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沉浮实验

沉浮实验

沉浮实验
沉浮实验

科学实验:沉浮实验

科学原理

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受到的水或空气将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与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有关,也可以说与它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的大小有关。

当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下沉;

当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它受到的浮力时,物体就会悬浮于水中;

当物体受到的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时一物体就会上浮。

此外,相同质量的物体,越是浸在密度大的液体中,越是容易上浮。

材料准备:

木质玩具、塑料玩具、海绵、乒乓球、曲别针、石子以及玻璃球等不同质地的材料、记录表、装满水的水盆。

实验操作:

(1)小班幼儿玩时,可以让他们把各种材料放入水盆中,让幼儿观察哪种材料会沉下去,哪种材料会浮在水面上。

(2)中、大班幼儿在玩时可以尝试让他们用各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比如,如何让上浮的材料下沉、如何让下沉的材料上浮等。

指导建议:

●分组进行实验时,教师应根据参与实验的幼儿人数选择适宜的水盆和材料。教师要提醒幼儿穿兜兜褂或者挽好袖子,避免他们在活动中弄湿衣服。

●请幼儿记录观察结果:幼儿可以从“预设结果一实验验证”两个角度来进行记录。建议在活动前记录“预设结果”,在活动后记录“实验验证”,要避免幼儿在实验中弄湿记录表。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小结,知道铁和铁制品、石头等在水中会下沉,塑料和木质材料在水中会上浮,并请幼儿说清楚“沉下去”和“浮上来”。

●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更多的料材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组织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拓展与替代:

挽好袖子,避免他们在活动中弄湿衣服。

●请幼儿记录观察结果:幼儿可以从“预设结果一实验验证”两个角度来进行记录。建议在活动前记录“预设结果”,在活动后记录“实验验证”,要避免幼儿在实验中弄湿记录表。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小结,知道铁和铁制品、石头等在水中会下沉,塑料和木质材料在水中会上浮,并请幼儿说清楚“沉下去”和“浮上来”。

●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更多的料材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组织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物体的浮沉条件案例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习得物理知识,方法和获得解决问题 的能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也遇 到了很多新的挑战,在物理课中,首先要求老师具有更强的实验能力,从实验器材的 寻找,分组准备,操作完成,实验的解析,到学生的交流等,每方面都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实验中有些现象不稳定,易受干扰,往往花费了很长时间效果却微乎其微, 这类问题一直是实验教学中的难点,让人倍感困惑,不易解决。 二、案例描述 2012年的上半年,在讲八年级物理力学中浮力部分的《物体的浮沉条件》第一课 时时,要演示漂浮、上浮、悬浮、下沉等几种处于不同状态的浮沉现象。其中可悬浮 在水中的物体必须是和水的密度完全相同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能随手拿来就可悬浮 在水中的适用于课堂演示的物体很难找到,往年在此都尝试使用过多种物体,成功过,但都不稳定,教参上提供的方法也不易操作,稳定性差,和同学课的老师一起试过, 效果也不理想。鉴于往年情况,在演示实验时,我只演示了漂浮、上浮和下沉三种现象,没有演示悬浮,做了口头讲解。之后,给学生介绍了往年用鸡蛋和盐水做这一实 验的情况及实验现象不稳定的原因,抛出问题。出乎意料之外,学生对我没有解决的 问题很感兴趣,当场提出他们回去就做,说他们一定能让鸡蛋悬浮在水中。虽说觉得 他们说了大话,在心里对结果也没有抱期望,但我还是及时予以他们鼓励,说好:“如果谁回去做好了,带来,我会在每个班展示你的实验。”有几个学生很坚持,并 开玩笑说:“老师,如果我做成了,你就拜我为师。”我答应着,也没把他们的话当 一回事,只是想借此让他们懂得做实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很正常,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象书上写的那样容易成功。 星期天一大早,课代表就和他的好友一起来找我,拿出了他们做好的实验,一颗 鸡蛋稳稳悬浮在瓶子中央。我不由眼前一亮,心里很是吃惊,再看他们脸上早已乐开 了花。他们告诉我,他们只是对我的实验做了一点改进,把鸡蛋改成了“水鸡蛋”, 成功的解决了实验现象不稳定的情况。我被震撼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其他同学也 有很多都做了尝试,方法五花八门,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感受,个个兴趣盎然。

