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冀也自然的实现了由区域目标向国家战略的过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如何与京津产业对接、实现自身产业的转移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献计献策。

标签: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市;产业对接与转移

大量实践表明,产业与区域二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互为依托,相互影响。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保定市只有充分的利用并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才能进一步实现与京津产业的良好对接以及自身产业的转移,只有这样才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自己谋求并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下,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自从我国推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就给保定市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与挑战。当前形势下,对于所取得的成绩不应沾沾自喜,而应在不断的发展与成长中,总结经验教训,正视自身的不足,对劣势与潜在的威胁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寻求适合自身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相关策略,促进其发展。

1.1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下,保定市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劣势分析

第一,就产业集聚区而言,缺乏较高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产业配套的水平及能力。大量实践表明,产业分工、产业协作、产业配套对于区域产业的承接转移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旦该区域具备良好的这三方面的能力就等于在承接产业转移“战役”中拿到了杀伤力极强的重型武器。就保定市目前产业承接转移的现状而言,大量横向产业聚集在一起,集聚区内所呈现的是一种“相互厮杀与竞争”的状态,各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不能利用彼此的优势进行合作,实现共赢。同时,在保定市集聚区域内部,各产业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以至于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很低,几乎没有,这样最终造成了产业集聚区内没有一股连接彼此、共同发展的合力,产业分工、产业协作、产业配套的能力十分低下。正是因为此,许多在保定市找不到配套产品的京津转入企业,不得不从京津地区获得所需产品,给京津转入企业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转入成本,不能发挥保定市自身的产业及区域优势,对其对接京津产业转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二,保定市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没有完善的机制与有效的政策,致使在集聚区内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保定市主要采取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的办法,注重产业落户带给该区域的直接利益,并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样就形成了集聚区单一的产业结构,而产业间的趋同特点,产生企业之间“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的不和谐现象。由于在对接京津产业转移中没有合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为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一、总体导向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重点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高端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制,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建设五区五带五链 1.以“五区”为突破建设重要引擎 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率先突破,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 2.以“五带”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 ——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涵盖北京、廊坊、天津为轴线的区域。利用北京技术优势和天津、廊坊等地的制造能力,承担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沿海临港产业带。主要包括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利用港口优势和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滨海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滨海型产业带。 ——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中心城市为节点,利用本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涵盖衡水、邢台东部、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年,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河北的2.64和2.68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2.02和1.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1.86和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

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万到500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冀只有两个: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转移特征

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分工结构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北京以相对高端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天津资本密集型行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河北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兼顾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差异化、梯度化的区域制造业分工格局。 北京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16个行业。但近年来上述行业增长率偏低,具有产业转移趋势。 天津具有明显优势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 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个行业。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纺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126业5个行业。 河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相对较多,从高到低依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

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热力电力的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 个行业。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 5个行业。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特征 京津冀区域的制造业总体上是处在以京津核心区为增长极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河北全域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呈现出沿海化及资源地临近化的再布局,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逐渐向配套完善的重点区域转移。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县层面呈现出了主要从京津走廊向河北东部沿海的唐山、秦皇岛以及河北腹地的冀中南地区转移的基本特征,与产业分工变化的趋势保持基本一致,即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空间分工模式逐渐从原来的京津为核心逐渐向冀中南腹地化及沿海化发展。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在区县之间由分工的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分行业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最小。 文章摘自《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

《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近期,为深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北京 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北京市孝习贲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发布会,邀请多家单位领导介绍全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 精神的重要政策、重点项目。第一次发布会聚焦京 津冀协同发展的话题。发布会邀请到北京市、天津 市、河北省三地发改委的有关领导向大家介绍加强 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情况,并回答 了有关问题。 出席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包括:北京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 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先生,无津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律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 小组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白向东先生,河北省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办公室综合二处处长朱文治先生6 刘伯虞副主任首先介绍情况0 刘伯正: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年是实现京 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目标的节点之年。随着京津冀协 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京津冀S曹市不断增强协 同联动,有力有序地推动一批重要事项、重点项a、重大政策落地实施,获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显著 成效。产业转移对接协作是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 关键支撑,也是协同发葳三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 一?为进一步引导三地产业有序转移与精准承接, 北京市会同津冀两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 京律冀产业转移承接童点,平台建设的意见》,经过 多次征求国家协同办和各有关部门意见,已于近日 正式印发实施。今天我重点从《意见》的起草背彔、特点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_、背景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童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3省市 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 攘活动,“4+,产业合作格烏加快构建,一批童大产业 合作项目相麵地,产业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选 一是“4+N”产业合作格局更加巩固8曹妃甸示 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29个,首钢京唐公哥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张承生态功能区农业、旅 游、数据中心等绿色产业加快落地,张北云计算产业 基地2个数据中心投人运营s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 区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快编制,共建共管体制深 入研究〇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自揭牌以来 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达316家,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完 善。'二是童大产业合作项目成果丰硕e北京现代第四 n;广在沧州投产,实现了“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 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102 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其中北京医药企业79家,成 为“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异地监管协同 化”的范例〇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和沧州、正定、保定等 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承接平台集聚效应和 示范作用逐步显现。三是产业疏解政策体系加十夬 建立。我们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加强政 策创新,注重打好疏解政策组合氣发布疏解非首都 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 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明确了转移企 业认定、纳税情况认定、税收转移分享等工作机制;出台健全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配套政策意见,从6 大方面提出若干政策任务。 总体来着,3年多来,京律冀j省市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产业对接协 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更是一场无经验可循的“大考”,仍面临一 些何题和挑战,比如各类承接平台仍然较多且布局 相对分散,产业转移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等。为进一步加強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统筹 规划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我们会同津冀两省市共同研究 制定了该《意见h 二、《意见》的主要特点及内容 该《意见》是京津冀三省市首次联合制定的综 合性、指导性文件,对进一步推进三地产业对接协 作,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将疏解和承接一体谋划、统筹考虑$紧扣非首都功能 @〈天津瞭望〉@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docx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 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 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 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 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 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 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 年,北京、天津的人均 GDP 分别为河北的 2.64 和 2.68 倍;城镇居 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 2.02 和 1.3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 1.86 和 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 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 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

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 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 平均水平( 2015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 ),已经达到了 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 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 万到 500 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 冀只有两个 :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 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 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 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 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 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 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 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 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 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