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小衔接 做好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 做好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  做好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  做好入学准备

第八章幼小衔接做好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这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幼小衔接工作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都可视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做的准备。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据调查显示:30%~40%的孩子在刚刚进入小学后,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孩子对学校生活学习环境、作息时间、被动学习、人际关系、集体意识、教师授课方式等不适应。此类现象如不能及时解决,持续下去会衍生到心理上产生紧张、退缩、厌学、孤僻、焦虑及攻击性行为等偏差。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的学习生活?本章将从孩子进入小学后为什么难以适应学校学习的原因分析到家长要作好的准备以及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向家长介绍,希望帮助家长正确的引导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

一、孩子入学后不适应学校的原因

案例

我儿子今年7岁了,但是最近他特别害怕上学,说是怕老师,不知道怎么办?

家教课堂

以上案例中家长谈到的孩子怕上学的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这种怕上学的现象是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的一种较严重情况。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我们先来了解孩子入小学后存在不适应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入小学后孩子不适应的主要问题

孩子进入小学不适应的问题还有以下几方面:

1、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一到上学时间就烦躁、不安。少数孩子会通过哭闹的方

式调节这种不稳定情绪,也有少数孩子试图通过哭闹以达到不上学的目的,甚至有孩子会找老师的毛病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2、依赖性太强。离开了幼儿园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离开了家长全方位的关注,出现入学焦虑倾向,少数孩子甚至会胡搅蛮缠,要求家长陪读。

3、缺少耐心,坐不住。有的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摸摸那;有的不停的东张西望;有的寻找各种借口离座;还有的孩子甚至无视课堂纪律擅自下座位,到处跑动。

4、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听不清老师的话,或者听一半,漏一半,或者断章取

义,有些孩子还经常弄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

5、缺乏自信,害怕学习。原因多数是智力发展比较慢,学习能力不足,或者是知识积

累不够,跟其他小朋友比起来,感到没面子,很自卑。

6、做作业慢。老师布置的作业,动作快的孩子十几分钟可以完成,动作慢的孩子几十分钟都完不成。做得慢的孩子也许并非不会,而是边做边玩,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麻烦。很多家长会把责任推到孩子的身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不聪明、不愿吃苦、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等。这些认识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验都已经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要求进步的,没有一个人是不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原因主要是由小学与幼儿园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及我们的教育不当造成的。

(二)不适应学校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以下表格对幼儿园、小学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睡眠时间、一日生活安排、师生关系几方面进行了比较,以便家长了解幼儿园与学校的不同。

幼儿园与小学之比较

要求、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老师对孩子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一定的“陡坡”。其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教育目的不同: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没有考试考查的要求,而小学教育是国家的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通过各种考试考查,检查学生是否合格,并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考虑将来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同:幼儿教育以游戏为主,而小学以学习为主,即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比较系统的知识。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为主。从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从而给他们带来诸多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还有上了小学就不能随意请假。否则,知识学习中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以致后面的学习很难跟上进度。

(3)生活作息不同:上幼儿园每天起床上学都很迟,上午也只有1小时左右的教学时间,其它是游戏、活动、生活时间。强调一个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就是说活动的时间多于坐着的时间。而小学,像现在的一年级,1天6节课,每节40分钟,大约有4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比幼儿园多出3、4倍。

对孩子影响较大的,还有睡午觉的问题:幼儿园里,白天可以午睡二个小时左右,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而小学的孩子,就没有午睡了,下午1点多钟就要上学了。因此,有的孩子就开始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甚至打瞌睡了。老师即使叫醒他了,他迷迷糊糊的,也听不进多少内容了,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学习。

(4)人际关系的不同: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必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由于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改变,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如口渴了要喝水,内急了要大小便等。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对于交际能力不强的幼儿而言,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就显得犹为重要。

(5)评价的手段和标准不同:上幼儿园时,家长只要求其吃好、睡好、玩好,即使是到了大班,孩子学习上能过得去就可以了。每天基本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即使有时带回去一些练习,迟交的话老师一般都允许过一二天带来。但到了小学,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

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而小学作业加口信有时候会有五、六件事情,如果孩子识字少,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就很容易忘这忘那。

就因为小学和幼儿园有这么大的差异。如果让一个6、7岁的孩子独自来承受的话,是有难度的。所以,这就离不开各位家长对他们做些精心的准备,省得到出现问题时,再手忙脚乱地进行亡羊补牢了。

2、教育不当

(1)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幼小衔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表现为学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听不懂、不理解、没掌握。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没有重视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2)“幼小衔接” 课题研究还有一个结果: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家长期望高,孩子心理压力加大。一般而言,决大部分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孩子为了学业不但必须更加努力学习,还必须减少游戏、看电视等的时间,这使得很多幼儿不能适应这种改变,也不能很好的调节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幼儿期的教育不当,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地影响孩子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因此需要家长帮助幼儿发展与学习活动有帮助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注意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家长不要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

启迪窗

6岁儿童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思维方面:有些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归类的能力。比如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猫。”只有6岁的儿童会说:“猫浑身长着毛、有胡子,喜欢吃鱼,会抓老鼠。”而6岁以前的孩子一次只能说出某种特征。这个例子说明儿童到了学龄前期的晚期,儿童的思维已由初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仅考虑到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认识其内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这为入学后语言、文字的学习做了准备。

观察、注意、记忆:逐渐发展了有意注意、有意识记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能力,这些能力均有益于入学后的学习。

语言:6岁儿童约能掌握3500个词汇,量词的正确使用率显著高于5岁儿童,副词的应用不但更经常也更多样化、更准确,能恰当地使用“根本”、“简直”、“大概”、“永远”等副词,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鲜明。对代词、助词的运用比以前更为得当。由于词汇和句子的质量有显著提高,在讲述事情时内容更丰富、句法更正确、语言更连贯、层次也更清楚。此时能把1套3~5张的图片。按情节顺序做出正确排列并进行有头有尾的叙述,使听者能领会。出声的自言自语开始减少,逐渐向内部言语(无声言语)过渡。有些6岁儿童能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言语。开始识字。

数的概念:大部分6岁儿童能掌握20以内的数概念,能按成人的要求从一群物体中取出20个。能将1~10的阿拉伯数字依正确顺序排列起来并开始能够不依靠实物运用数字做10以内的加减运算。

时间知觉:对一周的时序基本都能掌握,在辨别“今天”、“明天”、“昨天”的基础上,开始延伸到能辨别“后天”、“前天”、“”大前天“。最难掌握的是认识钟点,只有很少数的6岁儿童认识钟表,会报出时间。

空间知觉:大多数6岁儿童能以自我为中心。正确地把自己的左右方位和词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最初的左右概念,但常常只限于自身的方位。而不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方位。

社会性发展:6岁儿童的游戏更有计划性,喜欢用简单的工具,如滑轮、横杆等来玩建筑性游戏,也开始玩用言语推理的游戏(猜谜语);能自己选择朋友,当小伙伴出现困难时,会加以安慰并给予帮助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愤怒、快乐及爱等,而在游戏中发生的争执,一般都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不需成人监督。

