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自然的语言》研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研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研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研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研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课内外衔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物候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文艺作品的物候知识、生活经验中的物候知识,本地物候资料,并记在日记本上。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互相致意。

师:同学们,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完成一篇口头作文,题目是《学习的兴趣》[投影出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班进行了“日记与作文教学相长关系研究”,“研究性学习实验”两个省级课题的实验,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七嘴八舌地说一说自己的体验。(生七嘴八舌地大声说)

师:好,刚才大家都在很认真的地说,现在请大家将刚才所说的内容梳理一下,马上老师要请同学来说。(生静默思考)

师:好,现在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甲:学习中有乐趣?大概不会吧!这是大部分同学的共鸣。但是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最大的乐趣不是游戏中的快乐,也不是被老师表扬后的自豪,而是研究活动中的快乐。下面我就来具体地说一说,告别了梦幻般的小学,跨入中学大门,不久,我们班就进行了日记作文课题的研究,为此,我们班还特意买了统一的日记本,老师要求我们天天写日记。刚开始,我们都不愿意写日记,怕写日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背着一捆柴回家,天已经黑了,由于他回家心切,所以连夜爬山,他正越走越累,忽然听见一个声音:“把你脚下的那块石头拾起来背上。”他没理睬,那个声音响了起来:“把那块石头背起来,不然我要用法力惩罚你。”他被迫无奈,只好背着那块石头爬山了,他翻过了山,天也亮了,把石头放下来一看,哪里是什么石头啊,原来是一块宝石!这个故事说明老师要求我们写日记,其实是为我们好,慢慢的我们就会知道写日记的好处了。从此,我们再也不怕写日记了。上学期,我们班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要是围绕“公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农村初中生怎样度过双休日”这两大主题来研究的。在这个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明察暗访,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研究活动真好!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成长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因此我认为学习的乐趣是研究活动中的快乐。

师:很好,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生齐鼓掌)

生乙: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好!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学习有乐趣吗?我想大家一定会唉声叹气地告诉我:“学习有什么乐趣呀,做不完的题海,说不完的ABC……烦都烦死了,还有什么乐趣可谈呀!”

其实呀,我告诉你,学习的乐趣多着呢!就拿研究性学习和写日记来说吧!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课程,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最讨厌学生吵吵嚷嚷挑头接耳,问一个问题没有几个人敢举手,因为同学们总是这样想:我的答案究竟是对还是错呀,错了怎么办?同学会怎样说,老师又会怎样看待呀……于是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一幕:老师等待着学生举手,而学生则在下面做着激烈的心理斗争,静悄悄的教室里充满了尴尬的气氛,最后往往是以老师宣读正确答案而告终。这样的课也难怪同学们不喜欢,既不能说又不能动,还要整天提心吊胆自己弄错,而研究性学习就截然不同了,大家一起讨论越激烈越好,只要你有理你就是对的。老师也只是一个旁观

者,他不会在乎你是对是错,只要你能自信地站起来说,你是好样的,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难道不是学习的乐趣吗?

日记是我们班的一大特色,刚开始同学们总认为写日记是一种课业负担,整天找不着材料,后来老师给我们上了许多节指导课,让我们用另一双眼睛去看世界,我们突然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真是太多了,渐渐地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这难道不是学习的乐趣吗?

我们为何不能把学习看得轻松些呢?

告诉你一个秘诀吧,学习的乐趣其实就在于不断探索,在于不断创造!

师:很好,刚才两位同学很有条理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那么刚才张燕艳同学说得很好,学习的乐趣在于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上周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之后,老师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既需探索、又需创造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棗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那么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

生:(齐答):物候现象。

师:很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情况。先请个同学来写一个课题。(生纷纷举手,指名一生板书)

师:在我们王建华同学板书课题的过程中,让我们打开课本来回忆一下这样的几个问题[投影出示]思考: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生思考,一会,板书学生已写完课题)

师:好,我们王建华同学已写完了课题,我们来看看,写得怎样?

生甲:不错,工整、漂亮。

生乙:有些斜了,字距也不太恰当。

师: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大家以后还要多练字,老师鼓励大家课后到黑板上练练粉笔字。好,刚才这四个问题,我现在来请人说。(生纷纷举手)

生甲: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很好,第二个问题。

生乙: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师:嗯,不错。接下去。

生丙: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师:不错,如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就好了。第四个问题,我们来一齐说。

生(齐说):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为了便利地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师:好的,这些就是这篇课文作者给我们讲述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学完这篇文之后,老师要求大家从哪三方面去搜集、寻找大自然的语言的?

