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年《随堂优化训练》人教版历史选修2课时达标与自主检测(含答案)

2013年《随堂优化训练》人教版历史选修2课时达标与自主检测(含答案)

2013年《随堂优化训练》人教版历史选修2课时达标与自主检测(含答案)
2013年《随堂优化训练》人教版历史选修2课时达标与自主检测(含答案)

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课时达标】

1.D解析:解题关键是对于阶段特征的把握,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的天下。

2.C解析:“君权神圣”思想主要指的是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帝,至于议会是否有权限制王权和这个思想无关。

3.B解析:14-15世纪,西欧产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①项正确;此时王权力量逐渐强大,②项正确。故选B项。

4.A解析:四项内容均符合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学说。

5.B解析:“君权神授”学说提出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6.C解析:“君权神圣”思想主要论证教权高于王权,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而“君权神授”思想则主要说明君主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7.(1)“天人感应”“君权神圣”“君权神授”。

(2)西汉武帝面临严重的王国问题,要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13世纪,随着城市的大量兴起和世俗社会力量的壮大,基督教的神学权威受到严峻挑战。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势力的上升与封建王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3)“天人感应”因其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被汉武帝所采纳,从此新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君权神圣”将君权置于教权之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权的权威地位。“君权神授”则激化了国王和议会的矛盾,从而引发资产阶级革命。

8.(1)目的:论证教权高于君权,维护教会的神学统治。特点: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

(2)思想:“君权神授”“王权至上”。影响: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引起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3)相似点:①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②都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为君主的权威辩护。

时代潮流: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城市力量不断壮大,民族主义增强,王权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课时达标】

1.B解析:近代欧洲民主思想兴起属于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上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本题应该选B项。

2.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关键词“直接原因”,并要把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材料有效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3.B解析:斯宾诺莎主张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主张思想上的自由,强调行动上的守法,所以选B项。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洛克提出“天赋人权”学说,包括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5.B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真正理解卢梭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他追求的首要目标是平等,不仅追求法律上的平等,也主张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6.B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开创性”,符合这一条件的是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

7.(1)思想自由,行动守法;自由、平等和生命安全是人不可侵犯的权利。

(2)主张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果实,享用果实,是对劳动的尊重,是进步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主张能保障私人的财产权,但对一无所有靠劳动生存的人们是很不利的。

(3)观点:合理的政体也可能腐化,其结果是导致专制。解释:所谓专制就是滥用权力,实行压迫。思想:提出了三权分立。看法:三权分立的思想,体现的政府机构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原则,可以有效地防止政府专制,确保民主,保障人们的自由。

8.(1)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

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共同意志,并不是个人的不受限制的自由。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来决策和立法是不可能的。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课时达标】

1.C解析:“农业革命”指的是由传统农业向近代资本主义农业过渡。农业资本主义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

2.B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史实的理解能力。早在都铎王朝亨利八世在位期间,英国通过宗教改革,建立国教,国教从此占据统治地位,但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仪式繁琐且奢侈,崇尚节俭的新兴资产阶级主张清除其残余,建立清教。后来,清教与国教矛盾日益尖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被称为“清教徒革命”。A项和D项错在没有反映实质,应注意区别现象与本质。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中的时间限制为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可排除A项;题干中所述是农业人口,可排除C、D两项。

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6世纪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运用排除法即可,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开始于17世纪初,故本题选C项。

5.A解析: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政治斗争的焦点,故本题选A项。

6.B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故B项正确。

7.(1)“君权神授”,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

(2)不经议会同意,国王进行征税是违法的;国王应任用议会信任的人。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封建的斗争,反映了要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治权利的愿望。

(3)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反对派,反对国王任意征税,1628年通过《权利请愿书》,1641年通过《大抗议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8.(1)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

(2)列举了查理一世滥用王权的行为,谴责封建暴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反动的宗教政策,痛斥高官的不法行为,谴责君主对议会权力和人民自由的漠视和损害,严厉抨击苛捐杂税。

(3)资产阶级民主与封建专制王权之间矛盾的尖锐,发展到必须用武力来解决的程度。议会有决定征税的传统权力等。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课时达标】

1.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英王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议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2.D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护国公想通过操纵立法权和行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

3.D解析: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不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统治的稳固,复辟旧王朝实际上是为了稳定秩序,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背景上来看,复辟政府对参加过革命的人进行反攻倒算,用恐怖手段加以迫害;从内容来看,是对封建专制的一定限制。

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分析史实的能力。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政府和军队的统治不力深表不满,宁愿恢复王权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也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于各自的利益,联合起来,推翻复辟王朝。

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国王宣布“讨伐议会”在1642年;组建“新模范军”在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在1653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在1649年。

7.(1)1649年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和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2)查理一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查理一世。克伦威尔建立的军事独裁统治。

8.(1)经历了共和国时期的护国政体、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三个阶段。国家政权所属问题。

(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尚不成熟;英国有尊重议会的历史传统,崇尚中庸;共和国试验和“复辟解决”相继失败,“光荣革命”成功。

(3)认识:一种新的政体的确立要经历曲折和反复;一定的政治体制最终能否确立主要取决于国情。

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

【课时达标】

1.C解析:潘恩在《常识》中,痛陈英国罪行,大胆呼吁独立,《常识》的广泛流行,充分反映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矛盾十分尖锐。