6岁儿童开始能在成人的帮助下拟定一个目标去实行,如制定一个“每晚不需提醒就刷牙”的目标,然后自己画个图表。每天做到后就打个钩,定期检查。父母应对儿童按目标执行的行为给以鼓励。

生活自理:6岁儿童除了基本上能够生活自理外,还能在家中及幼儿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独自去邻居家及旁边的商店;懂得过马路时先看红绿灯及两边,要走斑马线;认识男女洗手间的标志,选择正确入口;坐车会主动系上安全带。

给6岁儿童的父母的建议:

1.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鼓励和督促孩子,上课时用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拉,不敷衍。爱惜书本及学习用品,保持清洁整齐,每晚睡前整理自己的书包做好次日上学的准备。孩子能做到这些就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和老师的赞扬,这些又能进一步激励孩子认真学习。取得更大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合理的的作息制度,培养良好的的学习习惯:保证孩子做到按时吃饭、按时睡眠和起床,准时到校。课后回家也要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做功课和游戏的时间。建议父母不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如果课余时间完全被功课占满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时间,会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效果与父母的期望适得其反。孩子做功课时,要给他创造安静的环境,父母来回走动、谈话、看电视均会造成孩子分心,影响他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对孩子的作业既不要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孩子有困难时可给予提示。鼓励他自己思考解决。从上学开始就鼓励孩子养成做完作业后自己检查并改正错误的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情感:一般刚入学的儿童都是非常喜欢和尊敬老师的,对老师的情感常常是推动儿童喜欢上学、努力学习的动力。老师和父母都应重视这份情感。有时父母常说自己的孩子。”我讲话你一点都不听,老师的话跟圣旨似的!“这种消极的语言不讲为妙。当然,父母在孩子面前议论和批评老师更是不恰当的。

4.父母与教师即时沟通、密切配合:孩子刚入学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上课时讲话、忘记老师留下了哪些作业等等。如教师与父母能及时沟通、步调一致地去帮助孩子。很多问题都能尽早解决。不至于拖延成不易解决的难题。还应强调的一点是不允许孩子在学校与家中有相反的行为表现。

二、家长的准备

案例

我女儿今年6岁了.现在一所民办小学上一年级. 这两天老说头痛要在家休息,开始我以为她真的生病了,就给她量了一下体温37.4度,低烧,问题也不大.还是带她去看了医生,医生检查后说没事,就给她开了头痛的药.结果吃了一次后她说头不痛了,也不愿意吃药.在家很开心的.

可今天早上一起床还好好的,可看见学校的校车来了就死活不上车,问其原因说是同桌男生打她,打得她现上身上都痛.我问她告诉老师了没有,她说那同学不让她说,要说了还会打她的.后来我一看问题似乎变得严重了,我就去学校找了老师并让学生家长过来带我女儿去医院检查,做了B超.结果没事.去医院的途中她显得很高兴.可检查完回学校时她又哭又说自已头痛不去上学要在家休息.我让老师强行把她带去了学校.

通过与老师沟通我发现女儿说头痛,同学打她都是借口,其实她是不想上学.她还这么小就不想上学,我该怎么办呀?

家教课堂

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家长要帮助孩子。因为入小学对孩子在体力、智力、独立生活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幼儿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内容。家长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

(一)入学思想的准备

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对他顺利进入小学有很大关系。因此,孩子上学前家长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上学,怎样对待上学,使孩子对上小学先有一个思想上的准备。比如,家长可以跟孩子探讨有关上小学的话题,激发孩子上学的兴趣,解决他们心中存在的疑虑,使他们对上小学充满期盼,而不是焦虑和拒绝。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喜欢上学吗?为什么?你知道上小学与幼儿园有哪些一样,又有哪些不一样吗?你想知道小学的

哪些事情?为什么要上学?上学长大后干什么?等等,帮助孩子建立上学的自信心,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

家长还可以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正面的入学教育。例如: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再如“妈妈上小学时过得真开心,我现在都还想念我小学的老师”,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心中就会对小学留下美好的印象,就会觉得“小学是一个美好的、能学到本领的地方”。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或吓唬孩子。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上了小学,不能到处玩了,要好好做功课”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此外,家长还应有目的地带孩子去参观附近的小学,了解学校的状况,让孩子对学校不感到陌生;带孩子到有小学生的朋友家做客,引导孩子与小学生交往,给孩子讲讲小学的生活,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带孩子购买新书包、学习用具、生活用品,让他们体会“要上学”的喜悦心情。

(二)安全教育准备

安全是孩子上学最需要注意的事项。近年来校园事故频频发生表明,及早对孩子进行学校安全教育是入学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入学安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呢?

1、游戏安全。小学活动器械高而大,场地硬,学生多,老师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精心照顾,随时呵护在孩子身边,所以家长一定要及早叮嘱孩子课间活动时要守秩序,不推挤,不疯跑,不仍石子、不玩木棍等等。

2、接送安全。家长要事先同孩子约定好接送地点,嘱咐孩子在家长没来时原地等待,不乱跑,不跟别人走,去同学家一定要同家长商量。让孩子记住父母和其他负责接送的亲属的名字,记住家里的电话和父母的手机号码,记住父母工作单位的全称和办公电话。当然,为以防万一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写在一张硬纸卡上给孩子随身携带,告诉他在讲不清楚的时候把这个拿给警察叔叔看。

3、上学、放学路上安全。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从家往学校步行几次,每次都要重复给孩子讲讲,沿途的每个关键地点的路标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孩子注意车辆、陌生人等问题,牢记“放学就回家,不和陌生人讲话”的原则。如果是坐校车的孩子,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注意乘车安全,准时乘坐校车,排队上车,不在车内打闹,不将头、手伸出车外等等。

4、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孩子不要买小摊上的食品,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只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做眼保健操时不要用脏手乱揉。

(三)健康身体。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新生活的起点上,格外需要科学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安全的环境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这将有助于减少以后疾病等影响学习的因素。事实上,儿童的健康始自他们的胚胎期,孕妇应该定期进行检查,并保证饮食的营养与充分的休息,杜绝烟酒和有害药物。孩子出生以后的健康同样依靠合理的饮食等来维护,如果学龄儿童保持数量和营养合理的进食,他们上课的注意力就更能集中。专家建议的营养饮食包括面包、谷类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鱼等以及相关的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除了必须的营养,学前儿童需要经常锻炼以促进身体的协调能力,可通过投掷、跑跳、攀登、随音乐跳舞等运动锻炼大肌肉;可通过蜡笔绘图,做拼图游戏,学用平头剪刀和拉链等,增强手的灵活性。这些技能通常在幼儿园是可以得到训练的。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某些功能异常或残疾表现,应立即带孩子就医,要知道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治疗往往能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四)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孩子上学后,家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是一项重要内容。家长需要给孩子准备一个的独立的小空间,可以是单独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个角落,但一定要安静、整洁,另外要为孩子准备高度适宜小书桌、小椅子、一个小书柜,选择有利于保护孩子视力的台灯或照明,准备好学习用具,学习用具最好贴上名字或标记,避免孩子相互之间拿错学习用具。学习环境的设立会使孩子迅速形成一个心理上的“地点定向”,使他们一进入到这个环境就能够安心学习。

