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言句式,翻译全文。

2.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文言句式。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串讲课文一、二段,积累文言知识。

一、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

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án) 佚(yì)缒(zhuì)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

(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交代了人物,事件。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

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

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

1

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原因;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③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

人。之:结构助词,取独,不译。

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

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也”

字表判断。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

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这件事。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

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高中学的第一课古文,学生听起来有点吃力,感觉他们有点茫然,对很多新的概念模糊,无所适从。所以下节课,讲课的速度得稍微控制一下,另外,下节课一定要对此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落实。本节课学生思考,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少,消化知识需要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知,课堂时间可以控制一下,不要讲得太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串讲课文第三段,积累“若、亡、鄙、焉、阙、厌”

等重点字词,积累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句式,学会翻译,指导学习方法。

一、复习巩固

检查一二段中“于、贰、军、之”等字词的理解

抽查“以其无礼于晋……秦军氾南”的翻译。

二、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

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

1、让学生根据书下注释,串译整段

2、重点理解下面句子,积累字词,学会翻译

①夜缒而出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而:表修饰,连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于:

对,介词状语后置句

译:如果使郑国灭亡对你有益

③敢以烦执事敢:冒昧地以:拿以后面省略了“之”

译: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2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地其:代词,这件事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什么;用:表原因,介词,因为陪:增加

译: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之:助词,取独厚、薄:形-名,变厚,变薄

译:邻国的土地变厚了,你的土地就变薄了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共:通“供”供给乏困:形—名缺少的东西无所:固定结构,没有什么

译: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你也没有什么害处。

⑧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而:表转折济:渡河

⑨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c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

⑩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3、理清本段思路,理解烛之武是怎么样说退秦师的?为什么能说退秦师?

明确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⑤处处为秦着想,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最终说退秦师

教学反思:在教学相关知识点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处理文言文字词句上基本是老师包办,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去动脑筋,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讲课过程中语言不是太精炼,重复现象严重。在进行课文环节

上,没有留出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吸收,这也就降低了课堂效率。课上留给学生巩固的时间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处理最后一段字词,积累“微、因、敝、与、其”

等字词,理解判断句。

3、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本科知识点。

一、复习巩固,练习抽查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又欲肆.其西封

2、指出下列活用

越国以鄙远邻之后,君之薄也

阙秦以利晋夜缒而出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敢以烦执事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二、处理最后一单的字词

问:最后一段讲什么内容?------晋师撤离

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重点句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三、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四、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五:梳理课文知识点:

1、通假字

3

①无能为也已(已,通“矣”)②共其乏

困(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2、重点实词:

贰:不专一,引申为从属二主怀有二心辞:推辞,不接受烛之武辞曰

鄙:边境,边远的地方军:驻扎

济:渡河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与:结交,依附。3、重点虚词

以:①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②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

③连词,表顺接,相当于“而”,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④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而:①连词,表顺接,才。今急而求子

②连词,表顺接。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④连词,表转折,却朝济而夕设版焉//因人之力而敝之

之: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

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

③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

④助词,连接古人的姓氏与名字。烛之武佚之狐

焉:①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啊。子亦有不利焉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兼词,“于何”,从哪里。将焉取之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它,代指郑国。以其无礼于晋

②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吾其还也

③代词,其中的。君知其难也因:①介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4、古今异义词

(1)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4)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的尊称

(5)去:古义:离开,距离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5、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越国以鄙

远鄙,以…作为边疆

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以乱易整,不武。武,符合武德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晚上,当晚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西,在西边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到黄昏(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军、退兵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亡,使…灭亡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疆若不阙

秦阙,使…亏缺

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到好处

(4)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乱,散乱的状态整,整齐的状态。

(5)形容词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强;薄,变弱。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6)数词用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贰,怀有二心

6、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②且贰于楚

也且于楚贰也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④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于君有益

2)宾语前置句:

①何厌之有?有何厌?

3)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是……也”表判断)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4)省略句:

①省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晋惠公)许君

焦、瑕

②省宾语夜缒(烛之武)而出敢以(之)烦

执事

③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教学反思: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而且让他们掌握这些方法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老师可以先做

4

5

示范,学生再模仿:这样学生对于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学会了方法。有时还可以将一些思维方法融于你的板书和授课过程中,那么学生听多了你的课后,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这样思路,也就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

在课堂上,要多留意学生的反应,如果能够发现那些能回答出所问的问题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叫起来回答问题,那么受到关注的喜悦感和答对问题的成功感,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学生做练习,复习巩固本课知识 一、做练习及评讲

1、加线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汜(fàn)南 失其所与(yù) 不知(zhī) 陪(p?i)邻 君之薄(bó)也

B 、缒(zhuì) 佚(yì)之狐 烛(zhú)之武

C 、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a) 夫(fú)晋,何厌之有

D 、逢(páng)孙 越国以鄙(b ǐ)远 阙(quē)秦 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贰.于楚(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驻扎,动词) B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动词) 亡郑以陪.邻(增加,动词))

C 、行李..之往来(出门带的衣物等东西,名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动词)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又欲肆其西封(放肆,动词)

3.选出与“子亦有不利焉”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将焉取之

C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 永之人争奔走焉

4.选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

A .敢以烦执事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晋军函陵

D .是寡人之国也

5.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 .①②同,③④同 B .①②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7.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以其无礼于晋,其贰于楚也

D. 何陋之有

8.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9. 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③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答案:1.A 2.D 3.C 4.D 5.D 6.C 7.D 8.C 9略 二、熟背,查漏补缺,消化。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