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年冠心病患者胱抑素C、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血清中的表达分析

老年冠心病患者胱抑素C、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血清中的表达分析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活性机制与炎症性疾病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活性机制与炎症性疾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麻醉科汪福洲景亮南京,210009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作为一种多能细胞调节蛋白,是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的“新型分子”。尽管最初因MIF能够抑制豚鼠巨噬细胞随机移动而得名,但随着MIF在机体生命活动中一系列生理及病理生理作用的相继确认,已激起了对其在体内多种疾病病理过程中重要调节作用的高度关注。现今认为,MIF是集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激素和酶特性于一身的多效能蛋白分子,虽然MIF只占脑垂体分泌总量的0.05%,但其可能是生物体系统性应激反应整体的一个重要调节部分。大量资料显示MIF在细胞因子调节通路上与糖皮质激素(GC)一样起着控制“调定点”的作用。这里我们主要对MIF活性的分子机制、在炎症性疾病中是作用及可能的治疗学方法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介绍。 1. MIF分子结构和基因 1.1分子结构MIF的cDNA编码含11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 2.5kDa,跟其它蛋白相比并无明显生物序列同源性。放射图谱分析显示,人类与鼠MIF之间约90%的氨基酸序列相同,MIF晶体结构是由含2个反向平行α螺旋和6个β片层的三个单体组成的同源三聚体,形成一末端开放的中空结构。 1.2基因人类MIF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1·2,含3个外显子205、173和183bp,2个内含子189和95bp。MIF启动子包含多个GC,不含TATA盒,说明其多个转录起始位点的存在。然而,多个组织MIF mRNA分析只显示出其单个转录位点的存在,约含800个核苷酸,应用高显示液相染色体图谱分析技术说明了MIF基因存在多态性[1],其中CA TT重复元件包含5-8个等位基因,两个内含子多态位点位于+254(T/C)和+656(C/G)。 2. MIF生物学作用的分子机制 2.1 MIF的分泌与受体 用内毒素刺激单核细胞,显示MIF不经过内质网而是通过一非传统蛋白分泌路径释放出胞。非传统蛋白出胞的典型抑制剂Glyburide和Probenicid能够强烈抑制MIF的分泌,说明MIF分泌出胞时有ABCA1通道蛋白的参与[2]。 MIF活性的发挥需与多种胞内蛋白相互作用,而这首先需要MIF信号的跨膜传递。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发现CD74是MIF的高亲合力膜结合蛋白,起着MIF跨膜受体的作用。在重组可溶性CD74分子,MIF结合于其109-149氨基酸残基部位,从而活化胞外MAPK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分化和前列腺素E2的产生[3]。 2.2 对糖皮质激素(GC)作用的调节

常见蛋白酶抑制剂

当前位置:生物帮 > 实验技巧 > 生物化学技术 > 正文 蛋白酶及蛋白酶抑制剂大全 日期:2012-06-13 来源:互联网 标签: 相关专题:解析蛋白酶活性测定聚焦蛋白酶研究新进展 摘要 : 破碎细胞提取蛋白质的同时可释放出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需要迅速的被抑制以保持蛋白质不被降解。在蛋白质提取过程中,需要加入蛋白酶抑制剂以防止蛋白水解。以下列举了5种常用的蛋白酶抑制剂和他们各自的作用特点,因为各种蛋白酶对不同蛋白质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调整各种蛋白酶的浓度 恩必美生物新一轮2-5折生物试剂大促销! Ibidi细胞灌流培养系统-模拟血管血液流动状态下的细胞培养系统 广州赛诚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专题 蛋白酶抑制剂 破碎细胞提取蛋白质的同时可释放出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需要迅速的被抑制以保持蛋白质不被降解。在蛋白质提取过程中,需要加入蛋白酶抑制剂以防止蛋白水解。以下列举了5种常用的蛋白酶抑制剂和他们各自的作用特点,因为各种蛋白酶对不同蛋白质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调整各种蛋白酶的浓度。由于蛋白酶抑制剂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极低,尤其应注意在缓冲液中加人蛋白酶抑制剂时应充分混匀以减少蛋白酶抑制剂的沉淀。在宝灵曼公司的目录上可查到更完整的蛋白酶和蛋白酶抑制剂表。 常用抑制剂 PMSF 1)抑制丝氨酸蛋白酶(如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凝血酶)和巯基蛋白酶(如木瓜蛋白酶); 2)10mg/ml溶于异丙醇中; 3)在室温下可保存一年; 4)工作浓度:17~174ug/ml(0.1~1.0mmol/L); 5)在水液体溶液中不稳定,必须在每一分离和纯化步骤中加入新鲜的PMSF。 EDTA 1)抑制金属蛋白水解酶; 2)0.5mol/L水溶液,pH8~9;

