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大纲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大纲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大纲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大纲

第一章系统科学与系统分析

基本要求

1.系统科学与系统分析的关系;

2.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3.系统论基础;

4.系统分析概述;

5.系统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系统科学发展概论

1.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层次:首先是工程技术层次,然后是构成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层次,再就是基础科学层次,最后通过进一步综合,提练达到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是由诸如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这类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系统的基础理论、一般系统论等组成的一个新兴的科学技术体系。

3.系统的共性为系统的有序性、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4.系统的特性为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环境改造性。

5.系统分析的方法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研究方法上的整体性、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及管理科学化。

6.系统是有组织,有秩序的达到某种目的的一个组合体,也是将多个元素按其先后秩序组合起来的多维集合。

7.系统理论在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具体学科相结合中起桥梁作用。

8.系统的分类: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第二节系统分析概论

1.系统分析的六要素为目的、调查研究、替代方案、费用与效益、模型与模似、评价基准。

2.系统分析的准则为

①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但受到外部条件的约束。

②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因为系统大部分是动态的,它随着时间以及外界条件而变化。

③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因为一个系统往往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又由更低层的子系统组成。

④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时,对于那些可以用数量指标进行衡量分析的叫做定量分析。分析的方法可以按照“定性——定量——定性”这一过程进行。只有了解清楚系统的一些性质,才能进一步建立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作出定量分析,最后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就能找出最优方案。

3.系统分析方法论的特点为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管理科学化三个方面。

第二章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导论

基本要求

1.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

2.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

3.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

4.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

5.交通运输学科。

第一节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1.交通运输系统的五个特征,其具体表现为:第一,交通运输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相互协调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旅客与货物的运输任务的需要。第三,交通运输系统的层次性十分突出,就全国交通运输网来看,有干线,支线和联络线,就枢纽来看,有全国性路网性枢纽和区域性地方枢纽,港口有国际性中转贸易港,国内地区性港口以及地方性港口等,公路线有国道、省道和县道等,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也有中央管理、省区管理和市县管理等层次。第四,组成交通运输系统的诸子系统的“元、部件”彼此间都是相关的,它们之间是以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形式存在。第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建设必须与其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2.交通系统的多功能、多目标表现为它既具有运输基本功能,还具有生产功能,工业功能,经济循环功能,客运服务功能,国防功能,城市功能以及区域功能。

3.交通运输系统的设备结构基本上有两大子系统,即固定设备子系统、移动设备子系统。

4.我国铁路运输系统是按照递阶控制模式进行的,我国海运港口系统的管理采用了分布控制模式。

5.运输网的线路功能结构为(1)骨干线路(主干线路);(2)开发线路;(3)给养线路;(4)腹地线路;(5)企业线路。

6.给养线路为联系主干线路和工业、能源以及矿产品,运送化肥、工矿设备等给养物资。

7.递接控制、分布控制,分散控制的区别;递接控制对各子系统的控制作则是按照一定优化从属关系安排的决策单元来实现的。它们形成金子塔的结构。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控制单元是按系统的控制目标事先按一定方式分配给各子系统的控制单元,它们之间可以有有限的信息交换。这种布局使得控制的可靠性、灵活性。分散控制中,每个子系统只能得到整个系统的一部分信息;同时也只能对系统变量的某一子集进行操作和处理,各自都有独立的控制目标。这正好和集中控制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基础理论

1.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

2.旅客运输是交通运输系统最基本任务之一。

3.交通运输是一个国家实现良性经济循环的基本手段。

4.交通运输对实现全国政治统一、巩固国防、加强战备有着重要作用。

5.交通运输学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技术设备,交通运输管理学。

6.交通运输网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又集中运输方式的线路和枢纽等固定技术装备组成的综合体。

7.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分析。它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8.系统科学方法论性质为三方面:第一,表现在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都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的,即着重从整体与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既综合又精确地考察对象,并定量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系统科学各种理论中所包含的方法,如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都具有一般方法论。第二,系统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有机的、能动的或功能性的系统,充分体现了系统的目的性、选择性。第三,系统科学提供了一套具有哲学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的概念和范畴。如系统、信息、熵、控制、反馈、稳态、功能、结构、涨落等等,这些概念和范畴是人们长期对系统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认识的成果,是对系统各个方面的本质所做的概括和反映。

第三章交通运输布局与规划

基本要求

1.生产布局与交通运输布局;

2.交通运输布局的系统分析;

3.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方法;

4.交通运输规划的任务;

5.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

6.交通运输规划的步骤;

7.交通运输规划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交通运输布局

1.生产布局又称“生产分布”或“生产配置”。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

2.影响交通布局的首要因素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自然条件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具有决定性。技术条件是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对交通运输布局也有重要影响。

3.交通运输布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管道这五种运输方式在空间上的地理分布,另一方面是指这五种运输方式的结合形式。

4.对交通运输布局方案进行总经济效果评价可以利用利润率(P)的方式进行;

P=(△P运+△P经)/A

式中△P运——比较期间运输也由于运量增长和降低成本而增加的利润率额,△P经——比较期间和运输基本建设投资有关的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增加的利润额

A——交通运输线路基建投资

5.交通运输布局取决于工农业生产的特点,技术条件当地自然条件和人口各项的总和。

6.交通运输布局的七项基本原则:第一,交通运输布局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交通运输布局要以科学的客、货运量预测为基础;第三,交通运输布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第四,交通运输布局要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加速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保证交通运输枢纽有规律地、步调一致地组织运营;第五,交通运输布局要尽量少占土地,节约用地;第六,交通运输布局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第七,交通运输布局要适应巩固国防和加强战备的需要。

第二节交通运输规划

1.交通运输规划的总体规划,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划是整体规划的基础和基础依据;交通运输系统布局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核心部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规划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交通运输规划是一种战略部署,主要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向、原则、规模、速度、布局和部门结构等问题。

3.交通运输规划的具体步骤主要有:资料建档;调查分析诊断;政策,目标及准则的制定;体制和财政分析;供给分析;需求分析;运营和基本改进措施;区际运输活动分析;未来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未来运输短缺的识别;关键通道备选方案的生成,分析和评价;备选方案的产生分析和评价。

4.交通规划为完成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考虑交通运输投资的政策性。同时,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投资优先顺序的安排须由一个统一的交通运输机构来审核。其次,交通运输事业属于所谓公用事业的一种,因此,是否需要修正,③也须由一个统一的交通运输规划机构来研究。第三,各种交通运输业均有竞争性,但是,如何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及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性、综合性,应由一个交通运输规划机构来统筹安排。

第四章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基本要求

1.社会经济发展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2.交通运输需求产生分析;

3.交通运输供给特征分析;

4.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关系;

5.客运量分析。

第一节概述

1.交通运输需求结构包括需求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和客货运输的结构。

2.运输需求、运输量的关系:交通流量表示交通运输设备实际输送的运输量和周转量。交通运输需求量是在潜在的交通流量。一般来说,与两点间的社会经济活动有关,还与运输

服务特征有关。而运输量是在运输系统中实现了的运输需求,它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平衡的结果。

3.运输供给能力是运输设备所能运输的最大的客货运量。

4.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是系统内所有设备合理匹配、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组织所能够承载的最大的客货运输送能力。

第二节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1.社会对运输需求主要体现为(1)经济发展要产生运输需求;(2)货物可获性的运输需求;(3)物价稳定与平衡的运输需求;(4)社会分工与运输需求。

2.运输供给是由三个主要供给元素决定的,它们是运输系统的特征、对运输环境的影响、运输消耗。

第三节交通运输需求与客货运量

1.统计分析法有定额法;比重法;相关法;趋势外推法;引力模型法。

2.平均出行里程指每一居民每年所分摊到的人公里。它反映了满足人们旅行上的某种需要所必需的费用量。

3.货物周转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或一个运输业在货运工作方面所完成的货物运输吨公里数。

