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精选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精选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韩流、脱口而出的英语、热闹非凡的外国节日……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正渐渐远离祖国的传统文化,热衷于外来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嗤之以鼻,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目前,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中央也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重要传统节日假期,但是仅靠这些做法还远远不够。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孩子心中,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并伴随其生命成长。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向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现将教学工作中所做的一些探索总结如下: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小学三个学段累计会认3000个汉字、会写2500个汉字。祖先在创造汉字时,从天空到大地,从看到的到听到的,根据每一件事物的音形义创造了汉字,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音形义的联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感受中国汉字的奇妙,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更是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

比如什么是“好”呢?左边是“女”,右边是“子”,爸爸妈妈在一起组成家庭,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才是真正的“好”;兄弟姐妹在一起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才是真正的“好”。这样,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又如教学部首“劣”时,我先让学生把这个字的两部分分开来认,再联系起来――如果平时我们做事总是少出一些力,那么到头来必然比别人差,这就是“劣”。还有“线、纺、纱、织、绣、红、绿、细”等字以“绞丝旁”做形旁,这些字都表示与“丝”有关的一类东西,从这一类汉字可以感受到古代丝织品盛行,丝织品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纺织品。我国的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而现在又有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我们中国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美好!

二、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用,又在其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促进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和人生态度的形成。

1.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

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成的一首韵文识字,短文以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改编,使识字教材的意义显得更为深远,这样的识字教材不仅为学生识字提供了

很好的语言环境,而且也为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这首儿歌节奏轻快,有问有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中不同的句式,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了解中国的姓氏。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的姓氏还有所不同――一个字的姓是单姓,两个字的姓氏是复姓。在学习复姓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复姓人物,学习其精神品质,比如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聪明机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三国时期神机妙算的蜀国军师诸葛亮,还有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

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粽子吃及端午节的意义。在教学时可以抓住三个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一是“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每逢佳节,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要合家团聚,现在国家法定端午假期,就是这个原因;二是“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友好和睦相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里要让学生认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可以以幻灯片或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屈原的伟大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引用拓展传统文化经典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对小学生来说,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他们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阅读的版本。一年级下

册的一则阅读材料《孙悟空打妖怪》学生非常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图画版或注音版的《西游记》,看过动画片的孩子也建议读一读,从阅读中华经典名著中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师徒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畏艰难险阻,锲而不舍的精神。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推荐阅读《西游记》原著。《草船借箭》一课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更多诸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草庐”“空城计”这样广为流传的故事。学习《景阳冈》一文时恰好让学生拓展阅读《水浒传》,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一个个英雄形象。《“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片段中通过肖像、语言、服饰等方法,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可以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我国的四大名著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老师在课堂上应恰当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把祖国经典著加以推荐和引用,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积累优秀传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每一个中国人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古诗词,新课标中要求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借助古诗词这样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积累优秀传统文化,更具优越性。一是体会古诗词语言推敲之魅力。古诗词语言精炼,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潜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语言推敲之魅力。著名的贾岛“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不但成就了千古名句,更是“推敲”一词的由来;王维一路上反复思考着,“到”、“过”、“入”、“满”哪个更恰当,最终选择了一个“绿”字,成就了“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名句。二是体会古诗词蕴含精神之魅力。古诗词有很多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不同类别的诗词总是蕴含着诗人不同的精神境界。《赠汪伦》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都不及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的,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诗中的景色看到诗后的背景,感受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是王昌龄《出塞》一诗中充满英雄气概的名句,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激发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三是体会古诗词节日民俗之魅力。《乞巧》这首诗写的就是七夕节民间乞巧的盛况,通过古诗要让学生感受到了解七夕节的来由,了解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对月穿针乞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而《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又体现了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另外诗有律诗、绝句、乐府诗等,还分五言、七言,词有不同的词牌,讲究不同的平仄和押韵,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带领学生去体会古诗词节奏韵律之魅力,唤醒孩子们心中的

诗和远方。

四、在口语交际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把口语交际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能让其置身于和谐愉悦的表达氛围之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以诚待人》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训练,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事例讨论讨论:应该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通过这一主题让学生懂得以诚待人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并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以诚待人。《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训练,在交际之前让学生走向社会生活、走进传统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课堂口语交际时引导学生能用普通话,大方、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在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

五、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停留在语文课堂上,更应该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制作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绘画

习作,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亲手制作传统文化的各种手工艺品――窗花、年画、花灯、香包、粽子、糖人、泥人、版画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适时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从小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不仅是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更是文化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孩子心中,树立每一个孩子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并伴随其生命成长。因此,在这个新时代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