(四)培养孩子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指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也包括前阅读、前书写和初步计算能力的准备。

入学前,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有意注意、记忆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平时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多让孩子讲讲内心的感受,并帮助孩子提炼感性认识,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思维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有心人,成为一个关心自然与社会的人,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家长还可以跟孩子玩一些训练观察、记忆的游戏。比如,给孩子两张相似的图片,让他们找出细微的不同,训练观察力;给孩子出示一些相关的物品,让孩子观察后,就藏起来,然后让孩子说说刚才都看到了哪些东西,训练记忆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让孩子听成人指令做事,成人提示孩子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孩子一次听完记住,再按顺序逐步完成,也可以训练记忆力。

阅读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发现,孩子入学后发生适应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阅读跟不上。所以入学前让孩子作好阅读准备也是相当重要的,阅读是增进孩子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吸收的良好途径,对孩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有力的促进。我们这里所说的阅读准备主要是指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那么家长能够帮助孩子阅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在家里持续读故事给孩子听,还可以鼓励孩子复述看过的故事或儿歌,仿编、续编故事,看图讲述等,逐步引导孩子喜欢看书,会看书。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间横向比较,给自己的孩子乱贴标签。看到别的孩子能背20首唐诗而自己的孩子只会背5首就说孩子笨,这样的标签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根据调查发现,许多作文优秀的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千万不要反复罗嗦地说,一句话说得多了,就会变成可听可不听的话。这样的罗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辩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说大人要对孩子听的习惯负责。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

孩子进入小学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能力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不愿表达自己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也容易让人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因此在入学前,家长要给孩子多创造表达的机会,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不仅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还要能独立解决原来由幼儿园老师帮助解决的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因此在入小学前关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前提。家长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着手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除了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外,还要学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比如衣服应该折好放在哪里、比如玩具应该收拾到哪里,怎样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和书包等等。

此外,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较宽松,课时安排比小学短,而小学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课程时间要求,有的孩子上了小学后听见上课铃声还不急于进教室,还在玩,这就主要是由于孩子时间观念还没有养成。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时间观念,比如:至少提前一、两个月,开始作息时间的转换,让孩子习惯上小学的作息制度;送给孩子一个小闹钟,从10 分钟、15 分钟、20 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一件事情,以此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升入小学后教师会经常给孩子提出一些学习要求,布置家庭作业和一些任务,孩子需要独立去记住很多东西,可我们有些孩子回家后总是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需要打电话问别的同学或老师,这就是,孩子的任务意识还不够强。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承担任务的意识,使孩子们形成接受、完成命令指示的习惯。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大班的老师会有意识的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要求孩子自己记住简单的家庭作业,那么家长就要积极配合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孩子忘了,也不要直接提醒,可以引导的问一问:“今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干什么呀”,或者干脆不要提醒,第二天忘了,老师会批评他,有过几次经验后,孩子就会明白,记住老师交代的任务是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完成。此外家长平时在家也要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并鼓励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如:扫地、整理衣柜、收拾碗筷、购买简单的物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还要让孩子克服困难,体验成功。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

幼儿升入小学后需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学习规则,本学期,我园大班教师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准备,家长们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帮助孩子认识、理解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规则,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有事或生病不能上学要给老师请假;上课要做好,不乱动或找人说话;回答问题或发言讲话要举手,不请就不说等等。此外,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遵守一些社会规则,还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生活、学习的规则,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养成按规则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

5、培养孩子与人交往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面临着新的伙伴群,要使孩子顺利过渡,处理好与新伙伴的关系很重要。如果孩子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会感到孤单,心情沮丧,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就要积极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幼儿阶段孩子的社会程度不高,他们在群体中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很少想到帮助别人,有了纠纷常常求助于老师,缺乏自行解决矛盾的能力。因此家长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让孩子主动与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与别的孩子合作玩,还可以教孩子一些解决纠纷的方法,如轮流、猜拳等,学会友好和睦的与他人相处,与此同时要让孩子学会与教师、家长沟通,能用恰当的方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会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告诉家长,同时也愿意配合教师、家长做事。

启迪窗

矫治学生磨蹭的方法

一、排除无关诱因,让孩子专心做事

一个学生做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原因是她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比如,正在吃饭,窗前有只小鸟飞过,他就会放下饭碗去看个究竟;正在画图画时,忽然听到电视里的声音,就会丢下画了一半的画,跑去看一眼电视,留下半拉子图画磨蹭着不肯马上画好,其他的事也雷同。所以,学生做事往往“战线”拉得很长,效果还不一定好。针对她这种坏习惯,家长就商量好,她做事时,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排除与当时事件无关的因素,使孩子能专心于她正在做的事情上,加快速度也保证质量,慢慢就养成了利索的好习惯。

二、启发孩子的竞争心理,提高灵敏度,改变磨磨蹭蹭的现状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但对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自然感受不到紧张气息。但是,孩子要长大,一个作风拖拉的人是无法在竞争社会立足的。对此,从小训练孩子主动把握现实的能力和智慧是根本。具体做法是:适当增加生活的紧张气息,启发诱导孩子的竞争心理,提高他们的灵敏度,改变磨磨蹭蹭的现状。

学生应该从上幼儿园起,就有意识诱导他的竞争心理,让他经常和小伙伴展开竞赛:比速度、比勇敢、比仔细等等,让孩子在竞争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养成敏锐捕捉信息并做出反应的思考力和行动力。在家,也常开展有益的亲子竞赛,通过胜负交替,锻炼了孩子的心智,也提高了灵敏度。现在,南海适应了这种节奏和习惯,很少有磨磨蹭蹭的情况。

三、让磨蹭付出代价。

孩子早晨起床磨蹭,家长急得不得了,又是嚷嚷,又是亲自给孩子系纽扣,可孩子却一点也不急。最后,家长还得赶紧骑车把孩子送到学校。其实,家长这种做法正是促成孩子磨蹭的原因之一。孩子会觉得,磨蹭点没关系,反正迟到不了,有爸爸妈妈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磨蹭的时候,妈妈不要急,让孩子自己急。妈妈不要帮他穿衣服,洗脸,可以站在一边说:“再不快点可要迟到了,我可帮不了你。”类似的话只说一遍,不要反复唠叨。如果孩子迟到,老师肯定会问她迟到的原因。如果孩子说“妈妈没帮我穿衣服”,老师肯定会她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还要妈妈帮忙。孩子挨了批评后,就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第二天她就会自己加快速度。

四、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要想让孩子改变磨蹭的毛病,不能靠大嗓门,更不能打骂。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法帮助孩子认识时间,树立时间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它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快又最慢,最容易丢掉却无法复得。你要磨蹭它就会悄悄溜掉,只有珍惜它,抓紧它,才会“延长”它。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珍惜时间取得的成功的故事来激励孩子,还可以在墙上贴上名言警句提醒孩子。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让孩子明白磨蹭会白白浪费许多时间。

