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集体性

一、集体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享用和传承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通常是在集体中进行并完成的。这种集体状况下的创作活动,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即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活的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就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这样劳动人民是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者,同时也是它们的修改者、传播者;是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或演唱者,同时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听众。民间文学总是牢牢刻在人民的记忆中,活在人民的口头上,伴随着人民的集体生活,为人民这个伟大的集体所珍爱和保存。也正由于此,民间文学中沉淀着很多集体的东西。

正如一首侗歌所唱的:

“唱歌不是人发颠,

也是前朝古人传;

一人传三三传九,

河水淘沙渐渐深。”

再如一首歌谣所概括的: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

一个传俩,两个传仨;

我嘴生叶,他嘴里开花;

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苹果姑娘·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二、集体性的表现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的场合,如集体生产或集体生活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创编出雏形,再由集体完善

集体分工的形式,有人先编出了故事梗概,有人给它添枝加叶,还有人把它改成韵文的唱词,又有人给它配上曲调,这样就构成了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例子】

《一个故事的产生》也是如此。【查阅《楚风》1983第3期】

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钟敬文:《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许

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综合,形成完整的作品,传给群众,流传开去。湖北崇阳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壮族甚至有专门为个人“故事”编写长诗的歌手歌师。这种例子也很多。

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所表现的集体性就更为明显突出。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就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民间文学中的不少优秀作品,像四大传说、三大史诗、《刘三姐传说》等都是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和积累民众的创作财富而逐渐完善定型为文学经典的。

三、集体性的形成与发展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低级阶段,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管在我们看来多么值得赞叹,他们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别,用马克思的话说,他们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性的脐带”。无论是渔猎、农耕、战争还是宗教祭祀、娱乐活动,都是或大或小的氏族、部落群体参与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求决定了当时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创作的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集体性创作,是一种纯粹的集体性创作。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在阶级社会里又有了新的特点。主要是出现了擅长口头文学创作与演唱的因素。这种个人创作因素的增长,表现在集体中的个别人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群众的劳动生产,成为人民当中职业的或半职业的口头创作家或演唱家。但是这类艺人是在集体创作的艺术母乳滋养下成长的,吸取了群众集体性的艺术经验,集中了集体的艺术才能,是一种新的集体性形式。此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民间艺人的独特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进入到社会主义巨大变革阶段,劳动人民开始广泛地接受文化教育,其中的一部分也学会了用文字进行书面创作。它们标志着社会主义时期作家书面创作的群众性的不断扩大,并不意味着民间文学集体性的缩小。相反,在原来口头创作基础上发

展下来的民间文学,集体性仍然起着明显的主导作用;最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集体性越来越显示了它的广泛意义。例如新的民间笑话、民谣等。

第二节口头性

一、口头性的含义及表现

民间文学又通常被人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创作、以口头语言流传的特征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与作家文学书面创作不同,民间文学不需要依靠文字作中介。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的过程,本身就是创作者与听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他们同时分享者创作的乐趣。

民间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书面保存。纳西族古老的史诗被记载在东巴经中;傣族许多叙事诗借助于贝叶经书流传下来;壮族用古方块壮字记录了大量民间歌谣、故事、民间长诗;湖南江永等地妇女也创造了一种“女书”,记载和表现女性心声和生活的歌谣、故事,等等。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已经不具有口头性的特征。

二、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

身的因素。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惟一的形式。即使到了文字出现以后,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使用文字的权利。口头语言仍然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惟一方式。即使到了现在文化教育普及的今天,以口头语言为媒介的民间文学仍然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

口头语言本身是一种最灵便的表达工具,既便于传,又便于记,紧紧依附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牢牢刻在人民的记忆里,生动地活在人民的各种演唱、讲述活动中。古人把人民口头上的歌谣称作“风”,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对口头性的某种概括。所以,人民进行口头创作是和口头语言表达的优越性分不开的。

第三节变异性

一、变异性的含义及表现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传播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只要活在民众的口耳间,就永远没有定稿。民间文学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

变异性首先表现在语言变化上。例如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常用“千走万走,不如黄河两岸”这句俗话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赞美。这句话进入淮河流域就成了“千走万走,不如淮河两岸”。到了长江流域就成了“千走万走,不如长江两岸”。

