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_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_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_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_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01年第5期 矿产与地质第15卷2001年10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85期

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

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①

张守林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12)

摘 要:矽卡岩铜矿主要产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的活动带,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域,与

中生代-新生代花岗岩类岩体有关,其次为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成矿具有明显的多

期、多阶段性,其典型成矿演化模式为变质作用-进化交代作用—退化交代作用-硫化物

沉积。

关键词: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1)05-0315-05

矽卡岩型铜矿指在中酸性-中基性浸入岩类与碳酸盐(或其它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由含矿汽水溶液进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矿石品位一般较富,具有重要开采价值。所以,深化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演化研究、系统总结找矿标志对于找矿地质勘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矽卡岩铜矿的时空分布

1.1 环太平洋成矿域

矽卡岩铜矿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域及其外带。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构造单元: (1)下扬子坳陷带,以铜、铁(金)型为主,其次为铜、钼型,如湖北铁山、铜录山、石头咀、铜山口、丰山洞,江西的武山、城门山,安徽的凤凰山、大团出、狮子山、铜官山、滁县等;(2)滇东坳陷带,如云南个旧(铜、锡);(3)华南褶皱系,如广东石录、广西钦甲、湖南宝山、江西村前;(4)燕山坳陷带(寿王坟);(5)辽东台隆(垣仁);(6)吉黑褶皱系(弓棚子)等。大型铜矿主要集中在下扬子坳陷带,其它构造单元均为中、小型。

成矿时代,环太平洋东带主要为中-新生代(拉拉米期);西带内带为新生代,西带外带在我国为中生代燕山期,在俄罗斯为新生代。

1.2 特提斯成矿域

在我国有与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共生的矽卡岩铜矿(新生代)和滇中的红山铜矿(中生代)。

1.3 古亚州成矿域

有中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萨亚克、阿克格尔铜矿等。我国有西天山喇嘛苏铜矿。成矿时代均

①收稿日期:2001-01-16 作者简介:张守林(1968- ),男,河南浚县人,工程师。

513

为海西期。

此外还有加拿大地盾东边的古生代褶皱区的马德莱娜(成矿时代为志留纪-中泥盆世),海地的梅梅(成矿时代为晚白垩世)铜矿及西班牙塞维利亚省的卡拉铜矿。

2 矽卡岩铜矿的成矿环境与形成条件

2.1 岩浆岩条件

有利于形成大型矽卡岩铜矿的岩浆岩,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其岩性主要为钙碱系列的花岗岩—斜长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具有多期次活动特点,常组成复式岩体。总的来看,大型矽卡岩矿床的岩体化学组成与同类岩石平均值比较,钾、钠含量偏高(一般N a2O+K2O=6.5%~9%),镁、铁及钙的含量偏低,并且铜的背景值相对较高。如印尼的埃茨伯格指出,个旧铜矿矿质可能部分来自于矿区发育的辉绿岩体。

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体多为小型侵入体,如城门山为0.8km2、武山为0.6km2、个旧新山只有0.318km2。其形态的重要性依次为蘑菇状、箱状、锥状、枝叉状和层间岩墙状。

2.2 围岩条件

有利于形成大型铜矿的围岩常为泥质岩,白云质灰岩或碳质灰岩,如中国南方矽卡岩铜矿围岩为含白云质灰岩。在膏岩层和高硫层存在地区则更有利于成矿,如长江中下游,凡浸入或穿过蒸发岩层段或高硫层段(中石炭统黄龙组)的岩浆岩则常有利于成矿。围岩为由硅铝质蚀变形成的角岩的大型矽卡岩铜矿一般少见,加拿大的马德莱娜铜矿属此类。

2.3 构造条件

矽卡岩铜矿区发育断裂、裂隙、网脉、角砾和可渗透的岩层构成的成矿流体运移通道是不可缺少的。矽卡岩铜矿的形成,与区域和矿区的构造发育程度有关。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内褶皱和断裂特别发育。如城门山铜矿位于长山—城门山背斜倾伏端北翼,在E W或N EE、NW、N E或NN E等多组断裂变汇处;武山矿床位于界道—大桥背斜倾伏端的南翼,为N EE、N E、NW等多组断裂交汇处;印尼的埃茨伯格位于褶皱带内,断裂发育,四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的破碎带提供了有利空间。

2.4 温度、深度和压力条件

矽卡岩铜矿形成的温度范围很广,以简单的矽卡岩化开始到矿化结束,温度不断下降。一般认为矽卡岩矿物形成的温度在650℃~300℃之间,其中无水硅酸盐(进化矽卡岩)650℃~400℃,含水硅酸盐(退化矽卡岩)450℃~300℃,而金属矿物的形成温度一般在500℃~200℃之间。矿床一般形成深度在1~4.5km之间。压力一般为3×107~3×108Pa。

3 矽卡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

3.1 矿体的产状、形态和规模

矿体主要产在外接触带的蚀变碳酸盐中,少数产于内接触带的侵入体中,一般产在距接触面一、二百米的范围内。矿体产状、形态均较复杂,连续性差,常形成似层状、透镜状、柱状、脉状等。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大型矿床一般由一个或几个主要矿体组成,某些矿床在垂向上具有多层分布的特点。

