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冲突性话语浅析

冲突性话语浅析

冲突性话语浅析
冲突性话语浅析

摘要: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社会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语言的“润滑”。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就某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起冲突性话语,更有甚者会发生冲突性行为。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冲突性话语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生活中语言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冲突性话语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性话语行为,必然需要双方在会话中有一个过程: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话语带有攻击性,并对此进行话语防御。我们要认清这个你来我往的交互性言语产生的机制,就需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一、冲突性话语与会话含义理论

当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上提出会话含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要在实际运用中分析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从文字中进行简单理解。一般情况下,会话的顺利进行以遵循合作原则为前提,违反了这一原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的违反:

合作原则下有四条准则:量的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违反合作原则就是没有遵循这四条准则,由此引发的冲突性话语并不鲜见。

繁:(毫不奇怪地)还没睡么?(立在中门前,不动。)

朴:你?(走近她,粗而低的声音)你上哪儿去了?

(望着她,停)冲儿找你一个晚上。

繁:(平常地)我出去走走。

朴:这样大的雨,你出去走?

繁:嗯,(忽然报复地)我有神经病。

朴:我问你,你刚才在哪儿?

繁:(厌恶地)你不用管。

朴:(打量她)你的衣服都湿了,还不脱了它。

繁:(冷冷地,有意义地)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

朴:(不耐烦地)不要胡言乱语的,你刚才究竟上哪儿去了?

繁:(无神地望着他,清楚地)在你的家里!

朴:(烦恶地)在我的家里?

繁:(觉得报复的快感,微笑)嗯,在花园里赏雨。

朴:一夜晚。

繁:(快意地)嗯,淋了一夜晚。

这段对话选自《雷雨》第四幕。周朴园开始没有回答繁漪问话,而是进一步反问繁漪昨晚去哪了。话轮持续,周朴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两人从会话开始就没有显示合作的态度,所说的话中并没有包含会话顺利进行应有的信息量,违反了量的准则。周朴园质问繁漪在这样的雨天还出去,“我有神经病”的回答违反了质准则,因为繁漪没有得任何病。周朴园注意到繁漪的衣服湿了,就说“还不脱了它”,繁漪接下来的话与之并无关联,违反了关系准则;对于周朴园来说晦涩难懂,认为她根本是在“胡言乱语”,违反了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的遵守:即使遵循了合作原则,也仍然有可能引发冲突性话语。

萍:(急切)你呢?

繁:(无神地望着前面)就走到窗户前面站着。

萍:那么有一个女人叹气的声音是你么?

繁:嗯。

萍:后来,你又在那里站多半天?

繁:(慢而清朗地)大概是直等到你走。

萍:哦!(走到她身后,低声)那窗户是你关上的,是么?

繁:(更低的声音,阴沉地)嗯,我。

萍:(恨极,恶毒地)你是我想不到的一个怪物!

繁:(抬起头)什么?

萍:(暴烈地)你真是一个疯子!

繁:(无表情地望着他)你要怎么样?

萍:(狠恶地)我要你死!再见吧!

会话很好地遵循了合作原则,两人一问一答,虽然回答的内容与问话联系紧密且无欺瞒,却仍引起了双方的冲突。问题在于会话外的两人间的渊源与纠葛。因而关联理论提倡一种动态的语境观,会话双方在每一轮会话结束后将新的认知加到语境假设中,在每一轮会话中不断明确双方的意图。这一幕对话的理解就需要对之前的文本进行一定的阅读和理解。

二、冲突性话语与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出于礼貌的考虑,人们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利奇仿照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包含六个准则:得体、慷慨准则;称赞、谦虚准则;一致、同情准则。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冲突性话语的产生是由于交际者的不礼貌言语引发的。那些听起来让人“不怎么舒服”的话语,基本上违反了礼貌原则。

杨晓芸:呸!离婚!马上离婚!不离我现在就踩死你!

向南:呸!没门儿!

杨:呸!

向:呸!玩儿去!你给我玩儿去!你给我玩勺子把儿去!