内容、主题、情节上的变化:1、

2、从最早关于织女、牵牛两星相爱的传说,到现在这个天上织女和人间放牛郎相爱的完整故事,多少世纪以来几经变化,到了六朝时期才有了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情节的记载;到了唐以后,才把这个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个哥俩分家狗耕田的情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神恋爱的故事。(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意义的主题)

3、民间情歌到政治歌谣:

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潭;决心采花不怕死,死在花下变牡丹。

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潭;决心革命不怕死,死为人民心也甘。

4、孟姜女的故事。

据顾颉刚的等人考证,该作品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年,传播地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它的雏形——叙述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事;到了战国和西汉前期,又加上了杞梁妻“善哭”的内容;西汉后期至东汉,故事的中心由“善哭”进而发展为哭倒城墙;西晋、后魏时,城墙具体化为“杞都城”、“莒城”;北齐以后,才与长城挂钩,演变为杞梁被迫服苦役修长城而死,筑尸于城墙中,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明代以后,加上孟姜女与秦始皇展开面对面斗争,投湖而死的情节。【参见顾颉刚、钟敬文等著《孟姜女故事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孟姜女的传说》的雏形与后来的发展形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其在不断地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雕琢的结果。

思想主题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这种变化反映了时代精神、社会历史进程、以及人民深刻的思想愿望。

变异性的幅度在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身上表现不同。一般来说,较严肃的体裁,像神话、史诗、族源传说等,变化不大;一些短小的韵文作品因其节奏、音律和固定的框架而稳定性较强,变异较小;而趣味性的散文叙事作品则变化较大。

二、变异性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是民间文学作品形成变异性的内在原因。(传承者的心理机制)

2、民间文学创作者没有著作权观念,这是形成变异性的另一个内在原因。与

作家书面文学的著作权、出版权不同,民间文学作品在民众中流传时,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这种改动是不自觉的,是民间文学传播传承的自然规律使然。

3、作品流传的具体外部环境不同,是变异性产生的外在原因。像牛郎织女故事,在汉族中与“七夕”民俗结合,在苗族中便与“七夕”脱离,与苗族过年节时的踩铜鼓、跳芦笙,以及苗家风物清水江畔的牛头山联系起来。

4、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是形成变异性的重要客观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口头文学作品一代一代相传,人们往往会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不断以所处时代的生活内容去补充或改换原作品的内容,以适应新情况的需要。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一道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取养分、日臻完善,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的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这是其局限性。

因此,变异性只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过程中的特点,不能绝对地理解为一

个有优点。

第四节传承性

一、传承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

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民众时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也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对于传承性特征,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过去有学者认为传承性就等于因袭性、保守性,他们着眼于民间作品中某些传统观念和古代意识的代代相传,以致于把民间文学视为封建、迷信、落后、保守的东西。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还表现在

作品的传递上。

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观念,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等等,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表现对象。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道德观以及许多传统心理反映到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情节,像好心人因祸得福、穷光棍巧遇仙女喜结良缘、动物报恩、勤劳者挖宝致富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同

情弱者、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愿望,不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从艺术形式上看,时代相袭的成分就更多了。根据本民族口头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法结构、修辞特点等创造的各式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人们在进行口头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琢磨、锤炼,代代相传,世世袭用,形成了相对稳定地额格式。散文类讲故事有头有尾,通常用“对称式”“三叠式”“连锁式”等,并且常用一些故事的套语“很久很久以前”之类。而韵文体作品则多有像“四季歌”“五更调”“十绣”“十唱”“十二月调”等固定的调式,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歌体形式,像“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等。而比兴、夸张、谐音、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更是从古到今沿用不衰。

二、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

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在内容上反映人民集体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又因为是口头创作,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冥思苦想,反复推敲,往往只能就眼前景、身边事引发感慨,即兴创编。于是,适宜于口头创作的种种格式、套路就应运而生,且日积月累,惯成自然。

在民间文学传承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类。群体传承人不必多说。下面重点强调一下那些在民间文学传承活动中作出特殊贡献的个体传承人,即前面提到过的职业和半职业民间艺人(民间歌

手、故事讲述家、说唱艺人等,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在民间文学作品传承中作出贡献的宗教职业者)。

这些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

(1)有较长的讲唱实践,有超群的讲唱技艺,博闻强记,出口成章,是民间文学传承活动中的佼佼者。

(2)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传承圈。

(3)有固定的传承来源。他们在民间文学方面的专长,并非偶然形成,一日之功,而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由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

