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孔翔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孔翔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

地区的空间重塑

孔翔,钱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IANZIFANG AREA IN SHANGHAI

KONG Xiang,QIAN Jun-jie

(The Center of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Department of Human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based on the field work in Tianzifang area,intends to explore how the tur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ffects the local imag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The authors first outline some arguments about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exploring of meaning.Second,the authors review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tur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landscape and the local image in Tianzifang area.Then,they highlight the changes in social group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and try to analyze mutual effec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y and local social chang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ng of creative industry has improved local im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more complicated.The good artistic atmosphere which the artists built just brings the gath-ering of recreation industry,which forces artists to seek a new place to work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 of local residents.These bring a lot of social conflicts.During the turning process,the government and merchants have achieved their goals of appreciation of land value and making profits,but residents'and artists'benefits claims for promoting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 have been ig-nored.It is obvious that capital has more rights while the need of the masses has been neglected.As for re-gional harmonious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the creative industry has made Tianzifang area turn from a traditional,local,private and poor area to a fashionable,international,open and rich area,which may have great valu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ocal image and make this area keep developing,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 amo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in this area will be an important safeguard measure.

Key words:space reconstruction;turning of social relations;creative industry;Tianzifang

文章编号:1003-2398(2011)03-0046-05

提要:本文以对上海田子坊地区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初步探索产业活动变迁对地方文化形象和社会关系重塑的影响机制。论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入不仅改善了田子坊的地方文化形象,也使当地原本简单的社会关系趋于复杂。资本的话语权愈加明显,而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常被忽视。但就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促成了田子坊从一个传统的、地方性的、私密的、低收入群体为主的空

间向一个时尚的、国际化的、开放的、高收入群体为主的空间的再生产,因而具有深远的价值;有效协调田子坊区域内各类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各类社会群体长期、和谐共处将是田子坊地区持久繁荣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空间重塑;社会关系变迁;文化创意产业;上海田子坊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09YJCZH0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72);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410)作者简介:孔翔(1975—),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以及地域文化与区域发展。

E-mail :xk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3190273.html, 。

收稿日期:2010-08-13;修订日期:2010-11-01

2011年第3期总第119期

人文地理

最近三十多年来,国外对文化景观符号学意义及其折射的社会关系之分析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1]。然而其过于关注景观背后的政治信仰角逐,并不适合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国情,因而此类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也受到限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探索在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过程中空间意义的变迁和社会权利关系的重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国内社会学界已有研究关注城市景观的变化所折射的社会关系,例如包亚明对上海新天地消费文化现象的解读等[2],在地理学界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周尚意等对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改造的研究可视为其中的代表[3]。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多关注大尺度空间的分析,但就文化景观的文本解读而言,小尺度空间的研究同样具有积极价值[4]。本文拟以对上海田子坊地区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初步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起的地方产业结构、空间整体形象及其折射的社会关系的演变进程,希冀对借鉴西方文化景观研究新思路探索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社会影响有所裨益。

1景观演替、空间重塑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1.1文化景观的演替是空间重塑的表现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对自然景观所有可辨认的改变[5],以卡尔·索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景观研究侧重于分析文化景观中所记录的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痕迹,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影响,景观的空间隐喻及其表征的社会关系成为研究的核心[6]。在他们看来,“文化是一个被争夺的领域,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发生冲突的舞台,这些社会集团试图定义世界并把自己的理解方式—他们的意义系统强加于世界”,因此,文化应被理解为符码或“意义之图”[7],而文化景观则应被视为社会意识的空间形态[8]。然而,特定文化景观只能与特定价值、符号和意义相对应,反映并强化某一社会集团的构成及其观念信仰和身份认同[9],因而在文化景观的生产过程中必将充满社会意识形态的争夺,差异性的文化景观就正展示出各个地方具体表现为反抗、控制与对话的文化斗争[10],这种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经济和政治领域[11],而文化研究者则更愿意从空间关系中透视社会关系[12]。由此,空间不再是“空的领域”,不再是静止的舞台或者容器,它是一切社会活动以及相互矛盾的各种社会力量密切纠缠在一起的场所,是社会的“第二自然”,它“由社会生产,同时也生产社会”[13]。这样的空间不仅是主体性存在的策略与场所,更是社会权力关系的反映,它既是一种符号体系,更是一种情感体验[14]。因此,文化景观正是展示特定空间符号内涵的载体,解读文化景观不仅要理解其所承载的空间隐喻和所反映的特定阶层的价值信仰,更应探索意义形成过程中不同阶层的社会关系与空间争夺。静态的景观乃是特定时期社会关系的展示;若动态地看,文化景观的演替正是空间重塑的表现,它能折射出特定空间内社会关系的变化。

