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凤耀,卜伶俐,曾菲圆,邱小平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讨论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涵义,介绍了国内外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包括路段、交叉口和道路网络通行能力,分析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城

市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方法,并对未来城市道

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公路交通;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68(2013)01-0032-04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其中首要的就是城市交通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需求不断增长,而良好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各大城市在制定5年发展规划时专门制定了道路网发展规划,以保证城市道路建设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道路网在城市交通网中占有最大比例,保证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对城市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道路通行能力的涵义

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在第一版《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1950)]中首次提出了道路通行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实际通行能力。HCM(2000)将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定义为在足以满足交通需求的高峰期间能反复达到的交通流率,分为交通设施的通行能力、车辆通行能力和人员通行能力。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道路通行能力概念:邓资银等从OD流的角度出发定义了一种路网通行能力,即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给定OD分布形态,采用某种交通分配准则,整个路网在给定时间内所能服务的最大标准车辆数;陈文杰指出通行能力是指在一定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保持规定的运行特征,在单位时间内,道路设施某特征地段能通过交通体的最大限制数量;杨小宝等把道路通行能力定义为在正常的道路、交通、管制及运行质量要求下,单位时间内道路设施在某点或某断面处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杜家玉等将通行能力定义为道路设施所能承载交通流的能力,即在正常的道

路、交通、管制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内(通常是15min或1h)道路设施通过交通流的能力。上述概念的本质是一样的。

邵敏华等指出用道路上某一断面的通行能力作为整条道路通行能力的思想方法不适用于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提出了面向城市道路整体的“等效通行能力”的概念。

目前而言,HCM所提出的道路通行能力的概念仍是使用最广泛,也最权威的定义。

2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20世纪40年代,美国最早系统地开展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当前,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路段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路段和交叉口是构成城市道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其通行能力研究也最成熟。

2.1 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

路段通行能力,即通常所说的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

目前,路段通行能力的研究已经较成熟,并不断细化。周伟、王秉纲从理论上对路段通行能力进行了探讨。杜家玉等在道路通行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跟驰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单向交通路段基本通行能力,并推导出了其计算公式。

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实际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对道路服务水平的确定、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公 路 与 汽 运

Highways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第1期

2013年1月 

2.2 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交叉口都是道路网络系统的瓶颈,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通行能力和安全。因此,交叉口通行能力是一个研究焦点。城市道路交叉口主要包括信号控制交叉口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文献[9]考虑交叉口运行效果,借助用户平衡模型对道路网络流进行优化,对交叉口进行评估。文献[10]研究了高峰时段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

目前,混合交通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道路通行能力已成为研究热点。陈晓明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考虑信号交叉口利用者主观感受的服务水平评价模型,通过分析行人对机动车的影响,研究混合交通条件下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LIANG Xiao等提出了等效车头疏解车距的概念,用等效车头疏解车距计算混合交通状态下的信号控制交叉口直行道通行能力。CHEN Xiaoming等研究了混合交通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可靠性问题。

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受平面交叉口形状、渠化、进口道车道宽度、交通组成、交通流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对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干道路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主路优先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多态交通条件下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等方面。

2.3 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段、交叉口等网络组成要素上,对整个道路网络通行能力尚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

现有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研究成果大多是通过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得到的。Xie Hui等提出了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双层评价模型,上层模型为最大流问题,反映综合交通系统的最大服务流;下层模型为出行分布与均衡分布相结合的组合模型,同时反映路径选择、模式和传输节点的选择。HongChen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和空间消耗理论的双层模型。Liu Zhengwei等对城市道路网在不同服务水平和随机情况下的预留通行能力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种双层规划模型。文献[2]在文献[23]双层规划法和文献[24]改进算法的基础上,对双层规划法路网通行能力模型改进算法进行了优化研究。

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使道路拥堵状况不断加剧,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已不能满足解决拥堵问题的需要,关于城市道路网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热点。2.4 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是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理想条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管制条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技术等(见表1)。

