《竹枝词》(其一)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双关表达法所营造出来的特殊效果。在这首诗中, 因为有“东边日出西边雨”之句, “道是无晴还有晴”句中的“晴”可以理解为“阴晴”的“晴”。但是, “闻郎江上唱歌声”一句, 则又暗示我们,这里的“晴”是谐音“有情”的“情” , 是个双关语。这样, 这首诗便有了表层与深层两种语义了, 不仅增加了作品内容的容量, 而且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

(7)讽喻的深文隐蔚。讽喻的表达法是通过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其讽刺或教导的意向, 往往具有深文隐蔚的表达效应。讽喻表达法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形, 其一是只造出一个故事. 不加任何评点, 其所欲表达的意向透过故事本身就可看得十分清楚。如《列子·汤问》中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即如此。作者没有对其要表达的意向明白地说一个字,但是读者只要读完故事就很容易参透作者所欲表达的意思, 即: 智而怕难, 不如愚而努力[11]。

(8)起兴的缓步渐进。起兴的表达法在中国文学特别是在诗歌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也有很好的表达效应, 因此, 一直为历代诗人们所习用。如人们所最熟悉的《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象征美好爱情,引出下文的“君子”与“窈窕淑女”。整首诗所欲表达的主题的呈现就显得十分委婉自然, 耐人寻味。

四、委婉修辞的语用功能

理解了委婉修辞的定义、表现形态及表达效应,现在再来理解其御用功能就显得相当简单。下面我就几个例子来具体表现委婉修辞的语用功能。

(1)避讳功能。汉民族常用“去世、过世、逝世、辞世、谢世、弃世、转世、违世、委世、绝世、走了、不在了、百年之后”等委婉语来代替死亡这一令人痛苦、恐怖的事情。

(2)雅化功能。“上厕所”的委婉语有“净手、出恭、更衣、起夜、方便、

蹲点、去洗手”等;有时将犯罪称为“失足”、“走入歧途”、“进去了”、“二进宫”,将“失业”称为“待业、下岗”。

(3)礼貌功能。如将“保姆”称为“钟点工、家政工作员、阿姨”等,将“无业人员”说成“自由职业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用“厨师”代替“伙夫”,用“汽车美容师”代替“洗车工人”,用“城市美容师”婉指“清洁工”

等。

(4)掩饰功能。如我们熟悉的“乒乓外交”婉指中美关系史上通过乒乓球赛事交流推动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做法; “对话”婉指“谈判”; “发展中国家”婉指“落后国家”等。然而,外交委婉语也常被西方政府和外交官员利用,他们企图借助委婉的外交辞令来掩饰其真正的政治动机或外交失败,模糊公众对政治、外交问题的印象,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总结:,委婉修辞形成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委婉表达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会各种心理状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和认知作用,是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交往中,委婉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使交际更得体、有效。正确理解、使用委婉语对培养交际意识,增强阅读理解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234 .

[3]马永辉、刘凤辉.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J].学术交流,

2007,( 7) : 132.

[4]许智银.古汉语文化修辞的文化蕴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5]任凤梅.汉英委婉语的文化根源差异及语用功能探寻.[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10(6).

[6]康月惠.特定语境中的语用策略.(J)2010.03(上旬刊)

[7]秦崇海.语言的纤柔凸显: 委婉修辞散论.[J]宿州师专学报2004(6).

[8] 童山东、昊礼权.阐释修辞论[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8 : 1

8 5.

[9]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的表达形态与表达效应.[J]湘潭大学学报第23期·1997

(3).

[10]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的表达形态与表达效应[J]湘潭大学学报第23期·1997

(3).

[11]晓阳.委婉修辞二三言.[J]短论·杂谈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期.

