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持名念佛与心地法门

持名念佛与心地法门

持名念佛与心地法门

二零一二年五一打七讲

苏树华讲

执持佛号,心念耳闻,把颠倒妄想,不分彼此,统统扫尽,如此用功,自然会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亦名念佛三昧。这时,诸人要反观自鉴,这“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是什么?

一切境界,皆由心生,诸人境界,各自不同。凡俗的境界,尘土飞扬,难过至极。诸佛的境界,金沙铺地,清净庄严。众生着相,故生活在轮回的世界里。诸佛悟真,故生活在净土的世界里。一个人在地狱里受苦,说白了,就是陷入了他自造的境界里。在这个境界里,他把某个形象当做自己,把其他形象当做他人,当做外物,其实,整个地狱都是他自己。就像一个人做梦,梦中被一个女鬼追杀,他拼命地摆脱,终于摆脱了这女鬼。豁然之间,眼前又出现了一个男鬼。他继续拼命地摆脱。正于此时,又出现了一个怪物。最后,四面八方,皆是恐怖的鬼魅,全是恐怖的境界,他被恐怖的境界包围了,跑不出去了,痛苦不堪。在这个恐怖的境界里,所有的形象都是谁啊?全是当人业识的变现。女鬼是我,男鬼是我,周围的境界全是我,然而,我却不是女鬼,也不是男鬼,也不是周围的任何境界。所以说,地狱都是自己造的,自己生活在其中。

佛觉悟了,圆满了,十方世界,全是自己,自己就是十方世界。我们禅宗不是有句话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色一香,一尘一刹,全是我们自己。净土经典也说,极乐世界,圆照十方,尘尘刹刹,无非佛化。既然极乐世界都是佛化现的,那么,

地狱又是谁化现的呢?那是痴迷的众生化现的,离开了痴迷的众生,离开了众生的佛性,也就没有地狱,也就没有天堂。众生不识本自具足的佛性,顺着贪嗔痴,外求诸虚幻,结果,成就六道轮回之幻相,迷惑痴迷不悟之众生。

众生所造的业因不同,所现的业果也就不同。业因清静善良,便现天堂境界。业因嗔恨好斗,便现修罗境界。六道众生,各有其业因,各现其境界。强烈的贪嗔痴,化现地狱境界,受油锅钉床无间之苦,在里面生来死去,挣扎着要出来,可是,就是出不来。佛说,你在做梦,你在做梦,醒醒吧,醒醒吧,你醒了就没有油锅了。可是,这个做梦的人不醒。为什么呢?因为他向外找金钱,找权利,找人我,找是非,找思想,找境界,乃至向外找佛,找菩萨,找净土,找神通,他要找一个东西。

梦中有事,因在梦中,若人梦醒,梦事皆空,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面有牛头马面,恐怖无比。人若醒了,更有什么?

念佛法门是一个唤醒众生迷梦的无上法门,可是,大家不会用,把念佛法门当作喊佛法门。念佛与喊佛,作用不同。念佛,就是向佛、趋佛、契佛、合佛。念就是思念,也就是念念回归。佛就是法身如来,也就是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念念回归法身如来,念念回归本来面目。就像一个流浪在外的人,豁然觉悟,他要结束流浪的生活,他要回到快乐的家乡,他那种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归,就是念家。我们对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的思念与回归,就是念佛。

我们可以持名念佛,可以观想念佛,可以实相念佛,可以礼拜念佛,可以诵经念佛,可以参究念佛,总之,一切法门,皆是念佛,皆是对自心实相的思念与回归。自心实相,净土宗表义为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所化现的净土世界——佛与净土的一体如如。可惜,我们愧对了诸佛祖师,把念佛当成了喊佛。结果,天天向外喊,不肯观自在,这就违背了佛意,这就背觉合尘了。背觉合尘,在佛经上叫什么?叫做谤佛。不要以为谤佛就是说佛的坏话,谤就是违背的意思。譬如《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着了法相,则为谤佛。同样,着了佛相,也是谤佛。初学之人,不免着相,因此,我们也就不妨运用一下这个着相的法,作为一时之周转,犹如治病,乃一期疗程,非为究竟。就佛教的本意来说,舍弃圆觉妙心而不顾,向外捕风捉影,这就是背觉合尘,这就是谤佛。