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

地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从当地传

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周围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

业缘传承——在自己所从事的某种特殊行业的活动中接受民间文学的传承。

民间戏曲、说唱艺人的收徒传艺就是如此。木、石、泥瓦匠中时代传诵其祖师鲁班的故事,也属于一种业缘传承。

(4)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杰出的传承人,在承继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的基

础上,也显示出传承者自己在传承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在题材选择、处理方式、讲唱技巧、地方化、个性化语言等方面显示出不同的传承风格。

正是由于传承人具有良好的传承素质,能够继承民间文学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发挥,才使民间文学能够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第五节立体性

民间文学立体性特征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情。书面文学只能书面写书面读,有人认为其是单一的、平面的。民间文学除了包含哲学、历史、民俗、宗教等因素之外,它们的创作和流传,还同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仪式以及娱乐活动等结合在一起,或伴随着劳动生产的动作节奏而产生,或在各种特定的场合下讲述或演唱,总之,除作品本身外,还涉及了其他各种促其产生或传播的外界条件,因而它是活动的、多层面的、立体的。这是作家文学不具备的一种特征。

民间文学的立体性特征,既表现在创作上,也表现在流传方式上,它贯穿于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民间文学立体性特征,更为充分地揭示了民间文学本身固有的本质,有利于对民间文学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发掘、搜集、整理与研究。

以上所述民间文学的几个特征,彼此是密切联系的。在理解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集体性与口头性在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中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则从集体性和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的过程中显示出来;而整个民间文学活动的整体则显示出民间文学立体性的特征。只有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这几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才能认清和把握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所在。这我们学习民间文学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这是民间文学的概念。由这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来,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的两端,相悖而又相通。 创作民间文学的是劳动人民群体,他们或许不识字,或许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丰富的情感,这些丰富的情感也可以用民谣、童话、传说等方式保留下来。或许在文字的使用上,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但是也正因为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民间文学才更能让人理解。 而真正的作家文学,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是作家任由自己的想象力驰骋,天马行空写下来的作品。真正的作家文学,是要扎根在人民大众的土壤中,创作出来的能被人民大众广泛接受并且口耳相传的作品。 也就是说,作家文学要以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为基础,这一个法则是从古至今都通用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是可以印证这一法则的最早的作品,周朝设有专门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它们中间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整理出来的《诗经》是人民大众心声最好的反应,能够供统治者查明得失,整饬吏治,这便实现了《诗经》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满足。 《诗经》中有一篇名篇广为传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样一首民间传唱出来的歌谣,在后代文人的创作中也经常能够见到,比如南朝宋时的鲍照曾经写过:“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明代的赵振元曾经写过:“关东之军丁朝衣败叶,暮餐寒沙,则督理粮储,永消硕鼠之奸。”清代的黄遵宪诗歌之中的义愤更是摄人心魄:“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这些都是在当时社会评价很高的诗歌,被百姓认为是他们心声的反应,这样的作家文学,才是真正的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是真正成功的作家文学。 再说唐朝,唐朝有两位诗人,即使在唐朝诗坛荟萃的情况下,也一直花开不败,那便是白居易和李贺。这两位著名诗人如何写出那样经典的作品,也是有典故的。白居易写诗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写完了会念给村子里面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们能够听懂他诗歌里面的意思那就算完成,若是老婆婆们不能理解,那便要推翻了重新创作,他的作品中更是吸收了很多百姓在劳动之时说出来的话,哼唱出来的曲调,比如白居易作品中有一首《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第二章 岩石物理性质与岩体结构

-- 第二章岩石物理性质与岩体结构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自然物体,是经过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矿物集合体,在陆地和海洋广泛分布。 岩石按成因有三大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的种类不同,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加之不同时期、不同强度的构造作用,也就决定岩石力学问题复杂多变。 本章主要介绍: 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岩体结构特点及工程分类。 --

-- -- 一、岩石物理性质指标 用来描述岩石地某种物理性质地某种数值就是岩石物理性质指标。 1、 容重 岩石单位体积(包括岩石孔隙体积)的重力,称为岩石的容重。 表达式:V W =γ γ?—容重(K N/m3) W —岩石的重力(KN ) V —岩石的体积(m 3)