生(齐答):文艺作品中的物候知识、生活经验中的物候知识、本地的物候状况。

师:很好,现在我们拿出日记本,分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任务是:

[投影出示]:讨论任务(一)

1.去伪存真,剔除与物候知识无关的内容。

2.分类组合,将描述同类现象的内容组合。

3.推选小组发言人,公布本组研究成果。

(学生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听课的领导、老师巡视察看学生日记,察看学生讨论情况)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热烈,很好!现在请小组举手发言,我要请你们公布你们组的研究成果。

生甲: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推动着世界,我们这次的研究是调查物候的情况,我们第三小组发现了:

1.关于物候知识的农谚有3条,如: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关于预报地震的谚语有12条,如震前动物有前兆。

3.关于预报天气的农谚有12条。如鱼跳水,有雨来。

4.关于一年四季的物候有10条诗句,如:春来发几枝,春去花还在。

5.关于写一年四季的成语有10个,如春暖花开,夏日可畏,秋高气爽、冬温夏清。

6.关于写预报雨的有119条,如乌云遮东,有雨不凶。

我们这个地区是暖温带,去年我们这里出现了暖冬的现象,而今年的春天又早早地来临。我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

另外我们找到了唐代诗人陆游的《鸟啼》一诗,本诗通过不同的鸟声来安排农时。

师:哦,这首诗我还没读,课后教教我。(生笑)再请人说。

生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们第四小组所有成员的努力,我们找到了一些有关物候的知识。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古人对此写了许多诗,我们找到了描写柳树的10首,如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花的有8首,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草的有10首,雨有5首,如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这过程中,我们还找到了有关天气预报的谚语30条,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在我们本地有许多特产,像桑树、小麦、大豆这些植物,黑嘴鸥,四不像鸟等动物。人们常用一句话来说凤尾鱼,“海豚来看灯,凤尾鱼来踏青。”

小麦,在每年寒露自霜降播种,第二年夏天成熟。

油菜是家乡的一种重要粮作物,在农民们的口中流传着一句收油菜籽的谚语:“十成熟七成收,七成熟十成收”。

师:另忙,请你把这句话解释一下。

乙生:在油菜七八成成熟时,收获籽比较好,在油菜籽要变成棕褐色、果角没有开裂时,收菜籽也好。

师:好,今年我家收油菜籽时,就好办了。(生笑)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丙:我们第八小组还搜集有关24节气的谚语。

生丁:我们第五小组还搜集了根据雾判断是否有雨的谚语。

师:很好,大家搜集的这些资料很丰富,令我大开眼界,那么,搜集了资料,我们还要对之进行整理。请看任务二

[出示投影]讨论任务(二)

1.与课本介绍的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逐一对号入座。

2.排出不能对号入座的内容,思考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还有什么因素?

3.小组写出简短小论文(150字左右)

(生热烈讨论,师巡视指导。听课的领导、老师巡视察看学生日记,察看学生讨论情况。)生甲:我们第十小组认为人为的破坏与物候现象也有很大的关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而有些人却在破坏环境,就好象在进行一种慢性自杀,垃圾也就成为了自杀的武器。

人们的生活中将一些旧的、坏的、用不着的东西到处乱扔,造成了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我们认为人为的破坏与物候现象也有很大的关系。

师:有点道理,不错。

生乙:据资料显示,我国北方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9°C,降水比现在多195mm,而1.8万年前的最冷期,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1.33°C,降水量比现在少165mm。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研究气候变化必须把地球本身地质变化的因素考虑进去,才能搞清环境物候变化的实质。

几亿年前,当地球刚刚出现生命、水、空气的时候,地壳也进入地质变化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之后地球又经过了几次改变,在第四阶段的时候,地球的气候也就基本形成了。在这个阶段里,各种生物的变化也相当巨大,恐龙也在这个时候出现的,直到有一次,由于陨石撞击地球,使地心发生动摇,地壳下陷,海水上涨,地壳构造活动释放出巨大能量破坏了大气层,造成生态不平衡,使地球气候,一直难以控制,直到几百万年前,气候才渐渐稳定下来,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变化才形成了今天的四季分明的气候。

师:发言挺具有专业性的,从哪里知道的?

