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的创新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的创新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的创新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的创新

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演示实验的创新

嘉禾五中罗贤维

一、实验的地位和内容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24页安排了“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该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必做演示实验。

二、实验原理

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三、原实验装置的不足处

1、原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器材较多,组装复杂。

2、,实验操作繁琐。使用该装置实验采用

灌水排气法,从漏斗灌入清水,操作复杂。

3、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演示该实验,其理由是①用灌

水法排气,瓶中灌入了清水,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量不足,②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二氧化碳逸出,③将瓶中的水倒出让萌发种子继续呼吸产生足量的二氧化碳需要1—2小时。教师如接连在多个班上演示该实验,就需要多准备几瓶萌发的种子。

4、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很难说明二氧化碳是萌发的种子产生的。

四、实验的创新

1、实验装置的改进如下图所示:装置器材简单只用到注射液瓶子、注射器、

小烧杯,没有复杂的制作过程。

2、实验操作方法的改进:将灌水排气法改用注射器抽气法。

3、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即贴绿标签的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贴红标签的瓶

中装入炒熟的种子进行对照。

四、实验操作

课前准备:准备两个250ml的注射液瓶子,分别贴上红色、绿色标签,贴绿色标签的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贴红色标签的瓶中装入炒熟的种子,然后盖住密封。2小时后就可用来做实验。另准备一个注射器、两只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演示实验:

1、取两个小烧杯,分别贴上红色、绿色标签与瓶子对应。

2、向两只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3、用注射器从贴绿色标签的瓶中抽取气体注入绿色标签小烧杯的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4、用注射器从贴红色标签的瓶中抽取气体注入红色标签小烧杯的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5、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得出结论——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五、实验的创新之处

1、实验装置简单,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容易取得,使学生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可用来做探究实验。

2、实验操作很简便。

3、实验效果更明显。

4、设置了对照组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5、演示后只要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新鲜空气,大约半小时后可重复演示该实验,教师在多个班上课演示时,就不需准备几套装置了。减轻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

6、实验器材易得、装置简单,既可作为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作为学生探究实验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实验设计

蒸腾作用水分的散失实验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红柳沟镇中学朱春亮 初中生物教材关于“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选取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阔叶植物,用一个不漏气且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几片叶子上,袋口扎紧。对植物浇水后,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或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从而说明植物的蒸腾作用。 在演示实验之后,教材中又提到“植物所吸收的水分大约有99%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但上面的实验没有很好地证明这一点。所以学生对蒸腾作用仅仅是有一个感性的理解,对所吸收水分大约99%用于蒸腾作用理解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摸索,结合教材演示实验,增加设计蒸腾作用实验如下: 1、实验原理 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小环境中,利用干燥剂(硅胶)收集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与植物吸收水分进行比较,说明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2、实验仪器和材料 电子天平,玻璃钟罩,10毫升量筒,平板玻璃,蒸腾旺盛的植物枝条,硅胶,医用纱布。 3、实验方法、步骤和装置图 3.1用电子天平称取等质量的硅胶(30克左右)和纱布,用纱布(单层)将硅胶包裹,放在干燥容器中备用;分别称2只量筒的质量,然后,各加入10克水。 3.2将玻璃水平放在桌子或其它架子上,2只量筒分开放在玻璃板上,一只量筒插入植物枝条(图甲),插入前把插入量筒部分先在清水中蘸一下;另一量筒做为对照(图乙)。 3.3用玻璃钟罩分别将2只量筒罩上,并在2钟罩内都放置装有硅胶的纱布袋,钟罩边沿涂抹凡士林。 3.4过一段时间后,打开钟罩,慢慢抽出植物枝 条,观察和记录2只量筒内的水面下降情况。取出量 筒和装有硅胶的纱布袋,分别称质量。 3.5计算量筒内被吸收水的质量和纱布袋增加的 质量,并比较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蒸腾散失水的质量 = 甲袋质量 - 乙袋质量 被吸收水质量 = 乙量筒水质量 - 甲量筒水质量4、分析图甲图乙 蒸腾作用装置示意图 装有硅胶 的纱布袋