-- -- 根据岩石的含水程度不同,岩石容重可分为干容重、湿容重、饱和容重。 干容重 湿容重 饱和容重 d γ γ m γ 0 天然含水量θ → n(孔隙度) 多数岩石 γ 在2.6-2.8KN/m 3之间。 书中P5 表1 列出部分岩石的容重。

-- -- 2、 密度 岩石单位体积(包括孔隙体积)的质量, 表达式:V M =ρ ρ?—密度(Kg/m 3) M — 岩石质量(Kg ) V — 岩石体积(m 3) 容重与密度关系:ργ?=8.9

-- -- 3、 比 重 岩石干的重力除以岩石实体体积(不包括孔隙),再与4℃时水的容重的比值。 表达式: w s s s V W G γ= Gs —岩石比重(无量纲),W s —绝对干燥时的岩石重力(K N) V s —岩石实体体积(m3)=V-孔隙体积 w γ—水容重,4℃时等于10KN /m 3 岩石的比重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比重,大部分岩石的比重介于2.5—2.8之间。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屏障。膜蛋白。糖链。 一、单纯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没有膜蛋白参与、不需要细胞代谢供能 影响因素:①浓度差。动力。差↑→扩散通量↑ ②通透性。难易。通透性↑→通量↑ 二、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脂溶性小的分子通过膜蛋白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从高电位到低电位转运。不直接耗能。 (一)通道转运: 通道蛋白。贯通胞膜,带有闸门。钠、钾、钙通道。 激活:开放时:物质顺浓度差转运。“门控通道”。 失活:关闭时:物质不能转运。 门控通道: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通道蛋白构象改变。 (二)载体转运: 高浓度侧结合转运物→构象变化→低浓度侧分离释放转运物 特点:①特异性。结合位点只能与有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结合。 ②饱和现象。载体和载体结合位点数量有限。浓度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通量不

再增加。 ③竞争性抑制。转运物浓度优先。占据位点。 三、主动转运逆浓度差、电位差 从低浓度侧到高浓度侧;从低电位侧到高电位侧。膜蛋白:泵。耗能 (一)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 生物泵。利用生物能。 钠钾泵:有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有ATP酶活性。分解ATP 释放能量。受胞升高K+、胞内高钠激活。3Na+:2K+。Na+-K+依赖式ATP酶。可被硅巴因抑制。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Na+主动转运入胞→势能+转运体→其他转运物:低→高间接利用ATP能量主动转运物质的过程。联合转运。 被转运物与Na+转运方向不同分为两种形式: ①同向转运:与Na+转运方向一致。 ②逆向转运:与Na+转运方向相反。G,AA小肠吸收过程。 四、入胞和出胞 细胞自身的活动,团块、大分子物质的过程。耗能 (一)入胞: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大分子团块物与胞膜识别、融合、断裂→吞噬小泡+溶酶体,蛋白水解酶消化。吞噬:固态物质 吞饮:液态物质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1、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2、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3、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 上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变质岩