613

3.2 矿石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

不同成分的碳酸盐岩控制着矽卡岩的矿物成分和矿物组合,如含矿溶液交代石灰岩形成钙矽卡岩及有关矿化,交代白云岩则形成镁矽卡岩及有关矿化,它们各有一套典型的矿物组合(表1)。

由于矿石矿物成分复杂,形成温度范围也广,故矿石的结构构造多种多样,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又由于成矿温度较高,有挥发组份参与,因而矿石一股为粗粒结构。

表1 矽卡岩矿物组合表

T ab le1 M ineral assem b lage of skarn copp er depo sits

矿物类型 钙矽卡岩 镁矽卡岩

硅酸岩

(进蚀变矿物组合)辉石(主要是透辉石—钙铁辉石)、石榴石(主

要是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硅灰石、方柱石

镁橄榄石、透辉石、在深成条件下有顽火辉石

及紫苏辉石,在中深条件下有钙镁橄榄石

含水硅酸岩(退蚀变矿物组合)角闪石、符山石、绿帘石、黑柱石、绿泥石、阳起

硅镁石、金云母、透闪石、蛇纹石、菲角闪石

 

硼酸岩硼镁石、硼镁铁矿、氟硼镁石

氧化物赤铁矿、磁铁矿、锡石、石英磁铁矿、赤铁矿、尖晶石、水镁石、锡石、石英

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

钼矿、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 

其它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白钨矿方解石、菱镁矿、菱镁铁矿

3.3 矿床的蚀变矿化分带

矽卡岩矿床是在含矿汽液的作用下形成的。由于组份活动性不同,扩散能力强弱不一,在作用进行的过程中,活动性越大的组份越易随汽液前进,而达到反应带的边缘,惰性组分也参与反应,但多滞留在原地附近迁移不远,因而形成矿化蚀变分带现象。如湖北铜绿山由内带花岗闪长斑岩至外带大理岩蚀变矿化分带为:

(1)钾硅化花岗闪长斑岩——辉钼矿化带;

(2)斜长石岩—钼矿石带,组成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为辉钼矿、黄铁矿;

(3)石榴石矽卡岩化斜长石岩—铜矿石带,组成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

(4)金云母透辉石矽卡岩—铜铁矿石带,组成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组合为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是本矿主要的矿石带,占铜矿储量的76.66%,铁总储量的85.17%。

(5)透辉石矽卡岩化大理岩—铜矿石带,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等。

3.4 矿体产出位置

矿体的最大富集地段在岩浆流动前缘的凹陷部位(灰岩舌状体),该处破裂裂隙发育。矿体也常富集于岩层界面与侵入体交切部位及有多次断裂活动与接触带相复合部位。如云南个旧卡房新山铜锡矿,区内含矿地层为中三叠统个旧组下中部的一套碳酸岩建造,燕山晚期酸性杂岩体呈岩株侵入其中,矿体形态、规模、富集程度与花岗岩体的产状形态有关,产状有陡有缓,一般在岩体凹陷部位成矿有利。

713

4 成矿演化模式及成矿物质来源

矽卡岩铜矿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性。其成矿过程综合起来可分为两个成矿期和五个成矿阶段:

A、矽卡岩期:主要形成各种钙、铁、铝、镁的硅酸盐矿物,这时没有石英出现。该成矿期又分为三个成矿阶段:

(l)早期矽卡岩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主要矿物为硅灰石、透辉石、钙铁辉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方柱石等,其特征是以岛状和链状的无水硅酸盐为主,一般称为干矽卡岩(进化蚀变)阶段。但也有少量含水硅酸盐矿物如符山石。它们是在高温超临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在这一阶段中一般不伴有硫化物的沉淀,在镁矽卡岩中可形成磁铁矿和硼酸盐,在钙质矽卡岩中形成白钨矿。

(2)晚期矽卡岩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矿物沿早期矽卡岩破裂裂隙充填交代,主要矿物有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其特征为带状或复杂链状构造的含水硅酸盐类矿物,故又称为湿矽卡岩(退化蚀变)阶段。

(3)氧化物阶段:它介于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之间,具有过渡性质。在这一阶段中形成长石类矿物如正长石、酸性斜长石,云母类矿物如金云母、白云母及少量黑云母。此外还有少量石英、萤石和绿帘石等。矿石矿物有白钨矿、锡石、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铍的硅酸盐矿物如日光榴石、硅铍石、香花石等。后期有少量硫化物的形成,如辉钼矿、磁黄铁矿和毒砂等。

B、石英—硫化物期:该期二氧化硅一般不再和钙、镁、铁、铝组成矽卡岩矿物,而是独立地形成大量的石英,并有典型的热液矿物如绿泥石、方解石等。该期有大量金属硫化物的形成。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l)早期硫化物阶段:生成的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碳酸盐等,它们主要是充填交代早期硅酸盐矿物而形成的,并有萤石和石英。矿石矿物主要为各种铜、铁、铝、铋、砷的硫化物,如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铋矿等,故亦称为铁铜硫化物阶段。它们主要是在高—中温条件下形成的。

(2)晚期硫化物阶段:此阶段除充填交代早期形成的硅酸盐矿物如绿泥石和绢云母外,还有石英,特别是碳酸盐类矿物明显增多。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因此又称为铅、锌硫化物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矿物是在中温热液条件下形成的。