2.D解析:材料中突出“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霍布斯虽提出“社会契约论”,但他相信“君权神授”,人民不能反对君主,而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人民可推翻君主统治,故本题选D项。

3.B解析: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此前美利坚民族已形成,到1783年美国才真正独立,《独立宣言》只是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4.B解析:《独立宣言》中未谴责奴隶制,颁布后真正参与政权的仅是一定财产的白人,未体现“主权在民”“人人平等”,而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则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5.D

6.B解析: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潘恩在英国长大且在1776年才发表《常识》,《独立宣言》于1776年发表,《人权宣言》于1789年发表,而孙中山于1912年才领导成立临时政府。

7.(1)北美殖民地主要继承了欧洲启蒙思想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理论,“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等学说。

(2)《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方面。

(3)它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8.(1)该事件指北美独立战争。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常识》消除了人民对英王的和解幻想,激励更多人为独立而勇敢地斗争。《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而且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

【课时达标】

1.B解析:结合法国大革命前的背景,法国社会由三个等级组成。教士、贵族为第一、第二等级,其余的包含资产阶级均为第三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三级会议实由三个等级组成,资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又有经济优势,能代表第三等级。

2.A解析: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的突出要求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1791年宪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未明确提出反封建制度要求。《人权宣言》要求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又要求实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归根到底”的含义,即本质要求,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4.C解析:针对法国的等级制度,《宣言》强调了平等。《人权宣言》的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

5.B

6.C解析:人权、公民权和法制的一系列原则是《人权宣言》的核心思想,对于资产阶级的宪法而言是最根本的原则和内容。

7.(1)《人权宣言》主要渊源于洛克、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的思想。《人权宣言》继承和发展了《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方面。

(2)“主权属于国民”在法国大革命的政体上体现为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政体。“自由、安全”表现为大革命中主张法国人民有革命权利和保障安全权利,积极地反抗外国的武装干涉。

8.(1)体现:自由、平等、安全是天赋人权;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2)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确立了法律规范;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课时达标】

1.C解析:只有责任内阁制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其余A、B、D三项都属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内容。

2.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3.D解析:从题干中可知“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首先排除A、C两项,A项与题干要求不符,C项不利于限制权力,只有D项符合题意。“责任内阁制”使袁世凯的权力受内阁总理大臣的制约。

4.C解析:《临时约法》颁布目的之一即限制袁世凯专权,特规定总统颁布命令时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故②项错误。

5.D解析:《临时约法》颁布是为了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直接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

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解的全面性,需要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地位、核心、目的和意义等有关内容。

7.(1)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历史意义: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2)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体现在规定临时大总统须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8.(1)“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2)“主权在民”的原则。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3)材料一本质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材料二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时达标】

1.C解析:英国在17世纪所确立起来的,并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是君主立宪制,这种制度的建立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

2.B解析: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詹姆士二世推行封建专制,议会中的政治反对派发动了“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颁布的。

3.A解析:考查对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和保证议会的权力,所列四项都符合。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并非共和国政体,可排除A项;英国的国王是世袭的,可排除B、C两项。

5.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①③叙述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②④属于君主立宪政治体制的作用。

6.C

7.(1)“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意义: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的确立。

(3)通过立法权限制王权。还可利用司法权、财政权和军事权来限制王权。

(4)选举自由、演说自由、议事自由和集会自由。

8.(1)材料一将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论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利益,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

如果立法者违背人民利益,人民有权反抗。

(2)材料一中体现的思想力图维护君主专制权力,结果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矛盾激化,是导致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二中体现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建立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3)材料一提到“上帝”是为了说明君权神授思想。

材料二提到“上帝”是为了说明天赋人权思想。

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课时达标】

1.A解析:1721年辉格党领袖沃波尔第二次任财政大臣,他当政期间,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2.D解析:在英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内阁成员大都由议会议员兼任,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英国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3.D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于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当政期间。

4.C解析:③④两项属于内阁和首相的权力,排除含③④两项的选项。

5.A解析:通过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内阁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

6.D解析:内阁如受到下院反对,首相除了辞职并解散内阁外,还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7.(1)说明了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前,英王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8.英国内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是英国代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其产生有法定程序,内阁首相既是政府首脑,又是议会多数派的领袖。而中国清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帮助皇帝处理一般政务,其权限大大低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内阁成员由皇帝指派,是封建官僚机构。

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课时达标】

1.D解析:洛克提出早期分权学说,但不完善,伏尔泰主张实行开明君主专政,卢梭主要是强调社会契约。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明确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而1787年宪法正好体现这一学说。

2.D解析:由题干材料的信息首先排除A、B两项,因为麦迪逊认为政府官员和民众都是人,都有弱点,因而需要政府来管理民众,也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官员滥用权力。C项不符合题意。

3.B解析:1787年宪法确立了以“主权在民”为宗旨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与议员由选举产生。

4.C解析:1787年美国宪法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5.D解析:“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表明华盛顿强调的是分权制衡原则。

6.D解析:美国宪法规定了通过宪法修正案来修正宪法,从而使美国宪法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7.以宪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国家;规定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原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通过宪法修正案使联邦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

8.(1)总统制共和制。特点: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

缺陷:没有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保留了奴隶制度,种族歧视。

(2)意义: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奴隶制度,公民权从白人扩大到了美国领土上的其他人种。

