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文化内涵与精神对现代治河的时代影响

黄河文化内涵与精神对现代治河的时代影响

黄河文化内涵与精神对现代治河的时代影响
黄河文化内涵与精神对现代治河的时代影响

黄河文化内涵与精神对现代治河的时代影响

温婧

[内容摘要]:黄河文化历史久远,数代黄河人深受其影响,并将其融入工作、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文化的内在含义逐渐与时代接轨,衍生出新的精神层次,并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弘扬和建设黄河文化成为黄河人治河的必经之路。本文对黄河文化的内涵、时代精神、黄河文化对现代治河的时代影响、弘扬和建设黄河文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以求使黄河治理工作更为畅通。

[关键词]:黄河文化内涵精神现代治河

黄河,这条素有中华民族“母亲河”之称的蜿蜒长河,繁衍生息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河流两岸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孕育了华夏儿女,与此同时,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在跨越了与这条“母亲河”融合、抗争、治理、驾驭的岁月后,创造出绚丽璀璨的古代文化,塑造出自强不息、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拼搏创新的民族品格,逐渐凝结成浩瀚渊深的黄河文化。经过人民治理黄河60余年的实践,通过对无数先人经验的总结和对黄河自然规律的认知,黄河人将“团结、务实、拼搏、奉献、开拓”等黄河精神萌发、成长、壮大,使黄河文化与现代治河理念逐渐融为一体。本文通过对黄河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探讨黄河文化的建设新理

念,并指出黄河文化对现代治河的深远影响。

一、黄河文化的传统内涵

所谓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又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以及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征。当代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如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黄河文化亦是如此,从广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其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黄河文化的缔造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相辅相成。作为一条自然河流,黄河以自身水事实践活动为载体,给予人们生活的体验和生存的启迪,随着历史的演变,从古代的流域劳动人民到如今的黄河水利工作者,一代又一代人就在这反复体验与启迪的过程中,将物质与精神、理念与实践、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相融合,通过有关黄河的环境条件、制度理念、物质现象,形成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等。例如,我们熟知的“黄河母亲”雕像,作为一尊雕像,它只是物质现

象,由于它所传递的信息与黄河文化“母亲河”相融合,它便体现出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念——黄河哺育中华儿女。于是乎,“黄河母亲”雕像便成为黄河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旗帜。从实质上看,黄河文化的传统内涵,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二、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

黄河精神是黄河文化的结晶,是一代代黄河人在长期的治黄工作中,精神内涵和深远意义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如今,这些精神仍旧在治黄工作者身上仍然淋漓尽致的体现着。

(一)黄河文化的抗争精神

黄河虽造就了华夏文明,但频繁的泛滥迁徙,给沿黄居民带来过深重灾难,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前仆后继地同洪水的抗争,锤炼出具有抗争精神的黄河流域人民。60余年里,通过几代黄河人对黄河的治理,黄河岁岁安澜。

(二)黄河文化的奉献精神

黄河水浇灌着中原大地,哺育着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在历史文明发展的长河中,黄河流域长期作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舞台,先人们在这里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大部分都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此外,黄河还解决了各大中城市缺水的现状,引黄济津(天津)、引黄济青(青岛)、引黄济烟(烟台)等水利工程,为这些严重缺水的对外开放城市送去20多亿立方米的黄河甜水。不可遗

忘的是,这样的奉献精神,在治黄工作者的身上显得尤为动人,他们奋战在条件艰苦的治黄一线,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了黄河,就像玛多水文站上的谢会贵,与艰险孤独为伴,同风雪雨雹相搏,在严寒缺氧的雪域高原,一干就是三十年。

(三)黄河文化的敬业精神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其执著而又强烈的敬业精神不断激励着历代黄河人。特别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黄新理念的形成与实践,集中体现了黄河人矢志不移的探索与敬业精神。

(四)黄河文化的宽容精神

我们的先祖们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或为了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曾对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伐林造田、填海造田,自然环境遭到空前浩劫,稀有动植物极度灭绝,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当黄河三角洲列出动植物保护区,人与自然又开始和谐共处。由此黄河人更加认可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三、加强黄河文化建设对现代治河的时代影响

黄河安危,事关全局。当前,保证黄河防汛安全任务加重,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加剧,黄河的治理已成为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与黄河文化建设的缺失和滞后有着直接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存在的系列问题,不仅需要采取行政、法制、科技、工程等手段,更需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以黄河文化建设促进现代治河的进程,并最终促成“维

