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荐下载】谈肺炎目标性检测及效果评估

【推荐下载】谈肺炎目标性检测及效果评估

【推荐下载】谈肺炎目标性检测及效果评估

[键入文字]

谈肺炎目标性检测及效果评估

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谈肺炎目标性检测及效果评估”,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研究组中13例出现肺部的炎症浸润,肺部听诊有湿啰音,表现为发热、多痰等,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中20例发生相关性肺炎,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3%。2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 0.05)。全麻术后患者发生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子可分为2种:一种是患者的个体因素如患者的年龄较大、原来的基础疾病相对比较严重、合并其他系统的疾病以及并发症。通常患者的年龄越大,APACHEⅡ的评分也就越高,这类患者很容易在全麻术后出现相关性肺炎。一种是医源性的因素如医疗操作技术不够规范、治疗的方法不够有效或者药物的选择问题等,一般情况下机械通气时间越久,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也就越高;此外,导管的气囊压力降低,麻醉过程中或者呼吸机使用过程中使用镇静药或者肌肉松弛药物,多次气管插管,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过多级别过高,留置鼻胃管时间过长,肠外营养时间过多,长期采取仰卧位等都是促进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根据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时间,可被分为早发型相关性肺炎以及迟发型相关性肺炎。早发型相关性肺炎是指在机械通气第2—5天发生的相关性肺炎;而迟发型相关性肺炎是指发生在机械通气5d以后的相关性肺炎。早发型相关性肺炎多数是对抗生素较为敏感的定植在口咽部的病原菌,其中包括对苯唑西林十分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这些口咽定植的病原菌易在患者发生误吸或者在进行气管插管的时候转移到呼吸道而致病。而迟发型相关性肺炎主要与咽喉部或者胃十二指肠定植的细菌相关,而且这些致病菌大多都是耐药的病原菌如耐药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

1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监测登记表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监测登记表

————————————————————————————————作者:————————————————————————————————日期: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基本资料 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岁床号住院号 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入院诊断: 二、监测资料 上呼吸机时间:年月日脱呼吸机时间:年月日使用呼吸机的方式:□面罩□插管□切口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用法、时间: 药名:剂量:途径:起止时间: 药名:剂量:途径:起止时间: 药名:剂量:途径:起止时间: 药名:剂量:途径:起止时间: 三、医院感染资料 医院感染:是□否□感染日期:年月日 感染时间:□使用呼吸机48h内□使用呼吸机48h后 易感因素:□糖尿病□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肿瘤□手术□WBC计数<1.5X109/L □其他(请注明): 病原学检查:是□否□送检日期年月日 标本名称:病原体: 药敏结果: 四、每日评估上呼吸机的必要性

附: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监测评估表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监测评估表 评估日期上呼吸机必要性 评估人评估日期 上呼吸机必要性 评估人是否是否 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填表说明: 1、凡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均需填写本表。“医院感染资料”由主管医生填写,其余内容由责任护士填写。 2、如发生相关感染,除填写相应表格外,还应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如多次进行病原学检查,表 内填写最有临床意义或首次检查结果,其它重要结果另附一张纸填写。 3、药敏结果应包含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抗生素的药敏或耐药情况。 4、从使用呼吸机第2天开始评估,在相应格内打“√”。

坠积性肺炎

卧床并发坠积性肺炎的健康教育 1. 坠积性肺炎的病因: 1.1 年龄因素: 老年人易患坠积性肺炎,这与衰老使肺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出呼吸道,随重力流向肺底有关。 1.2 长期卧床: 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改变体位,胸廓活动度小,双肺野后部易蓄积分泌物。 1.3 呼吸肌麻痹: T4以上脊髓损伤可造成肋间瘫痪,呼吸肌麻痹,影响胸式呼吸,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变浅、肺不张、肺萎缩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加重肺底分泌物蓄积。 1.4 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清除无效,气管及双肺小气道的纤毛运动障碍,咳嗽、喷嚏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减弱,患者不能将痰液、分泌物有效排出。 1.5 侵入性操作: 部分患者需气管切开、全麻气管插管等,破坏了呼吸道原有的屏障功能,增加细菌侵入呼吸道几率,造成肺部感染。严重者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并发坠积性肺炎。 1.6 全身性因素:如昏迷等。 有研究表明:格拉斯哥分级法评分值越低易于导致坠积性肺炎。考虑

