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佛教宣言

中国佛教宣言

中国佛教宣言
中国佛教宣言

中国佛教宣言

1、中国佛教源远流长自古已有并非印度所传。

2、印度北尼泊尔根本没有释迦牟尼其人。

3、本师释迦善慧如来弥勒大士是中国义乌人。

4、中国佛教诞生在义乌。

5、中国佛教领袖集团诞生在义乌。

6、中国南无阿弥陀佛诞生在义乌。

7、中国大慈大悲菩萨诞生在义乌。

8、中国男女二观音菩萨诞生在义乌。

9、中国文殊普贤二菩萨诞生在义乌。

10、中国前四佛世尊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和后四佛世尊弥勒、普

贤、金刚藏、虚空藏诞生在义乌。

11、中国七佛世尊达摩、弥勒、观音、文殊、普贤、金刚藏、虚空藏

诞生在义乌。

12、中国地藏王菩萨婆罗门氏光目女神尼智仙。

13、南无佛达摩祖师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初祖。

14、阿弥陀佛弥勒傅大士是中国佛教创始之父.

15、观音、文殊、普贤是中国佛教创始之师。

16、大悲尼妙善观音、妙光普贤是中国佛教创始之母。

17、大慈大悲是大士佛弥勒傅大士和大悲尼妙善观音妙光普贤留妙

光。

18、普光如来观自在慧集观音王蛇之是中国男身女化千手千眼大脚观

世音。

19、大悲尼妙善观音妙光普贤留妙光是中国女身妙善观世音。

20、四大天将是指中国阿弥陀佛祖弥勒傅大士派居南京帝敕定林寺守

门护法的四大弟子。

21、十八罗汉是指中国阿弥陀佛弥勒傅大士麾下十八个大罗汉弟子。

22、四十罗汉是指中国阿弥陀佛弥勒傅大士麾下四十个中罗汉弟子。

23、五百罗汉是指中国阿弥陀佛弥勒傅大士麾下五百个内道小罗汉弟

子。

24、千佛弟子是指中国佛祖弥勒傅大士的五百内道五百外道小罗汉弟

子。

25、西方三圣是指中国佛教领袖弥勒、观音、文殊前三大士。

26、东方三圣是指中国佛教领袖弥勒、文殊、普贤后三大士。

27、中国前四佛是指中国佛教领袖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四人。

28、中国后四佛是指中国佛教领袖弥勒、普贤、金刚藏、虚空藏四人。

29、中国千佛之尊是指中国佛教领袖南无佛达摩师祖、阿弥陀佛弥勒

傅大士。接引佛智者惠约楼灵璨,韦陀佛梁武皇帝萧衍。

30、义乌双林寺是中国佛教领袖弥勒傅大士第一如来宝殿、第一法王

城、第一舍卫城。

31、南京定林寺是中国佛教领袖弥勒傅大士第二如来宝殿、第二法王

城、第三舍卫城。

32、义乌双林禅寺是中国弥勒第一院。位居山西五台山文殊院、浙江

普陀山观音院,四川峨眉山普贤院、安徽九华山地藏院之首。33、义乌灵鹫云黄山是中国第一佛山,第一灵山,第一须弥山,第一

率宫,中国七佛所在地。

34、义乌佛堂上傅大路是中国五大佛祖弥勒、文殊、普贤、金刚藏、

虚空藏故居祖地,也是中国三代佛祖兜率宫和弥勒大殿圣地。35、义乌佛堂幡龙寺和渡磬寺是中国佛教创始之祖南无阿弥陀佛达摩

傅大士的共同佛地。

36、南无佛达摩祖师一生在义乌弘法垂教57年建有七个大寺。

37、阿弥陀佛弥勒傅大士一生在义乌弘法垂教49年建有6个大寺。

38、义乌方山白雀寺是中国佛祖大悲尼妙善观音妙光普贤结庵芥子园

紫竹庵弘法佛地。

39、义乌江湾林山寺是中国佛祖男身女化千手千眼大脚慧集观音王蛇

之入灭佛地。

40、义乌东河香山寺是中国南无佛达摩祖师在义乌首建的第一佛地。

41、义乌本生寺是中国接引伄智者惠约楼灵璨的出生佛地。

42、金华大佛寺和新昌大佛寺是中国接引佛,卧佛义乌智者惠约楼灵

璨的二大弘法佛地。

普敏文殊净土文蝶

重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勤修金刚三昧,圆通无碍,真实妙用,所创聖道,如同百千日月,合成一照,光辉万丈,最为第一。

弟子中凡有一心昄依佛门,进修金刚三昧者,必须香烛供奉,紊诚礼教。以佛光照身,慈誓进摄。发心正念,称如来名。入菩提道,求净土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当须十念。若不十念,当者不生。若生不念,难取正觉。若取正觉,当此念佛。若此念佛,因缘得入。若念大誓,愿海无边。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增长善根,圆满解脱。若临命终,自知时至。人不疲倦,身无病苦。若能如此,人心自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持戒精进,如入禅定。佛及圣众,皆大欢庆。手执宝台,必来迎接。十念若毕,生极乐国。神圣护佑,花莲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发菩提愿,广度众生。证菩提果,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南无阿弥一切菩萨摩诃萨,南无阿弥一切金刚般若摩诃若般波罗蜜。