现代汉语学生论文选题

现代汉语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市(或县/乡镇)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2.××市(或县/乡镇)地名研究 3.××话的特殊词汇 4.××话的量词研究 5.××话的代词研究 6.××话的疑问句研究 7.××话与普通话的语序比较 8.校园流行语考察 9.网络词语的文化内涵 10.手机短信语言的修辞方式 11.流行歌曲歌词中语义的超常搭配 12.现代汉语中异读词的规范问题 13.报刊语言规范问题 14.关于普通话词语规范的几点建议 15.试论现代汉语后缀”者”的构词规律 16.广告中的语言修辞浅论 17.化妆品广告的用词特点及文化内涵 18.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运用及分类 19.广告语的隐喻分析 20.试论广告语中一语双关辞格的运用 21.广告用语中的语言技巧考察 22.论小品的幽默讽刺语言艺术 23.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24.小议主持人的幽默语言艺术 25.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论析 26.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7.汉字的字形修辞现象 28.汉字结构的美学原则 29.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30.关于称谓语的异化与泛化 31.歇后语与言语幽默 32.歇后语的语义论析 33.简析熟语和成语的种属关系 34.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5.网络语言交际特点初探 36.熟语的语形问题浅论 37.试论成语与民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的关系38.成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 39.惯用语的划界和释义问题 40.汉语隐语说略 41.论缩略语 42.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功能浅析 43.XX小说中色彩词的运用及作用 44.歧义句的产生原因及分化办法 45.浅析汉语歧义的语用价值 46.连谓句与兼语句的辨析 47.小议词义虚化 48.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 49.”像X似的”语用价值浅析 50.某类词(如代词,语气词等)的语用研究 51.主语省略的修辞作用 52.连词连接作用研究 53.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54.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55.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 56.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57.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58.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 59.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60.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 61.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62.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63.论汉语言的音节特点 64.同音词分析(或同义词分析) 65.浅谈汉语的词类划分 66.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补述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67.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68.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69.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70.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71.新兴词缀研究 72.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73.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74.论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 现代汉语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 13 现代汉语紧缩句的音乐美 14现代汉语叠音词的作用初探 15现代汉语中缀说略 16 现代汉语《围城》中的比喻

修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修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文题: 人类文明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使用又离不开修辞,修辞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句话,一篇文章等。没有修辞与有修辞的语言表达效果就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产生的效果也就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 语言、修辞、生活 正文: 瞧到这个题目,许多人会存在这样的疑惑:什么就是修辞?语言不仅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更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主体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与对象的不同,尽可能运用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就就是修辞。在现代汉语中,修辞分别指“修辞行为”、“修辞规律”、“修辞理论”。(参考资料来自教材)通过教材,我们已经了解修辞学的定义,但只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通过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什么就是修辞,应该会更加生动易懂。 小学的时候讲文章或诗句时,老师都会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所以从小学开始便对修辞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也仅仅只就是局限于“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对偶、夸张……”等这一类的手法,未曾深入了解过。但这些修辞手法,在生活中运用得就是最普遍的。 在大学对修辞学的进一步学习中,我了解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就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口语中也就是经常被使用的。比如,朋友之间互相打趣,“别吃了,再吃就变成猪了”“您瞧您胖得跟猪似的”“哎呦您瞅瞅您这头发,哪烫的啊,跟方便面一样。”这就是比较口语化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更就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都就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拟人也就是运用得很多的。“成熟的麦穗压弯了腰”“小鸟在窗外愉快地唱起了歌”,这些都就是随便一想便能想起的拟人句子。拟人能够使句子富有表现力,形象生动。 要讲的第三种修辞手法就是借代。通俗点说,借代就就是“借用”一物来“代替”所要言说之物。比如,“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中,巾帼指的就是女性,须眉指的就是男性,这就是根据男女性别的特征运用借代手法来表现的。还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朱门”表示富贵人家,“冻死骨”表示贫苦人民。“白衣天使救助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可以判断出,白衣天使指的就是医生或就是护士。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 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与幽默感。借代的作用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还有另外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经常运用的——夸张。夸张在我们日常生活对话交流中被频繁地使用。“我好饿,饿得能吞下一头恐龙”“只要老师一发火,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下去的声音都听得见”。在古诗词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黄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白杨礼赞》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该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另外,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只要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即可。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 【象征和比喻】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比喻就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也就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一样,比喻也包含本体和喻体两部分,它要求喻体和本体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点,可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二者之间常用“象、似、若、好象、如同、仿佛、象……一样、如……一般”等比喻词连接起来,如巴金的《月》一文中,“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特征。再如《海燕》一文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就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海燕飞翔的敏捷、迅速,把海燕飞翔速度之快,身姿之矫健、勇猛形象地表现出来;“高傲”一词又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海燕对恶劣的环境无所畏惧的精神。象征和比喻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比喻属于修辞范畴,它可以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的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不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二是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散文作品中。比如本单元的几篇抒情散文就使用了象征手法。而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象征手法的含蓄特点】 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散文中,尤其是抒情散文,象征手法经常被运用。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巴金的《曰》中,作者描写飞蛾,其用意不在于飞蛾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意义。所以在象征性散文中,象征的本体只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联系课文】 1、鲁迅《雪》一文中,北方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作者通过对比,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直面严酷社会现实并敢于抗争的北方的雪——勇士的高度赞美。) 2、巴金《短文两篇》中,飞蛾、夸父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为了祖国不惜牺牲生命。作者赞美飞蛾、夸父,就是赞美用鲜血保卫祖国的=战士。) 3、高尔基《海燕》文中的海燕、海鸭、企鹅各象征什么?(提示: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海鸭和企鹅象征当时各种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什么是象征手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如果您对此知识点也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的学习与讨