杨:你……

向:呸!

这是《奋斗》里向杨夫妇在民政局的一段争执。杨的第一句话就违反了赞誉准则,向和她一样运用了非常不礼貌的表示斥责和唾弃的叹词“呸”。不论谁听到这样不礼貌话语都会觉得很不舒服。

布朗和列文森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极力想要为自己博得的一种公众中的个人形象”。这种形象在交际中并非恒定,可以被损害、保持或者增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有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会话中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和消极面子(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的威胁。杨晓芸对向南发出了威胁性的言语,威胁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向南让杨晓芸“玩勺子把儿去”,也是一种通过发出命令性言语行为威胁到了说话人消极面子。向南在他第一个话轮时说道:“呸!没门!”对杨晓芸的言语做了否定回答,威胁到了她的积极面子。一方言语威胁到另一方的面子,另一方为保全面子就极有可能引发冲突性言语行为,即上文中提到的这种你来我往的过程。其中也涉及了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如问候、道歉、道别等。他的关注点在于我们用语言能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效果,因而他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抽象为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塞尔又将施事行为划分为断定式、指令式、宣告式、表情式和承诺式五种。向南说:“你给我玩勺子把儿去!”不仅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指令式的施事行为。这种指令类型言语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威胁到了对方的消极面子,由此就有引发冲突性话语的可能性。

又如:

朴说,请母亲喝。

冲(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朴(高声地)我要你说。

萍(低头,至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冲(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繁(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朴(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繁(四面看一看,望望朴园又望望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朴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萍爸!我——

朴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朴园每句话都是步步紧逼的指令型施事行为,这些话语威胁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虽然每句指令话语有各自的指令对象,但实际上这些言语不仅威胁了直接受话人的面子,而且集中影射到了间接受话人周繁漪。周朴园通过这些指令型言语行为达到了劝繁漪喝药的浅显目的,维护了自己作为封建大家长的威严、维持家庭秩序的深层目的。戏剧冲突通过人物一轮一轮的对话逐渐凸显。

三、现实中的冲突性话语及过程初探

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性话语生活气息更浓郁,缺少了上文例子中的艺术感。下面我们选取生活中一段冲突性话语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杨丽萍:“......我们在座的几位决定不了,不能评判你们是否是好舞者。”

金星:“杨老师,我们坐在这位子上必须得评判,要不白拿这个工资了。我们就是做导师来评判的。这段舞他们俩跳得就是不好。”

杨:“但我自己觉得这段舞非常好,而且他们跳得非常好。(想要继续说话)”

金:“那您给票不就完事了。您给票我不给票,就这么完事了,简单。”

(杨丽萍在金星说完这段话的同时拍了金星所坐前面的桌子。)

杨:“我喜欢这段舞怎么啦!”

金:“但杨老师我不喜欢你说我们为什么要坐在这个台上,不能这么说,我们是工作,我们是请来做这工作的。”

杨:“做评委,我们能评判一个舞者,能够是好的坏的吗?”

金:“他们是好的舞者。他们刚才跳的不是爵士舞,因为今天比的是爵士舞。”

杨:“因为我觉得他们是好的舞者,那么一点点爵士的东西没表现出来,对吧,但他刚才跳得非常好,对吧,体现出他本身舞者的独特性。为什么非得要爵士呢?他自己哪去了?......”

金:“我可以什么都不说,我不举票。”

杨:“可以,但是你不能代替我。”

金:“我没代替你杨老师,我何德何能能代替你,我对你有无限的尊重,你是咱们中国舞蹈界的第一把交椅,但是游戏有游戏的规则。”(还在持续没有打算结束的争执)主持人:“实话实说,两位都争得很激烈,但是我内心爱她们,因为她们都是可爱的女人!艺术家就应该这样!我相信你会按下这一票。”

这一段发生在一台节目的评审席。冲突开始是因为一方提出一个观点寻求支持,而另一方却进行了否定:金星对杨丽萍说出的话进行了否定,两人在观点上产生了冲突,同时金对杨的观点在公众面前进行的这种直接否定,损害了杨的面子,也违背了一致准则。金对杨的

