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教案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教案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教案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教案

周次第十二周编号

授课时间负责人签字

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新课题目第一课时讲解运用词语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荡漾,浩大,祖祖辈辈,原始,媒介,举足轻重,扼杀,,捕获,罢了”等词语,灵活应用重点词,达到会用重点词组词组,造句的程度。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荡漾,浩大,祖祖辈辈,原始,媒介,举足轻重,扼杀,,捕获,罢了”等词语并灵活应用。

2、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1、掌握词语的运用范围。

2、联系生活实际,围绕“高尚的施舍”的论点进行思考。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导入新课

海洋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海洋的知识,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是生命的摇篮,为什么是天然牧场。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关于这方面的一部分重点词语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板书重点词语。

(2)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解释词语。

(3)讲解并纠正学生解释错的有些难词。

(4)让学生用词语组词组,造句,进行评论。

一,前提测评题:

听写第十二课的词语并用重点词语组词组。

二,词语解释:

海滨:海边;沿海地带:~浴场丨~城市。

纪元:纪年的开始,如公历以传说的耶稣出生那一年为元年。

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的海底凹地。两侧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边缘。如太平洋的菲律宾海沟、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沟等。

紫外线:又称“紫外光”。波长介于紫光与x射线之间的电磁辐射。波长范围为0 04~0 39微米,属不可见光。是阳光的组成成分,紫外光谱能量约占阳光辐射能的8 3%。其显著效应是化学作用,且能杀菌。医学上常用以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

容量:1.容器能够容纳物质的量。

2.容纳的数量。

水产:海洋﹑江河﹑湖泊里出产的动物或藻类等的统称,一般指有经济价值的,如各种鱼﹑虾﹑蟹﹑贝类﹑海带﹑石花菜等合成:①由部分组成整体:~词丨合力是分力~的。

②通过化学反应使成分比较简单的物质变成成分复杂的物质。

荡漾:①起伏摇动:水波荡漾。

教学过程

②形容起伏动荡:歌声荡漾|友情在心中荡漾|晴风荡漾落花飞。

浩大:(气势、规模等)盛大;巨大:声势~丨工程~。

原始:①最初的;第一手的:原始记录|原始材料。

②最古老的;未开发的:原始社会|原始森林|原始时代|原始宗教。③推究本始:原始要终。

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的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与杂志。任何媒介都是为促进社会传播而存在、发展的。

扼杀:①掐住脖子弄死。

②比喻压制、摧残使不能存在或发展:~新生事物

捕获:1.捉住。2.缉拿。

罢了:1.犹算了。有表示容忍﹑不再深究之义。

2.表示遇到危难﹐无法解免。

3.指事情使人感到为难。犹言难住。

4.助词。犹便了﹐就是了。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允诺语气。

相接:1.交接,相交。2.连续;连接。3.犹迎接。

耸:高起,直立:高耸入云。耸立。耸拔。耸峙。

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学习~刻苦钻研。

②加强命令语气:明天你~来。‖‘必须’的否定是‘无须’、

‘不须’或‘不必’。

必要: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十分~的ㄧ为了集体的利益,~时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增长:增加;提高。

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例:读书能让人增长智慧和才干。

三,能力测评题:

给下列括号里的字写出正确的拼音:

(1)相(接) ( ) (6面(貌) ( )

(2)海(滨) ( ) (7必(需) ( )

(3)翻(开) ( ) (8无(尽) ( )

(4 (耸)立( ) (9 (碧)波( )

(5辽(阔) ( ) (10)岛( 屿) ( )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预习课文。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

海滨:海边;沿海地带:~浴场丨~城市

荡漾:歌声荡漾|友情在心中荡漾|晴风荡漾落花

飞。

浩大:(气势、规模等)盛大;巨大:声势~丨工程~

原始::原始记录|原始材料:原始社会|原始森

林|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要终。

扼杀:~新生事物耸:高起,直立:高耸入云。耸

立。耸拔。耸峙。

增长:增加;提高。

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例:读书能让人增长智慧和

才干

课后反思:

周次第十二周编号

授课时间负责人签字

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新课题目第二课时初学课文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

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教学难点总结课文中心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点拨法

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有没有同学从中国地图上给我们指出祖国哪些地区可以看到大海?

