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心理学家介绍

环境心理学家介绍

徐浩渊个人人物教育家教授心理学家

目录

1个人简介2个人简历3个人生平4独特个性5个人历程6无私贡献

个人简介

徐浩渊女士,美国威灵基金会董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客座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资深心理咨询人士。祖籍江苏省苏州市。1949年2月1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年3月,6解放大军进入北京(当时的北平)。在美国圣员大学(UniversitycNotreDsm)读研究生。于1984年获取神自生理和行为科学硕士学位,于1991年获取目理生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获得三年的美国国家基金奖,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作博:后研究。

个人简历

1949年生于河北平山西柏坡。

美国圣母大学神经生理与行为科学硕士、药理生理学博士,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后。

1994-1998年,在认知治疗之父AT·BECK和心理分析大师LLUBORSKY等教授指导下学习心理治疗。

1999-2000年在北京大学心理系任客座教授,讲授研究生心理治疗课程,并且督导心理治疗。

2000-2002年,先后与北大以线,清华同方合作开发多媒体心理课程。

2003年创立“心育心”公益咨询网,在美国WorldLinkFoundation的支持下,推进中国的心理卫生事业。

个人生平

徐浩渊祖籍江苏省苏州市。1949年2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年3月,随解放大军进入北京(当时的北平)。3岁开始住读北京“六一幼儿园”。

1956-1958年住读“北京小学”。1958-1962年住读“北京育英小学”。1962-1965年走读“北京女三中”。1966年住读“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1968年赴河南省辉县插队。

青少年时期,徐浩渊一直是学校中的“三好学生”。文体活动的骨干分子。被学生选为班级干部。在“文革”中,她坚决反对以江青为首的“四人邦”的祸国殃民行为。

为此,曾两次被捕入狱(1968与1976)。1977年平反出狱。1968-1973,在河南辉县务农期间,与当地农民结下深厚的情谊,至今保持着联系。1973-1976年就读“河南医学院”。1978-1991年,在“北京第二医院”任内科医生。1981年8月赴美留学。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北京创立文化沙龙,在当时的各种知青地下文化沙龙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徐浩渊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ofNotreDame)读研究生。于1984获取神经生理和行为科学硕士,于1991年获取药理生理学博士。1992年获得三年的美国国家基金奖,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

独特个性

1972年夏天,在北京国务院宿舍、铁道部宿舍有一个小小的沙龙。以徐浩渊为促进者或沙龙主持人。她是人大附中老高一学生,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老红卫兵代表,因为《满江青》一诗影射江青而遭逮捕,入狱两年。出狱后她便积极介绍西方文化。这个沙龙中主要成员多是业余画家和知青诗人,主要人物为画家彭刚以及谭小春、鲁燕生、鲁双芹等人,后来成为“白洋淀诗派”的头面人物:岳重、栗世征当时作为歌者而参与这个沙龙。出入这个沙龙的还有当时已出名的依群。后来这个沙龙成为“白洋淀诗派”诞生的产床。

当时沙龙的生活是大家聚在一起唱歌、看画展、交流书籍画册、为照一位成员过生日、出游……等等。沙龙的核心人物属彭刚、但沙龙的“灵魂”是徐浩渊。彭刚是继董沙贝、周漫游等画家以来中阂第一位现代画家,当时刚17岁,就以其野蛮的力量震撼沙龙。此人是个天才。后考上北京大学化学系,现在美国。徐浩渊则让人们传得很神:她是当年苏共莫斯科大学“二十八个半布尔氏维克”中那半个布氏维克徐迈进的女儿。在文革韧,她化妆成叫花子到陕北民间做考察。在城里经常穿印花蓝布的衣裳,这在当时被视为“标新立异”,但徐浩渊我行我素。

个人历程

1993年,徐浩渊博士在回国探亲期间,深感祖国的巨大变化,急需建立起一个心理卫生系统,以求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安定生活。回美后,徐博士于1994年成立了非嬴利性的威灵基金会(World Link Foundation);联络了美国三大心理治疗学派的最著名教授,包括“认知疗法”之父:贝克(A.T.Beck)等教授,与中国心理学界人士共同为这项事业奋斗。