孩子磨蹭,不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作业磨蹭,穿衣、吃饭磨蹭。因此,克服磨蹭毛病,需从不同角度入手。从孩子的实际表现出发,增加计时性活动是可行的方法。做某件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设定,然后以最快速度保质保量地进行。如家长与孩子一起评价,调整要求,下一次做得更好。在开始设计时间的时候,家长要及时核对。孩子做事,家长为她计时,告诉并夸奖她今天比昨天又快了几分钟。这样,孩子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跟孩子一起进行计时阅读、计时记忆、计时答题、计时劳动的小竞赛,会有更好的效果。

五、改变评价角度,少说“慢”。

“动作慢”的评价会使孩子忽略时间的利用,长期被说成“慢”,孩子会认为自己每次的学习时间都很漫长,自然而然地出现太多的“小插曲”:发呆、玩橡皮、上厕所、喝水等。因此,在家里,家长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表扬她,并告诉她,你可以“快”起来,只要在

学习的时候不做其他事情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爱磨蹭是“手笨”造成的,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她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提高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如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看谁洗澡快等。通过这些比赛,家长可以随时教给孩子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的技巧,教给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

六、利用“速度测定法”,感受“我可以快”。

记录单位时间里(如5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几道题目。然后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做完所有的作业需要多长时间,结果肯定会使孩子惊讶:我能这么快完成呀!并且让她认识到“快得值得”。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出来的时间如何处理?许多父母会利用这些时间让孩子全面发展:增加练琴时间或者额外增加作业,反正不能闲、不能玩。孩子会觉得:还不如慢点好,反正越快任务越多。所以,你得让孩子感到“快得值得”,她才会去“快”。

七、一分钟速度测定训练或五分钟速度测定训练

(1)训练孩子专心做题。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根据年级不同,难度可以不同)。规定一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让孩子感觉到一分钟都能做十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写不出一个小题。

(2)一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书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3)一分钟写数字训练。每天让孩子练习一分钟“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这样孩子会越写越快,越写越工整。

以上训练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原来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珍惜时间。同时也提高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的速度。训练时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练习三至五组。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练习时间以一星期为宜。

八、停止催促,坚持表扬

孩子做事情磨蹭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喊,不断的催促,结果感觉是越催促,孩子的动作越来,家长就更生气,孩子做某件事情的速度快,就表扬。如刚开始可以给孩子出几道简单的题,给1分或2分钟,孩子会很快做好,家长要作大吃一惊状呼道:“还不到一分钟呢!”总之,很夸张的样子。随时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对做得快的事情立即表扬。“现在穿衣服快多了!”“现在收拾书包快多了。”……这样的话。但千万不要说成“现在穿衣服快多了!如果写作业也这样快就好了”。只表扬,不提孩子做得不足的地方。通过表扬,会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

九、节约的时间由孩子自由支配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比如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会布置什么读英语,孩子刚读完英语,家长又安排做奥数题。等等。总之家长给孩子安排得相当充分。孩子也看出问题的所在,那就是,只要有孩子空闲时间,家长就会安排任务。所以,孩子的对策是,化整为零,在写作业的时候边写边玩。这样拖很长的时间,由于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会另外安排任务。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就玩了。

针对孩子的拖拉毛病,家长要把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一个大概的时候估计,将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家长布置的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休息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如果玩他喜欢的玩具,或者打一会儿游戏,进行一会儿体育锻炼等。就是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十、从生活习惯训练

家长要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在比赛之间先教孩子怎么穿得快的方法,手把手地训练。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也可以用记时完成某一件事情,规定时间完成就表扬或记一个“★”;得够二十个“★”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十一、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立即停止并给予适当处罚

有些孩子写作业拖延时间到晚上十点,减少了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这时,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要保证孩子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很多家长规定孩子九点钟上床睡觉。所以到了晚上九点,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就不再写了,要求孩子必须睡觉。作业没有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这个是狠招,家长要具体分析孩子作业的量,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超标了,就不能用这个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这一招。

总之,对孩子磨蹭,家长一定要用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逐步改正,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总结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孩子的速度。

三、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

我女儿妮妮6岁了,聪明好动,爱好广泛,特别爱听故事,所以我经常给她讲故事。但我发现,她听故事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一边听故事一边做其它事。为改变这种情况,我在讲故事前先和她约法三章:讲完之后要提问的,回答正确,才有机会赢得听故事的时间(如答对一个,赢5分钟时间)。提问从最初简单的故事中主人翁的名字、故事中有几个人物等开始,进而我会要求女儿复述故事的内容和细节。通过多次这样带着问题的讲故事,女儿的注意力明显集中起来,听故事时特别认真,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我还认为,看电视对孩子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如不加以引导,不对故事内容进行强化让孩子吸收,那孩子对知识的接受永远是被动的。因此,我会陪着孩子看电视,然后向她提出问题,让孩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重在平时的点滴积累,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学去玩,是有效的。

家长课堂

以上这位家长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孩子听故事中要求孩子养成认真听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孩子要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素质,这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俄罗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请它的债务。”一些专门研究“成功教育”课题的专家也作出这样的一个总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许多实例也证明,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本原因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将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

衔接阶段急需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好习惯:

1、良好的作息习惯。

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每天6:30左右起床,晚上8:30就寝。暑假在家适当

缩短午睡时间。晚饭前后与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活动内容,如画画,弹琴,玩玩具,看书等,动静搭配,使孩子每天的生活富有节奏,与小学生的生活相接近。

2、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

教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再教会孩子在绘画、看故事书和学习结束的时候将物品收拾好,从哪儿拿的,还放到哪儿去;开学后还要让孩子养成每天上学前根据当天课表检查学习用品的习惯。

3、做事专注的习惯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注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是一年级孩子最为重要的学习习

惯。目前从一年级的课堂上来看,有的孩子上课听讲的专著程度几乎能达到40分钟,孩子上课的思维始终为着老师转。这样的学生只能占到一个班的10%。但有的孩子只能听10分

钟,还不是连续的,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学生在写字做题时有的同学能始终如一地专注地写,有的学生则常常不是东瞅西望,就是停笔发呆,快的孩子十分钟完成任务,慢的一个小时也不夸张,差异性较大。

4、独立思考的习惯

常见到这样的妈妈,孩子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卡在母亲的手里,什么时间干什么,学什么,都是经过细细推敲,精打细算的,遇到问题一律妈妈来解决,时间长了,孩子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思维,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最可怕的。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5、阅读的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家长不要只看眼前孩子的成绩考了多少分,他学会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培养孩子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凡是优秀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优秀学生都有着共同的好习惯,那就是阅读,大量地阅读。读书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它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一位名师说好“把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很难呢!”我们的孩子虽然是一年级,但现在开始,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共同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带领孩子走进阅读的大门。一旦走进去了,你就可以站在一旁看着他不断地前进。

培养良好的习惯有什么途径呢?

