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图片及公式表格

图片及公式表格

图片及公式表格
图片及公式表格

专用术语

经验常数椭球轴半径

砂轮切削刃形状常数Sg磨粒间距

金刚石磨粒修整交错区Vg磨粒体积参数

A 切削深度磨粒在晶胞内体积

b 切削宽度简单晶胞体积

修整金刚石宽度v 砂轮转速

静态切削刃剖面密度x,y,z 砂轮坐标

静态切削刃密度磨粒中心位置

静态切削刃粘合边密度金刚石修整高度

磨粒密度磨粒高度

D 分形维数磨粒断裂高度

粒径修整效果参数

平均粒径断裂角随机数

等效粒径方差

修整进给磨粒间距随机数

已修整磨粒的残留断裂制动参数

Gigk磨粒位置矢量H 噪音函数

h’断裂振幅前角

M 砂轮网格或砂砾数目轮廓解析总长

m 经验指数刻度长度

n 经验指数磨粒尺寸的标准偏差

Nkin动态切削刃面密度正态分布函数

Nst静态切削刃面密度X抽样数据

P(x) 概率函数断裂频率随机数

q 速率比自然频率

切削刃经验常数

表一

一维模型切削刃密度因素([4])

参考模型形状速率比切削深度磨粒尺尺寸静态(SF)(SR)(DC)寸(GS)数目(Nst)

Fig.1砂轮地形解析图解,(a)良好,(b)中等,(c)粗长度。

表二

砂轮参数符号实验技术

磨粒浓度扫描电子显微镜磨粒基圆半径共焦扫描显微镜磨粒凸出高度共焦扫描显微镜

[1] R. Komanduri, Machining and grinding: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lassical papers,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46 (3) (1993) 80–132.

[2] American Machinist, 14th Inventory of Metalworking Equipment,November 1989.

[3] M.E. Merchant, An Interpretive Review of 20th Century Machining and Grinding Researc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4] H.K. Tonshoff,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grinding processes,Annals of the CIRP 41 (2) (1992) 677–688.

[5] J. Peklenik, Ermittlung von geometrischen und physikahschen Kenngro′?en fur die Grundlagenforschung beim Schleifen, Dr Ing.Dissertation, RWTH Aachen, Germany, 1957.

[6] J. Verkerk, Final report concerning CIRP cooperative work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grinding wheel topography, Annals of the CIRP 26(2) (1977) 385–395.

[7] G. Kassen, Beschreibung der elementaren Kinematik des Schleifvorganges,Dr Ing. Dissertation, TH Aachen, Germany, 1969.

[8] G. Werner, Kinematik und Mechanik des Schleifprozesses, Dr Ing. Dissertation, TH Aachen, Germany, 1971.

[9] W. Lortz, Schleifscheibentopographie ung Spanbildungsmechanismus beim Schleifen, Dr Ing. Dissertation, TH Aachen, Germany,1975.

[10] J. Triemel, Untersuchungen zum Stirnschleifen von Schnellarbeitsstalen mit Bornitridwerkzeugen, Dr Ing. Dissertation, TU Hannover, Germany, 1975.

[11] K. Yegenoglu, Berechnung von Topogrpahiekengro′?en zur Auslegung von CBN-Schleifprozessen, Dr Ing. Dissertation, RWTH Aachen, 1986.

[12] N.O. Meyers, Characterization of surface roughness, Wear 5 (3)(1962)

182–184.

[13] J. Peklenik, Contribution to the correlation theory for the grinding proces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86 (1) (1964) 383–388.

[14] H.T. McAdams, The role of topography in the cutting performance of abrasive tool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86 (1) (1964) 75–81.

[15] C.M. Stralkowski, S.M. Wu, R.E. DeVor, Characterization of grinding wheel profiles by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s,Journal of Machine and Tool Design Research 9 (2) (1969) 145–163.

[16] R.E. DeVor, S.M. Wu, Surface profile characterization by

autoregressive-moving average model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94 (3) (1972) 825–832.

[17] S.M. Pandit, M. Wu, Characterization of abrasive tools by continuous time seri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95 (1973) 821–826.

[18] S.M. Pandit, Optimal Systems Analysis and Control via Time Series, Preliminary Report, Production Engineering Divis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72.

[19] S.J. Deutsch, S.M. Wu,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ameters of an autoregressive model and grinding wheel constituent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95 (1973) 979–982.

[20] Z.B. Hou, R. Komanduri, On the mechanics of the grinding process—Part I. Stochastic nature of the grind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43 (15) (2003) 1579–1593.

[21] T.W. Liao, Fractal and DDS characterization of diamond wheel profiles,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53 (3–4) (1995)567–581.

[22] Y.M. Ali, L.C. Zhang, Surface roughness prediction of ground components using a fuzzy logic approach,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89–90 (1998) 561–568.