第四节客货流系统分析

1.时间不均衡系数K时指客流在一天24小时内的高峰小时客流量与平均小时客流量之比。一般一天有两个高峰小时,即早高峰(7~日时)利晚高峰(17~18时),而以早高峰小时客流最为集中。

2.日间不均衡系数K日指最大的日客流量与平均日客流量之比。

3.季节不均衡系数K月指最大季节或月的客流量与平均季节或月客流量之比。

4.方向不均衡系数K方向即大单向客流与平均单向客流之比,一般其数值不大于1.2,否则就应采取专门措施。

5.影响货流的主要因素(1)资源分布、工农业布局和消费者区的分布、规模,对货流的流量和流向起到决定性作用;(2)地域的经济部门结构、企业组合程度及规模是影响货流构成、流量、流向的重要因素;(3)农业布局对货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商品性农业的布局;(4)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地域结合状况决定货流的大致距离;(5)交通运输布局决定货流的具体流量、流向、构成、路径和距离。

6.客流密度是一条交通线路或一条运输区段平均每一公路线路所负担的旅客周转量。

第五节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运输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运输系统的技术特征,运营策略,政策机构的要求限制,使用者行为。

2.线路供给函数反映交通量和某一单个设备的供给特征。

3.系统供给函数用来描述由一系列串行或平行的线路组成的运输系统。

第六节交通运输供需均衡分析

运输系统的平衡包含运输市场均衡、用户均衡、运输经营者均衡、供需均衡几个平衡。

第五章交通运输通道系统分析

基本要求

1.交通运输通道的形成过程;

2.交通运输通道的功能;

3.交通运输通道的经济分析;

4.交通运输通道的结构类型分析;

5.交通运输通道的层次分析:

6.交通运输通道系统的能力形成过程。

第一节交通运输通道的基本概念

1.通道定义为某两地之间具有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双向或单向交通流,为了承担此强大交通流而建设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集合。

2.交通运输通道具有方向性,有一定规模、能力,并且具有特定的结构类型。

3.交通运输通道的功能为(1)交通运输通道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骨干,担负着国家重要、大量、稳定的客货流交通运输,通过建设多条通道以保证客货流的畅通,并可基本解决国家或区域的交通运输问题;(2)通道建设可以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保证交通运输网络的畅通,不断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实现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3)通道的形式可以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的进步和高效化,能够实现计划上统筹安排、组织上协调配合、控制上反馈追踪,为建立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和发展联运提供有利的条件;(4)交通运输通道可以使人们树立“大交道”观念,把握住交通运输活动的总目的有利于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节交通运输通道主载体的结构层次分析

1.国际通道是承担国际流交通运输任务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体,国际流是国家或地域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物质形态。因此,国际通道是国家或区域对外联系的桥梁,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物质基础。

2.交通运输通道结构类型为两种主要类型,其一按照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运输工具划分,其二按照运输任务划分。

3.交通运输通道与综合运网的区别是交通运输通道是连接交通流、客货流的密集带,呈线形结构,一般为双向运输;交通运输网是连接交通流产生地与目的地的交通运输线路与枢纽结合部的点集,呈网状结构。

4.交通运输通道与综合网的密切关系是交通运输通道构成交通运输网的骨架,连接交通网的主要枢纽集散点,通过与网的联系,形成强大的交通流,亦即通过线网来聚散通道的客货流。交通运输通道与交通运输网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以达到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

第三节交通运输通道能力的协调

1.交通运输通道中的“点”为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车站与枢纽,这些“点”一般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部。

2.交通运输通道中的“点”为交通运输通道中点以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区间线路的集合,亦可是枢纽及结合部间的区间段。

3.交通运输通道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全系统和并联分系统所形成的交通运输能力为

目标。从系统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来讲,包括以下四种能力:固定设备能力、移动设备能力、输送能力、系统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4.点、线系统能力的协调关键在于枢纽、结合部、区间三者之间能力的协调。

第六章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

基本要求

1.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征;

2.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

3.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设备配置;

4.交通运输枢纽类型分析;

5.交通运输枢纽的协调过程与协调形式;

6.交通运输枢纽内主要协调关系。

第一节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及

功能与分类

1.交通运输枢纽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A阶段初步形成雏形枢纽,设施集中配置,技术作业线呈链形;

B阶段链形技术作业线向外分支,出现新的运输连接线;

C阶段链形技术作业线交织形成具有封闭型的图形;

D阶段链形技术作业线交织形成网状链形结构,一种或几种运输方式的设施分散配置。

2.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实质上包括运送过程子系统、技术设备子系统及监督与管理子系统。

3.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表现在(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2)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

(3)交通运输枢纽与其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4)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部,其内部各子系统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交通运输枢纽内的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性和技术差异性。(6)交通运输枢纽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或自组织性。

4.从交通运输枢纽在运输全过程中所承担的主要作业角度来看,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完成四种主流作业: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业以及城市对外联系的相关作业。

5.交通运输枢纽可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类:按地理位置分类;按承担的客、货运输业务分类;按交通运输方式组合分类;按主要交通运输干线与站场空间分布形态分类。

第二节交通运输枢纽内设备系统的配置

1.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与运输设备系统配置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配置首先应服从于国家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其次要有利于运输枢纽内务种交通运输设备间的相互协调。

2.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综合评价,主要从其宏观总体布局与微观设备配置两方面进行展开与深入,宏观总体布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枢纽在运输网大系统中的合理分工与布局、每一具体运输枢纽的总体布置、交通运输枢纽在城市布局中的协调。交通运输枢纽微观设备配置主要是考核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及每种运输方式各种运输设备的设置。

3.协调性W l指交通运输枢纽与运网间、城市布局间,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间,每种运输方式的主要设备子系统间相百协调程度。

4.运输过程连续性W2指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实现的同种运输方式所完成的客货运输过程在时间及技产作业方面不间断的连续程度。进一步分解为时间准时性和技术作业连贯性。

5.快速性W3指交通运输枢纽为实现运输过程的迅速程度,分解为直通迅速性、中转迅速性和地方集散迅速性。

第三节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

的相互协调关系

1.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其过程包含两层内容,其一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干线运输之间的协调,其二是指干线运输同枢纽内部运输工业运输与城市运输间的协调。

2.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主要通过几种形式:技术设备协调形式;技术作业协调形式;信息协调形式:法规协调形式;经济协调形式。

3.交通运输枢纽内的主要协调关系为干线运输间协调;干线运输与工业运输间的协调;干线运输与城市运输间的协调。

第七章交通运输系统的组织与管理

基本要求

1.组织管理职能的概念;

2.经济结构决定经济组织的结构和管理结构;

3.交通运输系统组织的任务;

4.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组织设置原则;

5.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组织结构类型;

6.铁路运输组织与管理系统;

7.交通运输结合部管理:

8.交通运输系统有效系统管理;

9.运输协作的组织与管理;

10.国际联运的产生与发展;

11.集装箱运输。

第一节国民经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1.组织管理的活动,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组织结构的确定两部分内容。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管理的管理主体,即如何把经济系统本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起来,后者是讲管理主体的内部构成问题,这是两者的区别。可是两者又有联系,因为两者都有要通过管理的组织活动,使人力、物力和财力结合起来。

2.组织职能就是通过管理对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要素的组织和对人们管理关系的确定。

3.经济结构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力结构两部分。而生产力结构又包括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经济结构决定着相应的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

4.经济管理体制是管理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着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与管理组织的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通常所说的经济管理体制就是指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节交通运输系统组织管理概述

1.管理职能是管理劳动分工的具体表现。组织管理是由管理机制与管理人员组成的。

2.经济管理组织机构是指经济管理系统中包括交通运输系统上下隶属和左右并列的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管理关系。

3.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其基本特征是每个管理结构有一个上级管理机关和几个下级管理机关;指挥职能和参谋职能合二为一不设职能机构,只有少数职能人员协助主管者工作,管理中的所有问题都通过垂直联系和解决;在每一级机构中,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主管者手中。

4.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是铁路运输部门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管理方式及机构设置的整个体系。