普敏文殊念佛歌偈

奉告昄依佛门进修金刚三昧弟子,用心专念极乐世界阿陀陀佛。因彼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此婆娑世界,七宝庄严,佛呈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希望用心,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名号,兼修一切,悉皆发愿,回向四方,功德无

边无量。为此要求,念佛用心,节奏精行。心声相映,音韵随形。分合有度,念不离心。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字句模糊,先快后慢。既无音节,又不连贯。心不应口,念不摄声。音轻拍慢,古德忧叹。如此念法,永难成韵。声如韵稳,字正音圆,恳切绵密,沉着安盈。声合手心,心应乎声。心声同律,相依自清。佛声如殊,念音如线。散则各离,连则成串,心不离心,口不离念。如钱贯珠,相续不断。专心尽职,先求常念。尽职常念,先珠后线。勤求精进,功效自见。无须问人,心佛自駲。

普敏文殊醒世歌七则

一、富贵从来恶交游,切莫为此去强求。

十有九个事如梦,江河无常水长流。

笑问他人醉自乐,几人骑鹤上杨州。

看破红尘循环理,知足常乐世无忧。

二、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漚。

锦衣玉食风中烛,金简池鱼水上浮。

识人少处烦恼少,知人多处是非多。

为人世正行善事,还叫人家说什么。

三、人生犹如蛇吞象,事到头来螳捕蝉

贪名逐利要不得,机关算尽也枉然。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贤食在困途。

劝君早醒世事梦,免遭劫难长夜魔

五、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酸酸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生计,昏昏昧昧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心苦恼几时休。

千两黄金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求。

六、云在青山日在天,闲人闲事万万千。

人生荣辱满眼前,不如安分见随缘。

百年富贵难保守,六道轮回易春秋。

不如静坐养心性,莫惹凡间半点愁。

七、世事纷纷如电闪,过眼烟云若空忙。

何须苦苦营生计,说到头来梦一场。

做人要有自知明,切勿高攀去盲求。

劝君早上修行路,免去人身一世忧。

普敏文殊诵《楞严经》说揭一切众生,从无开始。在六道中轮回,生死中不息。慈氏阁中出没,如来剑上往来。虽然都不曾作父母,或作兄弟姐妹,男女眷属,或结交朋友做了亲戚,即使如此,却易心生恶,故而因果受报,墜入乌兽等身。因而于此,心生恶念,从中取杀之而食,此乃病根也。然

阿佛以慈悲之心为怀,不忍杀生,不记此过,而作此偈,以证无为,目的让人,脱此躯壳,昄依三宝。如今,师言炳说《楞严经》,大家合掌礼拜,发心立誓,秉承师命,毕生弘佛。为此,吾特说偈如下曰:比如人静居,八面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意树不动心。动心不成道,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朴,口鼻亦复然。意念纷无绪,身心合方知。隔壁有音响,不动才真实,耳闻有动静,闻中声有无。无声号无闻,有声号有闻,无闻即是灭,有声也非生。生灭两圆离,此则常真实。

普敏文殊圆明证偈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者,当依如此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普敏文殊诵《法华偈》说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说佛法僧者,乃三宝也。而三宝者,其名虽殊,其实都是一相离相,立清净妙道,广发善心也。而立清净妙道,广发善心者,即是若提妙心也。而菩提妙心者,乃是真僧所为,行道者所必须也。因为非妙心不能成真僧,非真僧不能宏圣道,非圣道不能宏正法,非正法不能宏佛教也。所以云:妙心者即菩提自心也。而

自心者,当由已取,不用外求。

普敏文殊诵《华严经》说偈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云:若生骆驼或驴马,身常负重,加诸鞭捶,惟念水草,余无知也。缘何如此,乃谤此经故,获罪如此也。

如今,汝等洗心革面,尊崇佛训,炳听师言,昄依三宝,勤诵经偈,忏悔过错,当能摆脱异类,迷途知返复明,往生极乐。愿众等信而不疑,疑而不信也。

妙光普贤为佛说五梦经

南朝梁大通二年(528)正月初一,弥勒大士在灵鹫云黄松山刚修隐成佛,高兴之余夜得五梦,寺僧无人解得。结发妻子妙善师姑留妙光聪明过人唯能解得。一曰梦卧大海,谓大士身入佛海之中。二曰梦枕须弥山顶,谓大士已身至佛顶。三曰梦众生入于体内,谓大士必总受全国佛教寺庙,号令天下僧众佛事。四曰梦左手摘日,谓大士已乾坤在手,佛光普照。五曰梦右手摘月,谓大士已法轮常转,清凉度世。从此赢得大士好评,而戒受为妙光普贤菩萨。弥勒大士和妙光普贤也因夜得五梦而圆梦被传为佳话,其经偈也就有《佛梦经》和《菩萨为佛圆五梦经》或《妙光普贤为佛圆五梦经》三种之多。