[23] W.B. Rowe, L. Yan, I. Inasaki, S. Malkin,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grinding, Annals of the CIRP 43 (2) (1994) 521–531.

[24] B.B. Mandelbrot, Les Objets Fractales, Flammarion, France, 1975.

[25] Y. Zhang, Y. Luo, J.F. Wang, Z. Li, Research on the fractal of surface topography of grin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41 (2001) 2045–2049.

[26] L. Shangping, L. Jie, L. Li, C. Shousheng, S. Wengui, P. Huiqin,Study of the ground workpiece surface topography in high-speed precision grinding using a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139 (2003) 263–266.

[27] M. Bigerelle, D. Najjar, A. Iost, Multiscal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wear–a fractal models of the grinding process, Wear 258 (1–4) (2005)232–239.

[28] X. Chen, W.B. Row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the grinding process. Part I: generation of the grinding wheel surf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36 (8) (1996) 871–882.

[29] P. Koshy, V.K. Jain, G.K. Lal, Stochastic simulation approach to modelling

diamond wheel topograp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37 (6) (1997) 751–761.

[30] A.A. Torrance, J.A. Badg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raverse dressing of vitrified grinding wheel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40 (12)

(2000) 1787–1811.

[31] S. Malkin, Grinding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achining with Abrasive, Wiley, New York, 1989.

[32] D.R. Askeland,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aterials, third ed.,Chapman and Hall, United Kingdom, 1998.

[33] R. Komanduri, M.C. Shaw,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abrasive material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96 (1974) 145–156.

[34] P. Koshy, V.K. Jain, G.K. Lal, A model for the topography of diamond grinding wheels, Wear 169 (2) (1993) 237–242.

[35] S. Malkin, N.H. Cook, The wear of grinding wheels - Part I. Fracture wear,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93 (1971) 1129–1133.

[36] J.A. Kirk, An evaluation of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single and polycrystal grit aluminum-oxide grinding wheel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98 (1976)

189–195.

[37] W.B. Rowe, X. Chen, M.N. Morgan, The identification of dressing strategies for optimal grinding wheel performa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MTDR Conference, 1993, pp. 195–202.

[38] J.B.J.W. Hegeman, Fundamentals of Grinding: Surface Conditions of Ground Materials,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Netherlands,2000.

[39] A. Bu¨ttner, Das Schleifen spro¨dharter Werkstoffe mit Diamant-Topfscheiben unter besonderer Beru¨cksichtigung des Teifschleifens, Dr Ing. Dissertation, TU Hannover, Germany, 1968.

[40] T. Wilson, Confocal Microscopy, Academic Press,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0.

[41] G.R. Johnson, T.J. Holmquist, A computational constitutive model for brittle materials subjected to large strains in: M.A. Meyers, L.E. Murr, K.P. Staudhammer (Eds.), Shock-wave and High-strain rate Phenomena in Materials,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1992, pp. 1075–1081

el表格公式大全

Excel 表格公式大全 1.查找重复内容:=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计算周岁年龄=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用出生年月计算虚岁年龄=DATEDIF(A1,TODAY(),"y")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 "),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SUM(K2:K56)?——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AVERAGE(K2:K56)?——对K2?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RANK(K2,K$2:K$56)?——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K2*0.3+M2*0.3+N2*0.4?——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MAX(K2:K56)?——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MIN(K2:K56)?——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Excel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汇总篇】

Excel 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汇总篇】 篇一:Excel 常用电子表格公式汇总 Excel 常用电子表格公式汇总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 =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 18 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 男 "," 女 "),IF(MOD(MID(C2,17,1),2)=1," 男 "," 女 ")) 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5、求和: =SUM(K2:K56)——对 K2 到 K56 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6、平均数: =AVERAGE(K2:K56)——对 K2 K56 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7、排名: =RANK(K2,K$2:K$56)——对 55 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8、等级: =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9、 学期总评: =K2*0.3+M2*0.3+N2*0.4 ——假设 K 列、 M 列和 N 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 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10、最高分: =MAX(K2:K56) ——求 K2 到 K56 区域(55 名学生)的最高分; 11、最低分: =MIN(K2:K56) ——求 K2 到 K56 区域(55 名学生)的最低分; 12、分数段人数统计: (1) =COUNTIF(K2:K56,"100") ——求 K2 到 K56 区域 100 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57 单元格; (2)=COUNTIF(K2:K56,">=95")-K57 ——求 K2 到 K56 区域 95~99.5 分的人数;假设把结 果存放于 K58 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求 K2 到 K56 区域 90~94.5 分的人数; 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59 单元格; (4) =COUNTIF(K2:K56,">=85")-SUM(K57:K59)——求 K2 到 K56 区域 85~89.5 分的人数; 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60 单元格; (5) =COUNTIF(K2:K56,">=70")-SUM(K57:K60)——求 K2 到 K56 区域 70~84.5 分的人数; 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61 单元格; (6) =COUNTIF(K2:K56,">=60")-SUM(K57:K61)——求 K2 到 K56 区域 60~69.5 分的人数; 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62 单元格; (7) =COUNTIF(K2:K56," 说明:COUNTIF 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如:=COUNTIF(C2:C351,"男") ——求 C2 到 C351 区域(共 350 人)男性人数; 1 / 10

inpExcel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

Excel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 授课:XXX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 =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 ,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 "),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 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AVERAGE(K2:K56) ——对K2 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K2*0.3+M2*0.3+N2*0.4 ——假设K列、M 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8、分数段人数统计: (1)=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7单元格; (2)=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 授课:XXX