持黄河健康生命”终极目标的逐步实现。

(一)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有利于转变治河观念,调整治河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黄河文化发乎实践,直触灵魂,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能力等诸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面对目前现代治河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水观和水利观,增强全社会爱护黄河、节约用水、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节水用水行为,形成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营造人水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有利于为现代治河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黄河文化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创造能力和优秀品质。长期以来,亿万黄河儿女在治理开发和保护管理黄河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培育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是黄河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凝聚、激励、感召等作用,提高广大治河工作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激发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现代治河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类治黄行为,促进人与黄河和谐发展。

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共荣共生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价值选择和最终归宿。黄河文化是人水关系的文化,人们与黄河有相依相亲的一面,又有斗争抵抗的一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人水关系中,人是处于主动地位的主体,但在一定时期,水也有强大的反作用。黄河文化具有引导、规范、教化、调节等作用,可以促进人水关系的协调发展,最终给人类带来福祉。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提醒人类注意对自身行为的自治、自律,严格遵守河流自身运行规律,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严格规范经济社会行为和人类治水活动,大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强大支撑和有力手段。

文化是河流健康之魂,是维护河流健康的强大支撑和有力手段。加强治河过程中的黄河文化建设,实践人水和谐的治河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呼唤。保护河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们只有热爱河流、珍视黄河、科学治理、合理开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问题、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黄河文化建设为动力,以人水和谐为目标,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治水观念,调整治水思路,转变思维、工作、管理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新理念,营造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护河流的文化氛

围,坚持以人为本,以河为友,才能永葆河流的自然功能和永续利用,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四、弘扬和建设黄河文化的探索

(一)引起社会各层次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黄河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文化的体现,弘扬和建设黄河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各级领导是弘扬和建设黄河文化的决策者,他们有更优越的条件研究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规划黄河文化的建设蓝图、使黄河文化的建设付诸实施。

(二)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并将其搜集整理成档案、书籍、实物、影像等资料,建立黄河文化资料库,全面系统的展示黄河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建筑遗址、工器具等黄河自然与人文历史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广大黄河文化研究专家及爱好者提供便捷的平台,同时让社会更深入了解黄河人治理黄河事迹和涵义。

(三)加强社会媒体的宣传引导。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今,应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讲座论坛等方式,普及黄河文化知识、宣传弘扬建设黄河文化的深远意义、营造黄河文化建设的有力氛围,让黄河文化的传播不仅限于黄河系统。

(四)设立黄河文化竞赛、奖项,为黄河文化艺术家、研究学者提供创作平台,通过对他们活动的组织和对他们的作品、研究成果的宣传,鼓励更多的人投身黄河文化事业当中,使他们成为弘扬和建设黄河文化的不可取代的力量。

(五)不断检阅黄河文化的建设成果。彰显黄河文化,是弘扬建

设黄河文化的最终目标,检验黄河文化的成果,发现新人才、新方法、新文化,有利于推进黄河建设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当今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行业、单位所接受,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可以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这一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提高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牢牢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因此,应高度重视黄河文化建设,并把黄河文化建设列入治河事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融入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大力加强黄河文化建设与研究,并把研究成果与治河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转变治水观念、调整治水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广泛进行水文化宣传教育,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黄河流域文化2009-05-12 20:35:02 阅读43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 阅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炎帝和黄帝部落 最开始都居住在黄河流域 慢慢向长江流域发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 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我们的黄河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炎帝和黄帝部落 最开始都居住在黄河流域 慢慢向长江流域发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 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说明文练习9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含答案)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 ..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根据第①段,请你概括出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原因。(2分)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①②段内容简要说说文中“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是指什么问题?(4分) 旧的问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的问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仔细阅读第二段内容,概括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有哪些?(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照第①段中画线句,在第③段中的横线上补出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顺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二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

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2020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0年1月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9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滋养的土地创造出了璀璨的黄河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大河文化,是一种具有黄河地理特点的旱地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它起源早,成熟快。黄河流域拥有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先民们很早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在距今7500年左右的河北磁山和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粟类,家畜、家禽的化石以及石斧等生产工具。殷商时中国的蚕丝纺织已达到较高水平,卜辞中屡次出现桑、丝、帛等字。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单字数量和笔画工整程度都表明其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因此汉字的起源应该很早。文字的产生使黄河文化迅速成熟。现在,有些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遗址、文献遭到了破坏损毁,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文化的另一特征是政治色彩鲜明,这与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特点有关。旱地农业必须以水利设施为基础。人们共同关心、治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水利问题,从而养成了关心社会问题的文化心理。另外,治水斗争和水利灌溉事业也需要形成集中的社会权力,从而促成了国家的产生。儒家学说就是在这种关心政治的文化心理下逐渐形成的。孔子几乎把一切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即是一个政治问题,读书学习也是为了参与政治。政治问题在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有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这就是黄河文化、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特色,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价值理念和民族心理。

