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其中:

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

速度差=快速-慢速

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

间的确定

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

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

S=S1+S2

甲︳→S1 →∣←S2 ←︳乙

A C B

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

甲︳→S1 ←∣乙→S2 ︳

A B C

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S乙=BC 距离差AB =S甲- S 乙

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三、例题:

(一)相遇问题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

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

甲︳→S1 →∣←S2 ←︳乙

A C B

解析一:

①此题为相遇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

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

解析二:

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

(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地向B开出30分钟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1000-120*30/60=(120+80)*T

甲︳→S1 →∣→︳←︳乙

A C D B

解析一:

①此题为相遇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由于甲车先向乙走30分钟,使甲乙间的实际距离变短,甲乙在同时走时实际相距(1000-120*3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940千米;

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30/60)/(120+80)

解析二:

甲车先走20分钟到C点,这时甲乙两车实际相距距离CB 为(1000-120*30/60)千米,CB间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相遇距离=(开始两车相距的距离-甲车先走的距离),相遇距离=(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T (1000-120*30/60)=(120+80)*T

(3)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乙车先从B地向A开出20分钟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1000-120*20/60=(120+80)*T

甲︳→∣相遇←乙︳→乙先走←︳乙

A D C B

解析一:

①此题为相遇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AC(1000-120*2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960千米;

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20/60)/(120+80)

(4)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地背向B开出10分钟后到C(或乙车先从B地背向A开出10分钟后到D),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10/60)/(120+80)

︳←︳甲乙︳︳

C A B D

解析一:

①此题为相遇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由于甲车先背向乙走了10分钟,使甲乙间的实际距离变长,甲乙在同时向相而行时实际相距(1000+120*1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1020千米;

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10/60)/(120+80)解析二:

乙车先背向甲而行同甲

(5)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背向乙走10分钟到C,乙车也从B背向甲走30分钟到D 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

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10/60+80*30/60)/(120+80)

C A B D

解析一:

①此题为相遇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由于甲乙两车先分别背向而行走了10分钟和30分钟,使甲乙间的实际距离变长,甲乙在同时走时实际相距(1000+120*10/60+80*3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CD=1060千米;

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

T=(1000+120*10/60+80*30/60)/(120+80)

归纳总结:不管甲乙两车在同时走之前谁先行(或同时行),只要是相向而行,就会造成实际相遇距离变短,在确定相遇距离时,需用原始相距距离减去某车先行距离;

只要是相背而行,就会造成实际相遇距离变长,在确定相遇距离时,需用原始相距距离加上某车先行距离;

(二)追及问题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乙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甲(快车)在乙(慢车)后面,T小时后快车追上乙车,

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

解析一:

甲︳→S1 ∣乙→︳

A B C

①此题为追及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在甲乙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1000千米;

④利用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

解析二:

①甲乙在同时出发前相距1000千米为甲追上乙多走的距离,应确定为追及距离

②甲每小时比乙多走了(120-80)千米,

③求追及时间,实际上是求1000千米中有T个(120-80)

(2)若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出发,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走80千米。乙(慢车)在(甲)快车后面,同向而行,T小时后甲与乙相距90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T=900/(120-80)

解析一:

①此题为追及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由于甲乙速度不同,造成甲乙经T小时后相距9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900千米;

④利用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900/(120-80)

(3)若甲乙两车在长方形的跑道上同时从A地同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走80千

米。已知长方形跑道的周长为500千米,T小时后甲与乙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500/(120-80)

解析一:

①此题为追及问题;

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由于甲乙速度不同,只有甲经T小时多走一圈后才能追上乙,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长方形的周长500千米;

④利用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500/(120-80)

(4)甲乙同时从A地以40千米/小时速度同向出发,15分钟后,甲车因油量不足以90千米/小时需返回到A地加油,乙车继续原速前行,甲车在A地加油用了10分钟,随后甲车又以90千米/小时速度用了T小时追上乙车,可列方程为:

甲乙︳→S1 ∣乙→S2 ︳

A B C

解析一:

①此题为追及问题;

②甲追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

③由于甲乙同行15分钟产生距离AB=40*(15/60),甲在返回A地所用时间40*(15/60)/90小时和加油时间(10/60)小时乙车在依然前行,前行的距离为BC=40*【40*(15/60)/90+10/60】千米;则甲车追乙车实际距离为AC=40*(15/60)+40*【40*(15/60)/90+10/60】