在1994-1998年期间,徐浩渊博士在美国深造临床心理学,同时每年回国,不断为各种邀请单位讲课、咨询。在国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心理卫生杂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

1998年9月,徐浩渊回到北京。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徐博士心理热”,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

1999-2001徐浩渊博士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教授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课程;2001-2002任清华同方网络教育事业心育心心理教育中心总监。同时,徐浩渊为美国的“中国学会”等友好民间组织和大学的研究所开讲座。积极地宣扬中国文化。力图逐渐填补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沟痕”。

徐浩渊深信,中华民族同心协力,定将中国建设成一个世界上最富有、强大的国度。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定将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作出最伟大的贡献。

在21世纪中叶,美国“时代周刊”的创始人,卢斯先生说过:“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今天,徐浩渊骄傲地向世界预见:“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无私贡献

1993年,徐浩渊博士在回国探亲期间,深感祖国的巨大变化,急需建立起一个心理卫生系统,以求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安定生活。回美后,徐博士于1994年成立了非嬴利性的威灵基金会(WorldLinkFoundation);联络了美国三大心理治疗学派的最著名教授,包括“认知疗法”之父:贝克(A.T.Beck)等教授,与中国心理学界人士共同为这项事业奋斗。

于是在北京人民广播教育台,开设了一条《徐博士心理热线》,与听众直接对话。从6岁的小女孩,到80多岁的老人,没有羞涩、没有畏惧,每个人都敞开心扉诉说;徐浩渊博士在电话的这一端,没有空话和说教,倾心聆听每个人的苦恼与困惑。有时,好像梳理缠乱的棉线团,丝丝缕缕,找寻出事情的头绪;有时,仿佛张开双臂,迎接迷途的孩子,抚慰受伤的心灵。下了节目,徐博士拍档洪瑕经常接到大量的电话与信件,人们渴望实实在在的帮助。而徐浩渊也非常愿意帮助人们。

徐浩渊在寻求心理帮助的人,她认为:大多数没有心理疾病。在美国,60%以上的人口,一生中寻求过心理帮助。这是现代人的特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成今天这种高速、复杂的结构,造成的必然结果。在过去的十年里,全世界第一位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的疾患是情感障碍。这也是为什么,在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把心理健康纳入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从中国去到美国,十七年之后,又回到中国,其间观察自己和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历程,使她终于认识到: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习识字、算术一样。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徐浩渊的一本书中,这样描述到: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里,人们是如何抗争命运,如何面对相同的与不相同的痛苦与欢乐,是如何成长、成熟起来的。群众手中的这本小书,交织着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生活与梦想。在其中,也许你会发现亲人、朋友和自己的影子。在这枚充满活生生广播热线对话的CD盘里,也许你能够听到他人和自己灵魂深处的呻吟与呐喊。徐浩渊深信,这种帮助我创造美好生活的神奇力量,也能帮助你变得可爱、自信,扶助你塑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徐浩渊博士书的特点像是中药——治本,使读者自己学习认识和平衡内心的基本方法以后,面临各种情况,他们自有办法处理。另外一个特点:深入浅出,易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得到不同的东西。例如,一个12岁的女孩读了第一章,说“挺好的,”然后自己躲到房间里想心事去了;做家长的人的反应是:“快、快、快出书,等不急要想知道下面说什么。原以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很先进、很科学了,读了这几页,发现自己竟然大有长进。”

媒体报到

人民日报1997.10.31

“读者之友”报导了徐浩渊的工作,并刊登她给读者的回信

中国青年研究1998

“历史的回声”刊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杨建的文章“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其中,1、徐浩渊沙龙

健康报1999.1.18

“心理导刊”专访徐浩渊博士谈“东西方人有什么不同”

时代华纳的中国新闻之旅1999.9.

邀请徐浩渊给来华参加“财富”论坛的美国新闻界巨头讲座,为此,《时代华纳》总裁李文先生特意给徐博士写信感谢。

CCTV41999.10.

“共和国同龄人”做了徐浩渊的专访报导节目20分钟

人民日报网络版1999.12.10.

邀请徐浩渊作为专家主持健康论坛,谈婚恋

CCTV《实话实说》2000.5.

邀请徐浩渊做专家嘉宾,谈性教育。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2001

徐浩渊博士谈中国心理健康

英国广播公司BBC2001.5.15

邀请徐浩渊与听众谈中国人的焦虑

CNN2001.4.

