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 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 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

入路的选择。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 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 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

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7T15:26:27.7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作者:穆宝玺刘爱莲[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使用西药与中药治疗的效果,其中中药治疗主要是用汤剂治疗。 (山东省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二科山东平度 2667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使用西药与中药治疗的效果,其中中药治疗主要是用汤剂治疗,而西药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具体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005-01 1.前言 在冠状动脉中,继发性血栓与易损粥样的斑块破裂是冠脉综合征发生主要机制。经过临床试验与研究指出,中药与他汀类药物有着血浆胆固醇降低作用,在血管平滑肌的细胞增殖、抗炎性的反应与板块稳定促进有着显著作用。 2.中医治疗 2.1 心血瘀阻型患者治疗 心气虚无法促进血液运行,如果患者气滞血瘀或是肝气郁滞,会致使心脉痹阻,继而引起疼痛感。在进行心血瘀阻症状时,主要目的就是通络止痛与活血化瘀。靳光荣应用自拟益气通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以后,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并且研究结果得出这种方式主要是经抗血小板的聚集,加大冠脉的血流量,对患者心绞痛的症状进行缓解。许继艳[1]等人应用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所选患者有80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0.00%,并且这种药物可以将患者血液粘稠度降低,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姚鹏等人自拟活血化瘀通心活络汤对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持续治疗4个星期,治疗后患者血脂、临床症状、血液的流变学与心电图等都有显著改善,证明这种治疗方式可以降低血脂,对心肌缺氧和缺血状态进行改善。 2.2 气阴两虚型患者治疗 心血失荣、肾气自半、肾阴亏虚与精血渐衰等均会引发心脉痹阻证状,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养心安神与益气养阴。杨清华等等应用养心通脉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时间是4个周,研究结果表示养心通脉方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王瑷萍[2]等人应用自拟益气养阴方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所选患者有45例,治疗总有效率超过70%,证明应用益气养阴法,可以对患者心绞痛的发作进行缓解,并且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顾颖敏则应用益气养阴生脉散治疗冠心病患者,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对冠心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寒凝心脉型治疗 阴寒之邪乘虚侵袭、素体阳虚、胸阳不足、寒凝气滞、痹阻胸阳,都会引起胸痹,继而发展成寒凝心脉型疾病,治疗目的就是通阳宣痹与祛寒活血。罗水泉[3]应用通痹温阳逐瘀汤对98例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86%,心电图的疗效有效率高达80%,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治疗方式在活血通瘀、温阳散寒方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对心绞痛进行缓解。王秀梅等人应用通阳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4%,心电图疗效的有效率为67%,可见,这种治疗方法效果较为显著,可推广。 3.他汀类的药物治疗 3.1 他汀类的药物抗炎主要机制研究 就目前而言,国外很多他汀类药物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有着多向性的抗炎作用。TARA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每天使用40毫克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持续资料六个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病变活跃的积分,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红细胞的沉降率水平与血清水平。陈懿[4]等人研究中,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能够将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可溶性P-的选择素水平降低,并且可以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进行下调。另外,辛伐他汀能够降低促炎性因子的水平与血清IL-6、TNF-α、CRP水平,防止炎性反应损害到患者血管壁。斑块的不稳定、冠脉斑块的进展均和血管壁扩展重塑有一定的关系,REVERSAL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了冠心病伴肥胖的危险因素,并且都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血脂水平,降低CRP与LDL-C的水平,防止斑块发展,使得冠心病病理过程受到影响。 3.2 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的作用 不稳定性斑块破裂预防与斑块是冠状动脉病症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主要因素,而T淋巴细胞与斑块内的巨噬细胞含量是导致斑块发生破裂的关键性因素,一旦斑块发生破裂,会引发急性的冠脉事件。相关研究中指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将斑块体积作用降低,只是效果不够明显,其在斑块稳定代谢过程之中有着重要地位。通常他汀类药物是在减轻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前提下,对平滑肌的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泌MMPs进行抑制,将斑块中炎性反应减弱。此外,子啊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脂核中的脂质,提高斑块的机械稳定性,加大胶原含量与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对纤维冒进行稳定。黄涛[5]等人应用动物进行研究,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中膜与内膜中的巨噬细胞,加大胶原的面积,保证斑块的稳定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中医与西医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中医旨在针对患者病因进行治疗,改善患者各项症状。而西医中他汀类药物主要目的是保证斑块稳定性与抗炎,以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应用前景比较广。 【参考文献】 [1]许继艳,常秀武,丁瑞峰.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3(3):111-113. [2]王瑷萍.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484-486. [3]罗水泉.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368-1369.

