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互联网金融缘起、解构与变革

互联网金融缘起、解构与变革

央行2014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进一步明确定义互联网金融为金融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型金融模式。报告将互联网金融分为两类: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展开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这和李海峰(2013)的研究一脉相承。

本文从金融抑制和普惠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兴起的背景,然后首次从小微金融理论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国金融的民主化、平民化、金融脱媒、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缘何兴起

在金融业及互联网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并没有出现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独立业态,也没有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热潮,与中国特定经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一)金融抑制的体制环境

Ronald I.Mckinnon (1973)和Edward S .Shaw

(1973)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发展。金融抑制的主要形式包括存贷款利率限制和资本账户管制(Bai etl ,1999)。政府当局通过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导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皆呆滞不前。在金融抑制环境下,一方面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只能选择低收益的安全性项目,对于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

借助于信贷配给;另一方面企业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利率和汇率管制降低了持币成本,直接增加了货币需求,其导致的投资和对外经济结构扭曲则间接地增加了货币需求,而且金融抑制会直接和间接地对居民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黄桂田等,2011)。

同样,中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处于金融抑制之中,利率受到管控,资金主要由银行体系进行配置。而逐利的市场,必将试图利用任何由于管制而可能产生的套利空间。Garnaut etl (2001)研究表明,中国官方利率至少比市场利率平均低50%~100%,且绝大部分低息贷款配置给了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陈斌开、林毅夫(2012)研究认为在1993~1995年期间,中国存款真实利率为负;在1996~1998年期间,居民存款真实利率稳步回升;1999年以来,存款利率再次被持续压低。金融抑制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居民补贴企业、穷人补贴富人的“倒挂”机制。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存款利率被严重压低,作为存款者的穷人获得的财产收入非常低。这种低廉的资本价格被用于补贴国有商业银行和获得贷款的企业。这种“穷帮富”的机制直接导致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加速了居民财富分配向富人集中的趋势。

(二)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早在2006年即呼吁各国在确定金融服务的目标时,除了审慎监管存款人资金和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这两个目标外,还应将普惠金融作为重要的工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工具实现的金融服务普及和延伸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创新实

践活动,是金融的互联网与互联网的金融化的双向运动与交互发展。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与金融抑制的市场体制、“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及现代技术革命密不可分。而从理论上讲,互联网金融拓展了小微金融理论的应用空间。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国金融的民主化、内生金融的发展、金融脱媒及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金融脱媒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40(2014)10-0016-0004

互联网金融:缘起、解构与变革

王海军1

王念2赵立昌1

(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2.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

作者简介:王海军(1982-),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市场国际化理论,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

念(1989-),男,湖北武汉人,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硕士,安永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顾问,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赵立昌(1986-),男,山东郓城人,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目标。2009年,G20国家领导人在匹兹堡峰会上郑重承诺“要促进更多的穷人享有金融服务”,并建立了“普惠金融专家工作组”。2010年6月,G20国家领导人多伦多峰会一致同意并发布了“创新型普惠金融的九条原则”。根据联合国(2006)及其它国际机构的定义,普惠金融归纳为:一国金融体系能够可持续地为该国弱势人群、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基础金融服务,其中一个核心维度就是在服务对象上,主要针对的是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弱势地区。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以及“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首次将“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政府再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对互联网金融的阐述可谓是一次正面定调,不仅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创新在政府层面正式获得认可,也彰显出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当前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央行2014《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指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意义之一就是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

普惠金融的宗旨是使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穷人和低收入人群可以享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而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小额信贷、投资渠道、理财产品等几个方面为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新渠道。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用来提高金融普惠性。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门槛也大大降低,可以方便低收入阶层参与投资,增加了新的投资渠道,对中低收入者的财富增值有积极的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的理论解构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直接冲击了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以及行业边界,以至于人们再次重新审视银行等金融中介的本质及存在的理论基础。从目前国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于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技术的研究,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几乎没有涉及。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从微金融理论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存在进行理论解读。

