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复习大纲

语文复习大纲

2010—2011年度上学期大学语文复习提纲
【一】本“复习提纲”的使用:
1、教师用一次课时间,将“复习提纲”给学生串讲一下。主要是掌握对课文和相关作家作品知识,深入理解课文的观点和理念,能深入浅出的辨析问题。
2、提纲上的题目主要是提供复习思路,占试卷分数比例60%以上,问答和论述形式为主。每个老师对试题的理解不尽相同,不求完全统一,请老师灵活掌握,以理解课文为主,尤其注重对教学重点篇目篇目的理解。
3、“复习提纲”相关例题,没有标准答案,这里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欢迎老师们提出不同建议以供讨论。
4、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提纲上面的所谓“标准答案”,必须有章可循,同时鼓励提出自己的看法。答题要求正确、准确;思路和逻辑清晰,文字流畅,内容丰富全面,文字整洁。
5、题目和答案都提供给学生,复习方便。但是要提醒,这不是全部考试内容。正式考试内容灵活,复习以对课文深入理解为基础。

【二】“考核范围、考核重点和题型关联”总体要求:
1、课本“现代文”和“古文”部分所有篇目的文学基础知识(作者背景,课文出处,基本情况);这些内容主要是“填空题”考核形式。
2、课堂讲授篇目,课文理解,课文内相关句段的深入理解,以对课文的内涵解读为主。也就是重点是全面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古文翻译成现代文”(课堂重点讲授过的课文)、“问答题”、“论述题”或“资料阅读分析题”为考核形式。

【三】考核内容和题型实例:
一、填空:(30分)
二、古文翻译理解:(10——20分)
兰亭集序、文心雕龙、世说新语、庄子?秋水等。
三、问答题(约30分)
四、论述或分析题(约20分)

【四】复习题示例(附参考答案)
一、古文翻译例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译文略)

《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译文略)
《文心雕龙?知音》: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ju3)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现代汉语译文略)
二、问答题:
问答题(每题8分)
1、陈省身说:“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的内在含义有哪几方面?
答:陈省身的话有两层意思:第一,中西文化不同,甚至是处在矛盾冲突当中,相互交流也相互对抗(5分);第二,中西文化都想在未来的时空间占有优势,压倒对方,长远地看,未来还比较渺茫(5分)。(坚持文化对话的原则是理性和明智的)。
2、季羡林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与人类前途的危险性成正比——尾巴翘得越高,危险性越大。”这是就什么问题而说的?季羡林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季羡林谈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4分)他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态度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不应该肆意的破坏和改造自然,也就是努力做到“天人合一”。(4分)
3、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主题是思考什么的,持怎样的观点?
答:《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主题是有关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价值的(4分)。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护自己的自由。(4分)
4、《梵?高的坟茔》:“澹泊者,明于心而淡于欲、清于志而寡于营也。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裸女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然而我不知道有哪一位画家能像梵?高画得那么动情、那么执着、那么令人神往,这就是天才之所以为天才的原因。”梵?高的天才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使梵?高成为天才的原因主要指什么?
5、傅雷先生说:“但此种苦闷也需用智慧来解决……而唯有如此,自己的小我苦闷才能转化为一种活泼泼的力量而不仅仅成为愤世嫉俗的消极因素;因为愤世嫉俗并不能解决矛盾,也就不能使自己往前迈进一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不怕经常苦闷,经常矛盾,但必须不让这苦闷与矛盾妨碍我们愉快的心情。”既然苦闷怎么会有愉快的心情?“愉快的心情”指什么?
答:傅雷先生看到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社会人生,知道没有苦闷和阻碍就没有奋斗和胜利快乐的道理。他所说的愉快的心情,是一种人的达观,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执著的奋斗不息的豪情。(10分,酌情给分,答出对