妙光普贤诵持十种行愿经重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庵双林,在山中行道七年成佛,十四年创教,至今悟道证法三十五年,曾获梁陈二朝梁武、简文、陈文、陈宣四主称颂,赞誉为本师释迦、善慧如来、弥勒大士。从此,释尊摩顶空中神仙齐来行道,天龙八部伽人非人龙象愿受深法,灵鹫山拥彩云如轮,荷池水现花莲祥瑞,气象万千。其佛法如彩虹贯串天地南北,其光辉同日月偏照震旦十方。既为摩尼珠,又为如意宝。既为众妙药,又为法宝藏。既开众心智,又除众恶魔。既降渚法贼,又证一无为。既能令行者心如镜,又能令行者离足迹。既能令行者升虚空,又能令行者身无染。既能令行者证百法,又能令行者得圣果。既能令行者众苦尽,又能令行者心照亮。既能令行者永无虑,又能令行者证得极乐天。因此说,我佛功德无边无量,汝等弟子受业佛门,理所当然要成就此功德,应修我普贤十种广大行愿:第一种广大行愿,应是尽法界虚空界,常修礼敬者,致心敬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我普贤愿海之力,深心信解。第二种广大行愿是,尽法界虚空界,常修称赞者,多称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我妙善胜解,现前大众,知见一切。第三种广大行愿是,尽法界虚空界,常修供养者,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我妙善观音信解和以上文殊说偈等文蝶,现前大众,知见一切。第四种广大行愿是,尽法界虚空界,常修去除业障者,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令众业障者在无始劫中永不能容受。第五种广大行愿是,尽

法界虚空界,常修随喜功德者。礼敬十方三世诸佛,令众随喜功德。第六种广大行愿是,尽法界虚空界,常修转诸大法轮者,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令三界六道四生等众随愿大转四谛法轮。第七种广大行愿是,尽法界虚空界,常修诸佛住世者,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善知识,劝修一乘还入一乘再入一乘,指出今朝我佛圣主将欲入灭,敬请诸佛菩萨莫入涅般。第八种广大行愿是,尽法界虚空界,常修身随佛学者。礼敬阿根、婆娑、般豆、陈如、智玷等佛如来,令众跟随佛之学法。第九种广大行愿是,尽法界虚空界,常修众经诵持随顺者,礼敬十方三世诸佛,令三界六道四生等众皆于彼所诵持随顺而转,凡失道者示其正路。第十种广大行愿是,尽法界虚空界,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令众随学,皆悉回向,而得安宁,达到恶业不做,善根成就。若因积恶,所感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解脱。

总而言之,尽此十种广大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一切众生,若能诵持随顺十种广大行愿,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诵持以上十种广大行愿者,则能生灭无间土,福寿广无边。纵然在家或出门,也有善神守护。即使命终黄泉之时,也能免其罪恶,终生极乐。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诞生于古印度。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

汉初年。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成书于三国孙吴时期的《牟子理惑论》更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于佛教的认识。牟子认为,佛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神仙、真人等有相似之处。《牟子理惑论》的诞生,说明了佛教在中国有其独特的信仰特征,而不像儒学作为一种道德的实践规范。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使汉王朝土崩瓦解,历史推进到我国自秦统一以来第一次分裂时期——三国时期。黄巾起义是以道教的另一派别“五斗米道”作为思想依托的农民起义。因此,进入三国后,曹魏政权对于道教采取打压的政策。而因早期佛教以道家黄老学说解释教义,所以佛教在此期也受到了禁止。而佛教由于其自身外来特性,加之当时其势力影响还是有限,一定程度上对其自身起到了保护作用,所以后期打击力度有所减弱。所以当道教失去了公开活动的机会时,却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并出现了汉人受戒后的“中国第一僧人”朱士行,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演变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②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③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没有差异。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陀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后还有清辩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尊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后从无著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传播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2010年2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文译名: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英文缩写:B.A.C。 第二条本会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弘扬佛教教义,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 第四条本会主管部门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 第五条本会会址设于北京。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本会主要工作任务: (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佛教

界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佛教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指导、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分会)及居士团体的工作;督导寺院完善自我管理、严肃清规戒律、开展正常法务活动;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三宝。 (四)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办好佛教院校,培养佛教人才。 (五)开展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研究,编印流通佛教书刊,做好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六)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七)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交流,增进了解,团结合作。 (八)开展同国际佛教组织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章组织机构及领导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七条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 (一) 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二) 选举理事,组成理事会; (三) 选举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 (四) 选举会长、副会长,礼请名誉会长;

