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案

历史24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6.1 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和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时间、标志、原因、特点、影响。

2.能力要求:(1)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2)比较世界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

3.情感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一个青年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文化,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学习此内容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难点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关

键在于如何完整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差距是如何加大的。

课堂教学设计

师:大家都知道,新科学技术革命也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当然,这场科技革命还在继续进行的过程中。对于影响整个人类的这场革命,我们必须给以极大的重视。那么,这场科技革命产生的时间、标志和原因是什么?(板书本课和第一目的标题)

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思路:社会实践的需要——二战和战后各国的需求;物质和科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从理论上说,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第二,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第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中,这场革命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所介绍的内容来把握。如果能够说出更多的例证当然更好。

生:(回答)

师: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如果按照

研究领域归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变革。同学们考虑一下,这场深深影响到我们人类与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生:(回答)

师: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瓦特的可以用作机器动力的蒸汽机发明,共用了72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831年法拉第的发电机模型出现到交流电动机的发明,共用了57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正式问世起,仅30年就经历了5代,80年代生产的电子计算机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相比,运转速度提高了30多万倍,而体积却缩小为原来的三万分之一。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如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以来的科技发明则多在10年以内,如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仅为1年。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科学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的年增长率,在50年代为9.5%,60年代为10.6%,70年代为12.5%。

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是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虽然它们也带动了其它技术的发展,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连带产生的新技术数量非常有限。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不然,在核能、电子计算机和宇航技术的带动下,一批批新技术迅速出现并且汇入技术革命的洪流,进而形成宏大的技术群。其中信息技术是带头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又以信息控制为核心,它是优化物流、节约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财流的有效手段,被应用到各个技术领域。信息控制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后,使各种技术在发展中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突现出来,使各种技术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

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以上技术之间的群体性,实际上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所揭示的人类三大系统:技术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间的共同控制规律。这导致第三次科技革命

与社会的结合比过去的技术革命要紧密得多。美国科技学的专家普赖斯就此提出了“小科学”和“大科学”的概念,他指出二战以前的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的研究,属于小科学,二战以后,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所谓大科学,是指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管理的科学,是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其研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现在的太空合作行动更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首先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绝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生产力只是被动发展的。请看课本关于《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引文。第二,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必然引出第三点,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综合性越来越强。另外,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研究越深入,自然导致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由于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越来越深人的研究过程中必然发现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于是跨学科研究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刚才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的介绍中,已经清楚地看到它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影响。首先,我们根据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来观察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进行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不断改进和扩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切机器在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的模拟,机器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电子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延伸。电子计算机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劳动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必须由人类直接操纵的控制机器动作的机构,变成了由电子计算机操纵机器运行的自动机构,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内的全盘自动化的机器生产体系。以上是导致作为生产力水平标志的生产工具方面发生的变化。

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使人的劳动从直接参加生产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同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种要求导致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三要素还有劳动对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不仅能够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为劳动对象进行生产,还能够制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物质材料作为劳动对象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按照生产的需要创造大量本来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劳动对象的内容。

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尽可能提高我们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影响。

生:(分析并回答)

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小字进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强化。由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企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这种技术密集企业包括微电子、机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以及现代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1956年美国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职员人数第一次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1960~1978年美国的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从事农业、牧业和渔业生产的人口比重,在二战前,美国为30%、西欧和日本都在40%以上,而1977年,美国则降至3.6%,1975年西欧和日本降至10%左右。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导致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是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大量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际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导致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试管婴儿的诞生,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的

难题,但是也给人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带来新的问题。对人们的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科技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回答)

师: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观察的,如果把世界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必然会看到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也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所了解的事实来说明这一影响。

生:(举例说明)

师: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把原来那些消耗能量大、浪费资源多、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钢铁、一般化工、机械制造等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样既减轻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原料、能源的依赖,又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也发生根本变化。电脑、软件等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上升,矿物、天然橡胶之类初级产品和钢铁、铜之类商品的比重降低。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也随着发生变化,从传统工业转向尖端技术工业。由于投资于这些产业才能够获得高利润,而这些产业需要先进设备、高水平的劳动力和消费水平高的市场,具备这些条件的只有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大幅度增加。在1980年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3/4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另外,为了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发达国家之间还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进行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使经济国际化的趋势加强。发达国家利用自己控制着尖端技术的优势,大量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耗资少、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品,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差距的不断加大。

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所引用的江泽民主席的话。

生:(阅读课本引文)