语篇结构介绍

英语语篇的结构 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linguistics)的兴起,人们已将语言研究的中心由句子转为语篇。句子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出现频率最高,但句子是个语法单位,不是理想的语言单位。在实际交往中,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篇。 一.什么是语篇?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在意义和结构上都是相关的,有照应手段将其联系在一起。任意的句子堆砌不叫语篇。 语篇长短不一。一个句子,短语甚至一个单词都可以构成语篇。如标语、谚语、广告、请柬等常常用一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例如: 1.No parking. 禁止停车 2.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谚语) 禁果最甜;偷欢最乐。 3.Mr. and Mrs. John Smith request the pleasure of the company of Mr. Richard Wilson at a cocktail party on Saturday, November 20, at 17:30---19:00.

约翰﹒史密斯先生及夫人谨邀请理查德﹒威尔逊先生光临十一月二十日(星期六)十七点三十分至十九点举行的鸡尾酒会。 在实际交往中,一句话构成的语篇较少见,常见的是由许多句子或段落,甚至许多章节组成的语篇。在实 用性翻译中,句子往往是较小的翻译单位,一般常见 的还是语篇翻译。 二.语篇的翻译要求和步骤 语篇翻译是翻译的高级阶段,是对各种翻译技巧进行综合运用的理想翻译单位。只有通过语篇翻译才能使各种技巧不断增强,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高层境界。 要求: 以语篇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以语篇分析为语篇理解的手段和语篇翻译的基础,并借鉴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合理部分,最大限度的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三.语篇的组织结构: (一)语篇的组织结构 语篇的组织结构也是语篇理解和语篇翻译的重要方面。语

英汉委婉语论文:在英汉语言中委婉语的运用

英汉委婉语论文:在英汉语言中委婉语的运用 【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活动中,并不是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他们总会顾及到哪些词该说,哪些词不该说。这些不该提的事物一般都是会伤害人的感情的词,这类词就属于禁忌语。当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这些被禁忌的事物时,总是会找一些其他的词来代替,即委婉语。委婉语是人们为了避免造成尴尬或不舒服的情况的出现而使用的语言。在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本文主要介绍了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关系、委婉语和文化背景的联系,比较了委婉语在英汉两种文化语言中的运用,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语言禁忌文化比较 一、引言 “语言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魔力,它不仅帮助人类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进行有声思维,而且能唤起各种想象。”①既然语言有这么大的魔力,那么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委婉语,就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委婉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人类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而且可以在交流中加深人们的感情。正因为这样,委婉语才会被人们如此喜爱。在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既有他们的共同之处,同时也有他们各自独特的特色和风

格。 二、委婉语的产生 (一)英语委婉语的定义 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字面意思就是“use of pleasant, mild or indirec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s(用好听的、 温和的或间接的词或短语代替那些精确或直白的表达方式)。”②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1979) 把euphemism(委婉语)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其意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取代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理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美国学者hugh rawson曾说:委婉语如此深深地潜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能够在不使用委婉 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可见委婉语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既反应社会文化,又维持了禁忌语的传统。 (二)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关系 委婉语和禁忌语有很大的联系,禁忌语可以说是委婉语的渊源。禁忌语是人们平常不能说的话,因为这些话可能会触犯神灵或造成使人尴尬的局面。而当人们要不可避免地提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学习资料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 子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 三(3)班李怡赫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子: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夸张:夸张就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子:(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排比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子: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

