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倒装句

古汉语倒装句

古汉语倒装句
古汉语倒装句

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及相关

[摘要]主谓倒装是指主谓成分位置变换,而句法关系不变的一种言语表达形式,是古汉语中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按其谓语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将它区分为形容词谓语的倒装、名词谓语的倒装、代词谓语的倒装、动词谓语的倒装、副词谓语的倒装等多种类别。主谓倒装句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只有结合多方面理论来分析它,才会得出更全面更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倒装范畴三个层面

所谓“倒装”,有两种情况,一是句子成分位置变换了,句法关系也变了;一是句子成分位置变换了,句法关系不变。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谓倒装,指的是后一种情况,它包括如下几类:

1.形容词谓语的倒装。这一类主要出现在感叹句中,如:

(1)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野哉,由也!《论语〃子路篇》

以上为形容词谓语前置,其主语、谓语的结构比较简单。还有较复杂的,如:(3)大哉,尧之为君也!《孟子〃滕文公上》

(4)危哉,楼子之为寿也!《战国策〃赵策》

以上后置的主语都由主谓短语构成。还有主语由动词构成的,如:

(5)易哉,为君!《韩非子〃难二》

(6)善哉,问也!《孟子〃梁惠王下》

2.名词谓语的倒装。这一类在感叹句中较多,疑问句里也有。如:

(1)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2)君哉,舜也!《孟子〃滕文公上》

以上为名词谓语的前置,其主语多是一个单一的名词。

3.(疑问)代词谓语的前置。这种情况只在疑问句中出现,如:

(1)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

(2)谁可使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类倒装句里谓语多为疑问代词“谁”、“何”等,且主语多为“所”、“者”等名词性结构。

4.动词谓语的倒装。这种情况古汉语中例句不多,且大多出现在感叹句、祈使句中,陈述句中也有些,如:

(1)死矣,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2)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两例主语较为简单,也有主语是主谓短语,谓语是述宾结构的,如:(3)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

(4)若崩,厥角稽首。《孟子〃尽心下》

5.副词谓语的倒装。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感叹句中,如:

(1)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2)甚矣,天下之惑!《庄子〃在宥》

以上谓语部分皆由程度副词“甚”构成,且语气词都为感叹语气“矣”。“甚”充当谓语,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有其构成条件:上面例中主语均为主谓短语;其主谓短语的谓语成分都可由“甚”修饰。

6.诗文中出现的主谓倒装。如: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

(2)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幽风〃七月》

这类倒装只出现在古诗文中,主要是写诗时为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而作的临时变动,今人的格律诗中也有。因为它主要是为形式需要而作的倒装,与内容无关,本文不予讨论。

对于古汉语主谓倒装句,一般只认为它是“文言特殊句法”,和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至于其形成原因,一般作“强调突出”解释。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主谓倒装现象也较多。我们在此作以比较:

1.形容词谓语的倒装。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有三点不同,现代汉语中,(1)谓语一般不提前,如不说“真美啊,这张画!”(2)一般在形容词谓语前加“真、好、太”等表程度、肯定的“字眼”,不只用一个形容词作谓语。如不说“这张画美啊!”(3 )一般只在全句后加语气词,主语后不加。如不说“这张画啊,真美啊!”

2.名词谓语的倒装。有人说现代汉语里名词谓语不提前,不说“北京人,他”,“星期一,今天”。这不够准确,在实际口语中,我们常遇到名词谓语提前的现象,如:

(1)甲:今天星期几了?

乙:星期一,今天。

(2)甲:来人多大?

乙:是个老头子。

甲:(寻思道)老头子,他?

(3)甲:下一站哪儿?

乙:鼓楼,下一站。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谓语倒装依赖语言环境较强,其主语多可承前或蒙后省

略。

3.(疑问)代词谓语提前。有人说在现代汉语里,“什么”既不能做谓语,更不能倒装。如不能说“你所说的达,什么?”(何哉,尔所谓达者?),更不能说“什么,他们所说的达”。这即是说,(疑问)代词作谓语在现代汉语里不可倒装。这也不够完备,试看:

(1)怎么了,你?《荷花淀》孙犁

(2)谁呀,门口那位?《十月》91年8期118页

只不过在现代汉语里这样的倒装句并不常见而已。

4.动词谓语的倒装。有人说现代汉语口语里,简单的动词谓语也可提前,这里,实际上牵涉到一个古今互译的问题,古文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以求准确,意译为辅,以求通顺。如:

(1)如此乎,礼之急也!