第一个渠道是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这里特别想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提出要求”

案例一:

一位母亲指着一个7岁左右男孩的,厉声斥责一番之后,便连珠炮似地提出了一系列苛刻要求:错掉了的作业都给我去订正好,一回到家里就把语文书上的词语抄15遍,还要

背唐诗。记牢,不要忘记读英语、练一个小时的毛笔字!……不消说,如此多的要求非但孩子无法完成,就是这位母亲,也是坚持不了几天的。无法完成的要求,即使再多,又有何用?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作为父母不可能没有要求,然而你必须明白,要求越多,并非能带来好的效果;要求越复杂,越可能使孩子无所适从。试着从一个最简单的要求开始吧。

案例二

《一只鲸的奇迹》。说的是一只8吨多重的鲸竟能跃出水面6米多高,并能为观众表

演各种动作。有一次训练师透露了创造这一奇迹的奥妙: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上,使鲸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鲸每通过一次它就会得到鱼吃,也会有人爱抚爱抚它跟它玩耍一会儿。当鲸的成功多于失败的时候,训练师便会把绳子提高一厘米。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得慢,否则,它就会因屡屡失败而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就这样,那条鲸从跃出水面几厘米开始,一下一下跳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训练师的成功,告诉我们两条经验:一是,给予鲸的是鼓励而不是压力;二是,不能急于求成,手中的绳子不要抬得太快太高。低级动物的鲸如此,高级动物的人也不例外。

通过这两个案例,告诉家长们:对孩子提出要求,要小一点,低一点,孩子稍稍努力一下便可以达到。这样她就能体验到成功。当成功巩固了,你可以再提出另一个要求。一个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习惯培养的第二条途径是训练

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

案例介绍:有个孩子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这孩子日常对事情的反应还是很快

的,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期间还穿插着吃东西、聊天、上厕所等一系列的事情。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完成功课。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他写作业。可是孩子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母亲一离开房间,孩子立刻我行我素。再者,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儿子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进。

训练方案:

A.母亲与儿子约法三章,如果你在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6点钟的动画片对孩子非常有吸引力,是他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B.等儿子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就这样,3个月以后,孩子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通俗一点说,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科学家研究证明,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

才有可能巩固。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不过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标准

首先要选择适合我们所要减少的行为标准,才能显出最佳效果。例如,大班末期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小学低中段是20分钟。对于写作业,每半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订成零次。

2、强化物要专一

对于不良行为的辅导,强化的来源最好只有一处,否则就没有效果。例如,这个儿子的强化物是对他非常重要的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假设他在晚上9点可以看到同样的动画片,那么6点钟的动画片就没有强化作用,改善行为的动力就没有了。还有一点,强化物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效果就差远了。

3、一定要持之以恒

耐心坚持,才能有所收获所要改善的行为次数出现较多,已经成为习惯,因此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坚持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父母不能希望这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既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那就

更需要我们耐心、耐心再耐心地培养。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才能看见儿童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收获。

习惯培养的第三条途径是示范

示范就是用行动告诉他怎么做,给他做样子。示范过程中有一个榜样不容忽视,那就是父母。有些时候父母做得不好,却要求孩子做好,根本不可能。如果家长很勤快,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地上有纸主动捡起来,孩子看到妈妈这样做,就会记在心里,也会这样做。父母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比说教上百次上千次要有用得多。所以说当父母不容易,就是说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模仿,这种模仿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无形中的培养。我们认为家庭的环境、氛围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

幼小衔接面试笔试考试大全(入学考试)

幼小衔接(入学考试) 第一关:“身体素质”关 测试题(请认真观察孩子的表现后,选择“是”或“否”) 1、独立、连续地平地行走 20~30分钟,不觉得疲倦。是否 2、走路姿势正常,没有出现不协调现象。是否 3、能独自坐在硬的靠背椅上 20~30分钟,不觉得疲倦。是否 4、掌握跑、跳、攀登的动作。是否 5、能用铅笔书写、画画。是否 6、能使用剪刀。是否 7、能独立从距家 500米的地方走到家。是否 8、能掌握在街上步行的安全常识,比如知道“红灯停、绿灯行”。是否 9、至少能掌握一门运动技能,比如跳绳、游泳、滑冰、跑步等。是否 点评:上面 9题分别从全身发展、粗大动作发展、精细动作发展、健康与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运动素质能力等角度,考察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 测试结果:至少 5题以上答“是”,才可以顺利进入下一关。 第二关:“生活自立”关 测试题 1.有“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愿望。是否 2.自己脱穿衣裤、鞋袜。是否 3.自己洗脸、漱口、刷牙。是否 4.能自己大小便,并能自己做好清洁。是否 5.会洗简单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是否 6.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文具,会削铅笔。是否 7.能自己整理文具、书籍。是否 8.会认钟表上的整点。是否 9.会开、关门窗。是否 10.会扫地、擦桌椅。是否 11.会辅助大人做好餐前准备,比如摆放碗筷。是否 点评:上面 11题,从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服务性劳动能力等 4方面,考察孩子的生活自立发展水平。测试结果:至少 6题答“是”,才可以顺利进入下一关。

第三关:“学习自立”关 测试题 1.对不明白的事或现象,总爱问“是什么”、“为什么”。是否 2.有点小病会克服,坚持去幼儿园。是否 3.比较严格地遵守作息时间。是否 4.别人讲话时认真倾听。是否 5.看书时坐姿端正。是否 6.正确地握笔写字。是否 7.爱护书本及学习用品。是否 8.喜欢阅读或至少不反感阅读。是否 9.会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讲给父母听。是否 10.按时交作业。是否 11.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这 8个形状,至少能正确辨认出6个。是否 12.红、橙、黄、绿、蓝、紫、黑、白,这8钟颜色,能辨认并说出至少 7种的 名称。是否 13.两手拿着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东西,能比较自信地指出哪个重、哪个轻。是 否 14.能在日历上正确找到与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前天、大前天对应 的日子。是否 15.能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方位。是否 16.看图时,能找出相同的图形或指出图形的不同之处,并发现图形中缺少的部分。 是否 17.在大人不干涉的情况下,对感兴趣的玩具、图画等连续注意的时间至少有 15分钟。是否 18.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熟悉的故事。是否 19.根据生活情境,能把图片或实物比较准确地分类为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家 具、文具等。是否 20.能指出一类熟悉物体的几个共同特征,比如问“什么是狗”,会回答:“狗有头、 有尾巴、有 4条腿、会汪汪叫。”是否 21.能按物点数至 100左右。是否 22.理解 20以内的数的实际意义、顺序和组成。是否 点评:上面 22题,从求知欲(学习的欲望)、责任感、学习的意志力、学习习惯、感知觉、观察能力、注意力稳定水平、逻辑记忆能力、思维发展水平等角度,考查孩子的学习自立发展水平。测试结果:至少 14题答“是”,才可以顺利进入下一关。

