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的芦苇

会思想的芦苇

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

久违了,朋友!

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地下的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悉索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

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

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

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然而我的担心大概是多余的,只要泥土和流水还在,只要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这些绿色的生命绝迹。我的故乡,也将因为有芦苇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发,永葆它的天生丽质。这次去崇明,我专

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选自赵丽宏散文集《日晷之影》)

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读《致教师》有感

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读《致教师》有感 余尚铎 晚饭后,喜欢静静的阅读。近期,再次捧读《致教师》,与大师对话如品香茗,书香萦怀。在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中,朱永新教授给教师的回复,让我更深地理解了对于人,“思考、坚守、成长”的意义。 “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人不等同于其他动物,因为我们是有思想的,是会思考的。 新教育提倡阅读,这是丰盈我们人生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仅仅为读书而读书,不加思考,不做辨别,不做取舍,那也是枉然。其实,阅读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情感交流、碰撞的过程,必须要浸入其中,用心感悟、思辨才行,只有带着思想去读,也就是说在阅读中思考、汲取养分,我们才会通过阅读练达自身、丰盈生命。否则,人也不过就是一只最脆弱的芦苇,虽有生命,却无法顽强,无法经受漫长人生的挫折,更无法绽放生命异彩。做其他的事亦然。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理想要坚守,教育也要坚守。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光有想法不行动,那是不会有结果的。当然,人无梦想不行,梦想坚持下去就会变成理想,开花结果。但现实中,“行百里者半九十”,缺的就是一个“恒”。新教育鼓励我们: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这是对坚持行动的人说

的,否则,最终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空欢喜一场。“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岁月就是长时间的坚守,生命才会花开。 学会思考,懂得坚守,这都是人成长的必备元素。朱永新教授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阅读就是与大师对话,能够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促使我们思考、积淀,从而让人生丰满。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正如前面所说,光读书不行,必须要有思考,在反思中学习、汲取养分,这就是写作。思之所行,天马行空,只要书写下来,斟酌、考究,成为文章,那才是自己的所得。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说得形象而贴切。我们常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人要进步,只靠自己的努力会很费劲,在同事、集体的力量下成长会很快。新教育倡导寻找同一尺码的人,有着共同的志向,相互支撑,理想才可能飞翔,生命才可能绽放。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让我们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记得坚守,执意成长。 有感于阅读所得,聊作小诗: 愿做芦苇会思考, 吉祥三宝不可少。 生命花开贵在恒, 诗意灵动爱为高。

高二必修五第四单元第21课《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同步练习语文试题

苏教版2020-2021学年高二必修五第四单元第21课《人是能思想的芦苇》同步练习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苇.草(wěi) 蔑.视(miè)濒.临(pín) 卑.贱(bēi) B.愚蠢.(chǔn) 飓.风(jù)遏.制(xiē) 禽.兽(qín) C.纵.使(zònɡ) 矫.正(jiǎo)俯瞰.(kàn) 神秘.(mì) D.颤.抖(zhàn) 星宿.(xiù)肆.意(sì) 孤寂.(jì) 2.下列各组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高亢寂寞消遥决择B.怄气瞻仰野蛮涵养 C.诡计恪守修葺挛生D.赝品冒然膨涨撕打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 ....,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B.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 ....,理一理凌乱的思绪。 C.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 ....、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D.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 ....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4.下列名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六年级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

修辞手法练习题 (一)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比喻排比) 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拟人)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排比)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设问) 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反问) 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对偶或者对仗) (二)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比喻)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

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拟人)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比喻)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 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设问)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反问) 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拟人) 1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偶) 1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比喻) 1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拟人) (三)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拟人)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人是一根能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山南二高张英秀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文题入手,通过品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3、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帕斯卡认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难点:理解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著名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配乐诗《蒹葭》导入新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家可以 想象成片的芦苇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肆无 忌惮的张扬着绿的野性。那逆流而上寻找佳人的少年,撑着长篙,荡着轻舟,映衬着茂密的芦苇,造就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 诗句!2000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在见到芦苇后灵 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的至理名言。二.检测【自主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作者帕斯卡简介: 见《创新学案》“助读链接”部分P43。 (二.)【自主梳理语言基础知识】 重点字音、字形、词语的意义等基础知识。 (三)【完成自主预习题】 1.给下列词注音。