2.利用PPT课件让学生观看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比一比,再组词:

供()牧()例()然()

哄( ) 收()列()燃()2)选择恰当解释连起来。

新陈代谢许多不同的样式和方式

举足轻重没有穷尽:

毫不费力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

形影不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

各种各样一点也不消耗体力,形容很容易

无穷无尽形容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

二、学习课文:

一、教学内容

1、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一遍,学生注意听。

3、让学生全班齐读,分组读。

4、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

二、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

1. 海洋的景色是怎样的?

2. 从哪些方面说明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

3. 为什么说“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4. 从哪些方面说明海洋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

5.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6. 那些方面说明海洋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7. 海洋动物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8. 你了解海藻吗?它有哪些用途?

9.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如何保护好这块“天然的牧场”?让学生观看PPT课件上的图片,比较图,联系自己的实践进行思考。

三、运用课文——学习句型

教学过程

1)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3.61亿平方公里,约站地球面积的71%。“有……(数字),占……%”用来描述个体占总数的比例。

例: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

我们班有29名女同学,占全班同学的49%。

2)经验告诉我们,哪里森林成荫,哪里就百鸟齐鸣:哪里牧草丛生,哪里就牛羊成群。

“哪里……哪里就……”句型中的前一分句表示一种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哪里有阳光,哪里就可能产生能量。

3)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只是……罢了……”强调仅仅这样,把事情往小里说。

例:沙漠里真的有魔鬼吗?不,因为那些只是一些特别的自然现象罢了。

四,能力测评题:

1.连词成句。

(1)远方和相接海洋在蓝天

(2)山峰世界是最高的珠穆朗玛峰

(3)陆地人类祖祖辈辈在上生活

(4)海洋生活我们的在里祖先

2.模仿造句

(1)“有……(数字),占……%”

(2)“哪里……哪里就……”

(3)“只是……罢了……”

五、布置作业:

1.用重点句型造句。

2.做同步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

1. 海洋的景色是怎样的?

2. 从哪些方面说明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

3. 为什么说“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4. 从哪些方面说明海洋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

5.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6. 那些方面说明海洋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7. 海洋动物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8. 你了解海藻吗?它有哪些用途?

2.模仿造句

(1)“有……(数字),占……%”

(2)“哪里……哪里就……”

(3)“只是……罢了……”

课后反思:

周次第十二周编号

授课时间负责人签字

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新课题目第三课时深学课文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

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认识到保护和开发海洋,保卫神圣的万里海疆的,中华儿女的历史重任和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

教学方法导读法、练习法,多媒体课

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导入新课

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为什么说大陆不如海洋,山高不如海深?海洋与生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把海洋成为“天然的牧场”?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为什么说大陆不如海洋,山高不如海深?

2)海洋与生命是什么关系?

3)为什么把海洋成为“天然的牧场”?

4)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

以上问题分散给各学习小组讨论完成。

二,段落分析:

本文共有1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大段:

第一段(1~5自然段):

请第一组的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大段,其他组学生准备就“浩大,很大,很深,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等关键词语提出问题。

以海洋的景色为话题,介绍地球上海洋的常识,引起读者的兴趣。

段落大意: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第二段(6~12自然段)

请第二组的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大段,其它组学生准备就文中的介绍说明和所用的语气。如: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海洋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第二段介绍了海洋的浩大和海洋与原始生命孕育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人类生命的来源。

段落大意:海洋—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提供生命发展的养分,保护生命的天然屏障,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段(13~17自然段):

请第二组的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大段,其它组学生准备就文中内容提出问题。

提问:哪些事实可以说明海洋动物已经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海洋中的生命机器是怎样开动的?

什么事海藻?他又怎样价值?

在远洋的深处还有没有海洋植物的存在?为什么?

教学过

段落大意:介绍海洋如今是天然的牧场;所有的海洋动物以植物为生;海洋植物——海藻的巨大用途第三段(13~17自然段):

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要观察与以往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初步感受这篇议论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让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畅谈对学习有关海洋科学知识的感受。我国不仅是个陆地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的海洋大国。保护和开发海洋,保卫神圣的万里海疆,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历史重任。了解海洋,更多的人是海洋,热爱海洋,对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四,能力测评题:

(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为什么说地不如海大?()

A因为陆地只是耸出海面的山和岛屿。

B.为什么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而陆地只占29%

C.因为海洋很深.