使用修辞的满分作文

使用修辞的满分作文

找一些典型的使用修辞的满分作文,写人的3篇,叙事的3篇,写景的3篇,状物的3篇。初中和小升初的满分作文,不要高中的,高中的太难。 人物篇: 1.我的新老师 近来,我们班来了很多的新老师,我是这样形容他们的:有的似老虎般凶猛,有的像燕子般和蔼,有的如乌鸦般讨厌……其中英语老师深受我的喜爱。 他是一个年过半白的老头子,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比二郎神的还要凶,还要很,同学们都很害怕。他身高一般,体型较胖,中色的皮肤显得格外精神,格外的健康,特别是他那半秃半密的头发,看起来十分的可爱。他很喜欢穿衬衫,上课的时候有时幽默,有时严肃,比天气变化还要快呢! 我们英语老师姓唐,他对我们的要求可真是高呀,即使错了一个单词也要被骂,同学们可都是心惊胆战啊!有一次,我和旁边的同学在小声的说话,尽管我们想使劲的掩饰,,可还是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只见他用他那”四只”大眼睛在目不转睛的盯着我们,让我们感觉好像

正被一只饥饿的狮子盯住一样,动都不敢动,生怕被他”吃掉” 其实,我们的英语虽然上课严肃,但是也不乏幽默的时候,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我们在议论把课程表放到哪里?突然唐老师笑眯眯的对我们说:”你们怎么不贴在你们的脑门上呢?”正在大家大笑的时候,刚刚还满脸笑容的他一眨眼的工夫又变成了那张冷漠的”扑克脸”,哎!他的心思和表情就像那神秘莫测的宇宙让人揣摩不透! 我们的英语老师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你可不要小看他噢!他的嗓门可大着呢,精神可抖擞着呢!要是碰到我们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吵闹,他就会拿出他这些特有的”本领”来对付我们,不用说战败的一方肯定是我们!。 这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一个幽默风趣,严肃而又和蔼的”老头子”! 2.长大的童心 小时候,我喜欢爸爸坚实的背,宽宽的,很安全。夕阳下,爸爸总是背着我,孜孜不倦地给我讲故事,带着甜甜的笑。而我,总是乐得手舞足蹈,时而用手拉着爸爸的耳朵,调皮地嚷着:

我眼中的修辞学

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从我对修辞的认识,讲述了修辞学、语言、受众、修辞人格、修辞三段论、修辞权威、调动受众情感、价值观等,修辞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我在生活中发现到的运用相关修辞的例子,阐述了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以及我所发现的修辞与心理,还有修辞与人的行为动作的一些联系。一、修辞学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就是研究将语言用以说服人。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对言语的修饰,吸引人们注意,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1] 在日常表现中,我们所说的,“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等礼貌性的用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我们通过礼貌、文明的方式,去向别人问候,此刻你就是在对别人的修辞,“通过说别人想听的话,而满足受众,使受众接受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你所说的话,要么起+1的作用,要么起-1的作用,不会是0的作用。即语言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不会是中性的。相信这个观念,我们以前并没有好好思考过。我想,现在你就可以好好对这个观念思考一下。 我们在这里所阐述的修辞,就是如何运用好的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你的语言让人接受。 二、受众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讲究“受众中心论”。即要从受众出发去讲授你所要讲的东西。受众有三种:真受众,虚受众,所说。 真受众:就是你讲话的真正对象、真正听你所说的话的人。 虚受众:就是你在讲话时候,和真受众一样在场在听你讲话,但是他们对你讲的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注意点并不是你,对你说话说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并不是你讲话的对象。 所说:就是不在你讲话的考虑人群范围中,但是在你说话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你讲话的时候也在场,但是他们并没听你所讲,他们在场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你可以完全不在乎的听众。 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外面很多超市、大卖场经常在做一些活动的促销,特别是日常用品的促销。之前我曾在南平大剧院外面看到捷龙超市在促销某个牌子的酱油,工作人员在展示摊前卖力地讲着,“这个酱油味道很鲜美、可口”,“XX酱油是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加工制作,这些工序十分精良、安全”...展示摊前很多人在围观,其中包括着在剧院前散步的老太太、老大爷们,还有在超市购物完或正要购物的人,还有马路路过围观的普通民众,包括我们这些放假来这边走走的学生。这些人当中真受众,就是那些拥有购买力、家里需要酱油的,以及真正关注着活动介绍的酱油的人。而像那些想买酱油,而没有购买力的人,以及陪着老婆来,看有购买力,但并不想买这酱油的先生们,则是虚受众。像我们路过凑个热闹的学生以及没拥有购买力的人来说,就只是所说,对于那位工作人员那时所要达到的修辞目的来说,我们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类人。 就刚才所讲到的销售的例子,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要运用到修辞的一类人。他们的修辞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推销出产品,说服人们购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修辞的意图过于明显,受众就不太会接受。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分析,大部分研究者发现,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知识分享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 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白鲸》中的应用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与海洋的象征意义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的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德号和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在《白鲸》中,裴考德号航船是来自陆地的力量,海洋则代表着自然,他们之间的对立比较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航船裴考德代表的陆地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海洋来说它是安逸舒适的;而海洋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它象征着凶险同时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海洋在这里也代表着深奥难测的命运。船与海代表着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象征着必须要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题目(一) 1.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2.汉语新词语研究 3.汉语外来词语研究 4.汉语字母词研究 5.汉语媒体语言特点研究 6.汉语修辞研究 7.汉语多音字研究 8.汉语复活词研究 9.当代汉语科技词语研究 10.现代汉语成语变化研究 11.当代汉语词语语音形式的发展变化 12.汉语惯用语研究 13.当代汉语新谚语研究 14.当代汉语青年流行语研究 15.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研究 16.谈谈副词“终于”的用法 17.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 18.语用正误与语频统计 19.因果关系与转折关系的上位义比较 20.给病句一个理由