(2)到了这种地步了吗,礼法的迫切!

5.副词谓语的倒装。这一类,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例证。主要因为现代汉语里并不存在副词充当谓语的现象(不包括单独回答问题)。但在古汉语中副词作谓语的现象却很常见,如: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赵策》

(2)九而效之,罪又甚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总之,古今汉语中的主谓倒装在结构上是相同的,象现代汉语主谓倒装句一样,古汉语里只要有这种句子形式的常式句,也会找到相应的主谓倒装句(即变式句)。

谈到主谓倒装句,必然要牵涉到它的研究范畴问题。主谓倒装句倒底是属语法范围,还是属修辞范畴,还没有一个定论。一般说来,研究古汉语的人侧重于将它放在语法部分来研究,而研究现代汉语的人则侧重于将它放在修辞部分来讨论,极少有人明确提出主谓倒装句当属语法现象还是修辞现象这一点,多是因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着落点不同,无意中把它归为不同的类属。

我们认为,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和现代汉语主谓倒装句一样,既不是单一的语法问题,也不是纯粹的修辞现象,而是既牵涉语法又联系修辞的语用问题。既然古今汉语主谓倒装句同一,我们也可借助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来分析它。

一般说来,汉语语序包括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我们要将三个平面区分开来,如果改变了句子成份的次序,原句的深层语义关系不变,但语法结构关系变了,语用风格也随之变化,这是句式的变换,属语法平面。如,客人来了(主谓)——来客人了(动宾)。如果改变了句子成份

的次序,原句的语法关系不变,语义内容却发生了变化,这是属语义平面。如,我打他(主—谓—宾)——他打我(主—谓—宾)。如果改变了句子成份的语序然而不改变其原句的语法结构关系及深层语义关系,只是某些语用风格色彩发生了变化,这是句子成份的倒装,属于语用平面。主谓倒装是属于语用平面的问题。

其次,三个平面之间又是密切相联的。语序的变化离不开三个平面中任何一个平面。讨论其中任何一个平面,势必要牵及另外两个平面。语序的变化要以句法为基础,没有句法前提,也就谈不上语用问题。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因而语序也就显得尤其重要,成为汉语表达意义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没有这一固定语序的语法基础,语言交际势必混乱。而“主—谓”结构又是汉语长期以来最稳固的语法句型,是任何句式变化的原始出发点,句法关系再怎样变化,都摆脱不了这一基本的句型范式。

同一种语言现象,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语法学研究句法结构关系,即“语言是怎样构成的”,故而它着重于描写其语法特征;修辞学研究其表达效果,即“语言是应该怎样使用的”,故而着重分析其倒装效用,但二者都不足概括主谓倒装句的全部。而语用学研究的是制约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即“语言是怎样使用的”,它既联系了语法——主谓倒装从何而来,又联系到修辞——主谓倒装句形成的原因,又涵盖了语法修辞都不曾注意到的问题——如呼语后置、追补主语等现象。所以,要全面解决主谓倒装句问题,只有将其放在三个平面上来作具体的分析。弄清了这一事实,我们就可以因此把主谓倒装与古汉语里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倒装现象.商务印书馆,1993.

[2] 康瑞宗.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3]黎锦熙.比较文法.中华书局, 1986.

