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一)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 xx 教育局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教学目标的叙写反映(三个方面): 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其规范表述(四个方面): (一)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 学生能……。 (二)行为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等。 (三)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 …、“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 …、“根据所给的图表… …、“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四)行为程度具体化。如: “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二、行为动词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现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 应用——应用,使用,置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证明,评价等.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模拟,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 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抵制,克服,拥护, 帮助等.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行为条件的发生 1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一)环境因素: 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二)人的因素: 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三)设备因素: 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四)信息因素: 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五)时间因素: 速度、时间限制等。 (六)问题明确性因素: 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标准的接受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功能

第二章教育目的和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 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 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四)激励功能 简要回答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一)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新方法。(四)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五)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二)科学的育人观(三)正确的学生观(四)现代的教学观(五)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哪些义 务? 第一,遵守法规义务 第二,教育教学义务 第三,思想教育义务 第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第五,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第六,提高水平义务 请结合实际,试分析我国进 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原因。 1、第一,培养目标不能完 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 旧。 第四,课程实施重“教书”和 “背书”。 第五,课程评价重选拔,轻 发展。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 行,特别是从我国人口数量 众多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 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 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 民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 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 复性和渐进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 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 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 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 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 程。。这种长期性、反复性 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 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 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 看,品德的形成,知、情、 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 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 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 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 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 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 复,长期的教育过程。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 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 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 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 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 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 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 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 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 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 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

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一、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充满魔力的益智区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他们在其间自行操作、摆弄、摸索、尝试,在不断的发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智慧宫。那五颜六色的几何形体让孩子们既摸到了形又欣赏了色,不知不觉比较了大小又区分了高矮;那变幻多端的小小橡皮筋让孩子们感到创造力的神奇;在棋子的对弈中体味出成功所付出的艰辛。在那奇妙的思维、有趣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天赋和潜能,感受到智慧的翅膀在翩翩飞舞。让孩子们拥有一块这样的天地吧,相信那智慧的光环定会闪现出更绚丽的色彩。 在摆弄、操作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调动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观察比较,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 “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通过扑克游戏、拼摆游戏等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以发展。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取胜的信念、规则意识及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以锻炼和发展。 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细心、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有时互相模仿、互相学习,有时共同商量、合作玩耍,促进丁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 二、益智区中的操作活动 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反复体验来进行学习的,同样,在益智区教师投放一些色彩鲜艳、造型精巧的材料用具会吸引幼儿的眼光,留住他们的