10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基础原理及现象

1.5 竞速轨道(1) 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相等,但其中一个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另一个物体运动过程中有加速也有减速,它们的路程与速度不同,它们运动的时间不同。 操作与现象 同时释放两个实心钢球通过同样高度、同样斜率的斜面滚到A、B两条轨道上,其中A 轨道是平直的,B轨道先是平直的,然后凹陷下去,再平直一段距离,接着有爬升上来与A 轨道同一高度,观察两个球到达轨道末端的时间,B轨道钢球先到达轨道末端。 注意事项 两球要同时从起点处下落;实验完毕及时将小球收到网袋里。 思考题 1、如果凹陷的部分没有平直的一段距离,两球会同时到达终点吗? 2、钢球的轻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1.6 竞速轨道(2) 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几个因素。 实验装置 见仪器照片1.1

实验原理 两个球如果在斜率相同但空隙不一样的轨道上运动,每个球受到向下运动的合外力大小不同。虽然两球初始速度相同,当末速度不同。 操作与现象 把两个篮球放在两条斜率相等的轨道上,其中A轨道较宽,B轨道较窄。两个球同时滚下,B轨道的球最先到达终点。 注意事项 放置球时,不要用力过猛。 思考题 为什么轨道较窄的球会最先到达终点?两个球滚下来快慢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1.10 超级碰撞球 实验目的 1.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原理以及能量守恒原理。 2.观察物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时力的作用以及能量的转换。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当质点系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时,质点系的总动量不随时间变化,这个结论称之为动量守恒定律。两个高弹性球质量不等,发生弹性对心相向碰撞时,根据动量能量守恒定律,质量较小球返回速率将较大球静止时大的多。大球和小球的初动能都变成了小球返回的动

_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_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第23卷第9期 2007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Biology Vol.23No.9 2007 文件编号:1003-7586(2007)09-0050-02 “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李志远(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222006)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 它反映的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因此,在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制作的模型、 挂图、动画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学习“顶端优势”时,教师可以选取顶端优势 现象明显的盆景或枝条让学生观察;学习“根瘤与根 瘤菌”内容,可以取生长旺盛的大豆根系并制作根瘤 菌的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学习“无氧呼吸”,可以取几 个苹果用塑料袋扎紧,让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味”,使学生身临其境。总之,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因地制宜地寻找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凡是能够让学生亲自观察、探索的,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中有“物质跨膜运输”的内容,其中“渗透作用”是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处安排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教学中我发现,若按教材介绍的装置做,常常由于半透膜与漏斗的接触面较大,造成半透膜的制取比较麻烦,且不易结扎,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我对原装置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1装置的制作 1.1塑料漏斗的制作 用一次性输液器的吗啡氏管制成。先用刀片切去吗啡氏管上端(大头一端)的头部(切割线以稍低于侧壁上缘为好)。切口可在纸上稍作摩擦,以避免切口粗糙损坏半透膜。 再从吗啡氏管下端与粗导管接头处,将粗导管剪去。 把过滤器下面的细导管拔下(针头可剪去),接于吗啡氏管的断头处(操作装置如图1所示)。 这样,一个带细导管的塑料漏斗就做成了。1.2制取半透膜 取新鲜鸡蛋一个,从中部打开,将内容物倒出,用食指和拇指将卵壳弄成小的碎片,注意不要损坏卵壳膜,然后将卵壳碎片一点点从卵壳膜上剥下,面积不需要太大,略大于吗啡氏管横截面就可以了。剥离完毕后,用水稍稍冲洗即可。 1.3套膜和结扎 在做成的吗啡氏管漏斗底部蒙上已制好的鸡蛋壳膜,用橡皮筋扎住,注意松紧要适度,过松会漏水,过紧了会使塑料漏斗变形或损坏卵壳膜,也会造成漏水。1.4饱和蔗糖溶液的加注 取下吗啡氏管漏斗上的细导管,用带针头的注射器吸取饱和的蔗糖溶液,小心地注入漏斗内,以液面平漏斗口为好,然后套上细导管。将细导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的塑料漏斗浸在清水中即可,如图2所示。 另外,可以在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红墨水,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漏斗内红色液体(蔗糖溶液)沿细导管上升。 2装置的优点 2.1取材方便 吗啡氏管 接于此处 切去针头 细导管 从此处拔下 粗导管 过滤器环切处 细导管 1 ̄2min 初始液面 蔗糖溶液 清水 半透膜 蔗糖溶液 清水 半透膜 上升后液面 渗透作用发生前的情况渗透作用发生后的情况 图1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饱和蔗糖溶液的加注示意 50

