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响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植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化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

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③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6.地形、河流、气候与聚落

(1)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2)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因为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较大;同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加工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临河分布。

(4)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日照资源。在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由于没有太阳光直射,因此必须考虑日照与街道方位的关系。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方位为东北--西南方向或西北--东南方向。

7.地形、气候与工业

(1)从地形条件看,工业一般布置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近便,对外联系方便的平原地区。

(2)从气候条件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上风方向;在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下风方向。

8.地形、气候、河流与交通-----考虑造价

(1)修筑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

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小,选线时,要求距离较短.弯道较少,少占农田,少建桥梁;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对铁路、公路选线限制较大。山区中的道路避开陡

坡,如无法避免,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弯道;修隧道在背斜处,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

(2)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飞机场不宜建在多云雾、多暴雨、风速大、能见度差的地方。

9.资源与工业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各种资源的分布,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它们的分布状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分布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利弊,从而懂得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资源。比如,我们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布,就可以更加合理地进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世界、中国主要工业区的资源种类与工业部门

工业区名称资源部门

英格兰中部工业区:煤,铁--钢铁、汽车,飞机

北海沿岸工业区:石油--石油化工

鲁尔区:煤炭、石油、进口铁矿石--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乌拉尔工业区:多种有色金属矿产、煤、铁、石油--钢铁、机械工业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煤、有色金属--重工业、军事工业

五大湖工业区:煤、铁--钢铁、汽车

美国南部工业区:石油--石油工业、飞机、宇航、电子

美国西部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资源优美、人才集中--宇航、电子、飞机制造京津唐工业区:煤、铁、石油--钢铁、化工、机械

辽中南重工业区:煤、铁、石油--钢铁、造船、化工

(2)因地制宜.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工业

以法国为例,法国的矿产资源中铁、铝土、铀的储量居欧洲前列,石油和煤严重不足。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洛林高原,煤田主要位于巴黎盆地以北,因此,法国在有煤铁资源的东北部布局了传统的钢铁工业区;在地中海沿岸,利用丰富的铝土矿和水力资源,发展了炼铝工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进口原料日益增多,沿海一些港口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迅速兴起。由于作为能源的石油和煤炭严重不足,法国大力发展了水电和核电,目前,核发电量已占全国发电量的70%以上。

(3)用发展的眼光看自然资源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自然资源对于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各种工业原料,制成工业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时至今日,这种靠资源决定工业布局的重要性,在某些新兴工业部门有所降低,小型,轻量的电子元件主要靠飞机运输,空运被认为尖端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这类工业的布局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和交通。

(4)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一定是工业发达的地区(发展中国家表现明显)。例如,中东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工业并不发达。中东各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不大,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中东地区的工业为何不发达?因为中东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除石油资源丰富外,其他工业原料贫乏;气候干旱,工业用水缺乏;劳动力较少,技术力量较弱;中东地区以石油出口为主的国家,每年每人收入很高,不需要靠发展工业来增加经济收入。

(5)工业发达的地区不一定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例如,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工业生产中需要的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

铜矿石等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料学技术水平,以及岛国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可以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造船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地带主要是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三章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 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 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 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 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思维拓展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 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3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 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掌门1对1教育高中地理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 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③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6.地形、河流、气候与聚落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1.B 2.C 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化学能分解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 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 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 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 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对“山水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理解。 郭熙的这句词,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即是某一旅游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的组合。现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提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形地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隶属于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是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大地质单元交汇的地区,各大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1]断层线为雅鲁藏布江所在,地垒隆起为山。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下的大渡卡乡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入口……是藏东南冰川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之一,其中的则隆弄冰川在近60年就发生过3次跃动,并两度阻江形成短暂的堰塞湖。[2]在地质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秀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给游客带来磅礴之感。 水文: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转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江水在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形成一派宏伟气势。在这里,大拐弯峡谷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