师:这个根本原因,就是江泽民主席所指出的科学技术,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它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每个打算在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国家,必须加强本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竞争能力。了解这点后,我们又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呢?请结合当今国际关系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原因来思考。

生:(思考并讨论)

师:(小结学生发言)我们已经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通过刻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祖国也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

课后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论科学现代的技术 学号:姓名:专业:水利水电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速度的确让人难以置信。全球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个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从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高端化,品质化。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的把握并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人类社会大大的向前推进一步.”今天,21世纪是一个新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翻天覆地的世纪,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关键词: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 一科学技术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弊端,引起了人们的忧虑甚至恐惧。尤其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福利,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探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经江泽民主席对当前的国际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曾做过这样的估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形成,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诚然,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依然千里,在这形势下,世界各国都在争先恐后地采取积极的和有效措施发展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革新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的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 虽然科学技术不是针对市场的,但是发展科学技术已经离不开市场了。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糅合的市场。既要快速又要注重质量的推进经济的发展,那么必须要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我国的经济整体水平,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现代的科学技术就想拥有巨大动力的引擎,可以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都表明,新产业的兴起,新兴国家的强盛,都依赖于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到1956年初……党内对知识分子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宗派主义,学术研究存在‘舆论一律’的严重制约,学习苏联经验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正确领导科学和文艺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方针。”对此,毛泽东提出(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C.文艺工作者到农场“改造”,接受“再教育” 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解析:B 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1956年初”“科学和文艺工作……的总方针”可知B项正确。 2.如图为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题词。该方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 ) A.中共“七大”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C 结合史实可知“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C项正确。 3.“双百”方针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自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 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自由争论 C.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D.可以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解析:D “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看待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4.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教学文案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1.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科技革命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2)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1﹑18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 (1)17、18世纪近代经典物理学革命,引发了以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从而推动了机器制造产业的兴起,由此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地位。 (2)恩格斯:“蒸气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変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1.2、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 (1)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等的突破,引发了以电气化和内燃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重工业成为新兴产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资本的垄断程度都大大提高,使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为垄断。 (2)恩格斯:“电工技术革命……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 1.3、20世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1)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是又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此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软科学理论相继问世,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了突破性发展。二战结束后,以上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原子能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以及综合性的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发明运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 (2)新科技革命使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带动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劳动对象人工合成化、劳动工具自动化、人的劳动智能化以及经营管理信息化,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格局重新调整,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变。 (1)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其知识、技能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人的创造能力和劳动生产率。(2)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形成和传播速度,加快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运营和交易的效率,从而在总体上导致生产力的高速发展。(3)科学技术开辟了新的产业领域,并使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得到更新,科技不断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变革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刘德明 (辽宁科技大学电信2010.2班,102081101198) 摘要: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社会化和数学化的特点,以及科学的整体化、技术的综合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一体化等趋势,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机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科学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1 引言 19世纪末开始的物理学革命拉开了人类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帷幕,以蒸汽机等机械技术为代表构成这次科技革命的先导。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为前提,以电、磁技术为代表和主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现代自然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均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跨越式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物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群相继问世并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科技正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和标志,已直接影响和决