中国佛教美术

中国佛教美术 中国佛教美术源于古印度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后来逐渐发展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晋袁宏《后汉纪》称:“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与此略同。《佛祖统纪》等也记其事。传蔡于明帝永平初遣使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一说永平九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佛万骑三匝绕塔图。《释书·释老志》说:”自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这是中国最初自作的佛画。 渊源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最初都从印度传来。从印度现存佛教遗迹看,第一期的菩提伽耶,第二期的巴鲁特、桑奇都无佛像,只有佛座和佛的足迹,以表示佛的所在。第三期的阿摩拉瓦提已有雕刻的佛像与佛足迹,两者同时存在。到第四期的阿旃陀、犍陀罗只有佛像而无佛足迹,并刻有佛传。 无论造像绘画与雕塑等,都是在中国土地上发育成长的,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初期虽曾受有印度的影响,但同一题材、内容和表现的方法都已不同。印度的佛教壁画在阿旃陀石窟中,表现不少娱乐场面,饮酒宴谈,神通游戏,菩萨人物装饰华艳,婉娈多姿,色彩鲜明,即使降魔变这样的题材,也布置得如同演剧的场景一样,使人并无畏怖之感。反之在敦煌北魏壁画中,常常阴森可怖,画出了苦行的故事,如舍身饲虎,强盗挖自等。线条与色彩,也是粗犷而强烈,看不出柔和与可亲的感情。 壁画隋唐时代的壁画,今存于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敦煌所存唐代壁画,尤为富美,色彩艳丽,人物造型,往往以当时的贵官贵嫔为范,端庄华贵,男女形貌,都甚肤丽。佛前演奏,弦管杂陈,较之阿旃陀壁画,尤或过之。敦煌莫高窟有唐代壁画与彩塑的洞窟,共207个,可分初、盛、中、晚四期。其重要的洞窟,如初唐的220窟,造于贞观十六年(642),盛唐的第335窟,造于垂拱二年(686),第130窟和第172窟,造于开元、天宝年间。中唐的112窟,晚唐的第156窟(此窟为张议潮建,窟外北壁上有写于咸通六年的《莫高窟记》等,都存有辉煌灿烂的作品,可为唐代佛教美术的代表。这些洞窟壁画,虽出于无名画家之手,但是研究它的作风,应该说是与吴道子、阎立本诸大家的作品是一致的。例如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在座前的听众,有诸王贵官,与现存的阎立本的帝王图相似。相此可以推知这些图像的画法,应有共同的渊源为当时的规范。莫高窟壁画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由于莫高窟的发展时间很长,横跨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所以记录了佛教艺术的风格演变。 唐代这些壁画,表现的题材是佛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其内容较之过去更丰富,色彩也比较绚丽,表现的境界也更扩大。当时最流行的是佛教净土信仰,因此净土变相在壁画中也表现得最多,约占228壁。其他如乐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等,也往往采取净土变相作为主要的部分。 在净土变相中,以富丽的物质现象,描绘观想的境界。如彩缓七宝楼台、香

佛教教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公开课教案 石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杨挎明 课程名称:(第四章中国各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第二节佛教 教材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本堂课选自《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第二节佛教内容。该教材是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必修知识。我国是佛教大国,各地寺庙建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宗教知识尤其是佛教知识是导游人员的必备知识。本节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该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佛教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是为今后工作中更深入的学习打开一扇窗户。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佛教基本概况。 2、能力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根据宗教知识,结合地方宗教景点导游词,设计一篇独特的导游词,并模拟导游,其他同学做旅客,互相提意见,以求提高。 3、情感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掌握佛教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尊重佛教,尊重历史文化,了解宗教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佛教的发展和在世界及中国的传播路线、宗派。 教学难点:分清宗教的派别,能结合所学知识学与致用。

【导入】 播放佛教相关视频,营造学习氛围。 当你在旅游活动中遇到众多的佛教景观时,你了解它们的独特含义与价值吗?能充分欣赏吗?事实上,许多人由于缺乏知识,在浏览佛教景观时,只能跟着别人看热闹,而自己却看不出门道,有的甚至还闹出不少笑话。本节课将对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了解到这些知识,作为导游员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客人去发现美。 【授课】 佛教,广义上,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上,它是佛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从创建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宗教,佛教传入我国之后,经过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 一、佛教概论 (一)佛教的创立 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地点: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提拉科特附近) 3、创始人: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后被人们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4、佛祖的四大圣迹: 佛诞生地——蓝毗尼花园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我觉得佛教是一种文化,而不是迷信。也可以说它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中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哲理,今天在世界各地,都有许许多多的信众,有的法师学者更是将佛教在当今社会誉为佛陀教育。 经常会有人问道,你信佛吗?每当有人这么问我,我都会反问一句,何为佛呢?不错,何为佛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既然我们学习佛,我想首先我们就要去了解所谓的“佛”。 佛教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好了,我们就从这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句子入手,来看一看“佛”到底是何意思呢。“南无”翻译过来是皈依,敬投的意思,“阿弥陀”是无量无边无穷的意思,那么“佛”则译为觉悟者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皈依敬投无量无边的觉悟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要像觉悟者,拥有很多智慧的觉悟者学习。那么“佛”究竟是不是由人变成的呢?所以经典上说。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是一个人的内心清静,那么他也自然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的、自在的、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佛”。 那么在让我们来看看释迦牟尼的一生,他是如何悟道成佛的呢?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贵族王子。然而他却放弃了世间的权利,财富。种种去追求世间的真理!他苦行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修行, 然而却依然没有体悟到世间的真理。最后他来到了一棵树下盘坐。用心反思,体会,感悟。 最后他悟道成佛。他成佛之后说的第一句话也就是上面提过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由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大家可想而知道,佛主也并不是真理的创造者,他也是通过了自然生活的磨练