④甲乙两车的速度差为(90-40)千米/小时

⑤利用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40*(15/60)+40*【40*(15/60)/90+10/60】}/(90-40)

归纳总结:解追及问题的关键也在于确定追及时间和追及距离,具体同相遇问题。

追击相遇问题分析方法

追击相遇问题分析方法 追击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最难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也深感有种说不清理还乱,教案经过多次修改才感觉将此问题理顺,现整理如下。 一、追击问题理解(如甲追乙) 1、甲是否在追乙? 在此问题讨论的是v甲是否等于0,若v甲0,则甲在追乙;若v甲=0,则甲不追乙。 2、甲是否能追上乙? 在此问题中讨论的是v甲与v乙的大小关系,若v甲v乙,则甲一定能追上乙;若v甲v乙,则甲一定追不上乙。因此从速度方面讨论甲是否能追上乙,应分析分析v甲=v乙时甲乙位置关系,由此确定甲能否追上乙。 3、甲在何阶段追上乙? 甲在追上乙的过程,甲或乙可能会经历不同性质的运动,应分析运动性质转折点时甲乙的位置关系,由此确定甲追上乙时具体在哪一阶段。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有:(1)学生将第1、2两个讨论的问题混为一谈,即在甲减速追乙过程,常错误分析v甲=0时甲乙的位置关系来确定甲是否能追上乙。(2)学生在第3问题不晓得从转折点分析,常因过程多无法直接确定在甲在哪一阶段追上乙而无从下手。

二、追击相遇的实质 两运动物体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同一位置,在此强调了两物体运动的末状态,该时刻与初始时刻差即为时间,该位置与初始位置差即为位移。因此在追击相遇问题必不可少的要列 x-t关系式。 三、追击相遇解析方法 1、常列3个关系式(临界速度法) 式1:两物时间关系式;若两物运动不同步进行要列此式。式2:两物速度相等关系式;由此确定速度相等时刻(间)。式3:两物的x-t关系式;由此确定速度相等时两物的位置关系。 2、常画2图(辅助分析问题方法) 图1:两物运动的位置草图,方便建立两物位移之间的联系。图2:两物运动的v-t图,主要用来分析较复杂的追击。3、常讨论1通式(△x-t讨论法) 通式:两物位置差△x-t关系式,式中常会有t的二次方。讨论1:确定相遇,△x = 0。若相遇两次,则差别式△ 0;若只相遇一次,则△= 0;若不相遇,则△ 0。 讨论2:不相遇,由△x/ = 0(△x/表示△x-t关系式对t 的导数)确定两物之间的距离出现最值的时间。 讨论3:不论何式解出,t 0;若有物体减速到静止,则在运动过程中的t ≤ t停。

行程问题相遇追及多次相遇电车

相遇追及(多次)、电车问题 一、知识地图 简单相遇追及 匀速直线行程多次相遇追及 (包括火车过桥) 发车间隔问题 多次相遇追及环形线路行程 (包括钟表问题) 二、基础知识 在历年“小升初”考试和各类小学奥数竞赛试题中,“行程问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是小学奥数专题中的难点,“行程问题”经常作为一份试卷中的压轴难题出现,提高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在小升初考试和各类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还能为今后初中阶段数学、物理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典型的相遇和追及 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条基本关系式的展开,比如我们遇到所有行程问题是围绕“? 的两大典型行程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 这两组关系式中“路程和”或“路程差”实际上对应的是相遇或追及问题中的原始(初始)距离,我们可以通过图示来理解。 (二)多次相遇追及 通过图示介绍直线上的相遇和追及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求相遇次数 2求相遇地点 3由相遇地点求全程 “线段示意图”和“折线示意图”是解行程问题特别是多次相遇问题的重要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A、B两地相距6000米,甲从A地出发在AB间往返运动,速度为6千米/小时,乙从B出发,在AB间往返运动,速度为4千米/小时。我们可以依次求出甲、乙每次到达A点或B点的时间。为了说明甲、乙在AB间相遇的规律,我们可以用“折线示意