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意义胱抑素C(cystain 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可作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指标。近年来有关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应用及方法报道日渐增多,充分肯定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生化特征 胱抑素C,以前也被称为γ-微量蛋白及γ-后球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kD,有1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一种分泌性蛋白质。胱抑素C广泛地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如脑脊液、血液、唾液、精浆等。研究发现胱抑素C 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超家族的成员之一,是目前发现的对组织蛋白酶B抑制作用最强的抑制物,对木瓜酶、无花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H/L也有抑制作用。 二、标本 血清标本 三、测定方法 由于血清中胱抑素C浓度较低,故其测定方法需较高的分析灵敏度及特异性。最初Lofberg等用RID及EIA对胱抑素C含量进行测定,不仅费时,而且检测限也差。随后又有较简单且灵敏的放射、荧光及各种酶免疫测定(RIA、FIA及EIA)的方法报道,由于均属于非均相测定方法,很难自动化,因此限制了胱抑素C的广泛临床应用。 胶乳免疫比浊法是一种均相测定方法,在胶乳颗粒上包被抗

体,与抗原结合时颗粒发生凝集沉淀,形成的浊度可用一定波长比浊,与同样处理的系列标准比较,计算出标本中胱抑素C浓度。参考值:0.7~1.38mg/L,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浓度较高(1.64~2.59mg/L),4个月以后则明显下降,1岁以后至18岁都较恒定,与成人接近。 四、临床意义 肾小球滤过功能(GFR)的内源性标志物 由于胱抑素C基因属“管家基因”,能在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表达,无组织学特异性,故机体胱抑素C产生率相当恒定。因胱抑素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肾脏是清除循环中胱抑素C的唯一器官,所以血清胱抑素C浓度主要由GFR决定,由此可见胱抑素C是一种理想的反映GFR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 Grubb及Simonsen等首先研究了血中低分子量蛋白质(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浓度与GFR(51Cr-EDTA 清除率)的相关性,发现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浓度的倒数与GFR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0.70及0.39,血清肌酐浓度倒数与GFR的相关系数r为0.73。可见胱抑素C是低分子量蛋白质中与GFR最相关的内源性标志物,甚至优于血清肌酐。 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由于在炎症、肿瘤及免疫疾病时也可

免疫课本名词解释

自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 获得免疫: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 体液免疫:是指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形成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中和毒素、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等作用。 细胞免疫:是指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d抗原刺激T细胞,T 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T 细胞,通过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及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抗肿瘤、抗寄生虫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克隆选择:克隆选择学说,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是:①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②细胞受体和该细胞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抗原: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半抗原+ 蛋白质→完全抗原 三.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是抗原物质中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五.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后的学科重点。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Ig:即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Fab:免疫球蛋白(Ig)的抗原结合片断(Fab)。相当于抗体分子的两个臂,由一个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结构域组成。 Fc:可结晶段,相当于Ig的CH2和CH3结构域,是Ig与效应分子或者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 (D)J rearrangement:(D)J重排重链基因两次重排中的第一次,D基因片段与Jh基因片段的重排连接,得到DJh基因片段。 补体活化途径:补体活化途径也称作补体系统。补体的各成分,为抗原抗体复合体以及其他成分,离子等相继会合连锁被活化,结果引起免疫细胞溶解和免疫溶血,也就是细胞和细菌、红血球等的溶解或免疫粘着等许多免疫生物学现象。 溶膜复合物:即补体的膜攻击单位,可使细胞膜穿孔受损。溶膜复合物的形成是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 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试剂盒使用方法