生乙:是我看到去年第三期的《科学大众》上的。

师:很好,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后要多读了书,以长见识。

生丙:众所周知,影响物候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殊不知,物候还与昆虫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自然界中,昆虫大致可分为害虫和益虫,益虫对庄稼有好处,农民当然欢迎。反之,对害虫可谓恨之入骨,处于恼怒之下,盲目的使用农药,用以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可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杀害了益虫。久而久之,害早对农药产生了抗药力。益虫的减少可帮了害虫迅猛繁殖,疯狂地侵蚀植物,植物能够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人类正与其相反。若植物被破坏,就没有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了,谁都知道。二氧化碳的增多,意味着地球会变热。这大概与世界气温趋向变暖也有些关系吧!

师:不是大概,是肯定,这就是什么效应?

生:温室效应。

师:好,刚才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观点独特新颖,真是了不得,那么看来我们的第三个讨论任务也难不倒你们了,请看棗[投影出示]

讨论任务(三):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联系以前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小结出从搜集信息到发现规律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生热烈讨论后,纷纷举手)

生甲:先搜集信息,再剔除无关内容,再分类组合,最后找出规律。

师:很好,那么剔除无关内容其实就是筛选信息,分类组合其实就是加工整理信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概括为棗

生:(齐答)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整理、找出规律。

师:(竖起大拇指)很好,这个规律终于为我们发现了,为我们的今天喝彩。(带头鼓掌,生也纷纷鼓掌)

师:请个同学将这个过程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生齐举手,指名一生上,一会,该生板书完毕)

师:好,本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情况,并总结出研究学习的大致规律,大家的表现都很好!虽然,我们这节课将要结束了,但是大家的学习、研究还是刚刚起步,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不止,研究不止,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今天的作业就是将这次研究性活动的体验写在日记本上。下课。

评课用语

精彩评课语句 1、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 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2、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3、整个识字过程,始终注重儿童中心,识字讲方法,词语理解生活化。 4、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 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5、建立“大语文”观念,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文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必然蕴涵了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做做小科学找出大自然的语言,从而培养学 生浏览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做做小诗人、小作家,从而养他们的转化能力与体 验力。 6、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7、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本人从教十几年来,积极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习,校内外听课近千节。除了 学到许多课堂教学经验以外,还积累了一些关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习 作指导、口语交际等课型的评课语言,现将拙评整理出来,还望各位多加指点。 语文评课: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 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摘要】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做到:深钻教材,备好课,上好课,认真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教学反思,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1.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2.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有效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才能使课堂有效呢 3.1深钻教材,备好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备好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为每一堂课做准备。那么如何才能备好课呢?备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参阅教师用书,明确这节课的重点和目标。思考如何用巧妙、直观的方法,层层突破,轻易地化解难点,让学生理解接受。备学生: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见学

真分数、假分数课堂实录

真分数和假分数课堂实录 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 力图把研究性学习带入学习之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一个是分数的意义, 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 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 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 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虽然在分数的意义上是一致的, 但是假分数在意义的理解上却是对原来分数意义的一次飞跃。假分数的意义理解在本节课上应该是一个难点,相对于以前真分数的意义学生根深蒂固,但假分数表示什么? 在单位1 不够取得时候怎么理解? 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所以, 这节课既是分数意义的延伸, 又是对原来分数理解的一次补充。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在数的家族中分数大家熟悉吗?谁来说一个你喜欢的分数,并说说它的意义。 (学生举例) 师:刚才有一个同学说到1/4,像这样分母是4 的分数还有吗? 生:2/4、3/4、4/4、5/4…… 师:从分母是4 的分数中,任意选择一个分数,用你手中的圆片表示出这个分数。(学生活动)

师组织学生交流: 生:我把圆片对折两次,平均分成4 份,涂色1 份,涂色部分就表示这个圆片的1/4。 生:我把圆片平均分成4 份,涂色3 份,涂色部分就表示这个圆片的3/4。 生:我把圆片平均分成4 份,涂色2 份,涂色部分就表示这个圆片的2/4。 生:我把圆片平均分成4 份,涂色4 份,涂色部分就表示这个圆片的4/4,刚好是单位“1”。 师:大家用一个圆涂色表示出1/4、2/4、3/4、4/4。5/4有人选吗?没人选,看来这一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分数!说一说为什么你们不选这个分数? 生:一个圆平均分成4 份,最多只能表示这样的4 份。而5/4要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的5 份,还差1 份。 生:我们每个人手中只有一个圆,平均分成4 份,不够表示这样的5 份。 师:是啊,大家都有同样的困难:手中的一个圆无法表示5/4。你们能想想办法表示出5/4吗?(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5/4我用1又1/4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把5/4分成4/4加1/4,4/4等于1,1 加1/4等于1又1/4 。 师:1又1/4是一个带分数,看来他不仅提前认识了带分数,而且能将