规范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规范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一、禁忌症:过敏、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严重主动脉狭窄、低血压(SBP<90mmHg=,不与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联用(西地那非伟哥) 二、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 1.小剂量时,主要舒张大的容量静脉,随剂量增加,大、中传输动脉扩张,结果:回心 血量下降,心室容积下降,左心室灌注压、收缩压下降,心室壁张力下降(心肌需氧量的决定因素),心肌前负荷下降,心肌氧需求量(MVO2)↓↓ 2.大剂量时,则舒张外周阻力小动脉,心脏后负荷下降,心肌氧需求量进一步下降 (MVO2) 伴随的负效应 - 反射性心动过速和心肌收缩力增加 - 增加氧耗量 3.只有极大剂量时才使微动脉扩张。 4.硝酸酯对冠脉循环的局部效应 1)扩张心外膜大的传输动脉,预防或逆转冠状动脉收缩或痉挛 2)舒张侧枝循环动脉,侧枝血流增加,改善缺血区域血供 3)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不扩张微动脉的血管效应,避免“冠脉 4)窃血” 三、硝酸酯发挥抗缺血作用的机理 舒张冠脉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 促进血流向易于缺血的心内膜下分布,改善缺血区血供 改善大动脉的顺应性 改善LV 重塑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 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张力 抗LDL脂蛋白的氧化作用 四、硝酸酯类药物的分类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NTG): 二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dinitrate, ISDN):消心痛,异舒吉 单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mononitrate, ISMN):依姆多 鲁南欣康、长效心痛治、德脉宁、异乐啶戊四硝酯(pentaerythrityl tetranitrate, PET):已很少应用 五、ISDN和5-ISMN的药代动力学区别 ISDN 5-ISMN 生物利用度20-25% 100% 半衰期30-60 min 4-5 h 活性代谢产物2-ISMN, 5-ISMN 无 血浆水平低高

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陈纪言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冠心病低发区。根据MONICA研究资料表明,在26个被监测国家中,我国冠心病死亡率除日本外属最低。但是,我国冠心病发病趋势并不容乐观。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人也逐年增多。在一些城市已成为常见病。所以,在我国积极进行冠心病的预防,掌握冠心病的现代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一. 冠心病的诊断 冠心病是我国误诊率最高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冠心病误诊率高达30~40%,部分基层医院误诊率高达50%,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与此同时,不少的冠心病人被漏诊。 (一). 我国冠心病误诊率、漏诊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1.没有可操作性冠心病诊断指引。 2.概念模糊不清,如“隐性冠心病”、“早期冠心病”等。 3.臆测性诊断,仅根据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仅根据患者胸闷症状、或根 据病人出现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等,就轻率的诊断为冠心病。 4.对负荷实验重视不够,临床应用不够普及,每年进行负荷实验例数不多,却 有大量病人诊断为冠心病。 5.放射核素心肌扫描假阳性率较国外资料高,需总结经验。 6.冠脉造影普及率低。 (二). 冠心病诊断应根据: 1.详细病史询问; 2.心脏负荷实验; 3.危险因素分析; 4.临床综合分析判断。 5.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进行冠心病诊断时应强调综合分析,如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对拟诊为心绞痛者,其特异性为70~75%,敏感性为85~90%。但如果结合病史,患者为典型心绞痛者,运动实验特异性高达90%;而不典型心绞痛者,特异性仅为50%。绝经前女性活动平板假阳性率高,可达60~70%,应予重视。 (三).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高质量的影象可清楚分辨小致 1.0mm的血管。由于冠脉造影技术已非常成熟,安全性高,并发症低,不但使诊断明确,且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建议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建议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建议专家组 硝酸酯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尽管对于硝酸酯类药物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临床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经验,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现象。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其对硝酸酯的规范应用起到积极作用。但硝酸酯的静脉制剂与口服制剂在临床应用、疗效评价、注意事项方面存在较大不同,有必要将硝酸酯类静脉制剂的规范应用进行单独阐述。 硝酸酯类静脉制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及高血压急症的急危重症期。口服制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及心衰的长期及稳定期治疗。急危重期和稳定期治疗时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急危重期治疗关注的是如何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病情及缓解症状,追求的是药物治疗效果;稳定期关注的是如何维持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耐药、改善预后。目前硝酸酯类静脉应用中仍然存在应用过度及应用不足等不合理现象。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定“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专家建议”,目的是对《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一、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制剂的临床应用 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提供外源性一氧化氮(NO)分子而起到扩张静脉、小动脉、冠状动脉(冠脉)作用。此外还可通过促进合成前列环素(PGI2)、抑制血栓素A2(TXA2)、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及阻断血小板活性作用。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延缓心室肥厚及心室腔扩张,改善心室重构。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具有起效快、便于调节的特点,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加重期、高血压急症、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和经皮冠脉造影或介入术中。 (一)ACS 硝酸酯类药物作为抗心肌缺血药物用于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控制急性心肌缺血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机制 硝酸酯类药物具有血管扩张作用,通过减轻左室前负荷,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容量,使心肌氧耗量下降;此外还具有扩张外周动脉作用,降低左室后负荷;扩张冠脉的心外膜血管、病变区及非病变区的冠脉和侧支血管,使血液易从心外膜向心内膜缺血区流动,从而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在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不引起微动脉扩张,可避免“冠脉窃血”现象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11T11:02:28.8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作者:王艳美[导读] 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为该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其在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王艳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卫生院;山东淄博255154)【摘要】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为该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其在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而冠心病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与临床疗效及预后改善均有着较大相关性,但目前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合理分析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因素,并采取有效干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冠心病患者用药现状、影响因素、改善策略等方面做一综述,以为临床治 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4-0265-01 冠心病在世界人口死因中占较大比例,且近年来在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目前药物治疗为应对该疾病患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治疗时间较长,同时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极易在出院后出现再狭窄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目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因素较多,如何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相关研究做分析与总结如下。 