s55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 指导思想: 生物课堂教学应落实和体现《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理念。本篇实验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操作技能训练,难点落在转变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强调重要概念的获得。 教学内容分析: 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重要途径,也是植物维持自身生命的重要作用。苏科版初中新课标生物学教科书第17章第1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安排了“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两个实验。教材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引出了蒸腾作用的定义,学生要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就需要认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构基础。因此,教材接着安排“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生物圈水循环的影响,为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奠定基础。 上述实验编排在苏科版初中新课标生物学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的稳定与协调”。在这之前学生已做过“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观察叶片的结构”等实验。教师在演示“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时,让学生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可以建立学生对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感性经验,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兴趣。这为学生学习抽象的文字定义和操作“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和情绪状态。 本节课是生物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第四个主题“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将这两个实验安排在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学好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生态系统的稳定”理念的重要支撑,也是建立“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观念的重要补充。 学情分析: 知识结构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做过“洋葱鳞叶表皮细胞装片”、“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等临时装片,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独立完成“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困难不大。另外,七年级“叶的结构”知识,是学生探究气孔结构特点,理解气孔开闭原理的生发点。 心理状态八年级学生处在人生的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动手实验的兴趣浓。但思维没有完全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深刻,经常因马虎大意导致错误。八年级学生有过一年实验经验,但一些学生心理有骄傲得意的情绪,不利于他们再提高实验能力,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不利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说明蒸腾作用的定义。 描述气孔的结构,解释气孔开闭的原理。 能力目标:运用科学得观察方法观察植物蒸腾现象,尝试提出问题。 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 表皮的气孔。画出一个由2个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 情感目标:初步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惜实验仪器,遵守实验室制度。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 2.了解各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进入红细胞的速度 二、实验原理: 1.细胞膜具有对物质选择透过的生理功能。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 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水分子可通过由膜脂运动而产生的间隙。非极性的小分子如 O2、CO2、N2可以很快透过脂双层,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如尿素、甘油等也可以透过人工脂双层,尽管速度较慢,分子量略大一点的葡萄糖、蔗糖则很难透过,而膜对带电荷的物 质如: H+、 Na+、K+、Cl–、HCO3–是高度不通透的。 2.hemolysis(溶血现象):渗入红细胞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使水 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吸水胀破;即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逸出的 现象称为溶血现象。 3.i sotonic solution(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 渗溶液。 4.Hypertonic solution(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 渗溶液。 5.Hypotonic solution(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 渗溶液。 6.semipermeable(半透性):膜或膜状结构只允许溶剂 (通常是水 )或部分溶质 (一般为小分子物质 )透过,而不允许其他溶质 (一般为大分子物质 )透过的特性。 7.osmosis(渗透作用):膜两侧溶液浓度存在差异,造成化学势能差,在 势能差的驱动下,溶剂穿过对溶质不透膜的过程。三、实验材料及作用: 150 mmol/L NaCl , 蒸馏水, 5 mmol/L NaCl,65 mmol/L NaCl,0.8 mol/L 甲醇,0.8 mol/L 乙醇,0.8 mol/L 丙醇,0.8 mol/L 乙二醇,0.8 mol/L 丙三醇,2%Triton X-100,氯仿 (三氯甲烷 )。 1.NaCl 的作用: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 溶液中: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

《利用自制蒸腾计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利用自制蒸腾计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实验器材 长势相同的5根带叶枝条;5只移液管;5段长约10cm的胶皮管;大水槽一个;大注射器一个;防水胶带;凡士林;毛刷两个;改制铁架台2个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实验不足1:常规实验利用的装置是锥形瓶,实验时间长且效果不明显。 改进1:利用1毫升的移液管自制蒸腾计代替锥形瓶,管内液面变化明显,放大观察效果,缩短实验时间。 实验不足2:常规实验只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仅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改进2: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多组对照实验,不仅探究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器官,而且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对蒸腾作用有完整的认识。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1.利用移液管代替锥形瓶,通过蒸腾计上移液管初始刻度和实验结束时刻度的差值表示蒸腾作用的强弱;