D.因为整个地球表面海茫茫,水汪汪,是蓝色的。

2.马里亚纳海沟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分别是()

A.3800米、840米

B.11034米、3800米

C.11034米、8848米

D.840米、8848米

3.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深度有多深( )

A.8000米

B.2550米

C.8848米

D.11034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二的词语。

3)课后练习(二,三)

六,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

第一段(1~5自然段)以海洋的景色为话题,介绍地球上海洋的常识,引起读者的兴趣。

段落大意: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

第二段(6~12自然段)段落大意:海洋—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提供生命发展的养分,保护生命的天然屏障,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段(13~17自然段):段落大意:介绍海洋如今是天然的牧场;所有的海洋动物以植物为生;海洋植物——海藻的巨大用途第三段(13~17自然段):

课后反思:

周次第十二周编号

授课时间负责恩签字

课题

第十二课海水里的宝藏新课题目第四课时学习课文2,词语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能力目标

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活杂感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喜欢读这类作品并能进行模仿写作。

教学重点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教学难点能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听、说、读、写。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串讲法

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导入新课大海不仅仅是是生命的摇篮,天然的牧场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1、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一遍,学生注意听。

3、让学生全班齐读,分组读。

4、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

二、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1、海洋中有多少水?

2、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

3、为什么说“海水里的元素一般都是以盐类的形式存在的?

4、海水中提取的食盐可以用来做什么?

5,从海水中还可以提取哪些元素?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三、重点字、词语例释

(1)溶剂:溶液。

例:水是常用的溶剂。

(2)兼收并蓄:收:收罗:蓄—储蓄,容纳。把不同的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与“兼容并包”近义。

如: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要有所批判,有所选择,不能兼收并蓄。(3)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例:食盐或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4)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与“默默无闻”词义相对。

如:在医学界他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5)支柱: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比喻中坚力量。

例:他是厂里的主要支柱。

爸爸是我们家的精神支柱。

(6)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反义词—重视

轻视工作,被人轻视

如:这次任务很重要大家绝对不能轻视。

四,课文中的句式解析:

“,,,是,,,的”:“是”与“的”在句子中相应,起分类作用。

如:这种桌子是用木头制作的。

五,能力测评题: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 B 2) C 3) D

4) A 5) C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1、海洋中有多少水?

2、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

3、为什么说“海水里的元素一般都是以盐类的形式存在的?

4、海水中提取的食盐可以用来做什么?

5,从海水中还可以提取哪些元素?它们各有什么用途?(1)溶剂:溶液。2)兼收并蓄:收:收罗:蓄—储蓄,容纳(3)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4)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学 过

六、课后小结 课文二学习是泛读课文,以积累词汇量和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我对学生遇到的生字、词和疑难句式讲解,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内容。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1,2)。 八: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周次第十二周编号

授课时间负责人签字

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

新课题目第五课时:课文二:海水里的宝藏(课文学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课文,进一步掌握课文叙述方式和段

落大意。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

句子,体会故事叙述的前因后果。

二、能力目标

以问题的方式理解全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认识到保护和开发海洋,保卫神圣的万里海疆的,中华儿女的历史重任和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教学难点总结课文中心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点拨法,

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导入新课

大海不仅仅是是生命的摇篮,天然的牧场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教学过程一、串讲课文

1、教师范读,请学生勾画不理解词语句式。

2、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读,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语和较难理解

的句式。

3、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每段中的关键词句,初步掌握归纳概括的

能力。

4、引导学生以小组之间竞争的方式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看哪

个小组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具挑战性,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回答问题准确,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现出较广的知识面。

5、要求各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二)“海水里的宝藏”的复述提纲,

理出关键词句,能完整叙述这篇随笔散文所描述的内容。

二,复述提纲例示:

1)海洋是一个真正的水的王国,你不要轻视他。(1-3自然段)。2)全世界的海水里蕴藏着丰富的盐,镁,钾等。溴是海洋独有的元素,它又是储碘的最大的仓库,连大名鼎鼎的铀—海水里也多的是.(4-13)

3)海水里的宝藏说不尽,数不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浩瀚的海洋,必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工业原料库。(第14自然段)三,能力测评题: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中有多少水?

2、海水为什么又咸又苦?

3、为什么说“海水里的元素一般都是以盐类的形式存在的?

教学过程4、海水中提取的食盐可以用来做什么?