EXCEL表格计算的部分公式

=(Sheet1!B3/Sheet2!B3) =(Sheet1!C4/Sheet2!C4) =(Sheet1!D5/Sheet2!D5) =(Sheet1!E6/Sheet2!E6) =(Sheet1!F7/Sheet2!F7) =(Sheet1!G8/Sheet2!G8) =(Sheet1!H9/Sheet2!H9) =(Sheet1!I10/Sheet2!I10) =(Sheet1!J11/Sheet2!J11) =(Sheet1!K12/Sheet2!K12) =(Sheet1!L13/Sheet2!L13) =(Sheet1!M14/Sheet2!M14) =(Sheet1!N15/Sheet2!N15) =(Sheet1!O16/Sheet2!O16) =(Sheet1!P17/Sheet2!P17) =(Sheet1!Q18/Sheet2!Q18) =(Sheet1!R19/Sheet2!R19) =(Sheet1!S20/Sheet2!S20) =(Sheet1!T21/Sheet2!T21) =(Sheet1!U22/Sheet2!U22) =(Sheet1!V23/Sheet2!V23) =(Sheet1!W24/Sheet2!W24) =(Sheet1!X25/Sheet2!X25) =(Sheet1!Y26/Sheet2!Y26) =(Sheet1!Z27/Sheet2!Z27) =(Sheet1!AA28/Sheet2!AA28) =(Sheet1!AB29/Sheet2!AB29) =(Sheet1!AC30/Sheet2!AC30) =(Sheet1!AD31/Sheet2!AD31) =(Sheet1!AE32/Sheet2!AE32) =('2004年'!B3+'2005年'!B3+'2006年'!B3+'2007年'!B3+'2008年'!B3+'2009年'!B3+'2010年'!B3+'2011年'!B3+'2012年'!B3+'2013年'!B3+'2014年'!B3) =('2004年'!C4+'2005年'!C4+'2006年'!C4+'2007年'!C4+'2008年'!C4+'2009年'!C4+'2010年'!C4+'2011年'!C4+'2012年'!C4+'2013年'!C4+'2014年'!C4) =('2004年'!D5+'2005年'!D5+'2006年'!D5+'2007年'!D5+'2008年'!D5+'2009年'!D5+'2010年'!D5+'2011年'!D5+'2012年'!D5+'2013年'!D5+'2014年'!D5) =('2004年'!E6+'2005年'!E6+'2006年'!E6+'2007年'!E6+'2008年'!E6+'2009年'!E6+'2010年'!E6+'2011年'!E6+'2012年'!E6+'2013年'!E6+'2014年'!E6) =('2004年'!F7+'2005年'!F7+'2006年'!F7+'2007年'!F7+'2008年'!F7+'2009年'!F7+'2010年'!F7+'2011年'!F7+'2012年'!F7+'2013年'!F7+'2014年'!F7) =('2004年'!G8+'2005年'!G8+'2006年'!G8+'2007年'!G8+'2008年'!G8+'2009年'!G8+'2010年'!G8+'2011年'!G8+'2012年'!G8+'2013年'!G8+'2014年'!G8)

excel表格计算开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xcel表格计算开方 篇一:excel常用的函数计算公式大全(一看就会) excel的常用计算公式大全(一看就会) 一、单组数据加减乘除运算: ①单组数据求加和公式:=(a1+b1) 举例:单元格a1:b1区域依次输入了数据10和5,计算:在c1中输入=a1+b1 后点击键盘“enter(确定)”键后,该单元格就自动显示10与5的和15。②单组数据求减差公式:=(a1-b1)举例:在c1中输入=a1-b1即求10与5的差值5,电脑操作方法同上;③单组数据求乘法公式:=(a1*b1)举例:在c1中输入=a1*b1即求10与5的积值50,电脑操作方法同上;④单组数据求乘法公式:=(a1/b1)举例:在c1中输入=a1/b1即求10与5的商值2,电脑操作方法同上;⑤其它应用: 在d1中输入=a1^3即求5的立方(三次方); 在e1中输入=b1^(1/3)即求10的立方根 小结:在单元格输入的含等号的运算式,excel中称之

