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题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题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题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题

精品文档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一、名句默写(每空一分,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因得遍观全书。

2.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写自己求学之艰的句子: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出了宋濂对

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二、字词解释(共10分)

①录毕,走送之(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媵人持汤沃灌()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⑤援疑质理(

⑥烨然若神人()

⑦负箧曳屣(

三、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1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4、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四、问答题(8分

1?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3分)

我的感悟是:

2?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2分

我的看法是:

精品文档

3.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乐中求学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3分)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重:兼有两种(事物)。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

②录毕,走送之走:

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

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3.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分)

《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一、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寓逆旅;负箧曳行深山巨谷中;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①跑(赶快)②等待③热水④气味香气⑤引,提出;询问;⑥光彩照人的样子;⑦背着,小箱子,拖,鞋。

三、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有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往,曾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精品文档

3.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鱼和肉那样的美食可享

用。

4.我却穿着旧棉袍和宝石装饰的帽子,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也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5.现在的学生在太学里学习,官府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有冬衣和夏衣赠予,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了。

6.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没有养成,那不是天资低下,而是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错呢?

四 1. 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求学需不断并战胜困难。

2. 一种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一种为可取,“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 ,出高素质的学生,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例如: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远远超过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五、1①假:借;②走:跑;③谪:降职远调;④ 妻子:妻子和儿女。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3.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 2 分)

007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字词:嗜学:爱好学习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借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 原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 字词: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 译文:(赶上冬天)天气很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从不放松抄写。 原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字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译文:抄完后,跑着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原文: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广泛的阅读很多书。 原文:既加冠(guàn),益慕圣贤之道。 字词: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道:学说 译文:我到了成年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原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字词:硕:大。硕师即大师,学问渊博的人游:交往,外出求学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译文: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原文: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àng)辞色。 字词:填:塞满,充满降:减,减退辞色:言辞和神色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态度一直极为严肃。 原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 A级:基础题 一.阅读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2)无从致.书以观(取得,买到) (3)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借) (4) 弗之怠.( 懈怠,放松 ) (5) 走.送之( 跑 ) (6)不敢稍逾约 ..(超过) (7) 既加冠 ..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 指成人 ) (8) 无硕师 (9) 尝趋.百里外(快步走) (10) 门人弟子填.其室( 充满 ) (11) 未尝稍将辞色 ..(语言和脸色) (12) 援.疑质.理 ( 提出;询问 ) (13) 或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 (14) 俟.其欣悦(等到) (15) 负箧.曳屣.(书箱;鞋) (16) 持汤.沃灌(热水) (17) 以衾.拥覆(被子) (18) 寓逆旅 ..主人( 旅社 ) (19) 腰.白玉之环 ( 挂在腰间 ) (20)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耀) (21) 緼.袍敝.衣(旧絮;破)(22)略无慕艳 ..意(羡慕;欣赏)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叱咄 ..(chì 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衾.(qīn)容臭.(xiù)烨.然(yè)緼.袍敝衣(yùn)二、文学常识。 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三、解释 1、致:得到。 2、假借:借。 3、走:跑。 4、以是:因此。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 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11、叱咄:训斥。,呵责。12、至:周到。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6、俟:等待。17、穷冬:隆冬。1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0、汤:热水。 21、舍:这里指学舍,书馆。22、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23、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24、沃灌:浇洗。 25、衾:被子。26、缨:帽带。 27: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8、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29、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1、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四、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4、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及答案 (2)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文学常识。 1、宋濂,字,号,朝人。有《宋学士文集》。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3、解题: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生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翻译: 1、余幼时即嗜 ..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以:来。 3、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 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翻译: 1、余幼时即嗜 ..学。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 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这里是买的意思。以:来。 3、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始于唐代。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二、文白互译 原文:余幼时即嗜(sh i)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ye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ci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 idu o),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 i)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qi e)曳屣(y e x i),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 on)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y ing)人持汤沃灌,以衾(q i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 i)绮(q i)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xi 0),烨(y e)然若神人;余则緼(ytn)袍敝(b i)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qi d)葛之遗(we i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e)余。撰长书以为贽(zh 1), 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 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 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