,最后反观内心,去体会,感悟而发现了大自然的真理。所以他说我们本来都是佛,就是因为心中的颠倒 执着而障碍了我们的清净佛性。所以我们只要慢慢放下心中的迷惑执着心中清净了。我们就是佛! 有的人学佛很多年, 然而却迷信了。佛其实不是别人你若是善良慈悲热爱帮助别人宽容孝顺, 仁爱, 你即是佛. 有的人整天满口佛言名理.试问有几个真正懂得真正的含义佛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在生活中感悟的.。只要我们一心向善,在生活中磨难挫折中,只要用心体会感悟,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什么是佛呢,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深的境界,也是从生活中慢慢修行而达到的。所以说只要一心向善不管是谁总有一天会快乐。不管怎么样,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没事经常笑一笑。正如不管你是考高级证书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许你努力了考上了,也许你努力了却没考上,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心放宽,什么事情用心尽力去争取了就不要太执着结果了。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去面对生活,遇到什么挫折烦恼不要去逃避,而是要坦然的去面对。活出你自己,随顺自然万事随缘。 我在这里做个比喻,我们大家都知道跑步比赛。首先会有终点.在就是每个人参赛的运动员。有的人跑的快,有的人跑的慢,不管快与慢,只要坚持,不放弃,不管终点在艰难,在远,也会到达终点吧。所以说只要我们一心向善,不放弃,坚持着我们心中的向往,我想不管多久,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达到我们理想中的高度和境界。我们要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放下烦恼,放下执着。即使现在做不到,总有一天也会慢慢做到, 就好比我们从小上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工人叔叔们盖楼房,我们上楼走台阶,都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的,。要相信自己。我们要有信心。还有最重要的要快乐 有的人会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啊,不错,不过我们在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中国佛教简史·传译时期 汉—晋时期(2B C-420) ?第一节佛教的初传 ?1、汉哀帝元寿元年(2B C)博士弟子景卢 ?2、汉明帝永平十年(67A D)感梦求法 第二节译经:(早期的译经) 1、《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 2、安世高的译经:146年到达洛阳 小乘佛教禅数学 3、支娄迦谶的译经: 大乘佛教般若经 4、道安的译经 5、鸠摩罗什的译经 第三节求法: ?1、朱士行 ?2、法显 第四节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尝试 ?(1)试图依附中国本土文化: ?依附黄老 ?玄佛合流 ?依附儒家 ?依附政权 ?(2)贵族化的佛教 第十一讲中国佛教简史·融汇时期(南北朝时期) 一、学派化:学派与宗派的区别 ?齐:479年禁卫军首领萧道成自立为帝 ?宋:417年灭后秦 ?梁:502年雍州刺史萧衍灭齐 ?陈:557年部将陈霸先称帝 ?北魏(386-534)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迁都洛阳;朝堂禁说鲜卑语 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

二、平民化: ?平民化的标志: ?1、凿窟造像: ?佛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平民面前 ?石窟 2、疑伪经的出现 ?疑伪经的含义 ?疑伪经举例:《父母恩重经》 ?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一般认为是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 三、地域化: ?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南文北质 ?北方重视禅修、造像、明显依附政治(法果的皇帝如来说) ?南方重视义理、建寺、表面疏远政治(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地域差别的形成原因? 四、冲突与融合的加剧 ?1、梁武帝崇佛:504皈依佛教 ?优待僧侣,奖励义学 ?广建佛寺,盛造佛像 ?扶持翻译佛教典籍 ?著书立说 ?制定戒律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佛教的思想,吸收了婆罗门教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一些。有说法说,佛教正是传入实在后汉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自汉代至今,佛教的传入已近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是在汉代,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段时期内,佛教主要是被统治者用来追求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并期望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的永恒,而其在社会上还未产生强大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此时期各族统治者大都以佛教为其加强统治的工具(例)。虽然如此,但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运用政权毁灭佛教的事件。中古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四次大规模灭佛的前二次就发生在此时期的北朝。引起北朝二武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膨胀,影响政府的兵源、财税收入、土地和劳力。灭佛导致了佛教在短时期内出现极大萎缩。 唐代也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管理一般僧尼。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佛教的兴盛武则天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后,玄宗时,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广为传播,使百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依靠,因而造就了唐代的盛世之景。同时,在文化上,佛教也丰富了唐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多元性,也造就了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过不久之后,安史之乱起,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