现在有很许多学佛的人,真是让佛流泪,他不懂得佛意,把念佛当成了喊佛,向外呼喊,求他相救。做个真正的佛弟子是不容易的,依照标准而论,一个人不能随便称自己是佛弟子,因为见地不正,志向不高,行持不精。《西游记》上的孙悟空很有水平,他会架筋斗云——理解佛法,他会七十二变——各种手段,可是,他的老师要考考他,问他:你要什么法?他说:凡事有点道气的我都学。他老师就给他一个法,问他:这个法你要不要?悟空说:这个法能不死吗?他师父说:不能。悟空说:不要不要。他师父又给他另一个法。悟空问:这个法能不死吗?他师父说:不能。悟空说:不要不要。他师父打他三下,拂手归方丈。你不是要不死的法吗?三棒之下即是。三棒之下,

更有个什么?妄念皆去空性真。可惜这个悟空,他就是不悟空,又去玩弄他的筋斗云和七十二变了。就像禅堂里打香板,一香板子打下去,根尘脱落,万相解脱,祖师说,这是什么?这个地方就是不死的法。这个不死的法,究竟是个什么法?三世诸佛,有口难开,历代祖师,全体不起。这里没有语言,没有思虑,没有攀缘,这是什么?自去体会。悟空未悟,师父拂袖归方丈。猴心聪明,半夜三更,后门而入。这个表法也对,就是说,佛法从静悄悄处而入。前门热闹,后门清净。别走前面,你走后门。方便而说,形形色色的后面,就是我们的本觉,这是个无门之门。形形色色的前门,有八万四千之多。清清净净的后门,唯有这个无门之门。今天学习这个法门,明天研究那部经论,这三藏十二部经,这八万四千法门,定会让你一锅糊涂,何以故?因为你走了热闹的前门,你不肯从静悄悄的后门而入,你被埋没在热闹场中了。前门是形形色色的假有,后门静悄悄的实际。半夜三更,暗喻静悄悄,所以说,我们大家通体放下,一念不生,从这个地方而入,就是走后门,就是直取本源。这个悟空未悟空,只是学会了一些道理,之学会了一些手段。

悟空那个时候的最高目标,就是如何不死。他只要生而不要死,这怎么做得到呢?有生必有死,有来必有去。不求根本,唯学道理,只学手段,所以必然惹祸。临行时,他师父告诫他:你将来惹祸生灾,绝不可以说是我的弟子,若是说了,抽你的筋,扒你的皮,把骨头锉成碎末,把你贬到幽冥界中,永不得翻身。这是什么意思?学佛教的道理,打佛教的妄想,还用各种手段,追求这些虚幻的东西,不能说

是佛弟子,若说是佛弟子,就得受抽筋、扒皮、锉骨之罪。其实,很多人就是造这样的业,受这样的罪。

佛教本来是很好的,让人觉悟人生,让人智慧人生,让人自在人生,让人幸福人生。可是,有些人学佛,神神秘秘,鬼鬼怪怪,说人不是人,说鬼不是鬼,离佛更是十万八千里,然而,他却挂着个学佛的牌子——我是佛弟子。世人一看,佛弟子就是这个样子吗?佛教就是这个样子吗?佛教真是不好。世人看到这种佛弟子,便以为佛教就是这样,他就不学佛了。有些学佛的人,把房子也卖了,把老婆也离了,自己神神秘秘,鬼鬼怪怪,无心求道,有心求玄,给佛教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因为他不是求道,而是求神秘。见地错误,自惑惑人,这个罪过也就很大,所以做佛弟子不容易,要有超拔之志,要有利世之愿。

在家学佛的居士,世事人情很多,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所以,要走直截了当的路子,直取佛教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来圆觉妙心。现在,大家各自看看自家的这片净土,究竟有什么污染?你听听这声音,能粘到你这圆觉妙心上吗?是粘不上的。这个不受沾染的心,就是即心即佛的“心”。这一点不要怀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佛不二,心土不二,自心就是佛,自心就是净土。肯定了这个见地,一门行去,功到自然成。若是见地错了,功夫愈深,迷途愈远。