初中物理实验物体的沉浮条件说课稿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旺苍县双汇镇双河中学的八年级物理教师熊婷婷,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教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实验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 下沉。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观察、分析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验探究活动中,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强化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水中的乒乓球和盐水中的鸡蛋)引出物体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 1、创设情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进行教学 虽然本节内容教材上没有设定学生小组实验,但这节内容却是这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2、采取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浏览次数:687次悬赏分:0|提问时间:2010-9-13 17:29 |提问者:匿名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是什么,急需要,希望有人帮忙解答 推荐答案 煤炭的浮沉实验分两类:大浮沉实验和小浮沉实验;粒度大于0.5mm煤样的浮沉实验是大浮沉实验,小于0.5mm的煤泥(粉)的浮沉实验为小浮沉;两者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配制悬浮液的药剂不同和操作过程有点区别。 用氯化锌和谁配制不同密度级的悬浮液:1.30、1.40、1.50、1.60、1.70、1.80、2.00g/cm3.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1.25、1.35、1.45、1.55、1.90、2.10g/cm3密度。 1、把个悬浮液的密度调整准确。 2、将干煤样称重后用清水冲洗去煤泥,烘干后放入带有筛网的漏桶中,并把沉淀的煤泥收集烘干称重。 3、从低密度开始顺序侵入悬浮液中,静置一会,待分层彻底。 4、用漏勺将浮煤捞取,漏勺深入深度100mm左右,作为一个级别的浮物,将沉下的部分脱去重介液后再放入高一级别放悬浮液中,如此反复把各个级别的密度实验完毕,把煤样分成n+1份。 5、讲各个密度级的煤样洗去表面的悬浮液后烘干称重,计算百分数及其化验灰分。 6、检验实验误差。 注释:实验开始的时候冲洗下来的干燥煤泥量为原生煤泥,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煤泥为浮沉煤泥。 小浮沉实验的悬浮液用:四氯化碳、苯及三溴甲烷等有机溶剂,实验过程类推。参考资料: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选矿学》.《选煤工艺设计使用技术手册》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xindayiqi发表于 11-05-20 12:13 阅读(136) 评论(0)分类:煤质分析仪器 本方法用于测定粒度值大于0.55mm的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煤样各密度级的产率和质量。 一、概述 1、煤样可分成下列密度级: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浮沉试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浮沉试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方法要求: 1、先用密度计测定重液是否合乎要求,密度值的读数为0.02。 2、把未经称量(做一级浮沉可先称量)和经脱泥的煤样(原煤需脱泥)直接放入筛孔为0.5mm网底桶中,在略低于或等于规定密度的重液中浸润一下(以避免因煤样携带水而影响重液密度),然后把桶提起,滤去一部分重液,再放入试验的低密度级重液中(一般快速浮沉用两个密度级,一个相当于精煤的分选密度,另一个相当于矸石的分选密度),使煤粒扩散,待重液稳定后,用网勺沿同一方向捞取浮物。将其放入带有网底的扁形漏桶中,倾斜放在重液桶上,使附着在煤粒上的重液自动流入桶内。在网底桶内捞取浮煤的深度,以离液面lOOmm为限,不能过深,在捞浮煤时不得搅动沉物。 3、将重液表面上浮着的煤用网勺捞出大部分后,再上下移动网底桶,使沉物中夹杂的浮煤释放出来,等液面稳定后,再一次捞取浮物,直到全部捞完为止。 4、捞尽浮物后,把盛有沉物的网底桶慢慢提起,滤去重液,然后放入盛有高密度重液的桶中,重复在低密度重液桶中的操作。 5、最后捞出高密度重液中的浮物,取出沉物,先后得到3个密度级物料,分别在氯化锌回收水池中冲洗一下,经自行脱水后称量。设浮物质量为A,中间物质量为B,沉物质量为C。 根据下式计算各密度级百分数。 浮物含量=A/(A+B+C)×100% 中间物含量=B/(A+B+C)×100% 沉物含量= C/(A+B+C)×100% 6、各级产物的质量百分数按数字修约规则,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7、执行国家标准 GB/478《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煤泥(粉)浮沉试验(小浮沉试验)执行MT/57《煤泥(粉)浮沉试验方法》。 二、安全注意事项: 1、在配制氯化锌密度液和进行浮沉时,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必须使用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操作时,煤样应慢慢顺容器边缘倒入,缓慢搅拌,防止氯化锌溶液溅出伤人;氯化锌溶液接触皮肤后,应立即用水冲洗干净;情况严重时,紧急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 2、在配制、搬运和调整重液工作时,要沉着小心,不使重液溢洒飞溅。 3、回收氯化锌溶液时,应强行抽风,使蒸发的热气尽快排向室外,或在室外进行。 4、使用四氯化碳和其他有机药剂浮沉煤样时,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或通风柜中进行,以防中毒;四氯化碳和其他有机药剂使用完毕后,应放入密闭的容器内,并存入毒品柜内。 5、氯化锌和其他有机药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 6、干燥煤样时,应严密注意烘房内温度,防止自燃。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篇二:鸡蛋沉浮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图一白醋图二白水 盐水 图三 现象:图一和图三与图二对比,可以看出在盐水和白醋中的鸡蛋是上浮的,但在白开水中,鸡蛋是沉在底下 原理:随着盐水,白醋,的密度增大而鸡蛋的密度不变,物体的浮沉与浸入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浸入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漂浮?? 浸入液体密度等于物体的密度——悬浮?? 浸入液体密度小于物体的密度——下沉篇三: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1、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浮沉子实验报告