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略探

佛教初传内地的时间略探 弘玄 前言:佛教,始于印度,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对于悉达多,为世人所尊为佛陀。在佛灭后五百至一千年间,佛教传入了中国, 但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将近 的两千年里,几经兴衰,直至作为中国的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存在,一直所延续,传 承着。那么,对于佛教的传入中国,说法到底有哪些呢! 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说法有很多,因为记载的不同,在历史上也很难进行 确切的考证。在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简史》里将其传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认为 在西汉哀帝以前,二是认为在西汉哀帝时,三是认为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说。虽然, 说法各有不同,难以考据,本文在此也将各种说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作为对读者的参考。 一、西汉哀帝以前佛教传入说 1、根据《列子》卷四《仲尼篇》中孔子所说的话“丘闻西方有圣人云云”。这个所谓的西方是指佛陀而言,那么也就是说,佛教早已在前秦时期便有在中国的出现,并为 孔子所耳闻,当然,同样没有更为具体的依据说明此西方圣人就是特指佛陀。所以, 此说法,不能作为肯定佛教在孔子时期就已有传入的一个证据,也不能作为佛教在先 秦时期就传入中国说的依据。不仅如此,作为引据的《列子》一书在学界上认为其为 伪书,所以不能作为可信的证据。在此,不管怎么说,在此将其引出作为参考。 2、在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一中说,秦始皇四年(前243)沙门释利防等十八个贤人带来佛经,但被秦始皇查经了。在唐朝法琳的《破邪论》卷下也载有同样的说法。日本学者则根据《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禁不得伺,明星出西方“的记载,以”不得“为”浮屠“之异译,以此作为依据,也认为佛教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在中国的出现,我国近代学者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同样主张这一说。但,不管如何,因为这一说法不够有具体的依据说明,仍然不能为人所确信。 3、根据北齐佛教收的《魏书,释老志》也有两种关于佛教出现于西汉哀帝以前的说法。一则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讨伐时,得休屠王所供之金人,将其安置于 甘泉宫。对于此霍去病得金像的说法,在《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及《汉书》 卷五十五的《霍去病传》中也有提及,但对于此金人是否就是所特指的佛,却是是所 怀疑,同时也有怀疑此金人乃西域的天神,这也不可而知了,所以此说法,仍然有待 商榷。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协会简介 1.名称: 中国佛教协会(英文: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缩写:B.A.C) 2.组织与制度: 成立于1953年,首任会长圆瑛法师,第二任会长喜饶嘉措,第三任会长赵朴初居士, 第四任会长一诚法师,现任会长是传印法师。 本会最大权利机构为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理事会系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佛教代表会议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会务,对全国佛教代表会议负责。常务理事会系本会会务的领导机构,在理事会闭会期间,依照本会章程和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及理事会确定的方针任务领导会务。 3.会址: 北京市西四阜内大街25号 4.性质与宗旨: 中国佛教协会是中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其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弘扬佛教教义,兴办佛教事业,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加强佛教自身建设;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团结各民族佛教徒,倡导人间佛教思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 5.主要的任务: (1)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政策,维护佛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和佛教团体、佛教活动场所、佛教文化教育机构自养服务事业的合法权益。

(2)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开展会务,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分会)在佛教教务上实行指导和检查。 (3)督导各地佛教寺院搞好自身建设和管理,树立优良的道风学风,开展正常的法务活动。知道和督促居士团体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加强团结,协调关系,精进学修,护持三宝,遵纪守法,服务社会。 (4)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培养佛教人才,提高佛教界的整体素质;开展佛教文化学术研究,编印流通佛教书刊,保护佛教文物古迹。 (5)引导佛教徒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兴办符合佛教特点的自养服务事业,支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6)开展同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联谊工作,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团结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和佛教事业的发展。 (7)发展同各国佛教界、国际佛教友好组织、国际宗教和平组织的交往与合作,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 6.下设的机构: 中国佛教协会下设办公室、教务部、国际部、专委会办公室、寺庙工作办公室、综合研究室、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南京金陵刻经处、《法音》杂志编辑部、《佛教文化》杂志编辑部等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保证佛教各种工作顺利进行。 7.寺院与信众: 现在,大陆佛教界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13000余座,僧尼近18万人,其中汉传佛教寺院8400余座,僧尼50000余人;藏传佛教寺院3000余座,僧尼120000余人;南传佛教寺院1600余座,僧人8000余人。全国现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佛学院34座,佛教刊物近50种,各省市分别都设有不同类型的慈善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佛教信徒已经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中国佛教艺术中菩萨的中性化造型