心与佛,不是二个,心与净土,不是二个,若是二个,怎能“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呢?在这个房间打扫卫生,那个房间会干净吗?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暗含了什么?暗含了自心即净土,净土是自心。人人皆有此心,可惜就是不认识。我们的最直接了当的目标就是要明心见性(心花开敷,亲见弥陀)。明心见性了,我们的修行才能更自觉,否则,难免盲修瞎练。

我们念佛几十年,却不能即生见佛。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临命终时,就是根尘脱落时,就是轮转停息时,这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可惜,我们不认识,错过了。佛不打妄语,七日之内,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定现前。我们未曾得见,那么,我们的修行一定有错误。我们错在何处?念佛几十年,就不知道在自己这里找问题。自己的修行有错误,还要继续错误下去,这怎么能成功呢?若不纠正这个错误,再念千万劫,更增千万劫,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岂能现前?然而,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不是见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图像。若是见到了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图像,那是着魔的前兆,还不如不见好。方向错了,南辕北辙,愈念而愈远。

依照祖师们教导,认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我们的根本见地。声声佛号,莫向外喊,唯向心观,这就是我们的根本行持,亦名观音念佛,亦名念佛观音。所谓观音念佛,就是念得清清楚楚,观得清清楚楚,如此而念,念至极处,自然心佛道交,打成一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自心实相,当下显现。我再直接地说一句:句句佛号,自心划过,这个划而不破的是什么呢?佛号从心上划过,

没有把心划一个道大口子吧?这个划而不破的是什么?这就是你的

本来面目,这就是你的常寂光。声声佛号,虚生幻灭,唯此真心,常寂不灭。佛号是虚幻的,也是微妙的,极幻而极妙,极妙而极幻,正因如此,本无挂碍。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得清清楚楚,观得清清楚楚,借助于这句佛号,反观观自性。反观,就是六根不要外驰。观自性,就是观自在。哪个是我这个念佛的心呢?是谁在念佛呢?

佛号生处,假名东方。佛号灭处,虚号西土。西方即是东方,东方即是西方,“无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这个一真法界,就是净土宗所说的常寂光。千万声佛号的源头就在这里,声声皆从此处生,句句皆从此处灭,这个源头,称之为母。寻其母,找其源,不要随波逐流。随波逐流,就是寻声逐响。寻声逐响,就是流浪生死。

回过头来,别再向外,一句佛号,心念耳闻,久久功深,自然入定。念佛只管心念耳闻,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心,待得明心见性后,自然就是心花开敷,亲见弥陀。真见无所见,无见是真见,若有所见,则为邪见。在这个朗照十方的光明体中,无能无所,全体一真,证得这里,方知如来真实义。我们不要辜负了诸佛祖师,更不要辜负了自己。好了吧,就说到这里。

如何观心

如何观心 问:如何观心? 答:我请你要认清楚一件事,在你修学任何法门以前,都要先做一次彻底的反省、彻底的忏悔,然后你就消除障碍,与法相应。不然你心垢太重,也就是电阻太大,电流通不过。 不但是佛教各宗派讲究反省忏悔,我们不妨看佛讲的经典或菩萨作的论──《大智度论》、《天台止观》,都是讲「你要修学止观也好,修学般若也好,你先要忏悔。」你不反省,你就不能认识你是谁,你这个人究竟是怎么一个人。我们真正反省了以后,反省得很由衷、很彻底,我们就会很清楚地认清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好人好到什么程度?是坏人坏到什么程度?我们究竟比一般的动物高明多少?你就清楚了。你那个我慢,你那个执著,你那个自以为是,就会降低。所以先做一次反省跟忏悔。《六祖坛经》有无相忏悔,禅不是不讲忏悔,因为修行就是修正心念行为,修正我们的表层意识。我们的本心是完美的,不需要修;要修的就是我们那个七零八碎的、多元的、分裂的、不统一的表层意识。我们要修正它以前,先要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正,自己做一番检查。这就是反省忏悔。 我们能够反省忏悔,然后再去观心。我们没有事的时候静坐观心,有事的时候随时观心,这个非常简单。也就是说,你想什么你要知道,古人说:「识得不为冤。」我在台南的时候,有个朋友在体育公园散步,他每天散两个小时的步,我说:「你在散步的时候思考些什么?」他说:「我散步只是散步,没有想什么。」这个人很可悲,为什么?