脚步,使孩子们对此区的兴致更浓。此区操作材料的投放与其它区相比应更注重材料的自检性,即充分发挥材料的矫正功能。常见的有: 1.有关数概念的材料 ①计算器、算盘: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可进行单双数数,一五一十地数。 ②UNIFⅨ立方块与1~10船形排序板:练习点数1—10的数和认读数字,数物匹配,通过操作比较,领会长短、多少、大小等含义,强化数的守恒概念。 ③UNIFⅨ1~10插入式组合板:练习点数,数物匹配和认读数字,练习数的分解组合。 ④UNIFIXl~10阶梯排序板:练习点数,比较多少及认读数字,感知数序。 ⑤UNIFⅨ数字组成及分解底片与操作网格、底盘:练习数的分解组合及数的守恒。 ⑥多面盘、套管及珠珠:练习点数,比较多少,数的分解组合。 ⑦扑克牌:通过接龙、拉火车、配对比大小等游戏玩法练习认读数字、数的顺序、相邻数。 ⑧游戏棒:游戏后点数取出了多少根,比较谁多谁少,决出胜负。注:以上材料教师可灵活引导幼儿单独或配合使用,练习点数、计数、认读数字,理解10以内的基数、序数、相邻数、数序、数的组成等。 2.有关分类排序材料 ①333系列智能学具:练习按颜色、形状、材料进行分类。 ②圆圈分类:练习按圆圈的大小进行分类,比较每组数量多少。 ③几何形状分类:练习按形状进行分类。 ④几何柱分类:练习按几何柱的形状进行分类。 ⑤10孔几何分类:练习按材料上的不同数进行分类。 ⑥几何柱排序:练习按颜色、形状、高低进行排序。 ⑦几何形状排序:练习按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排序。 ⑧圆柱排序:练习按颜色、高矮进行排序。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 收稿日期:2007-08-04 作者简介:高俊霞(1971-),女,河北滦南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128 -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高俊霞1,毕树林2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职称考试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领域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工作的起点,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128-03 Relation among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GAO Jun-xia 1, BI Shu-lin 2 (1.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Professional Post Examination Center,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are essential issues in education field, and are also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practice. They are dialectic and uniform. Key words: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education aim 一、概念分析 1.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现象纷繁复杂,欲洞悉其本质,就要从理解价值和教育的概念开始。在价值的本质含义上,哲学界关于价值问题大致有三种理论:主体需要论、客体属性论和主客体关系论。我国的学者一般认同第三种观点,因此我们理解价值的概念基本上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从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上去理解价值的本质,价值是客体属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体化,又是主体需求和能力的对象化、客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和客体的辨证统一。 我国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价值进行论证,各家均有所侧重。陈理宣在其《教育价值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总结,如傅统先、桑新民、马凤歧、王坤庆等诸学者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概念进行了剖析[1]。总结起来,这些观点大体上基于哲学上关于价值概念的三种理论,即需要论、属性论和关系论,更多的人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认为教育价值是主客体间的一种特殊关系[2]。劳凯声教授在其教育学原理的专题研究讲义中对种种教育价值概念进行了归纳,认为教育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教育需求和作为客体的 教育活动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3]。 2.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活动的实现。教育有两大功能,即促进功能和选拔功能。一方面,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的这些人来作用于社会。教育功能这一范畴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带来的各种结果和影响都可以称为教育功能,不仅包括对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影响,而且包括对外部其他系统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也包括间接影响。由于功能在语义学上属于中性词,因此教育功能既可以指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结果和作用,也可以包括对人和人类社会不利甚至有害的后果和影响[4]。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两大功能,从教育产生的时候起即客观地存在着,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主张上,一直存在着分歧或孰轻孰重的观点,当前这种争论有走向统一的趋势[5]。 3.教育目的 对于教育目的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

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安全教育培训目的是防止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安全意识,二是安全知识,三是安全技能。 首先,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提高学员员的安全意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时刻绷紧头脑中安全这根弦,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其次,安全培训教育是使学员学习安全知识,在驾驶教练工作中,需要每一位教练员教会学员掌握生产知识,安全知识,只有掌握了操作过程的各种知识,特别是掌握了安全知识,才能够在具体驾驶操作时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减少和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安全培训教育是让学员掌握安全技能。安全技能是人为了安全地完成操作任务,经过训练而获得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只有掌握了安全技能,才能实现工作中的正确操作,有效避免盲目蛮干;掌握的安全技能越多,安全技能越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就越低。 安全素质包括的三个方面相互交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安全意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安全知识掌握的越多,安全意识水平越高;有些安全生产知识,同时又是安全技能知识;有些安全知识即是为了提高安全意识,又是为了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公司员工的安全素质,仅靠安全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每一位员工平时加强安全知识和岗位操作知识的学习,认认真真的学,持之以恒的学;还需要公司领导制定政策、宏观指挥协调、正确引导。只要公司各位领导和每一位员工,上下努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够使公司每一位干部、员工的安全素质上一个大的台阶,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从其产生来看,是基于人类及其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得以延续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其运行过程来看,一切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无一不是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的。可见,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特性,任何社会对人的培养都是依据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

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联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日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 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教育实践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 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

---------------------------------------------------------------最新资料推荐------------------------------------------------------ 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 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过程,达到改善、维护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程度。 增进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努力。 提高或维护健康,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 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促进行政领导和决策层,制定支持促进健康的各项政策。 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将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广大群众,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健康和行为的养成。 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创造安全、舒适、愉快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分析和解决社区危害健康的问题,促进各部门合作。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 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将健康教育做为一种联系百姓生活、服务百姓健康的服务理念,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发展。 健康教育的意义一、健康教育是解决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中最为便捷和重要的手段之一。 疾病死亡谱发生变化,已从传染性向非传染性疾病转变。 这些慢性疾病多与不良生活方式、不良行为、职业和环境因素有 1 / 10