矽卡岩期大部分物质来自彼此接触的两类岩石,形成矽卡岩矿物。石英硫化物期的成矿物质来自上地慢,深部地壳或围岩。

5 矽卡岩铜矿床的找矿标志

根据以上对矽卡岩铜矿成矿地质环境、成矿地质特征的综合研究,总结找矿标志如下: (l)成矿环境与斑岩型铜矿接近,多产在活动带,发育在地台坳陷带和增生褶皱带有碳酸盐分布的地区,区域褶皱断裂发育。

(2)与矽卡岩铜矿有关的侵入体主要为中生代-新生代及少量古生代的中酸性岩体。其化学成分与同等酸度的同类岩浆岩相比较,钾、钠总量偏高,镁、铁及钙的含量偏低。岩体的同生含铜量高。

813

(3)围岩主要为白云岩、泥质灰岩等,发育有膏盐层和高硫层对成矿更为有利。

(4)大型矽卡岩铜矿与其有关的侵入体大小一般不超过几百米。

(5)含矿矽卡岩多数为复杂矽卡岩,即不仅有干矽卡岩,更要有湿矽卡岩。

(6)存在成矿流体运移通道,发育断裂、裂隙、网脉、角砾及可渗透层。

(7)富矿部位常为岩浆流动前缘的凹陷部位(围岩凸部)。

(8)多成因复合成矿标志,即矽卡岩型与斑岩型、沉积岩块状硫化物(沉积改造)型及火山岩中的脉型复合出现的可能性。

(9)注意金属的分带性。有些矿床中铜富集于矽卡岩与碳酸岩的接触地带附近,而铅、铅和银则离接触带稍远。在斑岩铜矿区,含钼的矽卡岩铜矿一般产于斑岩铜矿系统的深部,而含锌的矽卡岩铜矿则产在斑岩铜矿系统的侧部和上部。

(10)沿接触带磁法、电法和化探次生晕提供的异常。

参考文献:

[1] 王之田,秦克章.中国铜矿类型、成矿环境及其时空分布特点[J].地质学报,1986(3).

[2] 赵斌.中国主要矽卡岩及矽卡岩型矿床[M].科学出版社,1989.

[3] 王之田.长江中下游铜矿成矿复合模式及找矿意义[J].地质与勘探,1980(4).

[4] 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矿床学[M].地质出版社,1985.

[5].矽卡岩金属矿床八十例[M].冶金工业出版社,1974.

[6] 翟裕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矿床的类型、形成和成矿演化[J].地球科学,1983(4).

[7] 郭学全,等.鄂东南矽卡岩型铜铁矿床元素的轴向分布模式及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0(4).

[8] 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金属矿床成矿理论及找矿方法—美国《经济地质》杂志创刊75周年论文集摘编[C].1983.

[9] 王之田.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铜矿勘查进展极其意义[C].矿床与勘查(铜矿专集),1991(5).

[10] 王之田,秦克章.中国大型铜矿类型、成矿环境与成矿集中区的潜力[J].矿床地质,1991(2).

[11] Saw k ins,F.J..M etal D epo sit in R elati on to T ectonics[M].1984.

[12] O.R.ECKSTRAND.Canadian M ineral D epo sit T ypes[M].1984.

M ETALLOGEN I C ENV IRON M ENT,GEOLOGI CAL CHARACTER IST I CS AND PROSPECT ING CR ITER I A OF SKARN COPPER D EPOSITS

ZHAN G Shou2lin

(B eij ing Institu te of Geology f or M inera l R esou rces,B eij ing100012)

Abstract:Skarn copp er depo sits m ain ly located on the m argin of the con tinen t and active arc, related to M esozo ic2Cenozo ic gran ite,secondly to p aleozo ic in term ediate2acid in tru si on s. T hey are ho sted by carbonate rock s of p aleozo ic to cenozo ic.T he m ineralizati on is characterized by m u lti p hase and m u lti2stage en richm en t of o res.T he m etallogen ic evo lu ti on m odel is dep icted as m etam o rp h is m→p rogressive m etasom atis m→degenerative m etasom atis m→depo siti on of su lfide.

Key W ords:Skarn copp er depo sit;M etallogen ic environm en t;M etallogen ic characteristics; P ro sp ecting criteria