话进行直接否定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观点,杨又对其进行了否定。冲突话语进行过程中,在杨想继续阐述自己为什么觉得“这段舞非常好”的理由时,被金打断,抢夺了话语权。这类行为在现实的冲突性话语中十分常见,双方都想在对话中挽回自己的面子,积极地抢夺说话机会。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直接引发了杨拍桌子的行为,并用质问的语气将冲突推向一个高潮。两人接下来的对话并没有提供会话所需的信息量,只是挑选其中能够挽回面子的点进行延伸阐释。争吵持续,两人不断指责对方,用了很多否定词。冲突性话语并没有结束的迹象,在一个节目中,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让评审通过不断争执达成共识,需要尽快结束冲突。这时,主持人的一番话巧妙地结束了冲突,保证节目继续进行。主持人的介入性话语充分地考虑了两位评审作为某一领域领军人物及在节目中的权威性,同时也是对两位面子的维护,不偏不倚。

这个现实中的冲突性话语,更加全面地帮助我们认识到冲突性话语由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也是现实中冲突性话语发展的大致框架。冲突开始于会话双方没有很好的合作态度,违反了会话顺利进行所要求的原则;冲突持续,双方没有让步的意思并极力挽回在会话中失去的面子,争夺话语权、互相否定;冲突不可能一直无限制地持续,如果任何一方都不选择让步,则要么发展成肢体冲突,要么需要第三方介入来平息争执。

四、小结

冲突性话语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人际交流方式。但冲突性话语不仅仅是司空见惯的语言行为,更包含更深层的语言学规律。在经典文本和电视剧冲突性话语的例子中,可以发现它怎样违背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而导致沟通的失败和人际关系的崩毁。虽然有些原则并非沟通的充分条件,但经过语言学的分析解读,在理解这种行为发生机制的同时,也为社会语言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指引,避免冲突的发生,保持社会的和谐和自身的心情愉悦。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_魏欣欣

#学术评述#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魏欣欣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1。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o。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 作者简介:魏欣欣,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62

批评性话语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 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批评性目的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

冲突性话语浅析

摘要: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社会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语言的“润滑”。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就某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起冲突性话语,更有甚者会发生冲突性行为。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冲突性话语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生活中语言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冲突性话语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性话语行为,必然需要双方在会话中有一个过程: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话语带有攻击性,并对此进行话语防御。我们要认清这个你来我往的交互性言语产生的机制,就需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一、冲突性话语与会话含义理论 当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上提出会话含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要在实际运用中分析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从文字中进行简单理解。一般情况下,会话的顺利进行以遵循合作原则为前提,违反了这一原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的违反: 合作原则下有四条准则:量的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违反合作原则就是没有遵循这四条准则,由此引发的冲突性话语并不鲜见。 繁:(毫不奇怪地)还没睡么?(立在中门前,不动。) 朴:你?(走近她,粗而低的声音)你上哪儿去了? (望着她,停)冲儿找你一个晚上。 繁:(平常地)我出去走走。 朴:这样大的雨,你出去走? 繁:嗯,(忽然报复地)我有神经病。 朴:我问你,你刚才在哪儿? 繁:(厌恶地)你不用管。 朴:(打量她)你的衣服都湿了,还不脱了它。 繁:(冷冷地,有意义地)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 朴:(不耐烦地)不要胡言乱语的,你刚才究竟上哪儿去了? 繁:(无神地望着他,清楚地)在你的家里! 朴:(烦恶地)在我的家里? 繁:(觉得报复的快感,微笑)嗯,在花园里赏雨。 朴:一夜晚。 繁:(快意地)嗯,淋了一夜晚。 这段对话选自《雷雨》第四幕。周朴园开始没有回答繁漪问话,而是进一步反问繁漪昨晚去哪了。话轮持续,周朴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两人从会话开始就没有显示合作的态度,所说的话中并没有包含会话顺利进行应有的信息量,违反了量的准则。周朴园质问繁漪在这样的雨天还出去,“我有神经病”的回答违反了质准则,因为繁漪没有得任何病。周朴园注意到繁漪的衣服湿了,就说“还不脱了它”,繁漪接下来的话与之并无关联,违反了关系准则;对于周朴园来说晦涩难懂,认为她根本是在“胡言乱语”,违反了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的遵守:即使遵循了合作原则,也仍然有可能引发冲突性话语。 萍:(急切)你呢? 繁:(无神地望着前面)就走到窗户前面站着。 萍:那么有一个女人叹气的声音是你么? 繁:嗯。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_以美国电视剧_黑名单_中的对话为例_刘景明