66 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111期 中国佛教艺术中菩萨的中性化造型 黄欢 内容提要:以中国古典哲学为依托的传统佛教艺术,以“言”为表现形式,以“意”为表现内容,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照搬生活真实的轨道,其真实性表现为艺术上的真实。在中国传统佛教艺术造像中我们发现中性化了的菩萨造型,其特征为:中和或弱化两性生理特征;仅以衣饰、发型、五官、体态方面部分地提示性别特征,更多地表现为性别的模糊化;艺术语言上结合了代表阳刚之气的“方”造型与代表阴柔之气的“圆”造型,中和阴柔与阳刚两种审美特征。本文论述的“中性化造型”,区别于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中性”概念,是一个美学范畴,指在传统佛教艺术中菩萨形象的造型领域中,通过“中性”一词的提出,把对这一特殊造型样式的分析作为学习和探究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视角,从而拓展对 传统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中性化造型秀骨清像三曲式以言达意中和意象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00年的印度,600年之后传入中国(约东汉初年)。中国的佛教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印度佛教美术的影响。但是在印度的艺术作品中,男女形体区别甚大,男性宽肩细腰,女性硕乳丰臀,性征鲜明,对生殖器的表现也绝不避讳,就连印度的佛教艺术造像中也隐含着或多或少的肉感。而中国佛教的艺术造型减退了印度佛教美术强烈的肉欲和性感色彩,中华文化重视人的价值、人性的价值,强调修身养性,具有人性中超欲念的理性内容。在中国长期发展而且不断完善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制约下,肉欲、性感这些人类本能的感受在中国的佛教中被隐藏起来。因此,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被改造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性内容的淡化和对禁欲的重视。表现在艺术上,佛教人物中的性征减退了,生殖器和女性乳房一般不被表现。佛与菩萨的“肉体”向中性转化,艺术家试图以理想化、诗意化的形象来表现超越世俗男人和女人的神。于是,中国式佛教人物造型的躯体健而不“肉”,面容和蔼而不娇媚,胸乳略丰而平,手型饱满而无挑逗之感。这些特点男女适用,在艺术家的手中,神是没有性别的,他们被引向一种近于幻境形象的表现。 一、中国菩萨造像的中性化造型神是人造出来的,人之所以造神是想获得 得不到的东西。按照佛教的本义,无论菩萨亦或 是佛早就没有了五欲,无所谓女性还是男性。古代印度犍陀罗造像中,菩萨多是带髭须的男像,而这种现象到了中国便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菩萨被逐渐女性化的漫长过程中,中性化的菩萨形象就成为艺术形象衍变中的必然产物。 我国历代的菩萨造型,其基本特征是身材修长丰满,薄衣透体或袒肩露臂,身披天衣璎珞,饰细珠环,面容安祥,表情含蓄,头戴宝冠,圆光笼罩。造型的规矩限定了菩萨的基本表现样式,它以一种恒定的面目反复深化着宗教的内容和审美功能,然而在无数次推敲演变的过程中,被选择出来合乎审美观念的作品积淀了美的形式,代表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具有中性化造型特征的菩萨大多表现为带髭的女子容貌的男子相,和略有方刚之气的女子相。 早期菩萨造像中除新疆龟兹地区的石窟壁画带有域外传来的“曹衣出水”之像外,无论敦煌莫高窟、云冈、龙门、麦积山石窟均以“秀骨清 像”[1] 为主。魏晋时期表达智慧精进、潇洒脱俗的清癯形容是长于清谈析理的名士所应有的风度仪范,成为当时一种衡量思辨精神境界的尺度。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菩萨形象多以当时名士风度来塑造,例如河南出土的“思维菩萨”(图1),为北魏正光四年的作品。菩萨头戴莲花冠,宝缯下飘,裸上体,身材修长,下着长裙,衣纹疏朗。菩萨手足造型宽大舒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 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

本刊讯2008年11月11日上午,由中国佛教协会、江西省佛教协会主办

本刊讯2008年11月11日上午,由中国佛教协会、江西省佛教协会主办,永修县人民政府协办的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建寺1200周年庆典活动于真如禅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诸山长老、国家宗教局、省、市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居士、信众共聚真如禅寺,庆贺这一意义深远的历史时刻。 出席此次庆典活动的诸山长老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主席瓦纳密提,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祜巴龙庄勐长老,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法师,韩国曹溪宗考试委员会委员长法山长老,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住持则竹秀南,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会副会长藤田隆乘,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本光寺主持冈岛南圭,印尼大乘佛教僧伽会会长学良法师,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秘书长帕洛及夫人、台湾佛光山住持心培法师,台湾中台禅寺见达法师、香港三德弘法中心主席净雄法师,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纯一法师,真如禅寺方丈纯闻法师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居士、信众及社会各界人士。 出席庆典的领导有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钟起煌、江西省副省长史文清,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王林森,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九江市委书记陈安众,九江市委副书记、九江市长王萍,香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凤凰卫视台长王纪言,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谢秀琦,江西省九江市委副书记张学军,九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远秀等。 上午8点许,海内外诸山长老云集真如禅寺大雄宝殿共同祈福,随后庆典活动正式开始,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觉醒法师主持。日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韩国大韩佛教天台宗总务院分别发来贺电。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纯闻法师在致辞中向社会各界对真如禅寺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诚挚的谢意,并详细介绍了真如禅寺的悠久历史及今后发展等有关情况。 九江市副市长卢天锡在致辞中说,云居山真如禅寺隆重举行建寺1200周年庆典是佛教界的一大盛事,也是九江的一件大事,对扩大真如禅寺的社会影响,促进与国内外佛教友好交往,弘扬佛教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方立天 编者按:1961年,方立天教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从先秦到当代,古今数千年,哲学家数以百计,哲学史籍汗牛充栋,难以全部究其原委。在一次教研室讨论研究重点分工的会议上,他确定了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哲学为自己的研究重点。这一段长达700年历史的哲学史,包含了儒、道、佛三教的丰富内容,研究难度很大。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近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他由此成就为中国的佛学大家,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以这样一幅对联评价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精思穷微著作传九州”。他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中国哲学史的内涵,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对于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所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佛教的作用,方教授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看法,记者就此采访了方教授。 “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 “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 “我们应该纠正过去那种把佛教简单地看成迷信的做法。” ——方立天 应该如何看待佛教 记者:您是学哲学的,和中国哲学打交道已近半个世纪,但对佛教的研究也很深入。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呢? 方立天:1956年,我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在北京大学,我曾经受业于汤用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哲学界泰斗,他们的治学态度、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之所以决定研究佛教并矢志

