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平遥古城民居特色与保护

浅谈平遥古城民居特色与保护

浅谈平遥古城民居特色与保护
浅谈平遥古城民居特色与保护

浅谈平遥古城民居特色与改造

摘要:传统建筑的一面是历史的精华,另一面则是历史的局限。民居亦如此。新时代精神和要求是与传统互为矛盾的,民居的改造、提升,无疑是要处理好这一组矛盾并有所创造、创新。

关键词:平遥古城民居特色改造保护

1、平遥古城民居特色

走进平遥古城, 就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高大雄伟的古城墙、青灰色整齐的古民居建筑群、热闹的古街市、纯朴憨厚的当地居民都给人肃穆而又亲切的感觉。漫步平遥古城仿佛岁月轮回、时间倒流, 又回到了明清时晋商繁荣的年代。这就是古城民居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山西平遥民居是典型的北方民居, 平面布局形式为规整严谨的四合院。院落一般包括正房、厢房、倒座、大门、垂花门、影壁等, 并由此构成了一系列院落空间。正房位于宅基最后端, 左右两厢对称, 轴线明确, 主从有序, 较为独特的是倒座, 而建在正房窑洞屋顶之上的风水楼或风水影壁更是别具地方特色。平遥民居四合院虽与北京四合院同属北方的四合院类型, 可是二者在四合院的型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平遥四合院以其鲜明的个性,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如果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座古朴雄伟的城墙和几处流光溢彩的文物古迹上,那绝对是片面的。

平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其构成基础,应该说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展示古城风貌、建筑历史较长、传承历史文化信息的古民居建筑。平遥古城不但有完整的古城墙,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整体布局和道路结构,而且还保存有大面积的民居建筑群。平遥古城民居文化景观的特色在于建筑结构和布局的独特。古城内的建筑用料讲究, 多采用青灰色的砖瓦砌成, 墙体厚实, 远看像一座座小城堡, 给人庄重肃穆安稳的感觉。这种类型的建

筑聚集在一起, 与周围黄土高原的环境相互映衬, 凸显却不张扬。平遥古城民居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是汉民族文化的凝结和体现, 以及它留给人们的历史回复感。它注重实用, 在实用中透露出对称和谐的生活之美、科学合理之便, 同时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印记,具有稳重和肃穆的气质

2、平遥古城民居保护和改造的必要性

由于平遥古城内大量的普通民居,遗存多在百年以上,年久失修,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多种破损现象,而且有个别民居破损非常严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只能暂时集中力量对典型民居中的“典型”进行整治保护,大多数的民居得不到适时有效的保护治理,年久失修而导致部分古老民居“自生自灭”的情况随时都在发生。越来越多的人来平遥旅游, 既是发展的机遇, 同时也给平遥古城景观的保护带来了更大压力。但是, 对于平遥这样一座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来说, 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所以, 相对于开发, 更为重

要的是古城景观的保护, 尤其是在目前旅游浪潮的冲击下, 它的保护则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由于平遥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和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城内民居自然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新课题。

3、平遥古城民居的改造对策的探讨

(1)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古城的规划要坚持保持整体和谐,不破坏历史氛围的原则。现在, 平遥已经把古城和新城分隔,两者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古城基本原封不动, 而新城与古城之间

除了必要的交通连接之外, 关系并不密切, 而且, 新城无旅游价值。笔者认为老城和新城之

间应该有所过渡, 新城的职能应该为提供老城服务, 形成对老城配套的旅游城镇, 这样不仅

有利于减少旅游开发对古城文化景观的破坏, 而且还可以扩大古城的容量, 这对于古城景观的开发和保护都是双燕之举。平遥古城内现居住密度大, 加之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游客的大量涌人, 使得古城像是一位负载过重的老岖一样力不从心。缺少绿色和公共用地是平

遥的一大缺陷, 不仅致使环境差, 而且游客很难找到临时休息的场所, 当地居民也没有休憩娱乐的地方。建造开辟一些与整体景观相协调的绿地和公共用地的好处是不仅可分流人群, 还可赠加服务功能和服务效益。