畜牲()吞没()囊括() 2.下列各项词语完全构成反义词的一项。(B) A.优越—艰苦高贵---丑陋 B.枯燥---生动具体—抽象 C.寂寞---炎热紧张---松弛 D.忧虑---快乐迅速—缓慢 3、“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哪两个特点其中,突出了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脆弱和能思想的特点,突出能思想的特点。 4.认识了这两个特点后,人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四)课件展示学生《初读感悟》。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发现自己在学习方法上有很大的缺陷,就是只读而不思想。这样下来一时半会儿还可以记住,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以前背过的都没有什么印象或者背不出来了。此时此刻我的心变得很不愉快,知道自己努力了那么多,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到头来还是跟没有努力的学生没什么两样。今天我读完这篇文章后,发现了人只有去思考,用思想来填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成绩才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才能够活得有尊严。(次仁央吉) 三.【合作探究案】 (一).能思想对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教师订正。 参考答案:(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2)思想使人高贵 (3)思想使人有尊严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设计说明】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的课文,属于哲理散文,此文选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在西方近代学术史上,有不少思想经典是以古老的语录体形式写成的,尽管显得零乱而散漫,但它们兼容了哲学与诗的特质,既有凝重、冷峻的沉思,又不乏炽烈的情感与飞腾的想象,既是对世界普遍本质的理性思辨,又是极个性化的人生体悟。在阅读的时候,若是有心,一个意蕴深邃的句子就足以将读者打动,让读者与作者精神相通、意气相投。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就是这类经典中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本,《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精髓尽皆凝聚在一个令人难忘而又促人覃思的生动比喻上:?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这篇文章较为艰深,理性很强,语言的跳跃性大,读了总有晦涩不畅之感。鉴于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不足,在自主理解哲理上有难度。因此,本设计避开直接引领学生悟哲理,而是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以品读语言为抓手,建立在关键词句的世界里让学生去感悟哲理,课堂教学中以理解?能思想?为解读文本感悟哲理的立足点,确立?品读—感悟—评说?的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世界里感悟艰深的哲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品味?思想?的内涵。【教学目标】 1、品读题目,酝酿“自豪、坚强”的情感;品读文中“只不过”、“最”、“但”等词语蕴涵的意义。 2、联系生活,感悟“能思想”,体会深邃的思想与诗意的激情。 3、积累诗化般的哲理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教学过程】 ◆镜头一:初读全文蕴蓄情感(学生互动:诵读,蕴情感)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师述:人是什么?(生纷纷说)。人,是三闾大夫步履维艰的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是贾阆仙清风明月下轻轻的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人,是罗丹匠心独运的画笔下如痴如醉的思想者——“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爱”。(PPT显示:人是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爱。?)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萦绕心间。就拿我来说吧,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我心中时时生发这样的疑问:每天伴着鸟儿的叫声来到了学校,唯有在鬼叫声中才离开学校,责任心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都大,但

故乡的芦苇阅读答案

故乡的芦花 (1)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2)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3)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4)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棱棱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5)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6)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7)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蔑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8)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竟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高一作文800字作文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高一作文800字作文 思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帕斯卡尔说过:“思想成全人类的伟大。”人们在它的指引下,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做有思想的人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做有思想的人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人生匆匆,白驹过隙。似为流水流淌。却不过世事轮回,年华方逝。 人其实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是有思想的,纯洁与善良而分出高低。细细观察,你便能在生活中找出不同之处。例如,走路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他急忙说对不起,然后你说没关系。或者他说对不起,而你把他骂了一顿。由此显而易见真正的高尚与卑劣。 生活中的俱细都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他思想的纯洁关乎他的道德品质。不是光看外表就可以反映出的。有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人外表不出众,但内心却不为五斗米折腰。灵魂的高洁才是真的高尚。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而能充塞我们灵魂的,却只能在书中去寻找了。 思想就是品质,精神就是尊严。一个男孩子要坦然,要大气,要学会绅士,不干违法的史,不为小事大打出手。一个女孩子不把脏话整天挂在嘴上,不穿的太过拘谨或太过奔放。这严重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然而却极少有人做到。然而人这一世最为重要的便是尊严。没有尊严的灵魂,哪怕你在世人眼里多高尚,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尊严不是你在失利时的利用手段反扑而是正大光明的挑战。尊严甚至超过了生命。它不仅仅是自尊自爱,更是一种骨气。最多的恐怕是在共产党的身上能见到这种完美的气质。其实我们只需不违背自己和国家的原