21.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符号 22.文化符号“道”和“道”族词汇的研究(说明:本题中的“道”也可换成“气”、“心”、“性”、“理”、“天”、“命”、“神”等字,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2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 24.“女士、先生、小姐、太太”使用情况调查 25.“同志”的尴尬 26.文学语言研究 27.汉语语气词研究 28.书名和社会文化心理 29.店名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店名”也可换成“人名”、“姓氏”、“地名”、“菜名”、“品牌名称”等等词语,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0.鬼神名称和宗教文化 31.命名和艺术世界——谈小说《西游记》的人物、地点命名在艺术建构中的作用 32.成语和中国文化(说明:本题中的“成语”也可换成“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词,分别成为不同的题目) 33.汉语动物名称研究 34.汉语植物名称研究 35.新时期小说语言粗鄙化现象研究 36.“X吧”类新生店名研究 37.说“秀”(英show) 38.汉语象声词研究 39.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

修辞学知识整理(修辞例子 +修辞效果)

【一】描绘类辞格 一、比喻 比喻的变式: (一)倒喻 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2、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桂林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桂林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 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三)回喻(迂喻) 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喻体,相似性是明星和街灯变亮的过程。通过“街灯”和“明星”互喻,使二者浑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五)博喻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句1、句2用“眼睛”“星星”比喻本体“野花”,用“明珠”“星星”“美人”比喻本体“白花”,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说明了本体的各种特征。 (六)较喻 就是用比较的形式构成的比喻。它将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体、喻体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常以“于、比、不如、赛过、比不上”等充当喻词。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文的修辞手法

作文的修辞手法 导读: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

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

论委婉语的表达及其翻译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委婉语的表达及其翻译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 前言 . (1) 一、委婉语概述 (2) (一)委婉语的概念及产生 (2) (二)委婉语的分类 (3) (三)本章小结 (3) 二、委婉语的表达方法 (5) (一)模糊方法 (5) 1.模糊的界定 (5) 2.模糊方法在委婉语中的运用 (5) (二)降格陈述 (7) 1.降格陈述的界定 (7) 2.降格陈述在委婉语中的使用 (7) (三)假信息方法 (7) (四)替代方法 (8) (五)本章小结 (9) 三、委婉语的翻译策略 (10) (一)直译法 (10) 1.直译 (10) 2.直译在委婉语中的应用 (10) (二)意译法 (11) 1.意译 (11) 2.意译法在委婉语中的应用 (11) (三)本章小结 (12) 结论 (13) 引文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后记 (16)

摘要 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人际关系中的“润滑”作用越来越突出。多年来,语言学家们从各种角度对委婉语进行了研究,其独特的语用功能也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焦点。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表达方法入手,进而探讨委婉语翻译的技巧与方法,以期促进跨文化交流。对于英语学习者说,了解委婉语,正确得体地进行交流,避免语用失误,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委婉语表达方法翻译