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试剂盒使用方法 检测范围:96T 4.25μg/L -100μg/L 使用目的: 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含量。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用纯化的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再与HRP标记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浓度。 试剂盒组成 1 30倍浓缩洗涤液20ml×1瓶7 终止液6ml×1瓶 2 酶标试剂6ml×1瓶8 标准品(200μg/L)0.5ml×1瓶 3 酶标包被板12孔×8条9 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4 样品稀释液6ml×1瓶10 说明书1份 5 显色剂A液6ml×1瓶11 封板膜2张 6 显色剂B液6ml×1/瓶12 密封袋1个 标本要求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可按照下列图表在小试管中进行稀 释。 100μg/L 5号标准品150μl的原倍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50μg/L 4号标准品150μl的5号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25μg/L 3号标准品150μl的4号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12.5μg/L 2号标准品150μl的3号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6.25μg/L 1号标准品150μl的2号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 待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2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20倍稀释后备用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关系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MMP7、TIMP1及其相互作用对ECM的降解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进而也与P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标签: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s)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是威胁妇女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发病率逐渐升高。PFD以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和生殖道损伤为常见问题,是一组由于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PFD的发病危险因素有妊娠、阴道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加、先天缺陷及盆底肌肉退化薄弱,而支持盆底器官的盆底肌肉组织结构功能异常为主要因素[1]。 骨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脏器于正常位置[1]。细胞外基质(ECM)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间质中的大分子物质,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生和细胞的生理活动。ECM是盆底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其合成与分解处于动态平衡中,以维持组织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稳定。因此,其含量及结构的改变与PF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已经发现多种作用于ECM不同成分的酶,其中胞外基质降解最重要的蛋白水解系统由结缔组织及肿瘤组织合成、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构成。MMPs是一个依赖锌离子的内肽酶类,在细胞外基质中其活性可被内源性抑制剂—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s)家族所调节。目前MMPs家族已分离鉴别出26个成员MMP1~26,分为6类。其中MMP3、7为基质溶解素类,不仅可降解Ⅲ、Ⅳ、Ⅴ型胶原蛋白还能降解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等,它们的内源性抑制剂TIMP1可以抑制MMP3、MMP7的活性。由此可见,MMP7,TIMP1及其相互作用对ECM的降解过程有着重要影响,进而也与P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MMP7,TIMP1与PFD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盆腔肌肉群与盆底结缔组织共同作用支撑着阴道与子宫。盆底结缔组织主要由胶原构成,胶原蛋白是盆底韧带、筋膜的主要成分。盆底的阴道上皮、肌纤维组织与结缔组织的胶原构成主要是Ⅰ型与Ⅲ型。 1 PFD患者盆底结缔组织中胶原含量改变 许多文献报道女性SUI及POP患者,膀胱阴道筋膜,主韧带组织中胶原含量减少。2009年李萍等[2]在研究中发现PFD患者宫颈组织中1型蛋白含量减小。2009叶明等[3]在研究中发现POP患者韧带和盆底筋膜组织Ⅲ型胶原含量减少。 2 胶原代谢情况改变 2.1 胶原分解代谢增加

第三节 细胞免疫

第八章免疫应答 第三节细胞免疫 一、细胞免疫的概念及应答过程 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细胞免疫。主要是指T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淋巴细胞并产生细胞因子,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在这里描述的细胞免疫指的是特异性细胞免疫,广义的细胞免疫还包括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K细胞、NK细胞等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细胞免疫同体液免疫一样,也要经过抗原识别,一般T细胞只能结合肽类抗原,对于其他异物和细胞性抗原须经抗原递呈细胞的吞噬,将其消化降解成抗原肽,再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T 细胞识别后开始活化即母细胞化,表现为胞体变大,胞浆增多,核仁明显,大分子物质合成与分泌增加,随后增殖,分化出大量的具有不同功能的效应T细胞,同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共同清除抗原,实现细胞免疫。其中一部分T细胞在分化初期就形成记忆T细胞而暂时停止分化,受到同种抗原的再次刺激时,便迅速活化增殖,产生再次应答。 二、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及细胞因子 在细胞免疫应答中最终发挥免疫效应的是效应性T细胞和细胞因子。效应细胞主要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细胞因子是细胞免疫的效应因子,他们对细胞性抗原的清除作用较抗体明显。 (一)细胞毒性T细胞(T C )与细胞毒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在动物机体内 以非活化的前体形式存在,当T C 与抗原结合并在活化的T H 产生的白细胞介素的 作用下,T C 前体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具有杀伤能力的效应T C 。效应T C 与靶细 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胞内感染细菌的细胞)能特异性结合,直接杀伤 靶细胞。杀伤靶细胞后的T C 可完整无缺地与裂解的靶细胞分离,继续攻击其他 靶细胞,一般一个T C 在数小时内可杀死数十个靶细胞,杀伤效率较高(图8-15)。 T C 在细胞免疫效应中主要表现为抗细胞内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 (二)迟发型变态反应性T细胞(T D )与炎症反应 T D 在动物体内也是以非 活化的前体细胞形式存在,当其表面抗原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在活化的T H细胞释放的IL-1、IL-4、IL-5、IL-6、IL-9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活化、增 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T D 细胞。其免疫效应是通过T D 释放多种可溶性淋巴 因子而发挥作用的,主要引起以局部的单核细胞侵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三)细胞因子(cytokine,CK) 1.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蛋白质多肽分子。能够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活化的免疫细胞;第二类是基质细胞类,包括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第三类是某些肿瘤细胞。抗原刺激、感染、炎症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刺激细胞因子的产生,而且各细胞因子之间也可彼此促进合成和分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与复发性自然流产关系