则,也能心安理得。 不是人人与生俱来都有好的品质。不是雾里看花,走马观花地做事便能具有良好的修养。它们都是一点一滴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朋友,这是我最真挚的话语。 以做有思想的人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躯壳终将老去和消逝,唯有思想能永久流传,改变命运。 犹记得当年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归来,感叹学医终究只能医一人之病,强一人之体。唯有改变国人思想,方能救国。于是毅然弃医从文。随着《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作品集的出版,中国青年人的思想逐渐被鲁迅先生的文学大手从枷锁中释放,改革追求新的梦想追求才得以传遍中国。使一批一批有志青年与沉沦中觉醒,投身救国。 所以,改变一个人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改变他的思想,假使鲁迅先生当年执着医学,那么被封建牢笼束缚的年轻人们要多久才能冲破桎梏? 思想善则人强。古代名相苏秦年轻时放荡不羁,整日在外偷鸡摸狗,回至家中连妻子都瞧不起他。被打击的苏秦没有继续放任自我,而是收束思想,头悬梁而锥刺股。苦读数年,后白手起家写六国相印归乡。何其威风!改变苏秦的正是他的思想的蜕变与升华。没有这头悬梁锥刺股的决心,纵使苏秦再聪明十倍,也只是乡中一痞而已。 思想恶则人弱。正如龟兔赛跑中的兔子,拥有先天优势的兔子轻而易举的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但随之而来的懈怠感却击败了兔子。骄傲的它狂妄的认为站在高起点的它就必胜无疑,旋即呼呼大睡,终被乌龟所败。这只是故事,但人又

赵丽宏《会思想的芦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17题。(13分)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①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 ②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③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 ④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 ⑤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 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一、教材分析: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与《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是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虽然是零星无序的但真实而细致,处处洋溢着理性的光芒,说出了许多我们有感悟但永远也说不出来的话。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训练,培养、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 3、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围绕“人是思想的苇草”的人文话题,通过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与文本化为一体,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理解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著名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肆无忌惮的张扬着绿的野性,任凭狂风揉摇,任凭暴雨击打。那逆流而上寻找佳人的少年,撑着长篙,荡着轻舟,映衬着茂密的芦苇,造就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句!2000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在见到芦苇后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的至理名言。

二、合作探究 围绕问题读课文 1、“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2、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参考:1、思考和脆弱 2、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3、为什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呢? (前后四人为一组探讨,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自己所知道的事例) *引入A:思想有时给思想者带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折磨,比如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了一个英雄末路、行销骨立的形象。他完全可以“随其流而扬其波”,站在黑暗中认为这就是光明。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呢?因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4、如何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学生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引入B:当我们用水浇蚂蚁时,许多蚂蚁就在这场水灾中丧生了。人其实也一样,大自然的一次山洪,一次海啸,一次台风,那么轻易地夺去了人的性命,人真的是一种脆弱而渺小的生物。但是,人能够思想,“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

四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练习题

2019年四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练习题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四年级语文故乡的芦苇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梦中芦苇黄蓓佳 ①小时候对于故乡的印象,仿佛别的都缺,惟独不缺的是水。河流沟渠、池塘湖泊,遍布着大街小巷、村庄田野。坐汽车从这个县城到那个小镇,走一路有一路的水跟着,像是扯不断的灵魂,依恋着牵挂着撕扯着我们的肉体,生怕我们跑出太久,远离故乡,迷失自己。 ②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芦苇是水的伴侣。小小的河流池塘陪伴着小小的芦苇,瘦茎茎的,稀稀疏疏歪歪斜斜的,像忧愁的林黛玉。而在我插队落户的那个江心小岛上,芦苇高大茁壮,铺天盖地,完完全全呈现出了那种雄性的勃发的力量。一到深秋,岛上聚满了四乡八村乘船过来的乡民,他们拖家带口,在广阔的芦苇滩上安营扎寨,收割芦苇。冬日里庄稼收割进仓,小岛上一片空旷凄凉,惟独江滩上那些高高的芦苇垛,碉堡似的矗立着,老远老远就能看见,给小岛平添了很多的威风。 ③芦苇开花的时候最是好看。初开出来的芦苇花细长柔韧,页 1 第