送东阳马生序总复习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勉励后学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shì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俟(sì) 负箧(qiè) 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衾(qīn) 容臭(xiù)烨(yè) 缊(yùn)袍敝衣 烨然yè 划分句子停顿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 2.日再食(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然:(1)……的样子。烨然若神人。佁然不动。 (2)可是;但是。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样。然则北通巫峡。 虽:(1)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有千里之能。 (2)即使。故虽有名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故:(1)所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虽有名马。 (2)原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原因;缘故。 以:(1)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 (2)用。以衾拥覆。因以为号焉。 (3)来。无从致书以观。不敢出一言以复。俯身倾耳以请 (4)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而计日以还 或:(1)有时。或遇其叱咄。或置酒而招之。 (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有人。或凭或立,不一状。

最新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大学士宋濂写给自己晚辈后生马君则的一篇临别赠言,目的在于劝勉马生勤学善学。让我们通过学习来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时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来书,自己亲手抄录,数着日子到时候归还。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里的墨汁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写。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成年之后,(我)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忧虑)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学生们挤满了整个屋子,(对待学生)不曾略微把话说的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前辈训斥、呵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了,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才再度向他请教。所以我即使愚笨,最后也有所收获。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的峡谷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

送东阳马生序课外比较阅读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臵《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益慕圣贤之道( ) (2)或遇其叱咄(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生徒悉集(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文:5.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共同点:6.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7.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参考答案:3.(1)更;(2)有时;(3)同“披”,穿;(4)全、都。4.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5.示例:宋濂借阅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6.【甲】通过对比表现宋濂读书的清苦(以读书为乐)。【乙】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了祖莹的文章之妙(好)。 7.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二、【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⑦乎?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2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或.遇其叱咄()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 3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 共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32、有副对联,下联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只因养尊处优。请你根据《送东阳马升序》做出上联。上联是: 参考答案:28、B 29、有时、地方、苦于担心、大门 30、(1)曾经赶到百里之外,跟从同乡的前辈有识之士,拿着书本虚心请教。(2)人研究学问,不一天天进步就会一天天落后。31、相同点:都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不同点: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 32、名闻天下文称四海缘于心无旁骛 三、【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俟其欣悦() (3)于是遂就书()(4)吾徒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2)等待(3)于是,就(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总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释义 1.幼时即.嗜学:就 2. 无从致.书:得到 3. 每.假借:经常 4. 每假借 ..:借 5. 手自笔录.:抄写 6. 计日以还:计算 7. 天大.寒:很8. 弗.之怠:不 9. 走.送之:跑10. 不敢稍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11. 以是 ..人多:因此12. 余因.得:因为 13. 既.加冠:已经14. 益慕 ..圣贤之道:更加仰慕15.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16. 又患.无硕师:担心 17. 又患无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18. 名人与游.:交往 19. 尝.趋百里外:曾经20. 尝趋.百里外:跑 21. 从.乡之先达:向22. 执.经叩问:拿 23. 执经叩.问:请教24.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25. 填.其室:挤满26. 未尝 ..稍降辞色:从不 27. 援.疑质理:引、提出28. 援疑质.理:询问 29.或.遇其叱咄:有时30. 或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31. 色.愈恭:表情32. 色愈.恭:更加 33. 礼愈至.:周到34. 俟.其欣悦:等待 35. 故.余虽愚:所以36. 故余虽.愚:虽然 37. 卒.获有所闻:最终38. 负.箧曳屣:背 39. 负箧曳.屣:拖40. 穷冬 ..烈风:隆冬 41. 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42. 至舍.:学舍、书馆 43. 四支.僵劲:通“肢”,肢体44. 四支僵劲 ..:僵硬 45. 媵人 ..持汤沃灌:服侍的人46.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47. 媵人持汤沃灌 ..:浇洗48. 以衾.拥覆:被子 49. 久而乃.和:才50. 寓逆旅 ...:住旅店 51. 主人日.再食:每天52. 主人日再.食:两次 53.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54. 戴朱缨.宝饰:帽带 55. 腰.白玉之环:腰佩56. 右备.容臭:挂着 57. 右备容臭 ..:香袋,臭,气味,指香气。58.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59. 缊.袍敝衣:旧絮60. 缊袍敝.衣:破 61. 略无慕艳 ....意:毫无羡慕62. 口体之奉:吃的穿的 63. 盖.余之勤:大概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 (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 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嗜:___________ (2)弗之怠弗:___________ (3)宋濂尝与客饮尝:___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臧: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 的启示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 3. (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略”。