913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_二_

2011年4月April,2011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OSIT S 第30卷 第2期 V ol.30 No.2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二) 铅锌矿资源 缅甸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密支那至德林沙那约有50多处产地,其中以掸邦北部的腊戌和掸邦南部的东技一带最为集中(图1),规模也较大。铅锌矿床类型较相似,大多产于古生界,尤其是石炭系至奥陶系的灰岩中,呈似层状或层状,矿化可断续延长数千米。矿床附近从未发现侵入岩体,围岩蚀变较弱,而在含矿层下盘或上盘经常见有断续分布且厚度变化不大的流纹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层,其产状与灰岩的基本一致。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等。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该类型矿床应属于产在碳酸盐岩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层控型矿床。该类型矿床常由于后期岩溶作用使其塌陷和泥化而再富集,形成新的富矿体。目前己知该类型矿床以腊戍西南约50km的Baw dw in矿床最为典型,其矿化带长4km,宽400m,在NW向断裂带侧旁,有3个富矿体,长度分别为380m、400m和550m,平均厚度分别为6m、42m和6m。在富矿体周围分布着低品位的铅矿化带,以及厚度在1m左右的重晶石脉。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为主,有少量车轮矿、斜方砷铁矿、辉砷锑矿等。矿石品位(质量分数)较高,Pb为21%,Zn为15%,Cu为0.3%,Ag为0.055%。该矿床在15世纪曾由中国人开发,用于炼银;1918年改由缅甸人经营,曾开采了18万t铅锌矿,目前年开采矿石量为1万t左右。此外,东技西北部的Baw saing铅锌银矿床、腊戍西南部的Nymy ae铅矿床和东技东南部的Loungh H ken锌矿床等,其成矿特点与Baw dw in矿床基本相似,并都具有一定远景,但目前大多数矿床仅开采浅部的氧化矿(如Nymyse矿床的白铅矿,Loumg h H ken的菱锌矿)以及由岩溶作用导致次生再富集的矿体,开采量不大,每年产精矿数百吨。 铜矿资源 缅甸目前已知的铜矿产地有50多处,主要分布在东部掸邦地区,近年,在中部皆实省和伊洛瓦底省也有所发现。在掸邦,绝大多数铜矿是作为有色金属矿床的伴(共)生矿出现,其中,与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层状铅锌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在Namtu Smelter,每年可获品位为51%的铜精矿300多吨。其次为含铜石英脉,产于古生界,规模十分有限,但矿石都比较富。在缅甸西部,铜矿主要产于第三纪火山弧带内,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矿化与斑岩体在时空上有密切关系。如下钦德敏(Chindw in)的Monywa铜矿产于火山颈相的黑云母斑岩附近,后者侵位于海相砂岩、泥岩与凝灰岩互层的层位内,在斑岩体中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而在火山岩中则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矿体出露长约300余m。矿石以浸染状和脉状为主,其次为块状。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黄铁矿和斑铜矿。围岩蚀变以明矾石化为主,分布广泛并较强烈。地表次生富集带发育。在M onyw a以南,还有Kyingw a Taung、Sabe T aung和Letpadaung等产地,其地质特点与M onyw a基本相似,经初步工作后估算,其铜矿资源储量约200万t,品位平均为1%。文多(Wuntho)地区也有相似的矿化点,产在花岗闪长岩体附近,沿NW向断裂带分布,矿化以火山岩裂隙细脉充填为主,具有与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的特点,通常有石英 电气石、辉钼矿、毒砂、斜方砷铁矿和黄铜矿演变序列。在缅甸北部密支那西南和西部钦邦地区,曾发现岩浆型铜矿,铜矿化产在蛇纹石化橄榄岩中,以构造裂隙充填为主,黄铜矿、辉铜矿常与铬铁矿相伴,矿化规模一般不大。据说,上世纪初在北部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开采了500t铜矿石。新近,在西部钦邦维多利亚山NNW向15km处的M indat地区发现了赋存在绿片岩中的铁、铜硫化物矿化带,断续延长8 km,目前尚未对其开展工作。 钨锡矿资源 钨锡矿主要分布在缅甸东部(图1),在掸邦 克耶邦 德林达依省一带,约有120处产地,是东南亚钨锡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南可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钨锡矿带相接,向北与中国华南成矿带相连。缅甸的钨锡矿与第三纪花岗岩侵入体在时空及成因上有关,其含钨锡花岗岩带是东南亚半岛3个花岗岩带中最西部的花岗岩带。花岗岩大多侵入于上古生界墨古(Merg ui)群中,钨锡矿化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个别产在岩体顶部和沉积围岩中,以岩浆热液型为主,大多呈含矿石英脉产出,有少量的含矿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铜矿地质概述 铜系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一般见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在陆相玄武岩的气孔或裂隙中常见到自然铜的产出,但能构成工业规模的自然铜矿床却极其罕见。不过,美国元古代变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系中,却产有以自然铜为主的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成为了铜矿床的特例。在我国,湖南麻阳铜矿也是一个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只是其类型为砂岩型,规模为中型。 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但辉铜矿和斑铜矿可以是原生成矿作用的产物,亦可为氧化次生富集的产物。若为次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则辉铜矿可为烟灰状,且多与孔雀石等矿物共生。 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它们均为原生铜矿物或含铜高的岩石经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选冶铜矿物的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二、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老鹰坡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