与昏迷后口咽、消化道分泌物误吸有关。 2. 诊断标准: 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和咳痰为主,尤以咳痰不利,痰液粘稠而致呛咳发生为其主要特点。实验室检查一般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菌检查和痰培养阳性;肺部X线检查双肺下部或单侧肺下部不规则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依据长期卧床史和上述临床特点,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预后,防止发生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3. 护理措施与对策: 通过学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对策。 3.1 翻身拍背: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协助患者翻身及拍背,每2h 一次。将患者床头摇高3O°一45°,半卧位与卧位变换,利于排痰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拍背时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力度应均匀一致,每次3—5min。通过拍背,使支气管、细支气管内痰液因振动而产生咳嗽反射,同时鼓励患者进行咳嗽及深呼吸,痰液由小气管到大气管,痰液随即咳出。 3.2 湿化气道: 雾化吸入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支气管及肺泡,达到抗感染,解痉平喘,稀释痰液及扩张支气管等

2019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规程

1、政策 确定以下项目为重点监控的工作内容,包括尿道相关性感染,进行该项目的目标性监测程序。 2、目的 2.1尿道(尿道内插导尿管/留置尿管引起的相关性感染)医院感染率,以掌握本院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2向医务人员反馈治疗或操作的危险性。 3、目标 3.1尿道插管相关性的医院感染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3.2防止或减少医院感染、传染病暴发。 4、管理监控机构 4.1各临床科室、院感科每月负责全院的检查、统计、原因查找形成报表,报院感控制委员会,院感科每月进行检查、监督和不定期抽查、改进措施的制定。医务科、护理部参与检查和行动落实督导。 4.2院感科负责监控、收集资料、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检查监督,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检查和行动落实督导,一旦发现严重事件,相关部门/科室及时上报院感科和医院感染管理委

员会、院感科及时向相关职能科室通报,共同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5、检查依据 《感染管理手册》 6、监控方式和检查频率 6.1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病例 6.1.1临床科室自查,每天填写使用留置尿管插管病人“监测表”,每月25日前交至院感科。 6.1.2各科医生、护士、检验科报告:发现疑似或确诊的感染病例在24小时内按《医院感染与报告控制制度》、《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制度》程序,经主治医生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既科主任)报告,并填写“报告卡”报院感科(班外时间、节假日按上述两个制度程序报告)。 6.1.3医院感染或传染病暴发、流行:各科室/部门、院感科如发现同一区域出现医院感染同源感染3例或3例以上(说明:重要病原体1例)、传染病超过《医院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医院感染管制规程》中分类及时评估标准,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长、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同时参与预防和控制,院感科接报告后立即核实、监督检查。 6.1.4院感科每天查询出入院病人疾病诊断等动向,检验科每月查阅现患病人(检查重点:感染性疾病病人(含传染病病人)、尿管、动静脉置管病人等),以发现感染病例,督促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和控制措施,并深入相关科室,核实感染病例及消毒隔离执行情况。

预防坠积性肺炎

1.坠积性肺炎的病因: 1.1年龄因素: 老年人易患坠积性肺炎,这与衰老使肺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 道分泌物不易清出呼吸道,随重力流向肺底有关[2]。 1.2长期卧床: 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改变体位,胸廓活动度小,双肺野后部易蓄积分泌物。 1.3呼吸肌麻痹: T4以上脊髓损伤可造成肋间瘫痪,呼吸肌麻痹,影响胸式呼吸,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变浅、肺不张、肺萎缩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加重肺底分泌物蓄积[3]。 1.4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清除无效,气管及双肺小气道的纤毛运动障碍,咳嗽、喷嚏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减弱,患者不能将痰液、分泌物有效排出。 1.5侵入性操作: 部分患者需气管切开、全麻气管插管等,破坏了呼吸道原有的屏障功