(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二、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1、幼时求学的艰难。 2、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 3、求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三、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四、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1、余幼时即嗜学。 2、益慕圣贤之道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六: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11、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3、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 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 14、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东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囊萤:晋车胤;映雪:晋孙康;负薪:西汉朱买臣; 挂角:隋李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孙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 1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7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很多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8 .《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9、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精选最新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6题。(1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①治经②为博士③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④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孙权劝学》 ①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②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 ③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④士:有抱负的人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蒙乃始就学乃:(2)以是人多以书假 余假: (3)孰若孤孰:(4)不敢稍逾约逾约: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蒙辞以军中多务以衾拥覆 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6.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向吕蒙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和成年后求师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归类复习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归类复习 一、生字 1、余幼时即嗜学(shì) 2、砚冰坚(yàn) 3、弗之怠(fú)(dài) 4、不敢销逾约(yú) 5、既加冠(guān)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shuò) 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kòu) 8、或遇其叱咄(chì)(duō) 9、俟其欣悦(sì) 10、卒获有所闻(zú) 11、负箧曳屣(qiè)(yè)(xǐ) 12、足肤皲裂而不知(jūn) 1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shè) 14、媵人持汤沃灌(yìng) 15、以衾拥覆(qīn) 16、同舍生皆被绮绣(qǐ) 17、右备容臭(xiù) 18、烨然若神人(yè) 19、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yùn)(bì) 二、一词多义 1、以无从致书以观(目的连词,可译为“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可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可译为“因”。“以是”可译为“因此”。第二个“以”介词,可译为“把。”) 以衾拥覆(介词,可译为“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可译为“因为”) 2、之弗之怠(指代“抄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衬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可译为“向”) 当余之从师也(动词,可译为“跟从”) 三、古今异义 1、日再食(“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继续) 2、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水)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4、尝趋百里外(“趋”,古义:快步走,本文有“奔”的意思。今义:常用表趋向) 5、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四、词类活用 1、录毕,走送之(“走”,动词做状语,跑着,赶紧。) 2、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3、余立侍左右(“立”,名词用作状语,站着)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对照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助读资料 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我就特别喜欢没有办法得到来常常向亲手亲自很,非常 我小时候就非常喜爱读书。家里穷,没办法得到书看,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亲手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归还。天气非常寒冷,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人多以.书假余, ..约。以是 指抄书完毕跑稍微超过因为此把 教, 尝趋. 未尝稍降辞色 或.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等待就请教虽然终于 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箱子拖鞋子走隆冬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达几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学舍同“肢”指服侍的人热水浇洗 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服侍的人拿来热水浇洗我的手脚,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被子才住旅店给…东西吃 用被子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通“披”,穿帽带佩戴气味,指香气光彩照人的样子 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配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 神仙; 余则緼. 以.

《送东阳马生序》《明史·宋濂传》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2)弗之怠弗: (3)宋濂尝与客饮尝: (4)间问群臣臧否臧: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12.【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 参考答案: 9.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10.(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11.(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2.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

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