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整理 PPT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整理 PPT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整理 PPT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整理 PPT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重要程度:★★★★★)额,

1.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思想,如《学记》、陶行知、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洛克、杜威等。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应。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注重后天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强调忠孝和仁爱。重视因材施教,强调学习和思考的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它对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和表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原理,如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尊师敬道,启发教学等

◎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独立”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先驱,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陶行知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提出生活教育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提出“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他也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儿童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助产术”或“产婆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教育家,也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被称作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并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古代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理论专著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他的《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

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曾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卢梭及其《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的偏激观点)但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他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主体”集中反映于《爱弥儿》中,卢梭开辟了现代教育的先河。

◎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授讲,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提出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和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洛克及其《教育漫画》“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主张绅士教育。

◎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新三中心论,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聚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历史性(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都各不相同);教育的相

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一下三方面: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教育的基本功能---育人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断调整其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个体的个性化(获得主体意识和能力,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及提升);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影响同时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并且可以促进民主,由此可见,教育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的政治功能)同时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其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有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同时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两方面促进。(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与文化但的关系---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教育传递--保存文化,教育传播--交流文化,教育选择-提升文化,教育创造-更新文化;同时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总之,一方面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同时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也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育人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的个性的形成----充分利用教育因素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课堂教学和班集体,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劳动关系)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写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

2.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1)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其科学文化水平,制约着学制发展情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应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年龄特征,学制的确立必须适应这种特征。(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制定新学制时,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在继承和发扬本国学制的长处时,也要参照外国学制有益经验。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重视学前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增多,大众化,普及化且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普及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特征---公益性,统一性,义务性

3.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育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一般来说,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的教育目标----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出的总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和实现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质量规格。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指在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因此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理论----(1)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个人本性,挖掘个人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或阶级服务。(2)社会本位

论---确定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务社会需要,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3)我国的教育目的较好的体现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1)坚持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不仅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誉、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所以德育在全面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生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本领。所以,智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生理基础。(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在于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和准求美好生活,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第二章中学课程

(重要程度:★★★)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即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儿童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课程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的开发应该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其中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储备是影响课程开发的直接因素,课程开发受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社会对课程开发的因素-----社会的效用、社会责任感、及家长与社会的压力等对课程开发都有影响

●学科特征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根据组织方式不同,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地方课程(地域性、民族性、针对性、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1)教科书的编写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2)编写教科书应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

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3)编写教科书,应当保证准确、客观、系统,同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课程评价---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利文,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毕姆---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的课程体系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

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统筹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学)---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第三章中学教学

(重要程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的活动;教学活动包括施教者,学习者和教学内容。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进行全面教育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形式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实质教育“(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是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相对的教育理论。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特殊性表现在:

●间接性--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它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来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引导性---教学认识活动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而一般的认识活动则不一定需要有他人的领导。

●简洁性---在教学认识中,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再生产。它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直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并使其得到发扬。

●教育性--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学生获得许多方面的知识,其身心也会的到一定的发展,这体现了教学认识的教育性。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就是学生从他人的认识成果中取得的经验,主要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同时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累积的偏向。

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的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面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有成效的教学的普遍规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应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期,中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讲课语言不规范、教师课堂教学散漫、不严谨),应以创新学习为核心;所谓创新学习是指学生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充分调动自身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参与取获得知识和技能。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教学实施)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备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变大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备课一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特征为前提,以教师自身特征为主观条件,确定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确定教学的操作步骤。教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授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

●上课------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布置和检查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习惯。

●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辅导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以及对学生惊醒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别教育和辅导。

●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

衡量测验目的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测验能准确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难度、和区分度(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的测验必定可信。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主的看,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

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矢,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8量力性原则-----也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进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中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相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的方法。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

必要而科学合理的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做人,健体,审美,生活,交往,劳动,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2、探究学习法-----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3、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具有培养合作精神、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平等意识,培养承受能力和激励自主学习的功能。

◎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个别教学制-----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缺点: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

(2)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也不利于因材施教。(3)分组教学制-----按照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优点: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难以鉴别学生个人的水平和能力,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老师的意愿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副作用较大,往往使快班容易骄傲,使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产生自卑感

(4)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基于自主学习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注重认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但忽略了认识的分析性,条理性和科学性的逻辑体系

(5)道尔顿制----指教师不在课上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6)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

◎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

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激励教学热情,检验教学效果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课程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重要程度:★★★★★)