握在手中,轻轻捋过去,手心只觉冰凉滑腻,那种柔若无骨的手感,我至今没有在别的物体上体验到。小时候年年秋天下乡“支农”,走一路我总要摸一路的芦苇花,手心张开从一穗穗芦苇花上扫过,苇花低眉顺眼从掌心这边钻进去,又从掌心那边冒出来,浅浅地笑着,好脾气地任凭我抚摸,活像天性中喜欢人的亲近。 ④待到芦苇花长老,不知道是见的世面多了还是对生命感到厌倦了,总之脾气变得张扬起来,手轻轻一碰,苇花四散,纷纷扬扬飘撒在空中,杂乱无章的一片。有时候风的拥吻也使它们极不耐烦,苇絮乘风而去,躲得老远老远,真不知道哪儿才使它们感到宁静和满足。秋风一阵紧似一阵,苇絮一片跟着一片飞扬起来,翻滚飘舞,为身不由己而哭泣而愤怒而抽咽,一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凄美场景,令人观之心碎。 ⑤据说芦苇是有许多实用价值的,否则不会年年有那么多人浩浩荡荡驻进江滩割苇子去。我这里念念不忘的倒是用芦苇花编扎成的一种鞋,老家俗名叫“毛窝”。冬天一到,便有四乡农民一串一串挑了上街来卖。自然极便宜,两三毛钱就可以买一双。外婆年年都要买几双回来,自己再动手加工一番:用棉花和绒布垫了底,旧的棉毛衫剪开,鞋口和鞋里衬上圈,粗针大线缝结实了,穿在脚上暖和无比。老家的屋子高大阴森,窗户是老式的木格子窗,门也是老式的排板门。

教育研修学习心得: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教育研修学习心得: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教育研修学习心得: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教育行内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要做到长流水。 可这一桶水、长流水哪里来,我认为无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摸索、践行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一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汇而成为自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水”。这些年来,我曾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过一些名家的经典,专心聆听过大师们的经验之谈,于是曾比着葫芦画瓢,但效果不是特别显著。现在细细想来,名家之所以成为了名家,是因为他们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创新,进而形成更适合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悟到了这一点,我就重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听魏书生之言,悟出一个“细” 我听魏大师的报告时,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儿条:1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2 146个学生都是我的副班主任。3凡学生能干的事悄,就不能帮他干。4发展每个学生的人性和个性。魏大师的班级管理特色就是“民主”。我认为,他的民主就是建立在一个“细”上,他善于把每件事情细化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既管理别人乂管理自己的主人。老师只在学生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时做方法上的指导。有了这点感悟,在我的班上,也就不存在只挂头衔,不干实事的干部了。我班只设一个班长、一个劳动委员、一个文娱委员、 1 / 5 一个体育委员。小组长最多,共65个学生,小组长就有48个,每4人一组,有一组5人。每组3个小组长,分别是学习组长、劳动组长、纪律组长。学习组长负责本组的作业督查、作业收发、成员背书;劳动组长负责本组的清洁扫除、保洁、做劳动的分工、监督保证劳动的质量;纪律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成员课间活动时的安全。这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训练,培养、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 象思维能力。2、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 3、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围绕“人是思 想的苇草”的人文话题,通过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与文本化为一体,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重难点分析: 理解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著名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时常仰望着星空,思索着“人是什么”。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经面对着他的门徒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就是没有羽毛、两条腿直立的动物。”于是门徒中就有反对者抓了一只公鸡,把羽毛全部拔光,拎着公鸡来到柏拉图面前质问说:“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人吗?”面对着学生的质问,柏拉图一时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柏拉图当时只是从外部特征来定义人,显得过于表面化,是错误的。然而,在西方另一哲人位帕斯卡尔的眼中,人是能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苇草,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文本去探讨,去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学生标出自己感到疑惑的语句。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读后老师进行点评。 然后,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 三、合作探究围绕问题读课文 1、“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2、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参考:1、思考和脆弱2、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3、为什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呢? (前后四人为一组探讨,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自己所知道的事例) *引入A:思想有时给思想者带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折磨,比如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了一个英雄末路、行销骨立的形象。他完全可以“随其流而扬其波”,站在黑暗中认为这就是光明。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呢?因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4、如何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学生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引入B:当我们用水浇蚂蚁时,许多蚂蚁就在这场水灾中丧生了。人其实也一样,大自然的一次山洪,一次海啸,一次台风,那么轻易地夺去了人的性命,人真的是一种脆弱而渺小的生物。但是,人能够思想,“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这一点就使人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宇宙和自然。这句话就让我们体会到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伟大。 *引入C:帕斯卡尔是一根思想的苇草——作者发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慨,其实和他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一方面,帕斯卡尔一生体弱多病,始终被病魔折磨着,39岁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突出的成就。可以说帕斯卡尔在肉体上是脆弱的,但是思想上是强大的。 四、小结: 讲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哪两个特点?其中,突出了什么特点?第二个,能思想对人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第三个,认识了这两个特点后,人应该怎么样?而本文也正好是按照这种思路来展开的。 因此,本文内容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生理层面来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突出脆弱的特点。 第二层,因为有了思想,人变得高贵、伟大。 第三层,基于这两点认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好好思想,用思想来追求尊严,这才是最高境界。 三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五、课堂练笔 (过渡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向人们昭示了思想的高贵和伟大,其实有很多的名人事例,甚至是平凡人的事例都印证了思想的伟大,下面,我们也来写一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曹雪芹能用饱蘸人生感慨的笔墨,创作出伟大著作《红楼梦》。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所以,孟德斯鸠能用洞察社会的智慧,撰写出鸿篇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人:课时: 教材分析: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与《培根论人生》、《蒙田随笔集》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是帕斯卡尔记录偶尔闪现的思想,虽然是零星无序的但真实而细致,处处洋溢着理性的光芒,说出了许多我们有感悟但永远也说不出来的话。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理清思路、概括主旨的训练,培养、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理解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 3、体会用形象化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围绕“人是思想的苇草”的人文话题,通过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与文本化为一体,并能演绎自己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理解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著名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对人生的意义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主题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这首歌可以想象到成片的芦苇独守江边,在风中摇曳。那瘦瘦的筋骨,青青的枝叶,肆无忌惮的张扬着绿的野性,任凭狂风揉摇,任凭暴雨击打。那逆流而上寻找佳人的少年,撑着长篙,荡着轻舟,映衬着茂密的芦苇,造就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句!2000多年以后,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在见到芦苇后灵光一现,咏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的至理名言。 二、合作探究 围绕问题读课文 1、“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2、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参考:1、思考和脆弱 2、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3、为什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呢? (前后四人为一组探讨,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自己所知道的事例) 引入A:思想有时给思想者带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折磨,比如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了一个英雄末路、行销骨立的形象。他完全可以“随其流而扬其波”,站在黑暗中认为这就是光明。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呢?因为,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4、如何理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学生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会思想的芦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然而我的担心大概是多余的,只要泥土和流水还在,只要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这些绿色的生命绝迹。我的故乡,也将因为有芦苇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发,永葆它的天生丽质。 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16.文章的标题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4分)