生命的热爱即可)
6、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篇思想随笔,它的主题是思考什么的,作者持怎样的观点?
答:《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主题是有关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价值的(5分)。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护自己的自由。(5分)
7、贾平凹散文《秦腔》里面说:“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只图过过瘾。”试说明观众欣赏秦腔而“过瘾”有何内涵。
答:“过瘾”是指获得了艺术享受,包括思想的共鸣、感情的感动和宣泄、审美的提升等内容;(2分)思想共鸣是指秦腔是传统艺术,其中包含的传统善恶、因果报应、忠孝节义等内容,符合观众的思想观念;(2分)情感宣泄是现实中压抑和无奈在戏剧中得以虚拟的形式完善解决,情感得到陶冶;(2分)审美提升,指的是秦腔的表演和唱腔艺术积淀深厚,在老的曲目中就能得到完全展现,观众接受有审美经验的事物是比较容易、比较有评判的审美经验的,观众熟悉秦腔的表演,更熟悉熟戏的人物情节,可以更方便的参与到审美互动而享受审美评价的超越感、权威感、智慧感。(2分)
8、贾平凹散文《秦腔》里面说::“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生戏”和“熟戏”在思想和审美等方面有何区别?为什么村民对它们的接受会有此差异?(答案参考上题,自己思考。)
9、贾平凹散文《秦腔》里面说:“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你是怎么理解“秦腔面前人人平等”的?(答案参考上题,自己思考。)
10、简说鲁迅《复仇》中的复仇者、复仇对象、复仇过程、结果和意义。
答:《复仇(其一)》“复仇者”是力图改良国民性、唤醒国民变革意识的革命先驱者、启蒙思想者;复仇对象是懵懂混沌、尚未得到启蒙的民众;复仇过程是利用“赤裸裸”“血淋淋”的出奇行为引起民众的好奇心,同时有不满足人们的窥视和旁观的心理,让人们“无聊”,从而意图告诉人们没有信仰和追求的可耻、旁观的有害;复仇结果,可以认为杀死了“无聊和旁观”,在启蒙思想者的思想层次上初步实现了启蒙的目的。事物发展处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的循环过程中,革命启蒙者推动了国民思想意识向正确方向开始转变,有利于启蒙和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11、你怎样理解“魏晋风度”?
答: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

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3分)。魏晋时期形成清谈玄理、品评人物的风尚,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因此说,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3分)。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等是这种人格范式的鲜明代表。(2分)
12、请说明《世说新语》是怎样的一部书。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世说新语》是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13、“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怎样理解王子猷的“何可一日无此君”?
答:王子猷是魏晋名士,高洁放诞简傲,竹子在他心目中是高洁人格的象征,须臾不可离。竹子有节、中空,象征着虚怀若谷和浑身气节。主干挺直、坚韧,象征人格坚忍不拔。
14、“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为何访友而不入其门? 如果敲门而入会怎样?
答:(1)王子猷深夜观雪景,体验到了自然的美好,生命的乐趣。因此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想找朋友共同分享这种快乐,驾船访友。(3分)
(2)到朋友们前,可能领悟到这种生命在自然当中的感受是纯然个体的,只能感受不能言说。因此不必要找朋友倾诉了,因此“乘兴而行,兴尽而返”。(2分)
(3)这是魏晋风度的一种表现,是洒脱不拘俗礼的真率性情的体现。(2分)(各条目酌情给分)
(4)如果敲门,即使是不拘俗礼的名士之间,其言谈对话行为做作,也不会超脱人世。会破坏王子猷一夜独与自然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审美感受;人间交往有待他日,今日,王子猷只为享受自然山水之乐。(3分)
15、王子猷请桓子野吹笛,为何自始至终客主未交一言?
(1)二人没有讲话并非互相瞧不起对方,而是避免世俗的客套。(2)二人的交流不在言交,而在神交,虽未有一言,通过音乐,其内心世界已经达到沟通。(3)这

种率真洒脱、超乎常规的交往方式,恰恰是魏晋风度的一种体现。

三、论述或分析题:
1、简述鲁迅《复仇》中的复仇者、复仇对象、复仇过程、结果和意义。
答:《复仇(其一)》“复仇者”是力图改良国民性、唤醒国民变革意识的革命先驱者、启蒙思想者;复仇对象是懵懂混沌、尚未得到启蒙的民众;(4分)
复仇过程是利用“赤裸裸”“血淋淋”的出奇行为引起民众的好奇心,同时有不满足人们的窥视和旁观的心理,让人们“无聊”,从而意图告诉人们没有信仰和追求的可耻、旁观的有害;(4分)
复仇结果,可以认为杀死了“无聊和旁观”,在启蒙思想者的思想层次上初步实现了启蒙的目的。事物发展处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的循环过程中,革命启蒙者推动了国民思想意识向正确方向开始转变,有利于启蒙和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4分)(3分浮动)
2、“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于是各以这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拼命希求偎倚,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但倘若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而其自身,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鲁迅《复仇》)回答下列问题:(1) 这段话中对鲜血的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2)文中划线的两个“大欢喜”的含义有何不同,分别指什么?
(1)鲜血,象征着生命,无论是革命启蒙者还是普通的需要启蒙的民众,他们都有一腔热血,都有生命的激情,都需要某种形式来完成生命的过程,让生命有所价值体现。本质是一样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5)第一个大欢喜,是指鲜血喷涌出身体,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得到解脱;第二个大欢喜,是指人为了公众的或者是超越平凡的事业和价值献身,实现甚至是最大化了个体的生命价值之后的满足和平静。(5分)
3、“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