(2)对已遭破坏的景观进行修景, 使之与原来的文化氛围相协调。古城景观的特色在于其历史文化的内涵, 保护这种特色应该摒弃一些现代工具的使用, 因为这些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古城景观走样, 而对于已遭破坏的景观应该修景。修景并非是大规模的修缮景观使之焕然一新, 而是采取一些小的措施使不协调的景观变得协调。

(3)根据平遥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进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改造

①装饰美和历史美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是对建筑物外在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形式美化。中国传统建筑为街上露明造,凡构件之可见部分,几乎都加以美化,为保护木材,不仅所有构件表面都加以油漆,并且在柱以上、屋盖下重点用彩色涂绘,装饰要做到如计成所说的“式徽清赏,构合时宜”。“式徽清赏”就是要忌繁琐,务简洁,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构合时宜”就是要有时代气息,合乎时代审美观念和趣味。传统装饰美的含义实际上与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观并不矛盾。平遥在旅游开发的大规模改造中,民居装饰没能真正地体现出美。在一级保护区的部分民居和二级保护区下的大量宅院内,褪色的彩绘、龟裂的漆艺、浑然一体的色调、岁月的流逝,从那些淡淡忧伤的光影中道出了沧桑的历史,这是一种美,是一种文化记录。然而,在改造后的大院中,我们看到了鲜亮的重彩覆盖了时间的刻痕,在街道上看到的是雷同的粉彩装饰,甚至不知道为何在传统的设计下,家家门面挂起统一造型、统一大小的宫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即使在有大的保护规划中,审美的偏差也会让那段生辉的历史剥落得一千二净。在保护与改造中,装饰美是一种具体的美,是要对保护与改造的对象进行分析之后提炼的美,是一段时间的美。民居的改造装饰应挖掘历史背景,留住遗存的文化,在美的选择和表现上,要既体现大文化的统领,又要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②残缺之美和材质美

平遥古城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两千七百多年的西周时期,从明清两代到民国末年至今,平遥古城不仅保存着古老完好的城墙,而且是集古寺庙、古市楼、古街道、古店铺和古民居为一体构成的一个古建筑文物群。随着旅游开发与改造的进行,改造者缺乏一定的修缮认识,忽视了古建筑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内涵,盲目地进行补缺和重建,严重地损害了古建筑艺术的审美特质。在一些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宅门、影壁被翻新补缺,大门、牌匾被换,大门口的石狮是新做的,地面铺得平整如新,背离了古建筑风貌保护和改造的原则。实际上我们修复的结果不是要营建一个新古董,那份原生态的沧桑韵味是一种残缺之美,同样是要得到保护的。而且,那旧的门窗、老砖墙的肌理和磨光的青石等等,处处透射出的是一种材质美。这种美是必须要保存的。平遥民居建筑属木台架结构,年久寿命有限,在翻修的时候应将好的建筑构件编号整理,修复时尽量将其用到原处,该保护的地方真正做到“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有些构件虽然残缺,但不影响其使用和装饰功能,罗马市中心的古罗马斗兽场,法国塞纳河畔的旧火车站、老图书馆和德国海德堡的千年古堡,虽历尽风雨侵蚀,但仍威势犹存。残缺的建筑形态不仅能让人追思怀旧,而且是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中审美的体现。

③空间美和时尚美

平遥民居的空间序列由宅门为起点到院落、厢房、正房,再由垂花门剑过厅形成由放到收的空问效果,通过一些节点的调节使空间产生了丰富的节奏和韵律美。它是一种群体组织的空间序列、层次和时间的延续,具有时空的统一性和无限性。由于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部分民居的功能被置换为客栈和小型酒店。功能的改变带来了空间划分的改变,由于开发级别的不同带来的空间划分也不同,高端的民俗酒店不仅需要大厅、餐厅、会议室和套房,还需要配套的后勤用房等,因而把民居改造为特色酒店不仅从文化上是一个新的课题,