变质岩石学 第一章变质岩概论 §1 变质作用概述 一、变质作用的概念 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相互作用),由于地质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变化,促使早先形成的固态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有时伴有化学成分的改变,在特殊条件下,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的各种作用的总和称为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作用的涵义: ?1.是与地壳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内动力地质作用。 ?2.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 ?4变质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二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原岩地质条件物理化学环境 ?(一)温度 ?1.变化范围:200~800℃,最高达1000℃以上。 ?2.主要作用:可导致重结晶、变质反应、重熔;增加流体活性;改变岩石变形性质等。是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 ?(二)压力(负荷压力、流体压力) ?1.有利于形成分子体积较小、比重大的新矿物。镁橄榄石+钙长石→石榴石(体积小、比重大) ?2.压力增大,变质反应温度增高。 ?(三)应力(侧向挤压力) ?1. 使岩层、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变形,形成特殊的变质结构构造。如碎斑结构、碎裂构造。 ?2.影响矿物的重结晶和定向排列,甚至使矿物晶体的内部构造发生形变,如石英波状消光,片状矿物产生扭折。 ?3.对区域变质岩片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4.促进岩石中粒间流体化学活动性的增加,加速变质反应和重结晶的速度。特别在低温变质条件下,影响尤为明显,如基性火山岩低温变质形成绿片岩时,应力作用强,片理化程度高,变质结晶好,形成典型的绿片岩;应力作用低,则反之。 ?(四)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1.起催化剂的作用:SiO2+MgO →Mg2[SiO4](镁橄榄石) ?干燥的条件下,温度1000℃,4天形成26%的镁橄榄石;有水参与情况下,450℃,几分钟,反应就全部完成。 ?2.直接参与变质反应,控制反应方向 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 H2O (脱水反应向右进行,水化反应向左进行) ?3.起媒介载体作用,导致交代作用发生 ?4.降低岩石的熔点。长英质岩: 无水950℃, 含水640℃。 ?5.有利于变质矿床的形成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备注:本复习资料根据《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各章后的“关键概念”和“思考题”进行编写,已根据考试重点、范围、题干以及答案长度进行题型匹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敬请谅解。另已根据课程内容及上课要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三角记号的内容为重点内容,以圆形记号标记的内容出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本科目需要复习的内容过多,未标记的内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复习。最后,本资料仅供参考,建议配合其他资料一同使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 点。 隐喻学派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类型”与“AT 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称为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在膜蛋白的帮助下将小分子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运输。 4、静息电位:静息时纯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极化:生物学通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6、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能产生一次迅速、可逆、可传导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阈电位:能使钠通道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在刺激局部产生的一个较小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局部电位。 9、兴奋-收缩耦联:将骨骼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0、强直收缩: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可产生单收缩的总与,即引起肌肉的持续性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二、填空题 1、易化扩散就是细胞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根据借助的膜蛋白的不同,可分为: 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与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 2、根据门控机制的不同,离子通道通常有三类: 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与机械门控通道。 3、Na+-K+泵有三种功能状态,分别为: 备用(静息) 、激活、失活。 4、主动转运就是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物质转运,根据耗能就是否直接来源于膜蛋白,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运输与继

0006民间文学

单项选择题 1、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是()。 .谚语 .成语 .歇后语 .谜语 2、()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著的特征。.集体性 .变异性 .口头性 .传承性 3、《赵州桥》是一则()传说。 .人物 .史事 .风物 .技艺 4、“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是由()发起的。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5、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一般文学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审美价值高 .教育意义大 .认识价值深刻 .直接参与人民生活 6、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库仑父子 .周作人 .格林 .摩尔根 7、阿凡提笑话,是()家喻户晓的优秀笑话。 .藏族 .回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8、下列各组故事作品中都属于寓言的是()。 .《中山狼》《邯郸学步》《精卫填海》《雪涛谐史》 .《愚公移山》《刻舟求剑》《雪涛谐史》《精卫填海》 .《狐假虎威》《邯郸学步》《攫金者》《刻舟求剑》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邯郸学步》《雪涛谐史》 9、“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是谚语中的()。 .政治谚语 .劳动谚语 .道德谚语 .科学谚语 10、我国面具戏,最早起源于()。 .傩舞 .佛教法事 .傀儡戏 .目连戏 11、筒狄吞卵、姜?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 .认识作用 .审美作用 .娱乐作用 1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最先创办了()周刊,搜集近世民歌。 .《民俗》 .《民歌》 .《民风》 .《歌谣》 13、在《不识字的作家》一文中,对民间文学作过非常精辟而全面的论述的作家是()。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14、民间小戏《望郎》用的是()。 . E. 绣荷包调 . F. 打猪草调 .送同年调 .采茶调 15、“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无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梨。”这首客家山歌用的修辞手法是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概念及特点

岩石是一种或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的基本部分。按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浅成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 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流纹构造显著的酸性喷出岩——流纹岩等。 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 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 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 毫米到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新岩石。和前两类岩石主要区别是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 其主要特征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常见的变质岩如由方解石或白云石重新经过结晶而成的大理岩,由页岩和粘土经过变质而形 成原解理状的板岩,由片状、柱状岩石组成的片岩,多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变 质而成的片麻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等。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2.阈强度 3.阈电位 4.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度扩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9.O2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 19.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_______的功能特征。 22.阈下刺激引_______扩布。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 1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 ) 13.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圣才出品】

第11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一、简答题 1.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山大学2010、2011年研) 答: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它随着人作为人的出现而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分工而分化。 新时期我国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 (1)作者的范围扩大了。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 (2)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品类繁多,其中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都可堪称瑰宝,它们在长期的农耕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而为传统民间文学奠定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即使是在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仍可以接受来自社会生活快速变化的种种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内容、形式、特点等,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大环境和文学大背景。

