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谏太宗十思疏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十思,是本文内容,即;疏,又称奏疏、奏章、表,是古代向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时时警醒着唐朝统治者。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课文第二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总结历史教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劝谏君王积其德义。

3.第三段提出具体的做法,即“十思”(十条建议)。请以表格形式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温馨提示】作者提出的“十思”,也可以概括为“五戒”:

(①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②念高危 惧满溢 ③戒骄傲④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⑤戒纵欲⑥虑壅蔽 惧谗邪,⑦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⑧⑨戒赏罚不公)

4.本文为什么能打动唐太宗(或:本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试作分析)?

通观全文,先用“固本”、“浚源”两个比喻,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论点,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积德义”的重要性,然后引历代君主善始而不能

善终的教训,对比分析国君在创业、守业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论述了不积德义、纵欲傲物的危害性。接着论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提出十思,并论述其效果,逻辑严密,推理不容辩驳,同时比喻、对比、反问,和一些虚词的运用,都增强了文章的逻

辑力量。

5.有人说“思”为本篇之骨,为什么这样说?

“思”为本篇之骨,是指“思”是本文的纲,统帅全篇,贯穿始终。开头说人主“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而“积其德义”,就要做到深慎“十思”;能做到深慎“十思”,人主就无须“劳神苦思”。

6.语言特点:

①多用4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

②骈散(整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

③暗用典故,言简义丰

三、基础积累

㈠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zh áng ) 塞.源(s a ) 载.舟(z ài ) 夫在殷.

忧(y īn ) 懈怠..(xi a)(d ài ) 浚.其泉源(j ùn ) 黜.恶(ch ù) 谗.

邪(ch án ) 戒奢.以俭(sh ē) 谬.赏(mi ù) 壅.蔽(y ōng ) 垂拱.

(g ǒng )

㈡ 本文包含了多个成语,如居安思危 、 择善而从 、 载舟覆舟 、 垂拱而治 。

㈢ 解释加框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有活用的请指出.......

,并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 必固其根本 3.欲流之远.者 4.必浚.

5.思国之安者

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7.而.

9.. 10.居.域中之大.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12.凡.百元首

13.承天景.命 14.克.终者盖寡

15.盖.在殷.忧 16.

17.虽董

..之以严刑 18.貌.恭而不心服

1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20.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1.诚.能见可欲 2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23.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2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5.乐. 26.则思慎始而敬.终

27.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28.

29.则思正.身以黜恶

.. 30.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3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

..九德

..刑 32.总.此十思,宏兹

33.简.能而任.之 34.仁者播.其惠

35.信者效其忠 36.

37.?

38.下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下等,低等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这里指臣民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处在……之下

④故人西辞黄鹤楼,到烟花三月下扬州到……去

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39.盖

①今已亭亭如盖已伞盖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遮盖

③功高盖世超过,胜过

④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⑤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因为

40.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坚固

②法莫如一而固稳固,固定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④鄙人固陋,不知忌讳鄙陋

⑤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巩固,使……稳固

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安守,坚守

⑦蔺相如固执之坚决

⑧少年固强之坚持

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本来

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然,确实

41.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②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介词,把

③臣以险衅,夙遭敏凶介词,因为

④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介词,在

⑤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便

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结果:才

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递进,而且

⑧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因果:因而

⑩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转折:却

⑾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

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介词,用

㈣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四、特殊句式(翻译,圈出表示句式特点的词语或用线条)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7.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言文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古文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作品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魏微一生上疏直谏二百余篇,常使李世民情面上难以忍受,有时甚至怒不可遏,但魏徵仍然从容尽言,而李世民事后也常常承认自己的过错。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微去世,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魏徵比作“人镜”。 【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唐]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注释】 [1]疏: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2]长(cháng):高固:使……稳固。 [3]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 注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必浚.其泉源jùn人君当神器之重.zhòng 塞.源而欲流长也sè忧懈怠.dài虑壅.蔽yōng 惧谗邪 ..chánxié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一、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 认为。 二、词类活用 1.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名词用作状 语2.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名词作 动词 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形容 词用作名词 4.居域中之大.大:重位。形容词用作名词 5.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形容词用作名 词6.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形容词用作 名词 7.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形容 词用作名词8.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 作名词 9.智者尽.其谋尽:用尽。形容词用作动词10.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使动用法11.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使动用法12.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使动用法1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使动 用法 三、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和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课文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固定;希望使河水流得远,一定得疏通它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的源头;要想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恩德道义。水的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根没有扎牢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恩德道义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但还知道这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对于深明事理的君王呢!君王掌握帝王的重权,据天地间重要地位,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想着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砍去树根来要求树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木长得茂盛,堵塞水的源头而希望水流得很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所有的帝王,秉承上天大的旨意,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难道说夺取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这大概是因为在深重忧患时必定竭尽诚意地对待老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 百姓,已经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感情看不起别人。对人竭尽诚意那么吴国和越国也能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结成一个整体;看不起别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督他们,用威严愤怒威吓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面上恭顺却不会从心里服从。怨恨不在于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覆舟,所宜深慎。 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如果真能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计划营造宫殿时,就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想到谦虚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 养;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居于百川之下;喜欢打猎,就要想到以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一年三次作为限制;害怕政务松懈怠慢,就要想到自始至终励精图治;怕耳目堵塞蒙蔽,就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想到要虚心来采纳群臣的意见;怕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应想到端正自身来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奸恶小人;将恩泽施加于人,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的偏爱而错赏;将惩罚施加于人,就要想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与精细翻译第一段: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1者,必固其根本2;欲流之远者,必浚3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4,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5乎!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7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1、长:生长。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5、明哲:聪明睿智。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第二段: 原文:凡百元首9,承天景命10,莫不殷忧11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12繁,能克终者盖寡13,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6。虽董17之以严刑,振18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1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20,可畏唯人21;载舟覆舟22,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