关于感恩的现代诗(2020年整理).doc

关于感恩的现代诗 导读:本文关于感恩的现代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感恩的现代诗(一) 《感恩》 作者:海燕 一夜秋尽萧风起 万树枝摇叶飘零 树叹难以挽留叶 叶恋枝痛更惜根 芽叶依枝而诞生 吸乳向阳逐长成 株壮枝繁叶茂盛 叶阔护枝遮根荫 共沐浴春风拂面 同感受夏雨洗礼 尽承享秋阳高照 迎雪护根愿卧冰 乌鸦反哺赢美誉 羔羊跪乳情意真 父母养育亲恩高

尽孝莫做等闲人 《当感恩成为习惯》作者:清溪钓韵 宁静 心在反省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该体现在哪里 忙碌 看那不停的脚步 金碧辉煌的都市里 止不住的孤独 感恩的心不在 才有无数悲哀 烦恼也许是欲望的儿子它与妄想相亲相爱 当感恩驻入心口 将有阳光温暖心头 像母亲慈祥的手 汇成了不绝的爱的河流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它会御下心的负担 世间多少迷幻

让我们拭目观看 当感恩成为习惯 欢乐似水流远 日子尽管过得平凡 充实之感实在 当感恩成为习惯 生活不愿慢怠 修我行为 炼我意识 和谐永远培栽 《感恩的心》 作者:云戈君 我们常常会是这样: 怀着一颗童稚的心去追寻单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膜拜光明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去抚慰理智怀着一颗悸动的心去撞击激情因为,世界是美好的 如果飞翔,天空就是美好的如果憧憬,前程就是美好的如果委屈,眼泪就是美好的如果爱,给预就是美好的

还有许多美好的声音、美好的颜色 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过程 如果一些美好的词汇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我们就不会吝啬自己的语言和感情 学会赞美,学会宽容 学会付出,学会真诚 甚至面对挫折,面对缺憾 面对哪怕是心灵深处曾经的痛 关于感恩的现代诗(二) 1、《九月,与感恩有关》 在这绚丽多姿的九月 我想画一幅画 用枫叶的一样红 画出一颗感恩的心 并涂满秋的色彩 沾染硕果的清香 洒下真诚的祝福 一起献给 我最敬爱的老师 2、《感恩的心》 月光依旧 心了了冉起不同往日的感恩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浅谈中国黄河文化遗产

浅谈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 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 其实,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切忌坐而论道,夸夸其谈,这真是稍纵即逝的客观本质性特性之一。抢救,不是一般的抢救,而是燃眉之急的抢救。中国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也正是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抢救中国黄河文化遗产的根本原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朝气蓬勃的大禹治水文化款款走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关于治水的传说。笔者认为,加强对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保护规划并专门为之立法。我国也于2002年

10月29日和2008年4月2日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围绕“文化遗产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这些无价之宝传承下去,人民政府荟萃了众多专家和学者,一是要提高认识,做好保护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的工作责无旁贷;二是要完善制度,重视和抢救中国黄河文化遗产;三是要有科学性,既要真实、要具体,要合理挖掘开发,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强管理,带动旅游文化等等的爱国教育发展。

一般人大概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甚至也包括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很少人知道、没有多少文物,认为宁夏青铜峡黄河根本没有名气的。比如,目前骑行多次反复考察,作为中国黄河文化遗产,青铜峡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其中既包括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不再是编造的文学故事,而是信史。或者更准确地说,研究中国古代大禹治水方略与治国方略辩证之哲理,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等等。 根据我的理解,中国黄河文化遗产,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故事,众所周知,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断裂;二是青铜峡大禹治水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的无数事实一直在告戒世人:其中秦、汉、唐先后开掘中国引黄河水灌溉银川平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永恒!一直延续至今。 也就是说,青铜峡大禹治水的民族标志是不是历史文化遗产,要看它历史悠久的状况。这就是说,开掘中国引黄河水灌溉银川平原的意义和价值,是整体性地保存了自己传统特色的、其中大禹寺庙建筑和文化传统都没有发生根本断裂的。这样的一个特定的黄河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的整体风格,是中古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历史文化意义。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