广东科技2013.4.第8期 浅析老鹰坡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 徐海文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老鹰坡铜矿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兰坪-思茅凹陷盆地中部,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目前正在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从 地质背景、 地层、构造特征、围岩蚀变、矿化地质特征等方面对老鹰坡铜矿进行初步探讨,结合野外收集的地质信息和发现的地质现象,确定控矿因素,总结规律,提高地质认识,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拓宽思路。关键词:老鹰坡;碎裂浸染状;黝铜矿;含钴黄铁矿 老鹰坡铜矿以铜为主,伴生钴、锑、银、金等多金属元素,目前本区正开展普查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地质成果不断显现,地质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1地质背景 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与三江褶皱系的结 合部位,兰坪-思茅凹陷盆地西缘。按板块划分,即处于保山微板块、昌宁-孟连微板块与兰坪-思茅微板块的碰撞部位(图1),西邻著名的澜沧江深大断裂。本区经历了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的澜沧江运动后,中三叠世开始沿澜沧江深大断裂部分下陷,沉积了由海相逐渐过渡为陆相的盖层沉积。主构造层为中生代红层,为一套巨厚层的细粒碎屑岩夹页岩建造。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 1j 1)、上侏罗 统坝注路组(J 3b )、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 2h ): (1 )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 1j 1):灰白色、灰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可见交错层理,厚 450m ;与下伏坝注路组第三层(J 3b 1-3)呈断层接触,该层可见铜矿化。 (2)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 3b ):紫色泥岩夹页岩、砂质泥岩、紫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厚480m ;与下伏花开左组上段第三层(J 2h 2-3)层断层接触,在局部地段见铜矿化出露。 (3)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 2h )分为两段,上段(J 2h 2):灰绿色 砂质泥岩、 钙质泥岩夹灰岩,厚300m ,是区内主要含矿地层。下段(J 2h 1):暗紫色泥岩夹薄层页岩,厚500m 。 2.2构造2.2.1断裂 区内主要发育北西向的厂街断裂-水泄断裂(F 1)。该断裂地表形迹很明显,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70~85°,是矿区内的主断裂,是控矿断裂,断裂带有硅化、粘土化、矿化及褪色蚀变等。被北东向平移断层错断为数段,它们分别是老鹰坡段、大冲沟段、下午村段、平坦段。 2.2.2褶皱 区内发育较大的褶皱有老鹰坡-平坦背斜:轴向北西向 290°, 长11km ,背斜中间突起,两端倾伏,倾角30°,核部地层为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下段(J 2h 1)两翼地层有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下段(J 2h 2)、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 3b )、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K 1j 1),地表倾角北东翼25~45°、南西翼24~55°。 Abstract:LaoYingPo copper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Lanping -Simao depression bel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asin in southwest Sanjiang metallogenic ,has a good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 is currently being carried out.This paper tries to from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formation ,structure ,wall rock alteration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features of LaoYingPo mine preliminary study ,combined with field collec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geological phenomena ,determine the ore-con -trolling factors ,summed up the law ,improve the geological knowledge ,broaden the thinking for the next step prospecting work.Keywords:LaoYingPo ;Cataclastic disseminated ;Tetrahedrite ;Containing cobalt pyrit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oYingPo copper mine Xu Haiwen (The Guangdong Nuclear Industry Geology Bureau 293Team ,Guangdong Guangzhou 510800 )1、花岗岩;2、深变质岩;3-基-超基性岩;4、深大断裂;5、怒江断裂;6、澜沧江深断裂;7、红河大断裂;8、 矿区位置。图1云南西部板块构造略图 135

东乡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d2631974.html, 东乡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作者:玛依拉·艾山 来源:《地球》2013年第07期 [摘要]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区地质特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矿床成矿规律,总结找矿标志,建立找矿模型,进行找矿靶区优选,发现隐伏矿体,为矿山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关键词]东乡铜矿成矿规律找矿预测 [中图分类号] P5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37-1 东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西省的中北部距东乡县城北东约7公里处,是在上世纪5、60年代发现并建矿投产的中型矿山企业,伴随采掘生产的进行,目前已开采殆尽,进入了资源危机状态。自赣东北地质大队发现铜矿以来,省内外有关地质单位均对东乡铜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成矿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1成矿规律 (1)褶皱控矿: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2组,一为北东东向的褶皱,在矿区东北部的小璜一带尤为发育,而矿区中部与西南部则比较少见,且隐伏于白垩系的红层之下,沿着这一方向的褶皱所形成时代比较早(印支期),最初其轴向主要为东西向,受到后期构造叠加改造而转为北东东向,尤其是经过南北向的褶皱横跨叠加后从而形成了盆地状或鞍状构造;另一组为北北西向褶皱,表现开阔,被后期构造改造而呈北西西向,其形成时代稍晚,与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对早期形成的东西向褶皱具明显的叠加改造作用的该组背斜的轴部往往形成虚脱或滑脱空间. (2)断裂控矿:矿区内断层十分发育,按断层发育程度及其走向可分为北东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三组.其中,北东东向断层为区域性大断裂的组成成分,为矿区内控岩、控矿的 主要构造.该组断层中F1,F2,F3断层规模较大,工程控制程度较高且与成矿密切。 (3)地层岩性控矿 区内矿体受控于壶天群的下亚群(C2-31)下部和梓山组上段(C1z2)上部两个层位.由于这两个层位不同岩性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导致层间断裂带异常发育,形成了有利于成矿的导矿和储矿构造条件.区内所有矿体都严格控制在这个岩层组合范围 内发育的近于层间的断裂带内.在矿液存在的条件下,由于不同的岩性具不同的被交代性与蚀 变特征,导致矿区不同岩性的矿化程度差异很大,其选择性交代作用明显.在一般情况下如: 泥灰岩>页岩;碳酸盐胶结的砂岩>粘土质胶结或石英化砂岩;粗粒石英岩>细粒砂岩,前序列的相对后序列的易受矿化或矿化程度更强,铜品位较后者富.