高中语文 谏太宗十思疏优化训练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A.奢.侈(shē)疏浚.(jùn)谦冲.(chōnɡ) B.壅.蔽(yōnɡ)黜.恶(chū)堵塞.(sāi) C.繁茂.(mù)懈怠.(dài)装载.(zǎi) D.垂拱.(ɡǒnɡ)谗.邪(chán)殷.忧(yīnɡ) 思路解析:A项无错误;B项中的“黜”应读“chù”,“塞”这里应读“sè”;C项中的“茂”应读“mào”,“载”这里应读“zài”;D项中的“殷”应读“yīn”。 答案: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明哲:明哲保身的人。 B.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C.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管理职事。 思路解析:本题需要解释的词语,课文都加有注释,安排本题的目的在于检查预习效果,养成认真阅读注释,借以理解课文的习惯。A项中“明哲”应理解为“明智的人”。 答案:A 3.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1)安:①安全,安定。②奉养,享受。③怎么,哪能。④安逸,舒服。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B.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2)当:①承担,担当。②对着,面对。③将,将要。④应当,应该。 A.木兰当.户织( ) B.当.立者乃公子抚苏( ) C.人君当.神器之重( ) D.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 思路解析:文言实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一直是文言学习的重头戏,其中多义现象又是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重点。 参考答案:(1)A③B①C②D④ (2)A②B④C①D③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魏徵劝谏太宗“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路解析: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对文中第三段的内容和层次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自戒”(克制物质欲望),不纵奢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除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语文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 一、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古诗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赏析 《谏太宗十思疏》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

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长:生长,生发,名词用作动词。 [2]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3]远:流得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4]浚(ùn):疏通,深挖,动词。 [5]当:主持,掌握,动词。 [6]神器:指帝位、政权。典出《老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古人认为君权神授,认为取得神器即为夺得天下。 [7]居域中之大:据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大,形容词用作名词。 [8]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9]凡昔:所有的。有书如《古文观止》写为“凡百”,此皆为一意:以往的。 [10]景:重大。 [11]克:能够。 [12]盖:承接上文,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但,则。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20200522202733)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及答案 1.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 2.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3.解释下面的句子中的“以”。 (1)戒奢以俭(1)动词,用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2)连词,目的关系,来 (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3)连词,修饰关系。“竭诚”是“待下”的方式。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4)介词,用 (5)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5)并列连词,来 (6)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6)并列连词,来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7)并列连词,来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8)因为 (9)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9)以致 (10)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10)认为 (11)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11)凭 (1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2)按照 --------------------------------------------------------------------------------------4.文章的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说明。 答:分为三层。(1)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3)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5.本文主要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答: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 “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 --------------------------------------------------------------------------------------

谏太宗十思疏 (苏教版).doc

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

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含贬义;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②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③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④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一词多义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虽然/即使,表示假设。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①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治: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哉: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五、特殊句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魏征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

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10、简:简能而任之() 二、古今异义 ①必固其根本(古:()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②则纵情以傲物(古:()今:尽情。) ③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今:谦虚的美德。) ④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今:认为。) ⑤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今:走路。) 三、词类活用 ①貌恭而不心服() ②江海下百川()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惧谗邪()择善而从之() 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居安思危() ④智者尽其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塞源而欲流长者()能克终者盖寡() ⑤必固其根本()知止以安人() 正身以黜恶()思虚心以纳下() 宏兹九德()何必劳神苦思() 四、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④忌不自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 ②当场()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各当时而立法() ⑤当高罪死()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 6、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 ②然操虽能克绍()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 ④克己复礼为仁() 7、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8、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9、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③垂拱而治()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五、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六、积累成语 (1)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牧是养性之意。 (2)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3)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6)居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ord文档讲课讲稿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w o r d文档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 (翻译)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而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却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文: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没有因为偏爱而给予不恰当的奖赏;惩罚所涉及,就要想到没有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