能,增加细菌侵入呼吸道几率,造成肺部感染。严重者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并发坠积性肺炎。 1.6全身性因素:如昏迷等。 有研究表明:格拉斯哥分级法评分值越低易于导致坠积性肺炎[4]。考虑与昏迷 后口咽、消化道分泌物误吸有关。 2.诊断标准: 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和咳痰为主,尤以咳痰不利,痰液粘稠而致呛咳发生为其主要特点。实验室检查一般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菌检查和痰培养阳性;肺部X线检查双肺下部或单侧肺下部不规则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⑸。依据长期卧床史和上述临床特点,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预后,防止发生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3.护理措施与对策: 通过学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对策。 3.1翻身拍背: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协助患者翻身及拍背,每2h 一次。将患者床头摇高30 ° 一45。,半卧位与卧位变换,利于排痰及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⑹。拍背时患者取侧卧位或

预防坠积性肺炎

1. 坠积性肺炎的病因 1.1 年龄因素: 老年人易患坠积性肺炎,这与衰老使肺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出呼吸道,随重力流向肺底有关[2] 。 1.2 长期卧床: 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改变体位,胸廓活动度小,双肺野后部易蓄积分泌物。 1.3 呼吸肌麻痹: T4以上脊髓损伤可造成肋间瘫痪,呼吸肌麻痹,影响胸式呼吸,造成呼吸困难、浅、肺不张、肺萎缩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加重肺底分泌物蓄积[3] 1.4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清除无效,气管及双肺小气道的纤毛运动障碍,咳嗽、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减弱,患者不能将痰液、分泌物有效排出。 呼吸变。 喷嚏

1.5侵入性操作: 部分患者需气管切开、全麻气管插管等,破坏了呼吸道原有的屏障功能,增加细菌侵入呼吸道几率,造成肺部感染。严重者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并发坠积性肺炎。 1.6全身性因素:如昏迷等。 有研究表明:格拉斯哥分级法评分值越低易于导致坠积性肺炎[ 4]。考虑与昏迷 后口咽、消化道分泌物误吸有关。 2. 诊断标准: 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和咳痰为主,尤以咳痰不利,痰液粘稠而致呛咳发生为其主要特点。实验室检查一般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菌检查和痰培养阳性;肺部X 线检查双肺下部或单侧肺下部不规则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⑸。依据长期卧 床史和上述临床特点,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预后,防止发生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3. 护理措施与对策: 通过学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对策。 3.1 翻身拍背: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科室姓名评分 一、单选题 1、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多长时间。(D) A 3个月 B 6个月 C 12个月 D 24个月 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为(D) A MSSA B PRP C VRE D MRSA E MSSA 3、目标性监测是针对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D) A 全部住院患者 B 门诊病人 C 医务人员 D 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 二、多选题 1、关于医院感染全院综合性监测,下面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ACE) A 监测对象即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 B 监测对象即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 C 监测时间至少1年 D 监测时间至少2年 E 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可以同时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2、关于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下面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BD) A 指的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B 不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 C 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D 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3个月以上 E 应该在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开展 三、判断题 1、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等均属于目标性监测。(√) 2、抗菌药物使用率是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3、医院应重点培养检验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4、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患者感染信息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6、患者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发生的感染不属于ICU感染。(×) 四、简答题: 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监测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1)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

肺炎临床路径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及肺间质等在内的炎症。肺炎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及其它病原体所致肺炎。细菌性肺炎又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本临床路径实施对象专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一、路径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肺炎诊断标准。 2、年龄≥18周岁。 排除标准:1、合并肿瘤或其它可能影响治疗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2、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 4、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二、中医诊断: (一)诊断标准 细菌性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咳嗽”等范畴。 1、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但以春季及冬季为多的外感热病。 2、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 浮数等表现。 3、病变过程中,由初起邪犯肺卫转变为邪热壅肺等气分证,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等表现。 (二)辩证分型: 1、邪袭肺卫: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发热,畏寒,少汗,无口干,周身酸痛,咳嗽,咯白稀痰,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夏日起病,发热,汗出热不解,头昏重胀痛,身重疲倦,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痰热壅肺:身热,汗出,咳嗽,咳痰黄稠,或痰呈铁锈色,或伴有胸闷痛,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3、痰浊阻肺: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常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4、正虚邪恋:疲倦乏力,少许咳嗽,少痰,纳呆,腹胀。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三、西医诊断标准 (一)肺炎诊断标准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血常规: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班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本临床路径专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细菌性肺炎患者。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后在医院(包括老人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三)危险因素: 1、年龄大于65岁; 2、COPD、肺癌等基础肺疾病;