1 服药依从性概念及意义 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服药行为能够与医嘱保持一致,主要强调患者在接受某种治疗方案时的持续性及参与性。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与冠心病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转归及预后均有较大相关性,在疾病初级预防中,若患者能够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致命性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中,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则能够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 2 服药依从现状 目前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为充分发挥药物治疗效果,患者需持续1-2年的治疗,但由于部分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在治疗初期停药较为频繁,使得疾病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需针对这一问题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更好的改善预后[2]。 3 影响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 根据WHO相关标准,可将影响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为五类,即患者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医疗服务相关因素、治疗相关因素、社会经济学因素。 3.1 患者相关因素 患者文化程度、性别及年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服药依从性,其中文化程度越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案的理解则越深;在年龄方面,年轻患者服药依从性通常高于高龄患者,主要由于老年人脾气较为固执,且主观性强;此外,相比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依从性通常较高,在介入治疗后,女性患者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治疗,男性患者多会在症状改善与消失后停止用药,只有在感到不适时才重视药物的使用。 3.2 疾病相关因素 病程短且风险较低的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通常较高;而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往往较差,抑郁症状越严重、依从率则越低,同时抑郁为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风险标志之一,需引起高度重视。 3.3 医疗服务相关因素 开处方医生是否为心内科医生、开处方药物医生回访频率、医生文化程度、患者是否接受侵入性治疗等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4 治疗相关因素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等多种不良事件,但目前关于药物副作用是否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尚未见报道。同时心脏康复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鼓励患者参与心脏康复能够使其服药依从性得以明显提升,且经相关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后若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心脏康复项目,能够有效帮助其增强对他汀类药物及β阻滞剂的使用意识[3]。 3.5 社会经济学因素 报销比例、药物花费均属于社会经济学因素,通常社会经济条件较差者更倾向于不使用任何专业服务,且接受临床诊治次数较少。经相关研究指出,拥有私人医生及高收入地区的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可因经济原因选择减少药物剂量甚至停止补药[4]。 4 对策 4.1开发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提醒及帮助系统 因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记忆力较为低下,加之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时间长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错服、漏服等,尤其在独居患者中更为突出。可通过使用特殊药盒帮助装置、手机普及方式等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4.2建立健康教育体系 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疾病知识及药物知识的了解,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健康信念,最终改善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故应用较为广泛。此外,通过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4.3建立随访体系 患者出院后并不代表健康教育工作及护理工作的终结,通常出院时间越长,患者用药依从性越差。通过随访可进一步增加对患者服药动态情况的了解,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解决各种服药问题,进而使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因此,随访为提高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的关键所在[5]。

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c3564654.html, 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赵玺睿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各种方法均有各自优缺点,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性。本文就近年有关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一级预防;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4-0279-02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1】。目前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死亡例数居各疾病之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2】。本文将结合既往冠心病的诊断治疗策略和国内外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和相关指南,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冠心病的治疗用药策略进行总结,进而降低我国冠心病的死亡率。 1 冠心病的现状 根据WHO冠心病分型可以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国际上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已成为欧美国家最多见的病种。在我国【3】,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最新的文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約为 100.86/10万,农村居民为98.68/10万,与2012年(分别为93.17/10万,68.62/10万)相比明显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现了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清等,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研究发现更多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有关成分、代谢相关因子、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和心理因素【4】。 2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5-7】 2.1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等。 2.1.1β受体阻滞剂