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河水奔腾,发出巨大的声响,更添蓬勃之感.河流的形、影、声、色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江水在拐弯处斗转所形成的的气势,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使驻足观看的游客感觉自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是云“山得水而活”。 植被:据徐凤翔(1995)的研究,墨脱在海拔(500)600~(1000)1100m 为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1000)1100~1800(1900)m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松林,2000(2200)~2800(3200)m为以Tsuga dumosa 为主的山地暖温带、温带针阔混交林,2800(3200)~3800(4000)m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3800(4000)~4300(4400)m为高山寒带疏林、灌丛。[3]在山的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有“植物类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感,是云“得草木而华”。 气候:热带季风向北推移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一部分季风沿着大峡谷深入谷地,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形成天然的水热通道。导致山地类型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温度降水均高于类似地区,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和相应的植被特征。在这种气候之下,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

地理信息系统知识点大全

绪论 简述GIS的理解(需具体说明)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解决方案 GIS的概念 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用户、空间数据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是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和手段来解决复杂的规划、管理和地理相关问题,例如城市规划、商业选址、环境评估、资源管理、灾害监测、全球变化。 地理信息的定义 理解1: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理解2: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理解3:一切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它起源于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分析与显示地理信息的功能。 地理信息的特点 空间分布性:地理信息的定位特征多维性:单点多重属性信息动态性(时间性):随时间动态变化数据量大:具有空间特征、属性特征、时间特征 地理信息含义 “有地理参照的信息”(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Information)或者,“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GIS的定义、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具有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地理数据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坐标为骨干的信息系统。 GIS的组成 ①系统硬件 GIS主机:大型、中型、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微型计算机 GIS外部设备:输入设备:数字化仪、扫描仪、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全站仪等;输出设备:绘图仪、打印机、图形显示终端等;数据存贮与传送设备:磁带机、光盘机、活动硬盘、U盘、MP3等 GIS网络设备:布线系统、网桥、路由器、交换机等 硬件的三种应用模式 单机模式: 由基本外设、处理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 适用于小型GIS建设 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不方便 局域网模式: 部门或单位内部GIS建设 专线连接 资源共享较方便 广域网模式: 用户分布地域广泛,不适合专线连接 公共通讯连接 资源共享方便 局部范围为局域网,通过若干通道与广域网连接 ②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标准外设的驱动软件,目前流行的有DOS、Windows98/Nnt/2000/XP、UNIX 等。系统软件关系到GIS软件和开发语言使用的有效性,是GIS软硬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软件 数据库软件 流行数据库软件主要有Oracle、Sybase、Informix、DB2、SQL Server、Ingress等。 Oracle、Informix、Ingress等关系数据库管理软件都相继增加了空间数据类型。而ESRI公司的SDE(Spatial Database Engine)也是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 图形平台 某些GIS软件中图形处理平台。如AutoDesk公司开发的基于AutoCAD的AutoMap GIS软件、Intergraph公司的基于MicroStation的MGE GIS软件 ③空间数据是GIS的血液 GIS的操作对象为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特征:空间参考、属性、时间数据; 空间数据组织:矢量结构、栅格结构。 ④管理人员 GIS的开发是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 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是GIS工程及应用成功的关键。 不但对GIS的技术和功能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要具备组织管理管理的能力。 技术培训、硬件维护与更新、系统升级、数据更新、文档管理、数据共享建设等。 GIS 功能:采集、处理、分析、查询、管理、显示、输出空间查询:位置查询、属性查询、拓扑查询 空间查询是最基本的分析功能,包括从空间位置检索空间物体和从属性条件检索空间物体 空间分析:地形分析、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几何量测、地图分析、叠置分析、统计分析、决策分析 缓冲区分析:解决近邻度问题 缓冲区分析就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然后将这个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网络分析:解决路径分析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GIS中的网络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线状要素组成的,是对城市网络的抽象。 叠加分析:解决设施的选址问题 把同一地区的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层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形运算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空间图形和属性的过程。 GIS的产生和发展(选择或判断) 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Tom linson创造了GIS系统 ①60年代起步阶段②70年代巩固阶段③80年代突破阶段④90年代产业化阶段⑤21世纪网络化阶段 简述GIS的建模过程:了解目的(实际问题);准备所需数据,建立所需空间数据库;建模;查询和分析;生成报表。 举例说明GIS可应用的行业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就是人们应用GIS对地球表层人文经济和自然资源及环境等多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掌握城乡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的演变规律,使它成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多目标开发的依据,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气象部门、环境评估、宏观决策、规划决策、A VHRR、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电信资源管理、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医疗机构信息查询 GIS的地学基础 GIS中为什么要考虑地图投影 地理坐标为球面坐标,不方便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参数的量算与分析。 地球椭球体为不可展曲面 地图为平面,符合视觉心理,并易于进行距离、方位、面积等量算和各种空间分析 地球椭球体是不可展曲面,而地图是一个平面,当球面展开为平面时必然产生破裂或褶皱。“地图投影”就是要解决球面不可展的矛盾。 地图投影 由于球面上一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经度、纬度)表示,而平面上是用直角坐标(纵坐标、横坐标)或者极坐标(极径、极角)表示,所以要想将地球表面上的点转移到平面上,必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地理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之间的关系。这种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保证地图精确度的重要的数学基础之一。 地图投影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长度变形 地图投影分类 投影面及球面的位置:圆锥投影、圆柱投影、方位投影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 什么是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有什么特性?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及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或者定义为: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及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都叫做地理信息。 (1)空间分布性: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及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2)数据量大。 (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什么是GIS?它具有什么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 具有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所有的地理要素,要按经纬度或者特有的坐标系统进行严格的空间定位,才能使具有时序性、多维性、区域性特征的空间要素进行复合和分解,将隐含其中的信息变为显示表达,形成空间和时间上连续分布的综合信息基础,支持空间问题的处理及决策。 地理信息系统从外部来看,它表现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其内涵却是由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是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 GIS及其它信息系统有什么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选定的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种能力使用户能得到关于数据的知识,因此,GIS 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GIS的软硬件设备复杂、系统功能强;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即使存贮了图形,也是以文件形式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没有拓扑关系。管理地图和地理信息的