5.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组织设置的一般原则为有效性原则;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结合的原则;责权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交通运输系统的结合部管理

与有效系统管理

1.结合部在铁路运输中的地位和影响为对运输能力的影响;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在铁路运输系统,结合部是扯皮多、问题集中、内耗突出、空费严重、事故概率高、影响最大的突出薄弱环节。

2.职能结合部是铁路企业内部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职权的相互交叉、重叠现象。

3.空间结合部是指铁路各部门、各单位间既相互衔接、密切联系,又共同管理、共同负责的区域。

4.铁路运输结合部类型有:过程结合部、空间结合部、时间结合部、设备结合部、环境结合部、职能结合部。

5.结合部管理的核心为协调、协调实现扩能和服务。

6.有效系统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是:确定经营目标,优化系统功能,强化调控机制,综合评价实效。依此循环往复,不断把管理水平提到新的高度,把经营结果推向最佳状态。

第四节交通运输协作与组织

1.运输协作:是指参与运输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本着平等协商,等价交换,互利互惠,系统协调的原则所进行的横向经济协作。

2.运输协作的具体组织与管理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运输协作是运输业与货主之间的协作;第二层次的运输协作是运输行业内部几种运输方式或其企业之间的协作;第三层次的运输协作是产、供、运、销的全面协作。

3.联合运输:是由不同的运输方式或运输工具或同一运输方式中不同的运输企业经过协议共同衔接,全程使用一种统一的运送票证,并负连带责任,把旅客或货物从出发地运送到目的地的运输。

第五节联合运输的组织与管理

1.联合运输简称“联运”,它是由不同的运输方式或运输工具经过协议相互衔接,全程使用一种统一的运送票证,并负连带责任,把旅客或货物从出发地运送到目的地的运输。

2.国际联运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使用一份运送票据,以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联合把旅客或货物从一国的起运地运送到被指定的另一国的目的地的运输。

3.“大陆桥”是指横跨欧亚大陆的多式联运。

4.由日本、远东到北美的多式联运称为“小陆桥”。

第六节集装箱运输组织与管理系统分析

1.集装箱运输的特点为能将品种繁多、包装各异,大小不一的货物装入集装箱内,组合成便于运输的集装单元。

2.集装箱运输又是一个运输系统,货物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相互协调,才能使集装箱实现从货物生产地通过运输而到达货物的消费地。集装箱运输实现了货物运输的高效化3.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始于1973年,80年代建立了海路全程联运系统,实现“门到门”运输。

第八章交通运输安全系统分析

基本要求

1.安全系统分析与传统安全管理的区别;

2.安全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

3.编制安全检查表;

4.事故树分析法;

5.安全评价;

6.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结构系统分析。

第一节交通运输安全系统分析概论

1.交通运输安全系统分析是系统科学在交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构成交通运输安全系统的五大要素是:人、机器、材料、法规、环境。

2.交通运输安全系统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了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安全管理。

3.安全系统分析的基本步骤:资料预备、因素分析、安全评价、指定安全措施、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及反馈。

4.在安全分析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

第二节安全分析

1.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简介中介绍了四类分析法(1)相关分析方法。包括:子系统危险分析、单点事故分析、意外事故分析、致命度分析、危险性预先分析。(2)类似分析方法。包括:程序分析、作用安全分析两种分析法,(3)逻辑方法。包括:事件树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网络逻辑分析、事故树分析四种分析法。(4)因果分析方法。包括:最大可能的事故和最坏条件、临界异常技术分析。

2.安全检查表的编制方法:经验法、分析法。每个安全检查表均需注明标题,即什么安全检查表。标明被检查的系统,还应注明检查时间和检查者等。

3.编制事故树,首先要写出需分析的事故,即顶上事件。在它下面的一层并列写出造成顶上事件的直接原因,接下去把构成第二层各事件的直接原因写在第三层上,并与第二层事件用适当的门连接起来,这样层层展开,直至分析出最基本的原因事件,就构成了事故树。

4.事故树的定性分析,首先用布尔代数化简事故树,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出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

5.最小割集表示系统的危险性;最小径集表示系统的安全性。

6.安全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预防事故的发生和控制事故的扩展两个方面。

第三节安全评价

1.损失率主要讨论经济损失率和伤害率。千人经济损失率的计算公式为:(Rs=E/ S ×1000%0)

2.伤害率可分为伤害频率,计算公式为:

A=伤害人数/实际总工时×106

伤害严重率,计算公式为:

B=总损失工作日/实际总工时×106

伤害平均严重率,计算公式为:

N=B/A。

第四节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和选用安全措施方案,制定安全目标;进行目标管理,组织实施安全措施,进行安全控制;对目标管理和措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信息系统管理,进行信息反馈。

2.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具有纵横两个方面的组织体系,纵向垂直子系统是按交通运输系统各级安全管理职能机构逐级排列。横向水平子系统是根据安全的不同方面进行划分的。

第九章交通运输系统经济分析

基本要求

1.交通运输系统经济分析的内涵;

2.交通运输成本分析方法;

3.效益成本率及具体计算公式;

4.大中型相关项目的相关投资效益分析和步骤;

5.影子价格的作用及确定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交通运输系统经济分析概述

1.经济效益是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投入的产出的比较,或所费与所得的比较。可用公式表示为:经济效益=所得/所费=产出/投入=劳动成果/(劳动耗费+劳动占用)。

2.交通运输系统经济分析就是对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以及交通运输部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

3.交通运输系统效益的分解主要表现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建设、降低运输费用、节省运输时间、减少运输事故和货物的损伤、节约能源、巩固国防等。

第二节交通运输项目经济分析

1.财务成本是以现行市场价格为尺度,对系统或项目投人资源进行计值的,而经济成本是以资源的机会成本为尺度来计值的。

2.内部收益率:就是这样一种贴现率,使用这种贴现率计算出来的效益现值总额等于成本现值总额。

3.交通运输项目经济成本构成的三部分内容:衡量成本的角度不同;鉴别成本的原则不同;财务成本与经济成本对稀缺资源的计值方法不同。

4.影子价格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上为社会所公认的价格,它只受供求法则的支配,因而把它作为资源的机会成本、作为一种对财务成本进行调整的价值衡量尺度和高速手段是较为合理的。

5.效益成本率,一般现行的效益成本率是按同一时间点和统一贴现率,以统一货币单位计算的全部效益的现值总和和对全部成本的现值总和的比率。

第三节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经济分析

1.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目的在于站在系统整体和社会的角度上全面地对一个交通运输系统的总投入和总效益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全面地评价一个交通运输系统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经济分析与交通运输项目的经济分析,就其共性方面来说,都包括国民经济效益、交通运输部门效益,而交通运输项目分析则还包括项目的自身效益。

2.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经济分析的内容,就是要在主体项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项目的分析,从总体上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3.要使项目正常投入生产,必须有外部、内部相关项目的协调配套。需分析二个方面的问题为确定相关投资的界限及划分原则;相关投资安排。

4.相关投资效益分析是对相关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小型相关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可只进行交通运输系统项目角度的经济效益分析,可用定性的方法加以说明。大中型相关项目是指那些规模较大、对系统整体有一定影响的项目。对这类相关投资项目产生的效益,应当从国民经济全面的角度来加以评估,评估中主要采用国民收人现值指标来分析。

第十章交通运输系统评价与决策

基本要求

1.交通运输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

2.交通运输评价的常用方法;

3.层次分析(AHP)具体计算公式;

4.用层次分析法(AHP)作系统分析的思考方法。

第一节系统评价概述

1.一个大型系统,它的开发、建造、运用是分阶段按一定步骤进行曲的。一般地,一个系统从规划到更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系统开发、系统建造、系统运用、系统更新。

2.交通运输系统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对运输现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系统调整和优化提供基础信息和思路。其二,是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进行系统评价,研究交通运输项目的可行性否以及效益大小,从而为最终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第二节交通运输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为了达到系统的目的,从系统众多的输出特性中选出一套衡量指标。