浅谈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浅谈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4-04-08T13:48:23.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王秀云[导读] 冠心病作为目前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在不断提升,其发病不但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且时刻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王秀云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二人民医院 131506) 【摘要】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不同且疗效有优有劣。现为了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将现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进行分类处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该类药物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医疗工作人员提供实用性较强的理论 依据,以此提升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22-01 冠心病作为目前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在不断提升,其发病不但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且时刻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PCI等,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中仍以药物治疗为基础[1]。现笔者通过对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几类常用药物在临床方面的作用方式及推广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治疗冠心病的西药1.1 抗栓药物1.1.1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为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较为突出,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的不同,出现小部分患者在用药后达不到有效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一种名为Prasugrel的新型血小板抑制剂,作用时间较氯吡格雷明显缩短,但可增加患者的出血量,在应用中需引起广大医疗工作者的注意。另一种名为AZD6140的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同样具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作用,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但易诱发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还应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研究。 1.1.2 抗凝药物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类抗凝药物即为肝素,可用于辅助治疗或预防已经出现栓塞的高危患者,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它具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相关。肝素又分为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的使用剂量常根据患者体重进行调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做好监测工作[2]。而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相比,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更加简便,省去了监测的环节,已成为治疗NSTEACS的一线用药。 1.1.3 溶栓药物溶栓剂按照临床应用顺序可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了尿激酶及链激酶,虽具有显著的溶栓效果但缺乏纤维蛋白的选择性,易诱发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第二代包括了尿激酶元、茴香酰等,在一代的基础上提升了纤维蛋白的选择性,同时降低了出血等不良反应[3]。第三代则包括了TNK-PA,K2P等,具有强效溶栓作用的同时,减少了药物的使用剂量,且出血等不良反应随之减少。 1.2 调脂药物长期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而冠心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常伴有血中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调脂药物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调节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的水平,从而使得冠状动脉处的脂质斑块缩小,加强其消失。有研究证实,治疗冠心病的首要目标即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而在应用降脂药物的过程中,配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达到更加的治愈目的。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上述常用药物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同样可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具有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相关,通过抑制心脏扩大,并配合缓激肽的内皮保护作用以减少梗死的发生率[4]。另外,现临床上也常采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冠心病的手段。 2 治疗冠心病的中草药2.1 玉郎伞玉郎伞为广西壮族中常用的药材之一,应用冠心病患者中,不仅具有补气及补血的作用,还可起到抗应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另外,该药物也常应用于小儿智力低下、产后虚弱的人群中,可起到改善大脑记忆功能,强身健体的功效。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将玉郎伞黄铜 应用于试验大鼠中,可显著降低其血浆内AST、LDH的水平,从而减少了心肌梗死的范围。 2.2 川穹川穹中最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即为川穹嗪,具有突出的抗氧化作用。将其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的同时,还可起到保护血管内皮,从而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突出。 2.3 血竭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将血竭应用于冠心病的患者当中,能够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及缓解患者心绞痛等症状。而单独服用血竭粉为一主要用药方式。 3 展望西药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当中虽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有时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在开发新型溶栓剂时,应以减少药物用量,增加药物半衰期,且降低出血风险为目的[5]。除西药外,中药也可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类临床用药,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因其复方中药中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应用较为局限。在制备复方中药过程中,应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以制成合适的剂型,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参考文献

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8-02-09T10:23:13.2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肖周轩[导读] 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病情、临床病史、经济条件等信息,综合选择治疗方案,促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河南省新郑市实验高级中学;河南新郑451100) 摘要: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发生在为患者带来痛苦体验的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的方式,分别从基因治疗、中医针灸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细胞治疗等方面,细化阐述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以期丰富冠心病非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冠心病;非药物治疗;针灸治疗 前言:冠心病是指,因受到血管堵塞、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狭窄等因素影响,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诱发心前区放射性疼痛、发热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由于受到饮食结构改善、生活不规律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新发冠心病患者数量逐渐上升。若未及时治疗,患者的身体健康将受到一定威胁,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非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本文在分析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基因治疗 冠心病患者的基因治疗方法以缺氧诱导因子-1(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因子-1(Ang-1)以及干细胞生长因子(HGF)等为主。 其中,HGF作为一种损伤修复因子,其可对人们体内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产生良好的抗凋亡功效及加速有丝分裂功效。因此,从理论上讲,以HGF为对象的转基因技术、基因载体构建技术等,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2中医针灸治疗 张倩[1]在研究中对冠心病患者的中医病机进行详细分析:患者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产生虚证,本虚标实,诱发冠心病。