而且从室内布局上也是一次空间创作的新内容。

结语:传统建筑的一面是历史的精华,另一面则是历史的局限。民居亦如此。新时代精神和要求是与传统互为矛盾的,民居的改造、提升,无疑是要处理好这一组矛盾并有所创造、创新。保持平遥古城历史风貌的长久魅力,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这是不容置疑的原则。在此前提下,改造、完善古城民居的内部使用空间与设施,通过在保持平遥古城民居外部结构与形象的同时,改造完善古城民居内部设施,从而使古城居民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真正充满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去关爱、去维护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这才是从根本上保护平遥古城民居的明智之举,也可说是平遥古城民居保护利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马杨悦《浅谈平遥古城民居的保护改造》[J] 2004年,30卷,12期山西建筑杂志社

[2]王怀宇《平遥民居的保护与改造》[J]2007年,6期文艺研究杂志社

[3]赵伟峰王贵杰闫福龙《平遥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研究》[J] 2011年,37卷,8期山西建筑杂志社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就 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 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

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

关于山西平遥古城调研报告 调查人:文化产业管理1002班郑梅,高配辰 调查时间:2011年4月22日 调查地点:山西平遥 调查对象: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 调查目的: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前言-------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好的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 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实物标本,是古老东方艺术活的载体。她独特的架构和寓意,镌刻着中国历史的足迹和华夏文明的印记。 ... 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 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 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 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 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 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 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 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 县城。平遥旧称“古陶”,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 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

陇上古民居 天水南宅子

陇上古民居天水南宅子 2014-11-21 09:40: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宋丹(实习)点击图片浏览 下一页 原标题:陇上古民居天水南宅子 门额榜书“副宪第”。 南宅子全景图。 北宅子平面图。

槐荫院西厢房。 明代直棂格扇、木栏板、梁头、雀替雕饰等成为南宅子建筑的精华。

北宅子局部木雕图案。 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南侧,两株六百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绿叶掩映之下,一座威严、古朴的建筑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就是有着“陇上第一民居”之美誉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古民居是明代万历年间,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和其次子——太常寺少卿胡忻告老还乡后所建的宅第,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组成。南宅子为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公元1589年),距今已有420余年的历史。明、清及民国期间,曾经过数次维修,现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有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2001年6月25日,胡氏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的黑漆大门面开三间,悬山顶式。“副宪第”三个大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跨过大门来到天井。天井在古代建筑学上有“通天设计”之义,它向上通天,迎风纳气,向下接地,除污散秽。天井使庭院气流循环,气韵贯通,流畅和谐,强化了对天地阴阳之气的沟通功能。居民以天井之地吐故纳新,仿佛借气井之喉生存延诞,成为农业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进入南宅子东院。横披楷书“桂馥”二字,上款题“康熙己酉仲春”(公元1669年2月),下款题“柏严”。“桂馥”指桂花浓郁的香味。桂花枝叶四季常青,花香四溢,历来被视为家庭团圆、官运亨通、文思长进的象征。“桂馥”两字用在这里寓意胡氏家族德泽流芳,历久不衰。 秦州胡氏第一代为胡国用,祖籍安徽省凤阳府五河县人,明初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胡国用随徐达的部队攻克秦州之后,随部队驻防而落户天水,今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的胡姓人就多为胡氏后裔。营建南宅子的主人叫胡来缙,为秦州胡氏第六代传人,字仲章,号东泉,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科举人,中举后被破格任命为大兴县县令,在任职期间,为官清正,不畏权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加官正四品至雁门兵备道,兼任山西省按察副使。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和监察长官,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副省级干部。因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模的宅院。 北宅子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位于秦州区民主东路,为明代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明清时期天水民居古建的典型代表和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明清古建的重要实例。北宅子建筑规模比南宅子宏大,原为三进七院,但由于1920年的地震、1947年的大火及1960年的房屋拆除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仅存东院过厅、中院主厅楼和后院后厅房。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5平方米。虽然历经四百年风雨,仅保留下来的部分院落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明代建筑的雄浑典雅。 北宅子现存建筑为一进三院,由大门、倒座、过厅、主厅楼、东西厢房、后厅等部分组成。主厅楼一楼为书房,是胡忻研读经史、以琴会友的地方。二楼为祭祀和供奉先祖的祠堂。主厅楼形制独特、气势恢宏,是北宅子整体建筑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明代精湛的建筑技艺、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_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_崔凤军