2.在制定评价指标中必须具备的三个必要条件未可查性,可比性,定量性。

3.权系数:是指标在评价决策中相对重要程度的综合度量。

第三节系统评价与决策方法

1.策是对某一事件的目标及完成手段的选择。一个决策程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步骤:(1)找出问题的症结,确定决策目标;(2)拟定各种备选方案;(3)选择方案。

2.层次分析法大致分为五个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⑤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第十一章铁路运输系统分析

基本要求

1.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特征分析;

2.铁路运输系统的结构分析;

3.铁路线网的构成与发展;

4.铁路运输组织系统工程。

第一节铁路运输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1.铁路网是形成铁路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的物资基础。

2.铁路运输系统的生产具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的特点。

第二节实现铁路运输系统综合能力的途径

1.构成铁路网的线路主要有干线、以线、专用线。

2.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列车重量、密度、速度。

3.美国和苏联在发展重载运输方面有很大区别,美国以开行单元列车为主,苏联以开行组合列车为主。

4.对于多接口的枢纽,各分界口到达枢纽的车流同时偏大或偏小的概率为P=1/2n。

第三节铁路运输系统组织与协调

1.在铁路技术发展上美国、加拿大以发展重载为主,日、法以发展高速为主,苏联以先发展密度再发展重量为主。

2.铁路网具有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上一般是以营业线路的长度来表示、还以每百平方公里、每万居民拥有的营业线路长度或计算恩格尔系数来表示铁路网的发展程度。

3.一般到达每条到发线的能力控制在9.5—10.5列范围内是适当的。

第十二章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基本要求

1.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分析;

2.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分析;

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4.城市交通流分析。

第一节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结构、目标与特点1.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为居住、工作、游息、交通四大功能。保证和促进城市的生产活动、保证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保证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保证城市旅游资源的手段。

2、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目标分解为三个子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效益。

3.美国Linston教授提出的多透视概念是从T透视—科学、技术:O透视—组织、社会;P透视—个人、个体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4、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为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多变量系统;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关系复杂、难以描述的系统;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多目标系统: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结构复杂;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交通流大且具有不均衡性;城市交通运输立体化程度较高;城市拥有比较先进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

第二节城市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1.决定城市乘客出行需求的核心是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社会经济需求量,主要有①收人②年龄③私人交通工具的拥有量④职业⑤人口密度。

2.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在道路上所通行的车辆或行人的数量。因此交通量可分为车流量和人流量。

第三节城市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城市交通对道路的基本要求:①道路运输经济;②交通畅通、安全与迅速;⑧注意环境保护;④注意造型协调。

2.交通控制广义上讲分为:动态控制,包括交通信号的控制和可变交通标志:另一种是静态控制,包括固定的交通标志和交通指示。它的三种基本类型是(1)点控制:孤立的交叉路口控制;(2)线控制:主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3)面控制:区域交通控制系统。

3.城市交通政策分为城市交通的经济政策、城市交通技术、管理政策。

4.我国的车量换算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小汽车为基准,另一种以载重汽车为基准。

第四节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1.存在有交通流和实现它的诸运输方式的设施是形成运输链的充要条件。

2.求分布交通量的方法有现时图式法:重力分布法;机会模式。

3.大城市对外交通系统逐步形成的综合交通枢纽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大系统,怎样对其现状称和可能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价,使决策更科学化,大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可以采用“可能一满意度”的方法。

8通道TD-LTE系统优势分析

8通道TD-LTE系统优势分析 作者:黄岳兰来喜1 LTE系统标准演进随着宽带无线接入的出现,接入移动化、宽带化的业务需求越来越旺盛,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的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可见高速率宽带接入服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需求。IMT-Advanced系统需求明确指出:在高速移动场景下,未来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支持100Mbit/s的峰值速率;在低速移动场景下,未来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支持1Gbit/s的峰值速率。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3GPP长期演进项目,兼容目前的3G通信系统并对3G进行演进。它具有高传输速率、高传输质量和高移动性的特性,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技术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惟一标准。在20MHz 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自2004年11月启动LTE 项目以来,3GPP以频繁的会议全力推进LTE的研究工作,仅半年就完成了需求的制定。2006年6月,3GPP RAN(无线接入网)TSG已经开始了LTE工作阶段(WI),但经过艰苦的讨论和融合,终于确定了大部分基本技术框架,一个初步的LTE系统已逐渐展示在我们眼前。LTE系统从定义需求开始。主要需求指标包括:●支持1.4~20MHz带宽。●峰值数据率:上行50Mbit/s,下行100Mbit/s。频谱效率达到3GPP R6的2~4倍。●提高小区边缘的比特率。●用户面延迟(单向)<5ms,控制面延迟<100ms。●支持与现有3GPP和非3GPP 系统的互操作。●支持增强型的广播多播业务。●降低建网成本,实现从R6的低成本演进。●实现合理的终端复杂度、成本和耗电。●支持增强的IMS(IP多媒体子系统)和核心网。●追求后向兼容,但应该仔细考虑性能改进和向后兼容之间的平衡。●取消CS(电路交换)域,CS域业务在PS(包交换)域实现,如采用VoIP。●对低速移动优化系统,同时支持高速移动。●以尽可能相似的技术同时支持成对(Paired)和非成对(Unpaired)频段。●尽可能支持简单的临频共存。针对WiMAX“低移动性宽带IP 接入”的定位,LTE系统提出了相对应的需求,如相似的带宽、数据率和频谱效率指标,对低移动性进行优化,只支持PS域,强调广播多播业务等。同时,出于对VoIP和在线游戏的重视,LTE对用户面延迟的要求近乎苛刻。关于向后兼容的要求似乎模棱两可,由于选择了大量的新技术,在物理层已难以保持从3G系统平滑过渡。LTE系统与WiMAX系统一样都选择了OFDM作为基本技术,而非CDMA技术。如前所述,在LTE系统中对系统的时延情况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显著降低控制面时延:100ms:LTE_Idle→LTE_Active;50ms:Dormant→Active 50ms。●用户面时延:定义为UE或RAN边缘节点IP层包数据至RAN边缘节点或UE IP层包数据的单项传输时间。●需求:5ms(无负载IP包的情况下,需要后续补充定义)。为了满足如上要求,除空中接口无线帧长度的变化和TTI等变化以缩短空中接口的延迟之外,还需要对网络结构进行演进,尽量减少多余节点,从而减少网络中的传输时延。但不管结构如何演变,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仍然遵循各自发展的原则,空中接口终止在无线接入网中。因此,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逻辑关系仍然存在,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的接口也依然明晰。基于上述背景,LTE系统在基本技术上一开始就选择了OFDM,MIMO和智能天线等技术作为基本物理层技术并且保留了FDD和TDD两种制式的LTE技术。下面我们就这两种制式的一些共性和差异作进一步的分析。2 相同条件下FDD与TDD频谱效率相当LTE FDD与LTE TDD(即TD-LTE)系统基本帧结构差异本文不作分析。就基本帧结构而言,TDD系统保留了从TD-SCDMA系统设计而来的3个特殊时隙,并且为了适应无线帧的融合,还设计了不同的上/下行时隙配比和特殊时隙的不同符号数配比。就频谱效率而言,通过我们的仿真结果可以表明,两者基本相当。仿真条件:●网络模型:19X3。●频段及载波带宽2GHz,BW 20MHz。●传播环境:Urban Macro。●链路模型:SCM-E,3km/h。●基站发射功率:PBS_max :46dBm。●TDD配置:TDD UL:DL,2:2;Special Frame:10:2:2。●终端发射功率:PUE_Max:23Bm。●终端高度:1.5m。●下行:Scheme: rank1/rank2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重点2017

