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杰,赵玉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要:依据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为1个二

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底界面为延长组的底,最大湖泛面为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在二级层序内部,依据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可识别出三级层序,并总结了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依此特征对地震大剖面进行了层序解释,分析了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关键词:层序界面;地震层序地层学;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

SeismicsequenceofTriassicYanchangFormationinOrdosBasin

ZHANGJie,ZHAOYu-hua

(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ChangqingOilfieldCompany,PetroChina,Xi’an71002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Crosstheoryonhighresolutionsequencestratigraphy,TriassicYanchangFormationisdividedintoonesecond-ordersequenceandfivethird-ordersequences.Thetopboundaryofthesecond-ordersequenceistheunconformitybetweenJurassicandTriassic,thebottomboundaryisthebottomofYanchangFormation,andthemaximumfloodingsurfaceisZhangjiatanshalewhichdistributesbroadlyinthebasin.Thethird-ordersequencescanbeidentifiedbythesurfaceofinterrupteddeposition,floodingsurface,scoursurface,sedimentarytransformationsurfaceandlithologytransformationsurface.Thecharacteristicsofsequenceboundarysurfaceinseismicprofileareconcluded.Accordingtothesecharacteristics,theseismicprofileisinterpretedandtheevolutionofYanchangFormationinverticaldirectionisanalyzed.

Keywords:sequenceboundarysurface;seismicsequencestratigraphy;YanchangFormation;OrdosBasin

文章编号:1673-8926(2007)04-0071-04

收稿日期:2007-08-10

作者简介:张杰,1977年生,女,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常规地震解释工作。地址:(710021)西安市凤城4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

发研究院地物中心。E-mail:zhangjie_cq@petrochina.com.cn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是一套以湖相沉积为主的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10个油层组,分别为长10—长1油层组,是长庆油田目前石油勘探开发的主力层系。对延长组层序地层的研究始于

20世纪90年代,在这十多年里,很多专家学者对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1~5],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如一致认为延长组为

1个二级层序单元。但由于各自的认识及所依据理

论的不同,对三级及三级以下层序的划分存在分

歧。此外,以往的研究都是以钻井资料为主,对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认识不清,对横向上沉积中心的迁移演化特征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延长组进行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1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1.1

建立地震层序地层格架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湖盆的演化经历

第19卷第4期2007年12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RESERVOIRS

Vol.19No.4Dec.2007

岩性油气藏第19卷第4期

图2二级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典型特征

Fig.2

Typicalcharacteristicsofthesecond-order

sequenceboundaryinseismicprofile

了早期的初始沉积、加速扩张、最大扩张再到萎缩,直至消亡,完成湖盆从发生、发展至消亡的沉积演化过程[6]。在这一过程中,又存在5次完整且规模较大的湖平面上升及下降旋回。因此,依据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延长组中的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图1)。这5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1、SQ2、SQ3、SQ4及SQ5。

1.2层序界面的识别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有不整合面、铁质或铝质

风化壳、古土壤、底砾砂岩、深切谷及其充填物、地层接触关系、岩性及其颜色的垂向变化、沉积相变和相迁移、地层堆砌样式突变等,这些标志在野外露头及岩心上可以观察到,在测井及地震剖面上也有相应的响应。笔者主要介绍如何从地震剖面上来识别层序界面。

1.2.1二级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识别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其顶界面为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沉积后,受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整体抬升,遭受长期剥蚀。因此,在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形成一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由于不整合面上、下陆相碎屑岩地球物理特征差异较小,利用地震信息对其识别与追踪难度较大。许多学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及工作经验[7],总结出一套行之有