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关于感恩父母的诗歌集锦

关于感恩父母的诗歌集锦 父母对我们的爱无以为报,我们感恩父母,也感谢父母带来的一切,歌颂父母的伟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感恩父母的诗歌,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关于感恩父母的诗歌集锦1、《父母与故乡》 年的脚步近了 父母的心音穿透了风雾 知道你不一定回来 可无数次的遥望挂满了村头的孤树 每天从盼望的汽笛到车尾的消失 回转的眼神饱含着太多的言语 静听的是沧桑的岁月 子女是父母眼睛里的春暖花开 寒风吹不透欲滴的关爱 想儿,是无私的高尚 摇篮曲是母亲的自创自酿 是谁在春梦的底线,守望到小树茁壮 是父母枕着的茹苦无眠 有些什么 是我们一生都难以割舍不下的 是天边的遥遥彩虹

还是美景鲜花 都不是,是游子的脚步留在了童年的街港是远飞风筝的线拴在了 家乡的屋檐校园田野 遥望着家乡的月光 借着这满眼的清辉 让心的宁静蔓延到迷恋的夜空 思绪随风去抚摸脉脉故土 然后,我在云端提笔写歌 舒意的静等你的弦音 带着梦一起翱翔 飞向那留念向往的地方 2、《爸爸妈妈》 感谢你们 把我带到了这个 美好的世界 感谢你们 给了我自由的空气 灿烂的阳光 感谢你们 谆谆的教导 殷殷的嘱托

我长大了 而你们却老了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我会向你们献上一片诚挚的孝心祝你们永远健康 3、《献给爸爸妈妈》 默默的行动 肩负着默默的伟大 默默的沧桑 默默的爬上黑发 无怨的付出 儿女如何报答 静静的爱 在静静中融化 思绪飞到天边 飞到珠穆朗玛 用一切 采下一朵雪莲花 洁白陪着淡雅 芳香和着繁华 对着无边的恩惠

献给他们—— 爸爸 妈妈 4、《父母》 您们如春 用青春哺育我的懵懂 放纵我的顽皮 您们如夏 用心血标立我的人生 包容我的不羁 您们如秋 秋收的喜悦 无法掩盖您们沧桑的脸颊您们如冬 不在有傲然挺立身姿 只剩下那两鬓已白的发 您们的一生如斑斓的四季用心血浇筑着我人生的广厦5、《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案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案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了解黄河的概况及黄河的贡献;认识黄河突出的水文特点(含沙量大)及给人们带来的忧患;理解科学开发和治理黄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增强阅读地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学科与民族精神的结合点(德育内容) (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灿烂的文明,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黄河源远流长流经9个省区哺育了黄河两岸的各族人民,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三)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成为一条“地上河”,在抗战时期黄河两岸人民用自己的生命保卫黄河,保卫祖国不受外敌侵入。 (四)黄河水患成灾,古代大禹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治理黄河水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艰难,舍小家、保大家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黄河突出的水文特点(含沙量大);在教学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难点:地上河的形成;理解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与黄河水文特点密切相关 四、教学方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图文结合法、问题法、 游戏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课前准备 (一)制作PPT课件《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二)查找资料:视频、音频、图片、文字 (三)课前休息10分钟时播放视频音乐《黄河黄》和视频朗诵《我的黄河》片段,渲染气氛)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一)用故事《中华民族的来源》引出“黄河”; (二)用视频诗歌朗诵感受中华民族与黄河共患难的悠久历史; (三)用《我的中国心》的歌词把学生带入“爱我中华,爱我黄河的”情感共鸣之中,激发学生认识黄河的求知欲望; (四)揭示课题。(插入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请同学们说说我国有哪些主要河流) 正课 A 黄河的概况: (一)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感受黄河的雄伟与博大,并且从视频里提取信息回答两个问题:1、黄河全长多少千米,是我国的第几长河? (5464千米我国的第二长河) 2、黄河流域面积是多少? (约75万平方千米) (二)读图(课件提供的图或《地理地图册》八年级上册P13的黄河流域图):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湾。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渤海湾) 2、找出黄河上中游,中下游的分界点,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 上游中游下游 (源头————河口————旧孟津————入海口)

