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为高三历史献题(胡初根)

我为高三历史献题(胡初根)

我为高三历史献题(2013、5)

胡初根

(教育问题)25.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材料反映了孔子

A.以人为本B.因材施教C.启发引导D.教学相长

31.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B.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

C.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D.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气候问题)24《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可知上古中原地区产有竹子。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在现今河南、陕西等地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到宋代,仅凤翔(属陕西)设有监司;明初,黄河以北,已不见竹子大量种植。上述记载,最能印证历史上的哪一现象或变迁

A.竹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B.东周到明代初年的经济变化

C.政府对管理竹子种植的重视 D.东周到明代初年的气候变化

(货币问题)35.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是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32.表3是依据《剑桥欧洲经济史》中苏俄的相关资料改编而成。对此的正确解读是

A.经济资源日益集中到政府手中B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国家安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危机D.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基本建成

(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里)34.汉密尔顿说:“行政部门不仅具有荣誉、地位的分配权,而且执掌社会的武力。立法机关不仅掌握财权,且制定公民权利义务的准则。与之相反,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的力量与财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动的行动。故可正确断言: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只有判断;而且实施其判断亦需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为此美国1787年宪法

A.强调司法部门独立,不受任何部门限制 B.授予最高法院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C.限制行政和立法部门权力,实现互相平衡 D.大法官的产生经总统提名,参议院

通过

31.《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周年问题)29.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32.1963年7月,雷锋首次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的标题是《红色中国:成为那颗螺丝钉》。报道内容有: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士兵。在他去世后,人们才通过日记发现,他是一个谦卑且令人敬佩的“毛主席的学生”,他立志做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为党和主席工作。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企图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 B.通过雷锋以了解红色中国

C.雷锋符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 D.借机示好中国以联合对抗苏联

(中美问题)34.“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有所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35. 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欧洲联盟的东扩,西方文明的影响还在扩大。但这两个东扩还不太一样。前者是战略性的,后者更加偏重于制度性,欧洲人的脑子里还有罗马帝国的影子。这主要反映了[来源:Z#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1738122.html,]

A.欧洲两种社会制度的激烈对抗

B.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强化

C.西欧人实现欧洲统一的历史情结

D. 西方文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民族复兴问题)29.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9月7日蒋介石下令,“以十八集团军百团大战为法则加强游击战的训令”,要求“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拟定本年九月起至十二月止之持久计划,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汽车、汽船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的是

A. 百团大战振奋了民心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 国民党配合了百团大战

D.百团大战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来源:学,科,网Z,X,X,K]

27. 有学者写到:太平天国之役后,清室开始以西法练兵,购置新械,设立军事学堂,

但所学的仅是西人的皮毛,加以将士骄惰,暮气已深,遂有甲午之战的大败。甲午战后,更积极训练新军,但新军对外战争,并无绩效,反成为野心军阀攘夺政权的资本。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

A.军队近代化是强国之本

B.全方位现代化的必要性

C. 学习西方的必然性

D.政治体制变革是必由之路

(监察反腐问题)40.(25分)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8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4分)40.(25分)

⑴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6分)

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4分)

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3分)

⑵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2分)

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2分)

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4分)

⑶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4分)

(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军事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