图”来表示。 折线示意图能将整个行程过程比较清晰的呈现出来:例如AD表示的是,甲从A地出发运动到B地的过程,其中D点对应的时间为1小时,表示甲第一次到达B点的时间为1小时,BF表示乙从B地出发到达A地的过程,F点对应的时间为1.5小时,表示乙第一次到达A 地的时间为1.5小时,AD与BF相交于C点,对应甲、乙的第一次相遇事件,同样的G点对应是甲、乙的第二次相遇事件。折线图只能直观的表示出相遇的次数和大致时间和地点,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必须通过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公式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我们能得出:甲、乙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6÷(6+4)=0.6(小时),即36分钟。相遇点距离B地0.6×4=2.4(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乙行程的路程总和等于两个AB长,所以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为72分钟。第二次相遇发生的时间为108分钟。 事实上,我们从折线示意图就能看出来,任意两次相邻的相遇事件的时间间隔都是72分钟,而每72分钟,甲乙两人运动的总路程都等于2个AB长,所以我们能得到如下推论:如果甲、乙是从线段两端出发,那么相邻的两次相遇事件的时间间隔都相等,并且第n 次相遇时,他俩行走路程和相当于(2n-1)个线段总长。同样的相邻两次的追及事件(速度快的追上速度慢的)发生的时间间隔都相等。第n次追及时,他俩行走路程差相当于(2n-1)个线段总长。 注意:如果甲、乙在线段的端点碰面,既可以算作相遇事件也可以算作追及事件,例如例子当中的E点,既是甲、乙的第三次相遇,也是甲第一次从后面追上乙。 (三)发车间隔问题 有关公共汽车与行人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这几个量:行人速度、汽车速度、前后相邻汽车间距、汽车发车时间间隔、相遇(追及)事件时间间隔。 这些貌似不相关的数量之间隐含着很多数量关系: 1.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公共汽车的发车过程:从一辆汽车发车到下一辆汽车发车,经 过一个“汽车发车时间间隔”,所以当下一辆车发车的时候,前一辆车已经开走了 “一个汽车发车时间间隔”的时间,这个时间内前一辆车共行驶了“一个汽车发 车时间间隔”乘以“汽车速度”,之后两辆车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即距离保持为 “相邻汽车间距”,所以我们得到第一条公式: 2.与公共汽车发车过程类似的,如果行人和汽车相向(反向)行驶,那么从行人遇 到第一辆车到遇到第二辆车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相遇问题,所以有如下数量关系:

追击和相遇问题典型例题

【学习目标】 1、掌握追及及相遇问题的特点 2、能熟练解决追及及相遇问题 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中两者速度大小与两者距离变化的关系。 甲物体追赶前方的乙物体,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两者之间的距离。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则两者之间的距离。若一段时间内两者速度相等,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2、追及问题的特征及处理方法: “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追上前有最大距离的条件: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甲=v乙。 ⑵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①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后方,则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 ②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前方,则追上,并会有两次相遇 ③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乙处于同一位置,则恰好追上,为临界状态。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⑶匀减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已时,情形跟⑵类似。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①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后方,则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 ②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前方,则追上,并会有两次相遇 ③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乙处于同一位置,则恰好追上,为临界状态。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3、分析追及问题的注意点: ⑴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①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 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②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⑵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⑶仔细审题,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v-t图象的应用。 二、相遇 ⑴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相遇问题即追及问题,分析同上。 ⑵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典型例题】 1.在十字路口,汽车以的加速度从停车线启动做匀加速运动,恰好有一辆自行车以的速度匀速驶过停车线与汽车同方向行驶,求: 什么时候它们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