理想条件、道路条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以美国交通运输委员会的最为全面和权威,他们根据北美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路段,对车道宽度、纵坡度、视距等道路条件的影响给定了具体的修正参数。除这些影响因素外,近年来,很多学者还研究了其他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李铁柱等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的思想与城市道路交通容量的概念相结合,提出了城市道路环境交通容量的概念;王雪峰研究了车辆性能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

表1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具体影响要素

理想条件

连续流交通设施

车道宽度、车道边线与障碍物的净宽、自由流速度、交通流只有小客车、地形条件、双车道道路

中没有禁止超车区、没有交通控制或转弯车辆对直行车无阻碍

交叉口引道

车道宽度、坡度为零、交叉口引道上没有路边停车、交通流中只有小客车、市内公交车对行车

道无干扰、交叉口位于非中心商务区、没有行人

道路条件

车道数、交通设施类型、车道宽度、路肩宽度和侧向净空、设计速度、平纵线形、交叉口处专用

转向车道等

交通条件车辆类型(是否有重型车)、方向分布、车道分布

管制条件交通信号、停车标志和让车标志、限制路边停车、限制转向、控制车道的使用功能、单行道

环境条件街道化程度、商业化程度、横向干扰、非交通占道、公交车站和停车位置等

气候条件风、雨、雪、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

技术智能交通系统(ITS)、浮动车(FCD)等

3 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54期 Highways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影响;Liang Zheng等研究了CA模型中司机按喇叭的动作对交通流的影响,交通流进一步影响道路通行能力;朱从坤等研究了匝道控制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关羽等研究了考虑驾驶员行为变化的入口匝道通行能力。

3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

3.1 理论分析法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跟驰理论被公认为理论分析法的基础。跟驰理论描述了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队中相邻两车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核心是跟驰车如何确定与前导车之间的车头时距,即分析车辆在相互跟驰情况下驾驶员如何选择跟车距离的问题。经过60余年的发展,各国形成了上百种重要的跟驰模型,这些模型的建模思想与理论体系、模型结构、参数标定结果等都不尽相同,其适用条件也必然不同,对各种不同模型的综合评价就显得尤为困难。中国在跟驰行为建模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很少进行跟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由于理论分析法是通过理论推导来研究通行能力,在理论推导过程中需作一些理想的假设条件,而这些假设条件正是现实中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因此,理论推导结果往往与实际通行能力相差较大,其在通行能力设计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少。3.2 实地测量法

实地测量法是在满足交通需求的高峰时段进行实际通行能力测量,根据测量数据建立流量-速度模型对通行能力进行估计,是最直接、最能真实反映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方法。实测法所得通行能力作为通行能力规定值被写入各国的通行能力手册。3.3 模拟仿真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拟仿真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成熟。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人工研究多因素的通行能力模型过于复杂,而模拟仿真方法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用模拟软件构建交通仿真模型,然后通过设计仿真试验估算通行能力。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模拟仿真法越来越多地用于通行能力研究。

4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措施

4.1 提高城市道路面积率

城市道路面积率是指城市一定地区内,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是城市建设

的一个重要指标。据统计,中国的城市道路平均面积率只有8.9%,远低于国际通常道路面积率20%的水平。北京的道路面积率大约为11%。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城市道路面积率标准为10%~25%,比1991年开始实行的标准8%~15%有所提高,但下限仍然很低。

4.2 提高城市道路网中瓶颈路段的通行能力瓶颈路段的通行能力决定着整个城市道路网络的通行能力。因此,提高瓶颈路段的通行能力对提高整个路网通行能力的效果最明显。有关部门要加强瓶颈路段的交通管理,高峰时段采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分流、限行等措施,保证瓶颈路段的正常通行。另一方面,城市规划部门可以对通行能力严重不足的瓶颈路段进行拓宽改造。

4.3 提高城市道路网中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网的节点,汇聚了来自不同方向、不同路段的交通流,加上交通信号灯(红灯)的时间延误,使得交叉口成为严重制约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的瓶颈之一。通过分析交叉口处交通流的特点和交叉口本身的结构,提高对交叉口处的交通管理,或者在符合条件的交叉口建设立体交叉,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缓解相关路段的交通压力,从而提高道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改善相交道路线形、拓宽交叉路口、渠化交通组织、健全交通控制、加强交通组织与管理、设置行人天桥(地道)和立交、优化信号配时等。