第47卷 第5期 2011年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ACT A ACADEM IAE M EDICINAE QINGDAO UNIVERS ITAT IS Vol.47,No.5October 2011[收稿日期]2011 03 18; [修订日期]2011 05 19 [作者简介]孙素梅(1979 ),女,在职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现工作单位:高密市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詹瑛(1965 ),女,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与复发性自然流产关系 孙素梅,刘芙蓉,詹瑛,叶元华,张宁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山东青岛 266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 IF)在早期妊娠妇女血清和妊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复发性 自然流产(RSA )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连接(SP)方法,检测35例RSA 病人、45例人工流产的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早期妊娠绒毛和蛻膜组织中M IF 的定位与蛋白表达,采用R T PCR 技术检测绒毛和蛻膜组织M IF mRN A 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 )检测血清M IF 水平。结果 两组孕妇绒毛滋养层细胞和蜕膜细胞中均有M IF 表达,RSA 组绒毛滋养层细胞胞质和蜕膜细胞胞质中M IF 表达呈淡棕色,而对照组中呈深棕色。RSA 组绒毛滋养层细胞胞质和蜕膜组织M IF 蛋白和M IF mRN A 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 =7.089~40.610,P <0.01)。RSA 组血清M IF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 = 8.903,P <0.01)。早期妊娠血清M IF 水平与绒毛和蛻膜组织中的M I F mR N A 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0.873、0.657,P <0.01);与M IF 蛋白表达水平也呈正相关(r =0.794、0.616,P <0.01)。结论 M IF mRN A 及其蛋白在RSA 病人绒毛及蜕膜组织中低表达可能参与了RSA 的发病,早期妊娠血清M IF 水平下降对RSA 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产,习惯性;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绒毛膜;蜕膜 [中图分类号] R714.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4488(2011)05 0409 04 THE RELATIO NS HIP BETWEEN MACRO PH AG E MIG RAT ION INHIBIT ORY FACT OR EXPRES SION AND RECURRENT SPO N TANEO US ABO RT ION S UN S U M E I ,L I U F U RONG ,ZH A N YIN G ,YE YUAN H UA ,ZH A N G N I NG (Department of Obs tetrics ,T he Affiliated H 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 edical College,Qingdao 266003,China) [ABST RACT ] Obj ective T o in vestigate the ex pres sion of macrophage mig ration inh ibitory factor (M IF)in seru m and villi in early pregnancy and th eir as sociation w ith recurrent s pon taneous abortion (RS A). Methods A total of 35RS A patients (RS A g rou p)and 45n ormal early pregn ant w omen un dergoing artificial abortion (con trol group)were recruited.Th e expressions of M IF m RNA and M IF protein in villi and d eciduas were determined by SP m ethod;the M IF mRNA expression in villi and d eciduas by re 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the serum M IF levels w ere detected by using enz yme link ed immunos or b ent ass ay (ELISA). Results M IF protein w as expressed in trophoblastic cells and decidual cells of both groups,the color of M IF in RSA w as pale brow n,that in the control was dark brow n.T he exp ress ions of M IF protein an d M IF mRNA in th e pregnant tis sues of RSA gr ou p w ere sign ificantly low er than the control gr ou p,sh ow 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 ce betw een th e tw o group s (t =7.089-40.610,P <0.01).Th e seru m M IF levels in RSA gr ou p w ere low er than that in th e control grou p (t =8.903,P <0.01).The seru m levels of M IF in early pregnan c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 ith the ex pres sion of M IF mRNA (r =0.873,0.657;P <0.01),and M IF protein in villi an d decidua (r =0.794,0.616;P <0.01). Conclusion Low expres sion of M IF mRNA an d its protein in villi and decidua of RS A patients are probab ly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 e dis ease,a decline of s erum M IF in early pregnancy is of a pr edictive role for the occu rrence of this condition. [KEY WORDS] abortion ,h abitual;macrophage migration in hibitory factor;chorion;decidu a 复发性自然流产(RSA)是早期妊娠最常见的并 发症,病因复杂,大约有40%~50%病因不明,且 80%以上与免疫因素相关[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 子(MIF)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和免疫活性物质。 近年研究结果显示,其在人及哺乳类动物的生殖系统 各器官均有表达,影响卵泡的发育、排卵、配子的输 送、胚泡种植及早期胚胎的发育[2]。目前,国内关于MIF 与RSA 的相关性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正常早孕和RSA 病人血清MIF 水平及早期妊娠绒毛和蜕膜组织中MIF 表达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2008年12月 2009年10月,选择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RSA 病人(RSA 组)35例,年龄23~36岁,平均(30 6)岁,平均孕期为(9.2 2.1)周。