[4] 王希杰.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⑴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 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顺说应是:室美哉! 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 ⑶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顺说应是: 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 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⑴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讲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历史、文化、经济、科学、军事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近代以来,鲁迅、胡适等人倡导的文言文改革,主张用白话文交流和写作。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一、引入句子成分和现代汉语中句子各成份顺序以及文言文倒装句概念。 “杨慧写字” (确定句子的主、谓、宾,请同学们随意添加修饰性成份,丰富这个句子) (漂亮的)杨慧【在教室里】写<完了>(老师布置的)字。 (定)主[状]谓<补>(定)宾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翻译成白话文的语序) 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下划船游览。(状语放在谓语之后。是一种状语后置) 古人之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这就是倒装句的概念,完全不同于白话文的顺序,既有前置也有后置,下面我们用成份分析法来看看具体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二、成份分析法:(判断句中定语、宾语、状语、谓语顺序的颠倒,来判断前置后置)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⑨。秦昭王⑩闻之,使人遗(11)赵王书,愿以(12)十五城请易(13)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14)见欺(15);欲勿予,即(16)患(17)秦兵之(18)来。(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19)秦者,(定语后置句)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20)知之?”(宾语前置,何、孰、谁等疑问代词做宾语)对(21)曰:“臣尝有罪,窃计(22)欲亡走燕(23)。臣舍人相如止(24)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25)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26),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7),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28)。今君乃(29)亡赵走燕(30),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 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莫振救之《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 (4)宾语前置例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 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唯利是图。(唯图利) 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③项伯东向坐(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③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几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查题型:翻译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句式在高考中虽然没有单独设题,但是在翻译题中,有时会碰到文言句式,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下面我们主要学习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二、倒装句的几种类型 谓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句中,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样就造成了宾语前置,当然,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 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疑 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良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唯命是从。 唯你是问。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A、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B、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之。( 成语) C、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定语后置句 1、什么是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 2、常见的几种格式 A、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 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代汉语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⑥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做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指南录后序》)——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2)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大多要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助词作为形式上的标志。主要格式如下: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例句中“可使报秦”做“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马,吃一顿可能吃尽一石粟。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带着高耸的切云帽。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实验中学范富林)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8.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10.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1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12.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 13.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14.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5.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6.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7.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倒装句 【教学设想】: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除了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经常涉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因此,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常常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句式的特点。倒装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最难的一种,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课内出现的一些倒装句的复习,让学生熟悉倒装句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辨识这种句式,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句式逐渐地接触,有所了解,但是缺乏整体认识和知识的归纳。所以,在初三下学期,引导学生复习典型的例句,归纳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学会鉴别倒装句。 2、借助倒装句特点,结合语境正确地理解和翻译。 【教学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古人说话有时候会颠倒着说,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中,作者说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原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忌不自信。 像这种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倒装句。今天我们要复习和探讨的就是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知识准备。 (一)倒装句----即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二)句子成分及构成: 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 附属成分(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例句: ①水鸟梳理羽毛 主谓宾 ②我相信自己 主谓宾 句子成分------由词或短语充当 主语和宾语常用词或词充当。 谓语常用词充当。 (三)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 水鸟梳理羽毛。

文言文倒装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忌不自信。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②沛公安在?译:“沛公在哪里?”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译:“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导读: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 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文言句式倒装句

2倒装句 词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调词序固定,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主语——谓语——宾语”这一顺序不能颠倒,定语和状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补语在它们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等等。这个语法规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特点。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一些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里少有的,这就是倒装句。 (1)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例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琳坏足如现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澜,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在 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 ①介宾倒装。例如: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何”,疑问代词。“以”,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 ,介词) ②谓宾倒装。例如: 何有于我哉! (《论语》)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文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要前置:例如: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日 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例谈古诗词中的倒装现象 倒装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古人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予以颠倒。如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的语序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我们阅读古诗词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有可能误解文意,以致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古诗词中的倒装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倒词、倒句、倒叙。 一、倒词 倒词指的是词语顺序出现颠倒。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李清照《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正常语序应为“烟染柳浓,笛吹梅怨”。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簌簌衣巾落枣花”正常语序应为“簌簌枣花落衣巾”。 二、倒句

倒句指的是改变诗词中句子的顺序,一般是倒置诗词中相临两句的顺序。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其正确语序应为“秦娥梦断秦楼月,箫声咽”。李清照《永遇乐》:“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其正确语序应为“谢他酒朋诗侣,来相招,香车宝马”。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三、倒叙 倒叙是将事理的顺序倒过来叙述。如张仲素《秋闺思》:“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一、二句写思妇醒来时的情景,三、四句写她的梦境,运用了倒叙写法。正常语序应先写三四句,再写一二句。作者以饱蘸同情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词的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表现了词人的苦恋之情和孤寂之感。 古人为什么喜欢运用倒装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出于押韵的需要。诗词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之美。为此,不少古诗词运用了倒装。如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一、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