预防坠积性肺炎

1. 坠积性肺炎的病因: 1.1 年龄因素: 老年人易患坠积性肺炎,这与衰老使肺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清出呼吸道,随重力流向肺底有关[2]。 1.2 长期卧床: 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主改变体位,胸廓活动度小,双肺野后部易蓄积分泌物。 1.3 呼吸肌麻痹: T4以上脊髓损伤可造成肋间瘫痪,呼吸肌麻痹,影响胸式呼吸,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变浅、肺不张、肺萎缩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加重肺底分泌物蓄积[3]。 1.4 呼吸道清除功能减弱或消失: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清除无效,气管及双肺小气道的纤毛运动障碍,咳嗽、喷嚏反射等保护性反射减弱,患者不能将痰液、分泌物有效排出。 1.5 侵入性操作:

部分患者需气管切开、全麻气管插管等,破坏了呼吸道原有的屏障功能,增加细菌侵入呼吸道几率,造成肺部感染。严重者炎性充血,水肿渗出,并发坠积性肺炎。 1.6 全身性因素:如昏迷等。 有研究表明:格拉斯哥分级法评分值越低易于导致坠积性肺炎[4]。考虑与昏迷后口咽、消化道分泌物误吸有关。 2. 诊断标准: 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和咳痰为主,尤以咳痰不利,痰液粘稠而致呛咳发生为其主要特点。实验室检查一般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菌检查和痰培养阳性;肺部X线检查双肺下部或单侧肺下部不规则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5]。依据长期卧床史和上述临床特点,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以改善预后,防止发生更为严重的并发症。3. 护理措施与对策: 通过学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对策。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尿毒症合并肺炎临床路径

尿毒症常规血液透析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 治疗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终末期肾病(ICD-10:N18.0)。 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ICD-9-CM-3:39.95)。 第二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尿毒症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1.终末期肾病或慢性肾脏病5期。 2.实验室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或eGFR小于15ml/(min·1.73m2)或残余肾功能每周Kt/V小于2.0。 血液透析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人造血管,或者半永久性深静脉置管。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依据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

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满足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 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ICD-9-CM-3:39.95)。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8.0终末期肾病疾病编码。 2. 合并症必须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ICD-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定义:V AP是医院获得行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机械通气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气管插管48~72h后或气管拔管48小时以内发生的肺炎,主要是细菌性肺炎。其发生率是普通病人的6-21倍,每插管1天,发生机率增加1-3%。死亡率比普通病人高2-10倍。 通气的指佂: 1.心跳、呼吸骤停或意识障碍。 2.呼吸形式严重异常,如呼吸频率>35-40次/分<6-8次/分,呼吸节律异常或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 3.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通气和(或)氧合障碍:PaO2<50mmHg,尤其是充分氧疗后仍<50mmHg; PaCO2进行性升高,PH值动态下降。 诊断标准: 1.使用呼吸机48h后或撤离呼吸机拔管48h内出现发热、脓性痰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细菌 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较原先增加25% 3.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升高 4.X线胸片提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中的侵润病灶 5.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菌落计数大于10(6次方)/ml,若痰培养作为细菌学检验标本,则必须低倍镜视野下白细胞大于25个,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个 临床肺部感染严重性评分: V AP发生的相关因素: 1.口咽部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在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堆积是误吸物的来源并