报导徐浩渊开启的网络心理教育

(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刊登了徐浩渊在北京朝阳区为教师开启的网络心理课程,但是日期和报导找不到了)

CCTV《实话实说》2002.4.

邀请徐浩渊做专家嘉宾,谈青少年自杀。

中国日报(ChinaDaily)2003.1.21

报导徐浩渊对中国心理健康状况的看法和她的工作

发表文章

徐浩渊“中美妇女地位变化随想”光明日报,1995.9.6。

徐浩渊“我的反思”世界日报(北美),1997。3。30。

徐浩渊“心理支持系统与社会安定的关系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2期。

徐浩渊“心理卫生与心态失衡”人民日报,1997.10.30。

徐浩渊“应注意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人民日报,1997.12.19。

徐浩渊“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人民日报,1998.1.21。

徐浩渊“为了孩子的心”健康报,1998.4-5.

徐浩渊“心理医生是心灵的镜子”健康报,1999,2

徐浩渊“为教师减负”光明日报,2001,9,27;健康报2001,10,15.

开放分类:

人物、教育家、教授、心理学家

相关词条:

健康报

[推荐]著名心理学家介绍(1)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弗洛伊德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有过的情绪经验推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伊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1914年弗洛伊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先天的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这一能量称为生本能,其投注于外即为爱情

的对象,投注于内即为自我爱恋。1920年,弗洛伊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理论,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3格部分。

弗洛伊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格研究领域,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是:

一、心理系统:弗洛伊德在治疗歇斯底里症时,曾发现病人的一切情绪体验并不是都能意识到的。病人经历过的情绪体验,被推到他的意识之外,这种情绪体验把的了大量心理能力,因而产生病症。从这一早期的假设出发,他逐渐形成了有关人的心理系统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意识系统、下意识系统或前意识系统、无意识系统。这三个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然而,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下意识系统或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所固有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能很容易地转移到意识系统中去。下意识系统或前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的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这种个人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队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通过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分,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贮藏库。这些本能、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贮存,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然而,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求出路。它们虽然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节,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它服从于享乐和满的原则,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得到满足。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矛盾;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斗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律“,以便”检查者“借助它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换句话说,外部世界 的主要功能只是在于使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意识,用于压抑先天的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种欲望。

二、本能及其特征:对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说,阐述本能问题就是要探讨行为的动机问题。在弗洛伊德的诸多著述中,作为人的行为动机的欲望的概念和本能的概念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为,“所谓欲望的源泉,应当理解为某个器官或部分中的躯体过程,这个过程的刺激在精神生活中就以欲望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根据生物学的分类法把本能分为两种: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他认为,自卫本能就是自我本能,包括饥饿的本能、危险害怕的本能等等。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阻碍,便会导致死亡。生殖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爱本能。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压抑,便会导致人格的改变和精神神经病的产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杀和万无一失 行为,这使他感到在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着一种侵略的本能、自我毁灭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作“死亡的本能”。以此为根据,弗洛伊德对于自己早先的本能理论作了修改,把人的行为动机的本能重新划分为两种--“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生存本能产生于多种多样的机体本能,包括性爱本能,它们是为数很多的,最初是互不依赖地发生作用的,在较晚时期才结合成一个多少完整的综合体。每一种生丰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它们结合在一起,起着保存种族的作用。至于死亡本能,其主要作用是毁灭自己和毁灭周围的东西,表现为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也是受人类死亡本能的欲望所驱使的。死亡本能的结局必然是使有机的自然界变为无机状态,使生命变为死亡。弗洛伊德还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亡本能转向,由指向自己转为指向别人,于是一变而为攻击别人的形式。

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支配,所以行为有两个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人的本性按快乐原则办事,以寻求直接的满足;但是,人们又发现他们受到周围物质环

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的制约,欲望不可能直接获得满足。因此,人只有在梦中或无意识下是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为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弗洛伊德根据对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分析资料,发现疾病症状与心理性欲有密切关联。他说:致病的欲望往往属于性的冲动的万分,因此不得不假定性的扰乱是最重要的原因。由此,弗洛伊德认为,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欲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并且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里比多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弗洛伊德借此赋予人的整个行为和心理活动以性欲的意义,例如,他把幼儿要求别人向他表示亲爱和体贴,并喜欢依偎别人的行为理解为狭义的性行为的表现,认为男孩子的性欲的动机通常联结到母亲身上,称做恋母情结;认为女孩子的性欲的动机通常联结父亲身上,称做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本能的异性倾向。