2.简述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和深入发展。 答:(1)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现代社会进一步深入发展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作家纯文学的影响: ①作家创作中对民间文化形态的自觉靠拢,作家的这种自觉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汇合成为一股文学潮流——“寻根”文学思潮。在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中,描写乡土风情,吸取民间文学手段成为重要特征。 ②对传统文化的归依,民间文学以及由它所带给作家的审美感受是寻根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批评的崛起与深入影响 ①与官方相对,国家权力控制较为薄弱的领域,保存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和传统; ②自由活泼的审美风格; ③糟粕与精华共在的民间所在。 ④现代原型批评 现代原型批评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揭示了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a.原型批评的确立 原型批评最初被称为“神话批评”,1957年意大利学者弗莱在其《批评的剖析》一书中对这一批评流派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确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 b.原型的内涵 原型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既包括了一些人类无法释怀的心理情结如俄狄浦斯情结,也包括了民间叙事中那些较为固定且富于生命力的母题、观念、主题等。

变质岩

变质岩 1.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压力和原岩的化学成分。() 2.变质岩的成分完全取决于原岩的成分。() 3.变质岩中可以保留变质原岩的结构和构造。() 4.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都是交代作用引起的。() 5.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组分发生迁移主要是通过溶液来实现的。() 6.岩石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塑性变形。() 7.岩石在定向压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变形。() 8.不同的原岩形成不同的变质岩。() 9.变质程度相等的变质岩属于等物理系列的岩石。() 10.等化学系列的岩石都处于同一变质相中。() 11.区域变质岩是温度、压力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分布于局部地区。()12.不同的变质相可有相同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 13.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和原岩化学成分密切相关。所以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不具有多样性。() 14.变质作用是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进行的。() 15.岩石变质后仍可保留原岩的构造特征。() 16.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均向压力的增加往反形成比较大、体积较小的矿物。() 17.变质岩中的一组矿物称为变质岩的矿物共生组合。() 18.变斑晶往往同变晶基质同时或稍晚形成。() 19.退变质作用是一种复变质作用。() 20.粒间流体压力能影响变质作用的温度。() 21.变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矿物自形程度一般不高,自形程度反映变质结晶的先后顺序。() 22.变质相是指多种原岩成分与变质矿物组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23.若干变质相可归并为不同的变质相系。() 24.温度的变化可决定变质作用的方向。() 25.红柱石、刚玉、滑石都属特征变质矿物。() 26.等变线是变质程度带间的界限。() 27.变质岩中的新生矿物、原生矿物在一定变质条件下都是稳定存在的,因而可称为稳定矿物。()28.变质岩石根据原岩成分及变质相进行分类的。() 29.变质级的高低是划分变质作用强度的依据。() 30.变质岩的原岩也可能是早期形成的变质岩。() 31.动力变质作用只能引起岩石结构、构造的改变。() 32.碎裂结构是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33.糜棱岩与碎裂岩的主要差别在于糜棱岩中的破碎颗粒极细小,外貌致密、坚硬。() 34.碎斑为原岩矿物经动力变质作用残留下来的,故碎斑结构是一种残余结构。() 35.花岗碎裂岩与碎裂花岗岩的主要区别是其形成时的应力性质的不同。() 36.接触变质晕反映了热变质程度的依次变化特征,与侵入岩体的大小和产状有关,而与成分无关。()37.接触变质晕反映了热变质程度的依次变化特征。() 38.接触变质岩是与侵入岩体产状和分布有关的一类变质岩。() 39.接触变质带的发育宽度与围岩性质有关。()

第二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既有显著的差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文学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正如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种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 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其主体是中下层民众,他们是直接从事声场劳动和各种经营的人,与官员阶层、作家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作者的这些差别与各自作品在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差别息息相关。作者差别的最显著标志是: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第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即固定不变。第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而作家文学是“一般所谓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或慰藉物”,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第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和作用与生产、黄昏恋、祭祀等生存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但是它的绝大部分作品毕竟不能直接运用与社会生活,而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影响。首先是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远古时期,在以书面语言创作为标志的作家文学出现以前,文学的形式只有群体性的口头创作即民间文学。也就是说,从文学的演进过程上讲,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作家文学在产生、壮大以后,仍然不断地从民间文学那里摄取养分和动力,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与革新。无论是作家个人受益于民间文学而取得卓越成就的例子,还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得利于借鉴民间文学而创作出高