5,从海水中还可以提取哪些元素?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扩展阅读”短文。

2)做第十二课的同步试卷。

六,课后反思:

周次第十一周编号

授课时间负责人签字

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新课题目第六课时真实交际与写作训练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通过做练习巩固所学的词语,句子和课文。

二、能力目标

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与练习法,有层次的完成课后习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财富的情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并让学生掌握这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做练习,能正确地读,说,写。

教学难点能用流利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并写出感受。教学方法多媒体课:练习法

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第十二课都学完了,对浩瀚的海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让我们来讲一讲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课前测试: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课文二词语

2)复述课文一和课文二的大概内容:二,听的训练:

教学过程听老师讲故事

听的训练让同学们观看一段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视频材料,听后做相关的练习,复述大意等。

三,说的训练:

1 .每个人在小组中复述,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复述。

2、全班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代表复述得好,分别计分。3,请同学们说一下你对“海洋”的认识?你对“钓鱼岛”有什么样的理解?

交际话题:

(可以进行课堂辩论)

1 .查阅资料,谈谈你对海洋的认识。

2.新疆远离海洋,造成了特殊的沙漠戈壁地貌和干旱气候。请从气候与海洋的关系来讨论这一问题。

3.人类应该怎样利用海洋?

四,读的练习:

班班通显示一篇跟“海洋”主题有关的文章,让学生读,加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写的训练:

以“我所了解的海洋”为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利用海洋的认识。

(可以在课堂外完成)

六:能力测评题:

你知道哪些海底动物,请说一下。

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 童裳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与生命的密切关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2 、学习本文按事物质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本文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将本文的知识点运用概念图方式进行条理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逻辑顺序。 [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大家都知道是“类人猿——类猿人——猿”,如果再问,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了。如果再问,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说不清了。今天我们学过这篇文章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现在就开始我们的生命之旅——《海洋与生命》( 投影:海洋与生命) 二、作家及背景: 童裳亮,山东海洋学院教授、科普作家。1936年生,浙江临安市人。本文是他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课文研析 (一)解题、学习说明文知识 大家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讲了哪些内容? 课文讲了“海洋”、“生命”及“海洋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我们理解的重点应放在“与”字上,即海洋与生命的关系上。这种说明事物之间关

系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大家通过阅读第五册知道,依据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实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实物说明文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是事理说明文。现在大家阅读有关事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见“单元训练目标”) 好,大家了解了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这篇文章。 (二)课文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 (三)内容研析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十分明晰的,一共有三个小标题,最后还有一段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写这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 先来看这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最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 问题一:这部分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浩瀚) 问题二:这部分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的“浩瀚”?(“大”、“深”) 问题三:为了说明海洋的“大”和“深”,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列数字2、作比较,此外还进行了假设) 问题四:“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而确切的印象。但是要注意数字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于一些估计的数字要交代清楚,而且应力接近实际。(见第五册P18)作比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还有一点就是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 问题四:文章开头的两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描述。作用:非常生动,形象,描述了海洋的美丽景象,以人入胜) 总结:总之,这一部分概括说明了海洋的既大又深。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突出海洋的“大”和“深”呢?这和下面的内容有何关系呢?让我们先看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 问题一:这部分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摇篮”。什么是“摇篮”?语的解释是“可摇动的婴儿卧具。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发源地”。“生命的摇篮”也就是生命的“发源地”。这一部分是讲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那么,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呢?这一部分就回答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第一课时 (一)导语: 早在 2500 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那么,海洋为什么对人类有着这么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这个秘密。 ( 板书:海洋与生命 ) (二)作家及背景: 本文是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教授童裳亮同志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初步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 阅读:学生自读课文,处理字词。 淀 di à n 翱翔á o xi á ng 浩瀚 hàn 蓝藻zǎo 棘皮jí曝晒pù石莼 chún 氯化钠lǜ浒苔hǔ礁膜jiāo 2 讲解:教师讲解科学名词,扫平阅读障碍。 ( 1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2 )石莼、浒苔、礁膜,都是绿藻。石莼,一作“石蓴”,亦称海白菜。浒苔,也叫“苔条”。礁膜,又叫石菜、绿紫菜。三种藻类植物,晒干以后都可以使用。 3 理清结构:学生讨论结构提纲,教师归纳。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介绍海洋的概况,说明海洋的深广。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3自然段)写海大。首先从直观感觉写起,描述海洋的辽阔,接着从地图上看,进一步显示海洋之大,最后用精确的数字说明海大。 第二层(4自然段)写海深。 第三层(5自然段)小结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说明海洋孕育、诞生了生命。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6——8自然段)介绍生命在海洋诞生发展的过程。