弘扬黄河精神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黄河精神传承中华文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远古人类的出现到夏商文明的形成,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剧变。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她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所以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弘扬。 广阔的大地,适宜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充裕的水资源为早期人类的出现和定居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也为夏商在这里创造文明提供了条件,甲骨文和青铜器都是夏商文明的优秀成果。黄河水养育了无数的优秀儿女,思想家荀况,赵国名将蔺相如,抗匈奴大将霍去病,诗人杜甫……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不同的时期在黄河两岸用不同的方式创造了很多的丰功伟绩,书写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回顾黄河创造的一个个文明,站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赋予黄河很多的内涵,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黄河精神的渊源,开拓进取,科学的对黄河进行治理,合理的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黄河的治理贯穿了整个黄河文明的发展过程,可以认为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想要继承传统的黄河文明,并发扬新的文明必须重视黄河的治理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多个领导人都十分关心黄河治理问题,他们都曾经专门视察并就治理问题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但是目前黄河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河床继续抬高,断流现象频现,水污染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尽快的研究出治理黄河的最优方案,适应黄河本身的特性。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利用水库堤坝提高水位,这样有利于泥沙的冲刷;第二,保护黄土高原的水土,植树造林,减少放牧,禁止乱砍滥伐;第三,对沿河两岸进行检查,禁止将生产生活污废水直接排放到黄河,依法惩处偷排的企业和个人。用实际行动,为母亲河的治理作出贡献。 合理适度的开发黄河,将黄河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以黄河的独特悠久文化为支撑,开发生态旅游业。这样一方面让更多人在游玩中感受到黄河文化和精神,这有利于黄河精神的发扬广大;另一方面生态旅游业也为黄河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加入了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黄河的文化和精神经久不衰。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媒体大力宣传黄河文化,也可以沿着黄河两岸建立多个教育基地,接待各类人群参观学习,让更多的人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黄河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弘扬黄河精神有利于增强全体炎黄子孙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这就为黄河精神注入了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母亲黄河用她的血液哺育了我们炎黄子孙;是母亲黄河用她的沃土培育出来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现在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的保护和治理黄河,合理开发利用黄河,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和精神,赋予黄河精神时代的含义。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的黄河文化和新的黄河精神即将会形成,并将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 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

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 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增强黄河文化影响力

【摘要】美丽的黄河,在美丽着中国,也在美丽着世界,就这样默默地、无声无息地向巨人展示着悠悠黄河文化,孕育出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黄河文化旅游郑州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省二十一世纪的战略任务。中原崛起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必须靠河南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的合力。 人们多年来习惯于说“中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当我们在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经上下五千年”而自豪不已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要把昔日的灿烂变为今天的辉煌。 郑州作为中原崛起的城市之一,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全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郑州黄河作为国内九个黄河地域之一,由于其地处中原,“郑州黄河”更具有吸引力,郑州黄河的“悬、浊、荡、阔”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大禹塑像、“哺育”、象苑、黄河民俗风情苑、黄河碑林以及以炎黄二帝巨塑为主题的“中华炎黄坛”工程,构成了展示黄河文化的系列内容。郑州黄河文化如此醇厚,那么怎样弘扬黄河文化,如何利用黄河文化凝聚华人的向心力,提高黄河旅游文化的内涵,在中原崛起中郑州如何起到龙头作用,树立郑州的良好形象,增强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黄河文化旅游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是旅游的依托。离开文化谈旅游,只能走马观花;离开旅游谈文化,只能纸上谈兵。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离开了文化,算不上真正的旅游;文化离开了旅游,只能是单调的文化。只有旅游依托文化,旅游才能如虎添翼、名扬遐迩。只有文化和旅游结合,文化才能进一步得到弘扬。有了景区,就有了旅游,但不一定就有了文化。因此,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所有景区要开发的重要工作和内容之一。以“河”为媒,以“游”为介,加大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全方位展示黄河的迷人风采,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郑州市有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署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大观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有伏羲山、环翠峪、轩辕黄帝故里、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1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28项。丰富的地上旅游资源让郑州名扬全国,让河南闻名世界。这些都是以黄河为主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内涵可以发掘。可以以黄河为主开发黄河文化内涵,在合理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将黄河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特别要加大对炎黄文化、嵩山少林文化、商文化的开发力度,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提炼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丰富产业体系,让黄河文化成为郑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郑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特色。 二、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位

地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学与反思

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沟通三大洋的水系”,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忧患、根治黄河等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沟通三大洋的水系》一节,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节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的知识,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2)合作交流。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导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和歌曲“黄河大合唱”,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说些有关黄河的诗或话。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跳进黄河都洗不清”等等。 [教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1)学生用铅笔把黄河的干流勾画出来; (2)[师]提问:“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