弗洛伊德还对本能的阐释提出四种特征:根源、目的、对象和能量。

1、根源:本能的来由是躯体状态或需求。主要指躯体缺少什么,如饥渴等。

2、目的:本能的目的是为了减除由其需要带来的兴奋。若目的达到了,人就会体验到一种极乐、狂喜、满意的状态,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3、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的人、物、事件等都可能是本能的对象。而且,这一对象也不是固定的。在人的一生中、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不断变化着的。

4、能量:又称原动力,指需求带来的总和。可以根据个体在寻求目标时克服阻碍的多少,看出能量的强弱。

三、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一结构假设、是弗洛伊德对其早期提出的无意识、下意识或前意识、意识三大系统假说的修正。他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在意识、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里比多发展的关系中形成起来的。

1、本我。本我是一个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这是由遗传的本能、习得的欲望组成的,并同肉体联系着。肉体是它的能量的源泉。本我是心理能量的贮藏器:它是无组织的,仿佛是一团混沌的本能和一口欲望沸腾的大锅。在本我中充满着本能、欲望的强烈冲动,力图很快地得到满足。倘若这种满足稍有迟缓,个体便会感到烦扰和懊恼,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本我生动的力量如受到压抑,就会改变方向而

转换转移地方。弗洛伊德指出。本我是通过两种方法来满足肉体需要的:反射作用和愿望满足。

反射作用是对烦恼起源的自动反应。例如,新生儿纯粹由生物冲动(饥、渴、暖的需要,睡眠的需要等)驱使他的活动。当新生儿饥渴时,他会作出哭叫、摆动四肢等反应,以便满足肉体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反射作用对减少紧张状态是很有效的。

愿望满足是比较复杂的。弗洛伊德指出,某种生物上的缺乏(需要)在本我中能激发起一种满足这个需要的物体或事件上的意象,从而减少与这种需要有关的紧张状态。例如,对食物的需要会自动地在本我中触发与食物有关的意象。这种意象对于暂时减少有关食物需要的紧张状态有效果,它就是愿望满足。能满足愿望的意象是遗传的结果:本我可获得从前辈那里遗传得来的体验残余,这样,本我就获得了在祖祖辈辈中惯常能满足人类需要的那些事物的意象。然而,愿望满足只能暂时地降低紧张状态,而非真正地满足肉体需求。为了使真正的满足成为可能,人格的另一结构必须发展,那就是自我。

2、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但也只是部分意识而已。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外部世界与本我之间的居间者。人若在本我控制的社会中,危险和恐惧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本我不受任何管制。幸而本我得到人格中自我的检查。自我与本我不同,它不是按照满足原则来活动的,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求来行事,并调节着外部世界与本我之间所存在的冲突。自我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的压抑和排除上;它建立起防御线,应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对付本我。

自我的存在是为了使个体与能真正满足他需要经验发生联系。当人感到饥饿时,自我就寻找食物;当人的性欲被挑动时,自我就寻找合适的性对象;当人感到干渴时,自我就寻找水。一方面,自我可以压抑本我的一些不合理欲望;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一系列防御机制让有些本我的欲望得以表现。

3、超我。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儿童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不仅发展了自我,而且还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错的,能够对正确和错误作出辨别。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与一般人所谓的”良心“相似。

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弗洛伊德说:”在这冗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人依赖父母生活,留下了一个沉淀物。这个沉淀物构成了自我里面一个特殊的机关,使父母的影响能够长期存在。“儿童在与父母的接触中,通过心力内投或摄取机制,将父母的人格

及祖先的社会道德等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正是人格中的这一结构--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点,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各自的理想行事。由于超我的出现,自我的职能就变得更加复杂了。这不仅要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对象,而且还必须考虑所寻找的对象不能违背超我的价值观。

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的场合下,上述三种结构处于相对的平衡中,但在神经症的情境里,这种平衡关系就受到破坏。弗洛伊德指出,了解本我的方法有许多种,它们可以概括为下述几种:

1.自由联想。让被分析精神病患者靠在躺椅上,在没有任何妨碍或指导的情况下,按刺激词引起的联想所出现的顺序,如实报告所想到的一切事物,不管这些事物看来如何令人痛苦、羞耻,或如何不着边际。然后,医生根据患者所报告的内容对其症状进行分析。

2.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冲动趁人睡眠时以伪装的形式骗过有所松懈的心理检查机制而得以表现,就构成了梦境。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能欲望,缓和了冲动。梦的动作机制主要有四种:(1)凝缩,即几种稳义以一种象征出现,如以一盏灯象征性地代表做梦人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和家具;(2)移置,即把不愿接受的观点移置为象征性地同于或乐意接受的思想;(3)戏剧化,即将欲望表现为具体形象,如在梦中与一异性调情;(4)润饰,即醒后把颠倒错乱的攀境加以条理化,使之更能掩饰真相。弗少伊德认为,通过对患者梦境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其本我中被压抑的欲望。

3.日常生活中的记忆失误和口误。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思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显露出来。例如,暂时的记忆失误也能提供本我的信息。一个人也许会把一次令人痛苦忘得一干二净;也许会完全忘记某日的日期,或借把星期五当作星期六;也许会在去岳母的家中看见绿灯也停车,等等。所有这些日常行为反映着无意识心理。又如,日常生活中的口误,也反映了说话者的无意识欲望。

4.幽默。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幽默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弗洛伊德在其1905年出版的《笑话和它们同无意识的关系》一书中,提出通过幽默,个体可以不需恐惧自我和超我的反击,自由表达他的攻击或性欲。在说笑话时,本我的能量在笑声中得到释放;笑话反映了一个人的本我所欲求的东西。

弗洛伊德除了对了解本我的方法进行描述外,还对自我在处理本我冲动时的防御机制进行了分析。这些防御机制有:(1)压抑作用。指把不能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2)投射作用。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

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上;(3)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好歪曲现实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4)反向作用。指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地做出相反方向的举动;(5)移置作用。指改变冲动方向,以另一目标进行代替;(6)升华作用。指改换原有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或方式表达出来。

四、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阶段(0~1.5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是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吸吮行为是最使幼儿感到快乐的行为,吸吮行为满足了口唇性感区的要求,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体验。这时候母亲的乳房满足了幼儿营养和快乐两个基本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在口唇阶段固着就会产生口唇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在成年后,习惯于与口腔有关的生活,如他们一般吃的多,吸烟多,通常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别人讲话,他们可能成为政治家、教授、长舌妇、律师、演员等。弗洛伊德认为固着和倒退是性本能在人格发展时的必然表现,由于这种表现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2.肛门阶段(1.5~3岁)。这一阶段,里比多与肛门联系起来,性感性由唇和舌发展到肛门和大肠,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种快乐,因为在排泄时会有一种紧张消除的快乐之感。这一阶段也叫肛门受虐狂性阶段,因为排便总有毁灭的含义,在父母训练孩子排便时,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种对抗性情绪,他们通过保持和驱逐来的对抗父母,他们的反抗主要通过在适当的时机禁止排便,而在不适当时机进行排便这一方式进行,试图以此来控制他人。弗洛伊德认为,在肛门阶段产生固着,就会形成肛门性格,如父母阻碍了肛门性欲的满足,特别是由于入厕的训练而产生的固着,就会产生肛门定向。肛门性格分为两类;一类是肛门保护型,此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另一类是肛门驱逐型,此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不整洁、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3.性器阶段(3~5岁)。在这个阶段,里比多指向了生殖器区域,欲望主要通过生殖器来满足。由于此时男女的生理特征不同,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

第一,男性性器阶段。这时男孩认为,母亲是自己快乐的目标,因此就想得到母亲,以得到性欲的满足,而且认为女性是快乐的源泉。但当他看到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时,他又产生了对父亲的嫉妒和敌对情绪,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奥狄浦斯情结“或”恋母情结“。如果其他因素正常的话,孩子会顺利地渡过此情结。如果母亲反对孩子的狂想和性欲望,以及孩子