组织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肝纤维化

组织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肝纤维 化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是体内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所有成分;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 hibitor of metalloprote in asas ,TIMPs )是MMP 啲内源性抑制 系统。近年来发现,MMPs/TIMPs调节失衡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可从多方面影响肝纤维化的形成。通过干扰MMP与TIMPs基因的表达,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是有希望的途径。 【关键词】MMPs ;TIMPs;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细胞外基质(ECM)的合 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在细胞间质的过度沉积[1-4 ],肝组织结构改建。 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这一过程,但是MMP是最重要的一种[5]。MMPs 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所有成分,而其天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能与MMPs成员结合成复合物抑制其活性⑹。二者的调节异常将引起ECM合成或降解的失衡,与各种器官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通过调节MMP与TIMPs基因的表达

来治疗肝纤维化是肝纤维化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MMPs/TIMPs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1 MMPs分类、功能、结构及活性的调控 MMPs是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 MPs在肝内主要由肝星状细胞(HSC)和Kupffer细胞表达分泌,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一类锌-钙离子依赖的内源性蛋白水解酶家族,因其需要Ca2+ Zn 2+等金属离 子作为辅助因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能分解纤维类胶原的酶,几乎能降解除多糖以外的所有ECM成分,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MP家族由24种成员组成,其中有23种存在于人体中。 1. 1 MMPs可被分成六类[7](1)胶原酶类。主要包括MMP-1 MMP-8 MMP-13和MMP-18它们能够降解间质胶原(I、H、皿型胶原),也能消化许多别的ECM及可溶性蛋白[5]。 MMP-1又称成纤维细胞型,是人类主要的间质胶原酶,结缔组织细胞、肝内HSC肝细胞、枯否氏细胞均有分泌,分解底物为胶原蛋白(皿I II)。而MMP-13 是鼠类主要的间质胶原酶。MMP-取称中性粒细胞胶原酶,主要降解I型胶原。(2)明胶酶类(gelatinases)。包括MMP-2阴胶酶A)及MMP-9明胶酶B)。它们可降解明胶(变性胶原)和W、V和幻型胶原、层粘连蛋白、蛋白聚糖等。MMP-2和胶原酶类以相似的方式可以降解I, I,和皿型胶原,但其活性较MMP-1弱[8]。(3)基质分解素(strogylisin)。主要包括MMP-3 MMP-1(和MMP-11 仅有MMP-3在肝脏中存在。底物广泛,包括蛋白多糖、层粘蛋白、纤维连接蛋白、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活性机制与炎症性疾病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活性机制与炎症性疾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麻醉科汪福洲景亮南京,210009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作为一种多能细胞调节蛋白,是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的“新型分子”。尽管最初因MIF能够抑制豚鼠巨噬细胞随机移动而得名,但随着MIF在机体生命活动中一系列生理及病理生理作用的相继确认,已激起了对其在体内多种疾病病理过程中重要调节作用的高度关注。现今认为,MIF是集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激素和酶特性于一身的多效能蛋白分子,虽然MIF只占脑垂体分泌总量的0.05%,但其可能是生物体系统性应激反应整体的一个重要调节部分。大量资料显示MIF在细胞因子调节通路上与糖皮质激素(GC)一样起着控制“调定点”的作用。这里我们主要对MIF活性的分子机制、在炎症性疾病中是作用及可能的治疗学方法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介绍。 1.MIF分子结构和基因 1.1分子结构MIF的cDNA编码含11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12.5kDa,跟其它蛋白相比并无明显生物序列同源性。