浮沉子实验报告 篇一:浮沉子实验报告 篇一: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可乐瓶里的浮沉子实验报告 制作人:甘胜军(XX130168)、张萍萍(XX130113) 实验器材:可乐瓶1个,小药瓶1个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开始小药瓶悬浮在水中;用手挤压可乐瓶,就可以看到小药瓶下沉了;松开手,小药瓶又浮了起来,恢复到初始状态。你竟能随心所欲控制它的浮沉。而且随着你手的力度变化,你还能控制它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那忽上忽下神奇的浮沉子,很是有趣。实验原理:(1)在大瓶中装水至将满而未满的程度,将做好的浮沉子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调整浮沉子刚能竖直浮出水面,拧紧瓶盖,这样大瓶的上部就被封闭了一段空气。浮沉子不下沉,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浮沉子能静止浮在水面,是由于浮沉子所受的浮力和重力二力平衡的原因。 (2)接下来,当用手挤压瓶子时,大瓶上部被封闭的空气体积减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增大(波以耳定律)。这增大的压强传递给水,将水压入小瓶中(如右图示),小瓶中的空气被压缩(帕斯卡原理)。浮沉子里进入一些水

后,使浮沉子的重力增加,当浮沉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由于非平衡力会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浮沉子就向下沉。 (3)而一旦松手,不挤压瓶子时,大瓶恢复原来的容积,瓶内压强减小,原来小瓶中被封闭的空气压强较大,体积会膨胀,将水从小瓶中压出去。流出一些水后的浮沉子,重力减少。当浮沉子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就向上浮。 如果手用力恰当,使得浸没在水中的浮沉子所受的浮力与重力平衡,则浮沉子将悬浮在液体中的某一位置。 通过这个精彩的实验,你不仅能看到颇为生动有趣的现象,也一定能启迪你的智慧。现在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吗?那么请你用身边的材料也快来做个浮沉子吧!和你的同学、朋友们做的浮沉子,比一比,交流探讨探讨,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篇二: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浮沉子的实验与解读 题记: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帕格尔斯,物理学家。 “浮沉子”原名“笛卡儿潜水器”,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 1596-1650)在十七世纪为了示范浮力定律而发明的。“浮沉子”也是八年级物理浮力学习后一个课外小实验。“浮沉子”不仅是一个“好玩”的玩具,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说明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市第26中学皮琼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两种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轮船、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 (2)知道F浮<G,F浮>G,F浮=G这三个表达式的含义。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等知识来讨论浮沉条件。 (3)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以及浮力的其他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物体的沉浮现象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物体的浮沉现象和浮沉条件并不一定清楚明白,而这个结论又是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基础,因此把物体的浮沉现象及学生对浮沉条件理解定为本节课重点;说到轮船的工作原理,学生也是略知一,但对轮船为什么能漂浮以及排水量的知识都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把轮船工作原理就定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 难点的确定: 由于物体的沉浮条件容较多,如果学生对此理解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容浮力应用的学习,所以把学生对该条件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学生在学习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时,由于涉及到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因此把这部分知识也定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法: 采用学生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报告 篇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3、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4、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本方法用于测定粒度值大于0.55mm的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煤样各密度级的产率和质量。 一、概述 1、煤样可分成下列密度级: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2.00kg/1,有时可增加密度级 2、测定各密度级的产率和质量 3、可参考GB477、GB47 4、MT144 二、煤样准备 1、煤样质量按下表规定: 2、煤样制备应符合GB474 3、煤样必须是空气干燥状态。 三、浮沉试验器具浮沉试验室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室温不低于10℃。 1、重液桶:可用陶瓷缸或用镀锌铁板,塑料板或不锈钢板制成,桶高不低于500-600mm,容积不少于50升。 2、网底桶用镀锌板或塑料板制成,圆柱形,桶高比重液高50mm,直径比重液桶小40mm,上口带有提把,桶底用网孔 尺寸为0.5mm的金属丝,纺织方孔网制成。 3、密度计:分度值为0.001kg,1 4、烘箱:带鼓风机,自控温 5、台称:称量为500(或200)、100、20、10和5kg的台称各一台,其最小记得度值应符合下表规定,每次过秤重量不 少于台称最大称量的五分之一。 6、托盘天平:最大称量为1kg,感量1g 7、捞勺:用网孔尺寸为0.5mm的金属丝编织方孔制成 8、盘子:用镀锌铁板或铝板制成或耐腐蚀,耐热材料制成。 9、煤泥桶:规格与重液桶相同 四、重液的配制可选用氯化锌为浮沉介质,氯化锌易容于水,可参考下表配制重液,因氯化锌有腐蚀性,注意载口 罩、手套、眼镜及穿胶鞋和围胶皮围裙等。