由于父亲的反对而产生”阉割焦虑“的话,此阶段的结束就还需要经历两个解决过程。第一个解决过程或方式是”压抑“。由于孩子怀有对母亲的可怕的性欲望和对父亲的憎恨,却又不敢表现出来,这样就只有使它们被迫进入无意识状态,通过压抑来解决奥狄浦斯情结。第二个解决过程或方式是以其父亲自居,认同基父亲的行为。这时孩子不再想到代他的父亲,而去认同父亲的行为方式,认同父亲的行为标准。也正是在这种认同的过程中,孩子形成了善恶的标准,而这些又成了他的超我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在此阶段,由于环境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往往使孩子产生固着。在此阶段造成固着的环境有两类:一类是”外伤事情“,包括受到父亲或母亲的吸引,并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冲动,而当他看到父母的性关系或性行为时所形成的所谓外伤;看到成人性器时产生的一种阉割焦虑所形成的外伤。此外,兄弟姐妹的出生也是一种外伤,因为他们造成了他的奥狄浦斯欲望的满足的减少。第二类环境是”慢性态度“。父母无意识地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爱物,如父亲把女孩子作为自己的爱物,这样就加深了奥狄浦斯情结,在某种程度上父母可以察觉到此行为,因此产生恐惧和犯罪感,接着对孩子产生愤怒和反对,这样孩子就产生了一种不一致的经验,这正是过度的不满足的体现,从而造成外伤。

第二,女性性器阶段。与男孩子相对应,在此阶段女孩也会产生一种现象,即”厄勒克特拉情结“或”恋父情结“。在性器阶段之前,男女几乎是没有区别的,但女孩子从女性性器得到快乐,并且与其母亲联系起来,到了后来,她的引力从母亲转移到父亲。弗洛伊德认为,男女孩子间的奥狄浦斯情结有很大的区别,虽然由于阉割情结使两者都产生恐惧心理,但男孩子要求解决此情结,女孩子则没有此压力。事实上,正是这种情结使她进入安全的状态中去,成为正常的女性。另一方面,她又为失去母亲而恐惧,而且要求取代其母亲而成为父亲的爱物。但后来她又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以致于到最后才使此情结被驱除掉。如果女孩子没有安全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她们在性格上会产生这样的特征:即女性的虚荣性。女性往往把自己的风韵评价得过高,而这正是对她原先的那种生理上的劣势的一种弥补。而且女性具有嫉妒心,这来源于对男性性器的嫉妒,她们往往因男孩子们具有阉割焦虑而高兴,这也能弥补她们的那种先天劣势,因此她们既看不起男人,又看不起同性。没有解决好此情结而产生的固着还会产生第二个结果,即”强烈的男性情结的形成“。女孩子不得不承认她们生理结构上的劣势,从而用夸大她的男性特征的方式来弥补之,因此,她们很可能把另一个女性当作恋爱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在男女的性器阶段如果出现固着,就会出现不同的人格特征,形成性器型性格。性器型的男人往往做事不考虑后果,而且非常自信,过高地评价自己性器的价值,并力求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因此他们常常自负自夸。性器型的女人,会出现”

受阻性性“综合征,她们力求在多方面都优于男子,并且去寻找典型的男性职业,且她们对谴责、诋毁男人很感兴趣。

4.潜伏阶段(5岁至青春期前)。在此阶段几乎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此阶段时间很长,几乎是前三个阶段总和的两倍。弗洛伊德认为此阶段在儿童的个性形成中是极为重要的。此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儿童失去了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的兴趣,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如学校里的功课学习上,良好的习惯形成上,他们把自己局限于全部是女性或全部是男性的群体里,正是如此,弗洛伊德才把它称为”潜伏期“。因为性在此时暂隐没了。

5.生殖阶段(青春期至成年)。弗洛伊德把口唇、肛门、性器三个阶段称为前性阶段,在此阶段,性活动是由自发性欲所引起的,孩子们一直追求的是肉体的愉快。在潜伏期之后即青春期,产生了第二次性欲的冲动,这种生理的压力使孩子感到了这种冲动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此时的性本能通过性高潮而得以满足,而且里比多开始投射于所爱的事业上,人们开始产生了性爱。这时,性本能因对更有价值的目标的追求而减弱了自己的紧张。但此方式仍受下意识的本能所控制。如其他的创造性活动和社会活动也都有无意识的根源。