五年级下册 研究性学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

五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二、教学目标: 1、把教材内容按其原貌活化于课堂内外,围绕教材但不限于教材,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彼此协商、互相交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 2、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归纳等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活动。 4、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 6、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文化素养:可以进行有效、高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对信息进行关键性评价;可以准确地运用各种信息,并进行创造

性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2、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善于思考,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3、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结论。 4、教师在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应渗透启发性、激励性理念。教师对学生的研习活动应多肯定、赞赏、鼓励,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使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研习成果,不要随意否定和贬损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5、精心设计任务型活动,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完整版)语文听课评课常用语.doc

语文评课: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 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 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10、 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 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11、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分角色朗读也是一大亮点,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 好的听、说习惯,这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3、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 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 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14、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5、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 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16、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7、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18、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19、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 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 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到情感的熏陶。 21、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 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22、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3、小小的探索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2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符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5、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 26、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

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 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范文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意义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1、学校课程改革办公室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协调课改办: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主要承担者,负责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划与管理;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负责为组织成果展示提供资源保障;组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协调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系。 2、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教务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教师调配、学校教学资源的组织、学分登录,负责对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其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政教处:负责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安全教育与安全保障,负责对班主任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总务处:负责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后勤保障。 3、教师职责 (1)班主任职责: 对全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负责。协助课改办进行培训,负责各个实践环节组织协调,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文档和评价材料整理归档,组织班内展示与评价。 (2)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各科任课教师兼任。任务是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同学一起研讨提出课题、选定课题、指导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指导课题实施方案、记录整理材料、指导结题报告和参加结题答辩等。每学期指导任课班级的研究小组不少于2组,指导总数不超过6组。每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在学期结束时要写出工作总结,其指导情况和成果将作为学期的考核依据之一。教师不得随意拒绝担任课题组的导师,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充当,必须向学生清楚地说明原因。教师一旦成为课题组的导师,就要全面担负起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职责。导师要作好指导学生的原始记录。学校将组织班级研究性学习课程情况作为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学校将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评优和职称评聘及绩效工资评定条件之一。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安排 研究性学习课程为高中生的必修课,共15个学分。 学生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符合规定的要求,完成一个课题可获

大自然的语言听课心得

《大自然的语言》听课心得体会 上周三,学校组织了学校老师们听了赵凤娟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大自然的语言》,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赵凤娟老师气定神闲、明晰的教学思路、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亲切的语言,在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赵老师的师范课后,我认为她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从课题入手,让孩子们谈谈看到课题后说说自己想到的问题。再让孩子初读课文,纠正字音,解决不理解的生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第三步是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从诗中找出属于大自然的语言,(让孩子喜欢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本节课上。对于孩子们出现不懂的地方,赵老师都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例如:对于“镶嵌”一词的理解,学生说的不到位,老师给孩子们讲解的自然、清楚等。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赵老师的课上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指导:“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这句话时,问问孩子们去掉红色的字好不好,孩子们能体会到去掉不好,接着告诉孩子们这两个词可以重读。再让孩子们试着读读。这时孩子们读得特别好。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赵老师的课上个个环节中都体现着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读书时要求学生书拿正、45度打开,身体坐直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把手举规范。这些习惯的培养对孩子是终身受益的。另外,俗话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笔记,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赵老师的课上这点体现的特别好。需要孩子们做笔记的地方都会提醒孩子们。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赵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第六、多媒体运用的恰到好处。多媒体是辅助我们教学工作的,赵老师在课上运用自如,非常好的配合的我们的教学,更好的让孩子们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还要向富有朝气、有思想的年轻教师学习,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山的那边》听课心得体会 上周三,听了赵凤娟老师的《在山的那边》一课,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学习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我谨将自己的所得所获所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在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在这次语文课堂上,赵老师在执教《在山的那边》一课中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堂实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现代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当前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理论依据】 ⒈依据《新课标》理念: 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⒉依据“体验式学习”理论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实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放到实践应用中去检验。由此可以概括,体验学习是一种充分体现主体性、过程性、交往性、反思性,个性化以及建构式特征的学习方式。 ⒊依据“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以特定的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实际问题解决,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重要教学内容,它们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过程,有序观察物体并制作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情况分析】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参考