5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展望

5.1 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有待加强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尚无统一的、权威的研究模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设计将是一个重要指标。在施工之前,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通行能力对城市交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需要加强,不能仅停留在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上。

5.2 交通仿真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各种交通仿真软件的层出不穷,模拟仿真研究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也越来越广泛。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重复性。目前国际上已有很多

3 公 路 与 汽 运

Highways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第1期

2013年1月 

这方面的模拟软件,如美国的HCM系统、澳大利亚的SIDRA系统、瑞典的CAPCAL系统等。其中,使用最广泛、最权威的是美国的HCM系统,美国在道路通行能力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3 通行能力可靠性研究将更加深入而成熟目前,通行能力可靠性研究已成为交通管理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交通运输网络可靠性的概念主要有连通可靠性、出行时间可靠性和通行能力可靠性。通行能力可靠性是指在一定服务水平下,道路网络能满足特定交通需求的概率。可靠性是通行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可靠性的研究将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

5.4 基于浮动车技术的通行能力研究正在兴起浮动车是近年来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中所采用的获取道路交通信息的先进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基于浮动车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浮动车采集的交通信息尚未真正应用于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大都是单纯研究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或通行能力,尚未将两者相联系,而这是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的一个方向。浮动车采集的交通信息可以与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评判标准相关联,从而建立基于浮动车技术的通行能力研究模型,以此来研究通行能力。

参考文献:

[1]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Highway CapacityManual[R].Washington D C:National Research Coun-

cil,2000.

[2] 邓资银,李瑞敏,张建平,等.双层规划法路网通行能力模型改进算法优化研究[J].公路工程,2010,35(2).[3] 陈文杰.浅析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4).

[4] 杨小宝,王文凯.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外公路,2006,26(4).

[5] 杜家玉,胡尧,王登梅.利用跟驰理论研究单向交通路段基本通行能力[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6).

[6] 邵敏华,孙立军.城市道路等效通行能力概念的提出及理论解释[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3).[7] 周伟,王秉纲.路段通行能力的理论探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1(2).

[8] M R Ibrahim,M R Karim,F A Kidwai.The effect of

digital count-down display on signalized junction per-

formance[J].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08,5(5).

[9] Avijit Maji,Manoj K Jha.Considering intersection per-formance in road network flow optimization using userequilibrium approach[A].Recent Advances in Com-

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4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En-

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CEA 2010)[C].2010.[10] Chang-Jen Lan,Ph D,P E,et al.Determining peakhour factors for capacity analysi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11,137(8).

[11] 陈晓明.混合交通条件下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12] LIANG Xiao,LIU Zhili,QIAN Kun.Capacity analysis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under mixed traffic condi-

tion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

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11(2).[13] CHEN Xiaoming,SHAO Chunfu,LI Da,et al.Capac-ity reliability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with mixed

traffic conditions[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

gy,2009,14(4).

[14] 陈晓明,邵春福,熊志华.混合交通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可靠度[J].中国公路学报,2008,21(4).

[15] 丁川,谢秉磊,张昕明.主路优先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

工程版,2011,35(4).

[16] Yongfeng Ma,Jian Lu,Linli Van.Safe spacing of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on arterial roads[A].IEEE/

Infor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

tions,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C].2009.

[17] 丁恒,陈无畏,郑小燕,等.多态交通条件下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

32(2).

[18] Joewono Prasetijo,Molla Mohammad Ali,Ning Wu.Critical speed pediction at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

under mixed traffic condition[A].Traffic and Trans-

portation Studies 2010: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tudies[C].2010.

[19] Li Haiyuan,Deng Wei,Tian Zong,et al.Capacities of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under mixed vehicular and

nonmotorized traffic conditions[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Business Office,2009.

[20] Xie Hui,Yu Xiaohua,Yan Kefei.Evaluation model ofurban road network system capacity[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2011,39(12).