1.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绝对感受性---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受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

差别感受阈限--感觉所能察觉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

感觉迟效--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开始到最终形成感觉之间有短暂的潜伏期

感觉后效---指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的现象。感觉后效在视觉中表现尤为明显,称感觉后象,可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保持着与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痕迹。

感觉适应----指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受刺激的作用时间而逐渐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感觉补偿、联觉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注意与记忆-----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有---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用坚强的意志和干扰做斗争(3)有意后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

兴趣达到。在有意注意阶段,主体从事一项活动需要意志努力,但随着活动的深入,个体由于兴趣的提高或操作的熟练,不用意志努力就可以在这项活动上保持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起伏、注意分散)、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散和注意的转移的区别-----注意转移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而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

◎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过程---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或回忆

◎影响遗忘进程的主要原因----(1)识记的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以为,对熟悉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道德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序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材料越多,忘记的越快;识记的材料越少,则忘记得越慢。(2)学习程度。适当过度学习有助于对材料的识记。(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先回忆起来,其次呈现的材料,而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得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等也是影响遗忘得主要因素。◎运用记忆规律有效学习的办法----(1)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对他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所谓深度加工,是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3)适当过度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还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4)合理进行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复习有两种形式,即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

◎根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要做到----(1)复习要及时;(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6)注意用脑卫生。此外,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渡,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思维----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征。

●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是一种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征: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多有直觉思维的出现,创造想象的参与,多有灵感的出现。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认知的过程。◎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思维可以逆转、形式运算阶段(11-15)--演绎推理、逻辑思维◎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为此而运用的一系列具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个基本特征。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在解决有关问题时,个体经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3)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心理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在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有助于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有可能妨碍采用新方法(4)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功能,当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作用。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徳森认为,中等水平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他们还发现,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越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

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也称倒U

曲线。

◎学习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一学习行为(2)指向功能---学习动机能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3)维持和调节功能--学习动机能够调节个体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对学习行为起着调控作用。

◎学习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主导性动机和非主导性动机、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奥苏泊尔成就动机-----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2)自我提高内驱力----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2)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和学习搞好的需要。即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哪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指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的可能性的力量。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酬。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激发其学习动机。(3)成就动机理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驱力。(4)成败归因理论----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的原因的过程。归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纳。韦纳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纳为六个因素三个维度:能力高低(内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内在,不稳定,可控)、身心状态(内在,不稳定,不可控)、任务难度(外在、稳定、不可控)、运气好坏(外在、不稳定、不可控)、外界环境(外在、不稳定、不可控)-------不同归因过程和结果会极大地影响个体情绪和下一步行动。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会使学生感到自豪,相反把成功归因于外部不稳定因素(如运

气)会使学生产生担忧的情绪;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学生产生羞耻感,引起忧郁情绪。●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高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得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般来说,成功得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经验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把成功得经验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就不会增加自我效能感;如果个体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降低自我效能感。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新的学习可通过两种途径来形成①直接发生途径,即因为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②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学习动机的激发-----激发学生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研究学习迁移的实践意义主要是在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教学提供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1)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2)科学的选择教材和内容(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3)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学习策略的分类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①复述策略-----运用内部语言在

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主要有: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过程②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主要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③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主要有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来说,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策略、激起来源的意识,即知道做什么,它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主要包括①计划策略---根据认知目标,在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算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②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③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资源和环境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作用。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7.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学习理论----是心理学家在对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学习实质、学习、学习条件、学习规律等方面的观点。

◎联结学习理论--

●强化---增加反应发生概率;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地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摆脱一个亚无刺激,从而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出现的概率

●消退----某一反应不再有强化物伴随,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将降低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和,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的发生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减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但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性的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认知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只有掌握所学知识的意义,才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重要程度:★★★★☆)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思维的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

●中学生感觉发展特点-----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但中学生感官仍在发育,易出现疲劳和损伤,应注意保护。

●中学生知觉发展新特点-----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快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的知觉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抽象性这四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高中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新水平,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和监控性等特点。

●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一般要到高中阶段。高中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方面。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主要有----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幅合型和发散型、同时型与继时型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中学生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喜、怒、哀、惧为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