2.将叶片做不同的处理,形成对照,直观的展示出植物蒸腾作用与叶片面积的关系及气孔分布的特点。 五、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叶片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且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探究叶的蒸腾现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合作意识,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实验是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利用自制蒸腾计进行探究,液面变化较明显,放大了观察效果,缩短了实验时间;同时将教材原有2组实验材料扩展到5组,达到一次实验多组结论的效果。不仅探究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器官,而且探究了叶片面积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同时对蒸腾作用也有完整的认识。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出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定期浇水,花盆里的水去哪了?”接着出示材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株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

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除此之外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中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素养。 1、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学习主要是靠兴趣支撑,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会感到课堂枯燥无味,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演示实验能使课堂具有趣味性,试想如果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老师拿一个乒乓球和一个漏斗,往下吹,没有把乒乓球吹的掉下去,反而吸在那里,这与学生的认知有冲突,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出来,教师再利用硬币跳动实验、喷雾器等一系列实验贯穿整个课堂,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节课无疑是一节高效课,这节课中演示实验就很好的发挥了它的作用。 2、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物理规律 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学生不好理解,更不容易记忆,但是若能合理结合演示实验,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就能做到很好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我们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

握,如果不通过演示,仅仅通过语言描述,即便学生靠自己反复背诵记住了,也不会记得牢固。相反,通过实验演示操作 和动画模拟,学生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同时对什么是虚像也 有深刻的理解。 3、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 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选择 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比如:在讲解电路内容的时候,学生对大部分的实验器材不了解,操作能力也不高,需要教师先进行实验演示和讲解,最后将实验操作作为检测或者复习内容让学生来完成,既可以巩固课堂效果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 4、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情感,提高多种能力 演示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参与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的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完全可以体现物理探究的完整过程。比如,在实验设计时,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对结果进行预测,逐步设计出实验方案,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进行实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操作规范的演示,对结果的分析、应用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进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作用

第一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课标要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考向瞭望】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探究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常见一些现象:白菜剁馅常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就可见到有水渗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是细胞失水的现象。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试验中,我们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实验,发现红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会破裂。这是细胞吸水的现象。那细胞吸水失水是什么原理呢?什么情况会失水,什么情况会吸水?红细胞会吸水但会失水吗?植物细胞会吸水吗? 渗透作用 一、概念: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 二、常见渗透装置: 渗透装置是演示渗透现象的一个实验装置,这个渗透装置是由球形漏斗、烧杯、半透膜和内外不同溶液组成的,如图所示。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⑴漏斗内外溶液要有浓度差,漏斗内的液体(图中2)浓度要高于漏斗外的液体(图中1)浓度; ⑵封闭漏斗口的膜要是半透膜(图中3)。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渗透装置中漏斗内的液面才会上升。当然,这个装置高度差如果要保持,还需要一个隐含条件,漏斗内溶液的溶质分子要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 四、渗透原理的分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方案

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组成员:曹文治,陈建钊一·实验探索目的 1、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过程。 2、探索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3、探索植物叶片上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 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2、蒸腾部位:(1)叶片:通过叶片表面上的气孔进行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stommatal trspiration):约占总蒸腾量的90%以上。通过叶片表面的角质层进行的蒸腾叫做角质层蒸腾(cuticular trspiration ):约占5%~10% (2)茎枝:从茎表皮的皮孔进行蒸腾称为皮孔蒸腾(lenticular stommatal trspiration ):约占0.1%)。 3、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 且受客观生境条件的影响。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 三·实验材料、仪器、药品 (1)材料:两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海南蒲桃枝条;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 (2)仪器:试管架、试管若干、透明塑料袋七个左右、棉花; (3)药品:凡士林、食用油。 四·实验步骤 1、植物的蒸腾现象 (1)选材:选取两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海南蒲桃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 (2)插管:将两根枝条分别插入两个同一型号的小试管内,枝条要插到试管底,并在两支试管外壁标上A、B。 (3)加液:在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红墨水染红的水,保持两试管内红水的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 (4)标记:用红色橡皮筋从试管底套上,移动到液面位置,标记液面高度。 (5)固定:用棉絮把枝条包住,固定在试管口,然后将两支试管放置试管架上。 (6)罩袋:枝条露出试管外的部分分别用透明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紧。 (7)照光:将试管架放到阳光下,约3h。 (8)观察 2、植物叶片上表面与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异