此外,张倩还对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做出了详细描述:取穴内关穴、颤中穴、心俞穴、合谷穴等穴位,行针灸治疗,每穴1-3min。中医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借助心俞穴、内关穴等与患者病灶有关的穴位,以针刺法刺激穴位,舒经通络,改善各通络的气血阻滞症状,进而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等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体验。 3介入治疗 PCI治疗是指,经外周动脉穿刺,于X线引导下,自患者腔内建立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而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PCI治疗的常用方法主要包含: 3.1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马德杰[2]等在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流程:扩张冠心病患者的PTCA球囊,于患者PTCA球囊的狭窄区域植入适宜尺寸的支架,使其对病变区域血管产生支撑作用,扩张血管壁,促使支架完全包埋于冠心病患者血管壁中。这种治疗方法可有效增加冠心病患者病变区域的血流量。 临床经验表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可有效提升冠心病患者PTCA的安全性,避免冠心病患者病变区域血管发生再狭窄。 3.2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 这种治疗方法是指,经穿刺置管,将球囊导管置入冠心病患者狭窄的冠状动脉中,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已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4手术治疗 4.1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移植手术多用于冠心病晚期患者。作为疾病晚期的最后一种积极治疗方法,心脏移植手术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主要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限制作用:①免疫排斥反应。冠心病患者经心脏移植治疗后,患者机体将自动发挥免疫功能,排斥移植心脏。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②缺乏供体。心脏移植手术对供体与冠心病患者间的吻合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冠心病患者因病情进展至晚期或其他治疗方法无效,需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治疗时,通常难以及时找到移植供体。但伴随着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缺乏供体这一问题可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4.2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这种治疗方法为:以移植血管,即桥血管于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升主动脉根部之间,建立一条血管通路,使得经心脏搏出的血液自主动脉输送至血管桥,并流向冠状动脉狭窄区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促使心脏搏出的血液绕过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区域,实现治疗目的。 5细胞治疗 冠心病患者的细胞治疗主要通过内皮祖细胞(EPC)完成。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均明确证实,EPC可在体外环境中,生成大量成熟的内皮细胞,增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加速新生血管生成。 细胞治疗方法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作用机制为:于冠心病病灶位置(缺血心肌)置入EPC,利用EPC的修复功能、加速心血管形成功能,改善缺血心肌的血供,进而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痛苦体验。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细胞治疗方法并未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细胞治疗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广泛。 结论:综上所述,除药物治疗外,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药物治疗相比,非药物治疗方法更加实用,且治疗便捷性较高。但从治疗效果来看,介入治疗、基因治疗、手术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适应症。因此,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病情、临床病史、经济条件等信息,综合选择治疗方案,促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参考文献: [1]张倩.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进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13):199-200. [2]马德杰,刘华恩.冠心病的非药物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2(09):198-200.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李倩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用药品种繁多,联合用药普遍。我们将首先介绍冠心病临床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及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几个案例分析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 掌握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应当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其次根据国内外已颁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或指南,并结合各类临床药物的自身特点(如:作用机制、药效、药代、相互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与治疗。 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等。下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例,简要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最主要的病因是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2.分类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非ST段抬高心梗大多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Q波心肌梗死。 3.临床表现: ⑴不稳定心绞痛(UA)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Ⅳ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心绞痛分级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④变异性心绞痛也是不稳定心绞痛的一种,通常是自发性,其特点是一过性ST段抬高,多数自行缓解,不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少数可演变成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导致局部内皮功能紊乱和冠状动脉痉挛是其发病原因,硝酸甘油和钙离子拮抗剂可以使其缓解。 ⑵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的临床表现与不稳定心绞痛相似,但是比不稳定心绞痛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4.心电图表现 ST-T动态变化是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梗最可靠的心电图表现。

2014+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建议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建议 硝酸酯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尽管对于硝酸酯类药物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临床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经验,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现象。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其对硝酸酯的规范应用起到积极作用。但硝酸酯的静脉制剂与口服制剂在临床应用、疗效评价、注意事项方面存在较大不同,有必要将硝酸酯类静脉制剂的规范应用进行单独阐述。 硝酸酯类静脉制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及高血压急症的急危重症期。口服制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及心衰的长期及稳定期治疗。急危重期和稳定期治疗时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急危重期治疗关注的是如何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病情及缓解症状,追求的是药物治疗效果;稳定期关注的是如何维持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耐药、改善预后。目前硝酸酯类静脉应用中仍然存在应用过度及应用不足等不合理现象。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定“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专家建议”,目的是对《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一、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制剂的临床应用 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提供外源性一氧化氮(NO)分子而起到扩张静脉、小动脉、冠状动脉(冠脉)作用。此外还可通过促进合成前列环素(PGI2)、抑制血栓素A2(TXA2)、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及阻断血小板活性作用。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延缓心室肥厚及心室腔扩张,改善心室重构。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具有起效快、便于调节的特点,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加重期、高血压急症、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和经皮冠脉造影或介入术中。 (一)ACS 硝酸酯类药物作为抗心肌缺血药物用于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控制急性心肌缺血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的机制