为公式,都是数学里面的基本运算,只不过在计算机上有的运算符号发生了改变——“×”与“*”同、“÷”与“/”同、“^”与“乘方”相同,开方作为乘方的逆运算,把乘方中和指数使用成分数就成了数的开方运算。这些符号是按住电脑键盘“shift”键同时按住键盘第二排相对应的数字符 号即可显示。如果同一列的其它单元格都需利用刚才的公式计算,只需要先用鼠标左键点击一下刚才已做好公式的单元格,将鼠标移至该单元格的右下角,带出现十字符号提示时,开始按住鼠标左键不动一直沿着该单元格依次往下拉到你 需要的某行同一列的单元格下即可,即可完成公司自动复制,自动计算。 二、多组数据加减乘除运算: ①多组数据求加和公式:(常用) 举例说明:=sum(a1:a10),表示同一列纵向从a1到a10的所有数据相加;=sum(a1:j1),表示不同列横向从a1到 j1的所有第一行数据相加;②多组数据求乘积公式:(较常用) 举例说明:=pRoduct(a1:j1)表示不同列从a1到j1 的所有第一行数据相乘;=pRoduct(a1:a10)表示同列从a1到a10的所有的该列数据相乘;③多组数据求相减公式:(很少用) 举例说明:=a1-sum(a2:a10)表示同一列纵向从a1到

电子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电子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1.去掉最高最低分函数公式: =SUM(所求单元格…注:可选中拖动?)—MAX(所选单元格…注:可选中拖动?)—MIN(所求单元格…注:可选中拖动?) (说明:“SUM”是求和函数,“MAX”表示最大值,“MIN”表示最小值。)2.去掉多个最高分和多个最低分函数公式: =SUM(所求单元格)—large(所求单元格,1)—large(所求单元格,2) —large(所求单元格,3)—small(所求单元格,1) —small(所求单元格,2) —small(所求单元格,3) (说明:数字123分别表示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和第一小第二小第三小,依次类推) 3.计数函数公式: count 4.求及格人数函数公式:(”>=60”用英文输入法) =countif(所求单元格,”>=60”) 5.求不及格人数函数公式:(”<60”用英文输入法) =countif(所求单元格,”<60”) 6.求分数段函数公式:(“所求单元格”后的内容用英文输入法) 90以上:=countif(所求单元格,”>=90”) 80——89:=countif(所求单元格,”>=80”)—countif(所求单元格,”<=90”) 70——79:=countif(所求单元格,”>=70”)—countif(所求单元

格,”<=80”) 60——69:=countif(所求单元格,”>=60”)—countif(所求单元格,”<=70”) 50——59:=countif(所求单元格,”>=50”)—countif(所求单元格,”<=60”) 49分以下: =countif(所求单元格,”<=49”) 7.判断函数公式: =if(B2,>=60,”及格”,”不及格”) (说明:“B2”是要判断的目标值,即单元格) 8.数据采集函数公式: =vlookup(A2,成绩统计表,2,FALSE) (说明:“成绩统计表”选中原表拖动,“2”表示采集的列数) 公式是单个或多个函数的结合运用。 AND “与”运算,返回逻辑值,仅当有参数的结果均为逻辑“真(TRUE)”时返回逻辑“真(TRUE)”,反之返回逻辑“假(FALSE)”。条件判断 AVERAGE 求出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数据计算 COLUMN 显示所引用单元格的列标号值。显示位置 CONCATENATE 将多个字符文本或单元格中的数据连接在一起,显示在一个单元格中。字符合并 COUNTIF 统计某个单元格区域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数目。条件统计 DATE 给出指定数值的日期。显示日期