无明厚重,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完全失去主宰的功能,脑筋自发地想,控制不住了,失控。人可能不想什么吗?可能这两个小时什么都不想吗?这不可能的。而想又不知道,这完全失控,生命力衰退。这个人果然不到半年,散步摔了一跤,就奉主召了,这个是生命力衰竭的现象。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心力,我们就必须秒秒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说这个念头不好把它丢掉,我们反省过的坏念头应该不再浮现。我坦白跟各位讲:「我今天讲的话,是可以求证的,通得过实验的,不是随便信口开河。」你若是反省很由衷,反省得很好,而你该反省的,它自己会流露出来,不要你去慢慢思索,你只要写下来,就对了。为什么要写呢?写下来才见光。凡是你很彻底、很由衷反省忏悔过的,以后这个念头不会浮现,同类的念头也都不会浮现。 你修学这个观心的法门,从生也这样,死也这样,打成一片,不是说我一天观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个没用的。你要不断地观心──工作的时候就管带,好像买菜顺手把孩子带着、牵紧,不要让它溜走找不到;而你在家里做事的时候,孩子上学了,你自己做你的家事,也就是说你没有事的时候,你自己坐着观心,说本来的心态是个什么样的?自己向内心找答案;而你平常不管是工作、休息、娱乐,你都要不忽略自己任何一个念头溜过,不让它随便溜,自己批判自己,也不要让它停止,但是自己应该说我们应该有正念。

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

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 济群法师 病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谁也无法避免。尤其是出家人,远离了家庭和眷属,倘若道业未成,烦恼尚在,一旦疾病缠身,更显得孤苦零丁。这时就需要大众的关心,需要集体的帮助。可是,当前僧团对有关事宜处理得很不如法。笔者住过几处丛林,也参访过一些寺院,看到有些老和尚患病后未能得到较好治疗,且生活无人照料,临命终时烦恼重重,颠倒散乱,以致一生修行付之东流,实在可悲。感慨之余,特撰写本文,将佛制看病送终的规定叙述于下,供诸位大德参考。 一、病 1.为什么要照顾病人 四大假合的色身难免有疾病,倘若病时不能及时治疗或无人照顾,就不易恢复健康,乃至有死亡的危险。人们在强健时,或能彼此亲爱,一旦病魔缠身,就会遭人厌恶,乃至舍弃不顾。有鉴于此,世尊以身作则,亲自照顾病人,以此告诫比丘:“应看病比丘,不应不看。应作瞻病人,不应不作瞻病人。若有欲供养我者,当供养病人1。”《僧祇律》记载:有两位比丘结伴看望佛陀,其中一人生病,另一人没有看护,便来见佛。当他说出还有同伴病在途中时,佛陀就呵责他,令他速去照顾病人2。 若能悉心看护病人,给他以精神安慰,可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从而获得新生命,这一功德是很大的。 2.由什么人照顾病人 在僧团中,如果有人患病,应该由什么人来照料呢?《四分律》说:

(若有病者)听彼比丘、和尚,若同和尚。阿阇黎,若同阿阇黎。若弟子,应瞻视。若都无有人看,众僧应与瞻病人。若不肯者,应次第差。若次第差不肯,如法治。若无比丘,比丘尼随行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若无比丘尼,式叉摩那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若无式叉摩那,沙弥应作。若无沙弥,沙弥尼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若无沙弥尼,优婆塞应作。若无优婆塞,优婆夷随所可作应作,不应触比丘3。 僧伽蓝内若有比丘患病,该比丘的徒属应给予照顾。若没有徒属,则由僧团派人照顾。若没有男众,也可由女众照料。在僧伽蓝外遇到病比丘,同样要照料看护。《僧祇律》说:道逢病比丘,应求车乘,驮载令归。若病笃,无所分别,不问牸牛草马。若无者,当留人看。无人看,作庵舍,取薪火,留药食。语言:汝好安意,我走向聚落,求车乘迎汝。便舍去,至聚落时,不得绕塔问讯和尚等。告云:旷野有病比丘,共迎去来。诸比丘云:此多虎狼处,恐食尽。虽闻,不得不往,应到彼。若死供养尸骸,若活将还,遣聚落中比丘供养。无比丘者,告檀越令看,及共迎病人,亦如上4。 遇到比丘等五众病在途中,应设法将他送到寺院,而僧团必须派人照料。如果病人不幸死亡,应为他进行火化,料理丧事。 3.怎样照顾病人 如何照顾病人,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早日恢复健康。戒律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规定,可谓曲尽情理。《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 问:病比丘无人看,比丘得与作食不?答:山野无人处,日中不得往还,得作七日。先净薪米,受取得作5。 当时原始僧团实行的是乞食制度,比丘不得亲自煮饭,僧团事务多由净人办理,以保证僧人的专心修道。可如果为了照顾病人,比丘也可以亲自煮饭。而病人的饮食也应特殊办理。《十诵律》说: 当随病人所须,问病因缘,觅师求药。日到僧厨,问有病人食否?若无,取僧所供给库中物。无者,当为外求,应从善好名闻福德比丘索6。