◎情绪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阿诺德的情绪理论是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情绪认知理论。主要观点有:(1)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价-情绪,他的情绪理论是以评价概念为依据的(2)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与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产生的最重要条件(3)阿诺德对感受和情绪作了区分。他认为情绪活动的模式源自于对知觉的或想象的事物做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而感受的活动模式则源自于对事物作出的对个体生活是有利或有害的评价。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将情绪的产生与高级认知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第一个情绪认知理论。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中学生情绪----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都日渐成熟。其中生理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性的发育和成熟;心理上最明显的特点是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中学生才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情绪状态。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虽然此时中学生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情绪的波动性却很大,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时经常发生的(2)中学生情绪反映强烈,易动感情(3)中学生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4)延续性较长;(5)非常丰富;(6)出现反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一般特征表现,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①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②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③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1)复杂与简单共存(2)强与弱共存(3)波动与稳定共存(4)微妙的隐蔽性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转移法: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可以使人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2)发泄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适用于比较容易排解的情绪,对待那些难以排解的情绪应该采用合理的发泄方法(3)控制法:就是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努力把克制、忍让变成一种自觉地行为(4)升华法:如果一

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就会对人生充满信心,心胸宽广,热爱生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情绪自然是健康,积极的。

●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的方法------(1)-指导中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2)预防中学生生高度焦虑状态(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4)教给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人格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功能性、社会性

◎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等方面

●气质---人多的心理活动比较稳定的动力特性;气质有三个特点: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能力,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最初心理基础;气质具有稳定性,有可塑性;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有好坏之分,最能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也叫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青春期),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2)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4)家庭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5)学校教育对人格发展的影响(6)同辈群体对人格发展的影响(7)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和阶段性矛盾,教育者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2)定向性与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教育,避免拔苗助长。(3)不平衡性---

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知识与能力》学霸笔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注: 1.此部分为《知识与能力》的简要笔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重点我已筛选出来,在《知识 与能力》提纲中,搭配使用。 2.备注“选择题”的知识点为选择题常考知识点。 3.笔记红色字体部分需留意。 4.笔记中我若没有写或简写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可适当忽略,笔记越多的地方越是重点。 5.带有“补充”二字的知识点是中公书上没有的,建议背下来。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 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职人员(教师)和专门教育机构(学校)承担。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桥梁、中介; 教育的属性:(选择题、简答题/辩题题)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区别与动物),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a)教育具有规定性。 b)教育具有继承性; c)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d)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补充: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1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沛西·能(英) 教育史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第一模块 1.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3.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人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首先,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其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最后,制定教育目的还需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素质教育的特征(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美育的作用 答: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8.五育之间的关系 答: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体育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第二模块 9.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腔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高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 1)教育的语义 A.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B.20世纪初“教育”成为常用词: ①1901年5月,罗振玉《教育世界》——最早以“教育”命名的杂志; ②王国维——最早将“教育”、“教育学”作为术语使用。 C.基本涵义 ①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之义 ②指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灌输,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外塑的行为。 2)教育的层次 广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特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教育是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达形式;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3)教育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方法 2、教育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各种起源说 ①生物起源论:勒图尔诺、沛西·能(本能、冲动) ②心理起源论:孟禄(无意识、模仿) ③劳动起源论(凯洛夫)与其他(神话起源说、人生发展说、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形态 3)教育的历史发展 非形式化教育阶段(从人类诞生到原始社会解体) ①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②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 体;③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④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⑤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过程中学习 (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活动场所、教育内容、媒介) 形式化教育(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 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 步规范化;④大抵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⑤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未来的教育:伊里奇:学校消亡论;《学会生存》(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3、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基本流派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知识与能力超详细笔记及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辨析题)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用。 二.教育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主导) (二)受教育者(主体) (三)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辨析题)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形态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无阶级性、公平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 (2)封建社会教育 *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清朝时期废除科举制(1905年)。 (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b.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单题)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概述 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的基本途径。 2,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活动是人类独有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实施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 4,教育的起源:神话,生物,心理,劳动说。 5,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社会和学校。 6,教育的的历史发展脉络:(1)原始时期:教育同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教育方式简单化,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教育内容的混沌性。(2)古代时期:学校教育成了主要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现代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教育制度日益完善,教育内容与方法日益科学化。 7,教育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对内外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2)教育功能的类型:对象角度: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方向角度:正向和负向。呈现形式角度:显性和隐形。教育的个体功能:对个体发展的促进,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2,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首先,教育现象是一种设计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方面的融于整个社会现象之中的客观存在,它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指的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表现形态。其次,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客观联系。再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学与教育经验和教育方针政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后,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一般规律。 3,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萌芽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独立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科学的进步而实现的。发展时期:19世纪末。深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4,教育家及其思想:孔子:《论语》,孟子“性善论”“圣人,与我同类这者”。荀子: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也”“教使之然”。韩愈:《师说》“传道授业解惑者”。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陈鹤琴:儿童教育家,提出“活思想”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叶圣陶:“主张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产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人口。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简答题汇总(最新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4、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6、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在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着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选拔受教育者,可以延续、发展或者加快改变社会政治关系。 8、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9、遗传素质的意义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距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者决定人的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学记》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教学相长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 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 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2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2)走向大众化(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3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 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