放射图谱分析显示,人类与鼠MIF之间约90%的氨基酸序列相同,MIF晶体结构是由含2个反向平行α螺旋和6个β片层的三个单体组成的同源三聚体,形成一末端开放的中空结构。 1.2基因人类MIF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1·2,含3个外显子 205、173和183bp,2个内含子189和95bp。MIF启动子包含多个GC,不含TA盒,说明其多个转录起始位点的存在。然而,多个组织MIF mRNA分析只显示出其单个转录位点的存在,约含800个核苷酸,应用高显示液相染色体图谱分析技术说明了MIF基因存在多态性[1],其中CATT重复元件包含5-8个等位基因,两个内含子多态位点位于+254(T/C)和+656(C/G)。 2. MIF生物学作用的分子机制 2.1 MIF的分泌与受体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摘要】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免疫反应中处于中心环节。它通过不同 的方式作用于免疫反应的各个环节,参与并调节免疫反应。 【关键词】MIF 免疫反应作用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它是由114个 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非糖基化蛋白,表达于多种系统组织细胞中,活化的T淋巴细 胞是免疫系统中其主要来源,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等也能表达,肝、肾、脾等实质细胞也能表达并将其储存在胞浆内。巨噬细 胞移动抑制因子不仅有抑制巨噬细胞游走、粘附、吞噬和聚集的作用,还促进其 在炎症局部浸润、增生、激活及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促进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表达,产生促炎作用。它是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调节因子,是机体免 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作用是通过与靶细胞表达的同源受体结合、活化信 号转导途径、下游效应细胞的转录和表达实现的。它可以与CD74细胞外结构域 结合,即CD74相当于其受体,CD44参与了其跨膜内信号转导。它能诱导磷脂酶 A2(PLA2)活性升高,而PLA2是促炎症链活化中的重要连接物。它能引起产生 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和花生四烯酸的产生,同时PLA2也是皮质类固醇激素抗 炎症反应的关键靶点。它通过上调TLR4促进了对含有内毒素细菌的监测,启动 了促炎细胞因子的防御反应。另一方面,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先天性免疫中 也发挥重要作用。内毒素和其他促炎因子能诱导MIF大量产生,其能活化巨噬细 胞和T细胞促进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产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也参与 了革兰氏阳性菌脓毒症、寄生虫和病毒的的发病机制。总的看来,它的以上作用 方式与免疫反应息息相关。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作用于免疫的各个 环节。当感染存在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引起垂体释放(中枢性)MIF,感染 后身体里的细菌内、外毒素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A和干扰 素等刺激下,单核巨噬细胞大量产生MIF (外周性)。MIF即可诱导T细胞和巨噬细 胞产生细胞因子,如一氧化氮(NO)、TNF2、白介素(IL)2、IL26等,诱导产生环氧化 酶途径的中间产物,还能引起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促进免疫反应的发生。在机 体严重感染时,HPA轴激活,血液中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增加从而抑制免疫 反应、保护宿主,而同时血中MF水平也明显升高,且MIF和皮质醇的浓度在一定 范围内成正相关。但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恰好相反。说明了MIF可能是全身免疫反应中的重要的神经内分泌介质,MIF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衡在决定免疫反应 的强度中起作用。其互相作用在调节免疫、炎症反应中极其重要。MIF是脓毒症 休克中的关键细胞因子,经研究发现,脓毒症休克者渗出液中MIF浓度明显升高,同时抗MIF中和抗体也具有保护性作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清 MI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证明了MIF在脓毒症休克的发病机制中的突出作用。 研究也发现,在实验鼠中用中和性MIF抗体中和MIF作用或将 M IF基因敲除 能防止致命性的内毒素血症或链球菌毒素性休克的发生,还发现MIF鼠细菌毒素 致病性增强,说明了MIF在脓毒症休克致病性中非常重要,抗MIF或中和MIF治 疗或者能成为治疗脓毒症的一种方法。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机制比较复杂,很多学者致力于这方 面研究,如大量的IKBα可阻止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MIF抑制皮质类固醇激素的