第一章 1.系统目标、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以满足系统目标为要求,由系统整体结构决定;系统结构是系统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取决于系统内部属性——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和整体性。 2.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 “调查、比较”或“学习”,寻求可行的满意解。 3.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维结构 时间维:规划阶段→计划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安装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 逻辑维: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系统决策→系统实施 4.软硬系统方法论的特点及异同点 异: (1)应用领域: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适用于结构化系统和工程领域,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适用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系统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 (2)基本方法: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侧重于由时间维度和逻辑维度构成的阶段分析和系统结构的数理模型,以求得最优解;后者侧重于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概念模型,以求得满意解; (3)核心内容: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侧重于优化分析,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侧重于比较学习。 同: (1)目的都在于改善和优化系统,都具有阐明问题、建立模型、实施等程序 (2)都需要对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关联因素,进而解决问题 (3)都注重程序及阶段,都遵循一定的步骤,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研究 第二章 1.系统分析的概念 在选定的目标和准则下,分析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寻求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调查、收集资料是系统分析的基础 3.系统分析的要素 (1)目标:这是系统的总目标,是系统分析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决策者作出决策的主要依据 (2)调查、收集资料:确定系统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边界后,调查相关资料,掌握系统设计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问题。这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 (3)替代方案:在系统分析中,实现同一目的的多种手段被称为替代方案。这些方案必须是性能、费用、效益、时间上互有优势,能够进行对比的。 (4)指标:包括技术性能、适应性、费用与效益、时间等指标。 (5)模型与模拟: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测算指标的依据。 (6)评价标准:衡量可行性方案优劣的指标就是评价的标准,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出各方案的优劣顺序,以供决策者选用。 4.系统分析的评价标准 5.系统环境分析的意义 (1)系统分析的资料来源 (2)问题的来源 (3)环境提供外部约束 (4)系统评价的基础 6.系统结构分析的内容 (1)系统目标、功能、结构的关系 (2)系统要素集的分析 (3)系统相关性的分析 (4)系统阶层性的分析 (5)系统整体性的分析 (6)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 7.ISM法、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 第三章 1.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连续性 表现为运输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运输生产时间的连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系统:是混乱、无秩序的反义词,通俗的说就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达到墨重目的的一个祝贺提(P5) 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它是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线路、站的土木建筑物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域分布。(P34) 交通运输枢纽: 联合运输: 区内通道: 交通运输规划: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即根据公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通过综合平衡和方案比较,确定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和地域空间分布。(P43) 交通运输需求: 客流密度: 联合运输: 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 系统分析:就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P35)为了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有系统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分析人员使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用、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并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据此建立若干替代方案和必要的模型进行仿真实验。 交通运输供给: 交通运输通道: 输送能力: 一、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不便于清楚的研究供给者行为。 (2)在交通运输中,供给的一些非货币特征相对于经营者收取的价格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运输方式中运行时间都是供给中最重要的一个因 素。

(3)很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由于这些原因,将运输供给严格限制在经济学中,即理解为一定价格下的市场货物供应量的概念是不合适的。为了进行需求分析和交通量预测,我们考虑由一组真正发生的对运输活动的特征和数量有影响的运输系统特征来定义供给。这一推广超出了以货币表示的运输成本和价格,它包括了其他直接或间接地代表消耗在运输中的资源的特征,尽管它无法定量或转化为货币成本。这一组特征的选择依赖于所考虑的不同运输方式。因而在城市小汽车交通系统中,运行时间、成本、延侯、停车费和可达性等就足以描述运输供给了。而在航空客运中,运行时间、票价、地面交通费、机场延误、机型、服务频率、时间表、服务质量等是运输供给的必要的描述量。没有必要遵循统一的模式给各种运输方式第定义供给,这样的统一模式容易复杂化并且有可能忽略运输分析的重要特征。 二、交通运输供给特征 运输供给特征的改善有赖于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技术 运输系统的技术特征影响它的行为。特别是,系统的运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技术类型。其他直接受技术影响的运输供给特征有能力和速度等。(2)运营策略 用技术来提供运输服务的方式取决于运营者的行为和目标。例如,为了适应交通量的增加,系统扩能策略对于像航空、铁路这样按时刻表运行的系统来说对供给特征的影响很大。运营者的行为也确定了运营成本被还原的程度及还原方式。这是将运营成本转化为使用者成本(函数)的一种价格机制。 (3)政策机构的要求和限制 运输运营策略和价格政策常常要受到政府的调节和限制。例如,在一个被调节的运输系统中,运营者能够使用的价格策略可能是由政府机构制定的,有时甚至能力和使用的设备类型也由政府机构确定。市场结构也可能会类似的影响。例如,在竞争和垄断的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价格政策。 (4)使用者行为 运输供给的有些特征取决于运输系统中使用者的行为。货主选择可用的运输服务方式常常确定了货运总成本,货主可选择不同的存储量、批量、频率和包装方式。市内旅客也可以通过选择路径、速度以及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而影响供给特征。 这四大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运输供给函数,它从使用者的角度描述了供给特征, 三相互协调的基本条件 (1)保证运输过程的连续性,即不间断性、无延误地完成技术作业过程中的全部必要作业。这一条件可用下式表示:T∧H∧E——→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主观题

41.开放系统 参考答案:答: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称为开放系统.42.请举出一个系统的实例,并分析其目的、要素集、关系、结构和环境. 参考答案:答:(主观题,自行举例即可) 43.系统的目标集中若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应当怎样处理?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答:分目标之间可能是矛盾的,因此采用某种形式的折衷是必要的,即在矛盾的分目标之间寻求平衡.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计算每个分目标对总目标的贡献来确定最佳的妥协. 44.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步骤是什么?:答:(1)系统现状说明通过调查分析,对现存的不良结构系统的现状进行说明.(2)弄清关联因素初步弄清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建立概念模型在不能建立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现状.(4)改善概念模型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和“学习”的加深,进一步用更合适的模型或方法改进上述概念模型.(5)比较将概念模型与现状进行比较,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而且可行的改革途径或方案.(6)实施实施所提出的改革方案. 45.交通运输系统的作业特征是什么? 答:(1)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连续过程系统; (2)交通运输系统生产的多环节、多功能、超区域的特点; (3)交通运输系统生产具有网络性特点; (4)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46.怎样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网络性? 答:交通运输生产不仅仅是列车、车辆在轨道、道路上移动,而且在交通运输网(包括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网等)上运动.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与结构,要建设成与内部、外部协调的交通运输网.在具有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网上,通过科学的运输组织才能实现国家、社会、厂矿、企业以及人们所提出的运输任务,加速货物和车船的周转,压缩旅客和货物的在途时间,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 47.旅客发送人数

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附件1 “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 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及《“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提出的任务,推动交通运输科技进步和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根据本专项实施方案部署以及国家科技需求发展趋势,现发布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1.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 1.1机场飞行区设施智能监测与互联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实时三维重构的飞行区活动态势精确感知技术,跑道、滑行道设施智能监测、状态评估及道面性能快速恢复技术;研发基于自主可控技术及多元宽带互联的飞行区多设施系统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技术;研究基于局地气象大数据的场区雷暴等特殊气象实时精准预报及安全评估技术;研究飞行区主动安全技术防范体系,研发面向机场运行的智能决策技术平台。

考核指标:构建三维可视化的飞行区活动目标、运行态势精确感知软件平台,实时动态识别滑行冲突、道面异常、围界入侵等4种以上安全风险,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0%;研制飞行区道面健康状态智能化监测系统,监测准确率不低于90%,形成道面损伤快速修复方法与工艺;研制飞行区多系统设备物联网系统,支持3种以上2000个以上重要设备的信息互联互通,运行事故事件主动防范率达到80%;研制飞行区雷暴、冰雪、低能见度、强风切变等特殊气象预报及评估系统,雷电监测预警准确率不低于90%,特殊气象预报周期缩短20%以上;编制国家/行业技术标准(送审稿)不少于2项;在1个民用机场(年吞吐量大于2000万人次)进行综合应用验证。 1.2超大跨径缆索承重桥梁智能化设计软件与核心技术标准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超大跨径缆索承重桥梁新型结构体系,突破强风、地震与极端环境下的智能结构分析核心基础理论;研究基于荷载非线性特征及复杂环境多荷载场耦合影响的结构智能化离散、分布式计算、结果自检验、人本化后处理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高复杂度超大桥梁全过程设计智能化软件系统;研究超大型桥梁设计、新型材料、智能建造及验收的国家标准体系框架,编制超大跨径桥梁设计核心技术标准。