高中物理必修一追及与相遇问题专题练习及答案

追击和相遇问题 一、追击问题的分析方法: A. 根据追逐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选择同一参照物,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 ? ?? ;.;.的数量关系找出两个物体在位移上间上的关系找出两个物体在运动时C B 相关量的确定 D.联立议程求解. 说明:追击问题中常用的临界条件: ⑴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追上前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⑵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追上前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即必须在此之前追上,否则就不能追上. 1.一车处于静止状态,车后距车S0=25处有一个人,当车以1的加速度开始起动时,人以6的速度匀速追车,能否追上?若追不上,人车之间最小距离是多少? 答案.S 人-S 车=S 0 ∴ v 人t-at 2 /2=S0 即t 2 -12t+50=0 Δ=b 2 -4ac=122-4×50=-56<0 方程无解.人追不上车 当v 人=v 车at 时,人车距离最小 t=6/1=6s ΔS min =S 0+S 车-S 人 =25+1×62 /2-6×6=7m 2.质点乙由B 点向东以10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同时质点甲从距乙12远处西侧A 点以4的加速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⑴当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离乙多远? ⑵甲追上乙需要多长时间?此时甲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答案.⑴v 甲=v 乙=at 时, t=2.5s ΔS=S 乙-S 甲+S AB =10×2.5-4×2.52 /2+12=24.5m ⑵S 甲=S 乙+S AB at 2/2=v 2t+S AB t 2 -5t-6=0 t=6s S 甲=at 2/2=4×62 /2=72m 3.在平直公路上,一辆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追赶在正前方100m 处正以v 0=10m/s 的速度匀速前进的卡车.若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v m =20m/s,现要求摩托车在120s 内追上卡车,求摩托车的加速度应满足什么 答案.摩托车 S 1=at 12 /2+v m t 2 v m =at 1=20 卡车 S 2=v o t=10t S 1=S 2+100 T=t 1+t 2 t ≤120s a ≥0.18m/s 2

追击相遇问题专题总结

追及相遇问题专题总结 一、 解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关键 (1)时间关系 :0t t t B A ±= (2)位移关系:0A B x x x =± (3)速度关系: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二、追及问题中常用的临界条件: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追上前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2、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追上前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即必须在此之前追上,否则就不能追上: (1)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仍没有追上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有最小距离。 (2)若两者速度相等时恰能追上,这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3)若追者追上被追者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即会相遇两次。 二、图像法:画出v t -图象。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一定追上)

追击与相遇问题专项典型例题分析 (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大;v1= v2时, 两者距离最大;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1= x2+Δx,全程只相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求:(1)小汽车从开动到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小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小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针对练习】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驶过的货车(以8m/s的速度匀速行驶)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经2.5s将警车发动起来,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追赶。求:①发现后经多长时间能追上违章货车?②追上前,两车最大间距是多少? (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v1= v2时,①若满足x1< x2+Δx,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1=x2+Δx,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③若满足x1> x2+Δx,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例2】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使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在汽车后方相距20m的地方以6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自行车能否追上汽车?若追不上,两车间的最小间距是多少? 例2中若汽车在自行车前方4m的地方,则自行车能否追上汽车?若能,两车经多长时间相遇?

两次相遇行程问题的解法

两次相遇行程问题的解法 在小学阶段关于行程的应用题是作为一种专项应用题出现的,简称“行程问题”。有一种“行程问题”中出现了第二次相遇(即两次相遇)的情况,较难理解。其实此类应题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解答起来也十分方便。 例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均立即按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B地6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路程。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可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由图中可知,甲、乙两车从同时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共行驶了3个全程,第一次相遇距A地80千米,说明行完一个全程时,甲行了8O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同时停止,共行了3个全程,说明两车第二次相遇时甲共行了8×3=240(千米),从图中可以看出来甲车实际行了一个全程多60千米,所以A、B两地间的路程就是: 240-60=180(千米) 例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均立即按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路程。 [分析与解]根据题意可画出线段图: ~ 由图中可知,甲、乙两车从同时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共行驶了3个全程,第一次相遇距A地8O千米,说明行完一个全程时,甲行了8O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同时停止,共行了3个全程。说明两车第二次相遇时甲车共行了:80×3=24O(千米),从图中可以看出来甲车实际行了两个全程少60千米,所以A、B两地间的路程就是: (24O+6O)÷2=150(千米)

可见,解答两次相遇的行程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两次相遇共行三个全程,然后再根据题意抓住第一次相遇点与三个全程的关系即可解答出来。 例1 AB两城间有一条公路长24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城出发,甲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从A 城到B城,乙以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从B城到A城,各自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第二次相遇相遇地点离A城多少千米 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时,行了一个全程。然后甲乙两人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当小华和小明第二次相遇时,共行了3个全程,这时甲乙共行了多少个小时呢可以用两城全长 的3倍除以甲乙速度和就可以了。 解:(1)甲乙出发到第二次相遇时共行了多少千米240×3=720(千米) (2)甲乙两人的速度和是多少45+35=80(千米) , (3)甲乙两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共用了多少小时720÷80=9(小时) (4)相遇地点离A城多少千米35×9-240=75(千米) 答:9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第二次相遇,相遇地点离A城75千米。 【边学边练】 AB两地相距119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并连续往返于甲、乙两地。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8千米。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第三次相遇相遇时甲车行了多少千米 例2 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城相向而行,在离甲城85千米处相遇,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又在离甲城35千米处相遇,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