第29卷第5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29 No.5 2016年10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c t.2016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 ——以美国电视剧《黑名单》中的对话为例 刘景明,许 菊*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冲突性话语是人类交际中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 的顺应论为基础,以美国著名的警匪电视剧《黑名单》第一季和第二季为语料,探讨警匪之间的冲突性话语。研究发现,《黑名单》中的冲突性话语源自警匪双方对心理语境、社交语境和物理语境构成的交际语境的故意不顺应。其中,心理语境包括交际对象的心理期待和情感需求;社交语境包括社会规范、法律规范、交际规范;物理语境包括受话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关键词:顺应论;冲突性话语;美国电视剧;《黑名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4X(2016)05-0076-05 一、引言 冲突性话语是广泛存在于人类交际中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根源主要在于交际双方在观点、立场、利益、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Brenneis & Lein (1977)[1]和Boggs (1978)[2]等人对儿童辩论和争吵话题的探索,后来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努力进一步拓展了冲突性话语研究的视域。例如:Zimmerman & Weat (1975)[3]通过比较夫妻在超市、咖啡厅等不同户外场合的冲突性话语,进而发现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打断的策略来操控话语权。Vuchinich(1990)[4], O’Donnell(1990)[5], Phillips (1990)[6], Du,L(2006)[7]分别探讨了家庭中的不同成员间、工作场所中的同事间、法庭中的审讯双方、网络聊天室中的交际者之间的冲突性话语,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Nguyer (2011)[8]研究了医患双方的冲突性话语。 关于冲突性话语的定义,语言学界众说纷纭,例如:言语不和(verbal discord)[9]、争吵(quarrel)[10]、反对(contracting routine)[2]、话语冲突(adversative episode)[11]等。但是,鲜有人研究警匪间冲突性话语,尤其是从语用学角度、基于顺应论的研究更为鲜见。 美国著名的警匪电视剧《黑名单》由乔卡纳汉执导、NBC电视台制作而成,于2013年9月首映。它讲述了刚从警官学校毕业、初入联邦调查局的女警官Elizabeth Keen 与身为前军事情报官、现为犯罪交易中间人的绰号为“红魔”的男主人公Raymond Reddington 斗智斗勇、根据“黑名单”“合作”抓捕各路逃犯的故事。该剧集悬疑、罪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情节摄人心魄、引人入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充斥着大量的警匪冲突性对话。较之于其他类型的冲突性话语,警匪间的冲突性话语多涉及法律范畴,由于言语双方在利益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所以警匪剧中的冲突性话语矛盾更加尖锐、论辩更加激烈、斗争更不可调和,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二、语言顺应论 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著名语言学家 Jef.Verschueren[12] 于1999年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三大基本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使得交际者得以在使用语言的同时不断做出语言选择并及时调整以实现顺应。其中变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_杨峥