冠心病药物治疗进展

冠心病药物治疗进展 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全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6亿。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疾病。随着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新监测手段、新药物不断涌现,以及新出现的循证医学证据,将冠心病的诊治提高到了新的台阶,本文以针对药物治疗,分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三方面做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1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证据层出不穷,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这种更新,2011年3月,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宣布,《中国抗血小板治疗指南》正式启动编写,这一指南将符合中国国情,兼具证据完整性和临床实用性,值得期待。 2011年4月初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几项关于治疗时最佳剂量、疗程选择的研究十分值得关注。CURRENT研究证明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使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显著获益,该研究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600 mg后150 mg/d持续6d,此后75 mg/d维持)和标准剂量组(负荷量300 mg后75 mg/d剂量维持),持续30d。结果显示,无论是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还是BMS治疗,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支架内血栓相对风险均显著降低,且不增加严重出血事件。从成本角度而言,给予患者2粒氯吡格雷药片共7天来取代原先仅1片的给药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调整。对成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减少支架血栓形成上的获益却是巨大的。 另一项CURE研究结果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服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以快速达到最大化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其后无论是否接受冠脉介入治疗,至少坚持1年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MI、卒中、心血管死亡等缺血事件相对风险20%(P=0.00009)。对于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使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15%(P=0.015),对于未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则降低20%(P=0.0025)。 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目前较为推荐建议增加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但需充分权衡出血与缺血风险,普拉格雷等新药出血风险高,因此,换药需谨慎。且对于既往有卒中/TIA病史、高龄、低体重患者,无临床净获益,应避免应用普拉格雷。 2 抗凝药物治疗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摘要】目的冠心病在临床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 管疾病之一,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血管腔发生狭窄或阻塞,从而引 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冠心病若不及时治疗,易使患者并发其他的疾病,严重者导致死亡,极大程度威胁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其实施及时有效治疗十分 必要。本文将对冠心病进行分析和综述,针对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 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48-02 目前,冠心病已被公认为威胁人群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亦是导致人类死亡及致残 的首要原因之一[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分别为隐匿性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以及猝死,而临床常将其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稳定性冠心病 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3]。近些年,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冠 心病的发病人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给国 家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4-6]。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较多,例如药物治疗、经皮冠 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其中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案,但 为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仍需要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7]。本文就冠心病的发生原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并综述如下。 一、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较多研究证实[8],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脉粥样硬化所致,但对于导致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原因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年龄(55岁以上的女性、45岁以上的男性)、性别、遗传、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高血压、 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1.2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冠心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疼痛时间一 般为1-5分钟,一般可自行缓解)、出汗、呼吸短促、头晕、心悸、恶心等,严重者可出现 昏厥、休克,极大程度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冠心病药物治疗现状 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优先选择方案,但为保证治疗效果,临床常配合药物治疗[9]。在新版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10]中,其指出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患者,需对其实施连续一年以上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对于左室射血分数低于0.4的 冠心病患者,可对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并对其实施 相关的饮食干预、生活指导。有研究调查显示[11],我国大约有68%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ACEI类或ARB类药物进行治疗,至少有77%的冠心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大约 有50%的冠心病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大概有27%的冠心病患者联合应用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三、冠心病药物治疗进展 目前有较多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和炎症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这主 要是由于炎症的发生可引起机体血管内皮损伤以及斑块破裂,从而使得血小板被激活,最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