《“漫”话历史》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1、理论背景: 按照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的设想,新课程计划中增加了一项必修课──研究性学习,这是为中小学课程动的第一个大手术。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这种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涌现出不少奇思妙想,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2、学科背景: (1)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研究价值。 历史科学是对人类已经过去的文化成就的记载与研究。它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就是历史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综合性特点,也正因为历史科的综合性特点,使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获得了丰富的课题内容。 此外,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把综合性的历史知识完整地教给学生,教他们会学、会用历史知识,为他们今后的深造和研究打下基础。这就决定了历史科的学习方法必须是综合性的,既要综合运用历史科本身具有的各种学习方法,也要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等

语文评课语大全

2017年小学各年级语文评课用语大全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一)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 2、在拓展知识的环节中,所展示的大量图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与创作。 3、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 4、老师对感情基调、重轻音、读音的细化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 6、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体味,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发现的品质。 7、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8、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9、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10、运用课件创设识字,朗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感情朗读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扎实有效;理解词语的方式灵活多样。 11、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2、分角色朗读也是一大亮点,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其他学生当评委,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这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13、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14、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学法与写法上注重了指导,把课文当作了写作的范例,教学落实、清晰。教学过程平实,虽然不精彩,但很扎实。 15、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但读的形式主要是以齐读为主,显得有些比较单调。 16、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17、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18、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19、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0、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二) 21、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 22、创设愉快环境,和谐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恐惧,非常轻松。 23、小小的探索意在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 24、引导初读,渐渐深入,教师精心设计,符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A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 章的能力。 B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 要点。 2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 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作者介绍 2、正音、解释

3、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 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 1、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2、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3、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图片分析:

浅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3630804.html, 浅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周爱英张守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7期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妙趣横生;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84-02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指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质疑、再从随堂练习到课后巩固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到语文教学是否产生了实效。彻首彻尾地将四个环节完善起来,才能凸显语文教学的张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准备,吃透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教了33年历史的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此,每一节教学结构严谨、教学方法新颖、教学语言妙趣横生、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自于教师一丝不苟的课前准备。 二、针对提问,深入浅出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课堂提问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

综合实践活动课《访红色天福 传革命精神》优质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访红色天福传革命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研学旅行的意义、选题方法、活动方案的设计方法 (重点)、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的概况,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激发探 究的愿望。 3.学习使用研学手册,发挥手册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谁能说说,你心中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是哪里?为什么?(生交流) 看来,咱们同学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既可以了解学生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倾向,又可以为接下来的旅行话题做好铺垫。 2、这学期咱们要开设一门新课程叫研学旅行,在这门课程里老师将会与同学们一边旅行,一边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称之为最美的课堂在路上。你期待这种在路上的课堂吗?

那我们就把研学旅行的第一站设在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一起来访红色天福传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介绍研学旅行的特点及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出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 二、初步了解,提出问题 1.播放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介绍资料 你对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有哪些了解?(预设:主要收藏了有关天福山起义的一些图片和资料;还有一面将军墙,介绍了参加过胶东起义的将军;纪念馆里还有很多雕塑;还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梨树……还被拍成一部电影叫《天福山起义》)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资料来了解一下现在的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播放视频)—— 看了这个短片,你都想去纪念馆了解或者探索哪些秘密呢?(生交流:地理位置、起义经过、革命英雄和将领、武器和装备、遗址、纪念碑… …