背景:美国内战,联邦政府巩固了国家统一。

(3)特点:取得选举权的范围越来越广,不断向社会底层百姓延伸(或白人到其他人种,从有财产限制到普通公民,由男性公民到女性公民,年龄限制降低);用修宪方式来扩大普选权。

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课时达标】

1.B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制宪”的含义,就是制定宪法,故表明资产阶级决心用法律改造社会。

2.C

3.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法国《1791年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而共和政体是在1792年确立的,由此可见,各革命派别并没有一直严格遵循《1791年宪法》。当时法国的选举制度仍受财产的制约,他们还将继续进行斗争。

4.C解析:本题实际是考查《人权宣言》的内容,很容易得出A、B、D三项不正确。

5.A解析:此题实际上是考查法国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的原因,可以根据这个思路找出答案。

6.D解析:革命的首要问题是政权问题,人民起义要考虑其建立了什么政权,故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7.(1)第三等级深受压迫,没有社会地位,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权利,改变现状,发展资本主义。

(2)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3)他们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他们的思想是反对教会和封建专制,要求自由和民主,推动了法国革命的到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通过材料联系史实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第(1)问应围绕“第三等级是什么?是一切。”即作者要求改变第三等级现状来进行分析。第(2)问应从“革命”和“造反”两词的内涵区别进行分析。第(3)问则主要是考查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8.(1)最关键的要求是具有一定财产的人才能有选举的资格。

(2)材料二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和平等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但材料一却对公民的选举资格作了严格规定,这与《人权宣言》中自由、平等的条款相抵触。

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课时达标】

1.B解析: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主要是指违反资产阶级倡导的法治原则。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从宏观上把握法国历史的阶段特征,理解拿破仑取得政权是偶然中的必然。

3.B解析:建立帝制就是破坏共和制度,法国从未征服过英国和俄国,故①④两项错误。

4.B解析:二月革命以来法国政局不稳,经济难以发展,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都盼望稳定。

5.A解析:《民法典》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颁布的,也是他一生为之自豪的事件。

6.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七月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

7.(1)反对封建主义(或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或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2)雅各宾派。1792年。

(3)政策:“恐怖政策”。

原因:外患内忧。①外患:雅各宾派当政之初,形势十分严峻,反法同盟企图剿灭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②内忧:国内保王党掀起的叛乱也在扩大;由于囤积居奇,法国粮食缺乏,物价持续飞涨,人民处于饥饿状态,共和国处于生死危亡的紧急关头。

评价:①积极作用:“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它使共和国军队平息了国内叛乱,击退了反法联军,稳定了国内政局,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②在经济和政治上存在负面作用:“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造成了人人自危,使罗伯斯庇尔的对立面扩大,成为雅各宾派丧失民心,内

部分裂,最终垮台的重要原因。

8.(1)时间:分别发生在1793年和1804年。

看法:①路易十六被处死,是法国大革命深入的结果,也是法国大革命中封建专制制度被铲除的重要标志之一。②拿破仑称帝不是封建君主制度的复辟,而是资产阶级稳定统治秩序需要的产物,它有助于资本主义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和革命成果的巩固。

材料二中的图片说明法兰西共和制度的确立非常艰难。

(2)原因:①两地间相隔英吉利海峡,法国当时主要是帆船,渡海作战困难。②英国掌握着海上霸权,经济实力雄厚。③法国自1789年革命以来,战争不断,经济受影响,加上侵占许多地区,战线过长,兵力不足。

(3)不是偶然的。原因:①戴着王冠的脑袋是封建的脑袋,他被革命砍下。②脑袋上戴上的王冠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王冠,他被革命阶级拥护着,这一切是法国历史发展要求和当时社会条件的必然产物。

(4)①功

对内: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对外:前期作战是为了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②过

对内:专制独裁,镇压人民。

对外:后期的侵略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

③总体: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课时达标】

1.B

2.C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B项。原因是受美国共和制的影响,对法国1785年宪法的特点理解不准确,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可以连任,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有共同创议法律之权等。

3.B解析:此题学生容易做错。往往会认为法国当时是资产阶级国家,因而拿破仑三世是资产阶级支持下才当选为总统的,其实当时法国小农经济还是占主导地位,农民还是占人口的大多数,而当选主要是农民的选票支持。

4.B解析:拿破仑三世早在1851年发动兵变、解散立法议会后,就已经开始了个人独裁统治。

5.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B项可排除,第一共和国之后,出现过第一帝国;C项也可排除,第二共和国之后,出现了第二帝国;D项也不正确,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帝制与共和制之间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A项符合题意。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总统产生方式的掌握。法国总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

7.(1)特点: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君主制与共和制几次反复。共和国确立之路充满了曲折反复,呈波浪式前进。

原因: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②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③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根深蒂固。④当时欧洲大陆上封建势力异常强大,法国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遭到外来武装干涉。

(2)表现: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统治,将革命推向高潮。②雅各宾派采取了激进措施,将革命推向深入。

(3)特点:①法国是宪法的多产国,近代法国共产生了12部宪法,自1789年至1875年的近90年内,平均约7年更换一部宪法。②近代法国宪法不仅更换频繁,而且形式多样,轮廓鲜明,各具特色,反映和记载了多种类型的政治体制。③法国近代宪法大多受大革命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反映和巩固了革命的光辉成果,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很多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或者确认《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1875年宪法出台的意义:①标志共和派掌握了实权。②标志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③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④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8.(1)《1791年宪法》规定了君主立宪制。1875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2)相同点:①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宪法。②体现了分权原则。