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54期 Highways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城市常规公交线网优选模型和方法研究

魏强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传统的基于经验或评价的公交线网优化设计方法多为方案评价型方法,是“选优”而非“创优”的方法,而基于路线优选的公交线网优化设计方法为一种方案生成型方法。文中介绍了路

线优选的公交线网设计方法和关键步骤,建立了基于广义费用最小(社会总出行时间的转换费用

和总空座小时的转换费用最小)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交线网;路线优选;优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U4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68(2013)01-0036-04

交通拥堵已成为中国大城市面临的一个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一味地拓展道路,增加供给以满足需求的方式往往诱发更大的交通问题;而硬性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压抑了人们的需求,阻碍城市的活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利用率,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客运的核心才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措施,因为在容纳相同人数的不同交通方式所占道路交通资源中,公共交通具有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优势。公交线网是公交运行的基础,优化线网是提高公交系统服务水平和客流吸引率的根本所在,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实施的有效措施。1 研究概述

国外对公交线网优化设计模型和算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7年,Lampkin W.等以乘客出行里程最短为目标进行公交线网优化设计,再使用一个随机的基于梯度的搜索程序来确定发车频率。1971年,Rea J.C.采用单路径分配法,利用服务水平指标寻求“满意”方案。1974年,Silman L.A.等提出以乘客出行时间和不舒适度最小为目标进行公交线网优化设计。1979年,Dubois D.等把公交线网优化问题分解为道路集选择、线路集选择、

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櫙

[21] Hong Chen,Ji Biao Zhou,Yao Wu,et al.Modeling ofroad network capacity research in urban central area

[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1,40-41.[22] Liu Zhengwei,Cheng Lin.Study on road network re-served capacity on different levels of service and sto-

chastic conditions[A].Critical Issues in Transporta-

tion Systems Planning,Development,and Manage-

ment[C].2009.

[23] Yang H,Bell M G H,Meng Q.Modeling the capacityand level of service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

2000,34(4).

[24] Lu Huapu,Yu Xinxin,Bian Changzhi,et al.A modeland an algorithm of urban transport network capacity

[A].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rans-

portation Engineering[C].2009.

[25] 李铁柱,朱志高,田新现.城市道路路段环境交通容量[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2).

[26] 王雪峰.汽车基本性能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1(18).[27] Liang Zheng,Shoufeng Ma,Shiquan Zhong.Analysisof honk effect on the traffic flow in a cellular automa-

ton model[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1,390(6).

[28] 朱从坤,陈洪仁,王野夫,等.高速道路匝道控制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

31(1).

[29] 朱从坤,陈洪仁.高速道路匝道入口控制设施的实施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J].东北公路,1996(3).[30] 关羽,张宁,朱吉双,等.考虑驾驶员行为变化的入口匝道通行能力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0,10(1).

[31] 王殿海,金盛.车辆跟驰行为建模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公路学报,2012,25(1).

[32] 章三乐,肖秋生,任福田.车辆跟驰理论的实用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2,18(3).

[33] Chen A,Yang H,Lo H K,et al.A capacity related re-liability for transporta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1999,33(2).

收稿日期:2012-04-22

3 公 路 与 汽 运

Highways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第1期

2013年1月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影响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因素分析