(一)微金融理论的发展

随着金融业内信息化、技术化、风险度量和控制技术的巨大变化,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环境的阻碍得到极大改善,银行业作为金融中介的代表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许多国家均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鉴于此,孟加拉国吉港大学发展经济学教授穆罕默德·尤诺斯博士在1976年提出了“微金融理论”,随后世界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将这个学术界和实务界都认同的概念拓展到那些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机构。微金融理论的研究是基于小微企业的信息特质性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这两大金融中介理论基石上的拓展,因此小微企业信息特征的识别分析及与此相适应的贷款技术优势是其主要的理论出发点。主要的理论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1.软信息与关系型融资。由于借款者具有不同的信息特征,经济学将贷款客户的信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那些以真实财务报表、抵押和担保、信用评级等可精确量化、可查证、便于传递为基础的信息,被称为“硬”信息;第二类是通过过去与本地市场客户交往所获得的关于其个人品质和嗜好、家庭结构及稳定性等,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其未来风险和收益预期评估的信息。这些难以量化、不便于传递的以“质量”为基础的信息被称为“软”信息。为降低贷款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业形成和开发了各种贷款技术。Berger and Udell(2002)将借款企业信息的性质与银行所对应的贷款技术概括为四大类:财务报表型贷款、资产保证型贷款、信用评分贷款这三类贷款技术被称为交易型贷款,对应着“硬”信息,第四类被称为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 Lending),对应的是“软”信息,具有较高的信息私密性和通过多次交往而建立的“关系”构成了后者的核心。“小企业贷款难”现象普遍存在的主因是它们信息不透明、财务管理不规范、数据可信赖度低及缺乏抵押品和担保等。正是这些先天性的不足,使得以“硬”信息为基础而设计业务运行和风险控制模式的大银行很难在持续盈利状态下参与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然而,对风险和盈利机会理念理解的差异以及独特的业务运行、风险控制机制,使得微金融机构在处理、量化及传输“软”信息方面的技术和能力上具有独特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早期微金融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从“功能观”的视角进行分析,假定金融机构的规模和与之相匹配的特质性是外在给定的,通过比较它们对“软”、“硬”信息处理的技术优势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机构组织形态、激励约束机制和运行模式,给予微金融机构存在的经济学解释。这类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关系型贷款技术是应对小微企业软信息特性的有效解决途径,小型金融机构对软信息的处理

及与此相匹配的贷款技术比大银行基于硬信息的贷款

技术有优势。尽管金融业的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型机构的传统技术优势,但不会使其核心竞争力消失。近期的相关研究则视关系型贷款的存在为给定,讨论与关系型贷款功能相适应的承担机构的特质性和环境巨变下的“软”、“硬”信息界定的交集区的弹性,对“软”、“硬”信息技术处理优势的可变性以及对传统业务边界移动的影响。

(二)微金融理论对互联网金融的启示

小微金融理论虽然探讨的是小型金融机构存在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中兴起的金融机构和平台以及相关的金融行为具有典型的启发意义。正如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中已经指出的,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实现金融的服务也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方面和发展方向,而小微金融机构相比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具备开展互联网金融的天然优势和土壤。小微金融理论是对金融中介理论中“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的延伸,强调了小型金融机构基于客户关系、信息传递、组织机构、个性服务等方面所拥有的比较技术优势。小微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其比较优势。同样,这对互联网金融实践借鉴意义在于:

1.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要真正

分析和研究潜在客户的市场个性化需求,包括其对产品或服务种类、数量、品质的偏好以及对价格和风险的敏感程度,重视客户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甚至是宗教信仰等行为及心理的一般特点,努力增加客户体验。

2.维护客户关系。通过社交网络等即时手段,可以

及时跟踪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及对产品或服务的反馈意见,在改进现有服务的基础上,可不断提供衍生性增值服务,提高客户忠实度和依赖度。

3.建立客户信息库。通过互联网技术方便获取信

息的能力和云计算提供的强大计算能力,采集客户信息并建立客户信息库。通过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实时动态分析客户信息,发现新的客户个性化需求和行为特征,反过来促进满足客户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并发现更好的客户关系维护办法。

从本质上看,小微金融理论通过其特有的关系网络营造了一个金融生态圈,而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依托于由特定客户群、特定交易行为、特定供求网络等细分市场,并通过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大技术等技术手段同样营造并持续强化了一个金融生态圈,只不过这个生态圈更为包容和开放。

三、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深刻变革(一)金融民主化与内生性金融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金融行业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其发展模式和盈利方式基本

上还是传统上“重投入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式增长模式。从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看,因为其客户主要是对贷款有稳定需求的大企业客户以及高端零售客户,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是客户的基本诉求,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主要是以其专业的技术、复杂的知识和冗繁的流程向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目标客户类型发生了改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其价值诉求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被彻底颠覆。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企业家和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商是那些聚焦于为客户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新兴金融机构,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客户主要是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及年轻消费者,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是客户的基本诉求。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交易可能性边界拓展,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幅下降,金融的民主化、普惠化特征显现。