我对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益西彭措堪布开示

我对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益西彭措堪布开示 我们大家都清楚,新的一年已经到了,在新年开始,为了让大家能在学习大乘正见方面得到真实的利益,我想对显密学会般若班的学员们提一点要求,对广大佛友们说一番苦口忠言。 大家要知道,我们般若班在新的一年里,会学习很多般若方面的甚深教典,对在家居士来说,这是一生当中非常难得、应当珍惜的共学机会。而这些般若法义的学习,需要集中心力、节省时间、在安静的状态、专一的心态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所以为了让大家在学习过程当中避免种种的散乱、避免受染污,我想我们应该统一起来,达成共识,在使用手机、网络、电话上,以佛法的智慧来观察取舍,尽量减少不利于修行的负面因素。 我们大家很清楚,茫茫的红尘,熙熙攘攘各种各样令人散乱的因素,充斥在在家修行人身边,这些违缘足以破坏正见、增上邪知、障碍福德和智慧以及障碍往生净土的资粮,并将会彻底摧毁修行人的法身慧命。到了那个时候,再后悔、再哭有什么用呢?我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很多修行人最后毁灭在这些上面。因此,为了确保在家佛友们的身心清净和闻思修行的殊胜顺缘,我真心地希望广大佛友能够在上师三宝以及护法神面前发愿,尽力减少各种闻思修的违缘,以及努力修行,以期早日解脱生死轮回的苦海。 我想大家应该会理解我的一点好心,而且我也相信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需要的就是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勉励,这样大家心连心,一定能让我们居士共学团体的环境变得更加如法、清净。 所以,今天关于这方面我也想讲一些,也是主要针对在家的居士来讲。我们在家修行的居士,就像莲花种在污泥里面一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和家庭,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既然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且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还有自己的工作,当然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做一个好人,方方面面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在家人也有人生的三大问题——学业的问题、职业的问题、婚姻的问题。这些都是一个人必然要经历、必然要解决的。但是每个人都不能忘记人生最究竟的目的是解脱、是成佛。所以我们的目的,最终是要让莲花出污泥、出水,让花开在虚空当中。这也是我们发很大的心来学习般若的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除了在世间做好本职工作,除了处理好家庭关系之外,我们还要尽量争取时间,投入到佛法的闻思修行当中。而且,就在我们全心做世间工作的同时,也要全心不离佛法的意境。 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说,修行的力量是很差很差的,所以在每一天当中要有一段时间,避免外界的干扰,专门用于佛法的修学,这样才可能一点一点地成长。为了护持自己的修行,我想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第一点、节省时间。

唯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

唯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 我们常说“保任”,保任个什么?说“管带”,怎么个管带法?也只是要你在待人接物、语默动静之际,要留意自己的心态。显然所谓“管带”,不就是秒秒观心吗?若不观心,请问你怎么管带? 说到“照顾脚下”,则又低头看水沟,其实它的意思是“提醒你照顾自己的心态,不要被外物换去了所保任的心态”。倘若连这句话都不会,妄议“观心不是禅”,那才真是荒谬绝伦。可知唯有观心,才是修禅最稳妥、最殊胜的方便法门。 只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资料图) 大家也知道禅宗有个野鸭子公案。百丈随侍马祖散步,前面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百丈说:“野鸭子。”马祖又问:“到哪里去了?”百丈答:“飞过去了。”于是马祖把他的鼻子用力捏,百丈痛得大叫。马祖道:“你再说飞过去了!”百丈有省。有什么省?省的只是不该离心外观,不觉“心为物转”。很显然马祖是在纠正百丈不观心而观野鸭子。 佛学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做“内学”,又称“内明”。内明个什么?曰:“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若不观心,如何明心?不观到本心绽现,如何见性?