excel中的一些常用计算公式

如何使用电子表格excel中的一些常用计算公式 2010-05-11 23:17:27| 分类:电脑赤脚医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年龄计算公式: =IF((YEAR(E2)=2008)*(MONTH(E2)>8),0,2008-YEAR(E2) IF(MONTH(E2)<=8,0,-1)) 其中e2为单元格,2008为当前年份 二、身份证号中提取出生年月= MID(J11, 7, 4) & "年" & MID(J11, 11, 2) & "月" & MID(J11, 13, 2)&"日" 三、班级平均分公式=IF(COUNTIF($C$2:$C$24,J26)=0,"",SUMIF($C$2:$C$24,J26,$D$2)/COUNTIF($C$2:$C$24,J26)) 四、Excel表中身份证号码提取出生年月、性别、年龄的使用技巧 如何从Excel表中的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生年月、性别、年龄呢?看了本文就知道了。 方法一: 1.Excel表中用身份证号码中取其中的号码用:MID(文本,开始字符,所取字符数); 2.15位身份证号从第7位到第12位是出生年月日,年份用的是2位数。 18位身份证号从第7位到第14位是出生的年月日,年份用的是4位数。 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表示出生年、月、日的数字,用文本函数MID()可以达到目的。MID()——从指定位置开始提取指定个数的字符(从左向右)。 对一个身份证号码是15位或是18位进行判断,用逻辑判断函数IF()和字符个数计算函数LEN()辅助使用可以完成。综合上述分析,可以通过下述操作,完成形如1978-12-24样式的出生年月日自动提取: 假如身份证号数据在A1单元格,在B1单元格中编辑公式 =IF(LEN(A1)=15,MID(A1,7,2)&"-"&MID(A1,9,2)&"-"&MID(A1,11,2),MID(A1,7,4)&"-"&MID(A1,11,2)&"-"&MID(A1,13,2)) 回车确认即可。 如果只要“年-月”格式,公式可以修改为 =IF(LEN(A1)=15,MID(A1,7,2)&"-"&MID(A1,9,2),MID(A1,7,4)&"-"&MID(A1,11,2)) 3.这是根据身份证号码(15位和18位通用)自动提取性别的自编公式,供需要的朋友参考: 说明:公式中的B2是身份证号 根据身份证号码求性别: =IF(LEN(B2)=15,IF(MOD(VALUE(RIGHT(B2,3)),2)=0,"女","男"),IF(LEN(B2)=18,IF(MOD(VALUE(MID(B2,15,1)),2)=0,"女","男"),"身份证错")) 根据身份证号码求年龄: =IF(LEN(B2)=15,2007-VALUE(MID(B2,7,2)),if(LEN(B2)=18,2007-VALUE(MID(B2,7,4)),"身份证错")) 4.Excel表中用Year\Month\Day函数取相应的年月日数据; 方法二:

Excel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

Excel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 2011-04-24 08:53:41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 =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 "),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AVERAGE(K2:K56) ——对K2 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K2*0.3+M2*0.3+N2*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8、分数段人数统计: (1)=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7单元格; (2)=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K2到K56区域90~9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9单元格; (4)=COUNTIF(K2:K56,">=85")-SUM(K57:K59) ——求K2到K56区域85~8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0单元格;

2020年excel表格计算公式大全、使用技巧

AND “与”运算,返回逻辑值,仅当有参数的结果均为逻辑“真(TRUE)”时返回逻辑“真(TRUE)”,反之返回逻辑“假(FALSE)”。条件判断 AVERAGE 求出所有参数的算术平均值。数据计算 COLUMN 显示所引用单元格的列标号值。显示位置 将多个字符文本或单元格中的数据连接在一起,显示在一个单元格中。字符CONCATENATE 合并 COUNTIF 统计某个单元格区域中符合指定条件的单元格数目。条件统计 DATE 给出指定数值的日期。显示日期 DATEDIF 计算返回两个日期参数的差值。计算天数 DAY 计算参数中指定日期或引用单元格中的日期天数。计算天数 DCOUNT 返回数据库或列表的列中满足指定条件并且包含数字的单元格数目。条件统计 FREQUENCY 以一列垂直数组返回某个区域中数据的频率分布。概率计算 IF 根据对指定条件的逻辑判断的真假结果,返回相对应条件触发的计算结果。条件计算 INDEX 返回列表或数组中的元素值,此元素由行序号和列序号的索引值进行确定。数据定位 INT 将数值向下取整为最接近的整数。数据计算 ISERROR 用于测试函数式返回的数值是否有错。如果有错,该函数返回TRUE,反之返回FALSE。逻辑判断 LEFT 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开始,截取指定数目的字符。截取数据 LEN 统计文本字符串中字符数目。字符统计 MATCH 返回在指定方式下与指定数值匹配的数组中元素的相应位置。匹配位置 MAX 求出一组数中的最大值。数据计算 MID 从一个文本字符串的指定位置开始,截取指定数目的字符。字符截取 MIN 求出一组数中的最小值。数据计算

计算公式、分组方法(表格)

《统计学原理》主要公式 第四章:统计数据的描述 一、平均数: (一)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 n x x x x n +++= ...2 1 加权算术平均数: ∑∑= + ++ +++= f xf x f f f f x f x f x n n n (2) 1 2 2 1 1 ) (∑∑? =f f x x (二)调和平均数 简单调和平均数: n x x n x h ∑∑= = 111 加权调和平均数:∑∑∑∑ ?==m m x x m m x h 1 1 (三)几何平均数 简单几何平均数:n n n G x x x x x π=??= (21)

加权几何平均数:∑=?? =+++f f n G x x x x x f f f f f f n n π (21) 2121... (四)中位数: 下限公式: d f f s X M m m l e ?-+ = -∑1 2 上限公式: d f f s X M m m u e ?-- = +∑1 2 (五)众数 下限公式: d X M l o ?++ = ??? 2 11 上限公式: d X M u o ?+- = ??? 2 12 (六)平均差 未分组资料: n x x D A ∑-= .. 已分组资料:∑∑-= f f x x D A .. (七)标准差

未分组资料:n x x ∑-= ) (2 σ 已分组资料:∑∑-= f f x x )(2 σ (八)离散系数(或标准差系数) %100?= x V σ σ 第五章抽样与参数估计 一、区间估计(参见教材P111) 二、样本容量确定 1.总体平均数的样本容量确定 (1)重置抽样条件下 )( 2 ? =σZ n (2)不重置抽样条件下 σ σ 2 2 2 22 )1(Z Z N N n +-= ? 2.总体比例的样本容量确定 (1)重置抽样条件下 ? -= 22 )1(P P Z n (2)不重置抽样条件下 ) 1()1()1(2 2 2 P P N P P N n Z Z -+--= ?