第二层(9——14自然段)阐述原始生命诞生的原因。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首先提出海洋孕育原始生命的原因是由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接着从四个方面阐述海水的重要作用。 第三层:(15自然段)分析海水过去的特性,进一步说明生命的诞生与海洋的关系。第四层:(16——17自然段)说明高等动植物的诞生与海洋的关系。 第三部分(天然的牧场):说明海洋是天然牧场,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第一层:(18自然段)承上启下,衔接两部分。 第二层:(19——20自然段)说明丰富的海洋动物是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第三层:(21——24自然段)说明海洋植物是供养海洋动物的天然“牧草”。(四)具体分析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始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和发展的过程。这部分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这部分主要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采用了顺序说明。 第七、八自然段中先说“大约在 32 亿年以前”,再说“大约一亿年以前”,然后说“经历亿万年的进化”这是时间顺序说明法; 先说“根据化石所见,这些原始生命和今天的细菌相似。”再说“出现象蓝藻一样的原始生命”,然后说“逐步形成了原生、海棉动物……以至出现了象鱼类这样的比较高等的海洋脊椎动物”这是逻辑顺序说明法。 顺序说明可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2.原始生命在海洋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因有四: ( 1 )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是生物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因此水是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前提。 ( 2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要靠水来溶解。 ( 3 )原始生命的诞生需要一定温度,而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海洋成了天然的

海洋与生命导学案

第三层(第6段) 海洋与生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 主要内容。 2初步具有概括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一、说明文相关知识链接: (1) 说明文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 性质、功能;或阐明 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 说明文分类: ①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②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3) 说明方法:举例子、(引资料)弓I 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 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4)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作者简介: 童裳亮,1936年生,浙江临安市人,科普作家。长期从事仿生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的 教学和科学研究。 翱翔( )浩瀚( )蓝藻( )棘皮( )曝晒( ) 石莼( )氯化钠( )浒苔( )礁膜( )硅藻( ) 四、研读课文重点突破 (一) 浩瀚的海洋 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介绍海洋的概况,说明海洋的深广。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3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4-5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部分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2、这部分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的“浩瀚”? 3、作者在说明海洋的“大”和“深”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生命的摇篮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说明海洋孕育、诞生了生命。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4-9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10-1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始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和发展的过程,这部分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天然的牧场 第三部分(“天然的牧场”)说明海洋是“天然的牧场”,这一部分共七段,可分三层: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教案

课题:《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2*用心灵去倾听 设计者:普兰店市实验小学王君 一、教材分析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二、学情分析 《用心灵去倾听》是本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对于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课前借助预习提纲,迁移运用学法,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课堂上引领学生充分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态度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难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六、教学策略教师:引导法、点拨法。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明确目标。(3分钟)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题质疑,直奔主题。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二)自学自悟,交流反馈。(10分钟)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进行再学习,思考: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2、反馈交流: (1)课文的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 (2)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请教手砸伤了怎么办?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请求告诉金丝雀为什么死去?) 仅仅是这些帮助吗? 【设计意图】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索。(8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并体会。 (2)朗读感动自己的语句。 (3)自学后小组交流。 2、学生围绕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指导学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四)全班交流,顺学而导(12分钟) 1、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

海洋与生命答案

海洋与生命答案 【篇一:海洋与生命(教案)】 /p>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与生命的密切关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2 、学习本文按事物质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 说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 教学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织材料,安排说 明层次以及综合运用多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本文按事物逻辑联系及人们的认识规律组 织材料,安排说明层次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教学,重点将本文的知识点运用概念图方式进行条理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逻辑顺序。 [ 教学内容及步骤 ]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大家都知道 是“类人猿——类猿人——猿”,如果再问,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可能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了。如果再问,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从哪里 来的呢,可能大部分同学都说不清了。今天我们学过这篇文章就能 够找到问题的答案。 现在就开始我们的生命之旅——《海洋与生命》 ( 投影:海洋与生 命 ) 二、作家及背景: 童裳亮,山东海洋学院教授、科普作家。1936年生,浙江临安市人。本文是他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课文研析 (一)解题、学习说明文知识 大家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讲了哪些内容? 课文讲了“海洋” 、“生命” 及“海洋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我们理解的重点应放在“与”字上,即海洋与生命的关系上。这种说 明事物之间关