1.2经济空间演变同样是社会空间生产与重塑的具体形式

与国外不同,影响当前国内景观变迁—空间重塑的的因素中最具活力、最具联动效应的是经济因素,而非社会、政治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和经济空间结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大批传统人文景观不断被新的人文景观所替代,大量新形态的产业空间和经济空间不断被生产和重塑,这同样是社会空间生产与重塑的具体形式。解读这一变化不仅要探寻其中的符号意义变迁,更要窥视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情感体验的变化。具体地说,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会带来产业景观和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这就很可能改变区域的整体形象和区位条件,引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演进;而在此过程中,必有新的社会群体伴随新产业的发展而进入,原有社会关系不得不解构和重构,同时,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都得到满足,特别是不相容的利益目标容易造成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威胁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深入考察产业演替进程中的空间重塑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变迁,不仅有助于探究空间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有助于优化区域文化形象和认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空间的优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2田子坊的产业演替与空间重塑

2.1田子坊的产业演替

田子坊是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挂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最初仅指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弄。该里弄原为始建于1930年的志成坊,现名源自中国古代画家田子方姓名的谐音,从中即可窥探出文化创意产业在其发展中的标志性意义。泰康路地区在解放前属于法租界边缘,曾留有丁玲、沈从文、徐志摩等艺术前辈的生活痕迹,这曾经的浓郁文化氛围以后也成为集聚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利条件。解放以后,泰康路210弄主要分布着传统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和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塑配件厂等五家上世纪50年代典型的里弄工厂。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这些里弄工厂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厂房也闲置下来。1998年初,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看中此地合适的艺术创作空间、相对低廉的租金和曾经的文化氛围,率先租用里弄工厂的闲置厂房作为工作室。此后,在卢湾区政府与打浦桥街道的支持下,泰康路210弄里的旧厂房、旧仓库等逐步转让置换,成为国内外艺术家、画家的工作室,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发展,田子坊由此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地域。截止2009年7月,田子坊内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旧厂房中共集聚了各类艺术工作室40家、画廊8家、设计咨询公司30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地域知名度的提升也使得田子坊的人气越来越旺,不少工作室开辟出艺术作品展示和交易的空间,周边居民也开始将底层住宅租借给商家或者自己经营。2007年开始,田子坊及周边泰康路248弄、274弄先后出现了不少酒吧、餐馆和精品小店,田子坊的范围也早已突破了泰康路210弄,整个地区商业氛围日渐浓郁,成为中外游客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2.2田子坊景观形象的变化

在本地区主要产业由传统机械工业向文化创意产业,再向休闲娱乐产业演替的过程中,田子坊的景观形象也悄然改变(图1)。传统机械工业发展时期,田子坊主要呈现出石库门民居与里弄工厂混合体的形象,这里是工业生产和普通

孔翔,钱俊杰: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

2011年第3期总第119期人文地理

市民生活的空间,工业厂房与石库门民居构成了田子坊内的主要建筑景观;随着里弄工厂的萧条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闲置的旧厂房逐渐被艺术家的工作室所取代,普通民众与艺术家共同栖居于田子坊的旧式民宅与旧厂房;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引致休闲娱乐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传统民居逐渐被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替代,艺术家工作室更多转化为个性化产品的展销平台,由此大部分本地居民远离了破旧的里弄住宅,工作室里的画家们也渐渐将此地作为展室或卖场,而将画架、画笔和颜料带去了其他地方。昔日的破旧工厂和里弄民居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入和以后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逐渐被精品小店和酒吧、咖啡馆等中产阶级的时尚乐园替代。田子坊里最常见的面孔也由普通的工人和市民为主体,渐次新加入了画家、商人、游客甚至外国友人,文化的多元化在这里逐渐清晰,田子坊内残存的传统居民生活样式和艺术创作形态不过充当着这一方休闲娱乐场里的独特卖点。