教您做好幼小衔接——入学前应做哪些准备 芳

教您做好幼小衔接——入学前应做哪些准备 刘庭芳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仅是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他对孩子的心理、思想、行为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之初,建议家长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心理准备: 对孩子进行热爱 和向往学校生活的教 育 在孩子上学前,家 长对其进行热爱和向 往学校生活的教育至 关重要。有很多家长都 做的很好,入学前会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要做小学生了,要到学校生活了,那里有可敬的老师,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还可以学习好多好多的知识。这样做,孩子还没有入学,已经对学校有了向往之情,进入学校就有了愉快的心情,适应的也快了。以往经验,孩子入学之前很多事情是由我们家长帮助完成的,而进入小学,很多事情是靠他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处理,家长的正确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二)习惯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智力劳动的增效剂,是切实提高智力效率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他特有的巨大的“定向”力量影响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成功

与失败。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正是爱玩爱说的年纪。自制力差,常常管不住自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给他们立下的规矩,要求他们必须遵守的常规,常常做不好。 为了孩子能更早的适应学校生活,得到全面的发展,家长在家中也应该对孩子的各种习惯进行有意的培养 1、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上学与幼儿园相比,上学时间早,有的孩子形成了赖床的不良习惯,来不及吃早餐,为此,家长要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一般早上6:30起床,晚上8:30睡觉,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安排好孩子的早餐,一要按时,二要吃好。家长可以从现在开始让孩子适应这样的作息,往往开头是最难的,只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可以坚持,孩子就一定可以做到。 2、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当今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专心致志地上课听讲,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时间仅为15分钟,家长应引导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停课。可以给孩子讲请专心听讲的好处,询问孩子老师讲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上课时有没有回答问题,答得怎么样;也可以通过练书法、学画画等“静”的活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鼓励孩子课上大胆发言,讲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亦可促使孩子专心听课。 3、精力集中的好习惯。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课堂参照)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 单位:不老屯第一幼儿园 研究小组:张凤红高丽艳 王雪梅王丽王礼物撰写人:张凤红 日期:二O一一年八月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目的就是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让学前儿童掌握一部分知识技能,从而降低幼小有效衔接的坡度,使学前儿童能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联合国有关资料也提出:“儿童要为入小学做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准备。”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学后的“转折期”和“困难期”。 二、研究目标 1.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责任感、自信心等) 2.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3.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4.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 三、研究措施

1.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2.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3.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铅笔、橡皮、尺子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又是被不少学校所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学段的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提高认识,摸清情况,掌握规律,是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后尽快适应不同阶段教育、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 二、工作目标 1.重视衔接工作,建立形成一套相应的制度,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2.每学期都能开展相应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活动。 3.通过活动,使各学段教师了解其它学段学生的行为习、心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4.通过活动,使学生能顺利过渡,从生活、活动、学习、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减少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困生和后进生的比例。 5.以课题形式开展研究,积累材料,丰富理论,形成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三、具体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如下: (一)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二)利用家园共育栏目,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二可以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虎头蛇尾。

幼小衔接——幼儿园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幼儿园入学准备 适合自己孩子的幼儿园 我们先从源头看起,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幼儿园。 幼儿园是孩子将来要生活3年的地方,选择不合适,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选园是家长们为孩子上学做的第一要务,务必要从孩子的角度去选择。在选园上,以下几点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1.根据孩子本身的特征以及发展需求。 2.要考虑家庭情况,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就近选择最适合孩子发展的幼儿园。 3.选择与自己的教育理念吻合的幼儿园,家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选园意向,再去考察。 入园做准备 一、物品准备 1、入园手续和相关资料证件等方面的准备。 2,名字贴(在孩子所有的个人物品上贴好名字,以免拿错)3,可以用来换洗的衣服,鞋袜(舒服,适合运动,方便穿脱) 4,床品(这个根据幼儿园要求不同,有的幼儿园会直接统一,有的幼儿园会要求家长自己准备,老师会告知要求,按要求准备就好)

5,玩具(有的幼儿园会允许孩子带一个自己熟悉的玩具,来减轻分离焦虑,可以选择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偶绘本等,要保证安全) 二、能力准备 1、在家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2、社交能力 能正确和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与同龄小伙伴和谐相处,包括分享、交换等等。 三、心理准备 孩子的心理准备 在讲心理准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个“焦虑”“分离焦虑”指的是,孩子和亲人分开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一般是从6/7个月开始,这种情况大概会持续到20个月前后逐渐减弱消失“陌生人焦虑”,是指因为陌生人突然出现,产生的某种程度的恐惧/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但是这些焦虑都是健康的,良性的,都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标志,是客观存在并且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预防并且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提前从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入园适应。 1,有空就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转转,让孩子了解幼儿园周边环境; 2,通过绘本帮宝宝建立幼儿园生活的概念 3,情景模拟

家长如何做到幼小衔接

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孩子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而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做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笔者以一名家长和小学教师的双重身份来谈谈幼小教育衔接的问题,希望能够对各位家长有所裨益。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田田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

幼小衔接:孩子入学准备全攻略

幼小衔接:孩子入学准备全攻略 幼小衔接:孩子入学准备全攻略 入学准备备忘录 专家建议 1.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使孩子的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2.经常给孩子讲讲学业有成的人及自己读小学时的故事,为他们提供可以学习的实例。 3.为孩子准备好各种必需的生活和学习用具,做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时帮助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 4.做父母的必须提高自控能力,不絮叨、不说反话、不额外加压。 家长备忘 1.教会孩子系鞋带、扣纽扣。 2.教会孩子擦屁股。

3.教会孩子收拾书包。 4.教会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 5.买书包要双肩背的,结实耐脏。 6.买文具盒要功能单一的。 7.买铅笔要铅芯软硬适度的。 8.孩子的学习桌椅要高矮搭配合理。 9.桌上要有台灯。 10.最好有个可爱的小闹钟,教孩子自己掌握时间。11.现在就按上学时间作息,早睡早起。 12.要求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单位电话和家里电话。 教师指要 1.观察力。 家长要多带孩子去动物园,区别驴和马、猩猩和猴子、乌龟和甲鱼;多去天文馆,观察夏日的夜空,寻找北斗七星;多去植物园,多识一些花草,观察它们的根、茎、叶、花的形状和颜色。 2.记忆力。 教孩子背唐诗、背九九乘法口诀表;背亲戚朋友家的电话号码;听完故事复述完整。不怕重复,重复力口深记忆,和遗忘作斗争。 3.思维力。

教孩子下五子棋、跳棋、象棋;多和父母交谈;鼓励孩子争辩;多听广播,少看电视。 4.想象力。 父母与孩子互相编故事,以同样的故事开头,续上不同的结尾;鼓励孩子不按图纸垒积木、插塑块;把玩具组合起来按具体情况玩;把汽车和警察组合成城市交通,把听诊器、炊具和布娃娃组合成医院或家庭…… 5.说的能力。 首先训练爱说,爱开口表达;再训练说清楚,说明白;再训练说得有理。孩子爱说、会说,取决于家庭环境的宽松,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和睦融洽,取决于父母表达能力的示范是否到位。 6.注意力。 听父母讲话时,要眼睛看着家长;来了客人,要安静地听;要学会集中精力有始有终完咸一个游戏,不要中途而废。鼓励孩子自己玩、专注地玩。 7.听的能力。 家长要耐心听孩子说,这是一种示范。要求孩子听家长说,说完之后复述要点。家长可以重复一遍,让孩子再听。 入学前各方面的准备 上学读书,这可是每个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成