(完整版)交通运输工程学重点复习资料

1 交通运输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答:1.载运工具 2.站场 3.线路 4.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 5.设施管理系统6.信息管理系统 2 现代化运输业有哪几种运输方式构成?并比较一下这几种方式的优缺点。 答:铁路 适合大宗、笨重的中远程运输;要求准时到过的远程客货运输;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的中远程运输。特点有1.铁路运输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强。铁路运输几乎不受气候影响。 2.铁路运输速度比较快。 3.运输量比较大。 4.铁路运输成本较低。 5.铁路运输安全可靠,风险远比海上运输小。 6.初期投资大。 公路 适合少量货物的短途运输;短途客运;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的短途运输。 特点有: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2、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3、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公路运输与铁、水、航运输方式相比,所需固定设施简单,车辆购置费用一般也比较低,因此,投资兴办容易,投资回收期短。 4、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 5、运行持续性较差据。 6、安全性较低,污染环境较大。据 水运 适合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特点有:1、通航能力不受限制。 2、运量大,成本低。 3、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经济和友好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 航空 适合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大城市和国际的快速客运;报刊、邮件运输等。 特点有:1 .高速直达性高速直达性。 2 .安全性高。 3 .经济特性良好。航空运输的成本及运价均高 4 .包装要求低。 5 .受气候条件限制。 管道 适合大宗流体货物运输。 特点有:1、运量大。不同于车、船等其他运输方式,输油管道可以连续运行。 2、建设投资相对较小,占地面积少,受地理条件限制少。的限制, 3、由于埋于地下,基本不受气候影响,可以长期稳定运行。 4、管道输送流体能源,主要依靠每60~70千米设置的增压站提供压力能,设备运行比较简单,易于就地自动化和进行集中遥控。 5、沿线不产生噪声,有利于环境保护。 6、漏失污染少。 3 简述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及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特点。 答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 ①对于国民经济系统具有基础性 ②对于空间、地域与时间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即不可挪动性 ③对社会和经济系统的贡献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④内部各种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代替性 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特点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离线作业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第一次作业 三、主观题(共12道小题) 41.开放系统 答: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称为开放系统. 42.请举出一个系统的实例,并分析其目的、要素集、关系、结构和环境. 答:(主观题,自行举例即可) 43.系统的目标集中若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应当怎样处理?请举例说明. 答:分目标之间可能是矛盾的,因此采用某种形式的折衷是必要的,即在矛盾的分目标之间寻求平衡.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计算每个分目标对总目标的贡献来确定最佳的妥协. (自行举例既可) 44.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步骤是什么? 答: (1)系统现状说明 通过调查分析,对现存的不良结构系统的现状进行说明. (2)弄清关联因素 初步弄清与现状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建立概念模型 在不能建立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用结构模型或语言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现状.(4)改善概念模型 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和“学习”的加深,进一步用更合适的模型或方法改进上述概念模型. (5)比较 将概念模型与现状进行比较,找出符合决策者意图而且可行的改革途径或方案.(6)实施 实施所提出的改革方案. 45.交通运输系统的作业特征是什么? 答: (1)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连续过程系统; (2)交通运输系统生产的多环节、多功能、超区域的特点; (3)交通运输系统生产具有网络性特点; (4)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46.怎样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网络性? 答:交通运输生产不仅仅是列车、车辆在轨道、道路上移动,而且在交通运输网(包括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航空网等)上运动.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与结构,要建设成与内部、外部协调的交通运输网.在具有科学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重点知识分享

西南交大交通运输系统分析重点2017

系统分析重点 第一章 1.系统目标、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以满足系统目标为要求,由系统整体结构决定;系统结构是系统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取决于系统内部属性——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和整体性。 2.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 “调查、比较”或“学习”,寻求可行的满意解。 3.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三维结构 时间维:规划阶段→计划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安装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 逻辑维: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系统决策→系统实施 4.软硬系统方法论的特点及异同点 异: (1)应用领域: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适用于结构化系统和工程领域,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适用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系统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 (2)基本方法: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侧重于由时间维度和逻辑维度构成的阶段分析和系统结构的数理模型,以求得最优解;后者侧重于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概念模型,以求得满意解; (3)核心内容: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侧重于优化分析,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侧重于比较学习。 同:

(1)目的都在于改善和优化系统,都具有阐明问题、建立模型、实施等程序 (2)都需要对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关联因素,进而解决问题 (3)都注重程序及阶段,都遵循一定的步骤,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研究 第二章 1.系统分析的概念 在选定的目标和准则下,分析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寻求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2.系统分析的基础 调查、收集资料是系统分析的基础 3.系统分析的要素 (1)目标:这是系统的总目标,是系统分析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决策者作出决策的主要依据 (2)调查、收集资料:确定系统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边界后,调查相关资料,掌握系统设计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问题。这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 (3)替代方案:在系统分析中,实现同一目的的多种手段被称为替代方案。这些方案必须是性能、费用、效益、时间上互有优势,能够进行对比的。 (4)指标:包括技术性能、适应性、费用与效益、时间等指标。 (5)模型与模拟: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测算指标的依据。 (6)评价标准:衡量可行性方案优劣的指标就是评价的标准,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出各方案的优劣顺序,以供决策者选用。 4.系统分析的评价标准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各种解释

1、系统: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在一定的阶层结构形成中分布,在给定的环境约束下,为达到整体的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2、系统的共性:有序性、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3、系统的特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环境改造性。 4、组成系统的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5、系统分析:是从系统长远和整体最优出发,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层次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寻求子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6、系统分析的六要素:(1)目的(2)调查、收集资料(3)替代方案(4)费用与效益(5)模型与模拟(6)评价基础 7、系统分析的准则:(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8、系统分析的理论技术基础: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论、信息论 9、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的特点:(1)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2)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3)管理的科学化 10、系统工程方法论:霍尔(Hall)三维结构方法论(知识维、时间维、逻辑维)、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 时间维: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 逻辑维:明确问题—系统指标设计—系统方案综合—系统分析(模型化)--系统选择(最优化)--决策—实施 霍尔(Hall)三维结构方法论与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相同点:问题导向、注重程序及阶段。不同点:研究对象或应用领域、基本方法、核心内容或关键点。 11、交通运输系统的五个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是一个整体,相互协调,适应运输任务的需要(3)层次性十分突出(4)诸子系统的“元、部件”彼此间相关(5)发展与建设必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12、交通运输系统的多功能、多目标表现为:它具有运输功能、生产功能、工业功能、经济循环功能、客运服务功能、国防功能、城市功能以及区域功能。13、根据交通运输系统信息交换的方式和关联处理的方式可分为:(1)递接控制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建模