图1田子坊的产业—景观变化

Fig1.The Change in Industry and Landscape in Tianzifang Area 田子坊地区地方文化形象的现实状况在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中也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证明。2009年7月,笔者指导研究生对田子坊地区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其中游客的来访目的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其对田子坊地方文化形象的情感体验。在受访的80名游客中,43人是为精品小店而来,挑选个性化商品是此行的主要目的;8人是为传统上海的民居风貌所吸引,意在参观留影;24人准备到酒吧、咖啡厅休憩放松;仅有5人来此是为欣赏画作(表1)。网络点击的调查方式可以克服实地调研中样本数不足的遗憾,从大众点评网上的调查结果看,在总计1578个反馈中,791人为田子坊内的精品小店所吸引;505人喜欢此地的酒吧、西餐厅;198人沉醉于此地的旧上海风情;只有84人认为这里是一个创意园区。可见,公众对田子坊地方文化形象的认知与实地考察中对游客访谈的结果是一致的(表1)。追寻现时田子坊仍然残存着的诸多历史景观的记忆,也许更能透视产业转型中田子坊整体形象的演变进程。在这个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聚集的炫耀性消费空间里,隐藏于工业楼宇高层里的艺术家工作室仍然记录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艺术创作的繁荣(图2),而这同样可在艺术商品小店林立的弄堂里得到另一种形式的感知,至于杂乱的电线以及空中晾晒的衣物则刻画出着昔日上海工业化初期街道工厂与普通民居的场景。总之,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田子坊的空间内涵伴随着文化景观的更替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地方文化形象的相关调研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地方经济功能的变化不仅重塑了区域空间的文化形象,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社会关系。

表1田子坊地域文化形象的实地调研

Tab.1The Cultural Image of Tianzifang Showed in Field

Work and on Internet

资料来源:网络调查是根据大众点评网(2010-01-02)整理。

图2田子坊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Fig.2The Land Use in Tianzifang Area

3田子坊产业演替进程中的社会关系变迁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赋予了昔日里弄工厂与普通民居混杂的空间以更多的西方文化气息,同时还促成了此一空间继续向休闲娱乐性消费舞台的转变。从意义地图的角度来看,景观与地域形象的变化不仅是其符号学意义的转变,更是其背后社会权力关系的演进[15,16]。田子坊地区的社会权力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和酒吧、咖啡馆等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田子坊社会关系的调整

从1998年陈逸飞工作室的进入到2005年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挂牌,文化艺术产业的迅速集聚是田子坊地区产业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资源、低成本的创业场所和便利的生活工作条件[17],而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田子坊不仅交通便利,而且留有较多适合艺术创作且租金低廉的厂房、仓库,这与昔日浓郁的文化

氛围相结合,吸引了不少艺术家的进入。艺术家群体的到来,首先改变了当地主要社会群体的构成,艺术家取代了先前里弄工厂里的产业工人,和当地居民共同构成了田子坊社会关系的重要主体;其次,艺术家工作室的进入也改变了当地的整体文化形象,衰败的厂房变身为充满艺术氛围和创作活力的工作室,代表产业结构高级化方向的现代服务业部门替代传统工业部门适应了上海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艺术家们租用闲置厂房和仓库也促进了土地等经济资源的获利能力提升,而一大批文化人的进入无疑也促成了当地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艺术氛围的塑造。所有这些积极的变化也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为支持和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市、区、街道不仅出台了一批优惠措施,而且还增加投资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田子坊也由此成长为上海知名度最高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在文化创意产业进入过程中,田子坊地区的社会关系也发生变化。在里弄工厂时期,产业工人和当地居民无论在文化素质、职业构成、收入水平或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比较相似,艺术家的进入则打破这种基于相似人群的和谐社会关系。新进入的艺术家大多非本地人口,并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其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也与田子坊的普通居民明显不同。这种差异性就使得原本简单的社会关系复杂化。由于外来的艺术家无论在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或者政治资源等方面都总体上相对优越,因而具有更多话语权。不过,艺术家追求清静创作环境的要求与居民私密性、安全性生活的要求并无矛盾与冲突,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政府投资也对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产生了积极的外部效应,此外,艺术创作氛围的塑造对当地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强也都具有积极的价值,田子坊地区原本基于相似社会群体的简单社会关系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演变为基于差异性社会群体的复杂社会关系。不过,这一阶段的社会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虽然艺术家基于更丰富的资源有能力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创造积极的外部效应,从而有条件依托“为受影响的人提供经常性报酬”而获得更大的权力[18],但两个社会群体的需求总体上是相容的,因而群体之间的权力不对称并未引致矛盾和冲突,相反还促成了当地社会文化形象的优化。此外,这一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实际范围主要还局限于泰康路210弄内的旧式工业楼宇,因而与民居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分隔,这对两个社会群体间的和谐相处也具有积极价值。