互联网金融让草根拥有平等参与金融的权力。

2014年3月10日,余额宝发布《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

融实践》社会价值报告,称自去年6月13号正式上线以来,余额宝已经为超过8100万草根用户带来了参与理财的机会。数据显示,自去年6月上线以来,余额宝已吸引超过8100万理财用户,截至今年1月末,共为用户获取29.6亿元收益,这其中,“用户投入余额宝的资金以及由此增加的收益,相当大一部分又流向消费市场”。统计显示,半年多来,余额宝用户在淘宝消费总金额超过3400亿元。余额宝将互联网人人平等的理念引入金融行业,让草根人群有了平等参与金融体系的权利,并为他们带去了财富增值“享受”。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2013年12月发布的《2013年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87%的网民听说过余额宝,普及度相当高。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主打的是草根理财和零钱理财,目前户均投资规模只有数千元,实际上起到归集社会闲散资金的功能,是对存量的盘活。这些闲散资金进入金融体系后,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可用资金总量。

而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反映了“自下而上”的中国民间金融内生力量的崛起。在过去近30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中央金融高度垄断、地方正规金融高度压抑、民间金融高度脆弱的发展格局,而地方金融改革始终遵循了外生供给型的发展路径。

这种外生供给型金融制度安排必然导致基层金

融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监管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造成内生需求型民间金融高度压抑,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刘光溪,2013)。而互联网金融则代表了民间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内生力量,是民间金融在多年压抑之后的必然爆发。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脱媒”

米什金(1995)指出,金融中介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有专门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缓解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媒介资本、媒介信息正是金融中介最为基础的两个功能。媒介资本、媒介信息、挖掘信息等功能的发挥,在根本上都依赖于各类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而这正是互联网金融的强项。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会使得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在金额和期限错配以及风险上分担的成本非常低,金融机构发挥的资本中介作用也日益弱化。未来股票、债券等的发行、交易和全款支付以及投资理财等都可直接在网上进行。比如,Google上市时就没有通过投资银行进行相关上市服务,而是应用了互联网金融,其股票发行采用荷兰式拍卖的模式在自身平台上发行。另外,在国外,基于社交网络构建的选股平台,投资收益跑赢大盘。这也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券商投资理财的业务。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以达到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有效性大大提高,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这将极大地影响金融中介功能的发挥。互联网金融使交易边界无限扩大。很多原来认为不可能交易的事情变为可能。交易成本越低,或信息不对称越低,交易可能性集合越大。

(三)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3年底,我国工商登记的中小法人企业超过1200万家,占法人企业总数的99.8%,个体工商户4480.18万户,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约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中小微企业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人员就业、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难题。2014年中国“两会”提案的数据表明,90%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最大的瓶颈是资金紧张,最大的困难是缺钱,尤其是占比99%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更大。他们面临着资金使用成本昂贵、资金链断裂风险增大等问题。而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要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仍需克服不少难题,中小微企业被长期排斥于金融服务体系的“大门”之外。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巨大技术保障和渠道支持。从互联网金融基本模式的特点来看,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途径表现在:一是鉴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网络优势,交易成本大幅下降,而带来融资成本的下降;二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方贷款规模、期限、利率结构可以直接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实现动态匹配;三是可以通过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或者其他非抵(质)押方式实现融资,融资门槛大大降低;四是互联网金融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可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大大提高了资金供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让市场定价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中小微企业的优胜劣汰,完善民间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对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挑战,是对微金融理论的进一步“扬弃”,同时也是当前“普惠”金融政策的最佳实践途径。互联网金融是否会颠覆整个传统金融的市场垄断地位尚需观察,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打破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整合与“扁平”布局,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放大社会财富增长的“乘数”效应,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可以预见,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变革必将对能源、电力、交通等其他实业垄断领域的改革产生“鲶鱼效应”,并给中国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立足央行职责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健康发展[J].金融电子化,2001,(9).

[2]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3]李海峰.网络融资——

—互联网经济下的新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4]王念,王海军.中国式互联网金融:技术基础与基本模式[J].西南金融,2014,(2).

[5]Ronald I.McKinnon,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12-20.

[6]Edward.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33-35.

[7]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

—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

责任编辑:熊源

(校对:FG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