第16卷第8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6,No.8 Aug.,2010 2010年8月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西欧语言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2]。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批评性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 传播媒介,而应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篇进行批评性鉴赏的能力,以便应对由于语言日渐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引起的问题。 目前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应用技能,还要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但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差[3]。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已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篇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学生英语语篇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见,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语篇的结构信息及隐性权力意识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了解语篇的结构,也能让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目的所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杨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0)08-0063-04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杨峥(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冲突性话语普遍存在于日常交际中,它是一种自然发生并且不可 避免的语言现象。因为社会中的任何人,都需要不断与周围进行交流。如果交际者之间因反对对方的观点或行为而产生冲突,并且这些冲突 通过语言交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话语冲突。话语冲突即冲突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体现(冉永平,2010)。交际中的冲突常常会威胁到交际另 一方的面子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因而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不仅可以 缓解人际间的矛盾,促进交流与沟通,而且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 出贡献。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在国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冲突性话语,并且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Grimshaw,1990;Dorril,1997;Kakava,2001)。而 国内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很不足,并 且研究的角度主要从会话分析和语用学(赵英玲,2004;冉永平,2010),而将会话分析和文化理论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会话分析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中美情景喜剧中 的冲突性话语。本文的语料来自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和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本 文采用会话分析理论系统地分析冲突性话语在起始,激化和结束阶段 中的冲突模式,然后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各个阶段的冲突模式在 这两部情景喜剧中分布的异同点,并采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Hofestede,1991)解释产生这些异同点的原因。通过分析这两部情景喜剧中的冲突性话语,本文得到以下结果:1.在冲突起始阶段,中国人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1 (总第147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Ξ 纪玉华 (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 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 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 一、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Hall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译为“话语”。[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Fairclough和W odak给discourse的定义是:“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9](P258)但如果将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译为“批评性语言运用分析”,则欠简洁,所以笔者认为将其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合适。 Fairclough[2][10][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 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4](P22)(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 Ξ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男,山东青岛人,厦门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语用学视角下的冲突性言语分析 conflict talk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2013届 ) 题目:语用学视角下的冲突性话语分析研究分院:文学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合作导师:职称: 完成时间:2013 年月日成绩: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目录 Abstract. (i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2.1 Previous studies on conflict talk abroad and at home (2) 2.2 The relevant theories (3) 2.2.1 Speech Act Theory (3) 2.2.2 Politeness principles and face- threatening act (3) 3.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conflict talk (3) 3.1 Formats of initiating conflict talk (3) 3.2 Formats of terminating conflict talk (6) 4. The duality of conflict talk (7) 4.1 The negative sides of conflict talk (7) 4.1.1 An face threating act (7) 4.1.2 Harm towards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 (8) 4.1.3 The damage to social harmony (9) 4.2 The positive sides of conflict talk (9) 4.2.1 An face maintaining act (9) 4.2.2 Emotion maintenance (10) 5. Conclusion (12) Works Cited (13)

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 汤红娟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0) 提要:话语制衡在话语交际中有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话语制衡是话语交际者在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下,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采用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话语制衡为例,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及语境因素的分析,探讨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阐明话语制衡在发挥惠人利己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制衡;语用原则;电影《金陵十三钗》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2-0036-5 On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Flowers of War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Tang Hong-ju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ave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purport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 interlocutors apply in order to save face and balance fac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contextual elements like social power,class,age,and cognitive abil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ts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delves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Based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movie,the Flowers of War,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condition of executing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pragmatic principle;the Flowers of War 1批评话语分析和语境因素 批评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R.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失衡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主要探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效能(Fairclough2003,Gee1999,Mar-tin2000,Wodak2001,廖益清1999,刘立华2008)。批评话语不仅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有3种研究方法。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言语变化。第二,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为本,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话语和语境媒介发生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描述和解释的对象。第三,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由于情感态度、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尤其是由于涉及的语境因素的不同,相同话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王占斌苑春鸣2007)。 语境因素是指话语或言语行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语言上下文或非语言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武瑷华2006)。van Dijk曾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 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3,No.2 Serial No.171