喜中。”(鲁迅《复仇》)
(1)“复仇”双方所象征的实际身份分别是什么。(2)描述一下“复仇”的结果,谈谈你对这场“复仇”的理解。
答:(1)《复仇》中的复仇对象是作为启蒙对象的愚昧国民,是鲁迅先生的启发国民性的对象。复仇者是指的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艰苦探索和奋斗的启蒙者、爱国者,不甘沦为奴隶的自由民主人士。
(2)复仇的结果,是不成功的,起码是不完全不彻底的。自由民主人士没有完成唤起民众的任务,而只是暂时让他门失去了旁观者的乐趣。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另一种答案供参考:展示两种生存状态,反思两种生活追求:前者“将要拥抱,将要杀戮”者,是深沉的思想者、坚韧战斗的勇士;后者是鲁迅所痛斥的看客,是外表光鲜,内心空虚,凭感性生存的众人。Ps:“裸着上身”有何含义?与“衣服都漂亮”的“路人”形成怎样的关系?“裸着上身”的“他们”是胸怀坦荡、无所顾忌的深沉的思想者,是坚韧战斗的勇士,他们毫不避讳世人的眼光,执着的追求自己的一种理想的人生旨归。“衣服都漂亮”的“路人”是外表光鲜、内心空虚、凭感性生存的众人,是无聊的看客。鲁迅借二者的对比,传达了其对于封建礼教、虚假文明的一贯鄙夷与批判。】
4、鲁迅《复仇》中有两类人,他们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各自有何特征,请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1)一类人是那两个“裸着身体、捏着利刃”、“不相抱也不互相杀戮”的两个人,象征启蒙者和孤独奋斗的革命者。他们人数很少,孤独对峙,将要“干枯”,耗尽了生命力;但是,其精神是执着并且强大的,有着启蒙和改变国民性的高尚诉求。(5分)
(2)另一类是看客。人数众多,外表光鲜亮丽,但是内心无聊至极。虽然生命力旺盛但是精神空虚有待填补、有待启蒙。(5分)
(3)二者关系。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一方精神强大、数量很少、生命力即将耗尽,一方精神空虚,但人数众多、生命力旺盛;如果这二者结合,必然有精神强大、人数众多和生命力旺盛的国民出现,世界将大大改变;如果不能结合,二者将各自灭亡;这种结合的过程就是革命思想开始传播和国民精神启蒙的写照,他们还没有结合,这正是鲁迅先生所忧虑和为之奋斗的历史现实;让两者结合,是鲁迅以及众多革命启蒙者的事业。(5分)
5、你认为鲁迅《复仇》中二人应“毫无动作”还是或相爱、或相杀、或“照所欲而行的为是”呢?为什么?
本题可以有两种答案,答其中之一即可:
第一种答案:按照课文的意思,这两个人应该“毫无动作”,“毫无动作”并且完成

了精神意识领域内的一场“复仇”。(5分)那么为了避免有所行动就会招来“看客”的好奇和娱乐,最好的选择就是“毫无动作”,让看客们的愚昧的好奇和娱乐心理丧失生趣,完成复仇。(5分)
第二种答案:从鲁迅先生本人的感触来看,这两个人应该“有所作为”,或者说“照所欲而行的为是”。这意味着这两个人——革命者——应该为改造社会、推进进步有所作为(2分)。但是,鲁迅先生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四分五裂的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没有看到比较好的革命方式,感到的是寂寞和彷徨,因此,“毫无动作”的两个人,正是鲁迅先生彼时矛盾心情的一种形象化(2分)。鲁迅先生期待让两个人有所作为,但是却也不知道如何去做,只是为了避免盲动招致相反的效果,暂时“毫无动作”(2分)。也就是所,鲁迅想要让两个人有所作为,但是暂时还做不到(2分)。
6、《礼记?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儒家德教的“三纲领”,请具体解释这段话,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三纲领的内在含义:明明德,参悟和掌握光辉的品德,自我的道德完善,这些是治理天下,造福天下的前提;(3分)
亲民,是指是国民的道德常新,或者“亲近人民”,总的来说是积极入世,进行生活的有益实践,强调推己及人的教化作用;止于至善,是指前两者,在道德追求和生活实践方面都是不该满足于小成,而应该追求尽善尽美,所强调的是为善不已,守善不渝的道德境界。(4分)个人认识发挥(3分)。
1、“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翻译《礼记?大学》中的这段话;(2)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1)译文:获得真正的智识的方法,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

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这样思考问题就是知道事情的根本了,就是知识的精髓。8分
(2)自我体会和认识,略。7分。
7、《庄子?秋水》包含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秋水》主旨是揭示宇宙的无限性和具体事物的有限性,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每一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只有突破自身局限,才能反观自身的有限性,才能领悟更大更高的真理。事物的大小多少都有其不可穷尽的复杂性,是相对的和不断转化的,其间没有绝对的对立关系和固定不变的分野,没有绝对的大小之别。因此在人生方面,人都是有局限的,“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达到对人生的领悟,从而从容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喜忧不惧,享受生命的自然。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做出准确判断的困难。但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
8、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庄子?秋水》)
根据选文,针对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特点,说明一下庄子的理论观点。
答:(1)中心思想是事物发展变化无穷,不能静止、割裂地看问题。(5分)
(2)分别解说“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8分)。(2分发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