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 ——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 崔凤军 蒙吉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提 要 本文在对文脉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平遥古城旅游区的一级理念和二级理 念、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提出了40景组合的平遥古城旅游资源形象。 关键词 平遥古城 形象策划 理念基础 视觉形象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99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它表明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也使其保护有法可依。“保护重于开发”是名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持不懈的原则,它告诫人们不应为了开发而破坏古城的文脉和形象。然而,在国家名城保护资金十分有限的背景下,被动的任其自然损坏是毫无意义而言的,因而保护与开发始终是国内名城面临的往往是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如何做到既不破坏名城,又能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为古城维护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开发似乎是首选途径。 实施名城旅游开发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名城的脉络,设计出标志鲜明、生动的旅游形象。本文以山西平遥古城——国家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案例,探讨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方略。 1 平遥古城旅游文脉分析 1.1 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实物标本,已有2700余年的建成史[2],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成现今规模,基本城市格局600余年未作改动,古城墙完整,古建筑排列有序,近4000处民居中有400余处保存价值较高,古街巷有如“龟背”上的寿纹,主要街道两侧基本保留了17—19世纪建造的商业店铺,是我国古城中能够体现明清时期历史风貌的实物活标本。 1.2 明清时期最繁荣的商业金融中心 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国现代金融的发展是从平遥开始的[3],“日升昌”是中国票号第一家,平遥一度是全国金融中心;平遥为“晋商”的重要发源地,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汇兑开始的里程碑,古城在票号发展兴衰的百余年过程中,集中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富商,经济基础雄厚,带动了整个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建筑质量也领骚多年,在县治城市中实为罕见。 1.3 中国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遗存最丰富的文物大县 第14卷 第2期1999年6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OGRAPHY V ol.14,N o.2 Jun.199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49631030)专项研究成果。本文承蒙王恩涌教授、郭来喜教授指导,并与刘锋、刘家明、郭英之、陶伟、李山等多次商榷,在此一并致谢!来稿日期:98—05—25;收到修改稿日期:98—10—26 DOI:10.13959/j.i ssn.1003-2398.1999.02.002

浅谈以平遥古城为例旅游开发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浅谈以平遥古城为例旅游开发对区域的文 化影响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极其迅猛,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产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文化乃至全社会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开发、异域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旅游者和目的地,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本文主要以平遥古城的开发为例,针对古城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系统分析了平遥古城的开发对当地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开发措施,阐述了可行的开发战略。 关键词: 平遥古城、旅游开发、文化影响、战略思考

目录 绪论 摘要 关键词 第一章、平遥古城概况 第二章、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的现状及评价 2.1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2.1.1开发现状 2.1.2游客量分析 2.1.3游客量满意度分析 2.2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的评价 2.2.1平遥古城管理体制改革,制度保障 2.2.2平遥古城政府引导,保护为先,容量保障 第三章、平遥古城旅游开发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3.1积极影响 3.1.1有利于促进区域间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 3.1.2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或许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复兴3.1.3有利于当地文化吸收外部文化的优点而获得发展 3.1.4有利于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3.2消极影响 3.2.1当地居民心理、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 3.2.2当地文化被过分商品化、庸俗化

3.2.3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周 3.2.4干扰当地居民的生活 3.3正确认识旅游开发对区域文化的社会影响 第四章、平遥古城旅游开发的几点战略思考4.1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 4.2树立文化品牌意识,系统开发 4.3“以人为本”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与开发

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与开发 平遥作为我的第二故乡一直在我心中都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带我回平遥去探亲。那时的平遥发展水平很低,道路建筑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破旧,而来到平遥古城更是觉得这里冷冷清清,破破烂烂的。平遥在我的心里一直就是那么贫穷与落后。而如今,平遥以平遥古城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平遥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在平遥县政府的努力下,于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开发,平遥古城作为全省旅游龙头的地位凸现出来,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崛起的新型文化内涵型旅游城市。 平遥古城素有“小北京”的美誉。这里文物迹存众多,文化内涵深厚,可以看成是一个能够全面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古城历史格局具有完整性。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原型。整座古城以市楼为中心,以完整的古城墙为界,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古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古代城市格局。其文物古迹更具有独特性。平遥古城文物古迹不仅众多,而且有些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可以说是现存文物中的极品。平遥城墙是我国现存完整的三座城墙之一,而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完整又雄踞三城之冠。平遥的民俗风情具有传统性。平遥古城历史以来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民间如今保留有秧歌、旱船、踩高桥、民乐表演等众多的民俗文化。城内有二进院、三进院等深宅大院。居住在古民宅的居民对古城情有独钟,传承中国汉民族传