3.2休闲娱乐产业发展与田子坊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3.2.1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挤压”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成了田子坊地区文化形象的优化,也为之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大量资本涌入这一新崛起的上海标志性地域,以追逐更为丰厚的利润回报,并推动着田子坊地区产业结构的又一次转型。阿隆索的城市级差地租理论表明,付租能力是决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影响因素[19],田子坊地区文化形象和区位条件的优化客观上要求土地价值增值能力的提升,而资本的逐利性和地租的上升则必然地推动着更高利润率的产业进入,原有利润率较低的产业则可能退出这一地域,该规律实际上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替代田子坊原有里弄工厂的内在动因。由于文化艺术创作具有较高风险,其付租能力并不特别强,同时,其对静谧、宽松环境的特殊要求也决定了其并不必然地选择在城市中心发展;而商业、娱乐业等则往往可能在城市中心的合适区位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因此,艺术氛围浓郁而又不失怀旧情调的田子坊逐步成为精品小店和酒吧、咖啡馆林立的中产阶级休闲娱乐产业集聚地。从2005年开始,泰康路210弄及周边248、274弄里的不少底层居民逐步将自己的住宅出租给商家开设酒吧、餐馆或各种精品小店,到2007年,休闲娱乐产业设施已成为田子坊底层空间的主要业态,由此田子坊的地方文化形象在大多数人看来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休闲娱乐区。在此过程中,田子坊地区的房屋和土地租金迅速攀升,从目前依然在田子坊从事艺术创作的天津美术学院退休教师吴老师那儿了解到,其租用的画室1998年时的月租金为400元,2005年时为800元,而2009年时已经上涨到2000元;从田子坊的管理员处则获悉,一套十几平方米的民居,2009年7—8月时的月租已经高达18000元。租金的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田子坊地区区位条件的改善和土地增值能力的提高,也折射出主导产业活动调整的必然性。在高租金的压力下,艺术创作活动逐步减少,具有更高付租能力的艺术商品展售和餐饮服务等明显增加。田子坊地方产业活动的此次调整表明,“资本在空间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空间展示的是合乎资本与权力运行逻辑的自然结果”[20]。

3.2.2休闲娱乐产业发展引起的社会关系新变化

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使田子坊地区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首先,更多的利益群体成为田子坊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去艺术家和本地居民,精品小店与酒吧、咖啡馆的店主、雇员以及来此休闲的游客都经常出没于此,他们的文化素质、职业构成、收入状况和生活习惯等更为复杂,各自的利益需求也更加多样,这就蕴含着更多的潜在矛盾;其次,由于租用居民住房开店,休闲娱乐业与本地居民的生活高度混杂,原来艺术创作与居民生活相对隔离的状态不复存在,彼此之间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增大;第三,与艺术家创作活动和居民日常生活都需要静谧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不同,精品小店和西餐馆都需要开放的环境以招徕顾客,而游客来此购物、休闲也是其社交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各类群体间围绕着开放与封闭环境的争夺相当明显。总体来看,艺术家与本地居民的需求相似性比较大,而商家和游客的需求也比较一致,但艺术家、本地居民和商家之间的冲突比较明显。例如,商家的涌入提高了当地租金,也带来了大量游客,这就使得艺术家静谧且廉价的创作空间不复存在。商家的经营活动同样影响到居民的平静生活,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已然成为此处商家的独特卖点,游客们常会不经意间闯进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这就威胁到居民生活的私密性空间,同时,酒吧、餐馆及其吸引的大量人流使得当地生活性基础设施的压力增大,而部分酒吧、餐馆的经营时间过长,则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正常休息。调研中,不少当地老人对过度商业化的居住生活环境表示强烈的不满,甚至有居民将写着“生存权”的标语挂在自己窗外以示反抗。此外,由于能够将住房出租开店的多是底层住户,他们将房屋出租获得高额租金的同时