电子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电子表格常用函数公式 1、自动排序函数: =RANK(第1数坐标,$第1数纵坐标$横坐标:$最后数纵坐标$横坐标,升降序号1降0升) 例如:=RANK(X3,$X$3:$X$155,0) 说明:从X3 到X 155自动排序 2、多位数中间取部分连续数值: =MID(该多位数所在位置坐标,所取多位数的第一个数字的排列位数,所取数值的总个数) 例如:612730************在B4坐标位置,取中间出生年月日,共8位数 =MID(B4,7,8) =19820711 说明:B4指该数据的位置坐标,7指从第7位开始取值,8指一共取8个数字 3、若在所取的数值中间添加其他字样, 例如:612730************在B4坐标位置,取中间出生年、月、日,要求****年**月**日格式 =MID(B4,7,4)&〝年〞&MID(B4,11,2) &〝月〞& MID(B4,13,2) &〝月〞&

=1982年07月11日 说明:B4指该数据的位置坐标,7、11指开始取值的第一位数排序号,4、2指所取数值个数,引号必须是英文引号。 4、批量打印奖状。 第一步建立奖状模板:首先利用Word制作一个奖状模板并保存为“奖状.doc”,将其中班级、姓名、获奖类别先空出,确保打印输出后的格式与奖状纸相符(如图1所示)。 第二步用Excel建立获奖数据库:在Excel表格中输入获奖人以及获几等奖等相关信息并保存为“奖状数据.xls”,格式如图2所示。 第三步关联数据库与奖状:打开“奖状.doc”,依次选择视图→工具栏→邮件合并,在新出现的工具栏中选择“打开数据源”,并选择“奖状数据.xls”,打开后选择相应的工作簿,默认为sheet1,并按确定。将鼠标定位到需要插入班级的地方,单击“插入域”,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班级”,并按“插入”。同样的方法完成姓名、项目、等第的插入。 第四步预览并打印:选择“查看合并数据”,然后用前后箭头就可以浏览合并数据后的效果,选择“合并到新文档”可以生成一个包含所有奖状的Word文档,这时就可以批量打印了。

Excel电子表格计算公式使用方法25条公式技巧

常用电子表格公式 一、利用函数COUNTA统计本班的应考人数(总人数) 因为函数COUNTA可以计算出非空单元格的个数,所以我们在利用此函数时,选取本班学生名字所在单元格区域(B3~B12)作为统计对象,就可计算出本班的应考人数(总人数)。 二、利用COUNT、COUNTBLANK和COUNTIF函数分别统计各科参加考试的人数、统计各科缺考人数、统计各科各分数段的人数 我们在输入成绩时,一般情况下,缺考的人相应的科目的单元格为空就可以了,是0分的都输入0。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格式为2012/4/21的=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格式为20120421的=CONCATENATE(MID(E4,7,4),MID(E4,11,2),MID(E4,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 =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 =AVERAGE(K2:K56) ——对K2 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 =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或 =RANK(E2,$E$2:$E$5),但遇到同分数时排名不连续。 用下面的几个公式都可以获得中国式排名,还是以上图为例,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并向下拖: =SUMPRODUCT((D$2:D$19>D2)*(1/(COUNTIF(D$2:D$19,D$2:D $19))))+1 或下面的几个数组公式,公式输入完毕后按Ctrl+Shift+Enter结束: =SUM(IF(D$2:D$19>D2,1/COUNTIF(D$2:D$19,D$2:D$19)))+1 =SUM(--(FREQUENCY(D$2:D$19,IF(D$2:D$19>=D2,D$2:D$19))>0)) =SUM(--IF(D$2:D$19>=D2,MATCH(D$2:D$19,D$2:D$19,)=ROW( $2:$19)-1)) 4、等级: =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 =K2*0.3+M2*0.3+N2*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 =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 =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Excel常用的函数计算公式大全(一看就会)