幼小衔接时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小衔接时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摘要]:幼小衔接,一直是家长和学校所关注的话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了解家长和老师对幼小衔接的态度做了本次的调查。调查采用主要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需要学会写字,做算术题,回家需要有家庭作业,而在幼儿园中也有部分的老师会将小学的课程教给孩子,针对这一些问题给家长和老师一些建议,孩子心理的健康是幼小衔接的基础,抓好学前幼儿入学能力的准备工作,做好学前幼儿入学的物质准备,进行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培养,进行角色的演练与转变。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家长;问卷调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合理衔接,即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说上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升入小学对于孩子来说不亚于前者,这意味着孩子需要放弃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如果“幼小衔接”不顺利,孩子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初入小学的儿童,普遍嫌上课时间过长、游戏活动时间太短,负担重;心理方面也会出现精神负担重、自信心不足、厌学、人际交往不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现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孩子更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呢?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在家长的问卷调查和交谈中发现,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急进心理而超前训练,竟将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过幼儿掌握。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学校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忽视了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

2021年幼小衔接十大误区及正确做法(最新)

误区一:幼小衔接就是大班的事儿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不是一个能够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过程。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 明智的做法: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误区二:幼小衔接就是择校 正确的认识: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学校,并且不存在很多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但是,一所好的学校,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家长不必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搞得心力交瘁。 明智的做法: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都扎堆选择所谓的名校,其实没太大必要。更为关键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学校一定要跟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相匹配。其实,择校就跟人生的很多选择一样,合适的才是的。 误区三:幼小衔接就是多学知识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是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个过程看成择校、上培训班,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入手准备。 明智的做法:除了相应的入学知识准备以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2、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3、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误区四:幼小衔接就得多上培训班 正确的认识:“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还真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点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绝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就得多上几个“幼小衔接班”。 明智的做法:适当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孩子的顺利衔接。不过我们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学习,提前让孩子学习太多小学阶段的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该学,否则会“毒害”了自己的孩子。

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方案-范文

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方案 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方案范文“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 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所获得的成果对当前有 重大现实意义。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因素就能解决的,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以下准备。 一、幼儿本身应做好以下准备: 1、生理准备: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 3)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 4)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 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心理准备: 目前,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而对于幼儿园如何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很少,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

功课或做作业。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1)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大班的各种活动都应以探索为主,教师应善于提供材料让幼儿大胆操作,将问题抛给幼儿,发展大班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的心理理伦和抑制控制之间存在关系。抑制控制能力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这说明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教师应从游戏、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的一致性、坚持性,培养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 3)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做中学”理论活动中有两个环节“猜测或假设”和“记录试验过程”对 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猜测或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能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探索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思考。大班各项活动中应着重引导幼儿去猜测,去假设以及引导幼儿记录试验过程,幼儿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会获得发展。 4)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在社会交往中,儿童会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并对这些心理状态进行思考。在大班后期,更应该加强与幼

大班幼小衔接教育教学计划三篇

大班幼小衔接教育教学计划三篇 一、师幼互动衔接。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1.创设心理氛围。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创设心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幼儿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环境,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小组排队式的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二)幼儿入学的学习准备。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各项能力的衔接。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幼儿的独立意识的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想象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等;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

它工具等。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最后,加强纪律教育,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 3.知识点的衔接。 (1)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2)数学方面的渗透: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域游戏,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幼小互动衔接。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因此,我们将与小学做好密切的联系工作,这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的一个缩小衔接缝隙的关键点。 (一)参观小学。结合教学主题,我们将带领幼儿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使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了解小学生的一些活动,浏览小学生的作品等等,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争当小学生的愿望。 (二)教师介绍。邀请小学老师来园介绍,既要给幼儿介绍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要给家长们开展知识讲座,介绍孩子入学的

做好入学准备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做好入学准备 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孩子即将从学前教育升为小学生学习,作为家长谈以下想法: 一是关键要相信孩子,做好“心理”衔接 孩子对进入小学是没概念的,也不会害怕。所以首先要消除家长的焦虑和害怕。只要孩子是健康正常的,家长就要相信,结束幼儿教育的孩子是可以适应小学生活,即使出现问题,也是暂时和正常的。家长坦然的话,孩子往往也会获得安全感,可以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中国的家长有一个通病,就是小看孩子,其根源就是不信任、不尊重孩子,所以造成很多事情由父母代劳。一些家长在幼儿园对孩子放手不管,但是在小学开学前夕,经常微笑的爸爸妈妈开始变为恶狠狠抓学习的家长;还有一些家长一直都为孩子的学习焦虑,从小班开始就抓学习,用小学的方式来教育、约束孩子。每天要学习拼音、汉字、算术……而且她还给孩子报了舞蹈班和美术班,虽然孩子每天很辛苦,但别的孩子都如此,而这也是为了孩子将来着想。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幼儿园是有很大的不同,但对孩子来说,这一适应过程是渐变的过程,不是突变过程。暑假期间,可以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校园的作息时间,比如提早起床,减少午睡等。

二是入学前,培养三种能力,做好“习惯”衔接 学习知识点在专家眼里是最次要的“能力”,建议小小读书郎在进校园前培养好三种能力。 首先是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很多家长非常不重视这一能力,导致很多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停留在幼儿园甚至幼儿园入园前的水平,吃饭要喂,屁股要父母擦,衣服鞋子要家长穿,生活完全依赖家长。临床上一些孩子不敢上学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一旦碰到什么问题就往回缩。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阶段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应对,那么到了小学也能接受挑战。 其次是交往人际问题,如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小学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新环境,但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比较胆小,不太善于交往,就更需要提前训练其适应能力。家长不要让孩子整天泡在家里,更不要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于学习知识,要多让孩子去儿童乐园玩耍,多鼓励和伙伴交流,有活动尽量让孩子冲在前面。 最后,很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有意注意的专注性、持久性,不盲从、敢质疑的科学精神等,促使他们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如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环境调试自己的行为等。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会欣赏自己、悦纳他人和快速适应