变质岩石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一、变质作用概念 (1)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2)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在特殊条件下,还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 二、变质作用影响因素:包括原岩化学成分;地质条件;物理化学环境。 物理化学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应力、流体。它们通常是同时出现,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温度一般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压力也是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作用;应力不是变质反应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具有活动性的前提。 三、变质作用类型:分类依据:分布规模/地质背景或物化条件。有关术语 (1)局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 交代变质作用. (2)区域变质作用: 造山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 埋藏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四、变质岩概念: 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转化岩石,其形成与地壳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章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一、变质岩的化学成分 ? 影响因素-体系的封闭程度及元素的活动性 ? 变质岩化学成分的一般特征 ? 等化学系列的概念/类型/主要特点 1).富铝系列:富铝、贫钙;铁、镁低;钾>钠。原岩是泥质岩石(泥岩、页岩)或火山凝灰岩。出现许多特征变质矿物(硬绿泥石、十字石、堇青石、铁铝榴石、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 2)长英质系列:富硅、贫钙;铁、镁、铝含量也较低.原岩是含长石的各种砂岩、粉砂岩和酸性—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极少出现富铝系列特征变质矿物。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目录 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民间文学的价值第四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五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第六章神话 第七章民间传说第八章民间故事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 一、民间文学称谓的由来 二、民间文学的概念与范围 三、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 第二节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民间文学称谓的由来 民间文学这个名称是由民俗学演变而来的。 最早提出“民间文学”这个概念的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他所说的“民俗学”(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智识”(The Learing of the people)。他说,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包括了“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e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他的这段论述,含有很重的民间文学成份。 后来,英国的班尼(C·S·Burne)在她的《民俗学概论》的专著中又很明确地指出,民俗学的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Beliees),习惯(Customs),故事(Stories),歌谣(Songs),俚语(Sayfngs)等流行于民间的文化事象。很显然,这些文化事象中的许多品类,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民间文学的样式。 这种理论的提出,引起各国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使他们各自又作了种种解释。在美国和前苏联,对“民俗学”一词的研究主要是指口头文学或口头创作,近似于民间文学在我国,“民俗学”一词是1913年由日本传入的。到“五四”运动时期,则有更多的学者从事“民俗学”的研究,但名称尚未统一,有的叫“民俗学”,有的叫“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的概念在学术界已经逐步明朗化。 1955年,我国创办的《民间文学》发刊词明确指出:“这个刊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对全国各民族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同时促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我们要用较多的篇幅来刊载各族人民口头创作。……还要刊载一些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关的民俗历史资料。”至此“民间文学”这个专门称谓便普遍运行于我国文艺界和学术界,并名正言顺地步入高等院校专业的殿堂。 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人们生活、思想情感的自发流露;又是一个集体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三、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 《梁祝》、《白蛇传》 民间故事《狼外婆》、《叶限》、 机智人物故事、巧媳妇故事 民间长诗汉乐府的《陌上桑》、《古焦仲卿妻》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1浆 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2状构造。 ○、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3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上 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暗 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可CaO15%,Al2O3SiO2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为45-53%,可达达10%; 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 侵入岩是辉长岩,分布较少;而喷出岩-玄武岩,却有大面积分布。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绪论 1.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 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2)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3)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4)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3.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 1)民间文学与各种活动相融合 2)民间文学活动本身形成娱乐民俗 3)民间文学反映了民俗生活 4.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民间文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2)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3)民间文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历史追溯法 3)共时比较法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1.民间文学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2.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 1)民间文学的群体性体现在它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 等。 3)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群体性的表现: 1)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合作式、综合式) 2)在流传过程中 3)在民间艺术创作、表演方式上 4)在思想内容上 5)在艺术形式上 4.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 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5.变异的原因: 1)口耳相传,难保原样 2)讲究著作权,传播者可以改动 3)作品异地流传,因环境不同而变异 4)因时代变化而变异 6.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1)创作主体不同 2)创作流传的形成不同 3)思想、情趣有所不同 4)功能作用有所不同 7.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完整版)第二章天然石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天然石材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然石材:是由采自地壳的岩石经加工或不经加工而制成的材料。 二、填空题 1.按地质分类法,天然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岩浆岩按形成条件不同又分为喷出岩、深层岩和火山岩。 2.建筑工程中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石属于变质岩,石灰石属于沉积岩。 3.天然石材按体积密度大小分为重质石材、轻质石材两类。 4.砌筑用石材分为毛石和料石两类。其中料石按表面加工的平整程度又分为毛料石、粗料石、半细料石和细料石四种。 5.天然大理石板材主要用于建筑物室内饰面,少数品种如汉白玉、艾叶青等可用作室外饰面材料;天然花岗石板材用作建筑物室内外高级饰面材料。 三、判断题 1.花岗石板材既可用于室内装饰又可用于室外装饰。(√) 2.大理石板材既可用于室内装饰又可用于室外装饰。(×) 3.汉白玉是一种白色花岗石,因此可用作室外装饰和雕塑。(×) 4.石材按其抗压强度共分为MU100、MU80、MU60、MU50、MU40、MU30、 MU20、MU15和MU10九个强度等级。(√) 5.火山岩为玻璃体结构且构造致密。(×) 6.岩石中云母含量越多,则其强度越高。(×) 7.岩浆岩分部最广。(×) 8.黄铁矿是岩石中的有害矿物。(√) 四、单项选择题 1.沉积岩大都呈C构造。 A. 块状 B. 多孔 C. 层状 2.大理石岩、石英岩、片麻岩属C。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3.矿物的莫氏硬度采用 A 测定。 A. 刻划法 B. 压入法 C. 回弹法 4.天然大理石板一般不宜用于室外,主要原因是由于其C。 A. 强度不够 B. 硬度不够 C. 抗风化性能差 5.砌筑用石材的抗压强度是以边长为B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表示。 A. 50mm B. 70mm C. 100mm 6.大理石贴面板宜使用在 A 。 A. 室内墙、地面 B. 是外墙、地面 C. 屋面 D.各建筑部位皆可 7.下面四种岩石中,耐火性最差的是D 。 A. 石灰岩 B. 大理岩 C. 玄武岩 D.花岗岩 五、多项选择题 1.下列岩石属于沉积岩A B C。