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的竞争[1]。 2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 2.1加速性发展的特点 大量的统计发现,科学文献每隔10--15年增加一倍,科学期刊种类每60年增长10倍,文摘期刊每50年增长10倍。美国近50年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大约以12.5年为倍增周期,全世界科技人员数量几乎每50年增长10倍,而且层次越高,科学人才的增长速度越快。科学理论物化和创新的连度尤其在加快。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从实验室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如蒸汽机从发明到投入生产用了100年,电视机只用了12年,晶体管只用了5年,原子能利用从发现原子核裂变到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建成只用了3年,而激光器从实验室发明到在工业上应用则仅仅只有1年。 2.2数学化的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数学的大量运用。现代数学及其庞大的分支学科的充分和高度的发晨为现代科学技术走向精密化提供了 现实可能性,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更加推进了这一进程。如今,不仅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部门、学科、领域日益与数学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的各个分支与应用领域也都愈来愈普遍地进入到计量化、模型化、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2)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3)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3)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3)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3)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3)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4)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4)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5) 3.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加速了社会的变革演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学习、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趋利避害,加强防范措施,才能使之造福于人类。 一、现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共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2006 年1 月9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胡锦涛主席的这一论断集中说明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是推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人类由于使用了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技术含量高。例如,在汽车工业的初期,装配一部汽车需要10几个技术工人花费一天的时间,如今,一汽的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装配1000台汽车。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过去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人们已能生产出来。现代科技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就如同枯树发新枝,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现代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现代科技密切相关,现代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出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现代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电脑、因特网的使用,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既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使之“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3)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4)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导力量 (4)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 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4)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 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5)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 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5)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5)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5)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 重要的因素 (6)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6)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7) 3.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19世纪贝尔发明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从此一个全新的篇章。但相比电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单元整合+单元测试题1套)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网络任我游,要点全掌握!) 单元测评(嗯,是有难度,仔细想一想……原来如此!)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德国人研制成功的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1946年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投入使用,最初用来计算炮弹弹道。以上史实表明()A.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B.科技革命是战争的导火线 C.科技进步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今天,我们可以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②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其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明的有()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A.原子能技术的发展 B.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C.航天技术的发展 D.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4.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18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为2.3%,而在1950~1970年的20年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5.3%。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有80%以上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有80%以上是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达到的。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新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过程的结果 C.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技进步越来越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和经济增长的源泉 5.某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有这样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出自() A.《静静的顿河》 B.《美国的悲剧》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约翰·克利斯朵夫》 6.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在展出时,现场一位德军将领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对毕加索此言理解正确的是() A.毕加索的自谦之辞 B.《格尔尼卡》描绘了德国风光 C.毕加索对德军在西班牙狂轰滥炸、滥杀无辜非常愤怒 D.毕加索不满他人对现代派艺术的不理解 7.以下关于爵士乐的介绍,哪一项是错误的() A.爵士乐起源于非洲音乐,在非洲产生后传入美国 B.爵士乐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还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C.演奏者的即兴发挥是爵士乐演奏的特点 D.爵士乐兴起后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特色 8.2008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 A.93周年 B.95周年 C.103周年 D.113周年 9.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包括 ①原子弹②无线电报③电子计算机④人造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20世纪90年代,绵羊“多利”的诞生宣告了 A.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B.网络技术的突破 C.基因工程的突破 D.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开端 11.考试结束后,都要进行大量的、繁重的数据分析、统计,最终把人类从这种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重大发明是 A.蒸汽机的发明 B. 电动机的发明 C.生物工程的发明 D.计算机的发明 12.以下哪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艺术品中的珍品 A B C D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1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ZHUANTIWU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是() A?推进近代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 B. 揭示社会矛盾,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 C?讴歌人民共和国,颂扬祖国的革命和建设风貌 D?以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材为主 答案:C 2. ___________ 导学号95954031 1956年,《文艺报》刊载了丁聪、方成、华君武等老一辈漫 画家集体创作的《万象更新图》,这幅画还配有袁鹰、马铁丁、袁水拍合作的解说诗——《作 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在该画中,有名有姓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如:茅盾、老舍、周扬、 巴金、冰心、赵树理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作家杨沫所著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万象更新图》的创作时代背景不同 B?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与《万象更新图》的创作背景相同 C反映了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的创作生活,有力地贯彻了双百”方针 D.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所体现的这种蓬勃发展势头得到长期延续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1956年”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可推断与双百”方针有关,故C项正确。《青春之歌》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灯记》等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故A、B两项错误。由于政治运动扩大化,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因此D项错误。答案:C 3.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 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 双百”方针的贯彻B?昆曲名剧的涌现 C. 大众舆论的吹捧宣传 D. 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答案:A 4.1949年6月16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一一《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右上角的报头是自上而下的四个黑顿顿的颜体楷书,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后来,由 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红彤彤、似有欧体风格的行楷;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报头的替换体现了() A. 双百”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B. 新闻媒体的发展与繁荣 C. 左”倾错误对媒体的影响 D. 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时间信息1958年” 1967年”,此时正是党内左”倾错误逐渐发展的时期。分析备选项,C项符合题意。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启示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从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需求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国家重视发展科技,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政策,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证了科技的持续进步。科学家们重视实践、勇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他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2、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学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与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双百”方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来的B.属于中共领导文艺的基本方针 C.与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任何关系D.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右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看绍剧《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3.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4.“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右图“文革”中孔子塑像的命运,反映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 ①破坏了文物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成就斐然的根本原因是() A.“双百”方针得到了重新确立B.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C.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D.文艺工作者排除“左”的干扰 6.在时代背景上,“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主要区别是()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19《现代音乐和电影》习题3 新人教版