可引起V AP由于气道的持续开放,聚集在口咽部的分泌物顺着插管进入声门,在气管导管周围淤积、下漏,引起隐匿性吸入,增加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胃管的插入,消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镇静剂的使用也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健康人胃液PH<2,基本处于无菌状态。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当PH升高,>4时,病原微生物则在胃内大量繁殖。 2.免疫功能降低。气管切开及切管插管等人工建立,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其管道本身还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3.体位的影响。仰卧位易造成胃内容物流仰卧位时,即使是健康人误吸都十分常见。有研究显示仰卧位是机械通气患者发V AP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平卧位及保持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最高者为鼻饲且平卧位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4.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呼吸机管路中常有冷凝液形成,冷凝液是很好的细菌库,细菌常在此生长繁殖。冷凝液反流到雾化罐,可使湿化的含菌气体吸至下呼吸道货患者移动体位时含菌冷凝液直接流入下呼吸道而引起V AP。如果呼吸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易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与V AP发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5.病房空气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不能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人员流动没有限制,吸痰管、鼻胃管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6.手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V AP约占30 %,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需不断吸痰,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吸痰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 AP,尤其是多个患者吸痰如果不加以注意,易造成相互间的交叉感染。 V AP的预防措施: 1.ICU的管理。ICU 的患者进行侵入性的操作较多。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净化,室温保持在22 ℃左右,相对湿度50 %~60 %。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 ICU 空气菌落< 200cfu/ m3,物体表面< 5cfu/ cm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患者或带菌者应相对隔离。 2.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无菌操作。 ICU 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实行无陪护制度。进入ICU 人员应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工作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手是预防V 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手部、患者的皮肤以及ICU环境可能成为某些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污染源,所以当直接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在直接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 3.呼吸道管理 (1)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导管气囊充气是为了使人工气道放置牢固,同时达到合理密闭。而合理的密闭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减少V AP 的发生并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套囊内气量一般注入5ml 左右,以辅助或控制呼吸时不漏气,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 7~ 4. 0kPa。漏气或充气不够均可致通气不足,若套囊过度充气,时间过长,气管黏膜会出现缺血坏死,继发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能沿着气管插管的外壁通过声门,到达气管插管的上方,并聚集成一糊状物,称为“黏液糊”,是病原菌较好的繁殖地。可先充分吸引口咽部分泌物,减少经气囊旁侧流入肺部,再用声门下吸引导管直接吸出气囊上的分泌物,阻止“黏液糊”的产生,减少误吸,从而减少V AP的发生。 (2)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呼吸机管路内的冷凝水为污染物,使用中冷凝水集液瓶应置于管路最低位置,应及时清除。在离断管道、变换体位及处理冷凝水原液之前应戴手套,之后更换手套并消毒手。有研究表明,呼吸机管路7d更换1 次,能有效降低V AP的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湿化罐、雾化器内装液体应每24h 全部倾倒更换灭菌用水,用后终末消毒。 (3)机械通气病人的细菌监控。院内感染科的专职人员, 定期对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系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2019 年版) 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 J18.0 )。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9 年版)》(中华儿科杂志)。 1. 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 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喉部痰声、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部分患儿双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啰音。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 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常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肺外并发症。 4. 胸部X 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双

肺下野、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张或肺气肿。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 胞多增多,CRP 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 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 的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查;细菌培养和药 敏试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8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管理指南(2013 修订)》(中华儿科杂志)。 1. 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20℃左右)及湿度(60% 左 右),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儿烦躁不安,可给适量镇静 药物。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 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肺炎时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选择最 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在 明确病原后则给予针对性治疗。 3. 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是神经氨酸 酶抑制剂,可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治疗。重组人干扰素- α1b 雾化吸入或肌内注射治疗病毒性肺炎。更昔洛韦目前是治疗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喘憋等症状,小婴儿常伴拒奶、呕吐、腹泻等; 2.肺部体征:早期或小婴儿可不明显,后期可闻及中、细湿罗音;重症病儿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快超过40次/min;可出现点头呼吸、三凹征,口周、指甲青紫。叩诊可呈浊音。听诊两肺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若有病灶融合扩大,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3.合并心衰时患儿脸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加重,呼吸频率超过60次/min(除外体温因素)或出项奔马律及肝脏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4.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5.胸部X线摄片或透视见肺纹理增粗,有点状、斑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病灶。若病程较长大于2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肺CT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一般治疗: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或新鲜全血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2. 病原治疗:初始治疗是经验性的,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 3.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雾化治疗,防治水、电解质失衡; 4. 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严重肺炎,喘憋不能缓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5. 防治并发症及合并症:及时纠正心衰、呼衰、?胃肠功能衰竭、脓胸及脓气胸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8.001支气管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尿常规、粪常规; (2)胸片;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操作规程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操作规程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操作规程1.目的 调查手术部位感染、ICU(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以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及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范围 适用于手术科室、NICU、PICU、CICU、院感科。 3.定义 目标性监测:指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4.内容 4.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4.1.1监测对象: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4.1.2监测内容: 4.1.2.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科室、ID号、姓名、年龄、调查日期、随访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 4.1.2.2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表)、围手术