勘查地质找矿标志

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

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 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当剥蚀程度中等,达到岩体顶部,岩体呈岛状分布时,各种变质作用较强烈,是找寻各种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地区,中酸性岩体大面积出露,剥蚀深度很深时,对找矿一般不利。 4)矿床与岩体的空间位置: a.产于岩浆岩体内部的矿床:主要是分布于超基性、基性、碱性岩体中的矿床,也有一些铜、钨、锡矿床分布于中酸性岩体中。 b.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矿床:多为在成因上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高温热液矿床。其矿体一般分布在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构造或岩性有利部位。矿种繁多,如铁、铜、铅、锌、钨、锡、锂、铍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 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精装!彩图! 内容简介 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

指出了找矿方向。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 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 矿等。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 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其中,造山型斑岩铜矿又分为主碰撞期加厚地壳拆沉壳幔混熔岩浆斑岩铜矿和后碰撞构造转化期 大规模走滑断裂切割岩石圈诱发地幔岩浆上侵形成的斑岩 铜矿等两种形成机制。中国“斑岩型”铜(钼、金)矿具有产 出空间成带、形成时间多期、同一带内成矿时代大体相同的

华铜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华铜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摘要】华铜矿是一座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出在距接触带一定范围内,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接触带凹部是矿体产出的主要部位,特别是水平凹部与垂直凹部交汇部位矿体厚度大,品位富,成矿规律明显,找矿标志清晰,对该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矽卡岩地质特征矿体蚀变成矿规律找矿标志 华铜铜矿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境内,濒临渤海,是一座开采历史悠久的老矿山。据史料记载,早在1900年当地居民开采沙金,以后发现金矿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后,先后对华铜北大山大黑脉金矿、南山地表磁铁矿及北山接触带铜矿进行掠夺性开采。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府积极恢复生产,矿山获得新生并进行地质勘探工作。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处,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是一座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矽卡岩型中型矿床,钙镁矽卡岩分布广泛,矽卡岩矿物多达30余种,金属矿物组合具多样化,成矿呈多期性多阶段性,具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 1 矿床地质 华铜矿位于华北地台东侧营口-宽甸古隆起西端,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州向斜北翼与营口背斜衔接部位。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盖县组片岩和震旦系永宁组碎屑岩,其中,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是成矿的有利赋矿围岩。区内构造发育,有早期的东西向构造体系,稍晚期的北西向构造体系及晚期的北东向构造体系。东西向构造体系控制了辽河群地层的分布,北西向构造仅使作为盖层的盖县组片岩产生明显褶皱,北东向构造体系最为发育,控制了矿区东侧大型岩浆岩体的侵入,同时也控制了铜、铅锌、金等金属矿化活动。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燕山晚期的花 岗岩,斑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其中斑状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1-3],在岩体与辽河群白云质大理岩接触部形成矽卡岩型铜矿(图1)。 2 矿体地质特征 华铜矽卡岩型铜矿赋存在斑状花岗岩及斑状花岗岩与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的正接触带上,接触面凹部是控矿的主要构造,赋存在接触面凹部的储量占总储量95%以上,尤以水平凹部与垂直凹部交汇处是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图2、图3)。工业矿体主要分布在大理岩一侧的接触带及离接触带200m范围内,200m以外矽卡岩化及矿化明显减弱。矿化带北部近东西向,向东转为近南北向,呈半弧形,在长达3700m的矿化带上发现大小矿体215条,成群、成带出现,矿床延深大,地表向下垂深达900m。 2.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
!# 年 !月 "# $&(’ , "# %’)* !#