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教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教 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棵芦苇,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 ——帕斯卡尔 王荣生教授在听了两名老师讲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和《金黄的大斗笠》时深切感受到:老师在教自己想教的,学生在学被老师要求学的。所有课堂上的教学,就是“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王教授不禁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 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回想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语文课堂上我到底在教什么?——当然教我理解的语文课!学生课堂上到底在学什么?——当然在学我所理解的语文课!——因为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我早已胸有成竹,学生当然只能“按我的要求来回答我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跟我预设的不一样,我会循循善诱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导向我想要的答案。——这几乎是每个老师的答案! 可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

在哪里?学生的个人思考在哪里?……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天晚上,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走进他的实验室,看见他的中国研究生还在实验台前辛勤地工作. 物理学家关心地问到:“这么晚,你在做什么?” 学生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做什么?” “我也在工作?” “那你整天都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 学生带着谦恭的表情承认了,并期待着这位著名的学者的赞许。 教授稍稍想了片刻,随即问到:“可是,这样一来,我很好奇,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是啊!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怎么可能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被限定,他怎么可能思考!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想,那他怎么会去想别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做别人所未做?他怎么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去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第一单元阅读能力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含答案)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能力专项训练《故乡的芦苇(节选)》 故乡的芦苇(节选) 樊发稼 ①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萦、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一一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yè)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tián)静和飘逸。 ②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被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③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寒意还未散尽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diàn)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④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shào)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_A_,_B_ ⑤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盒上剪下小片片当成舵(duò),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盒里的锡(xī)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我们个个光着小脚丫,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把各自的小船移到水面上。“开船嘐!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⑥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夜,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进小竹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几朵金红色的南瓜花,然后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 ⑦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 答题步骤 第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二步:想想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生动的: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词语用得贴切,这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三步:根据提示写出答案。 阅读练习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恬静一( ) 舒展—( ) 幻想一( ) 2.读句子,完成练习。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17故乡的芦苇 湘教版(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一课一练17故乡的芦苇 课时练 一、比较组词。 狭()辉()尤()帆() 夹()军()优()凡() 二、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1、纯真 2、朴实无华 3、船队 4、欢呼雀跃 5、沉浸 三、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拟人?哪些是拟物?分别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1、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 3、风推开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 4、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5、祖国,我的亲娘,我回来了。 6、这家伙摇头摆尾地走了出去。 7、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8、忽然后面跑来了一只狼,慌慌张张地说:“慈悲的先生,救救我吧!” 拟人()拟物() 四、阅读理解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