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研究

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研究 近年来,冲突性话语引起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冲突性话语的缓和性回应策略研究,关于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小说《亮剑》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从言语行为的施为力度和语言顺应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运行模式和语境顺应性理据,以期帮助人们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其实质。 标签: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刻意不礼貌运行模式语境顺应性 一、引言 冲突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双方之间因看法、观念、利益等方面出现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一种敌对状态。冲突可分为语言冲突和非语言冲突(行为冲突、心理冲突等)。本文的研究焦点是语言冲突,即冲突性话语(conflict talk)。针对这种话语形式,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不同学者对其命名具有多样性,如:言语不和(verbal discord)、言语对立(verbal opposition)等。冲突性话语是一种言语不礼貌行为。学界对不礼貌话语的研究较少,在语用领域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更加鲜有涉及。 国外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集中于语用学、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视角。国内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起步较晚,如:许炳坤(2009)对电视访谈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研究,赖小玉(2011)对家庭成员之间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夏玉琼(2014)对医患会话中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等。纵览国内现有资源,尽管相关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结构、人际功能、种类范畴、回应语中的缓和策略以及它与权势、身份建构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学者们对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却关注较少。据此,本文以冲突性话语回应语中的对抗策略即刻意不礼貌言语行为为中心,重点研究其运行模式和语用理据,希望能丰富此领域的学术研究。 由于李云龙个人性格等原因,《亮剑》这部小说中的冲突性话语非常典型。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分析语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二、冲突性话语与刻意不礼貌言语行为 (一)冲突性话语 “冲突性话语”一词源于Grimshaw主编的论文集,指由于意见、观点、立场等方面的差异,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言运用上出现某种对立、否定或争执的状态。之后,由于研究视角的丰富性,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定义各持己见,比如:冉永平认为,在会话、访谈等言语交际中,受制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见、观点、立场、视角等,交际主体之间就会出现争论、争吵、反对、反驳、异议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并体现为交际一方反对、不同意或不支持另一方的话语,

批评话语分析与批评性写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2516634.html, 批评话语分析与批评性写作 作者:姜松王胜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 (1.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2.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摘要本文在研究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论述的三个基本问题,找到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与批评性写作上的结合点,为批评性写作方法和模式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批评性写作 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或语言学批评,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批评性写作是一种实证性很强的学术行为,而不是以精神超越为特征的智慧神话,它应该关注现实问题的厘清或解决,并尽可能推动文学的进步与拓展。遗憾的是,当下的批评性写作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自身与文学的这种真实关系。本文试图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论述的基本问题,提出在批评性写作时应该注意的若干要素,研究如何将该理论应用于批评性写作。 一、批评话语分析论述的三个基本问题 1、话语与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首先考察的是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意识形态”,是一中性的概念,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方式。Fairclough认为社会制度由“意识形态——话语结构”,以下简称IDF)组成。每一个IDF与社会制度中的不同群体相联系,大致相当于一种“语 言社区”。每一个“语言社区”都有其各自的话语规范和意识形态规范。前者包含在后者之间,

批判话语分析

新闻文本的批判性话语研究 ——从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理论探究文本之“再现”① 李敬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 英国批判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批判性话语研究(CDA)的语言观是将语言看作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费尔克拉夫以“话语”称之。它致力于探究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话语机制对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作用,从而促使话语与权利、意识形态之间的“隐形”关系明朗化。本文应用诺曼·费尔克拉夫在语言学运作机制层面的相关研究,结合中文的语法特点及语言习惯,以《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版中涉及伊朗、朝鲜的两则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性质研究的方法,从大众媒介话语实践与现实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来思考新闻文本的“再现”。 [关键词] 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研究;构建;文本;意识形态 一、费尔克拉夫批判性话语研究理论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S.Harris)在他1952年发表于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的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 ②从此,它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被广泛研究。 根据话语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话语分析大致分为两个流派:英美学派与法德学派。英美学派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更多地是建立在把话语看成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看作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一种语言使用形式,因此其研究主要针对语言的应用,其对象包括各种书面文体、口语数据等,其分析途径则包括文本结构分析与情境分析,所涉及的学科有语义学(semantics)、语法学(syntax)、语音学、语用学(pragmatics)、符号学(semiology)、认知心理学、微观社会学等。③法德学派话语分析则是建立在把话语看作是一种交际或一种意义交流活动,其关注、分析话语后面的意识形态、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话语的功能和效果、话语生成过程及当代社会和历史中各种话语之间的斗争等,而完全回避话语的句法等语言特征。④ ①[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传播学)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李敬,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 ②李悦娥、范宏雅编著(2002).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1页. ③Van Dijik,Teun A.(1988).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Hove and London:Hillsdale,p.17. ④倪炎元(1999).主流与非主流——报纸对1990年国民党党内政治报道与评论的论述分析.新闻学研究,第58期(1999年1月).