EXCEL的常用计算公式大全 一、单组数据加减乘除运算: ①单组数据求加和公式:=(A1+B1) 举例:单元格A1:B1区域依次输入了数据10和5,计算:在C1中输入 =A1+B1 后点击键盘“Enter(确定)”键后,该单元格就自动显示10与5的和15。 ②单组数据求减差公式:=(A1-B1) 举例:在C1中输入 =A1-B1 即求10与5的差值5,电脑操作方法同上; ③单组数据求乘法公式:=(A1*B1) 举例:在C1中输入 =A1*B1 即求10与5的积值50,电脑操作方法同上; ④单组数据求乘法公式:=(A1/B1) 举例:在C1中输入 =A1/B1 即求10与5的商值2,电脑操作方法同上; ⑤其它应用: 在D1中输入 =A1^3 即求5的立方(三次方); 在E1中输入 =B1^(1/3)即求10的立方根 小结:在单元格输入的含等号的运算式,Excel中称之为公式,都是数学里面的基本运算,只不过在计算机上有的运算符号发生了改变——“×”与“*”同、“÷”与“/”同、“^”与“乘方”相同,开方作为乘方的逆运算,把乘方中和指数使用成分数就成了数的开方运算。这些符号是按住电脑键盘“Shift”键同时按住键盘第二排相对应的数字符号即可显示。如果同一列的其它单元格都需利用刚才的公式计算,只需要先用鼠标左键点击一下刚才已做好公式的单元格,将鼠标移至该单元格的右下角,带出现十字符号提示时,开始按住鼠标左键不动一直沿着该单元格依次往下拉到你需要的某行同一列的单元格下即可,即可完成公司自动复制,自动计算。 二、多组数据加减乘除运算: ①多组数据求加和公式:(常用) 举例说明:=SUM(A1:A10),表示同一列纵向从A1到A10的所有数据相加; =SUM(A1:J1),表示不同列横向从A1到J1的所有第一行数据相加; ②多组数据求乘积公式:(较常用) 举例说明:=PRODUCT(A1:J1)表示不同列从A1到J1的所有第一行数据相乘; =PRODUCT(A1:A10)表示同列从A1到A10的所有的该列数据相乘; ③多组数据求相减公式:(很少用) 举例说明:=A1-SUM(A2:A10)表示同一列纵向从A1到A10的所有该列数据相减; =A1-SUM(B1:J1)表示不同列横向从A1到J1的所有第一行数据相减; ④多组数据求除商公式:(极少用) 举例说明:=A1/PRODUCT(B1:J1)表示不同列从A1到J1的所有第一行数据相除; =A1/PRODUCT(A2:A10)表示同列从A1到A10的所有的该列数据相除; 三、其它应用函数代表: ①平均函数 =AVERAGE(:);②最大值函数 =MAX (:);③最小值函数 =MIN (:); ④统计函数 =COUNTIF(:):举例:Countif ( A1:B5,”>60”) 说明:统计分数大于60分的人数,注意,条件要加双引号,在英文状态下输入。

(完整版)常用公式大全及单位换算表

常用公式及单位换算表 一、长度单位转换公式: 公里(km)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1 公里(km) =1千米 (km) 1 公里(km) = 1000 米(m) 1千米 (km) =1000米(m) 1米(m)=10分米(dm) 1分米(dm)=10厘米(cm) 1厘米(cm)=10毫米(mm) 1米(m)= 10 分米(dm) =100厘米(cm) = 1000 毫米(mm) 1 毫米(mm) = 1000 微米(um) = 1000000 纳米(nm) 1公里(km)=1千米(km)=1000米(m)=10000分米(dm) =100000厘米(cm) =1000000毫米(mm) 二、重量单位换算: 吨( t ) 千克 (kg) 克( g ) 1千克 (kg)=1公斤 (kg) 1千克 (kg)=1000克( g ) 1吨( t )=1000千克 (kg) 1吨( t )=1000千克 (kg) =1000000克( g ) 1公斤=500克 1市斤=10两 1两=50克 三、时间单位换算: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2月29天,闰年全年366天

四、面积换算: 平方公里(km2)公顷(ha)平方米(m2) 1平方千米(平方公里)=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 公顷 = 0.01 平方公里(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0平方米 1公亩=100平方米 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 1(市)亩=666.66平方米 五、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a×h÷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公式C=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公式 C=(a+b)×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完整)Excel电子表格常用公式大全,推荐文档

Excel电子表格常用公式大全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TRUNC((DAYS360(H6," />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 "),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AVERAGE(K2:K56) ——对K2 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 不及格"))) 5、学期总评:=K2*0.3+M2*0.3+N2*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8、分数段人数统计: (1)=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7单元格; (2) =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K2到K56区域90~9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9单元格; (4)=COUNTIF(K2:K56,">=85")-SUM(K57:K59) ——求K2到K56区域85~8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0单元格; (5)=COUNTIF(K2:K56,">=70")-SUM(K57:K60) ——求K2到K56区域70~8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1单元格; (6)=COUNTIF(K2:K56,">=60")-SUM(K57:K61) ——求K2到K56区域60~6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2单元格; (7)=COUNTIF(K2:K56,"<60") ——求K2到K56区域60分以下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3单元格; 说明:COUNTIF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如:=COUNTIF(C2:C351,"男") ——求C2到C351区域(共350人)男性人数; 9、优秀率:=SUM(K57:K60)/55*100 10、及格率:=SUM(K57:K62)/55*100