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弗洛伊德主要是从人的无意识动机和性本能分析了人格发展过程和形成机制,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发展的动态模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人格发展规律和特征,他还特别重视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些无疑是他对人格发展学说作的重要贡献。但是,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性本能和性冲动的作用,从而走向泛性论立场。他将人的一切活动都说成是性表现,认为人从出生之日起就有性的欲望,性动力是人们以后一切重大行动的根本动力,这显然是荒谬的。他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力量,没有看到人的主动性,更没有看到人是有理智的、有理想的。

[推荐]著名心理学家介绍(2)斯金纳

[日期:2009-03-03]

来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439194.html,/NewsDetailsForm.aspx?NewsI 作者:

佚名

[字体:大中小]

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斯金纳还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斯金纳还将自己的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了新型的教学机器。在他的领导之下,新教材开始编制,教学机器也在各大中学校广为应用,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程序教学运动。

斯金纳在各个领域推销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他提出了塑造行为的行为矫正技术,不断地利用奖惩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作出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现在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矫正技术仍然在心理治疗领域广为应用。

斯金纳还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在其名著《沃尔登第二》一书中,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强化来进行严格的行为形成训练,孩子们要被训练成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幸福。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推崇,大学生们尤其热衷于阅读此书,在弗吉尼亚州,甚至还有人真正根据《沃尔登第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公社。

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洛米休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简介

2010-12-06 16:00:15| 分类:学无止境|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B.F.Skinner: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2、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

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

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Albert Bandura: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Leon Festinger: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6、Carl R.Rogers: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7、Stanley Schachter:斯坎特(1922-199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对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

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8、Nea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439194.html,ler:N.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

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1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9、Edward Thorndike: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

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0、A.H.Maslow:马斯洛(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1、Gordon W.Allport:奥尔波特(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2、Erik H Erikson:艾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3、hans J.Eysenck:艾森克(1916-199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

14、William James:詹姆斯(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5、David C.McClellend:麦克兰德(1917-1998),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人格、职业胜任能力、企

业家精神等方面。他对“成就动机”的研究十分著名。198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6、Raymond B.Cattell: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

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

17、John B.Watson: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8、Kurt Lewin: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

有很大的影响。

19、Donaid O.Hebb:海布(1904-1985),加拿大心理学家,提出细胞联合理论来解释知觉及在大量脑组织损伤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智力水平的现象。他强调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正常环境刺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96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

奖,1979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0、Georg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439194.html,ler:G.米勒(1920-),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记忆方面的研究十分著名。他1956年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

献奖,196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1、Clark L.Hull:赫尔(1884-1952),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心理、机制和适应性行为》、《行为纲要》等。193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2、Jerome Kagan:凯根(1929-),美国心理学家,对婴儿和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气质的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研究表明:个体气质的差异既受环境影响又受基因制约。1987年获美

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3、Carl G.Jung: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

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24、Ivan P.Pavlov:巴甫洛夫(1849-1936),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25、Walter Mischel:米歇尔(1930-),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他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自我控制以及

人格差异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6、Harry F.Harlow:哈洛(1905-1981),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27、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

奖。

28、Jerome S.Bruner:布鲁纳(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语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一贡献。196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9、Emest R.Hilgard:希尔加德(1904-2001),美国心理学家,早期研究动物和人的条件反射,后来研究人的动机作用和无意识过程,晚年主要从事美国心理学史的研究。194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0、Lawrence Kohlberg: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

反响。

31、Martin E.P.Seligman:塞利格曼(1942-),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32、Ulric Neisser:奈瑟尔(1928-),美国认知心理学家,1967年著《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开始。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记忆、智力以及自我概念。他对自然环境下关于生活事件的记忆和个体、群体在测验成绩上的差异的研究十分著名。198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33、Donald T.Campbell:坎贝尔(1918-1996),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进化哲学(Evolutionary philosophy)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家之一,进化认识论(Evolutionary epistenology)的奠基者。197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4、Roger Brown:布朗(1925-1997),美国心理学家,由于对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以及词语是如何指代事物的等方面的研究而著名。另外,他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课本影响十分广泛。1972年当选为国