+ - / 12 3 56 , . 0 . 4, 5
第7 卷 第#期 " 8: 7 - ; 9; " 9 #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 (一)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东侧, 其地质构造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影响十分明显, 并且基本上可分为近于 5 向 延伸的三大部分。东部包括掸邦、 克钦邦和克伦邦部分, 为加里东褶皱带, 上部有发育的晚古生代地台型沉 积盖层; 中部包括实皆省、 曼德勒省、 勃固省、 伊洛瓦底省, 为第三纪盆地, 发育万余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 西 部相当于钦邦、 若开邦及其沿海地区, 为新生代褶皱带, 古近系较发育并具有复式褶皱。上述三大部分之间 均以断裂带为界, 并伴有超基性岩以及中、 酸性岩侵入。显然, 在古近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之时, 在其东部的 缅甸地区同样承受了侧向构造变动, 形成了俯冲带、 弧后海沟和古陆块边缘等三部分, 其间被具有推覆性质 的深断裂带所分割。因此, 在横向上其地质构造的时间演化则表现出从西向东具有由新向老演变的趋势。 有人认为, 缅甸地质构造与中国西藏南部地区较相似, 只不过西藏南部地区是呈近 .< 向延伸。这种认识 不无道理。上述成矿构造环境无疑对区域成矿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使缅甸地区不论是产出的矿床类型, 还是 其时空分布都呈现一定规律性。在成矿时间上, 大部分矿产主要形成于中、 新生代, 在西部地区, 成矿期基本 上为第三纪, 特别是古近纪, 中部地区除古近纪外还有相当于中国燕山期的中生代, 而在东部地区则以中生 镍、 代为主, 少数为前中生代。在成矿类型上出现= 大类型:与俯冲带混杂堆积有关的超基性岩及其铬、 铂 等岩浆矿床; 与古近纪沉积有关的能源矿产;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型钨、 锡以及铜、 锑等矿床; 与碳酸盐岩 有关的层状和层控型铅、 银矿床。在空间分布上, 锌、 所有矿产几乎都与区域构造方向相一致, 呈近 5 向分 布, 其中, 西部新生代褶皱带以岩浆型铬、 铂矿以及部分沉积型能源矿产为主; 镍、 中部第三纪盆地是缅甸最 主要的能源矿产以及部分非金属矿产的产区; 东部褶皱带集中了大量热液型及层状和层控型有色和稀有金 属矿产, 但由于工作程度关系, 这些矿产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石油、 天然气矿产资源:缅甸的油、 气发现与勘查历史较长, 相传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挖井采油。自 缅甸至今己在西部若开邦近海和滨海区、 中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西部和伊 #> 年钻探第一口油井以来, >? 洛瓦底江三角洲东部及马达斑海湾东部等7个地区, 相继发现含油、 气构造或者油、 气显示。西部若开邦在 切杜巴 @ %() 岛附近经物探工作发现一个 5 ( AB& ) 并有石油显示; 在伊洛瓦底江东部及马达斑 .C-< 向构造, 湾东部经钻探也发现一些气田或油气显示, 而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经多年勘查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发 现了不少油、 气田, 成为缅甸最主要油、 气产区。通过大量工作, 表明缅甸油、 气主要产于始新世至中新世海 相沉积岩中, 其下部 (相当于始新统至中渐新统) 以泥岩、 不纯灰岩及粉砂岩为主, (相当于上渐新统至中 上部 新统) 以粉砂岩、 泥岩夹砂岩透镜体为主, 并且向上砂岩夹层增多, 厚度大于7""D。下部岩层是主要生油 " 层, 而上部砂岩层为主要储油层。这套含油、 气地层被上新世至更新世陆相沉积所覆盖, 厚度 #!"D 至 " !" 。 E"D 缅甸伊洛瓦底江西部经数十年勘查, 发现 7 个呈近 5 向展布的含油、 气构造盆地。南部卑谬盆地, 位 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南, 目前正在开采的兴实达 F G)) 油田位于其中。中部沙林 5: ) ( %HB ) ( )G 盆地, 是缅甸 I 石油、 然 气 最 集 中 的 地 方, 有 数 个 正 在 生 产 的 油、 田, 稍 埠 @ )J) 敏 巫 +G() 仁 安 羌 天 现 气 如 ( A( 、 ( IB 、 (K GG*(L 、 ( %) D )德耶谬 6 )%D 9 等, ( A*M * ) 以及数十处油、 气显示点, 并以仁安羌油田最为 %)L)G )耶南马 K GG ) 、 ! 以上, 典型。仁安羌油田面积= "EJ 为一不对称褶皱构造, 东翼向西逆冲, 其垂直错位约#""D, 全部 NO D " 石油由逆冲断层的储层砂岩中产出, 而天然气来自它下面相同层位的地层。由于沙林盆地上覆地层较厚, 始
7 新统至中新统的产油层埋藏较深, 目前仅对浅层的油气层进行勘查, 估计石油储量= M 天然气#"亿 D , "+ , #
若对!E"D 以下的生产层进行评价, 则其远景可能更大。北部钦德温 @ )B I ) ( AG PG 盆地, 是开展工作较晚的 " 地区,但面积最大,其长约E"J , #"J , 仅在盆地西南和 " D 宽 E D 处于北纬!Q !Q ! 至 = 之间。该区覆盖层较厚,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

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设计整体的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具有现实意义,所提出的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和结论能为该地区的矿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搜先强调地质特征,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指导教师结论: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兰州工业学院指导时间9.16 姓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论文通过简要介绍乌腊德铁铜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并指出矿床类型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且此类矿化应在东昆仑地区找矿工作中应重视。 全文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流畅,然而,全文格式有待规范;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较一致,应修改;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矿床成因的研究有待加强。 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1)完善论文格式; 2)修改论文的摘要; 3)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 4)加强对矿床成因的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75 评阅结论:同意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资源学院评阅时间2014-10-1