不同点:①立法权:《1791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给国民议会,1875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②行政权:《1791年宪法》规定行政权给国王,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③国家元首最高权力机关的产生办法:《1791年宪法》下国家元首是国王,是世袭的。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参众两院由选举产生。

(3)1875年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国资本主义政体的最终确立。共和制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

解析:《1791年宪法》规定了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的原则。1875年宪法规定了总统制共和制。材料中规定了政体的具体形式。一定时期的上层建筑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课时达标】

1.B解析:西学,即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逐步向中国传播。“耕者有其田”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中提出来的。

2.C解析:郑观应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他的思想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C解析:①③两项属于洋务派的观点;而②④两项属于顽固派的观点。

4.D解析:严复这段话批判了中国贵古贱今的观念,主张社会要适时而变,体现了进化论观点。

5.D解析:维新派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之上,不仅宣传维新思想,而且将之付之实践。

6.D

7.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地主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举办洋务运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张之洞则进一步要求建立近代海军,抵制外国侵略。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制列强侵略,这是进步的、爱国的,但是他们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这注定了他们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

解析:在评析这些人的思想时首先要结合材料,归纳出这些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这点借助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获得答案。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主张严禁鸦片;曾国藩和张之洞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材料中还可看出,张之洞还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这三个人的阶级成分是一样的,都是地主阶级,他们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一样,都是想要抵制外国侵略,最终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8.(1)态度变化:由鄙视到接受。原因:两次鸦片战争进一步说明西方的强大;外国商品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开放早。

(2)态度:盲目排外;盲目崇洋;文明排外。最进步的态度是文明排外,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促进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

(3)据材料一、材料二可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由鄙视到接受、由盲目排外到文明排外的变化,说明近代社会观念不断走向科学、包容,材料三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脉络的说法是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国人对于外来文明的认识,要做好此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材料中国人对外来文明的基本态度,其次要在这些基本态度的变化中感受国人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正是这种不断提高的认识推动着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

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课时达标】

1.B解析:革命派与改良派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们的政治主张当然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而最根本的是为经济利益服务,把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可排除C项;A项和D项是为B项服务的,故正确答案为B。

2.C解析: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借考证“新”学之伪来动摇封建的思想正统,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

3.A解析:康有为前期主张维新变法,在守旧派眼中是“太新”;后期是保皇党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主张保留君主,在革命派眼中是“太旧”。

4.B解析: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奋斗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而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故正确的答案是B项。

5.D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要准确掌握并区分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民生主义”阐述为“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又提出“土地国有”政策。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含义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6.C

7.努力: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提倡民主、科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点: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各派的政治活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即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提取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体现了维新派的观点;材料二:“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材料四:“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体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

8.(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孔子在救济上主张“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不应“私以尔食馈之”。第(2)问的特点要从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中概括出来。康有为的思想根源要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第(3)问从民生的地位,解决民生的主要途径和财富来源等方面分析。

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课时达标】

1.A

2.D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立宪派都没有发动群众。

3.C解析:清统治者进行的政治制度改革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维护皇权。

4.A解析:各地革命团体广泛建立,但各自宗旨不尽相同,又有地域性等弱点,所以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特点,无法成为领导全国反清革命的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5.A解析: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彻底结束封建制度(封建统治),故选A项。

6.D解析: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

7.(1)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积极性:①君权有了一定的限制,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更改法律。

②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

局限性:该宪法主要是维护君主权利,国民的权利十分有限。

(3)①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对将国家视为个人私产、君国一体观念、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②强调国民一律平等,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③用法律形式赋予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这是对传统臣民观念的否定。④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强调依法行政,这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的否定。

8.(1)材料一属于历史叙述,材料二、三、四属于历史评价。

(2)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而已。由于各种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材料二的基本观点。

(3)原因: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课时达标】

1.C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目标是建立民主共和政治。

2.D解析:A、B两项明显错误,C项不是最大影响,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为袁世凯搞独裁,复辟帝制开辟了道路,中国进入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

3.C解析:辛亥革命是反对清政府的斗争,而维护辛亥革命果实的斗争基本上是反对北洋军阀的。

4.B解析: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在二次革命之前是合法斗争,二次革命之后是武装斗争。

5.D解析:孙中山在回顾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其支持革命本质上是借革命力量维护扩大自己利益。

6.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题目所提供的备选项在课本中仅提及“进行武装斗争”,其他的必须由考生分析、判断,所以有一定难度。解题关键是考生必须明确孙中山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在此基础上去分析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南北议和即是“举行双边谈判”;改组同盟会,成立国民党,占据国会中的大多数议席以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就是“采用政党政治”;利用《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便是“运用法律手段”;“护国运动”等都是“武装斗争”。

7.(1)胜利理由: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2)失败理由:①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护国运动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②捍卫共和制的任务没有完成:护国运动后又出现了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

8.(1)发生原因

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②资产阶级共和制未能在中国真正执行。③革命党人的软弱、涣散。

失败原因:①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②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不得人心。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本质问题: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原因:①李三的思想守旧。②辛亥革命脱离了广大群众。③当时世道混乱。

(3)发起的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约法。

失败的原因:①护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②没有自己的武装。③西南军阀的排挤。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

【课时达标】

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法

案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资产阶级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掀起的运动。