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鲁中职业学院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一、情况分析: 再过一个学期,孩子们就要结束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升上小学,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学前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有教育家甚至认为这种转变的跨度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要比高考、中考都要变化巨大。这个阶段的家长和孩子在短时间内有着太多的不适应,作为家长面临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考核,诸多家长有着太多的无奈和困惑。对于幼儿来说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成长为学校的小学生,角色变了,要求也变了,小学和幼儿园的生活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活动的组织形式,学习的习惯等,面临着许多不适应,所以幼儿园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适应与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认真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减少家长的焦虑和担忧,为幼儿入小学学习从多方面打好基础。 幼儿园对孩子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小学则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由于这些差异使孩子刚入小学容易产生如下的不适应: 1、上学不能按时起、会迟到。 2、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早餐、个别幼儿挑食。 3、上课坐不住,做小动作,讲话,注意力不能保持40分钟。 4、上课不敢发言回答问题。 5、不会给自己按排课间活动。 6、不能完整地抄写家庭作业。 7、不会打扫公共卫生。 8、不会自觉完成家庭作业。 9、不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衣物,经常丢失物品。 10、晚上不能按时洗漱、睡觉。 11、不会与人相处,以及对挫折的适应性较差。 针对以上孩子刚入学的种种不适应,我园准备采取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班级工作、家长工作等多种手段多方位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将“幼小衔接”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衔接目标: 1、从心理准备入手,培养孩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责任感、自信心等) 2、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 3、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观摩交流,为幼儿做好入学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幼小衔接 做好入学准备

第八章幼小衔接做好入学准备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这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幼小衔接工作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都可视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做的准备。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据调查显示:30%~40%的孩子在刚刚进入小学后,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孩子对学校生活学习环境、作息时间、被动学习、人际关系、集体意识、教师授课方式等不适应。此类现象如不能及时解决,持续下去会衍生到心理上产生紧张、退缩、厌学、孤僻、焦虑及攻击性行为等偏差。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的学习生活?本章将从孩子进入小学后为什么难以适应学校学习的原因分析到家长要作好的准备以及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向家长介绍,希望帮助家长正确的引导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 一、孩子入学后不适应学校的原因 案例 我儿子今年7岁了,但是最近他特别害怕上学,说是怕老师,不知道怎么办? 家教课堂 以上案例中家长谈到的孩子怕上学的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这种怕上学的现象是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不适应学校生活的一种较严重情况。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我们先来了解孩子入小学后存在不适应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入小学后孩子不适应的主要问题 孩子进入小学不适应的问题还有以下几方面: 1、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一到上学时间就烦躁、不安。少数孩子会通过哭闹的方 式调节这种不稳定情绪,也有少数孩子试图通过哭闹以达到不上学的目的,甚至有孩子会找老师的毛病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2、依赖性太强。离开了幼儿园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离开了家长全方位的关注,出现入学焦虑倾向,少数孩子甚至会胡搅蛮缠,要求家长陪读。 3、缺少耐心,坐不住。有的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摸摸那;有的不停的东张西望;有的寻找各种借口离座;还有的孩子甚至无视课堂纪律擅自下座位,到处跑动。

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方案

幼小衔接准备工作方案范文 “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并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所获得的成果对当前有重大现实意义。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因素就能解决的,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以下准备。 一、幼儿本身应做好以下准备: 1、生理准备: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 3)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 4)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 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心理准备: 目前,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而对于幼儿园如何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很少,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 1)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大班的各种活动都应以探索为主,教师应善于提供材料让幼儿 大胆操作,将问题抛给幼儿,发展大班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许多 研究都表明儿童的心理理伦和抑制控制之间存在关系。抑制控制能力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这说明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教师应从游戏、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的一致性、坚持性,培养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 3)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做中学”理论活动中有两个环节“猜测或假设”和“记录试验过程”对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猜测或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能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探索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几点建议知识讲解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 几点建议

精品文档 幼小衔接应以终身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幼儿教育阶段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不仅要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准备,更要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两者虽然相互连接但存在较大差异。幼小衔接便是在两者的差异中寻求某种联系,侧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其具备基本的能力,以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只有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才能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活环境不同。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温馨、舒适、富有童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小学教室中则是固定的桌椅摆放。 作息制度不同。幼儿园中每日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过1小时,且幼儿在园每日有2~2.5小时的午睡时间;而小学的学习生活则较为紧凑,不仅取消了午睡,每天还要按照课程安排学习各科课程。 师生关系不同。幼儿教师不管是在教学活动还是在生活活动中,都要给予幼儿无微不至的关怀,要照顾到每一位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而小学教师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注较少。 教育内容不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蕴含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无论是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分散的区域活动,甚至是楼道与班级的环境布置,处处蕴含着教育的内涵;另外,除了预设课程,生成教育与随机教育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而小学则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完成既定的课程。 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并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大部分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体验、感受与表达;而小学的教学则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评价方式不同。幼儿园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评价,并不设立专门的考试;而小学则通过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来考察幼儿的学习成绩。 二、全面发展,能力为重 许多人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在幼儿园大班教孩子读拼音、识汉字、学算术、说外语,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幼小衔接存在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只重视知识技能的片面衔接,忽视对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幼小衔接中突出的矛盾。如何化解矛盾,使幼小衔接真正成为让幼儿终身受益的教育阶段,以下一些做法可供参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学习准备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指能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集中的注意力。 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可以用“加法”或“减法”培养好习惯。比如培养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可以用“加法”,针对大班幼儿在阅读中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可以逐渐增加幼儿有意阅读的时间,从10分钟过渡到15分钟、20分钟,逐步培养幼儿阅读的专注性,将阅读与学习相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幼小衔接计划表

幼小衔接计划表 一、幼儿入学的心理准备 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桌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组织幼儿到小学去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回园后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在园创设小学一日流程表提示幼儿生活意识。 再次,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十分重要。班级加强了值日生的责任意识。 最后,加强纪律教育。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班内每周评选优秀小榜样。 二、幼儿入学的知识准备。

重点做好三个衔接。 1、注意水平的衔接。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小学生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教师要慢慢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为有意注意。可通过教师的要求,活动的规则,幼儿间的竞争来实现。 2、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为幼儿入学作准备,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的过程,更要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因为大班幼儿思维异常活跃,好奇心强,教学的内容要有适度的挑战性。 3、知识点的衔接。 在大班要不要教幼儿学习小学知识?教师应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愿望,把握分寸。如:语言课上和幼儿玩一些口语化的、感受四声的语音游戏,根据每天学习的拼音进行组词游戏,拼拼读读锻炼幼儿的发音。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前书写练习。幼儿上学后如果掌握一些零星

幼小衔接指导手册

幼小衔接指导手册 大班的孩子即将面临幼儿园毕业,宝宝很快就要升入小学了。作为家长的您,都准备好了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渡过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 话题1:公办小学招生条件 凡户籍在我区、年满6周岁(2011年8月31日及此日前出生),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凭相关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到学区内学校办理入学报名手续。相关小学在有学位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但必须是截至当年12月31日之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对于放宽年龄入学,学校必须公开规范办理,公告适当放宽年龄入学办法、流程和入学年龄的截止时间。各小学要做好引导工作,不鼓励不足龄儿童入学,不得超班额招收不足龄学生。 小学适龄儿童办理入学报名手续须出具以下材料: 1、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 2、户口簿; 3、房产证; 4、儿童出生医学证明; 5、儿童预防接种证(须经疫苗接种单位查验盖章)。 小学招生报名时间,全区统一为7月1日-2日;补报名时间为7月6日。 话题2:幼小衔接,家长应持什么态度? 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讲究策略。 一是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二是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话题3: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情况时作参考。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服等?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