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标杆性尝试

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标杆性尝试 ——《“学雷锋活动”历史变迁的话语研究》评介 田海龙 摘 要:本文通过对《“学雷锋活动”历史变迁话语研究》一书主要内容的介绍和评述,强调(批评)话语分析需要注重话语与话语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该书在观察和研究话语之间这种历史维度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与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方面作出了尝试性解读,开启了国内话语史研究的先河。 关键词:赵芃;《“学雷锋活动”历史变迁的话语研究》;书评;话语史;批评话语分析[中图分类号]H030 DOI:10.12002/j.bisu.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8)06-0103-07 引言 《“学雷锋活动”历史变迁的话语研究》(赵芃,2017;以下简称“该著作”或“这部著作”)是纳入“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出版的第11部著作。这部著作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对“学雷锋活动”50年的历史进行话语解读,探究其既具有不同时代烙印又经久不衰的话语动因,在有关“学雷锋活动”众多学术研究中体现出独特的学术视角,也在国内批评话语分析领域开创了话语史研究的先河。正如这本书观察的语料所示,50年前学雷锋是要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而50年后的学雷锋则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正能量”。半个世纪的历史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学雷锋活动”也经历了不同的主题,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雷锋的精神已深深扎根在几代中国人的心里,“学雷锋活动”轰轰烈烈地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如此既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又延续不断的“学雷锋活动”无疑是话语研究的丰富素材,而这部著作对这一段历史的话语解读无疑是一次出彩的批评话语分析实践。 下面先介绍该著作的主要内容,之后再简要评述其在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面的启示。 103

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_Van+Dijk+批判性话语分析

18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EUN A. VAN DIJK 0 Introduction: What 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is a type of discourse analytical research that prim-arily studies the way social power abuse, dominance, and inequality are enacted, reproduced, and resisted by text and talk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With such dissident researc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ts take explicit position, and thus want to understand, expose, and ultimately resist social inequality. Some of the tenets of CDA can already be found in the critical the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Agger 1992b; Rasmussen 1996). Its current focus on language and discourse was initiated with the "critical linguistics" that emerged (mostly in the UK and Australia) at the end of the 1970s (Fowler et al. 1979; see also Mey 1985). CDA has also counterparts in "critical" developments in socio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some already dating back to the early 1970s (Birnbaum 1971; Calhoun 1995; Fay 1987; Fox and Prilleltensky 1997; Hymes 1972; Ibanez and Iniguez 1997; Singh 1996; Thomas 1993; Turkel 1996; Wodak 1996). As is the case in these neighboring disciplines, CDA may be seen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dominant formal (often "asocial" or "uncritical") paradigms of the 1960s and 1970s. CDA is not so much a direction, school, or specialization next to the many other "approaches" in discourse studies. Rather, it aims to offer a different "mode" or "perspective" of theoriz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field. We may find a more or less critical perspective in such diverse areas as pragmatics, conversation analysis, narrative analysis, rhetoric, stylistics, sociolinguistics, ethno-graphy, or media analysis, among others. Crucial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ts is the explicit awareness of their role in soci-ety. Continuing a tradition that rejects the possibility of a "value-free" science, they argue that science, and especially scholarly discourse, are inherently part of and influenced by social structure, and produced in social interaction. Instead of denying or ignoring such a relation between scholarship and society, they plead that such relations be studied and accounted for in their own right, and that scholarly practic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