影响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主要取决于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及服务水平等因素。道路条件一般指道路分类、道路横断面、车道宽度、道路线型、交叉口形式、路面抗滑能力等;交通条件指大型车辆、公共交通、自行车的混入、超车、车道分布、交通量的变化、交通管理、交通管制等;而服务水平则是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速度、舒适、方便、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 一、道路条件影响因素 1 道路分类(路网结构) 2 道路横断面 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及四幅路。 (1)单幅路 将所有的车辆(机动车、非机动车)组织在一条道上混合行驶。道路上,由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因此互相间的干扰势必就大,通行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有一种不安全感,其通行能力难以提高。 (2)双幅路 利用中央分隔带(或防撞墙)将机动车道按上下行方向隔离。由于双幅路将机动车道的双向进行了分隔,减少了对向车流的干扰,道路通行能力比单车幅路有所提高。但由于其在一个方向上机非混行,机非之间的干扰还是存在,道路的通行能力还是受到制约。 (3)三幅路 利用机非分隔带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由于三幅路的组成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进行分隔,避免了机非之间的干扰,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但由于其没有将机动车道上、下行分隔,机动车道对向车流的干扰同时存在。 (4)四幅路 利用中央分隔带(或防撞墙)、机非分隔带将机动车道双向、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分隔。四幅路彻底避免了机非之间、对向车流之间的干扰,从而大大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是最理想的道路横断面型式,缺点是路幅宽占地多。 3 道路宽度 当计算行车速度40km/h,车道宽度为3.75m,而当行车速成度<40km/h,车道宽为3.5m。可见速度越大,要求车道宽度越宽,通行能力越大。当车道宽<3.5m时,就应考虑采用车辆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 4 道路线型 道路平面线型由直线段和平面曲线段组成。道路纵断面线型由上坡、下坡的直线和竖曲线组成。 (1)道路曲线半径 (2)道路纵坡 5 道路交叉口形式 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通常分: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形式有十字形、T形、Y形、x形、环行交叉、多路交叉、错位交叉、畸形交叉等。通常采用最多的是十字形交叉,十字交叉以正交为宜,斜交时交叉角应大于45°。规范规定应避免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平面交叉口的特点是:交叉路口的冲突点和交织点多,视线盲区大,交通流量大,各方面的车辆均在此实现合流分流,相互交织、冲突的机会增多。 提高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方法有:将路口进行渠化,对车流进行有效引导,增设交叉口进口的车道数等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 互通式立体交叉又分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和环形式三种。由于平面交叉口制约了道路通行能力,因此,现在很多城市在道路与铁路,高速公路现各级道路,快速路与陕速路、主干路,主干路与主干路等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等均采用立体交叉。采用立体交叉可以减少或消除交叉口的冲突点,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饱与度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道路饱与度就是研究与分析道路变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人们仍比较简单地用V/C来计算饱与度,未能根据各类不同道路的标准进行计算,尤其就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其计算方法并不一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0 引言 饱与度的计算主要应考虑两点:一就是交通量,二就是通行能力。前者的数据一般就是通过交通调查数据经过计算获得,后者的计算则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城市道路与公路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同,有必要分开讨论。本文将在介绍道路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道路的通行能力及饱与度算法作一探讨。 1 道路分类 我国道路按照使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与乡村道路。目前除公路与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与乡村道路一般不再进行等级划分。 1、1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就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与设施的道路,不包括街坊内部道路。城市道路与公路分界线为城市规划区的边线。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一般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 1、2 公路

公路就是连接各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务与性质,一般将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相关规范。 2 饱与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1 饱与度 道路饱与度就是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计算公式即为人们常说的V/C,其中V为最大交通量,C为最大通行能力。饱与度值越高,代表道路服务水平越低。由于道路服务水平、拥挤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实际中因难以考虑多方面因素,常以饱与度数值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美国的《通行能力手册》将道路的服务水平根据饱与度等指标的不同分为六级(具体分级标准可参考该手册,此处从略).我国则一般根据饱与度值将道路拥挤程度、服务水平分为如下四级: 一级服务水平:道路交通顺畅、服务水平好,V/C介于0至0、6之间; 二级服务水平:道路稍有拥堵,服务水平较高,V/C介于0、6至0、8之间; 三级服务水平:道路拥堵,服务水平较差,V/C介于0、8至1、0之间; 四级服务水平:V/C>1、0,道路严重拥堵,服务水平极差。 2、2 影响因素 饱与度的大小取决于道路的车流量与通行能力,此外,影响饱与度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道路通行能力报告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实践学院: 专业:组长:指导老师:交通工程 短号: 年级:2011级 成员: 中国·珠海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一、调查目的 (1) 二、调查时间和地点 (1) 三、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1) 1.交叉口地点: (1) 2.交叉口地理环境和交通环境 (1) 3.道路截面结构 (3) 4.调查数据 (3) 5.通行能力计算 (5) 6.延误计算和现状服务水平评价 (8) 四、城市道路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9) 1.交叉口地点 (9) 2.交叉口地理环境和交通环境 (9) 3.道路截面结构 (10) 4.无信号交叉口车流运行特性 (10) 5.调查数据 (11) 6.通行能力计算 (13) 7.饱和度计算和现状服务水平评价 (13) 五、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14) 1.路段地点: (14) 2.路段概况: (14) 3.调查数据 (15) 4.通行能力计算 (16) 5.现状服务水平评价 (17) 参考文献 (18)