(完整版)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 答案 、单项选择 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 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特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答案:A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 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A. 阶级性 C.永恒性 B.历史性 D. 平等性 答案:C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 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A. 社会流动性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D. 人口控制功能 答案:A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 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A. 《理想国》 B.《巨人传》答案:D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A. 遗传素质 C.教育影响 B.社会环境 答案:B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A.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B. 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D. 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答案:C 7、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 顺序性 C.连续性 B. 阶段性D. 差异性 答案:D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 部矛盾是( ) 。 A. 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 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 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 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A. 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D. 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答案:C 10、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 程设置方式是( )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精心整理笔记,考试必过

1.学习策略的分类:丹瑟洛:murder;沃克斯福德(元认知);皮连生(促进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内在联系,新旧联系,长期保存);张大均(准备-学习-巩固);迈克卡(认知(复述、精加工、组织),元认知,资源管理) 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准备-练习-效果、斯金纳、班杜拉:观察学习-注保复动);认知派(布鲁纳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加涅信息加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主动建构、社会互动、情境性;知识观:知识是个体对现实的理解和假设,受经验和文化影响;学生观:主动构建者,主体地位,自主能动) 3.个体心理发展一般特征:连续阶段,定向顺序,差异,不平衡 4.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教育目的-专业教师-控制协调各种因素),个体主观能动 5.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感知2,前7,具体11守恒,形式推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6.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前,他律:自我中心和权威,自律或合作,公正道德);柯尔伯格(前习俗,习俗,后习俗) 7.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婴儿:基本信任和不信任0-儿童:自主与害羞1.5-学龄初:主动对内疚3-学龄:勤奋对自卑6-青春:同一和角色混乱12--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成年:繁殖对自我专注40-成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65 8.情绪情感:心境、激情、应激、理智感:人认识和探求 9.压力来源:躯体-心理-社会-文化 10.良好情绪培养:正确认识-三观-锻炼-乐观幽默-高尚情操三爱-消除不良情绪能力 11.情绪调节指导:教会适宜状态-丰富体验-引导看待-方法-提高能力 12.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整合-功能-社会 1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课程-渗透-结合活动-辅导咨询-个别辅导 14.心理辅导原则:全体-预防与发展-尊重理解-主体-个别对待-整体发展 15.建立教师威信途径:道德品质-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仪表风度-第一印象-朋友知己 16.教师成长途径:观摩-微格-训练-反思 17.活动课程特点:以需求兴趣设计-心理发展顺利编制-活动中探索;主体-乡土-综合:生活题材-经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 18.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X主观判断。作用:决定选择-影响态度-影响习得-情绪 19.考试焦虑:心情,注意力,知觉,思维原因:统考-期望-个人-失败体验应对:脱敏-认知矫正-锻炼性格-往最好处做-调节情绪20.教育目的:方向共同,共同需求依据:特定背景-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理想-理论依据21.双趋,双避,趋避:谈话-合理安排时间-鼓励 22.“耶克律-多德森”表明,随着任务不同,最佳,倒U,轻松心态,中等稍低,努力归因,现实归因 2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问题解决因素:问题情境-定势-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及问题特点等。 24.增进师生沟通心理学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同理心 25.学习迁移建议:改革教材促进迁移-合理编排教学方式-学习策略迁移意识-改进评价26.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信息技术-研究性-社区-劳动技术 27.青春期是人的行为性格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关键时期: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两级---性意识---过度关注自我--自卑意识和 失落感 建议:加强教育正确认识---指导行为--- 克服自卑:诉说,制定训练计划,语言社交 28.课程计划:按照XX,由教育行政部门X 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内容:课程设置-顺序 -学时-学年学周 29.教材:创造性用,融入自己科学精神和智 慧-重组-深加工-设计好课-将教材激活 30.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关系:个性实在心理 过程中产生;已形成个性心理倾向和特征, 制约心理过程。 31.德育基本规律:多种开端-组织活动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过程---促进学生思想 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长期重复不断前进 32.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 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 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导向性: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 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 向发展。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 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 合起来。(2)疏导性: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 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尊重,信任,严 格要求,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 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是:①事业心, 热爱学生;②严格要求;③要根据年龄,提 出适度要求,贯彻到底。(4)知行统一:既 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践 锻炼,言行一致。基本要求是:①加强理论 教育;②参加社会实践养成好行为习惯;③ 对学生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4.以身作 则,言行一致。(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正面引导,说服教育,调动内在动力,辅助 纪录约束。基本要求是:①坚持正面教育, 鼓励为主;②以理服人,启发自觉;③健全 支付,严格管理(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 因素: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 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 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 矛盾的转化。基本要求是:①“一分为二”地 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评价;②长善救 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③引导学生 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7)教育影 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主动协调多方力量, 统一认识,发挥整体功能。