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4.1.2.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4.1.3监测方法: 4.1.3.1临床医生主动上报。 4.1.3.2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4.1.3.3科室出院回访监测。 4.1.3.4每例监测对象及时向院感科上报。 4.1.4资料分析: 4.1.4.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4.1.4.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4.1.4.3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4.1.4.3.1 4.1.4.3.2 4.1.4.3.3 %100?=者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100?=者手术数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病率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100?=手术病例数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部位感染病例数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率感染发病率级患者手术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例数级患者蝗手术部位感染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100?=

3《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练习题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多长时间( )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2. 医院开展目标性监测时,持续时间应连续多长时间以上( )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3.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应多长时间至少开展一次()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4. 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简称为() A.PDR-AB B.PDR-PA C.VRE D.ESBLs 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为() A.MSSA B.PRP C.VRE D.MRSA 6.ICU 患者目标性监测,需要多长时间评定临床病情等级一次() A.每月 B.每周 C.每月 D.每季 7.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多少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A.10个 B.100个 C.1000个 D.10000个 8.目标性监测是针对什么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A.全部住院患者 B.门诊患者 C.医务人员 D.高危人群.高发医院感染部位 9.医院应按每多少张实际使用床位,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 A.50~100张 B.100~150张 C.150~200张 D.200~250张 10.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 A.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和医院感染患病率监测 B.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和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 C.细菌耐药监测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D. 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11. 医院感染病例的调查,专职人员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A.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 B.查看病程记录和护理记录相结合的方式 C.询问主管医师和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 D.查看医嘱和检查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医院感染监测,下面哪些说法师正确的() A.包括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B.具有长期、系统、连续的特点 C.研究内容是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影响因素 D.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E.所以医院都必须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2.关于医院感染全院综合性监测,下面哪些说法不正确() A.监测对象师所以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 B.监测对象是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 C.监测时间至少1年 D.监测时间至少2年 E.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可以同时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3.关与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 A.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 B.不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于细菌耐药性监测 C.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D.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3个月以上 4.下面的定义中,哪些是正确的()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肺炎(ICD–10:J1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表现:起病或急或缓,常伴有发热,热型不定,新生儿或体弱儿亦可不发热。患儿常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呕吐、腹泻等症状。 2.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咳嗽、气促,重症表现为鼻翼扇动、口周和指(趾)端发绀及三凹征。部分患儿两肺可闻及固定性细湿罗音。叩诊多正常,但当病灶融合累及部分或整个肺叶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3.其他系统症状与体征:重症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及紫绀,并伴发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如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肠鸣音消失等临床表现时,警惕在支气管肺炎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脑病、胸腔并发症等情况。 4.胸部X线:沿支气管分布的小斑片状肺实质浸润阴影,以两肺底部、中内带及心膈角较多,由于细支气管的阻塞,可发生局部肺不

张或肺气肿。也可以表现为节段性和大叶性肺部实变或不张。 5.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CRP有不同程度升高;病毒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2)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本病可由不同病原所致,需要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18-20℃)及湿度(55%)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儿烦躁不安,可给适量镇静药物。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3.抗生素治疗: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选择最佳给药方案,及时、足量、必要时联合应用。 4.对症治疗:高热者可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咳嗽者可用止咳祛痰剂;气喘者可用解痉平喘药;有低氧症状者吸氧;腹胀者可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并发脓胸、脓气胸者进行胸腔抽气、抽脓、闭式引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如何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如何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也就是在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对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等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目标监测监控和跟踪干预,逐步形成和健全目标监控管理新模式,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与感染监控部门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确保医疗安全。开展目标性监测的具体做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监测计划,在全面综合性监测基础上对全院的感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了基本了解后寻找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和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制定出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监测项目。常见的目标性监测有①ICU医院感染监测包括成人和儿童ICU②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④细菌耐药性监测⑤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检测。 二、开展目标性监测之前做好的准备工作①提前准备看看将要开展的目标性监测在预防感染控制方面是否有什么可以做的工作比如加强手卫生、病人体位、口腔护理、吸痰操作及其它一些感染预防措施方面现在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措施是在监测中可以逐步实施的②确定监测目标后要广泛阅读有关