五、试验步骤(以氯化锌为例) (一)准备 1、配好的重液按顺序装入各重液桶中,每桶中重量液液面不低于350mm,最低一个密度的重液作为每次试验的缓冲液。(密度值准确至0.002kg/L)。 2、浮沉实验顺序是由低向高进行,如果煤样含量泥化的矸石或高密度物含多时,可先在最高的密度液内浮沉,捞出的浮物仍按由低到高的顺度进行浮沉。 3、试验前先将煤样称量,放入网度桶内,每次放入的煤厚度一般不超过100mm,先用水洗净附着在煤块上的煤泥,滤去洗水,再进行浮沉试验,收售同一粒级冲出的煤泥水,用澄清或过滤法回收煤泥,然后干燥称量,此煤泥通常称为浮沉煤泥。 (二)试验 1、先将盛煤样的网底桶在最低密度的缓冲液内浸润一下,(同理,如先浮沉高密度物,也应在该密度的缓冲液内浸润一下),然后提起斜放在桶边上,滤尽重液,再放入浮沉用的最低密度的重液桶内,用木棒轻轻搅动或将网底慢慢地上下移动,然后使其静止分层,分层时间不少于列规定。 (1)粒度大于25mm时,分层时间于1-2min (2)粒度大于3mm时,分层时间为2-3min (3)粒度大于1-0.55mm时,分层时间为3-5min 2、小心用捞勺定方向捞浮物,捞取深度不超过100mm,捞时防止沉物搅起,大部分浮物捞起后,再用木棒搅动沉物,再次捞取浮物,反复操作捞尽为止。 3、将装有沉物的网底桶慢慢提起,斜放在桶边上,滤尽重液,再把它放入一下个密度的重液桶中,用同样的方法逐次进行,直到该粒级煤样全部作完为止,最后将沉物倒入盘中。(注意回收氯化锌溶液)。 4、在实验中经常调整重液的密度,保证密度值的准确。 5、各密度级产物应分别滤去重液,用水冲去氯化锌液(用热水冲好),然后放入漫度不高于50℃的干燥箱内干燥,干燥后取出冷却,达到空气干燥状态再进行称量。 六、分析化验和结果整理 将各密度级产物和煤泥分别缩制成分析煤样,测定灰分和水分,当原煤硫化超过定限时,如1%或0.5%时,各密度级均测全硫,按要求增减化验项目。 各密度级产物的产率和灰分用百分数表示(取小数点后两位) 浮沉实验前空气干燥状态煤样质量与浮沉实验后各密度级产物的空气干燥状态质量之差值,不得超过浮沉实验前煤样量的2%,否则应重新进行浮沉实验。 浮沉实验前煤样灰分与浮沉实验后各密度产物的加权平均值的差值,应符合以下规定:

物体浮沉条件实验的改进方法

物体浮沉条件实验的改进方法: (1)在黄色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用蜡封住口,将乒乓球放入装有适量水的大量筒中,把乒乓压入水底,撤去压力后,乒乓球会缓慢向上运动,这种状态称为“上浮”; (2)乒乓球上浮到一定的位置后,最后会静止,一部分体积浸没在水中,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水面,这种状态称为“漂浮”; (3)若将铁块放入水中,铁块将会向下运动,这种状态称为“下沉”,铁块最后会下沉到容器底部; (4)将灌满水的小气球(小气球内要尽可能灌满水,不留空气,必要时还要在口处绑一些细铁丝,否则不易浸没在水中)扎紧口,轻轻放入水中,小气球会停留在水中任何深度处,这种状态称为“悬浮”。 关于物体浮沉的“条件”,学生在日常生活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如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为此,可演示一个小实验:把一枚小铁钉放在水中,结果下沉;而将大木块放在水中,会上浮直至漂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这个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发生冲突,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物体浮沉的条件。 器材:空塑料眼药水瓶一只,大铁钉一只,自行车气门芯皮一根,还有胶带、锥子、小刀等。 制作:用胶带将眼药水瓶和大铁钉缠在一起,在塑料瓶紧靠铁钉的侧壁上用锥子戳几个小孔,再用小刀将瓶口削尖,在瓶口处接上自行车气门芯皮,这就做成了潜水艇模型。 思考:把模型进入水中,从管内吸气,模型将怎样?为什么?向管内吹气,模型又将怎样?为什么? 学生通过实验就会发现:把潜水艇模型放入水中,向外吸气时,由于内部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就会从侧壁上的小孔进入塑料瓶,使模型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下潜;反之,向管内吹气,会把部分水排出模型,使模型的重力减少,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上浮。由此总结出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改变自重实现上浮和下沉。 此时可引导学生将潜水艇和“活动1”中鸡蛋的浮沉原理进行对比,明确:通过改变浮力或改变重力这两种方法都可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还可介绍一些有关潜水艇的知识,例如:潜水艇的发展过程、现代潜水艇资料、我国的潜水艇等,拓展学生的视野。 关于气球的浮沉原理,可以先演示以下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找一个非常薄的塑料袋,口向下放置,并将袋口用透明胶带适当粘合变小(不要封死),使它变为上大下小的气球形状,用酒精灯在袋口处对空气加热,几分钟后,气球即可升空。在观察之后,请学生对照教材图9-15及相关文字说明,尝试回答:(1)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热空气的密度较小,使得热气球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所以上浮)(2)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为什么?(停止加热,气球就会缩小体积,减小浮力,降回地面)并指出:热气球、氢气球、飞艇都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的。 浮力选矿、盐水选种、孔明灯、深水打捞

浮沉实验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转贴] 煤炭浮沉试验方法 本方法用于测定粒度值大于0.55mm的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煤样各密度级的产率和质量。 一、概述 1、煤样可分成下列密度级: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2.00kg/1,有时可增加密度级 2、测定各密度级的产率和质量 3、可参考GB477、GB47 4、MT144 二、煤样准备 1、煤样质量按下表规定: 粒级(mm) 最小质量 (kg) 粒级 (mm) 最小质量(kg) >100 150 13 7.5 100 100 6 4 50 30 3 2 25 15 0.5 1 2、煤样制备应符合GB474 3、煤样必须是空气干燥状态。 三、浮沉试验器具浮沉试验室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室温不低于10℃。 1、重液桶:可用陶瓷缸或用镀锌铁板,塑料板或不锈钢板制成,桶高不低于 500-600mm,容积不少于50升。 2、网底桶用镀锌板或塑料板制成,圆柱形,桶高比重液高50mm,直径比重液桶小40mm,上口带有提把,桶底用网孔尺寸为0.5mm的金属丝,纺织方孔网制成。 3、密度计:分度值为0.001kg,1 4、烘箱:带鼓风机,自控温 5、台称:称量为500(或200)、100、20、10和5kg的台称各一台,其最小记得度值应符合下表规定,每次过秤重量不少于台称最大称量的五分之一。