【精品教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专题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专题复习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型复习授课时间2015年5月日 执笔人赵秀琴审稿人贾笑玲总第课时 学习内容 一、分析气候问题,着重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纬度位置、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等。1.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完成下列问题。 (1)EDC三地位于亚欧大陆同纬度 地带,由西向东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是。影响上述气候差异的 主要因素是。影响ABC 三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2)E地是气候,与D、C 地相比,该气候具有显著的 性,此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典型、范围 最广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此气候在美洲狭长分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EDC三地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相比E、D两处,C处气候的显著优势是。 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的降水比B地的降水, 原因是。这告诉我们, 沿海地区降水不仅仅跟离海远近 有关,还与 ____等因素有关。 A地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2)A地与B地气温最高的月份 是月,原因是_____ 。 因此,此地的房屋应该是面朝阳,学校放暑假的时间应该是月(1月还是7月)。 (3)甲图对应着的是_____(A.B)地。(填字母) 3.读图,描述台湾岛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影响台 湾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道穿过的非洲大陆,西部是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部却是热 带草原气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横断山区生物种类繁多,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植被之间的关系。 1.读我国两大岛河流分布图,回答问题。 (1)由图看出,台湾岛的河流流向是,由此判断的地势特点是。 台湾岛上的河流都比较短小,但水能却很丰富,原因是。 学习内容 (2)据图分析海南岛的河流特点和地势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马孙河成为世界第一大河的原因是? 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 下游无支流的原因? 3.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无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我国长江航运价值高的原因(黄金水道)。 三、影响城市、人口、农业分布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 1.读埃及和法国人口城市和农业分布图回答问题。 (1)埃及的人口和农业以及城市分布在。分布在此处的原因? (2)法国大西洋沿岸主要种植和发展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法国地中海沿岸主要种植葡萄,葡萄品质优良,主要原因是___。 (3)地大物博的俄罗斯为 什么还要进口农产品? (4)台湾铁路分布特点 ___________,原因? (5)分析澳大利亚畜牧业 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6)为什么中国喜温作物 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 区的纬度要高的多? 四、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等。 1.图中写出中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名称,其分布的共同特 点_____。①工业基地发展的突出优势______________, ②工业基地发展的限制性因素___________,③④工业 基地发展的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本发展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原因?不利条件 是___________________。俄罗斯工业区多分布在____ _______地区。 3.台湾铁路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为什么? 俄罗斯的铁路多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山区,为什么?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铁路多沿盆地边缘,为什么? 巴西、澳大利亚两国人口多分布在_________,原因? 1 / 1 第1页第2页