孔翔,钱俊杰: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

2011年第3期总第119期人文地理

可以到他处购买或租住新的住房,自身生活并未受到影响,而楼上的住户则不仅不能获得租金,而且其日常生活要经受商家和游客的干扰。调研中,不少留住此地居民都流露出对邻舍将房屋出租开店的不满。可见,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不仅使田子坊的社会关系组成更趋复杂,而且也暴露出更多的冲突和矛盾,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田子坊俨然以其文化休闲娱乐区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创造着丰厚的经济利润,这就表明,商家在此地的社会关系角逐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这是资本在话语权争夺中力量的体现。由于商家的盈利能力和创造的就业机会,使得当地政府和周边企业、居民都得到了更多的报酬,因此,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终于发展成为目前田子坊地区主要的产业形态,而居民和艺术家的利益诉求则往往被忽视。虽然这确实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过,不应忽视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上海民居的地方文化特色乃是田子坊内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独特卖点。在实地调研中,许多游客表示,田子坊的文化艺术氛围和传统上海里弄风貌是吸引他们来访的重要因素,一位来自瑞士的游客告诉笔者,他觉得这里很真实,“杂乱的电线、伸出去的晾衣架、居民的鸟笼、墙上的奶箱……所有这些让我觉得这里很有特点,不像上海的其他地方”。这种日常生活的真实无疑源自于坚守在当地的居民,而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则要归功于曾经和依然在此进行创作活动的艺术家们。因此,如果商家的经营活动真的将本地居民与艺术家全部逐出,那么田子坊的独特卖点也将逐渐丧失其魅力,这不仅不利于文化休闲娱乐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田子坊区域的持久繁荣。需要适当抑制纯粹的资本逐利活动,切实保障当地居民和艺术家等相对弱势群体的关键性利益,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改造等有利于各类社会群体的公共建设项目,唯此,才能真正促成田子坊地区社会经济的持久繁荣。

4结论与启示

最近十余年来,田子坊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地方文化形象的转变不仅凸显了资本在空间生产和重塑中的作用,也折射出社会关系的变迁。原本相对简单、和谐的社会关系不仅日趋复杂,而且逐渐暴露出权力的争夺与利益的冲突。在原本经营不善的里弄工厂被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取代以后,艺术家突然发现精心营造的文化创意氛围更多的是引来文化休闲娱乐业的集聚,而自己则必须去寻找新的创作天地。那些期待由艺术家优化自己生活环境的普通居民或者在将居住空间转租的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或者不得不忍受休闲娱乐业发展带来的喧嚣,却都难以实现居住环境改善的目标。由此看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发的田子坊地区产业结构和景观形象的演替,更多的帮助政府和商家实现了“旧城改造”与土地增值、赢利的目标,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居民和艺术家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利益诉求。这固然是迅速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但就区域的长期持续发展而言,资本的逐利性虽可以带动经济资源的利润率提高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但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由此带来的地方文化形象的优化将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田子坊地区的产业演进和文化形象变迁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促成了田子坊从一个传统的、地方性的、私密的、低收入群体为主的空间向一个时尚的、国际化的、开放的、高收入群体为主的空间的再生产。由是观之,产业结构的变化确实可能改变地方文化景观和文化形象,同时也必将重塑特定区域的社会关系。在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的当代中国,田子坊不过是无数再生产空间中的一个典型,就其产业更新、景观重塑和社会关系变迁进行的研究表明,解读空间景观的意义生成机制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变化不仅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而且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路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Kong L.A"New"Cultural Geography[J].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1997,113(3):177-185.

[2]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J].学术月刊,2006,(5):11-13.

[3]周尚意,等.景观表征权力与地方文化演替的关系—以北京前门—

大栅栏商业区景观改造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5):1-5.

[4]唐晓峰,等."超级机制"与文化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08,27

(2):431-438.

[5]周尚意,等.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1-302.

[6]Mitchell D.Cultural geography:a critical introduction[M].UK: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xiv.

[7]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4.134.

[8]唐晓峰.文化转向与地理学[J].读书,2005,(6):72-79.

[9]迈克·克朗,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5.25.

[10]Cook I,Crouch D,Naylor S,Ryan J R(eds).Cultural turns/Geo-

graphical turns: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geography[M].Essex:Pren-tice Hall,2000.69-74.

[11]Cosgrove D,Jackson P.New directions in cultural geography[J].

Area,1987,19(2):95-101.

[12]詹姆逊.文化转向:后现代论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49-71.

[13]牟娟.简析列斐伏尔空间理论[J].青年文学家,2009,(11):166-167.

[14]潘泽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27-33.

[15]Duncan J,Duncan N.(Re)reading the landscap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1988,6(2):117-126.

[16]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1.504-524.

[17]谢涤湘,朱竑.创意产业G的发展构想与老城区更新[J].热带地理.

2008,28(5):450-454.

[18]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37.

[19]Alonso W.A theory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J].Papers and Proceed-

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0,6(1):149-157. [20]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猛,李康,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8.

责任编辑:高岩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