当知唯有观心才是禅宗的不二法门、禅宗的真血脉。离开观心,就没有什么叫做“保任”,就没有什么叫做“管带”,也没有你学禅的入手处。如果成天把公案背来背去、解来解去,俨然是在埋没祖师心,与禅有什么交涉?有些人专务解释公案,什么拈古啊!评唱啊!古人讲的话,我们不懂,他唱的比古人讲的更晦涩。有的时候我们看古人的话,还可以明白一半,经他这一评唱,我们对那一半也糊涂了。运用这种方法,不但是浪费时间,也浪费了生命,驴年能够开悟! 我们常说“观心可以入禅”,不是一种推断,而是一种实证。禅学研究会成立两年,明心见性者大有人在。我昨天还跟人家说笑话,说:“虽然我们不能转物,但我们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式”,这虽然是个笑话,但确有太多举不胜举的实例,足可证明“观心才是禅的最佳方便法门”。 南岳怀让大师在六祖身边追随了十几年,有一天六祖蓦地问:“什么物?恁么来?”南岳毫不思索,脱口而出:“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说“是什么”都不对。你想想,南岳大师若不观心,怎知道六祖在问什么?凭空而来,根本没有来龙去脉嘛!突然的“什么物?恁么来?”——是个什么东西,从哪里来的?你指的什么嘛?因为怀让大师秒秒观心,他知道不是指别处,才立即回答:“不论你说它是个什么,都不对。” 有太多的地方证明“只有观心,才是参禅最契机、最稳妥的修行法门”,不肯观心,绝难入真正的禅。(文:耕云先生)

中国哲学-佛教宗派

天台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538~597)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智顗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理论 该宗的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但是,创立天台宗的宗祖实际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所传的宗旨,以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等。 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修行方式: 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观心

观心--万缘放下 ---南师讲座 大家要注意的是,所谓菩提,拿 真正的佛法,或用中文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如何“明心见性”。 其实不只佛法如此,世界上一切的宗教、哲学,乃至于科学,彻底而言,都有这个共同目标。在此大家都是中国人,又是学佛的,把“明心见性”这一句话往往听得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久而久之,反而搞得糊里糊涂了,以致未能“好学深思”、“追根究底”,其实这四个字本以包括了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哲学、科学的真髓。换句话说,它涵盖了一切世间的学问,关键太重要了。 本院的同学,在这一个月严格的静修下来,加上过去几年的修学基础,现在对于这一个佛法菩提正确修行之路,已有较清楚的认识,晓得要“明心见性”,或显或密、或渐或顿等等,应该如何入手。 至于远从中、南部拼命赶来参加的诸位居士们,大部分是宗教徒。然而,宗教和佛法是有差别的哦!你们以有所求之心而来,求个什么呢?无非求菩萨保佑、靠他力加被,希望自己得益罢了。这种观念,同做生意、求名求利的观念没有两样,等于找个富贵人家做为靠山,赖其权势讨些便宜而已。这绝不是真正学佛所应有的心态。这是一般宗教的心理。宗教是依他性的,不管找个上帝也好,觅个佛陀也罢,都在寻找一个对我有利的物件,就好象做生意谋利生财一样,自己有了烦恼和痛苦、畏生死、怕困难,万事解决不了,便想把一切交给另外一个超越的力量来承担,大家试想想看,这是真正的佛法吗?佛法会是这样吗?! 再说你念佛想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又所为何来?只因佛说西方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成佛了,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智慧不够,根基浅,业力重,你发愿死后往生彼处留学,将来可明心见性,成就菩提。但那是个方便法门,往生后仍有大事在啊!千万不可以错认那是学佛的终点。 再进一步说众生各个的心理想法不同,你喜欢跟张先生交往,我觉得李大爷不错,他却看王老哥特别顺眼,因缘喜好,千差万别,所以,有人相信这个菩萨,有人相信那个如来,各依所愿,各自追随。因此密宗就产生了许多应机的办法:想成佛又想发财,那不要紧!我有财神法,既要无上菩提,又要不离男女两性的关系,好哇!我有双修法。又想这样,又想那样,世出世间的好处都想占尽,没问题,我有八万四千各式各样的法门。甚至干了坏事,怕下地狱,还有阎罗王的修法。这是密宗的度生方便。然而我们学佛,一句话千万要记住,古来祖师大德所说的一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因为众生有那么多心性的不同,所以佛法也就产生那么多差别的接引法门,但是其一切法门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却又是不能不细察的。 作学生与儿子最好 你们一般学佛、学道的,为了身体健康而刻意专修脉的,甚至以道 家、密宗的打通任、督二脉、中脉、冲脉等等这些名堂,大作标榜,以此为 道;或者以此骗人,求名求利,这是修道人的本色吗?我如果要卖这一套,