最大称量(kg)最小刻度值(kg) 500 0.2 100 0.05 20 0.01 10 0.005 5 0.005 6、托盘天平:最大称量为1kg,感量1g 7、捞勺:用网孔尺寸为0.5mm的金属丝编织方孔制成 8、盘子:用镀锌铁板或铝板制成或耐腐蚀,耐热材料制成。 9、煤泥桶:规格与重液桶相同 四、重液的配制可选用氯化锌为浮沉介质,氯化锌易容于水,可参考下表配制重液,因氯化锌有腐蚀性,注意载口罩、手套、眼镜及穿胶鞋和围胶皮围裙等。 密度,kg/1 氯化锌含 量,% 密度,kg/1 氯化锌含量,% 1.30 31 1.70 58 1.40 39 1.80 63 1.5 46 1.90 68 1.6 52 2.00 73 五、试验步骤(以氯化锌为例) (一)准备 1、配好的重液按顺序装入各重液桶中,每桶中重量液液面不低于350mm,最低一个密度的重液作为每次试验的缓冲液。(密度值准确至0.002kg/L)。 2、浮沉实验顺序是由低向高进行,如果煤样含量泥化的矸石或高密度物含多时,可先在最高的密度液内浮沉,捞出的浮物仍按由低到高的顺度进行浮沉。 3、试验前先将煤样称量,放入网度桶内,每次放入的煤厚度一般不超过100mm,先用水洗净附着在煤块上的煤泥,滤去洗水,再进行浮沉试验,收售同一粒级冲出的煤泥水,用澄清或过滤法回收煤泥,然后干燥称量,此煤泥通常称为浮沉煤泥。 (二)试验

科学实验方案沉与浮

动口表达实验 课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我 的 推 测 我们的假设: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有关? 我们的猜测:重量和体积变大时,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重量和体积变小时,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改变的条件:__它的重量和体积大小__ 不变的条件:_______同种材料的物体______ 仪器 名称 小石块、泡沫、回形针、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刀、胶带等 动 手操作方 法 步 骤 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取一个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沉浮,从水中取出这个物体放在一边,并做实验记录。 (2)再取另一个物体进行检测 (3)把沉的物体放一边,浮的物体放一边,进行观察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大小有关吗? 活动二: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取橡皮和萝卜各一个,然后用小刀切一半放进水中,观察沉浮,并做记录。 (2)接着在一半的基础上在切四分之一放进水中,继续观察并记录。 (3)最后在四分之一的基础上在切八分之一甚至更小放进水中,同样是观察并做记录。 (4)再取泡沫两个和回形针两枚放进水中,观察沉浮并记录 (5)增加泡沫和回形针的数量在放进水,在继续观察并记录 (6)根据记录结果做出实验记录表 动口表达实验 现象 或 实 验 记 录 单 实验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记录单 小石块泡沫回形针带盖的空瓶子萝卜橡皮预测沉浮沉浮浮沉 结果 实验二: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重量和体积变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物体 大小预测结果 橡皮 一半沉 四分之一沉 八分之一沉 更小沉 萝卜 一半浮 四分之一浮

实验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重量和体积变大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物体大小预测结果 回形针两枚沉三枚沉四枚沉更多沉 泡沫两个浮三个浮四个浮更多浮 实验结论我们的结轮:(1)物体的沉浮与轻重和大小。 (2) 同种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篇二:鸡蛋沉浮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图一白醋图二白水盐水图三 现象:图一和图三与图二对比,可以看出在盐水和白醋中的鸡蛋是上浮的,但在白开水中,鸡蛋是沉在底下原理:随着盐水,白醋,的密度增大而鸡蛋的密度不变,物体的浮沉与浸入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浸入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漂浮浸入液体密度等于物体的密度——悬浮 浸入液体密度小于物体的密度——下沉篇三: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1、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

因素。实验结果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

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六节物体的沉浮条 设计思想: 在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后,在这一节里再次进行探究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探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本教案立意与探究活动中思想和方法的开放性,旨在让学生大胆探索物理规律,打开学习物理的思路,同时,希望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物理的研究方法. 探究准备: 在事先分好组,按需要,一般是四五个同学一组为宜.同时提出要探究的课题. 探究中提供的实验仪器: 木块、铁块、弹簧称、天平、量筒等,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需要,为学生提供仪器. 探究中的具体操作: 提出问题: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二铁块却下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物体的沉浮条件又是什么? 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猜想不拘一格; 根据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提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

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 写出实验步骤; 得出实验结论; 看实验结论和先前的猜想是否吻合; 写出个人自评. 以上的所有项目都填在下表里. 姓名实验日期 探究课题物体的沉浮条 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仪器 实验的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和猜想是否吻合 自评 学生将上表交回后,此课时完毕. 下一课时,选几组完成较好的方案,由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他们组的探究报告,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就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一总结,归纳出:F浮G时,合力的方向向上,物体就会上浮;F浮=G时,合力为零,物体就会悬浮在液体中.