效的在地震剖面上识别追踪不整合面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总结成3种模式:①寻找侵蚀河谷与高地的地震相变带,相变带的连线即为侵蚀面;②寻找侵蚀面上、下的超覆点;③寻找畸形转换点。二级层序的底界为延长组的底界,即长10地层的底,它与下伏的三叠统纸坊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中在盆地的边缘为角度不整合,在盆地腹地渐变为平行不整合或连续沉积。在层序界面上、下岩性差异较大。层序界面之下的纸坊组主要为干旱气候下的河湖沉积,而长10则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砂岩较发育,粒度多为粗粒。这些岩性及构造上的差异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双相位、强振幅连续反射,在盆地边缘可见前积反射特征。最大湖泛面为长7的下部或中下部,以盆地中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为代表,其厚度由几米到几十米,分布稳定。在厚层油页岩中,往往夹杂薄层砂岩。因此,在地震剖面上,这套页岩的反射特征主要为双相位、强振幅连续反射,是盆地的主要标志层之一。图2为二级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典型特征。

1.2.2三级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识别

SQ1与SQ2之间的层序界面为长9地层的底

部。长10期,主要以干旱气候下的河道沉积为主,砂体较发育,且厚度大,粒度粗。长9期为内陆湖盆的发育时期,泥岩发育,砂岩粒度细。这种岩性上的差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得也很明显,长9底部的反射为单相位、强振幅连续反射。由于长9期湖盆处在发育期,因此在盆地边部可见到前积反射特征。

图1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划分

Fig.1

SeismicsequencedivisionofTriassicYanchang

FormationinOrdosBasin

地层系统

油层组三级层序划分二级层序划分

SQ5

SQ4

SQ3

SQ2

SQ1

长1长2

长3长4+5长6

长7长8

长9

长10叠

1650145012501050NE

500

400

300

200

100

110012001300

1050

1250

14501650600

700800900

二级层序顶界面

削截

前积

二级层序底界面

前积

最大湖泛面

S11001200

SW850W

72

2007年

图3三级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典型特征

Fig.3

Typicalcharacteristicsofthethird-order

sequenceboundaryinseismicprofile

SQ2与SQ3之间的层序界面位于长8的中

部。此时湖平面下降,以三角洲沼泽相沉积为主,在地震剖面上为中—弱振幅断续反射,局部可见顶平下凹的河道充填反射特征。

SQ3与SQ4之间的层序界面为长6的中上

部。主要为河道冲刷,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单相位、中—强振幅连续反射,局部可见前积反射波组。

SQ4与SQ5之间的层序界面为长3的中下

部。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各个三角洲均向湖盆中心推进,河流为湖区带来了丰富的碎屑物质,湖盆充填迅速加快,收缩明显,因此在地震剖面上可见到“S”

形的顶超反射特征。图3为三级层序界面典型的识别特征。图中自上而下分别为SQ1与SQ2、

SQ2与SQ3、SQ3与SQ4及SQ4与SQ5之间的

层序界面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蓝线为三级层序界面。

在每一个三级层序内部都存在一个次级湖泛面。第一期湖泛面位于长10的中部。长10沉积具有上、下部砂岩发育,中间泥岩发育,泥岩发育段即为第一期湖泛面。第二期湖泛面位于长9的中、上部,以“李家畔页岩”为标志。第三期湖泛面也即最大湖泛面为长7的中、

下部,以“张家滩页岩”为主要代表。第四期湖泛面位于长4+5中部,为一套比较细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其上、下均为在三角洲建设作用下形成的厚层砂岩。第五期湖泛面位于长2的顶部或长1的底部,以陕北、

姬塬地区长2上部或长1底部沉积的一套湖相泥岩或油页岩为主

要标志层。泥岩或油页岩的发育成为湖泛面的标志,而泥岩、油页岩的上、下往往又是砂岩发育的有利层段,因此,烃源岩与其上、下岩层(砂岩)的波阻抗差异大,在地震剖面上,一般为单相位、强振幅连续光滑反射(图4)。

地震大剖面层序解释结果

由于地表条件的限制,鄂尔多斯盆地的地震测

线多为二维沟中湾线,地震测线短、

地震测网不规则。为了满足地震层序地层解释的需要,对地震测线进行拼接处理,然后对其进行层序解释。图5为

X5井—X6井地震大剖面的层序解释结果,图中绿

色线为二级层序的顶底界面,红色线为最大湖泛面,蓝色线为三级层序界面,黄色线为次级湖泛面。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一个完整的湖盆发生、发展至消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有5期规模较大的湖平面上升、下降旋回。SQ1以块状麻斑状长石砂岩发育为特征,厚度大、