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民宪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教材所引资料,不难分析出答案。

3.C解析:①发生于1836年,②发生于1837年,③发生于1840年,④发生于1848年,故选C项。

4.B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概念的比较分析能力。两者相同的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其背景,都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进行;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都以和平改革方式,取得成功;促进了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两者不同的有:1832年议会改革是宪章运动的背景,宪章运动虽然结束,但促进了1867年选举改革运动的成功。

5.B解析:1848年的第三次请愿运动因领导人的动摇而夭折;1832年的议会改革赋予了资产阶级选举权,排除①、③,故选B项。

6.C解析:《人民宪章》以争取普选权为目标,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响应,迫使英国政府陆续实行了一些让步政策,《人民宪章》的6点要求在后来几十年间基本变成了现实。故选C。

7.(1)宪章派认为造成工人阶级生活贫困的根源在于工人阶级没有政治权利、没有政治地位,因而要改善贫困的经济状况就必须获得政治权利。

(2)机器。三次请愿运动虽然失败,但是,工人的民主权利却不断发展,逐步实现了请愿的内容。

8.(1)材料一反映了早期的工人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手段是破坏机器。

(2)材料二中反映的工人运动已是自觉性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工人阶级已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3)第6项,即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

【课时达标】

1.D解析:第一国际成立时,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故D项不正确。

2.C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故排除④项,即可选择C项。

3.D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英国的宪章运动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都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但发生在巴黎公社革命后。

4.C解析: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5.A解析:第一国际成立前,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与此相适应,各国工人阶级间的国际团结也相应加强,这是这时期国际工人运动不同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显著特点。不管什么时期,只要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都会兴起和高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由于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工人中间得到广泛宣传,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此后,工人运动才逐步走上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道路。故选A项。

6.B解析:因为马克思积极参加第一国际活动,是第一国际的重要领导人,第一国际的许多文件基本上都是马克思起草的,因而他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但《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7.(1)一是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运动;二是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的政党。

(2)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斗争目标更加明确;走向国际联合。

8.(1)自发斗争阶段(或“卢德运动”)。

原因:他们没有认识到贫困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错误地认为贫困的根源是机器。

(2)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取得普选权的政治斗争目标。

(3)有组织地进行政治斗争。原因:马克思主义诞生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到了新阶段。

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课时达标】

1.D解析:本题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国民党独裁统治最终确立的标志,1927年“宁汉合流”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着“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特务组织的建立是为了巩固其独裁统治,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

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本的基础知识,B项符合题意。

3.C解析:英美对皖南事变持反对态度,因为这对英美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不利的,因此可排除②项。皖南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没有破裂,中共仍坚持合作抗日,可排除④项。

4.D解析:D项错误,蒋介石提倡大汉族主义。

5.B解析:抓住题干中“巩固统一战线”这一限定词,②④是中共党内为克服社会经济困难和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措施,故选择B项。

6.C解析:A项只有“年满18岁,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才有此权利;B项参议员对人民负责,人民有权监督;D项应是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故选择C项。

7.(1)指中共“七大”给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后的光明前途,人民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2)在所谓“不妨碍抗战、危害国家范围内”商谈解决;加强军事力量;消灭中国共产党。

(3)即主动出击,接受日军、伪军投降,如遇抵抗,坚决消灭。政策依据为《波茨坦公告》。

(4)目的是阻止中共武装力量壮大,为内战作准备。

(5)说明早在抗战胜利前,国民党就制定了独裁和内战政策。

8.(1)“三三制”原则。原因:为了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意义:充分动员了人民群众与基层民主选举,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课时达标】

1.C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题干的关键词是“客观存在”。辨析题目中的四种表述可知,①和④相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不是“客观存在”,可以排除。

②③符合题干题意要求,故选C项。

2.D解析:“改组国民政府”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协议的内容,而不是《双十协定》的内容。

3.A解析:因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坚持一党专政,民主党派才与之斗争,故选A项。

4.C解析: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选择:一是国民党的独裁、内战建国,一是中共和中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建国。可以看出国内斗争的实质是建立什么性质国家的斗争。

5.A解析:民盟重建后,宣布与中国共产党并肩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这样民盟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执行中间路线转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正确答案是A项。

6.B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根据这一概念及《共同纲领》所起的作用应选择B项。

7.(1)国内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压力;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重庆谈判签署的《双十协定》是人民力量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通过谈判,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取得了政治主动,国民党再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3)借谈判拖延时间,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同时借谈判之机,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4)实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

8.(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政治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蒋介石的独裁专制而造成的民主党派政治主张的变化。第(1)问,主要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要注意从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自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自主检测

1.D解析:阿奎那“君权神圣”思想是在教会权威受到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D项与此背景不符合。

2.A解析: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是在教权与王权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教会与国家的关系,目的在于论证教权高于王权。故选A项。

3.C解析: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上帝,因而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国王只需对上帝负责。

4.A解析: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家们为了维护教会的支配地位,竭力宣扬专制理论,把君主权力的来源归于神,归于天,将神的意志、天的意志解释为君主专制合法性的基础。

5.B解析:两者的共同点是都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斯宾诺莎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民主制度、论证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思想家之一,提出“民主政体最优论”,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7.C解析:斯宾诺莎提出“民主政体最优论”,反对君主制,认为民主制是最优越的,因为在民主政体下公民享有自由、言论自由等自然权利。