前些天发现了这一个观心法门

前些天发现了这一个观心法门,南怀瑾老师在《三际托空》、《观心--万缘放下》中都推荐过,同时也是一位有道同修使用的方法。觉得非常的有效实用,现简要记录下来,有缘人可以一起学习。 什么是观心即是禅修的一种方法,简单说观心就是把杂念妄念平息,让心平静安宁,达到清净。 为什么要观心我们的心念、思维一直是向外在奔驰,整天不是杂念太多,就是落入昏沉。有时分不清自己是什么人,自己想做什么。“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在病中”。愁是心愁,病为心病。观心法门就是心药,让自己不愁不烦不郁闷,平静自在。 此法门要我们不向外追求、探索,转而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心,不是平时说的反省,而是通过禅修的方法。当探索到一定程度,或许会豁然,发现什么是自心自性,这就是明心见性。这时可以达到一种真正的自在状态。慢慢向“觉者”靠近! 目录 观心第一阶段——观念头 [要点]:成为思想的观看者,而不要成为思想者;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

首先试试自己能不能坚持20秒钟不思考,保持心里没有念头。通常会发现很难做到,念头会一个接一个地来,自己很快忘了要坚持20秒这件事。 观心伊始,就是观看自己的念头、思绪,也即所谓的“妄念”——心中的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等等。尽量不加评判地看清一个个念头在心中的出现、消失,而不为之所动,只是静静地“看”。 重点是不要像平时一样,很快陷入念头中,然后一件事接一件事地联想开去,很快忘记自己在做什么。而要让自己跳出来,在高处,平静地看着另一个妄想纷飞的自己。 这个初始阶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长时间练习,二、三年的观照薰习都是有必要的。这个阶段一定先要在静坐中修持。因为刚开始的观照力很弱,像蜡烛之光,要在密室中才能明亮发光。一旦在风雨中去,就会很快熄灭。所以,要在静坐中把基础打牢,不然在生活中很快就乱了。当然,在生活中也要尽量时时保持观照。 很多人倡言在生活中修行,都是空话,其实只是由于不甘观心修持的寂寞而已。静中尚不能念念分明,动乱的生活应对中又岂能有把握呢待功夫精纯了,观照如阳光一般普照,也就无所谓动与静的分别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有一段专修的时间,为后面更深入的修行打下稳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从惯性强大的思想念头中抽离出来,不再执着与认同“念头”,而时时保持清明在躬的心态。学习初步认识与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念念分明的定力与觉醒人格。 人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念头在操纵与左右。而我们从没有学习过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起心动念,更谈不上去管理与控制了。因此,就形成了我们无可奈何的人生际遇。