组织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肝纤维化

组织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肝纤维化【摘要】基质金属蛋口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是体内 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raatrix> ECM)的所有成分;基质金属蛋口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as^ TIMPs )是MMPs的内源性抑制系统。近年来发现,MMPs/TIMPs调节失衡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可从多方而影响肝纤维化的形成。通过干扰MMPs与TIMPs基因的表达,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是有希望的途径。 【关键词】MMPs ;TIMPs: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在细胞间质的过度沉积[1-4],肝组织结构改建。 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这一过程,但是MMPs是最重要的一种[5]° MMPs 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所有成分,而其天然抑制剂-基质金属 蛋口酶抑制剂(TIMPs)能与MMPs成员结合成复合物抑制其活性[6]。 二者的调节异常将引起ECM合成或降解的失衡,与各种器官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通过调节MMPs与TIMPs基因的表达来治疗肝纤维化是肝纤维化治疗的新途径。木文就MMPs/TIMPs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治疗前景作一综述。 1 MMPs分类、功能、结构及活性的调控 MMPs是一组基质金属蛋口酶。MMPs在肝内主要由肝星状细胞(HSC) 和Kupffer细胞表达分泌,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一类锌-钙离子依赖的内源性蛋口水解酶家族,因其需要Ca2+、Zn2+等金属离子作为辅 助因子而得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能分解纤维类胶原的酶,几乎能降解除多糖以外的所有ECM成分,在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MPs家族由24种成员组成,其中有23种存在于人体中。 L 1 MMPs可被分成六类[7](1)胶原酶类。主要包括MMP-K

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应用

血清胱抑素C测定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 C)在高血压、糖尿病、肾移植患者中早期肾损害的的诊断价值。方法:胶乳增加免疫比浊法测定9例肾移植患者,20例高血压患者,30例糖尿病患者的胱抑素C,采用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SCr),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肾移植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异常检出率高于血清尿素氮、肌酐。结论:Cys C是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一项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关键词】胱抑素C;高血压;糖尿病;肾移植;肾功能损害 血清胱抑素C(Cys 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Grubb于1985年首先报道其血清Cys C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密切相关,可作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1],近年来,随着Cys C商品化试剂盒的出现,该项目已逐渐推广应用于临床,笔者通过对本院高血压、糖尿病及肾移植患者Cys C、BUN、Cr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探讨Cys C在早期肾损害评价的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照组:20例,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年龄43岁~72岁;明确诊断的患者59例,其中高血压病组20例,年龄47岁~75岁,糖尿病组30例,年龄38岁~78岁,肾移植组9例(均为肾移植术后一年内的患者),年龄29岁~65岁,所选病例的内生肌酐清除率均>40 ml/min。 1.2 方法 仪器使用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ys C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均由浙江康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清肌酐及尿素氮试剂均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作各项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结果用±s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各疾病组血清测定结果,见表1。表1 各疾病组血清测定结果(略)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常用免疫抑制剂