一、建模 问题1:假设 Critical step: 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做出假设,可以说是建模的关键一步. Real problem is too complicated to describe by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一个实际问题不经过简化假设就很难翻译成数学问题,即使可能,也很难求解; Deferent assumption means other models: 不同的简化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设作得不合理或过份简单,会导致模型失败或部分失败,于是应该修改和补充假设; –假设作得过分详细,试图把复杂对象的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可能使你很难甚至无法继续下一步的工作. Base of the assumption: 假设的依据,一是出于对问题内在规律的认识,二是来自对数据或现象的分析,也可以是二者的综合. 问题2:有关模型的两个验证 ?Checking Result: 结果的误差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稳定性分析 ?Testing Model: 与实际现象、数据比较,检验模型的合理性、适用性 问题3:建模的完整性 问题分析-模型假设-符号设定-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数据检验和模型合理性、适用性,若检验不过,则跳回问题分析,若通过,则进行模型应用)-模型应用(对未来情况进行的)-模型评价 二、体系 问题1:四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关系 管理系统、航空公司和货运航空公司、空管系统、机场系统 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ICAO、国家民航组织、国际行业协会以及国际行业联盟,同时它也是一个监管系统,其包括了国际航空法系统、国家航空法系统以及国家行业航空规则与条例;第三,它对国家航空管理负责,对航空安全运行进行监管并规范运行的经济性,其主要有6项职责:颁照、管理机场安全运行、工程和适航、航空承运人管理、航空导航服务、财务战略规划。 航空公司和货运航空公司:基于机场系统,利用其航线网络,采用适当的机队,完成旅客、货物以及邮件的运输等。 机场系统:是提供飞机起飞、着陆、停驻、维护、补充给养及组织飞行保障活动的场所,也是旅客和货物的起点、终点或转折点。机场是由供飞机使用的部分(包括飞机用于起飞降落的起飞区和用于地面服务的航战区)和供旅客接用货物使用的部分(包括办理手续和上下飞机的航站楼地面交通设施及各种附属设施)组成。 空管系统:指挥协调所有正在航路上飞行,或者正在起飞、着陆、滑行的飞机,是为了保证航空器飞行安全及提高空域和机场飞行区的利用效率而设置的各种助航设备和空中交通管制机构及规则。助航设备分仪表助航设备和目视助航设备。仪表助航设备是指用于航路、进近、机场的管制飞行,包括通信、导航、监视(雷达)的等装置。目视助航设备是指用于引导飞机降落、滑行的装置,包括灯光、信号、标志等。空中交通管制机构通常按区域、进近、塔台设置。空中交通管制规则包括飞行高度层配备,垂直间隔、水平间隔(侧向、纵向)的控制等。管制方式分程序管制和雷达管制) 关系: 在整个航空运输系统服务链中,服务的需求者:旅客、货物、飞机等,提供服务的有机场、ATC、航空公司等子系统,管理系统为整个行业制定规则,对航空运输活动进行监管,机场、

北京无障碍通道系统分析及介绍

无障碍通道系统分析及介绍 一、无障碍通道定义: 无障碍通道系统是通过红外和RFID射频技术自动侦测通过人员的合法性,并联动摄像头自动抓拍非法通道人员的智能识别系统。 无障碍通道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所有的数据既存在于中心数据库,又同时存在于本地的数据库,当有数据变化时(例如开户、挂失、销户等),数据自动通过网络在各个管理工作站同步。当网络或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通道控制系统的运行。如果网络或服务器故障时,所有的数据会自动存于管理工作站数据库内,当故障恢复时自动补传。数据传输采用CRC校验方式进行校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北京泰德汇智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近16年的历史,是国内智能卡“一卡通”企业通道考勤系统主导型专业厂商之一,专业从事智能卡(校园、企业)一卡通相关企业通道考勤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工程安装的生产型企业。 二、无障碍通道系统技术特点: 1.非法用户报警 2.快速通过功能 3.实时显示 4.自动统计缺勤人员 5.防止代刷卡 6.支持“反潜入”

7.24小时监控视频录像功能 8.远程监控功能 9.信件自动通知 三、无障碍通道系统技术参数: 产品规格:70*110*24(mm) 适用环境:室内 环境温度:-40。——70摄氏度 环境湿度:10%-90% 工作电压:12W DC 通讯方式:RS485/TCP/IP 通道宽度:650-750(mm) 机箱材质:不锈钢钢架、亚克力,防水防雷击设计 读卡距离:0—50(mm) 读头数量:1(可扩展至4个) 支持卡型:M1;近距离ID;RF-SIM;SIM-PASS;CPU卡;TI;二代身份证 产品型号细分:BL-1TD-1/L(单通道)、BL-1TD-2/L(双通道)BL-1TD-3/L(三通道)BL-1TD-4/L(四通道) 四、无障碍通道系统组成: 无障碍通道系统主要由射频(RFID)读取模块,射频标签和红外模块组成。射频 读取模块用于读取射频标签内的信息,为无障碍通道中的核心部分。射频标签用于存储人员,物品的身份信息及其他指定信息。红外模块用于判断通道内是否有人员或者物品,起辅助作用。 五、无障碍通道系统工作原理: 携带有射频标签的人员或者物品在进入无障碍通道的读取区域后,射频标签将被激活。射频读取模块读取标签内部存储的ID号及数据信息并将信息发送给后台服务器,由后台服务器对该数据进行后续处理。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第1次作业

(注意:若有主观题目,请按照题目,离线完成,完成后纸质上交学习中心,记录成绩。在线只需提交客 观题答案。) 本次作业是本门课程本学期的第1次作业,注释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28道小题) 1. ()的应用为系统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 (A) 运筹学 (B) 辩证唯物主义 (C) 哲学 (D) 系统工程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2. 按系统形态分类,人造系统可以分为() (A) 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 (B) 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 (C) 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D) 反馈系统和封闭系统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3. 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是() (A) 实现最优化 (B) 求得满意解 (C) 调查比较或学习 (D) 建立概念模型 你选择的答案:未选择 [错误]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4. 从事系统分析时,除了用工程和数学方法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外,考虑到资料的不确定性和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还常常要凭借()进行判断和优选.

(A) 系统模型 (B) 运筹学 (C) 哲学理念 (D) 价值观念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5. ()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 (A) 建立模型 (B) 建立方案 (C) 明确目的 (D) 收集资料 你选择的答案:未选择 [错误]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6. 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P121) (A) 地方 (B) 点 (C) 结合部 (D) 交叉点 你选择的答案:未选择 [错误] 正确答案:C 解答参考: 7. 为了综合考虑多个目标的统一评价或者将若干个小目标统一为一个较大的目标,这种工作称为(). (A) 多目标评价 (B) 多目标分析 (C) 目标体系建构 (D) 目标体系评价 你选择的答案:未选择 [错误]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第六章 交通运输通道系统分析

第六章交通运输通道系统分析 第一节交通运输通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交通运输通道结构层次分析 第三节交通运输通道能力协调 本章主要研究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优化组合,使供给与需求尽可能达到平衡。

一、交通运输通道的形成及其概念的提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①水运为主的阶段; ②铁路为主的阶段; ③公路、航空、管道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崛起的阶段; ④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阶段。 第一节交通运输通道的基本概念

中国:“丝绸之路”(古通路)——自然形成; 美国:12条国家通道; 加拿大:东海岸-西海岸的2条交通运输通道; 意大利:6条国家通道; 印度:东西南北的4条主要国家通道。 一、交通运输通道的形成及其概念的提出

二、交通运输通道的含义 (一)通道的概念 通道(走廊):横过前属外国领土的狭窄地带,或者说是,连接一国的一部分与他国地带或连接两国的一部分地带。 交通运输通道:具有综合交通运输能力的交通运输“走廊”,是自然通路的复合体。第一节交通运输通道的基本概念

二、交通运输通道的含义 (二)交通运输通道的含义 两地或多地之间的经济带上,具有强大的双向或单向交通流,为此建立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集合。 1.交通运输通道是指在两点间具有一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覆盖一个地带,担负着重要和大量的客货流运输,是连接客货流发源地与目的地的客货流密集地带;