8.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这句谚语反映的思想精髓,谚语高度肯定了人的主权,包括自由、生命、财产权,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而这属于洛克“天赋人权”学说的基本内容。

9.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分析材料的内容把握其本质的含义,真正理解自由和法律的关系,也就是只有实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1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思想家代表作的比较鉴别能力。《哲学通信》是伏尔泰的代表作,而《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代表作;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1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妇女们应该在家中劳动,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可知卢梭是反对妇女享有政治参与权,故选D项。

12.D解析:近代民主思想与近代早期的“君权至上”思想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当时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13.(1)限制王权。(6分)

(2)“君权神授”。“君权神圣”。(8分)

(3)以议会的法院已得到国王的圣裁为由,同国王抗辩。(6分)

(4)主要矛盾:“王在法上”还是“王在法下”——议会和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3分)

后果:矛盾激化,最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3分)

14.(1)目标是伸张和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权利。(3分)“一切无用的东西”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和个人独裁及基督教神学。(3分)

(2)关系:如果立法者违背了人民意愿,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它,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重新建立新的立法机构。(4分)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都属于国王。(2分)

(3)观点:社会契约论。(3分)实质:建立资本主义法制社会。(3分)

(4)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思想。(8分)

第二单元自主检测

1.B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四个选项叙述的分寸并要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有限的王权。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3.D解析:对《大抗议书》出台的历史背景能够进行准确理解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4.B解析:英国的政治传统决定着英国人民争取权力往往采取较温和的方式,而不是暴力斗争的方式。

5.C解析:A项不选,如果查理一世操纵投票的话,《大抗议书》就不会通过;D项与材料反映的意思相反。

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题目要求必须涉及君主立宪制,因此只有A项符合题意。

7.A解析: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典型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转型,这就是题干中“分水岭”的本质含义。

8.D解析:A和B两项不是相同原因。C项不能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就是共和政体,所以不能说维持共和制。

9.A解析:说克伦威尔是一个“国王”指的是他就任护国主,建立独裁统治,A项不能反映出克伦威尔专制。

1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光荣革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它符合当时英国国情,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即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1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概念的理解、再现能力。A、B 两项均为共和制时期,C项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权利法案》的颁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选D项。

12.B解析:查理二世是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之后的第一个国王。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入,他的统治不可能完全否定革命成果,但他竭力希望恢复君主专制。

13.(1)同:君主权力至上。(8分)

异:材料一主张君权神授,君主制定法律;材料二主张君主的权利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8分)

(2)以法律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10分)

14.(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英国:君主立宪政体。(10分)

(2)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税收权)、军权。(6分)

影响: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10分)

第三单元自主检测

1.B解析:本题考查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的基本思想主张,富兰克林反对奴隶制,主张黑人和印第安人应享有与人同等的权利,并主张普选权利。而杰斐逊强调人民享有自由平等,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普选。

2.B解析:《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它的发表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独立宣言》中的民主思想,三权分立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思想,不是《独立宣言》体现的。

4.A解析:《独立宣言》明确提出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体现了杰斐逊的思想。

5.C解析:《独立宣言》1776年颁布,《人权宣言》1789年颁布,故《人权宣言》才有可能借鉴《独立宣言》内容。法国因与英国有矛盾而帮助美国,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是法国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6.A解析:伏尔泰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孟德斯鸠政治上主张三权分立学说,两人共同主张是限制王权。

7.B解析:只有B项才是法律性文件,A、C、D三项属于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8.C解析:题干意思是保护私有财产,此时对封建制度作了初步改造,因此实际上只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9.C

10.D解析:“主权在民”是相对“主权在君”而言,所以“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11.C解析:紧扣题目中“直接目的”,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目的之一就是限制袁世凯专权,突出表现在实行责任内阁制度上。

12.B解析:1689年,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内阁掌握实权。

13.(1)欧洲启蒙思想(或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启蒙思想家的具体主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或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府文件

的形式肯定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思想)。(10分)

(2)联邦政府内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犯。(8分)

(3)没有。《联邦宪法》没有废除种族歧视(黑人奴隶)制度,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6分)

(4)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或民主是人民群众斗争的产物);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是影响民主化进程快慢、民主制度完善程度的重要因素;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6分)

14.(1)《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利;(5分)

《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5分)

(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6分)

《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6分)

第四单元自主检测

1.D

2.B解析:从材料来看,英王没有实际权力,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个虚位。所以选B项。

3.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英国的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故C项说法错误。

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它是通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法律限制了王权,保障了他们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故其政权的确立主要靠法律,所以答案为C项,A、B两项是次要原因,而内阁制的形成是在18世纪。

5.A

6.D解析:此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过程,注意题干中的“光荣革命后”的时间限定,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行政机构是内阁。国王受到议会的制约,权力不断消失,最终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掌握立法权,首相是国家政府的首脑,必须与内阁成员对国家事务集体负责。

7.B解析:根据《权利法案》,内阁成员产生的办法是国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名内阁及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所以内阁要对国王、议会、首相负责。所以应当选B。

8.C解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9.C解析:这是一道否定型选择题,可利用排除法。A、B、D 三项属于1787 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

10.B解析:美国建国之初,曾实行松散的邦联制,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所以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从材料可以看出来,联邦政府负责全国的事务,地方行为不得和联邦政府的法律相冲突。