(完整版)追及与相遇问题(含答案)

追及与相遇问题 1、追及与相遇的实质 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2、理清两大关系: 时间关系、位移关系。 3、巧用一个条件: 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4、三种典型类型 (1)同地出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 追赶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B ①当 B A v v =时,A 、B 距离最大; ②当两者位移相等时, A 追上B ,且有B A v v 2= (2)异地出发,匀速直线运动B 追赶前方同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 判断B A v v =的时刻,A 、B 的位置情况 ①若B 在A 后面,则B 永远追不上A ,此时AB 距离最小 ②若AB 在同一处,则B 恰能追上A ③若B 在A 前,则B 能追上A ,并相遇两次 (3)异地出发,匀减速直线运动A 追赶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B ①当B A v v =时,A 恰好追上B ,则A 、B 相遇一次,也是避免相撞刚好追上的临界条件; ②当B A v v =时,A 未追上B ,则A 、B 永不相遇,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③当B A v v >时,A 已追上B ,则A 、B 相遇两次,且之后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间有最大距离。 5、解追及与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巧用“速度相等”这一条件)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注意:仔细审题,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t v -图象的应用 【典型习题】 【例1】在十字路口,汽车以0.5m/s 2的加速度从停车线启动做匀加速运动,恰好有一辆自行车以5m/s 的速度匀速驶过停车线与汽车同方向行驶,求: (1)汽车追上自行车之前,什么时候它们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 (2)在什么地方汽车追上自行车?追到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追及相遇问题专题

追及相遇问题专题

追击和相遇问题 1.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实质 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2. 解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关键:“两个关系,一个条件” (1)时间关系 :0 t t t B A ±= (2)位 移关系:0 A B x x x =± (3)速临界条件: 两者速度相等——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恰好避免相碰、(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3. 相遇和追击问题剖析: (一) 追及问题(设甲追乙,两物体初始时刻相距 x ) 1.第一类:速度小者加速追速度大者(如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物体追匀速运动物体) (1)两者速度相等前间距在增大,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之后两者距离减小 (2)当两者位移满足甲 乙 x x x =+0时,则追上 2.第二类: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如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追匀速运动)

(1)开始追及后,两者间距减小 (2)当两者速度相等时: ① 若两者位移差满足0 -x x x x ==?乙甲 ,则甲恰好追上乙,且只相遇一次(避免碰撞的条件) ② 若两者位移差满足0 -x x x x <=?乙甲 ,则不能追 上,两者存在最小间距为甲 乙 x x x -0+ ③ 若两者位移差满足0 -x x x x >=?乙甲 ,则会相遇两 次 3、分析追及问题的注意点: ⑴ 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⑵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 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⑶仔细审题,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时注意v t -图象的应用。 (二)、相遇问题 ⑴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的相遇问题即追及问题,分析同上。 ⑵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绝对值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它和一般的行程问题区别在:不是一个物体的运动,所以,它研究的速度包含两个物体的速度,也就是速度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甲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乙的速度 甲的路程=相遇路程-乙走的路程 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题意,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解答方法.。相遇问题除了要弄清路程,速度与相遇时间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重要的问题:是否是同时出发,如果题目中有谁先出发,就把先行的路程去掉,找到同时行的路程。驶的方向,是相向,同向还是背向.不同的方向解题方法就不一样。是否相遇.有的题目行驶的物体并没有相遇,要把相距的路程去掉;有的题目是两者错过,要把多行的路程加上,得到同时行驶的路程.。 追及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 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其中: 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 速度差=快速-慢速 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 间的确定 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 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 S=S1+S2 甲︳→S1 →∣←S2 ←︳乙