变质岩岩石学习题

“变质岩岩石学”习题 第一章变质作用概述 1.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2.总结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中起主要作用的变质作用因素。 3.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章变质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命名 1.总结对比变质岩、火成岩、沉积岩在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方面的异同。 2.总结常见区域变质岩的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及变质条件等方面的特征。 3.简述变质岩结构的分类依据、主要类型、命名原则。 4.常见变晶结构的特点、区别及命名原则。 5.总结富铝系列各类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命名原则。 6.总结富铝系列变质岩随变质程度增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的变化规律。7.铁镁系列主要变质岩石类型、特点、比较。 8.总结铁镁系列变质岩的矿物组成, 结构构造和岩石类型随温度增加的变化规律。9.特征变质矿物的鉴定特征及标定的变质条件。 其中5-9题结合实验课内容完成。 第三章变质岩的原岩研究 1.恢复变质岩原岩有哪些标志? 2.利用变质岩化学成分恢复原岩的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变质岩的形成作用 1.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基本含义是什么? 2.变质反应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研究意义。 3.举例说明变质反应的主要类型及主要特征 4.为什么固-固反应是较好的地质温压计? 5.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静态重结晶和动态重结晶产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7.变质结晶作用与变形作用的关系有几种情况?各具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变质带 1.总结中压条件下泥质岩石和铁镁质岩石变质带的划分、矿物组合及等变线反应。2.总结基性系列和富铝系列经受从绿片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可能出现的典型岩石及典型矿物组合。 3.变质带的概念、划分标志、研究意义。 4.简述巴洛式递增变质带和基性岩递增变质带划分标志、主要特征、适用条件

生理学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习题及答案

~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2.阈强度 3.阈电位 4.局部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_______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_______。 |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动的物质可溶于_______。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_______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_______。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___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浓度梯度扩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_______和_______。 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______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______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_______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_______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_______。 !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_______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_______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_______处于开放状态。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和_______。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明带长度_______,H带_______。 19.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___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有时开放,有时关闭是细胞膜物质转动方式中_______的功能特征。 22.阈下刺激引_______扩布。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