监测目标的文章看看有些什么高危因素或相关因素,同时到临床去看看具体的操作并与临床沟通,再设计相应监测表格③与分管领导或分管院长沟通或请示取得支持④与科室主任护士长沟通召开相关科室的专题会议,对监测内容、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报告要求等进行培训⑤做好工作分工本科室及临床科室各负责哪些工作⑥与细菌室沟通一下关于监测方面加强细菌学培养的要求。 三、主要监测内容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位、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四、调查登记方法①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情况每个感染患者均需填写“感染监测登记表”由各医院根据本院情况制定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该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填写。②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患者的一般信息可从入院记录、病程记录和三测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③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患者发热是否>38℃手术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着重注意住院时间长、病情严重、免疫力下降和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 五、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①专人负责认真填写,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艾滋病合并细菌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细菌性肺炎(ICD-10:J15.901)、第二诊断为艾滋病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8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6年)及《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8年)等。 1.新近出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或者白细胞计数在原基础上明显升高,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叶/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患者出现第5项加第1-4项中任何一项,并除外肺部其

他疾病(肺结核、肿瘤、肺水肿、肺栓塞、肺不张、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嗜酸性细胞浸润及肺血管炎等)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8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6年)及《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8年)等。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4.如已开始抗HIV治疗的患者,则继续治疗,但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细菌性肺炎(ICD-10:J15.901)、第二诊断为艾滋病的患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措施 临床肺部感染严重性评分: VAP发生的相关因素: 1.口咽部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在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堆 积是误吸物的来源并可引起VAP由于气道的持续开放,聚集在口咽部的分泌物顺着插管进入声门,在气管导管周围淤积、下漏,引起隐匿性吸入,增加呼吸道吸入和感染机会。胃管的插入,消弱了食管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除功能;镇静剂的使用也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健康人胃液PH<2,基本处于无菌状态。机械通气患者易发生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当PH升高,>4时,病原微生物则在胃内大量繁殖。 2.免疫功能降低。气管切开及切管插管等人工建立,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其管道本身还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3.体位的影响。仰卧位易造成胃内容物流仰卧位时,即使是健康人误吸都十分常见。有研究显示仰卧位是机械通气患者发VAP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平卧位及保持长时间平卧位是引起误吸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最高者为鼻饲且平卧位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4.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场所,呼吸

机管路中常有冷凝液形成,冷凝液是很好的细菌库,细菌常在此生长繁殖。冷凝液反流到雾化罐,可使湿化的含菌气体吸至下呼吸道货患者移动体位时含菌冷凝液直接流入下呼吸道而引起VAP。如果呼吸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易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与VAP发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5.病房空气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不能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人员流动没有限制,吸痰管、鼻胃管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6.手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VAP约占30%,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需不断吸痰,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可通过吸痰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AP,尤其是多个患者吸痰如果不加以注意,易造成相互间的交叉感染。 VAP的预防措施: 1.ICU的管理。ICU的患者进行侵入性的操作较多。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净化,室温保持在22℃左右 ,相对湿度50%~60%。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ICU空气菌落 < 200cfu/ m3,物体表面 <5cfu/cm2。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患者或带菌者应相对隔离。 2.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 ,加强无菌操作。 ICU 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实行无陪护制度。进入ICU人员应更衣换鞋 ,戴口罩和工作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手是预防V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的手部、患者的皮肤以及ICU环境可能成为某些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污染源,所以当直接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 ,在直接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 3.呼吸道管理 (1)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导管气囊充气是为了使人工气道放置牢固 ,同时达到合理密闭。而合理的密闭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 ,减少VAP的发生并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套囊内气量一般注入5ml左右 ,以辅助或控制呼吸时不漏气,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7~4.0kPa。漏气或充气不够均可致通气不足,若套囊过度充气,时间过长,气管黏膜会出现缺血坏死,继发感染。气管插管患者口咽部的分泌物能沿着气管插管的外壁通过声门,到达气管插管的上方 ,并聚集成一糊状物,称为“黏液糊”,是病原菌较好的繁殖地。可先充分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