系的说明文,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大家通过阅读第五册知道,依据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实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实物说明文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景 泰蓝的制作》,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是事理说明文。现在大家阅读有 关事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见“单元训练目标”) 好,大家了解了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理论 来分析这篇文章。 (二)课文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 (三)内容研析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十分明晰的,一共有三个小标题,最后还有一段 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写这四部分内容?这四部分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 先来看这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最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 问题一:这部分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浩瀚) 问题二:这部分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的“浩瀚”?(“大”、“深”) 问题三:为了说明海洋的“大”和“深”,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列数字 2、作比较,此外还进行了假设) 问题四:“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而确切的印象。但是要注意数字 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于一些估计的数字要交代清楚,而且应力接 近实际。(见第五册p18) 作比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更深刻地理解 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还有一点就是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问题四:文章开头的两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 (描述。作用:非常生动,形象,描述了海洋的美丽景象,以人入胜) 总结:总之,这一部分概括说明了海洋的既大又深。那么我们的问 题是: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突出海洋的“大”和“深”呢?这和下面的内 容有何关系呢?让我们先看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 问题一:这部分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8课《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 ——童裳亮 我们之前学了《包身工》,那是一篇报告文学,属于记叙文,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海洋与生命》。 一、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2.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三、根据说明文的体系不同,还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引用说明、摹状貌、引资料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这篇课文是一篇介绍海洋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事例说明文。课文选自《科学实验》,作者是童裳亮。童裳亮教授是浙江临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80-198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进修,1986-1987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研究。历任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主任、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海洋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海洋生物技术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鱼类生理学》、《海洋生物技术》、《仿生技术》、《中老年健康自助》等。他也是一名科普作家。《海洋与生命》一文于1985年入编全国高中《语文》课本作为教材,他的科普图书《海洋生物趣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十二课 教案汇总

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第一课时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地位:本课时是十二课的第一课时,阐述了意志的涵义、意志的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志教育极为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了解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方面:认识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增强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的自觉性。 运用方面: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学情简要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理想信念和意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系统的学习。有些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目标,把理想信念看做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在生活方面,因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溺爱等原因,做事缺乏坚持和意志力。需要培养和锻炼坚强的意志。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配乐故事《独臂英雄的故事》。根据故事,讨论说明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引思明理 1.活动体验,体悟意志 具体做法:教师播放2首曲子,学生平举胳膊,保持不动,坚持下来的为胜利者。活动后,学生谈感悟,师生总结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

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意志和行动紧密相连,称为意志行动。 2.案例分析,明晰意志作用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钱伟长》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讨论意志的作用。 师生总结: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意志是人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3.讲述故事,感悟理想信念与意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说一说:体育名将等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故事带给自己的启示。启示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有理想信念,二是有坚强意志。 (2)分享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想。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确:理想和信念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意志力(这是区别)。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这是联系)。 教师多媒体展示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一壶沙子变成了一壶清冽的水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队员们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教案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词语,灵活应用重点词,达到会用词语造句的程度。(2)能以较快的速度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流利地回答问题并学会用句型。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学生能用重点词造句,组成词组。 (2)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件叙述的前因后果,能够进行与课文有关的对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教育学生学词语时应该学的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2)阅读课文,学会重视写作方式,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上。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2)学生能流利准确地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流利地回答问题。 (3)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教学难点】

(1)词语要求会读,会写,完全理解,并会运用。 (2)能够概括段落,准确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方法】 (1)精讲多练,讲练结合。(2)自读,分段讲解,转述段落,总结全文。 (3)本科六课时全为多媒体课,利用班班通,PPT课件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初学课文(一) 第三课时深学课文(一) 第四课时学习课文(二),词语 第五课时学习课文(二)课文 第六课时真是交际与写作训练