粒度粗,为干旱气候下的河道沉积,此期为湖盆的初始发育期,气候因素是湖平面升降的主要原因。SQ2以上升半旋回为主,泥岩发育,砂岩粒度细,显示了内陆湖盆的发育

特征。在旋回辶

—志丹—富县—黄陵地区发育“李家畔页岩”,说明此时湖盆处于快速沉降、迅速扩张期,此时湖平面的升降受气候和构造2种因素控制。经过第一期的湖盆发育期后,湖平面又经过了短暂的下降,而后又开始快速上升,进入第三个旋回,即

SQ3沉积期,湖盆的第二个发育期。这期湖平面的

上升是湖盆发展的鼎盛时期,深湖范围明显扩大,湖盆处于欠补偿状态,砂岩不发育。在盆地范围内

张杰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图4次级湖泛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识别

Fig.4

Characteristicsofsecondaryflooding

surfaceinseismicprofile

900700

500

300100100200前积

河道充填

9001000

NE

SW550

450

350

250

150

509001000

1100N

S10501250

1450

1650

1100

1300

1500

1700

WE

900前积

顶超

700

500

300

1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长2湖泛面

长4+5湖泛面

长7湖泛面长9湖泛面

长10湖泛面

NE

SW

90010001100

73

岩性油气藏第19卷第4期

(上接第12页)

[7]

张尚锋,张昌民,陈新民,等.坪北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

5—长6油组地层基准面旋回及储层物性[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23(3):87-91.[8]

易定红,石兰亭,贾义蓉.吉尔嘎朗图凹陷宝饶洼槽阿尔善组层序地层与隐蔽油藏[J].岩性油气藏,2007,19(1):68-72.

[9]石占中,纪友亮.湖平面频繁变化环境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以黄骅坳陷枣园油田孔一段沉积为例[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2002,17(1):24-27.

[10]

王志璋,熊琦华.枣园油田枣南孔二段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及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8(6):26-29.

沉积了一套暗色泥岩,厚度由几米到几十米,分布稳定,具有高阻、

高伽马、高声速、低密度及低电位的特征。这套暗色泥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此期湖平面的升降主要受构造控制。随着构造运动的减弱、沉积物供给速度的增大,三角洲建设作用异常活跃,湖盆逐渐被充填、收敛,此时湖盆开始进入第一个萎缩期,即SQ4沉积期,此时半深湖、深湖范围逐渐减少,三角洲的建设作用逐渐加强,砂体发育。虽然此期也有湖平面的上升,但规模相对较小,之后湖水逐渐退缩。SQ5为湖盆的消亡期,此时三角洲的建设作用再一次加强,河流为湖区带来丰富的碎屑物质,湖盆充填速度加快,收缩明显,深湖半深湖区消失,以三角洲及河流沉积为主。三叠系末期,湖盆整体抬升遭受剥蚀,湖盆消亡。

3结论

(1)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可以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

(2)在二维常规地震剖面上,三级层序界面、湖泛面等的反射特征明显,因此利用二维常规地震剖面,可以对盆地的三级层序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付国民,郑荣才,赵俊兴,等,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3):394-

399.

[2]赵宏刚,陈全红,王文武,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J].西北地质,2003,36(4):35-38.

[3]李凤杰,王多云.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17(3):339-344.[4]张义楷,孙伟.盘古梁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对比[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34(2):5-8.

[5]罗静兰,KetzerJM,李文厚,等.延长油区侏罗系—上三叠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4):337-

341.

[6]杨华,刘显阳,张才利,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J].岩性油气藏,2007,19(3):

1-6.[7]

蒋家钰.鄂尔多斯盆地储层横向预测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39-145.

图5

X5—X6井地震层序解释大剖面

Fig.5

SeismicsequenceinterpretationofwellX5-X6inseismicprofile

X5

X6

500700900110013001500

7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