11.B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有一定的迷惑性,A 项是宪法的原则,不是内容的具体规定;C 项恰恰是反民主的体现;D 项的内容是后来加进去的,只有B项符合题意。

12.B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

13.(1)英国议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国家都采用了英国的代议制民主政治。(10分)

(2)英国的议会制度是当时最先进的议会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政治理想,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使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进程。(14分)

14.(1)“建筑物”:邦联体制。(7分)“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7分)

(2)纠正措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7分)

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7分)

第五单元自主检测

1.A解析:当时法国大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封建,四个选项中反封建最彻底的就是A项。

2.A

3.C

4.C解析:法国大革命期间,君主立宪派代表大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吉伦特派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雅各宾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利益,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由于经济地位不同,分属于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存在着经济利益的矛盾和政治目标的差别。但是,在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这个大方向上是相同的。

5.C解析:第三共和国宪法,也称1875年宪法,颁布于1875年。

6.A解析:大资产阶级保留了国王不能算是资产阶级革命继续推进的原因,但国王的破坏革命则是一个重要因素。

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关键信息:永垂不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8.A解析:法国大革命确立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人权宣言》等文件中。

9.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比较能力。法兰西第一帝国是因为对外战争的失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导致灭亡的。而法兰西第二帝国一直到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迫使资产阶级宣布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国。

10.B解析:本题是一道排序型选择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作准确掌握。

①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于1792年,②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于1830年,③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于1804年,④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于1853年。

11.D

12.D解析:本题准确把握材料是关键,并要注意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有总统就不可能是A项和B项,最后“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可以排除C项。

13.(1)原因:波旁王朝复辟后,倒行逆施,试图恢复专制君主制,促使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4分)现象:官方代表资产阶级中最富有的金融贵族的利益,不仅广大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被剥夺了参政权,而且日益成长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也被排斥在政权之外,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不满。(4分)

(2)这反映了法国人民推翻君主政体,实现民主自由的要求。(5分)

(3)变化:反映出共和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4分)影响:共和制的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

(4)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则能够起巨大的历史促进作用。《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40多年的共和政体与帝制的斗争,并在不同时期起到了激励人民为了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作用。(5分)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材料新颖。第(1)问中的原因和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很容易回答。第(2)问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回答。第(3)问一定要注意材料提供的时间即“1874年”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来说明。第(4)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只要符合时代特点,言之有理即可。

14.略。解析:从法国革命的历史来看,法国革命向来具有激进性。而这种激进性的历史功绩,就是对平等价值的执著追求。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捣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而且为以后人民主权在法国的实现开辟了道路。事实上许多现代政治思潮,都是在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当中萌生的。这里边有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又称法兰西自由主义,还有民族主义,还有社会民族主义,这些思潮都承认人民主权的正当性、合法性,因此它们都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同的侧面,对现代世界的政治民主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法国革命的片面性就在于,它过于迷恋平等的价值,并不惜以暴力手段来实现。小论文只要论据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第六单元自主检测

1.A解析:19世纪60年代以前向西方学习主要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面对民族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D解析: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无论是镇压农民起义还是抵御外侮,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3.B

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严复认为君主专制是不好的,要求人民保护人民的权利。

5.C解析:康有为和严复都是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都属于同一时代。

6.C解析:孙中山游历欧美期间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提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其社会革命的思想就是民生主义,故正确答案为C项。

7.D解析:由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使“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能够实现。而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8.A解析: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是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正确答案是A。

9.C解析:三者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阶级本性都相同,只是具体的方式存在差异。

10.D解析: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之间的斗争。

11.C解析: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现议会民主政治;讨逆斗争是反对张勋复辟帝制的。

12.D解析: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的各个政治派别都是向西方学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13.(1)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6分)

(2)著名启蒙思想家,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等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0分)

(3)A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展洋务运动。(5分)

B组:兴民权、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开展维新变法活动。(5分)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解放运动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第(1)问比较简单,列举即可;第(2)问实质是回答卢梭的思想主张;第(3)问分别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其思想和活动不难回答。

14.(1)洋务派。(2分)批评有道理。(2分)因为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4分)

(2)康有为。(2分)他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效法日本走君主立宪道路来摆脱民族危机。(6分)

(3)孙中山的救国方案: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必然性:洋务派企图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方案来自救,拒绝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果以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宣告破产;维新派企图用君主立宪的道路来摆脱民族危机,结果遭到顽固派的镇压;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想以此换取清政府的同情和支持,同样难逃失败的厄运。因此,用民主革命的方式拯救中国是当时历史的必然选择。(8分)

第七单元自主检测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们利用激进的群众运动,迫使议会通过了改革法案。议会改革赋予了资产阶级选举权,而工人阶级却依然被排斥于议会之外,之后发动宪章运动,故选择D项。

2.A解析:题目要求是“共同要求”,故选择A项。

3.A解析:本题可以从早期工人运动的内容概括。

4.B解析:A、D两项是有关经济方面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问题解决的方法,C项是腐败产生后的处治,故选择B项。

5.C解析:由材料“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和“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的结束”可以看出建立的政权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A项里昂工人起义并没有建立政权,B项和D项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排除A、B、D三项。

6.D解析: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欧洲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有关。这些事件发生在英法德。

7.B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关键是弄清材料的含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民政府政治态度的两面性,可判断B项正确。

8.C解析:国共两党的矛盾根源应从两党的阶级本质上找,两党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