家科学院院士。

35、R.B.Zaionc:扎荣茨(192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因研究出生次序、家庭规模等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

的影响以及社会促进等问题而著名。197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6、Endel Tulving:托尔文(1927-),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在人类记忆方面的研究世界著名。他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并认为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功能。198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37、Herbert A.Simoa:西蒙(1916-1001),又名司马贺,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西蒙和纽厄尔等人共同创建了信息加工心理学,开辟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类思维的方向,推动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

学贡献奖,197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38、Noam Chomsky:乔姆斯基(1928-),美国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获得语言学界很高的评价,而且在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9、Edward E.Jones:琼斯(1928-1993),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积极推动社会心理学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对归因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977年获美

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40、Charles E.Osgood:奥斯古德(1916-1991),美国心理学家,致力于学习理论及其实验研究,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迁移模型。此外,他创立的语义分化法被广泛应用于人格、临床以及职业选择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3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

院士。

41、Solomon E.Asch:阿希(1907-199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她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特质的因素分析、测验编制以及文化因素和团体差异对测验分数的影响等方面。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

奖。

42、Gordon H.Bower:鲍威尔(1932-),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类记忆及其提取策略、编码策略

和范畴学习等。197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43、Harold H.Kelley:凯利(192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于群体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人际关系等方面。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44、Roger W.Sperry:斯伯里(1913-1994),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用测验的方法研究了裂脑病人的心理特征,证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显著差异,提出两个脑的概念。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

院士,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45、Edward C.Tolman:托尔曼(1836-1959),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193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46、Stanley Milgram:米尔格兰姆(1933-1984),美国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了大量研究,由于

对从众行为的研究而著名。米尔格兰姆由于对心理学的创造性的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

47、Arthur R.Jensen:詹森(192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师从H.J.艾森克,受艾森克人格研究中定量的和实验的方法的影响很大。他主要研究了个体学习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发展和遗传对智力和学习的影

响。

48、Lee J.Cronbach:克隆巴赫(1916-2001),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创建了一套常用的衡量心理或教育测验可靠性的方法――“克隆巴赫α系数”(Cronbach 's coefficient alpha),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确定测量误差的统计模型。195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

贡献奖,197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49、John Bowlby:波尔比(1907-1990),英国心理学家,杰出的儿童精神病学家。他将心理分析、认知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统合在一起,纠正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童年经历的过分强调和对真正创伤的忽视。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0、Wolfgang Kohler:科勒(1887-1967),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研究了知觉规律,提出知觉的格式塔原则;还进行了猿猴行为的研究,提出动物学习的顿悟理论。194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51、David Wechsler:韦克斯勒(1896-1981),美国心理学家,韦氏智力测验的编制者。经过早年的研究与施测,他认为斯坦福―比奈测验只适用于儿童,而对成人则无法使用。于是他从1934年开始制定成人量表,并创造性地把比奈依据心理年龄计算智商的方法改换成运用统计方法计算的离差智商。

52、S.S.Stevens:斯蒂文斯(1906-1973),美国心理物理学家,以研究声音强度的感觉性而闻名。他提出了新的感觉等级评定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感官的感觉强度;还提出了心理物理的幂函数定律,弥补了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不足。194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

贡献奖。

53、Joseph Wolpe:沃尔普(1915-1997),美国行为治疗心理学家。他的实验研究表明,动物神经性症状的产生和治疗都是习得的。因此,他认为治疗人类神经症的方法也可由此发展而来,于是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以减少神经症行为,并从该范式出发,发展了系统脱敏技术。

54、D.E.Broadbent:布罗德本特(1926-1993),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做出了很大贡献。197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5、Roger N.Shepard:谢巴德(1929-),美国心理学家,由于对人脑加工过程的特性的研究而荣获国家科学奖。他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精神的认识,而且对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

士。

56、Michalel l.Posner:波斯纳(1936-),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与选择性注意有关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以及人在获取新技能的过程中大脑所发生的变化。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

奖,198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57、Theodore M.Newcomb:纽康姆(1903-1984),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个体的社会化、大学对学生的影响、问题青年的矫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1956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8、Elizabeth F.Loftus:洛夫特斯(1944-),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早期研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后来转而研究人类的记忆活动,并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她在过去事件的信息是怎样塑造人类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