统习俗,睡着热炕头,吃着农家饭,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热情地面对来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这种民俗风情,是生活在繁杂、拥挤的大城市居民难以体验到的,这也是平遥古城的吸引力。平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平遥古城位于北京与西安两大古都的中间位置,是体现晋商文化的核心。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这是平遥古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如今,当我再次踏入到这个城市已是一片繁华景象。来这里的游客比肩接踵,很多道路和旅游景点都进行了翻修重建,并对平遥古城的内部结构进行规划,设置出了专门游玩的步行街区。当地人民纷纷依仗这个旅游资源开起了旅馆,餐厅,工艺品商铺。特别是一些特色食品和纪念品商店的经营得到广大当地人民的青睐。很多人民靠发展旅游致富起来。但是仍有很多问题需亟待解决。如今来平遥古城观光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人口的增多使得古城的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脏乱的道路卫生,落后的基础卫生设施等问题进一步突显出来。此外,街道旁的店铺和摊位缺乏管理,经营市场比较混乱因此而不能很好的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并且平遥古城内的文物古迹分布较广,历史文化价值珍贵,保护管理的难度很大,特别是古城建筑多数是明清时期的砖木结构,年代久远,年久失修,还有古城内的道路状况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古城内电杆林立、电线如网的不协调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单靠平遥县有限的财力,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古城保护方面的诸多问题。平遥古城的旅游要素市场不完善与游客需求多元化的矛盾。目前,平遥古城内的宾馆饭店,客运车,停车场等

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 摘要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修复和改造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古建筑修复与改造的指导思想、原则、类型、材料与技术等方面,并结合成功案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当代古建筑“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复,改造 Abstract Our historical heritage of ancient building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rotection, restoration and reno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wor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It is also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needs in-depth study of the problems.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iscusses from ancient building repair and renovation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principles, types,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combined with its success stories described in detail, highlighting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of contemporary "past serve the pres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ncient buildings, protection, repair, transformation

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探究

学号13101083300007 天津城建大学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结课论文 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探究 学生姓名涂铸 专业名称城乡规划学 班级2013级研究生班 成绩 教师刘立钧 建筑学院 2014年05月05日

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探究 涂铸 摘要:本文首先对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接着指出了古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平遥古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坐落在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境内的平遥古城,伴随着其在1986年12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已经越来越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和国内外游客的文化遗产旅游胜地。 一、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脉络 (一)历史沿革 平遥史称“古陶”,县城附近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代为晋国古邑,战国时为赵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立郡县,在现文水境内设置平陶县;西汉时又在现平遥境内置京陵、中度二县;经三国、两晋,北魏时中都县迁往榆次境内,移平陶县至此地。后因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为平遥,并将京陵县并入平遥,遂成现在的建制。 平遥建城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可追溯至距今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周都镐京经常受猃人袭扰,周宣王派将尹吉甫率兵伐猃,猃人败退至晋中以北,相传平遥城为尹吉甫伐猃驻兵所筑。据清光绪八年的《平遥县志》记载:“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扩驻西北二面。”此为古城最早的建造记载,当时的城 址确切位置已不可考。 现存的平遥古城重筑于明洪 武三年(公元1370年),以后景德、 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等朝进行 了十多次大的补建和修葺,完善为 砖石砌面,并筑瓮城,建吊桥于城 门外,植树于四周护城河岸。清初 康熙皇帝西巡路经平遥时,增修了 图1平遥县城图(采自清光绪《平遥县 志》)