高考地理: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专题说课讲解

高考地理: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专题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着。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②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 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 ③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④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地理系统要素的统计分析

第三章地理系统要素的统计分析地理系统特征和性质通常是通过地理系统数据来表示的。 地理数据可以分为数值数据和非数值数据两大类。 本章主要讨论数值数据的某些处理方法及其地理意义。 地理数据本身还不能直接刻划出地理系统的特性,必须对地理数据进行统计加工,计算要素在时间或空间变化的统计特征数据和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统计量。 因为它描述要素的特征,因此又称为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 在地理研究中特别重视空间统计的概念。 因为地理系统是地理与地理区域相对应的,即不同等级的系统都有它的空间分布范围,有一定的地域界线。 所以,地理系统特性在区域上有性质的变化,它通常通过空间数据(spatial data)反映出来。 空间数据是反映地理差异的数据。 第一节地理数据类型和地理数据矩阵 在计量地理学中,经常要使用和接触许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往往能提供大量的、多方面的有用地理信息,据此可以发现和阐明地理系统的特征和规律性。 地理数据是用一定的测度标准去衡量地理要素而取得的地理信息。 不同的测度标准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它们分别反映地理要素的不同特征。 在统计分析上又往往应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因此了解地理数据类型及其测度标准是十分重要的。 地理数据的来源 地理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统计加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 如果收集的资料计划不周,原始数据不准,往往会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收集地理数据资料,必须保证其完整性和准确性。 当取得大量的地理数据后,必须对这些资料加以汇总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揭示其地理规律。 地理数据的整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三步:检查资料、统计分组和绘制图表。