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5-12-01T09:13:15.35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上供稿作者:高亮[导读] 演示实验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演示实验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演示实验可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作用进行具体论述。关键词:物理教学;演示实验;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是教学的“重头戏”。因此,演示实验自然成了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起到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演示实验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光的色散”一节时,笔者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为学生演示了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的实验。学生对这一实验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如,笔者在教学“磁生电”时,边讲边为学生展示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顺利地导入新课 此前,笔者在教学“热机”的内容时,通常都是先讲能量转化,再讲热机原理。学生听起来很费劲,提不起学习兴趣。而现在教学这些内容时,笔者先为学生演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水,直到水沸腾,最后水蒸气把试管口的塞子冲出来这一实验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塞子为什么会被冲出?”这个问题,进而引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这一些热机的原理。通过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 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凸透镜成像规律,那么,学生听起来会觉得抽象难懂。而通过演示实验,则能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何时烛焰成正立虚像,何时成倒立实像。这样,学生对这一问题就会理解得透、掌握得牢。又如,在对“运动电荷的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由于其是既抽象又容易出错的两个问题,因此,笔者使用阴极射线管和蹄形磁铁为学生演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让学生先看现象电荷的磁场,在判断其方向。这样,学生就牢牢地掌握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四、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推理,进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预见该演示实验将得到的结论。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演示实验可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众所周知,电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是初中电学的难点,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针对这些知识点,笔者在教学时,为学生演示了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借助测出的电功率和灯泡亮度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灯泡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功率为额定功率。当电压变低时,实际功率就小于额定功率;当电压变高时,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等结论。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 总之,演示实验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的作用。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演示实验时,要切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演示实验操作方便,并且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发挥好它的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全椒县古河高级职业中学 239500)

有关渗透作用的实验教学探究

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教学 东台市新曹农场中学潘粉英 摘要:结合多年的生物教学,对渗透作用这一节的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总结。本文从渗透装置的构成条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来寻找半透膜的最佳材料,对半透膜与生物膜进行比较;对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从溶质的组成、浓度来作进一步探究、分析渗透作用的实质。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渗透作用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渗透作用实验探究渗透作用的应用 有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方面的知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经过十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本人就这一节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究并作出了一些总结。 一、渗透系统的组成: 1、半透膜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溶液浓度低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过程,因此,渗透装置的组成条件首先必须具备半透膜。 半透膜是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界定依膜的种类不同而划分范围不同。例如:对鸡蛋膜来说,葡萄糖分子就是大分子物质,而对透吸管来说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对肠衣来说,碘及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而淀粉是大分子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半透膜有鸡蛋膜、鸡的嗉囊、鱼鳔、蚕豆种皮、玻璃纸、动物膀胱、肠衣、蛋白质胶囊,以及一些可从生物体上剥离的薄膜类物质。笔者对常见膜材料进行了比较,寻找了最佳半透膜材料。

由上表可知在做渗透装置中鸡卵壳膜是我们选择的最佳半透膜材料。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有一定的区别。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而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细胞死亡或膜载体蛋白失活后,其选择透过性丧失。在活细胞内的生物膜只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它所选择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透过,是选择透过性膜。它们的相同点:都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都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它们的不同点:只要分子比半透膜的孔径小,就能通过半透膜;而对选择透过性膜来说,即使是小分子,只要不是细胞所要选择吸收的,也不能通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半透膜与生物膜在功能上的区别。 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也是发生渗透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只有浓度不同才会有水分子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导致细胞的吸水或失水。对动物细胞来说,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会吸水胀破,当细胞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进出平衡,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对于成熟的植物细胞来说,原生质层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吸水但不会胀破,原因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或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植物细胞会的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因此对活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来说可以发生渗透作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原生质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总称,而原生质层是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不包括细胞核。 二、渗透作用实验进一步探究 假设如下简易渗透装置: (一)有关渗透装置的实验探究 1、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中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只有水分子进出。