常用公式大全(单位换算表)

长度单位转换公式 公里(km)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1 公里(km) =1千米 (km) 1 公里(km) = 1000 米(m) 1千米 (km) =1000米(m) 1米(m)=10分米(dm) 1分米(dm)=10厘米(cm) 1厘米(cm)=10毫米(mm) 1微米(um)=0.000 001米(m) 1纳米(nm)=0.000 000 001米(m) 1米(m)= 10 分米(dm) =100厘米(cm) = 1000 毫米(mm) 1 毫米(mm) = 1000 微米(um) = 1000000 纳米(nm) 1公里(km)=1千米(km)=1000米(m)=10000分米(dm) =100000厘米(cm) =1000000毫米(mm) 重量单位换算 吨( t ) 千克 (kg) 克( g ) 1千克 (kg)=1公斤 (kg) 1千克 (kg)=1000克( g ) 1吨( t )=1000千克 (kg) 1吨( t )=1000千克 (kg) =1000000克( g ) 1公斤=500克 1市斤=10两 1两=50克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2月29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面积换算 平方公里(km2)公顷(ha)平方米(m2) 1平方千米(平方公里)=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100000000平方分米=10000000000平方厘米=1000000000000平方毫米 1 公顷 = 0.01 平方公里(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0平方米 1公亩=100平方米 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 1(市)亩=666.66平方米 1平方公里(km2)=100公顷(ha)=247.1英亩(acre)=0.386平方英里(mile2)1平方米(m2)=10.764平方英尺(ft2) 1平方英寸(in2)=6.452平方厘米(cm2) 1公顷(ha)=10000平方米(m2)=2.471英亩(acre) 1英亩(acre)=0.4047公顷(ha)=4.047×10-3平方公里(km2)=4047平方米(m2)1英亩(acre)=0.4047公顷(ha)=4.047×10-3平方公里(km2)=4047平方米(m2)1平方英尺(ft2)=0.093平方米(m2) 1平方米(m2)=10.764平方英尺(ft2) 1平方码(yd2)=0.8361平方米(m2) 1平方英里(mile2)=2.590平方公里(km2)

excel表格公式运用

一、四则运算 一、基本的四则运算: (为便于编写运算规则我一般将电脑设定在字母大写档) 打开EXCEL表格,见下图: 表格每列用A、B、C、……表示,每行用数字1、2、3、表示。因此第四列第六行就用D6表示。D6也叫单元格。每一单元格既可输入文字或数字也可进行任何运算。 公式与符号:四则运算的符号在电脑键盘上都有,要注意的是,在某一单元格进行编写运算方法时首先要输入“=”符号,也就是说这一个的运算方法是“等于……”。加号“+”,减号“-”,乘号“*”用星字键表示,除号“/”表示。见上表,如要计算A1*B1-C1,那么D1单元格里输入“=A1*B1-C1”然后打回车键就好了,这时D1显示的是运算的结果“60”。当然每个单元格不只是只用于计算,也可输入文字。如上表的A1、B1、C1分别输入文字,代表下面的A2、B2、C2的含义,那么输入D1的计算公式在D2中就可以了。

当D3、D4、D5一下单元格的公式与D2一样,这时你只要先点击D2,然后将鼠标箭头移到这一单元格的右下角,这时鼠标箭头会从一个空心的十字形变成一个实心黑色的十字形,然后按住鼠标左键往下拉到D5,这样从D2到D5的运算公式都是一样了。一般的表格运算都采用这样来进行。当你想把D2的运算单元格移到其它位置的单元格里,这时先点击D2鼠标在该单元格边框移动时会出现单黑色箭头的十字星,这时按住鼠标左键就可随意移动该单元格到其他位置。 二、IF在EXCEL中的应用 IF在EXCEL电子表格中运用很广,英语IF就是假设、如果的意思。在此也是作为一个判断的语句。在上一讲中,我讲了四则运算。如下表: 当A1、B1、C1还没有输入数字时,D1计算出来的结果是“0”,如果D1到D10都是相同的公式,那么,在此表格设计好后都显示“0”,表格不美观。这时我们运用“IF”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用中文来表述这个要求就是,“假如A1*B1-C1结果是“0”,这一结果不要在这一单元格里显示,假如不是“0”就显示A1*B1-C1的结果”。要达到这个结果,运用“IF”的计算方法就是: =IF(A1*B1*C1=0," " ,A1*B1-C1) 解说:使用IF语句,在IF后面须有三句语句,每句用逗号分开,因此在IF后面需使用括号," "是英语中的引号,在计算时显示空格的意思。如在该引号中输入汉字“没有”,那么当A1*B1*C1=0时就会显示“没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