地理系统要素

论述地理教学系统要素的地位和功能,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地理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地理教学系统各要素的支撑,也离不开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指导。 (一)地理教学系统各要素 地理教学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地理教学过程涉及众多因素,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反馈和教学环境等,这些因素组成了地理教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实践要求,要用整体观念协调各个子系统,实现地理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下面就以我上过的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案例(附表1)来论述各系统的地位和功能。 ⑴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具有指向功能和评价功能的子系统,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地理教学目标是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功能体系。没有地理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 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它要求通过地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理解一定的地理过程,掌握一定的地理方法,形成一定的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很明确,学生通过预读该目标很容易就能够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和能够学会的地理学习方法和地理技能。如:运用图示说明地理过程;能够阐述地理原理等。 ⑵学生 学生是具有主体特性的子系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地理教学过程,其活动失去了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根本要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去认识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教师对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通过“教会”学生认识和实践得以实现的,并以学生认识和实践的质量为其评价标准。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其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前准备等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和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就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的课堂需要。如案例中的老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同时获取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各要素之间联系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专题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GIS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球及表面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描述和三维可视化的技术系统。 2、GIS构成:硬件、软件、空间数据、人员。 3、GIS功能:数据采集、数据编辑与处理、数据存储、组织和管理、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数据输出。 4、GIS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GIS与CAD: 同:坐标参考系统;处理图形、非图形数据;对空间对象的空间相关关系建立和处理。异:CAD不能建立地理坐标系统和完成地理坐标变换;CAD处理多为规则图形,而GIS为非几何图形;CAD图形功能强而属性处理能力弱,而GIS图形与属性的操作比较频繁,且专业化特征比较强;GIS数据量比CAD大得多,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复杂,数据之间联系紧密;CAD不具备地理意义上的查询和分析能力。 2)GIS与MIS:同:对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对图形数据进行存储。异:GIS对图形和属性数据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一般只处理属性数据,对图形数据以文件形式进行管理,图形要素不能分解查询,图形与数据之间没有联系;管理地图和地理信息的MIS不一定就是GIS,MIS在概念上更接近DBMS。 3)GIS与RS:a.遥感数据是GIS的重要信息源。经过遥感信息系统处理的遥感信息,或进入GIS系统作为制图的背景图像,或是与经过分类的信息协同GIS与遥感的集成分析。b.遥感图像信息处理系统是专门用于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的软件,主要强调对遥感数据的几何处理、灰度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具有较强的制图功能,可设计丰富的符号和注记,虽有空间叠置分析功能,但由于缺少实体关系的描述,难以进行实体空间关系的描述,难以进行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查询、属性查询及网络分析等。 5、GIS的发展趋势:地球观测与信息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4D 地理信息系统和基于Web的空间信息服务。 第二章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 1、地球模型的建立:第一次逼近——大地水准面——大地体;第二次逼近——地球椭球体(旋转椭球体);第三次逼近——参考椭球体(总椭球体)。 2、投影配置的原则:1)配置的投影系统应与相应比例尺的国家基本图(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基本省区图或国家大地图集)投影系统一致;2)一般最多只采用两种投影系统,一种服务于大比例尺的数据处理与输入输出,另一种服务于中小比例尺的数据处理与输入输出;3)投影以等角投影为宜;4)投影应能与网格坐标系统相适应,即所用的网格系统在投影带中应保持完整。 3、我国常用坐标系与椭球体:中国1952年前采用海福特(Hayford)椭球体;1953—1980年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坐标原点是前苏联玻尔可夫天文台),建立“1954北京坐标系”;自1980年开始采用GRS 1975(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 1975 推荐)新参考椭球体系,并确定陕西泾阳县永乐镇北洪流村为“1980西安坐标系”大地坐标的起算点。 4、我国常用投影及原因:中国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除1:100万)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央经线投影为直线,长度无变形,其余经线为向极点收敛的弧线,距中央经线愈远变形愈大。随远离中央经线,面积变形也越大。若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可使投影边缘的变形

地理各要素之间联系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响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植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 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 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

自然地理要素——土壤(参考答案)

自然地理要素——土壤(参考答案) 1. B根据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可推知由沼泽植被至高山草甸,海拔在不断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 2.C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与海拔成正相关,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长不旺盛,消耗有机碳少,导致土壤有机碳积累多,所以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3.A 读图可知,在该时间段内,气温均值降低,蒸发量减少,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 对。降水增加,气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C错。降水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D错。由于年均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B错。故选A。 4.A 读图可知,该地年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而且在某些时间段里降水会大于800毫米,因此该地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三江平原位于北方半湿润地区,而且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会在某些时间段大于800毫米, A对。塔里木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小于400毫米,B错。闽江下游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于800,C错误;渭河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于400毫米,但是小于800米,D错误。故答案选A。 5.C 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A。6.D 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D。 7.C 读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表层土壤(0-20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可能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B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排除D项,塔里木盆地中有机质含量低的的荒漠土,故选C。 8.C 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 9.D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10.C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4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90—120之间,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4050米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105,C正确。 11.D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正确。阳坡或者阴坡与降水量关系不大。 12.B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3.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层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因此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2中的I,答案选C项。 14.C从表中看自然恢复阔叶林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保持水土效果最好。 15.B减少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的是增施有机肥。 第1 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