甘肃省天水市南北宅子简介

南宅子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 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是明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 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公元1589)年。 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由十二个四合院、78座 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各院由甬道相联,高低错落,排列有序。门 外有千年古槐两株,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垂花大门内, 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由前院、后院、书房院、棋院和花 园组成,是南宅子的主体部分。主要建筑物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 大,用料考究。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板雀替等雕刻技法 精湛,建筑布局精致,房屋种类繁多,尤以古代绣楼、木楼、地下 藏宝洞等建筑物在民居建筑中实属少见,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 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现开辟有天水胡氏家族谱系、祝寿、祭祖、婚 庆等专题展览。东区由六个小四合院组成,现陈列有历史名人书画、 皮影、剪纸、根雕、刺绣、车杖等各类民俗展览,同时,举办天水 地方戏曲和曲艺等演唱活动。 南宅子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为研 究明清时期建筑格局和建筑等级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原国 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为天水民俗博物馆题写馆名。南宅子古建筑与 民俗文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 民居建筑文化的展示中心,也是我们西北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旅游 的场所。 胡来缙 胡来缙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字仲章,又号东泉。祖籍安徽凤阳府五河县人,明代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徐达率部攻克秦州,随部队驻防而落户天水,今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就多为胡氏后裔。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中举人,被破格任命为大兴县县令,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加官至雁门兵备道,为正四品官员,兼任山西省按察司副使,按察使为一省的司法和监察长官,按察司副使相当于省级的监察部副部长。因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模的宅院。他的故居为“南宅子”。 胡忻 胡忻:北宅子的主人,胡来缙之子,万历乙丑科(公元1589年)进士,出任山西临汾知县,回京后,历任工部、礼部给事中、官至太常寺少卿。1596年被调京中选后为工科给事中(朝廷中稽查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参与了修建两宫(坤宁宫、乾清宫),三大殿(皇极殿、中级殿、建极殿)。在修建过程中功绩显著,后被连续提升,万历38年,已52岁的胡忻被任命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正四品官员,主管祭祀。他的故居称“北宅子”。

山西北部文化名城平遥古城存在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北部文化名城平遥古城存在问题及其保护对策摘要: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含许多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美学价值的文化古迹。现在因旅游业发展,平遥古城保护受到威胁,分惜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平遥古城;主要景点;保护历史;主要问题;解决对策 平遥古城位于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为中国境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在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1平遥古城概况: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省的中部,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平遥一度成为中

国金融业的中心。 平遥古城主要景点简介: 平遥县城古城墙是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建于洪武年间。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在平遥县城西南的桥头村北侧,距平遥城约6 公里。双林寺中的彩塑非常有名,有“彩塑艺术宝库”之称。寺中共有两千多尊彩塑神像,大的可达3、4米高,小的只有几十厘米,每尊塑像都是形神俱备,艺术价值极高,尤为难得的是这样数目庞大的彩塑,竟能完好保存至今。 古县衙位于平遥古城西南部,面南背北,占地约两万六千平方米。县衙分左中右三路,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宅等,并向外一直延伸到南横街上。

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平遥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平遥古城保护实践为例,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应尊重科学,顺应规律,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创新思路,在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合理利用方式,为千年古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健康道路。 关键词:古城保护;文化遗产;平遥 Abstract: With the protection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should respect science, follow natural law,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make innovations and explore variou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methods on the premises of earnestly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bring new blood and energy to the ancient city with a history of one thousand years and blaze a trail characterizing of benign circul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ancient city protection;cultural heritage;Pingyao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

天水民俗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天水现有古街巷41条,古民居3000多间,大小木楼57座,如果再加 上街子古镇和关子古镇等处的古巷民居,则远不止这个数。在这些古巷民居中,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处(胡氏民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哈锐故居、张庆麟故居、石作瑞故居和连腾霄故居),县级2处(冯国瑞故居和杨名显故居)。从年代上说,这些古民居大多建于元明清三代,比我国著名的平遥民居还要早数百年,像位于飞将巷的李广故居,虽系明末翻修建筑,但还保留着汉代门庭高阔的特点。 据天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天水民居继承了秦汉唐宋建筑的优良传统,所以显得朴素典雅,古风犹存。其土墙古槐、木楼竹影又说明,天水民居既有北方民居的厚重和严谨,也有南方民居的轻巧和灵动,这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天水胡氏民居主体始建于明代,包括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是一组典型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较完整地保存了从明到清民居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建民居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 父子名臣 梁恩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 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南宅子的创建人胡来缙和北宅子的创建人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 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由胡氏后代胡伯虎倡导编著的《天水胡氏民居》一书记载:最初定居天水的胡氏家族祖先胡国用,便是在元末随明太祖朱元璋从安徽凤阳起兵,出战甘肃定西失利,后随镇守陕西督都指挥使胡德济平定陇右,定居当时属陕西管辖的天水马跑泉。 南宅子 南宅子是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该宅第坐南朝北。因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所以当地人又把南宅子叫做“大槐树下”。 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典的明清建筑。 南宅子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后院、书房院、后花园等组成,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国保古建筑面积为860平方米,民居保护面积2400平方米。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三字,两边分别写着:“赐进士第分巡陇右道右参政李国士为”、“中宪大夫整饬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立”。