大愿法师谈药师法门与养生之道

大愿法师谈药师法门与养生之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3437684.html,/showart.asp?id=4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3437684.html,/forum.php大光明论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3437684.html,/fofa/down/3412.htm 《皇帝内经》上面就有说,要治病有三条基本的原理:第一条原理是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真正有方法的人,真正懂的人,他是在你有一点症状的时候,他就可以预先看到,并且他会知道,如果你不治疗,这个病会怎么发展,所以在一开始萌芽就转过来,这个是高明的医生,上工治未病。同样的,我们修行人也是如此,烦恼一露苗头就拔除,这样是容易修心。如果你等到烦恼已经发作了,已经起贪、嗔、痴了,已经造恶业了,再来扭转就很困难了。 第二条原理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第三条原理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里面的免疫系统功能强大,所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在的病毒就不能干扰。 事实上比较重要的,我们在饮食之中的调理就是有胃气则生,要让自己胃气好?胃气是什么?饥饿感,觉得肚子饿,

然后想吃东西。这样呢,应该就是治疗的话,比较还有希望。 药师法门是说,我们真正地要康复,归根结蒂还是要把自己的正气提上来,再生系统激活,然后运用饮食疗法,三分治、七分养,能够提升胃气。所以很多的慢性病都是因为不懂得吃,不懂得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其实七分养,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吃、怎么睡,能否康复,它占的因素是70%。 如果你治疗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医师,他会详细地询问你的生活习惯,指出你的错误,只是开一点点药,甚至于不开药,只是让你把生活习惯转过来,那么你应该遇到的是一个懂得七分养的比较好的医生。 如果说你遇到的一个医生,说你的心、肝、脾、肺、肾,全部都虚了,你要吃什么什么,多少名贵的药物。这样应该是一个不太懂的。 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错误的生活习惯,提升自己体内的正气,在这样子一种基础之上可能产生根治的效果。我们可以知道,很多人得病以后,尤其是一些重病,最后都是因为不想吃饭了,一点胃口都没有了,结果自己就活活饿死掉了。如果遇到一个一直在昏睡的病人,突然他醒过来,然后要吃东西,他的家属就会很高兴说:“哎呀,他想吃东西了。”这个表示应该还是有生气了。 包括糖尿病,这是一种慢性的消耗病,我们原来也说过,是气血已经衰竭了的状况,只有把肌肉转变为能量来应付。

般若法门(初稿)

般若圆通法门 阿底瑜伽,又名大手印,是密宗最高一层,意即心中心圆满相应法。大手印讲无修无得无证,直指人心成佛,是真正最上法门,但无修无得无证这是真如本性的自然智。 散乱,以守护自心,观心为最要。永离分别执著,无所住而生其心者,乃能见彻三藏一切教义真谛而无余也。修此法门的人无须灌顶,但教敬礼诸历代传承上师。故大手印是“一切乘的顶尖,‘诸佛之母’”,在藏传佛教宁玛派中为最高层次,与汉地的禅宗极为相似。 第一要正见的修习 认识法身:在观妄心境中,回光返照,打开本来,亲见法身,承当正见; 最初令心坦然住,不擒不纵离妄念。 离境要闲顿时住,陡然斥心呼一“呸”,· 猛利续呼“也马火”!一切皆无唯惊愕, 愕然洞达了无碍,明彻通达无言说。 法身自性当认之,直指本相第一要。 初修须具坚固的正知正见,先要认知一真法界──宇宙人生最真实的元体,它元本如是,非生非灭的如来藏心,它能够显现无量染净诸法,所谓四圣六凡均在其中显现其差异;而差异的诸法又即法尔平等,无非法性的全体。由此可明白修行者的现前一念心虽妄而真,全体是法性的妙用,与诸佛、上师所证之道体是原本不二的。 以之正见而修,彻见自心本性。其实,自性并没有遮藏、隐蔽起来,时时刻刻在当人的作用处,而且自性的作用也不是隔断的。时时处处所见到的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显现。自性非在内也非在外,就在当下!若能在日常言行应缘接物时,明白这是自性在起用,那就时时见性、处处见性,而不为外境所转。玄沙禅师说:真心就是你的见闻觉知,现量就是真心。意思是对一切事物、自然现象,不要加上你的主观妄心分别,那便是真心。真心就是智。‘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一旦有主观妄心分别,那就是识神。真心和识神的分别就在于此! 首先用离知的智慧来观照,使之显现一真法界元本的体性,明辨性相,无住应物,开发智慧妙德,圆成菩提涅槃的果位。要知道妄念(一切境界)都是法身的妙用,通过境界识得真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