请同学们用解释图8-33、图8-34、图8-36、图8-37等现象.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那么,与它们的密度有何关系呢? 结论:当液〈物时,必有F浮物时,必有F浮>G物,物体上浮. 注意:这里要指出物体是实心的,如果用大密度的材料制成的物体要附在水面上,则可以把他制成空心的,如轮船等.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请同学们学习“阅读材料”.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doc

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物体沉浮实验报告 篇一: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单 篇二:鸡蛋沉浮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图一白醋图二白水 盐水 图三 现象:图一和图三与图二对比,可以看出在盐水和白醋中的鸡蛋是上浮的,但在白开水中,鸡蛋是沉在底下原理:随着盐水,白醋,的密度增大而鸡蛋的密度不变,物体的浮沉与浸入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浸入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漂浮?? 浸入液体密度等于物体的密度——悬浮?? 浸入液体密度小于物体的密度——下沉篇三: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1、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

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教案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 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2.教材说明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潜水艇、气球的浮沉原理和浮筒打捞法。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另外,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通过实例——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开门见山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接着设计了“活动一”,通过实验观察鸡蛋在不同密度的盐水中漂浮、悬浮、下沉和上浮的状态,在学生感知漂浮、悬浮、下沉和上浮四种状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受力分析,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浮沉现象。最后,通过介绍潜水艇、气球的浮沉原理,将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引向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 传统教材把浮沉条件和认识浮力放在一起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显得内容多而乱,使学生一开始学习浮力就感到困难。该教材把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放在一起,作为独立的一节,安排在学习完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既保障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使得整体知识脉络更为清晰,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 本节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鸡蛋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然后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其中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做好鸡蛋的浮沉实验及理论分析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教师设疑:“浸入液体中物体都会受到浮力,

实验: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实验: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实验目的: 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使物体上浮和下沉应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器材: 土豆、苹果、盐、铁钉若干、水、容器。 设计实验: 把土豆和苹果一起放在水里,小盼注意到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他把苹果浸没在水中,一松手,苹果又向上浮起。能让苹果在水中下沉,让土豆在水中上浮吗?他决定试一试。土豆在水中下沉,就是土豆在水中要向下运动;苹果浸没在水中,要上浮,就是苹果在水中要向上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自然是它们的受力情况不同。它们在水中都受到两个力──自身的重力和水给的浮力。因此,要改变它们的浮沉情况,可以从改变它们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入手。 进行实验: 小盼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发现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了。他在水里加一些盐,发现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小盼还发现,如果控制铁钉和盐的数量,浸没在水里的苹果和土豆还可以保持静止,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这种情况叫悬浮)。 分析论证: 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就是增大苹果受到的重力。当苹果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苹果下沉。 在水里加一些盐,增大了液体的密度,所以能增大土豆受到的浮力。当土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土豆上浮。当土豆露出液面后,随着上浮,土豆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受到的浮力就逐渐减小,当浮力等于土豆的重力时,土豆不再上浮,于是漂浮在水面上。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情况取决于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重力大于浮力,则物体下沉;若重力小于浮力,则物体上浮;若重力等于浮力,则物体悬浮;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所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 交流评估: 小盼在进行上述实验时,是凭感觉得出的结论。这种只凭感觉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太可靠。如果我们把重力和浮力测量出来并进行比较,结论就可靠了。 下面是小盼和他的实验小组进行的实验。 为了便于实验,他们对实验做了调整,即探究苹果上浮的条件和土豆下沉的条件。 (1)探究苹果的上浮条件(为便于实验,可以先把苹果切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①测量苹果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苹果的重力。 ②测量苹果受到的浮力:小盼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把苹果放在水中,用一根细针使苹果浸没在水中时,测出苹果排开水的体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 ③通过比较苹果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可知物体上浮的条件。 (2)探究土豆下沉的条件(为便于实验,也要把土豆切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①测量土豆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土豆的重力。 ②测量土豆受到的浮力。 方法1:称重法。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土豆重力减掉土豆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小盼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让土豆浸没在水中,测出土豆排开水的体积,用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 ③通过比较土豆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可知物体下沉的条件。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