1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实践 一、调查目的 交通调查是指为了找出交通现象的特征性趋向,在道路系统的选定点或路段,收集和掌握车辆或行人运行状态的实际数据所进行的调查分析工作。通过现场勘查得到的数据以及相关参数,计算并分析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评价其设计合理性和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时间和地点 1、时间:2014年1月7号 2、时间段:17:30—18:30 3、地点: 1)港湾大道-留诗路信号交叉口 2)金峰北路-科技二路无信号交叉口 3)港湾大道路段 三、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1. 交叉口地点: 港湾大道-留诗路信号交叉口 2. 交叉口地理环境和交通环境 地理环境:交叉口位于港湾大道与留诗路形成的平面十字型交叉口,位于珠海市香洲东北部。港湾大道全长21.1km,是由歧湾公路珠海段扩宽改造的珠海市东出口公路。根据珠海市的总体规划,该大道分为城市型和郊区型两部分。其中,城市道路10.8km,路幅宽度为45m,设置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交通环境:港湾大道属于珠海市主干道。作为珠海市区进出京珠高速的唯一道路,是珠海的北大门。担负着周边城市进出珠海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道路饱和度是研究和分析道路变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人们仍比较简单地用V/C来计算饱和度,未能根据各类不同道路的标准进行计算,尤其是公路和城市道路,其计算方法并不一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0 引言 饱和度的计算主要应考虑两点:一是交通量,二是通行能力。前者的数据一般是通过交通调查数据经过计算获得,后者的计算则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城市道路与公路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同,有必要分开讨论。本文将在介绍道路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道路的通行能力及饱和度算法作一探讨。 1 道路分类 我国道路按照使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目前除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进行等级划分。 1.1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不包括街坊内部道路。城市道路与公路分界线为城市规划区的边线。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一般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 1.2 公路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

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务和性质,一般将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相关规范。 2 饱和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1 饱和度 道路饱和度是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即为人们常说的V/C,其中V为最大交通量,C为最大通行能力。饱和度值越高,代表道路服务水平越低。由于道路服务水平、拥挤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实际中因难以考虑多方面因素,常以饱和度数值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美国的《通行能力手册》将道路的服务水平根据饱和度等指标的不同分为六级(具体分级标准可参考该手册,此处从略).我国则一般根据饱和度值将道路拥挤程度、服务水平分为如下四级: 一级服务水平:道路交通顺畅、服务水平好,V/C介于0至0.6之间; 二级服务水平:道路稍有拥堵,服务水平较高,V/C介于0.6至0.8之间; 三级服务水平:道路拥堵,服务水平较差,V/C介于0.8至1.0之间; 四级服务水平:V/C>1.0,道路严重拥堵,服务水平极差。 2.2 影响因素 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道路的车流量和通行能力,此外,影响饱和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研成果开发和转化、实现设计自动化、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 的一项关键新技术;是提高产品和工程设计水平、降低消耗、缩短科研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科研单位提高 自主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向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 CAD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 要标志之一,它使产品设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 根本性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设计绘图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了设计精度。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将人类的聪明才智 和创造能力与计算机高速而精确的计算能力、大容量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功能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 早期的CAD也就是计算机绘图,以完成图形的设计与绘制工作为主。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应用,CAD的概念已发生了本质飞跃,它不仅包括图形处理 ,还包括概念设计、造型设计和原理样机设计等内容。它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与设计技术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以及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 、价值分析和系统工程等知识。与传统设计方法比较,cad彻底改变了设计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把设计人员从繁琐、机械的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 ,将精力和聪明才智转移到创造性的设计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新,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1、CAD建模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建模技术是CAD的核心技术,建模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就代表了CAD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下图给出了建模技术的发展情况。图中明确显示了从50年代至今建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二维建模、三维几何建模(包括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实体建模)、特征建模(包括参数化和变量化建模)及产品集成建模的发展过程。 二维建模是最初的CAD技术用来解决二维绘图问题的,后来发展为三维的几何建模技术。三维几何建模又分为线框建模、曲面建模和实体建模。线框建模是以线来构造三维物体,其主要算法是空间自由曲线的拟合和表达相对简单。曲面建模是由曲面来构造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I 课 程 考 试 论 文 题目 CRM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二年 三月