(完整word版)行程问题之相遇追及问题经典练习

行程问题之相遇追及一:直线上的相遇追及 相遇: 追及: 二、环形跑道上的相遇追及 三、时钟问题

四、比例解行程 五、s-t图初探 关键词: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 一、直线上相遇追及问题 (1)、中点相遇问题以及灵活使用公式解题 例题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下午放学时,小红从学校回家,每分钟走100米,同时,妈妈也从家里出发到学校去接小红,每分钟走120米,两人在距中点100米的地方相遇,小红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例2: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和慢车还相距7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兄弟二人同时从学校和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哥哥每分钟行129米,5分钟后哥哥已经超过中点50米,这时兄弟二人还相距30米,弟弟每分钟行多少米? 例3:甲乙二人上午8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中午12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求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甲乙二人上午7时同时从A地区B地,甲每小时比乙快8千米,上午11时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24千米处与乙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行360千米,开始按计划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行驶,途中汽车因故障修车2小时,因为要按时到达乙地,修好车后必须每小时多行30千米,问汽车是在离家底多元处修车的? 边讲边练:小王家离工厂3千米,她每天骑车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上班,正好准时到工厂,有一天,他出发几分钟后,因遇到熟人停车2分钟,为了准时到厂,后面的露必须每分钟多行100米,求小王是在离工厂多远处路遇熟人的?

高中物理追击和相遇问题专题带答案

专题:直线运动中的追击和相遇问题 一、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实质 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的问题。 二、 解相遇和追击问题的关键 画出物体运动的情景图,理清三大关系 (1)时间关系 :0t t t B A ±= (2)位移关系:0A B x x x =± (3)速度关系: 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三、追击、相遇问题的分析方法: A. 画出两个物体运动示意图,根据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选择同一参照物,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 B. 找出两个物体在运动时间上的关系 C. 找出两个物体在运动位移上的数量关系 D. 联立方程求解. 说明:追击问题中常用的临界条件: ⑴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追上前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⑵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追上前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即必须在此之前追上, 否则就不能追上. 四、典型例题分析: (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 1< v 2):v 1< v 2时,两者距离变大;v 1= v 2时, 两者距离最大;v 1>v 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 1= x 2+Δx ,全程只相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 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求: (1)小汽车从开动到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2)小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小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1) 2s 6m (2)12m/s (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 1> v 2):v 1> v 2时,两者距离变小;v 1= v 2时,①若满足x 1< x 2+Δx ,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 1=x 2+Δx ,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③若满足x 1> x 2+Δx ,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例2】一个步行者以6m/s 的最大速率跑步去追赶被红灯阻停的公共汽车,当他距离公共汽车25m 时,绿灯亮了,汽车以1m/s 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前进,问:人能否追上汽车?若能追上,则追车过程中人共跑了多少距离?若不能追上,人和车最近距离为多少? 答案:不能追上 7m (三).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 1> v 2):v 1> v 2时,两者距离变小;v 1= v 2时,①若满足x 1 x 2+Δx ,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例3】汽车正以10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 6 m/s 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 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基本公式有: 追及(或领先)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或领先)的路程 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要正确解答有关“行程问题”,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如:运动的方向(相向、相背、同向),出发的时间(同时、不同时),出发的地点(同地、不同地)、运动的路线(封闭、不封闭),运动的结果(相遇、相距多少、追及)常用公式: 行程问题基本恒等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即S=vt. 行程问题基本比例关系式: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

解析行程问题—“多次相遇” 行程问题是行测数学运算中必考题型。同时也是相对较难解决的一种题型。而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公式。这个基本公式中暗含着的正反比关系也是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正因如此,比例思想是我们解决行程问题的常用方法。其次,数形结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即对于行程问题,最主要的是根据题干信息画出行程图,理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解题。 行程问题实际上还包含很多小的模块,比如:简单的相遇和追及、多次相遇问题、流水行船、时钟问题、牛吃草问题等等。在此,中公教育专家宋丽娜将对于比较难以掌握的多次相遇问题详细的阐述下其中蕴含的原理、公式及考题。 (1)最基本的多次相遇问题是指两人同时从不同的地点同时相向而行,在第一次相遇后没停,继续向前走到打对方终点后返回再次相遇,如此循环往返的过程是多次相遇问题。 基本模型如下:从出发开始到 等等依次类推到第n次相遇。 在此运动过程中,基本规律如下: (1)从出发开始,到第n次相遇:每一次相遇会比前一次夺走2个全程;即:路程和具有的特点是1:2:2:2:……,含义是第一次走1个全程,第二次开始都增加2个全程; (2)由于二者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和是不变的,故每次相遇所用时间和路程和成正比,若设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t,则第一次到第二次所用时间为2t,依次类推,每次相遇所用的时间关系也为1:2;2:2……,含义是第一次相遇用时间t,第二次开始相遇时间都会增加2t的时间; (3)各自所走路程也满足这个关系。设第一次相遇甲走路程为S0,则从第二次相遇开始甲走的路程会增加2S0,即关系式仍为1:2:2:2……。