研究性学习应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应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 目前研究性学习业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口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正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就近几年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和教学实践来看,各试点学校普遍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或依附某个独立学科而独立设置课程)或者干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课来上.而很少把研究性学习与我们各科日常教学相结合.由此我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不应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而应把它作为一种学习的思维和方式, 一种新的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具体学科,形成所说的英语研究性学习、历史研究性学习、美术研究性学习等等,但这种引入也只能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介入改进以及渗透,但不能代替我们现行的学科类别.研究性学习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与我们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从英语研究性学习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阐释这一问题.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非独立课程教与学思维策略和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及开展 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是1999年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部分专家正式提出的.自提出之后就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研究性学习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全国范围的展开, 现已成为教育界的“宠儿”,甚至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口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正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为什么研究性学习自一提出之后短时间内就发展得如此迅猛呢?我想原因不外乎几点:一是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确代表了教育的某些方向有其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它的根本出发点和国家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二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全国上下特别是一些教育专业人士和亲临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还有广大学生渴望改变教育现状的愿望都比较强烈;三是研究性学习跟近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相吻合的.我们前几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整个教育现状都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本身也需要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实现新的突破. 研究性学习短短几年内迅猛发展开来,从大的教育环境来看这的确是一件好事情. 但当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生事物,还存在广泛地争议(包括它的定义、特点、实施等等)时,很多年学校只是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一呼而上,独立开设了很多研究性学习过程,结果收效甚微,于是他们走向了极端,表面上搞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花架子应付一下上级检查演演戏,背后教学还是采取以前应试教育的那一套,甚至因为个别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失败(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而仓促盲目开展可能是主要原因)而更加顽固地坚持老一套教学方法而排斥一切新课程的要求和精神.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循序渐进,谨慎而科学的对待,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向浮夸的盲目之中. 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肃而神圣的关系到人的未来发展的公益事业,不容许有半点浮夸和盲目.然而近几年中国教育界的确存在着一些浮夸风的现象,一讲素质教育好象自己早就在搞素质教育,从未搞过应试教育,或者干脆将素质教育作为兴校的幌子实际上却”挂羊头卖狗肉”,说到研究性学习,好象过去的教育就没有研究性,只有抛开课本另找一些课题进行,才能算事。按教材进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就不叫研究性学习。作为新事物的研究性学习,很多学校不注意将其与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传统教育方式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作风衔接起来,而只是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一种难以实践的口号或者象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评课稿 张玉峰 姜丽: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刘允秀:张老师在课堂中紧紧地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揣摩语言,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对说明方法的探究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运用科学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本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些目标。从教学程序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从情境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生动说明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地体味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在朗读过程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自然而然的跟着音乐朗读,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对说明方法进行探究中,放手让学生寻找说明方法,提高了学生按照要求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对说明方法的探究前提出了具体、准确的默读要求,这是对学生默读习惯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解决了学生平时似乎会默读,但又不确定到底该怎样默读的问题。 魏杰:张老师在本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了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物候知识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物候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很好的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本科注入了新的活力,整个课件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优美的画面导入和行云流水般的音乐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科学的魅力,使说明文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蒋新桃:从教师基本功看,本科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条理性强,教态自然亲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优美,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果一定要说这节课还有什么遗憾的地方,那么张老师在授课中没有做板书设计,简而言之,本科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生成性很强的课,学生了解了物候学有关知识,强化了说明文文体和写作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强。 马立梅: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很严密。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很高,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此文任务奠定了基础。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氛围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不足之处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

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新教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成因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 2.学习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体会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认真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和学习风格 学生已经养成了合作探究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 2.学习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那么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二自然段。

研究性学习课纪实材料1

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2011-03-10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收藏此页】【打印】【投稿】【关闭】 关键词:双龙双龙洞金华课文探究孔隙学习洞口实录课堂 摘要:《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次。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校探究学习教具:学生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探究学习过程:一、探究学习的准备: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相关:◇人教:19、《记金华的双龙>>详细◇人教大纲:《记金华的双龙>>详细◇人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详细◇人教:19、《记金华的双龙>>详细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分清文章主次。 2、智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情景,主动探索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探究学习教具: 学生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 探究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的准备: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双龙洞在浙江金华。 生2:我知道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从金华出发来到罗甸,然后上山进入洞口,到达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出洞。 生3:我知道作者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的景物。

生4:我知道沿路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光十分美丽。 生5:我还知道洞口很大。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已了解、掌握学过的内容,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听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外洞、孔隙、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2: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进洞时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3:我想知道哪一处景点写得比较具体? 生4:我想知道通过孔隙的小船是怎样的? 生5: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坐船进洞的? 生6:我想知道怎样以导游的身份用解说词把这些景点介绍给游客。 生7:我想知道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都能抓住课文重点来提问,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展开: 探究问题一(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 1、提出问题:外洞、孔隙有什么特点?小船是怎样小的?作者是怎样坐在船里的?当时感受是怎样的?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呢? 2、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外洞很大。孔隙低矮、窄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生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3:我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才说一声“行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