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现象、生活体验等进行讨论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认识水平。 二、课型:新课导学 三、教学重点: 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发生部位、途径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蒸腾作用是植物极为基本的生理现象,但是初中学生往往没有注意到它的普遍存在,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现象、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进一步学好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途径和意义。 四、难点分析: 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植物的叶片有特殊的结构,即气孔,植物体主要依赖它进行蒸腾作用。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途径及调节机制比较复杂,课堂上可以适当让学生初步了解气孔蒸腾之外的皮孔蒸腾、角质蒸腾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植物不停地散失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这里可以从不同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来让学生理解植物对不同环境(比如热带植物和温带植物各自适应的环境)的适应,把这一点讲清楚,让学生理解这种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不是徒劳而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几个学见过的例子,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分析。 六、教学准备: 实验装置。按照课文演示实验要求,课前放置在阳光下2-3小时。 制作课件。水从吸收、运输到蒸腾的动画和树下乘凉的人们相片做成的ppt。 七、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

高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科学实验的实践。因此,物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掌握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 怎样才能做好物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发挥以上的作用呢?传统的实验器材经教育工作者多年的使用和改进,效果大多很理想,实验的可见度、可信性、可靠性都很强,但是有些学生较难掌握的物理知识,往往因种种原因在常规的演示器材中较为缺乏,或是可见度、可信性不够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我们充分应用现代的教学媒体去探索、制造器材,在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可信性、可靠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课堂上演示实验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认识,或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那种口头上讲原理、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全面提高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就必须搞好实验教学,尤其是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下面就以课堂自制小实验为例来说明课堂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力的分解”是力学中的一个难点,对初学者来说,往往不知道一个力该怎样分解,为了分化难点,在教学中应用简单的器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两个小实验,使同学们较完满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实验器材:每个同学自备木板一块(50×10×1厘米左右),木块一块(5×4×2厘米左右)自制螺旋弹簧一只(K值要小),大头针少许,棉花少许及筷子三只,橡皮筋三条。 实验一:研究放于斜面上的物体重力作用效果。 (1)取出木板,木块,螺旋弹簧,按图(一)放好,(螺旋弹簧用大头针固定在木板上) (2)慢慢抬起N端,观察弹簧的变形情况。 (3)在木板上垫上一层棉花,将木板抬起,再将木块放于棉花上,观察棉花形变情况。 同学们通过自己同手实验发现:当木板被抬高到一定程度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弹簧受到木块的作用,而这个作用来源正是由于重力作用结果,同时,同学们还观察到垫在木板上的棉花当木块放上后,棉花被压缩,说明木块对棉花也有压力作用,因而可得:重力的作用效果是沿着斜面向下使物体对弹簧有压力作用和垂直于斜面有压力作用,如图(二),重力的分解也就同时确定了。 实验二:研究三角支架中力的作用效果。 (1)取三只筷子,用三条皮筋组成一个三角架。如图(三) (2)在交汇处O挂一个重物(上实验中的木块)根据皮筋的形变确定筷子受力情况。从而确定作用于交汇处O点的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发现,两条皮筋的形变如图(四)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分析出筷子AO受拉力作用,筷子OB受压力作用,从而解决了作用于支架的作用效果问题。 当然,并不是每个实验都是可以自我设计的,更多的时候还得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1、应用多媒体变静态分析为动态观察。在物理演示实验中,有些实验是只能观察最终的

介绍一种渗透作用实验的方法.