语言类论文选题参考

语言类论文选题参考 一现代汉语研究 1泛义动词“整”与“搞”的比较研究 2“副+名”的社会运用考察 3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4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研究 5现代汉语程度副词重叠式研究 6现代汉语插入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7现代汉语委婉语的个案或宏观研究 8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如:对了、嗯、好、得了、回头、然后、我说等) 9代词“人”、“人家”使用情况考察 10句末语气词使用状况调查 11汉外对比研究(如:亲属称谓、外来词、具体语法现象) 12浅析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 二、方言研究 1某方言本字考 2某方言语音研究 3某方言词汇研究 4某方言语法研究 5某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三、古代汉语研究

1副词“倒是”的发展历程探微 2《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3《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4《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5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6《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7《诗经》叠音词研究 8《诗经》连绵词研究 9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10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11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12《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13《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14《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15《孟子》中的“其”字 16《孟子》中的“之”字 17《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18《荀子》副词研究 19《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20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四、流行语、网络语言研究 1“秀”(英show) 2浅析“~客”族词语 3流行词语“非常”浅析 4网络语言的词汇特点及规范 5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6也谈“零X”(“零**”词族探微) 7“副+名”结构再探 8“很十名”现象探析 五、语言应用研究 1新闻语言研究 2广告用语研究 3法律、商贸语言研究 4社交用语研究、文艺用语研究(小品、歌词等)5当代作家语言研究(包括词汇、语法、修辞)6报刊语言研究 7节目主持人语言特点考察 8少儿节目语言特点考察

修辞学知识修辞例子修辞效果图文稿

修辞学知识修辞例子修 辞效果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描绘类辞格 一、比喻 比喻的变式: (一)倒喻 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2、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 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桂林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桂林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 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 (三)回喻(迂喻)

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喻体,相似性是明星和街灯变亮的过程。通过“街灯”和“明星”互喻,使二者浑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五)博喻

作文要妙用修辞范文

作文要妙用修辞范文 作文要妙用修辞 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了近“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作文总是难尽如人意,往往拖了语文成绩的后退。要写好一篇考场作文,确实涉及到考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审题立意的能力,选材构思的能力,行文布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一靠阅读积累为之“蓄能”,二靠长期练笔造就“硬功”。从这点上说,写作之“冰”确非“一日之寒”。倘能在考前注意一些语言运用的策略,展露其“亮点”,则会取得“速效”,收到“实效”。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因而中考复习时我们要精心设计指导方案,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让作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起来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享受作文,感受作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在中考考场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我个人认为,要想让考场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妙用修辞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本文试从以下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入手对中考作文语言的复习加以小探。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那么什么是比喻呢?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搞清楚这个问题。比喻是用有相似之处的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比喻到底有谁什么作用呢?学生们很清楚,比喻具有描绘和说明的作用,可以把事物描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也可以把事物剖析得清晰明白,便于理解。那么比喻这种修辞在中考作文中究竟怎样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面示例中去获得感知。 1、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梁衡《夏感》) 赏析:这个句子把“春之色”、“秋之色”分别作比,把“春之色”比作碧波、嫩竹,把“秋之色”比作夕阳、红叶,生动形象可感,为写“夏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刘成章《安塞腰鼓》) 赏析:这个句子用比喻与排比连用的句式,语势强劲豪迈,有着鲜明的韵律感,就像安塞腰鼓的鼓点声,铿锵有力。

象征手法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就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文学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相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白雪 正面:不论别人从何种目光对待它,它总是露出清纯的笑脸。 反面:总是爱用洁白的面具去掩饰人间的丑恶。 天平 正面:你是公平公正的象征。 反面:你徇私枉法,谁给你的东西多,你的重心就偏向谁。 象征手法 写作指导: 1、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知识清单 日常交际中的敬语与谦语

知识清单日常交际中的敬语与谦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知识清单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家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爱、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交往态度。 一、常用敬语与谦语 1.“家大舍小令外人” 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 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2.另外还可用“犬子”“小女”等表示谦逊。 3.常用敬语表 二、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幼年泛称——总角; 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人瑞之年)。 三、禁忌语 日常交谈中需要避讳的内容一般有: 1.生理上的缺陷。 2.家庭不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