追击相遇问题专题总结(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追及相遇问题专题总结 一、 解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关键 (1)时间关系 :0t t t B A ±= (2)位移关系:0A B x x x =± (3)速度关系: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二、追及问题中常用的临界条件: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追上前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2、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追上前在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即必须在此之前追上,否则就不能追上: (1)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仍没有追上被追者,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有最小距离。 (2)若两者速度相等时恰能追上,这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3)若追者追上被追者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即会相遇两次。 二、图像法:画出v t -图象。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一定追 上) 追击与相遇问题专项典型例题分析 (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大;v 时, 2 两者距离最大;v1>v2时,两者距离变小,相遇时满足x1= x2+Δx,全程只相 遇(即追上)一次。 【例1】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求:(1)小汽车从开动到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

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小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小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针对练习】一辆执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驶过的货车(以8m/s的速度匀速行驶)有违章行为时,决定前去追赶,经2.5s将警车发动起来,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追赶。求:①发现后经多长时间能追上违章货车?②追上前,两车最大间距是多少? (二).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开始时v1> v2):v1> v2时,两者距离变小;v1= v2时,①若满足x1< x2+Δx,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距离最近;②若满足x1=x2+Δx,则恰能追上,全程只相遇一次;③若满足x1> x2+Δx,则后者撞上前者(或超越前者),此条件下理论上全程要相遇两次。 【例2】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使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在汽车后方相距20m的地方以6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自行车能否追上汽车?若追不上,两车间的最小间距是多少?

常见的相遇问题及追及问题等计算公式

小学常用公式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植树问题 1 单条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棵数=全长÷间隔长+1=间隔数+1 全长=间隔长×(棵数-1) 间隔长=全长÷(棵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棵数=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棵数 间隔长=全长÷棵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棵数=全长÷间隔长-1=间隔数-1 全长=间隔长×(棵数+1) 间隔长=全长÷(棵数+1) 2 双边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也有三种情形: 参考单条线路上的植树问题,注意要除以2。 3 环形或叫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棵数=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棵数 间隔长=全长÷棵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题目】一游泳池道长100米,甲乙两个运动员从泳道的两端同时下水做往返训练15分钟,甲每分钟游81米,乙每分钟游89米。甲运动员一共从乙运动员身边经过了多少次? 【解答】从身边经过,包括迎面和追上两种情况。 能迎面相遇【(81+89)×15+100】÷200,取整是13次。 第一次追上用100÷(89-81)=分钟, 以后每次追上需要×2=25分钟,显然15分钟只能追上一次。 因此经过13+1=14次。 如果甲乙从A,B两点出发,甲乙第n次迎面相遇时,路程和为全长的2n-1倍,而此时甲走的路程也是第一次相遇时甲走的路程的2n-1倍(乙也是如此)。 总结:若两人走的一个全程中甲走1份M米, 两人走3个全程中甲就走3份M米。 (含义是说,第一次相遇时,甲乙实际就是走了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时,根据上面的公式,甲乙走了 2x2-1=3个全程,如果在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m米,那么第二次相遇时甲就走了3个m米) 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看一道例题。 湖中有A,B两岛,甲、乙二人都要在两岛间游一个来回。两人分别从A,B两岛同时出发,他们第一次相遇时距A岛700米,第二次相遇时距B岛400米。问:

行程问题之多次相遇问题奥数较难

“多次相遇问题”剖析 一、直线型 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宏观上分“两岸型”和“单岸型”两种。“两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单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一端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现在分开向大家一一介绍: (一)两岸型 两岸型甲、乙两人相遇分两种情况,可以是迎面碰头相遇,也可以是背面追及相遇。题干如果没有明确说明是哪种相遇,考生对两种情况均应做出思考。 1、迎面碰头相遇: 如下图,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第一次迎面相遇在a处,(为清楚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将两人的路线分开画出)则共走了1个全程,到达对岸b后两人转向第二次迎面相遇在c处,共走了3个全程,则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过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之后的每次相遇都多走了2个全程。所以第三次相遇共走了5个全程,依次类推得出:第n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和为(2n-1)S,S为全程。 而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分开看每个人都是2倍关系,经常可以用这个2倍关系解题。即对于甲和乙而言从a到c走过的路程是从起点到a的2倍。

相遇次数全程个数再走全程数 1 1 1 2 3 2 3 5 2 4 7 2 ……… n 2n-1 2 2、背面追及相遇 与迎面相遇类似,背面相遇同样是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下图,此时可假设全程为4份,甲1分钟走1份,乙1分钟走5份。则第一次背面追及相遇在a 处,再经过1分钟,两人在b处迎面相遇,到第3分钟,甲走3份,乙走15份,两人在c处相遇。我们可以观察,第一次背面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是1个全程,第二次背面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为3个全程。同样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单看每个人多走的路程也是第一次的2倍。依次类推,得: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1)S。 (二)单岸型 单岸型是两人同时从一端出发,与两岸型相似,单岸型也有迎面碰头相遇和背面追及相遇两种情况。 1、迎面碰头相遇:

(完整版)四年级+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

简单的相遇与追及问题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相遇与追及的运动模型,掌握相遇与追及这两种情况下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个关系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 2. 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主要内容 1. 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路程=时间×速度;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2.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3.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追及距离=追及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4. 能熟练运用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基本量的关系,结合图形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 三、例题选讲 例1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相距500千米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速度分别为每小时40千米和每小时60千米.求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例2甲车在乙车前200千米,同时出发,速度分别为每小时40千米与60千米.问多少小时后,乙车追上甲车. 例3一辆公共汽车和一辆小轿车同时从相距59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公共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52千米,问几小时后两车相距138千米? 例4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5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4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甲带着一只狗,每小时走20千米,狗走得比人快,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后,它往甲方向奔走;碰到甲后,它又往乙方向奔走,直到甲、乙两人相遇为止,这只狗一共奔走了多少千米?

行程问题(相遇、追及、多次相遇、电车)

行程问题(相遇、追及、多次相遇、电车)

提高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在小升初考试和各类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还能为今后初中阶段数学、物理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典型的相遇和追及 所有行程问题是围绕“?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条基本关系式的展开,比如我们遇到的两大典型行程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这两组关系式中“路程和”或“路程差”实际上对应的是相遇或追及问题中的原始(初始)距离,我们可以通过图示来理解。 追及问题B A 乙甲路程差(原始距离)B 相遇问题 乙甲 路程和(原始距离)

(二)多次相遇追及 通过图示介绍直线上的相遇和追及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求相遇次数 2求相遇地点 3由相遇地点求全程 “线段示意图”和“折线示意图”是解行程问题特别是多次相遇问题的重要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A、B两地相距6000米,甲从A地出发在AB间往返运动,速度为6千米/小时,乙从B出发,在AB间往返运动,速度为4千米/小时。我们可以依次求出甲、乙每次到达A点或B点的时间。为了说明甲、乙在AB间相遇的规律,我们可以用“折线示意图”来表示。

第四次相遇 第六次相遇 第五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 第三次相遇 第一次相遇 折线示意图能将整个行程过程比较清晰的呈现出来:例如AD表示的是,甲从A地出发运动到B地的过程,其中D点对应的时间为1小时,表示甲第一次到达B点的时间为1小时,BF表示乙从B地出发到达A地的过程,F 点对应的时间为1.5小时,表示乙第一次到达A地的时间为1.5小时,AD与BF相交于C点,对应甲、乙的第一次相遇事件,同样的G点对应是甲、乙的第二次相遇事件。折线图只能直观的表示出相遇的次数和大致时间和地点,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还必须通过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公式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我们能得出:甲、乙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为6÷(6+4)=0.6(小时),即36分钟。相遇点距离B地0.6×4=2.4(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乙行程的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