介绍一种渗透作用实验的方法 1方法步骤 1.1处理好2个蛋壳取长形的近似大小的鸡蛋2个,将鸡蛋钝端处的蛋壳轻轻敲裂,在蛋的另一端即尖端用尖剪刀剪去蛋壳,使之成为一个整齐的小孔,然后稍用力摇动鸡蛋的蛋黄、蛋白,倒出蛋壳,并用水冲洗干净。再在蛋壳的钝端敲破处用针挑去破裂的蛋壳,让完好的卵壳膜露出。 1.2 做好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取100ml的烧杯两个,放入80ml清水。将处理好的一个蛋壳用手拿起,把钝端放入一个盛满水的烧杯中,用另一手将饱和的蔗糖溶液慢慢从小洞倒入蛋壳里,使蛋壳慢慢沉入水中,让蛋壳外的清水接近小洞处。用同样方法在另一个装满水的烧杯中,把处理好的另一个蛋壳里装入清水,也让蛋壳外的清水接近小洞处。在两个蛋壳中各加入一滴洗发精(其渗透作用实验装置见下图)。 1.3 观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即可观察到装有蔗糖溶液的蛋壳下沉,直到全部蛋壳沉没于清水中。而装入清水的蛋壳不下沉,在烧杯中的位置始终保持原状。 2讨论 (l)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卵壳膜假设为理想的半透膜,此装置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在第一个渗透系统中,卵壳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行扩散。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卵壳膜外向卵壳膜内通过的分子数多于水分子由卵壳膜内向卵壳膜外通过的分子数。因此蛋壳逐渐下沉,最后完全沉入烧杯的水中。这就足以说明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而第二个烧杯中,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从卵壳膜外向卵壳膜内和从卵壳膜内向卵壳膜外扩散的分子数相等,故蛋壳在烧杯内的位置始终保持原状。 (2)实验证明,长形蛋比短形蛋下沉的阻力要小些,用长形蛋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见到蛋壳下沉的效果。 (3)加一滴洗发精是便于水分子快速扩散。

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成安一中刘世伟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五章第四节蒸腾作用,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学情分析 对于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学生缺乏对现象的分析与思索。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和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和自然界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参照书本要求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蒸腾作用》教案(附教学反思)

蒸腾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位于贵阳市区内,是贵阳市课改实验样本校之一,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对生物知识普遍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时分配〗xYzkW 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先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而指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揭示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结构特点,最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五、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2.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演示实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长岭镇平林中学肖少杰 物理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而演示实验却是实验的一部分。随着高效课堂的开展,物理实验更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课堂演示实验,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高课堂效率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用演示实验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形成物理概念。但是演示实验也不是多多易善,必须根据授课的特点,创设不同的物理情景,导入实验。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应做好以下环节。 一、课前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中学物理课堂有自己的特点,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物理课堂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是在不断地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设疑,巧妙解疑,对于学好物理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如讲“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一上课教师先做三个演示实验:将木块浸入水中木块漂浮;将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石腊悬浮;将铁块浸没水中铁块沉底。然后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导入新课。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通过对现象的演示,形成物理概念 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概念学生可能不会那么容易接受。而演示实验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演示实验可以将物理现象较直观地展示出来,直观性强的物理现象容易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所以,演示实验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这一节时,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概念理解困难,如果老师利用好演示实验,层层深入引导,并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第一手资料,在愉快的合作中探究物理规律,形成自由落体的概念,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研究,总结现象规律

北师大版七上《蒸腾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蒸腾作用》教案 第二实验中学周艳邰胜萍曾亚军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第二实验中学,位于区内,是课改实验样本校之一,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对生物知识普遍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先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而指出植物主要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揭示植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结构特点,最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五、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目录八年级上物理实验目录 一、演示实验 1、测一测你听觉的频率范围; 2、探究声音的奥秘; 3、观察水的三种状态记起特征; 4、练习使用温度计; 5、观察蒸发现象; 6、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7、人工造“雪”; 8、分解太阳光; 9、观察色光的混合; 10、观察颜料的混合; 11、探测红外线的热效应; 12、光的直线传播——手影; 13、探究光的反射; 14、观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5、认识透镜; 16、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17、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18、透镜的应用; 19、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20、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 21、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现象; 22、探究透镜的奥秘; 23、光的折射与透镜原理; 24、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25、观察刻度尺; 26、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 27、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28、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二、分组实验 1、观察水的沸腾; 2、探究水、松香的熔化特点; 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一、演示实验 1、托盘天平的认识和使用; 2、探究物体的形状、形态的变化对其质量大小的影响; 3、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4、测量水的质量; 5、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6、比较物质的硬度; 7、认识物体的结构; 8、探究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9、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0、观察弹簧测力计; 11、判断重力的方向; 12、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力; 1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4、探究大气压强; 15、估测大气压的值; 16、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7、探究浮力的大小; 18、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9、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20、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1、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 2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3、观察惯性现象; 二、分组实验 1、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大小; 4、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5、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6、探究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和效果; 7、探究液体的压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