常用免疫抑制剂 一、激素类药物 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和强的松(prednisolone),前者在术后近期及急性排斥时静脉注射,以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后者为术后口服维持。 作用机制: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均有影响,主要是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也阻碍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破坏淋巴细胞,使外周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并损伤浆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 副作用:骨质疏松、溃疡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二、细胞毒类药物 1.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依木兰,Imuran) 作用机制:主要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对T细胞的抑制较明显,并可抑制两类母细胞,故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但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副作用:抑制骨髓使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感染等。 2.霉酚酯酸(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商品名:骁悉CellCept) 作用机制:特异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体形成和细胞毒T细胞的分化。 副作用:1)消化道不适:食道炎、胃炎、腹痛、腹泻和消化道出血。2)血液: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三、钙调素抑制剂 1.环孢素(ciclosporin,cyclosporinA) 作用机制:可选择性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辅助性T细胞被活化后可生成增殖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环孢素可抑制其生成;但它对抑制性T细胞无影响。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干扰素。 副作用:多毛、震颤、胃肠道不适、齿龈增生以及肝、肾毒性;亦可见乏力、厌食、四肢感觉异常、高血压、闭经及抽搐发作等。 2.普乐可复(Prograf),又称FK506或他克莫司(tacrolimus) 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同,主要是抑制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作用于T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基因的产生(对 -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mRNA转录有抑制作用),同时还抑制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但不影响抑制型T细胞的活化。与环孢素相比,有如下特点:1)免疫作用是环孢素的数十倍到数百倍。2)可减少肝、肾移植受体的急、慢性排斥反应。3)细菌和病毒感染率也较环孢素治疗者低,尤其是本品有较强的亲肝性,对肝移植的功效高100倍,因而大大降低了临床使用剂量,可降低原治疗费用1/3~1/2,同时不良反应也明显降低。 副作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震颤、思维紊乱、低磷血症、失眠、视力障碍和呕吐等,偶见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异常,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失调,皮肤瘙痒等。 四、生物制剂类

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

胱抑素C的临床应用 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超家族在1981年明确了人类胱抑素C(Cystatin C)的氨基酸系列,但它没有显示与当时已知的任何超家族蛋白系列的同源性,事实证明它属于一个新的蛋白超家族。 图1. 人类胱抑素C的氨基酸系列和结构示意图 阴影区域是木瓜蛋白酶——类似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位点,它与由Asn残基组成的legumain抑制位点不重叠;箭头所示Leu残基,在脑出血时,它被Gln残基代替产生胱抑素C的变异体;星号所示Pro3残基,被部分羟基化。 图2. (A) 根据胱抑素C二聚体推出的胱抑素C的单体 (B)在胱抑素C的结晶体中发现人类胱抑素C分子是八聚体 胱抑素C的氨基酸序列是胱抑素家族中第一个被检测的系列,但直到两年后,只有当研究者检测了鸡胱抑素的结构,并发现此两种蛋白44%的氨基系列相同,才确定胱抑素C的功能――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又经二十年的研究,发现了另外十种人类半胱氨酸蛋白

酶的抑制剂,并且发现它们与胱抑素C和鸡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有很强的同源性。因此,它们都属于人胱抑素超家族。 人胱抑素家族目前由11种已明确的蛋白组成。胱抑素家族1由胱蛋白酶抑制剂A和B组成,是唯一的细胞内蛋白;胱抑素家族2由胱抑素C,D,E,F,S,SA和SN组成,它们主要是细胞外和/或细胞间转运蛋白;胱抑素家族3由高和低分子量的激肽原(Kininogen)组成,它们主要是血管内蛋白,除了是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外,它们也参与凝结过程和血管活性肽的产生。 表1. 人胱抑素超家族 胱抑素C的生物学功能 胱抑素C除了是木瓜蛋白酶——类似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外,最近被证实,它还能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其它家族成员,比如人legumain肽酶家族C13一种经典酶。同时也发现这两个抑制点是不重叠的(图1),所以一个胱抑素C分子能同时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不同类型。最近还发现胱抑素C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抗原呈递中都起一定作用,并且是中性干细胞的生长因子。除去胱抑素C基因的小鼠(“胱抑素C剔除小鼠”)好像更易癌症的转移。 胱蛋白酶抑制剂在体液中的分布 不同的胱抑素在体液中的分布是显著不同的。比如:胱抑素D主要存在于唾液和泪液中,而胱抑素C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在一些体腔中,比如脊髓液中,半胱抑素总摩尔浓度的90%以上是胱抑素C。而在其它的体腔中,比如血浆中,它的比例就很少。而且,在不同的体腔中,总的半胱抑素的浓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血液中总的木瓜蛋白酶抑制剂量大约是12μmol/L,而在脑脊液中它的浓度还不到1μmol/L。和个别的胱抑素范围一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