2.交通运输通道一般由平行的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线路互相补充,共同提供强大的交通运输服务。 3.交通运输通道是一个实体:具有方向性、强大的流、边界、起讫点; 4.交通运输通道不仅包括各种交通运输线路,而且包括机场设施、港站枢纽以及配套的各种服务设施。 (二)交通运输通道的含义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单选题和多选题 1系统的整体性是什么 任何一个元素不能离开整体去研究,元素之间的联系、作用以及阶层分布也不能离开整体的协调去考虑。脱离了整体性,元素的机能和元素间的作用以及层次分布便失去了意义。 系统的整体性应保证在给定的目标下,使系统元素集、元素的关系集以及其阶层结构的整体结合效果为最大。 2 系统的思想核心是什么(系统科学的发展) 把系统环境作为一个外部环境,系统的输入和目标作为子系统,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建立转换过程的系统。 3 系统工程是怎么样的一门学科 由于通信技术、信息科学、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础,形成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合理地结合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理科学、现代数学的最优化的方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其他有关工程技术,按照系统开发的程序与方法去研究和建造最优系统的一门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 4 系统结构分析的核心是什么 找出系统构成表征方面的规律,即系统应具备的合理结构规律。 5 在综合运输的组织和管理中,综合管理和协调的重点是什么 1 货物流向流量和运输线路的协调 2 地区间各运输方式的协调 3 各种运输方式设备能力的协调 4 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的协调 5 运价和运输费用的协调 6 货运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取决于什么 货物发送量,货物发送吨数,货物周转量,货物平均运程。 7 均衡运价是怎么样随需求和供给变化的 当需求和供给都增加时,均衡交通量将增加很多,新的均衡运价则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原来的均衡运价。 8 交通运输通道可以分为哪几类 1国际通道2区际通道3区内通道 9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承担哪些交通流 1区内流2区际流3国际流4中转流 10 我国高速公路应该采用怎么样最合理的收费系统 世界各国高速公路的收费系统通常有4中制式:均一式,开放式,封闭式和混合式。我国采用的是封闭式收费系统。 11 系统工程的方法具体包括哪些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评价方法、系统仿真方法、系统预测方法、和系统决策方法等。 12 系统分析的特点包括哪些 1以整体为目标2以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3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4 凭借价值判断 13 系统结构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系统的6个属性就体现出系统结构的一般形式,把目的性作为决定系统结构的出发点,即统领和支配环境适应性以外的4个属性。集合性、相关性和阶层性是作为系统结构的主体骨架的内涵特征。整体性是系统内部综合协调的表征,环境适应性是系统本身的一方,环境作为另一方的内外部协调的表征。因此系统6大属性的形态化,就构成了系统的具体结构形式。

交通运输分析考题

交通运输分析考题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 A 交通运输行业规划 B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C 交通运 输技术规划 D交通运输布局规划 E 交通运输专项工程规划 6、影响客运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 A 人口数量与城市化水平 B 经济发展水平 C 自然资 源的分布 D 旅行费用 E 居民消费水平 7、在供需动态均衡分析中,蛛网结构产生收敛结果的原因是 () A 需求曲线的斜率相对较大 B供给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大 C 供给量 小于需求量 D 需求曲线的斜率相对较小 E供给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 8、关于交通运输通道的概念,以下描述正确的有 () A 具有立体网状结构 B 交通流密度较大 C 具有方 向性 D 由线路和港站构成 E 主要由地理因素决定 9、按承担的客货运输业务分类,交通运输枢纽包括 () A 横列式枢纽 B 混合枢纽 C 陆路枢 纽

D 地方枢纽 E 中转枢纽 10、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表现在 () A 开放性 B 复杂性 C 深入性 D 连通性 E 互补性 二、问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与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有哪些不同? 2、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环境分析? 3、什么是交通运输供给?它具有哪些特点? 4、对交通运输枢纽进行内部布局和设备配置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5、举例说明区域经济和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关系。 三、分析计算题(第1小题8分,第2小题12分,共20分) 1、已知某系统的元素P 1~P 8 之间的关系由可达矩阵R表示,请用解释结构 模型法求出该系统的结构模型,并写出完整的分析步骤。 2、某运输企业对其产品策略进行调整,目前有2个方案,收益期均为10年。 A方案为:只开发长途运输产品,需投资1800万元。 B方案为:先开发中、短途运输产品,投资800万元。3年后,若经营状况好,则预计今后一直经营状况好,继续开发该产品,追加投资300万元。若经营情况不好,或暂停经营该产品,此时每年损失10万元;或转而开发长途运输产品,需投资500万元。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习题解答

1.系统一般属性的含义思想及观点: 一般属性:1.集合性:把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些对象看做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集合。2. 目的性:为达到既定目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这是区分不同系统的标志;3. 相关性:说明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定关系。4.阶层性: 子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表述不同层次结构,表不同层次子系统之间的 从属关系或相互作用。 5.整体性:具有独立功能的系统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协调存在于系 统中的。6.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中,与外界环 境之间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内部各要素 之间的变化。 思想或观点:1.整体型思想和系统化观点;2.总体最优或平衡协调观点;3.多种方法综合作用的观点;4.问题导向及反馈控制观点 2.系统分析的概念及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的关系: 1.系统分析是在选定的目标和规则下,分析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联系,利用 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生的效果,寻求系统整体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策略, 2.系统分析是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分析过程和基本方法。 3系统分析的要素和意义: 1.目标:系统的总目标,系统分析的根据和出发点 2.替代方案:性能、费用、效益、时间上互有优劣,能进行对比的方案。 3.指标:技术性能、适应性、费用与效益、时间。 4.模型与模拟: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测算指标的依据。 5.评价标准:综合反映指标(费用效益比、性能周期比、费用周期比)。 6.决策: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内部与外部条件相 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系统分析程序中各环节的关系: 过程:弄清问题、目标选择、方案设计、建立模型、最优化决策,实施。 关系:明确问题是为了分析环境对系统的要求,目标选择为了建立价值或评价体系,为实现预期目标,需拟定采取的策略和应选择的方案;为了分析方案的预期效果, 需建立模型,系统优化可以从多种方案中找出最优解或满意解;决策就是做选择, 最后需按决策结果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 5环境分析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 1.环境分析是系统分析的资料的来源。 2.环境分析提出系统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3.环境分析所提出系统分析的约束条件。 4.环境分析是系统评价的基础。 6系统结构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在系统分析中所起作用: 系统结构分析包括要素分析,系统相关性分析,系统阶层性分析和系统整体性分析。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而系统功能使得系统目标得以实现。系统结构分析在外部环境约束条件下,分析系统的要素关系和层次结构从而寻找可行解、满意解、最优解所以系统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基础。 7.霍尔三维结构与切克兰德方法论: 相同点:1.目的都在于改善和优化系统,都具有阐明问题,建立模型,实施等程序 2.都需要对问题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关联因素,进而解决问题

多通道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多通道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研究(下位机)课题类型: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2011年3月12日

多通道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研究(下位机) 中文摘要 由于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宽,所涉及到的测量信号和信号源的类型越来越多,对测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现在已有不少数据测量和采集的系统,但很多系统存在功能单一、采集通道少、采集速率低、操作复杂,并且对测试环境要求较高等问题。目前针对多通道数据采集体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传输的同步性、系统容量及低能耗等特点。人们需要一种应用范围广、性价比高的数据采集系统。 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对几种较常用到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常用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有运用单片机、DSP、CPLD、FPGA以及基于LabVIEW平台的虚拟仪器。针对目前多通道数据采集体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传输的同步性、系统容量及低能耗等特点。有些研究虽然在同步性上有所突破,但在系统容量或者能耗方面仍需改进,或者在能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系统的精度或分辨率等均达不到要求。总之,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不仅在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实现方式也是纷繁复杂的。 关键词: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方式虚拟仪器

Multi-Channel Data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 (Lower Computer) Abstract As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is become more and more wide,it means that there is more measuring signal and more kinds of signal source need to be measured,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se measurements is also in-creasingly high. There are quite a few system of data collecting and measuring,but lots of these systems are neither poor in functions,nor lack of acquisition channels, or low in gathering rate, complex to operate, and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is that the requirement of test environment is absolutely higher. Nowadays, the research of multichanne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focus on the synchrony of data transmission 、the capacity of system and low consumption of energy. We also need a wide application and high ratio of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multi-channe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and introduced the situation of several frequently used systems briefly. As a matter of fact, all of these systems are using DSP microcontroller, or based on FPGA, CPLD,virtual instrument at LabVIEW platform. Aiming at the research of multi-channe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are focuses on the synchrony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the capacity of system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etc. Some research, while in synchronicity has breakthrough, but on the capacity of system i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or made some achievements on energy saving, but are short in the accuracy and resolution of system. Anyhow, multi-channe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is not only varied in application,but also its realization way is complicated. Key words: Multi-channe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Realization way Virtual instrument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