周次第十二周时间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八年级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 新课题目第一课时讲解运用词语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荡漾,浩大,祖祖辈辈,原始,媒介,举足轻重,扼杀,,捕获,罢了”等词语,灵活应用重点词,达到会用重点词组词组,造句的程度。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荡漾,浩大,祖祖辈辈,原始,媒介,举足轻重,扼杀,,捕获,罢了”等词语并灵活应用。 2、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1、掌握词语的运用范围。 2、联系生活实际,围绕“高尚的施舍”的论点进行思考。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 导入新课 海洋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海洋的知识,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是生命的摇篮,为什么是天然牧场。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关于这方面的一部分重点词语吧!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12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第12课《你要茶还是咖啡》教案 教学任务一、语音难点 1.声调连读练习 2. 发音难点词汇: 兴趣、太极拳、感兴趣、选、足球、篮球、自行车、报名、没错儿 二、重点词汇 1. 量词:门、位、杯 2. 对(pre.)、可是、一样、还是、爱好 三、语法 1. 选择疑问句:A 还是B ? 2. 对……感兴趣 对……很好 3. 一样 跟/和……一样 跟/和……不一样 四、语言技能 1.读:能够熟读生词和课文,达到声调、语调基本准确。 2.说:能够使用学过的句式和词语简单陈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3.写:能够认识本课汉字,并学会书写重点汉字。 时间安排1.本课共需三次课,6课时 2.课时安排 第一次课:复习第十一课、学习课文一 第二次课:学习课文二和课文三、做部分综合练习 第三次课:做综合练习、学习汉字知识及练习写汉字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I》编著荣继华 ***********************************************************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第十一课(15分钟) 1. 认读学过的重点词语 汽车、公司、平时、周末、休息、聊天儿、食堂、手机、号码、 宿舍、画画儿、收拾、一块儿、做饭、东西 2. 进行扩展练习(用提问方式) 上()做()收拾()开始()看()听()买()喜欢()学习()吃() 3. 用学过的语法进行问答练习 ?你一般在哪儿吃饭? ?你在哪儿学习/工作? ?你朋友在哪儿学习/工作? ?你在哪儿上网? ?你做饭吗?你在哪儿做饭? ?你的手机/电话号码是多少? ?你平时喜欢做什么? ?这个周末你想做什么? 4.汉字听写并订正 (1)找同学到黑板上听写上节课的汉字 妈、她、姓、娜、你、他、们、作、什、做、位 (2)集体订正汉字,找同学读汉字并组词 二、学习课文一并导入新课(5分钟) 提问: 1.请问,你们现在学习什么?(汉语) 2.你喜欢学习汉语还是英语? 3.你喜欢喝什么? 4.你喜欢茶还是咖啡?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你要茶还是咖啡》。 板书:第十二课:你要茶还是咖啡 三、学习课文一生词(30分钟) 1.老师领读生词三遍,学生自读 2.请学生读生词,纠正发音问题。 注意:课文一生词比较难读词语要加强练习,注意连读时的声调,尤其是第四声。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阿拉伯帝国语文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1.了解穆罕默德的贡献,知道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了解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及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2.认识伊斯兰教在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帝国建立过程中起到的一面旗帜的作用,正确理解宗教信仰的作用。 重点 伊斯兰教的创立及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难点 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中的重要作用。 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凝聚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这些各种肤色、各个年龄段的穆斯林来自世界的各个地方,朝觐期间,他们聚集在“圣地”麦加周围,一起祈祷,一起吃饭,一同学习。“麦加朝觐”是每年伊斯兰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动。伊斯兰教是怎么产生的?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了解这一历史吧。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教师:请同学们链接地理所学知识,了解阿拉伯国家及阿拉伯半岛的情形。 学生1: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有22个,总面积约1 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3.39亿。 学生2: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位于亚洲西南部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半岛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适于畜牧业,少数有绿洲的地方适于农业。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阿拉伯国家统一信奉伊斯兰教,那么,伊斯兰教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史料1伊斯兰教产生前,多重危机使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阿拉伯半岛的居民面临着生存危机,沙漠中贫乏的物质条件使半岛上的居民经常面临死亡的威胁;生存环境的恶化加剧了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危机,社会内部冲突和对抗加剧,不同部落之间的战争日趋频繁。传统多神崇拜的信仰开始松动瓦解。同时,传统商路的改变使位于新商路上的麦加等沙漠中的绿洲城市日益繁荣。在这些城市中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史料2大约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阿拉伯半岛麦加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意志坚强,富有智慧。经过长期的潜修冥思后,在4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 教师: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创立的? 学生: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教师:伊斯兰教创始人是谁?其基本教义是什么?