要求:发挥教师 集体作用-争取家长社会配合--处理好衔接工 作持续(8)因材施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 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 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 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基本 要求是:①以发展的眼光全面了解学生,正 确认识和评价学生思想特点;②根据不同年 龄阶段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方法教育3.注意个 别差异,因材施教(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 相结合:热爱集体,集体教育,对个别同学 的教育,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要求:健全 的学生集体-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个别教育 增强生机活力 32.德育途径: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 学。②社会实践活动。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⑤校会、班会、 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⑥班主任工 作 33.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理, 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认识,语言文字+ 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富有 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 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优秀品德来影响学 生思想情感和行为。要求:选好榜样-激起敬 慕之情-狠抓落实提高修养。(3)实际锻炼 法:有目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锻 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秀思想和行为。 要求:目的明确,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生动 活泼,调动积极性--持之以恒,随时总结。(4) 陶冶教育法:利用环境和自身因素,熏陶感 染,耳濡目染感化。要求:良好情境-与启发 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5) 品德评价法:对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健康发展。 要求:公平合情合理--民主支持--宣传与教育 ---奖励为主,抑中带扬(6)自我教育法:学 生在引导下,根据目标和要求,产生积极进 取之心,自我反思,完善自身。要求:激发 愿望--培养能力--引导参加社会实践(7)角 色扮演法:扮演处境特别的救助者,置身于 他人位置,体验别人的态度,增进对他人理 解或认同。(8)合作学习法:培养合作精神, 建设学生集体,提高群体意识,归属感。要 求:明白目标--选择恰当策略--规定原则--指 导技巧 34.德育方法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5.影响品德发展因素:外因:家庭学校社会 同伴;内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 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 36.良好品德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榜 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奖励 和惩罚 35.教学过程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 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相互依存, 促进,统一,基础,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 系,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 合(双边,依赖,离不开,辩证统一,相互 促进) 36.教学原则: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 规定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科 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品德和正确的 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 学性;②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③通过教学 活动的各个环节;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 想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解和掌握 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①书本 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 生运用知识能力;③加强实践性环节,综合运 动知识的能力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 训练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直观性 原则(尽量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使 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全面深刻掌握知识①正确 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 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 原则(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自 觉掌握知识,提高分析解决能力。要求①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情境,启发独立思 考,培养良好思维方法和能力;③动手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 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掌 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要求:①教学有系统 性;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③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④引导知识体系化),巩 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 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 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要求: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量 力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 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促进 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 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 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从课程计 划,学科标准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个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71.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剧变。表现在: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急剧增加,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 2.体内机能增强。主要表现在:心脏发育趋于成熟,脉搏跳动减慢,心脏重量、形体、恒定性及血压都接近成人;呼吸系统方面,肺活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机能显着增强,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成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明显增加。 3.性的发育成熟。性的成熟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增大,体态上出现新特征,男性、女性气质逐渐明朗化。 7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对现实的具体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 7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

(一)异性疏远期 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二)异性接近期 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 (三)两性恋爱期 恋爱期的显着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

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74.中学生的异性交往 中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欢接近异性的感情倾向。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宽容,指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尺度的前提下健康交往。 (一)教师对异性交往中的引导 1.抓好青春期教育。2.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二)异性交往应遵守的准则 1.要自然适度。2.要注意交往的场所和方式。3.要留有余地。4.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75.心理健康的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