观平遥古城有感

观平遥古城有感--浅谈风水学中的几点规划建设理论 摘要:通过风水理论浅析平遥古城的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辨证地看" 风水",它的可取之处在于符合了人们生活习惯的心理定势和审美需求。这些年房地产开发流行的欧陆风、澳洲风只是表层的借用。我国民间传统的建筑美学理论主要侧重于造园术与风水系统,而与现代中国人生活形态直接相关的建筑审美学说并没有成熟的标准。“风水”作为一个有争议研究对象,有些理论从民俗学及建筑学的角度还是有研究的价值,应引起更多的人来研究他。关键词:平遥古城风水学规划建设理论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的。其实"风水"也有着朴素的科学道理,是中华民族经五千年生产生活斗争所积累的宝贵文化结晶,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风水学许多朴实的观点其实包涵有非常丰富的现代生活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说,“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什么地方该建房子在什么地方不该建,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古代的风水一说很讲究人以及建筑跟环境的关系。风水可以说是古代的环境观,发展观。最近,我随省造价协会一起参观了距山西100公里的平遥古城。保护完好的古城经过数千年的风雨,依然留有很清晰的古老城市构架,留有大量古建筑。参观的时间不多,值得联想却很多很多。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古代筑城作龟形,概出自远古时期以龟甲卜相地的做法,加之龟在民间信仰为一灵物,是象征长寿永久之意。在城市附会龟形,取其吉祥之意,以达到一种良好之意愿。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南北长均约1500M,朝向为南偏东10°--15°,占地约2.25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城墙基本为直线,“惟南面顿缩成若龟状”,依中都河蜿蜒而建。卧于汾河东岸,太岳山北麓,突出长生不老,固若金汤的寓意。南门为龟头,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胜”,南门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北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之处城内所以积水都经此处流出。东西四座翁城两两相对,形成龟型的四足。平遥古城的格局以南大街为中轴,市楼为中心,形成“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蛐蜒巷”的道路网络。由城墙和各大小街巷组成一个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城内布局严格如此构思巧妙、设计严谨、形体完整,加上城内的古寺、市楼、街道、民宅,向世人展示着传统的文明。从规划角度来看,平遥古城的规划严格按左祖右社,文东武西,寺观对置的营造布局型制,城内有五十余座庙,观,寺,坛,庵,殿,楼,台等公共建筑井然有次序的分布在古城之中。古城这种绕中都河而建,与《地理五诀》则说:“玉带缠腰,贵如裴度”的观点是不谋而和的,平遥古城的这种以风水理论与《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相结合的规划方法在古城规划建设中是独树一帜的。 平遥古城中道路网格非常清醒明朗,交通组织非常之简明方便,与外联系的南北两门,东西四门以及组成内交通的八卦图案型龟背纹状的内交通线路,共同组成古城的交通道路系统。其中,线路以南大街,北门大街组的南北大动脉,和东西大街组成的东西大通道,为城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在概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分别对西方建筑风格及中国建筑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体现建筑造型风格美的措施,最后反思我国在建筑风格(特别是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 1. 建筑风格概述 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西藏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 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后,又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还有以繁缛琐细而著称和洛可可建筑等不同风格。18~19世纪期间,一方面出现了专门复兴古老风格的建筑潮流,如希腊复兴建筑、罗马复兴建筑及哥特复兴建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将各种建筑风格作标签式的拼贴处理的所谓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从时代风格来看,古希腊建筑具有宁静典雅的风格,它与同时期的雕刻一致,甚至可以说,古希腊建筑具有当代雕刻的风格。我们看到不同的希腊神庙,便感受到形式(造型)上的一种特定风格,因为它们不但具备了古典柱子、楣梁、山墙、阶梯等共同元素,更因为这些共同元素是以一套建立在数字上的类似比例关系作为组合的手法,才使得它们得以成为一种建筑风格。[1]哥特建筑具有神秘朦胧的风格,它也与同时期的雕塑、绘画一致,甚至可以说,哥特的雕塑、绘画具有当代建筑的风格。现代西方建筑强调体量对比,造型简洁,突出空间组织,也与当代的抽象雕塑、绘画,以至文学、音乐是一致的。 具体来说,罗马式建筑的特征,一般是在窗、门和拱廓上广泛采用半圆形拱顶,以这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可使建筑物牢固而美观。这种建筑艺术风格已被广泛用于桥梁、高架渠、大圆形竞技场以及凯旋门等建筑中。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墙壁外面用大石柱加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教堂内部是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形高而直尖,显得巍峨飞耸,直插云天,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特殊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不追求所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的是方便和舒适,精致的客厅和亲切的起居室代替了豪华的沙龙,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文艺复兴的