《现代音乐和电影》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浪漫主义音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突出个人感受 B.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C.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 D.通俗易懂,轻松活泼,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2、下列音乐家与作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舒伯特―《小夜曲》 B.普契尼―《蝴蝶夫人》 C.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D.威尔第―《卡门》 3、下列音乐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了意大利民族识觉醒的是( ) A.《图兰朵》 B.《蓝色多瑙河》 C.《茶花女》 D.《蝴蝶夫人》 4、下列关于贝多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B.继承古典主义音乐、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人物 C.他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最为辉煌 D.他是公认的“交响乐之父” 5、下列有关摇滚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起源于美国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靡欧洲 C.成为20世纪60年代青少年追求的时尚与潮流 D.歌词叙事性强,多以爱情为主题 6、在电影艺术界成就最为辉煌的是( ) A.美国的好莱坞 B.意大利的罗马 C.法国的巴黎 D.英国的伦敦 7、电影《泰坦尼克号》轰动全球的主要原因是( ) A.流通快、信息量大 B.不惜工本,使用高科技和大明星,迎合大众时尚 C.是好莱坞的巨作 D.传媒的大力炒作

8、我们观看电视剧《天龙八部》,说明电视具有( ) A.娱乐性 B.艺术鉴赏性 C.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D.传播信息的作用 二、根据课本找出以下信息: 1、爵士乐起源于哪里? 2、爵士乐发展的基本脉络是怎样的? 3、爵士乐最主要的演奏特点是什么? 4、爵士乐对世界音乐有什么影响?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摘要: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加速发展、社会化和各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的特点,以及高技术不断渗透、软件备受重视、技术与科学共鸣、军导时代走向终结等趋势,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机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科学技术;融合;特点;发展趋势

1 引言 现代自然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均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跨越式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物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群相继问世并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科技正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和标志,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的竞争[1]。 2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 2.1加速性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二十世纪的后三十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二十世纪中叶人类的科技知识每10年增加1倍,当代,每3-5年增加1倍。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到70%已经过时。 2.2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在19世纪,电动机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直空管用了31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集成电路仅仅用了2年时间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2.3社会化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已从较分散的少数人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研究活动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愈来愈大。从企业规模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其二,科研条件和资金投入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其三,科技工作领导

第17-19课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doc

第17-19课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点击::第一范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现代文学艺术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并运用历史材料,概括和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观点,以及认识到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欧美文学和美术的主要成就;爵士乐和好莱坞 2、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如何评价荒诞艺术;如何理解爵士乐的内涵 三、教学要点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 1、文学名著: 2、现代美术

三、现代音乐和电影 1、爵士乐 2、好莱坞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世界现代史的内容中,我们主要先学习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科技与文化部分的知识。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夺取军事上的优势,主要参战国都进行了新军事科技的研究。请问同学们知道哪些? 生:美国发明原子弹和计算机,德国发明导弹 师:军事上的优势虽没有给德国带来战争的胜利,但是为美国提供了尽早结束战争的机会。虽然这几项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战场之上,但在二战结束后却为人类带来了一场新技术革命,历史上称之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 (展示板书:第八单元现代科技与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内容组织】 师: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二次大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美国开始,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1)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E时代的到来,新的理念和结构不断地形成和完善,产业结构、人们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技的发展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分析考察并揭露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后果。法兰克福学派较早地注意到了当面临科技生产的极度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为了挽救当前人与自然对弈中的危局,他们积极寻求克服危机的方略。他们从中得出一些哲学思考,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树立生态意识,实践上加强保护自然环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科学技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运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及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的出现,似乎也是科学技术的伴生物。法兰克福学派称这种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又反过来损害、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为科学技术的异化,并断言: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角度看,科学技术的异化过程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过程。科学技术异化的最终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中,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最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问题作为一个理论主题来加以讨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理性科技导致“启蒙的自我毁灭”的观点。这里的启蒙泛指近现代强调理性至上性和人对自然地技术统治权的各种理性启蒙思潮,其核心是技术理性主义,其目的是借助知识确立人对自然的主权,把人类从迷信和愚昧中解放出来。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功能性的失衡,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霍克海默在谈及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是曾指出,造成科学危机的根源并不在科学本身,而在于那些阻碍科学发展并与内在于科学中的理性成分格格不入的社会条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哈马贝斯在《合法化危机》等着作中也讨论了生态危机趋势问题。他把生态危机称之为“人本主义平衡遭致破坏”的危机,他强调当代世界越来越程综合化、社会化、整体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系统把它的势力范围远远扩展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以至于它无论在内部自然方面还是在外部自然方面都达到了极限。前者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了异化。 由于生态环境日益严重地威胁现代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因此,消除或减少生态危机产生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