摘要 客户关系管理是目前国际上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管理界和信息技术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作为一项管理工程,CRM 自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企业的具体应用中,更夹杂了部分“中国特色”。在CRM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CRM的起源和内涵,再从国内外展开分析CRM现状,最后提出CRM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CRM;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II

目录 摘要 .......................................................................................................... II 目录 ......................................................................................................... I II 第1章 CRM理论及其研究 . (1) 1.1 CRM的概念 (1) 1.2 CRM的内涵 (2) 第2章相关理论 (3) 2.1 国外研究现状 (3) 2.2 国内研究现状 (4)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第3章CRM的发展趋势 (7) 3.1 社交型CRM势不可挡 (7) 3.2 基于云的CRM服务将继续获得进一步发展 (8) 3.3 根据客户反馈及时调整流程改进顺序 (8) 3.4 CRM将与其它关键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 (8) 3.5 CRM将成为信息的汇聚地 (9) 参考文献 (10) III

(最新整理)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全部内容。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 2 学期) 学院(中心、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名称: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论文题目: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授课教师(职称): 曹峰() 研究生姓名: 刘杰飞 年级: 2014级 学号: 201422403003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5年 6 月 17日

分布式数据库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拓展和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与数字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通信、蜂窝通信、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和激增的Intranet及Internet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为了符合当今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和企业组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分布式数据库提供了解决整个信息资产被分裂所成的信息孤岛,为孤岛联系在一起提供桥梁.本文主要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库;发展趋势;现状及问题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近十年来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也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据库在各个行业中的不断发展,各行业也对数据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量也急剧增加,同时有关大数据分析的讨论正在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发展,数据信息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造成数据量庞大;同时,数据种类呈多样性,文本、图片、视频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共存;另一方面也要求实时交互性强;最重要的是大数据蕴含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相应的对于管理这些数据的复杂度也随之增加。同时各行业部门或企业所使用的软硬件之间的差异,这给开发企业管理数据库管理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如果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用同一模块管理操作不同的数据表格,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也即对企业简单的应用实现即插即用的功能,那么就能大大地减少软件开发的维护和更新费用,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开发,降低了企业开发的成本,提高了软件使用的回报率。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将越来越多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中的计算机上。如何更有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机器学习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它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它主要使用归纳、综合而不是演译。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采用机器学习方法的计算机程序被成功用于机器人下棋程序、语音识别、信用卡欺诈监测、自主车辆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应用领域,除此之外机器学习的理论方法还被用于大数据集的数据挖掘这一领域。实际上,在任何有经验可以积累的地方,机器学习方法均可发挥作用。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主要叙述了 1.机器学习的研究现状,包括定义,应用领域,研究意义,发展史,系统结构,和对其进行各种角度的分类. 2.机器学习的发展趋势。 引言: 1

按照人工智能大师西蒙的观点,学习就是系统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对本身能力的增强或者改进,使得系统在下一次执行同样任务或类似任务时,会比现在做得更好或效率更高。西蒙对学习给出的定义本身,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什么叫做机器学习?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机器学习”定义,而且也很难给出一个公认的和准确的定义。为了便于进行讨论和估计的进展,有必要对机器学习给出定义,即使这种定义是不完全的和不充分的。顾名思义,机器学习是研究如何使用机器来模拟人类学习活动的一门。稍为严格的提法是:机器学习是一门研究机器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并识别现有知识的学问。这里所说的“机器”,指的就是计算机;现在是电子计算机,以后还可能是中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或神经计算机等等。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已经有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搜索引擎、医学诊断、检测信用卡欺诈、证券市场分析、DNA序列测序、语音和手写识别、战略游戏和机器人运用。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