9.C解析:抗战胜利前夕,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即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实现这一政治目标的途径在于壮大人民的力量,即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A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虽已确立独裁、内战方针,但内战准备尚不充分,又迫于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只得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战略。

11.D解析:国民党的独裁和内战政策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就已经确定的,重庆政协会议,经过全国人民的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努力,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这就从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和内战政策,是民主力量争取和平建国的一次努力。

12.B解析:④是抗战时期蒋介石顽固派制造的惨案,排除即可。

13.(1)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6分)

(2)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分)

影响: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迫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逐步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增加劳工立法,改善工人待遇;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6分)

(3)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8分)

14.(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2分)性质:工农民主专政政权。(2分)

(2)原则:“三三制”原则。(3分)意义: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从政治上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分)

(3)原因: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相结合的反动独裁统治,国统区人民在政治高压下没有言论自由。(5分)预示:抗战胜利后,中国将面临民主中国和专制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5分)

(4)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3分)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3分)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2)

2015年高中历史 5.9《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绚丽多彩的皖南古民居。 2、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3、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皖南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学习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明成果。 3、引导学生提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递、宏村村落水系的特点;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难点 西递、宏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完美结合的;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式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共同享受学习成果;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思路 立足课标,根据学情,整合教材,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体系,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远眺、近看、纵观、透视四个角度,全面、具体、深入、细致地了解、欣赏、感受、品味西递、宏村。在每一个视角中,又分为了解、体验和探究、感悟两个层次。这样,纵横交错,经纬结合,形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制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 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 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 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 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 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 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 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 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 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 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世界遗产委员会有责任对各国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问题严重的遗产项目将被( ) A.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列入《世界遗产公约》 C.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D.直接取消世界遗产资格 2.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遗产面临的威胁有( ) ①工业化浪潮②自然灾害③城市化④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应该( ) A.就本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B.就本国的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C.就本国的自然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D.就本国的所有遗产的保护状况提交定期的报告 4.关于《世界遗产公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议签署的 B.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 C.《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D.为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成立世界遗产中心 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或自然遗产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是( ) A.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B.属于濒危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C.广为人知的文化或自然遗产 D.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古迹 6.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中国宝贵遗产的保护情况和成果有 ( ) ①1985年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②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 ③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④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 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完整性是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之一。下列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理解,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知识点总结(全站)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着重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它的文化价值,从而在文明史的架构里呈现新的历史画面。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人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文明已经与自然和人类的精神融为一体,这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融通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促进人类的进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是学习者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模块教学的三维目标表述如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容及其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特色;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能够用艺术的美的眼光来审视和感受这些文化遗产,并且能就这些遗产对不同文明的影响作出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能够收集有关资料,以多样的学习方法体会与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体会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培养开阔的视野,学习认识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多元文化价值观;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懂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上述三方面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整体,是通过各单元的教学来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光芒,每个单元在表述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折射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 一、课标容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要求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教学要求 知道世界遗产的三大类别;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概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容;知道世界文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培训讲学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题含答案(内容影响类)(PDF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 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 (2)影响: 1.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井田制

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2分);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2分);平籴法。(共6分,每点2分) (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3分)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分)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2分) 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最新人教版选修六高中历史6.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配套习题及答案

1、下列对故宫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②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③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内涵④它是中国 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①③④ D、③④ 2、下列对故宫午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故宫朝东的正门,开有三门,左右两侧又各开一个掖门 B、清朝规定,午门的正中一门为皇帝专用 、左右掖门,只有在举行大典时才开放,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分别通行 D、午门正中的一座门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意在显示“九五至尊”的威严 3、故宫中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 A、外朝 B、内廷、皇极殿 D、文华殿 4、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是 A、皇极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太和殿 5、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殿试是最高一级,考中者称为“天子门生”,皇帝举行殿试的地方是 A、太和殿 B、中和殿、保和殿 D、文华殿 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当权者却贪图享乐。为此,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复幸古长安?”下联是:“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每逢万寿无疆。” (1)结合所知识,指出这副对联抨击的对象是谁?说说你的由。

材料二云龙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原产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村······从大石窝村到北京不50多公里,竟用了2万多民工,历时20多天,花了10多万两白银才运到。 图 图一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2)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感受。 7、建筑技术本身也反映一种精神和文。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汉高祖七年)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汉书·高祖纪》材料二宫成,适当叔孙通习礼成,诸侯群臣朝会,高祖叹曰:“吾乃今日方知为皇帝之贵也。”——《汉书·叔孙通传》 (1)阅读以上材料,请说明汉高祖对修建皇宫这件事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为什么? 材料三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5.8《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教案

第1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教学目标 识记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和特色、“日升昌”创办和古民居建筑特色、双林寺和镇国寺的价值。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 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可以用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话作为引言: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是这样说平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紧随课文的介绍到平遥去进行一趟短暂的旅行吧! 第一目“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 (2)古城墙的结构 对古城墙外观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幻灯片提供清晰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从历史小说的描述或者是历史剧中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加强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用”起来。其中重点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地位──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从而体现了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的一面。 (3)古城的建筑布局 问题提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如何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的? 具体要求:安排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尝试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然后选代表分别阐释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主要观点:古城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礼制程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其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代表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的思想。 第二目“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知识点总结(全站免费)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 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 表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 位,承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为其 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 助于“社会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所作的辩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不仅是“光荣 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神和主 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 约论》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洛克《政府论》; 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