二密铜矿地质特征

1、矿区概况 工作区位于通化市320°方向约20km,行政区划隶属通化县二密镇。勘查区面积327km2,范围拐点坐标为: (1)125°34′15″,41°45′15″(2)125°34′15″,41°55′45″ (3)125°55′15″,41°55′45″(4)125°55′15″,41°45′15″ 303国道、梅--集线铁路在工作区内通过,通化市有一级公路通往长春,各镇(乡)村均有水泥路通至303国道,每日有公路班车途经303国道并往返各矿山、勘查区,交通十分便利。 2、成矿地质特征 该区位于龙岗古陆核南缘、滨太平洋活动带长白山火山~深成岩带、二密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南东翼,基底为太古宙高级区,东南隅为板石沟-旺文川花岗岩带。中生代由于强烈的岩浆喷发活动,堆积有6000余米厚的火山沉积,形成火山盆地,主要由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两期火山旋回组成。岩浆侵入活动有晚侏罗世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早白垩世流纹岩、石英粗面岩、霏细岩以及正长岩、正长斑岩等,呈小岩株侵入于盆地中心边缘,与同期火山岩组成一套完整的岩浆喷发旋回。 盆地内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较为发育,多为继承性断裂,控制着盆地矿产的形成。 在盆地内已知矿产有二密铜矿和老岭沟、杨木宝沟、英戈布等铜矿点以及太安村、土窑沟硫铁矿。在盆地南东侧金厂-龙胜一带,有10多处金矿(点),这些矿点被认为是火山成因浅成低温冰长石-绢云母型,其前景有待进一步工作。 (1)二密铜矿 矿区由南向北分为四方顶子区、南区、东区三个生产区段和四道洋岔、七道沟、烟袋窑沟、小横道河子等四个找矿评价区。 区内出露主要地层有上侏罗统果松组、鹰咀砬子组、林子头组、下桦皮甸子组。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砂岩型铜矿成矿原因及找矿方法 文章概述了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的地质情况,进而分析了其成矿的原因为沉积砂砾岩型层控铜矿床,分析了砂岩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以及找矿标志。 标签: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矿原因 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的铜矿床在形成特征上、形态是、类型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1]。本文将结合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等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砂岩型铜矿床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如何去找矿。 1地质分析 进行地质分析是勘查矿床的首要阶段,是尤为关键和必要的一个步骤。文章接下来对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柳树沟铜矿床和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三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1)四川会理大铜地处会理红盆的西边的边缘地带,与康滇的地轴紧紧相连。该矿区所处地方的地质情况和地质情况都不算很复杂,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碎屑沉积岩相紫红色便是其主要的地质情况了,岩层一般是呈南北向的分布[2],一般而言大部分矿床也都是这个情况。由于该矿区位置是靠近益门-鹿厂-白草洞断裂带,该断裂带呈南北向,该矿区位于其东侧,因而会因为东西向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矿区内出现的一些较小的断裂,发育尚且不成熟、规模比较小。但是就矿体的分布情况来看,内部的地质几乎不受到破坏性断裂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这样的影响因素。 (2)柳树沟铜矿区地理位置位于塔里木古板块的南边,天山的古生代有个裂陷槽,比较于前面说到的会理大铜而言,它的地质分布情况就显得复杂多了,其地层走向是北西向的,构造的线性方向也是呈北西向分布。矿区的内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褶皱和内岩浆。此外,北部矿区显现出来的地层属于“晚志留一泥盆统大山口组”[1],其建造类似于复理石。其岩石主要是灰褐、凝灰岩等性质。“柳树沟组岩性主要以英安质、安山粉岩、玄武岩及凝灰质砂岩等为主”[2]。 (3)云南省云龙县上大坪铜矿床位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Ⅰ级)中部,兰坪-思茅褶皱带(Ⅱ级),永平-德化褶皱束(Ⅲ级)中段。矿区地处永平-德化褶皱束(Ⅲ级),被夹持于西侧的澜沧江断裂与东侧的北莽山断裂南北向紧密褶皱断裂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近南北向的澜沧江断裂为该区的主干断裂构造,严格控制了滇西中生代地层沉积的西界,澜沧江断裂带西侧有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群呈近南北向展布,与其东之大峨地西断裂间分布一套经受一定程度变质的燕山期三叠系中酸性火山岩,由于断裂多期活动,致使火山岩遭受明显的挤压、破碎,具糜棱岩化。澜沧江断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区内含金地质体特征本区位于井冈山—陈山隆褶断束的西南端,万洋山—诸广山隆起区东缘;遂川—抚州断裂带的北西侧。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北部边缘,呈北西西的腰形展布,岩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为主。岩体围岩为中、上寒武统地层。岩体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边缘相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体外接触带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等发育。加里东晚期岩浆呈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关系明显且形成较宽的热接触变质晕。基底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寒武统水石群(€ 3sh),中寒武统高滩群(€ 2gt), 下奥陶统爵山沟组 (01j),盖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其不整合于基底及花岗岩之上。 本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南东向的金竹山复向斜,其核部地层为爵山沟组、两翼地层为水石群,其轴面向南西倒转。出露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见图1。其中F1-1 为区域性断裂,属压扭性质,控制矿区构造。北西向断裂有两条:即北部长坑—源坑洞断裂带和中部锡坑—石角里断歹u d+f;裂带。 构造表现形式为硅化破碎带、石英脉或蚀变(挤压)破碎带等,具膨胀、分支、尖灭、再现现象,构造内及两侧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碳化等。该类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断裂构造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碳化发育,草林地区金矿点即受该类构造控制。

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 2、奥陶系下统爵山沟组; 3、寒武系上统水石群; 4、加里东晚期花岗岩; 5、石英脉; 6、硅化破碎带; 7、实测、推测地质界线;8、实侧不整合界线;9、断裂及编号; 10、地层及断裂产状;11、倒转地层产状 二、区内金矿体矿化特征 (一)矿化类型及特征。综合草林成矿带多个岩金矿区情况,根据金矿石产出形式状态,可将区内的矿石金矿化分为两种类型,即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 1.石英脉型金矿化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其特点是矿脉规模小,长度5—20 米,厚度4—15 厘米,呈细脉状、透镜状或团块状分布,矿脉具分支复合现象,矿化极不均匀,也不连续。金矿化品位较高,为3.8-45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101.92 克/ 吨。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及少量的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及少量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 2.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化特征。蚀变破碎带金矿化产在北西向的破碎蚀变断裂带中。其特点是矿体(化)规模较大,长度50-120 米,宽度0.2-1.5 米,矿体(化)的形态呈透镜状或带状,品位一般为4.5-25.2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79.6 克/吨。金银矿物以银金矿、金银矿和自然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等。金银矿物中含金量在75%以下,含银量25%以上。矿石构造以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结构为半自形粒状或他形粒状。金银矿物分布在石英脉中及石英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