第十二课教案

第十二课教案 一、课的任务:翻身是这个时期孩子的重点,同时为爬行作一些准备。手的动作以学习使用工具为主。开始发展第二信号系统的核心——语言。 二、课的内容: 1、音乐律动《小铃铛》 ⑴目的:提高宝宝对律动音乐的兴趣,调节活动气氛,训练宝宝左右手抓握铃铛的能力 ⑵教法: ①教师引题:“宝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声音,你听一听它的声音叮叮铛铛 它是小铃铛,有请小宝宝和小铃铛一起来做游戏,一起来听好听的音乐。请宝宝拿好小铃铛,家长配合宝宝一起来摇摇我们的小铃铛,好的我们一起来听听音乐 歌词大意:一只小铃铛,叮铛叮铛响,叮铛叮铛,叮铛叮铛,叮铛响。 ⑶器材:音乐《小铃铛》 ⑷时间:5分钟 2、舌头的运动 ⑴目的:语言是喉、、声带等发音器官和舌、口运动的结果,而使发出的声音变成语言主要是舌头的位置、形态的变化和口型,所以训练孩子的舌头能使他们(她们)更快形成语言。锻炼宝宝的模仿能力,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 ⑵做法:对于舌头的运动婴儿有自己的训练方式–吃手指、吃任何拿到手的东西。6个月以前的孩子还没有牙齿,因此他们所谓的吃实际上是用舌头添东西,这个过程孩子运动了舌头,大约一年时间的运动,舌头可以随意使用了,孩子发出的声音就形成了语言。 对于宝宝的“吃”,大多数成人由于安全、卫生上的考虑,采用禁止的做法,但是仍然阻挡不了他们(她们)“吃”的积极性。 但是我们遇到个别的极端例子,一位医生世家出于卫生的原因,父母、爷爷、奶奶和保姆5个人时时刻刻提防他的宝宝“吃”,最后这个宝宝形成动力定型,不“吃”了。到了二岁半这个孩子什么都听得懂,但是什么也不会讲。 因此我们不但不要禁止宝宝“吃”,而且要给他们(她们)创造一个良好“吃”的环境: 首先解决卫生的问题,把宝宝喜欢的“吃”的东西(主要是玩具)放在一个容器中,容器和玩具都要洗干净,宝宝的手要洗干净。 然后安全的问题;玩具的大小是宝宝能抓、握又吃不下去,也不要有尖锐的棱角防止出现危险。 最后是兴趣;容器和玩具要及时更换,因为喜新厌旧是宝宝的特点,使用过的东西过一段时间还可以重复使用,遗忘快又是婴儿早期的一个特点。 在创造一个良好“吃”的环境同时,我们在以后的课中还要帮助宝宝训练舌头,使宝宝早一些学会使用自己的舌头。 ⑶时间: 5 - 8分钟 3、拉手仰卧起坐 ⑴目的:增加婴儿的腹部、颈部、上肢、肩带力量和手的握力,为腹部离地的跪撑爬行、攀登做力量上的准备,是牵拉的后续动作。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2课 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岳麓版必 修1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腐朽没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清政府关于禁绝鸦片的争议;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搜集,掌握从不同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运用多种史料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历史事实的方法。 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学会依据不同史料,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评价;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关于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应到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清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三、教材内容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五、知识链接 “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但近代中国与外国所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的权利,故称“片面最惠国待遇”。它充分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清朝官员对最惠国待遇不知是双方共同享有的。 六、教学资源建议

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早在2500 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那么,海洋为什么对人类有着这么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这个秘密。(板书: 海洋与生命) (二)作家及背景: 本文是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教授童裳亮同志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初步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 阅读:学生自读课文,处理字词。 淀di a翱翔a o xi a n浩瀚h an蓝藻z d棘皮j曝晒p U石莼ch UrM化钠l(浒苔 h 口礁膜ji ao 2 讲解:教师讲解科学名词,扫平阅读障碍。 (1)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2)石莼、浒苔、礁膜,都是绿藻。石莼,一作“石蓴”,亦称海白菜。浒苔,也叫“苔条”。礁膜,又叫石菜、绿紫菜。三种藻类植物,晒干以后都可以使用。 3 理清结构: 学生讨论结构提纲,教师归纳。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浩瀚的海洋): 介绍海洋的概况,说明海洋的深广。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3 自然段)写海大。首先从直观感觉写起,描述海洋的辽阔,接着从地图上看,进一步显示海洋之大,最后用精确的数字说明海大。 第二层( 4 自然段)写海深。 第三层( 5 自然段)小结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 说明海洋孕育、诞生了生命。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 (6——8 自然段)介绍生命在海洋诞生发展的过程。 1 第二层(9——14 自然段)阐述原始生命诞生的原因。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首先提出海洋孕育原始生命的原因是由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接着从四个方面阐述海水的重要作用。 第三层: (15自然段)分析海水过去的特性,进一步说明生命的诞生与海洋的关系。 第四层: (16——17 自然段)说明高等动植物的诞生与海洋的关系。 第三部分(天然的牧场): 说明海洋是天然牧场,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第一层: (18 自然段)承上启下,衔接两部分。 第二层: (19——20 自然段)说明丰富的海洋动物是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第三层: (21——24 自然段)说明海洋植物是供养海洋动物的天然“牧草”。

六年级上册第12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12课《用心灵去倾听》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