不渝,主要是因为佛教内容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又极其之大,还可以与中国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中国的佛教研究成果又极其之少。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近现代学术界有过争论,我的看法同汤一介先生是一致的,就是认为佛教包含很多哲学内容,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佛教哲学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我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研究佛教哲学,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涵。在上个世纪,胡适曾经写过《中国哲学史》上卷,但因为对佛学了解不深,没有办法完成《中国哲学史》下卷。哲学大师冯友兰讲解中国哲学史就把佛学中的重要概念“空”理解错了! 记者:您是老一辈的哲学家,在诸种思潮蜂起的今天,您仍然诚笃地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实实在在地运用这一思想,长期以来认真地整理中国佛教的思想发展脉络。您信佛教吗?您怎么看佛教呢? 方立天: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我把自己的任务限定为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宗教,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宗教的复杂现象,肯定在我看来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在我看来应该否定的东西。我对宗教研究了40余载,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安身立命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我的工作、事业取儒家的态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生活上、名利上则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顺其自然,淡然处之。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其初衷当然是为了挣脱和解决人类千百年为之不满、为之困惑的那种不自由的现实状况。从这个背景上看待佛教和它的思想观念,形而上的玄想也就成为了人类因为追求自由解放而不断探索和创造的积极行动。这也正是宗教的以至于宗教情绪的文化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根据所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记者:我们知道佛教源自外来文化,但千余年同中国的本土固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融合。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过程吗?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有哪些影响 三江学院佛教文化选修期末论文 12011041063 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佛教文化的影响远远没有对我们祖辈的影响大了。相信大家的祖宅里基本上都供奉了观音的瓷像,要按时上香的,可见佛教文化早已渗透进了中国的每家每户,直到现在,就算是不信佛教的我们,考试之前还是会默念几句“菩萨保佑”之类的“咒语”,仿佛说了之后考过的可能性又大了几分。由此看来,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已不局限于一个宗教产生的影响,而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入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带有中原特色的中式佛教文化,并渐渐与其他主流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华夏文明。 说起佛教,是由两汉时期传入中原,被当时的统治者大加赞赏,其缘由在于,佛教提出了因果报应的理念,指出只有多行善事,死后进入地府轮回可以有个好的转世,而行恶事之人会转世为畜甚至打入地狱受尽折磨不得翻身,这就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借口。在正统思想中,天子是上天指定的,若是推翻天子或违背天子的命令无异于逆天而行,绝对是天大的恶事,死后也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这样,信奉佛教的平民百姓们勤勤恳恳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安守本分,从不敢生出一丝造反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佛教的传入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也维护了中原的稳定,更大的意义在于佛教创造的信仰鼓励人们多行善事,心中有神佛的人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凡是尚存一点畏惧之心的人都不会做出丧尽天良的事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不光是对推动历史进程有重大意义,佛教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信奉佛教,讲究不杀生于是吃斋念佛,不亚于现在正流行的健康素食主义,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生活中还有很多节日也与佛教有关,每当到了某个佛或者菩萨的圣诞日,也就是生日的时候,人们便成群结队前往庙里参拜。印象中每年观音菩萨圣诞日的时候便会有非常多的人去观音山拜菩萨,还有烧香礼敬的,似乎观音圣诞日一年还不止一次,上网查过才知道据说观音菩萨生于夏历二月十九,涅槃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说起观音菩萨,他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慈悲,其他三位菩萨分别是象征愿力的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原来观音菩萨是男子形象,但是在传入中原以后,人们便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想象为女子形象以加深他的亲切感和慈悲的印象,这便是佛教传入中原之后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了。 佛教传道的主要载体是佛经,而佛经内含哲理和禅意,由此也创造了很多的文化潮流和文学灵感。在唐宋,习禅乃是一种文人的时尚。禅的思想渗入到文人士大夫人生理想与生活情趣中,由此也造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饱含禅意,充满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李白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何人也》一诗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运用了金粟如来,也就是过去佛的典故,信手拈来,可见对佛文化研究之深;王安石罢相后写下《读〈维摩经〉有感》:“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有看破红尘之意,也运用了维摩居士的典故,将其看作是自己的典范。中国文化的瑰宝《红楼梦》中也多次用富有禅意的话来预示结局,比较有名的是宝黛参禅——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东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此处将宝玉对黛玉的痴心一片,黛玉的多疑敏感描写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他们一个去世一个出家的结局暗示了出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