关。 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近 20 年来,发达国家冠心病下降 1/3,脑血管病下降 1/2,吸烟率每年下降1.1%。 现已证明,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健康教育是联系各政府部门合作的桥梁。 许多政府部门已注意到许多方面的工作是需多部门合作的,特别是大卫生问题不是卫生部门一家能够独撑门面的。 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艾滋病防治,将 10 个政府部门通过健康教育工作联系到了一起。 三、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美国用于提高临床医疗技术的投资,每年数以千亿计,却难以使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一年。 健康教育可有效地缓解有病难的问题。 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可有效地预防慢性病和肿瘤的发生。 每投入一元钱用于预防,可节约医疗费用 99 元四、健康教育是卫生创建工作的基础提高领导认识转变观念政策和法规建设。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舆论导向与支持。

教学目标具有哪些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控制功能。教学目标预先就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教学活动展开的过 程也就是教学目标一一落实的过程。一切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的实现来进行。 三,激励作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四,评价功能。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是进行科学的测试、确 定客观评价标准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 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学生身心的发展,即学生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出现某种预 期的变化。 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概念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和规格上的总要求。是最高层次 的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性的指导。([color=#0000ff]链接 1[/color]:阅读材料,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是结合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和规格上提出的 具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确定受教育目的的指导。 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当中的 具体体现。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几个概念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 分别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反映了教育目标的逐级具体化。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教学目标能够引导教学的方向。其导向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能使教学活动不至于陷入盲目的状态,而有助于使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二是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集中于有意义的方向,而避开无意义或者不符合预定方 向的事物,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使 教学活动做到事半功倍。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作用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因为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多层次的系列目标,这使得它对教育活动不仅具有宏观的衡量标准,而且还具有微观的衡量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能够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目的的上述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每一种功能的作用,都不是单一表现出来的。定向功能是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的,没有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定向功能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而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作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对定向功能的凭借。在现实教育中,应重视和发挥教育目的的这些功能,对其合理的把握在于教育目的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从其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和功用性之分;从其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之分;从其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操的人。 功用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

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即具体教育过程(或某门课程建设)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

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作用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因为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多层次的系列目标,这使得它对教育活动不仅具有宏观的衡量标准,而且还具有微观的衡量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能够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目的的上述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每一种功能的作用,都不是单一表现出来的。定向功能是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的,没有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定向功能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而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作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对定向功能的凭借。在现实教育中,应重视和发挥教育目的的这些功能,对其合理的把握在于教育目的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狭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可以表达为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为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志着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志着教育互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起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才培养的定向作用,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明确规定。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它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如何进行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四十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夹着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举行: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对实际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三时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会使它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就调节控制的对象而言,既包括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调控;也含有对受教育者的调控,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检查和评价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或者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作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教育活动的进行,经常面临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干扰,并不是事先已赋予了明确的目的或多层次目标就能保证各方面的顺利进行和实现。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坚持用所确立的教育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衡量评价。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判断过程的得失、质量的高低、目标达成的程度等。

教育目的的功能

精心整理 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作用 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便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因为一种能够实现的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多层次的系列目标,这使得它对教育活动不仅具有宏观的衡量标准,而且还具有微观的衡量标准。依据这些标准,能够对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等做出判断,评价教育活动的得与失: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精心整理 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目的的上述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每一种功能的作用,都不是单一表现出来的。定向功能是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的,没有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定向功能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而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作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对定向功能的凭借。在现实教育中,应重视和发挥教育目的的这些功能,对其合理的把握在于教育目的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教育目的与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 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 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 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的方向。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的要求,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而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要素之一。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既有一定联系也有一定区别: 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 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术语目的性范畴, 而教育方针属于手段性范畴。 ②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 提出要求。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 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 导思想。 ③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而教 育方针则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有强制性。 ④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 因教育方针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设计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 径。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的教育目的:属于第一个层次,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 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之本和教育法令之中。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属于第二个层次,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 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 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具体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的确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 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其由特定的社会 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 学校要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必须制定各自的培 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区别: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范性;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 目标则体现了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