浅谈平遥古城的保护

浅谈平遥古城的保护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于晋中市。全县辖5镇9乡4个社区,273个行政村,总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国土面积1260平方公里。南同蒲铁路、大运铁路、108国道、汾屯线、东夏线、穿境而过,距北京66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晋商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域,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平遥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成为引领山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但是,随着平遥古城知名度和社会各界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一些事关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深层次发展问题不断凸显,平遥古城的深度保护面临严峻考验。认真分析和梳理这些问题,对保护平遥古城这一重大课题进行认真研究探讨,对于更好的发挥古城优势,引导平遥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平遥古城的基本情况及其文化价值 平遥,远古时期为尧舜的封地,史称“古陶”。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专家曾经做出如此的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的接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民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其文化内涵和特征集中概括为五个方面: 1、平遥古城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县城的珍贵孤例。 平遥古城的城墙、店铺、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总长12华里的古城墙规模宏大,寓意深刻整个城池布局对称,特色鲜明,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了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格局。城内道路骨架纵横,大街小巷动静分明,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南大街、东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共同组成“千字型”商业街。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的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真个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青砖灰瓦的民居与古城墙、市楼、衙署、庙宇等建筑构成一幅和谐的城市画卷。 2、平遥古城文物遗存集中丰富,是中华灿烂文明的实物载体 平遥县境内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保护单位14处,市级保护单位4处,有2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绝无仅有。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人文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的全部21个景型中,平遥包含了18个景型,占到历史遗产景类的85.7%,显示了很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古城近郊保存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丰富的文物真品。有始建于西周、复修于明代、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有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0年)的列为中国第三位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有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的中国现存很少的文庙大成殿;有建于北齐武二年(公元571年)、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双林寺;;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的清虚观;有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的惠济桥;有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20余尊珍稀木雕神像,有研究地方历史发展的1000余通碑刻等,文物数量之多,品味之高,全国罕见。 3、平遥古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平遥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印记,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佛学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建筑风格论文:浅谈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

建筑风格论文:浅谈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摘要】回族是我国的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因此各地的回族在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而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状况。回族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建筑上,民用建筑特点很少。 关键词:古典建筑;设计;风格 中国古典建筑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主要是因为她在建筑的各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强调自然山水的意境,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在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追求含蓄的艺术 风格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与我国诗画的艺术追求有关,绘画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园林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而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园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的全景,这就会令人遐想,并引发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即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

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顿感美不胜收。 二、创造自然山水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建。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在建筑的命名上,引用诗词歌赋和景观相结合创造意境。苏州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因建筑外种植莲花,取深秋雨夜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与谁同坐轩取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逍遥意境。沧浪亭的沧浪歌、拙政园的见山楼又是一种野逸思想的追求。 三、突出图腾崇拜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